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般舟三昧经白话 卷上

般舟三昧经 题解

  本经名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梵语为批pratYutpanna—Samadhi,汉译名「佛立」,指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见诸佛现于眼前:又译作「常行道」 ,指修此定者,于七日至九十日内常行不休息,除用食之外,均须经行,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梵语三昧,或作三摩地,汉译为「定」 、「正受」 、「正定」 、「等持」 、「等念」 、「调直定」 、 「正心行处」 、「息虑凝心」 、「现法乐住」。合译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这是从本经所修法门立名的。

  本经又名《拔陂菩萨经》 ,这是从经中请佛陀说法的拔陂菩萨而立名的。拔陂BhadrapaIa又音译作拔波、跋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波梨、婆陀和、跋陀和罗,意译为贤护、贤守、仁贤、善守,是王舍城中一在家菩萨。他是一个最大富商主长者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帚释天王所不及。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在浴侩时,随例入室,忽然领悟到水的本性,「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后随佛出家,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①至今禅院浴室均安置贤护菩萨像。贤护菩萨居王舍城,为白衣菩萨首座。佛在王舍城欲说般若波罗蜜,最在前说,贤护菩萨随后说其学佛的种种功德。正如《般舟三昧经》中佛自现前,赞其功德一样,此经在佛灭后五百年之末一百岁中,于阎浮提流行:当时诸国正相互侵伐,说明此经出现决非偶然,实有其殊胜因缘:亦可见此经大约在公元前后一世纪左右编纂。②本经之品日

  本经现存四种译本中,《般舟三昧经》三卷本列十六品《即问事、行、四事、譬喻、无着、四辈、授决、拥护、羼罗耶佛、请佛、无想、十八不共十种力、劝助、师子意佛、至诚佛和佛印品》:《佛说般舟三昧经》则分八品,与上经一、二、三、四、六、八、十三、十五品名相同:而《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分十七品,几乎与上二种名称全不相同(即思惟、三昧行、见佛、正信、受持、观察、戒行具足、称赞功德

  、饶益、具五法、授记、甚深、现前三昧十法、不共功德、随喜功德、觉悟、嘱累》:至于《跋陂菩萨经》则不分品目,且仅至《贤护》第四正信品而止。

  本经流传情况

  据《开元录》载,本经流传东土,前后有七个译本,其中四个是全译本,三个是选译本。

  第一译本,名《般舟三昧经》(又名《大般舟三昧经》、《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三卷(或作二卷》。后汉溜帝光和二年《公兀一七九年》十月八日译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即支谶》译于洛阳,河南清信上孟福张莲等笔受。(今存)第二译,名《般舟三昧经》《又称《大般舟三昧经》》。二卷(或作一卷)。后汉灵帚光和中(公元二八八——一八九年) ,由天竺沙门佛朔译于洛阳。《历代三宝纪》说:「后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莲等笔受,文少胜前。」(今佚)

  第三译,名《般舟三昧经》一卷。后汉时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开元录》说:「是后十品重翻。」 (今夫)

  第四译,名《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后汉时佚名译。《开元录》说:「是《行品》别翻。」(今佚)

  第五译,名《拔陂菩萨经》(又名《拔波菩萨经》) 。一卷,后汉佚名译。但宋本、明本都说是支娄迦谶译。此为本经最早之译本《见《佛光大辞典》》。《开元录》云:「是初四品异译。」(今存)《频伽藏》、《大正藏》中《拔陂菩萨经》一卷,失译者名,但注中说:「《侩佑录》云: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经》初异译。一与《开元录》之说不同。

  第六译,名《般舟三昧经》。二卷。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二六六年》至愍帚建兴元年问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法护》译。《今夫》

  第七译,名《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又称《贤护经》,或《贤护菩萨经》、《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或作六卷》。隋文帚开皇十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公元五九四——五九五)北天竺楗达国三藏法师闱那崛多(至德、佛德》译,沙门明芬等笔受。《历代三宝纪》作朗芥等笔受,当为形近而误 。(今存)

  以上多依据《开元录》。此外,《历代三宝纪》所载失译经中附于东晋录的,有《般舟三昧念佛章经》,系本经之异译,而为《开元录》所未见。这样,本经流传前后,至少有八种译本,而现存于《频伽藏》、《大正藏》中,则有《贤护》、《佛说般舟》(一卷)、《般舟》(三卷)、《跋陂》四种。其余四种今佚。本经现存四种译本,以《跋陂》为最早:《贤护》为最精详(卷帙较繁,文义亦称美瞻,但其出较晚,在天台智者入寂前三年,即公元五九四年译出。其出既在慧远法师入寂后一百八十年,故莲宗所依,绝非此本,台宗所依亦非此本》:唯支娄迦谶之三卷本《般舟》最有价值。故本书据《般舟》分析其内容,而参考《贤护》等诸本进行注释。

  注释:

  ①见唐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帚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参朱印清《大佛顶首楞严经易读》卷五第十三页。

  ②参慈恰主编《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版,第五册第四三○一页。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卷上

  这是一部专门讲一心念佛,即能使十方诸佛现在眼前的法门的经典。由东汉时代月氏国的支娄迦谶大法师翻译而成。

  这部经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包括四品。

  问事品第一——向佛请教一切佛现前法门问题

  译文

  佛与五百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五百位大比丘都证得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独有阿难未得阿罗汉果。

  四众弟子云集

  这时,有一位菩萨,名叫贤护,和五百菩萨一道都持守五戒。日暮时,他来到佛说法之处,向佛顶礼膜拜,在旁边就座。其它五百位出家人也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在旁边就座。

  这时,佛身上放射出威力巨大的神奇光芒,许多在远方的出家人见了,都没有不来的。一时间,有十万出家人,都相随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在旁边就座。佛身上又一次发出威力无比的神奇光芒。于是,波和堤大比丘尼和三万尼众相继来到佛面前,向佛作礼,然后在旁边就座。不久,佛再一次发出威力无穷的神奇光芒,罗怜那竭菩萨从舍卫堕梨大国出发,桥日兜菩萨从占波大国出发,那罗达菩萨从彼罗斯大国出发,须深菩萨从加罗卫大国出发,摩诃须萨和菩萨同阿难邪坻迦罗越都从舍卫大国出发,因坻达菩萨从鸠睃弥大国出发,和轮调菩萨从沙祇大国出发。这些菩萨各同二万八千人一起,相继来到佛面前,向佛顶礼,在一旁就座。王舍城的阿阁世王也和十万人一起,来到佛面前,向佛顶礼,在一旁就座。四天王、帚释天、大梵天、色究竟天,都与若干亿亿百千天子一起来到佛面前,向佛作礼,在一旁就座。难头和难龙王、沙竭龙王、摩难斯龙王、阿耨达龙王都和若干龙王亿亿百千万一起,来到佛面前,向佛顶礼,在一旁就座。四面阿修罗王也各与亿亿百千万的人民一起,来到佛面前,顶礼膜拜,在一旁就座。

  这时,出家、在家的男女四众、诸天、龙王、诸阿修罗人民、诸夜叉、诸迦楼罗、诸紧那罗、诸摩喉勒、鬼神、诸人非人等等,参加法会者不可胜数。

  贤护菩萨向佛请教

  贤护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叉着手恭敬地长时间地下跪,跟佛陀说:「天上天下最尊贵的佛、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想从您这儿得到指点。您如果能听我说的话,我就开始提问。」佛告诉贤护菩萨:「你想有所遵循的话,请说,我为你解答。」贤护菩萨问佛说:「菩萨应当修什么萨昧?所得的智慧,好比大海深,须弥山高,听到什么都能有正确的答案,毫不怀疑。不失为道德高尚之人,终当成佛,毫不退转。脱离了愚昧无明,能明了过去、现在的因果,预见将来。不管是平时还是睡梦之中,都与佛寸步不离。能面貌端正,形体出众,美妙无比。小时候常在尊贵的大姓人家中生活,父母兄弟亲戚朋友老师们都喜欢他。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言行超群出众。自觉遵守戒律,常常自责自律,毫不自高自大。能慈悲、哀悯众生,开通豁达,聪明智慧,无与伦比。有无比神奇的威力,勤奋精进,他人所不及。对于佛法经藏刻苦钻研,没有什么地方不明了的。时时入于禅定空寂的境界,充满法乐,没有什么妄想、执着。对于禅定空寂没有畏惧的感觉,经常为别人讲解经义,随时随地都能护卫佛法。在自己的欲望产生时,都能自我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违背自己的信仰,不违背自己的本愿功德。所到之处,虽然身体强健,但对佛法有深深的喜爱力,能有信仰、精进、正念、禅定、智慧的力量,无论是自己的志向、念头还是观察、信仰、愿力,都能心明眼亮。尽管所遇到的问题如大海,无穷无尽:也能如一轮圆月遍照,无不明白;如曙光遍照大地,似火炬映照,无所垩碍。能一切都不执着于心,如行于广阔的天空,无所停留:如锐利的金钢钻,无所不入:在外界无所不入的境遇面前,心安如须弥山,纹丝不动:又如门坎一样,坚定不栘。对于柔软、舒适的东西,如绒毛之类,也丝毫不羡慕,却乐于在僻静荒凉的山川中,像飞禽走兽一样生活,自甘清苦,不与世俗同流。

  「遇到出家的善知识,则洗耳恭听,聆听教诲,悉心照护。遇到别人对自己轻视怠慢,也不生厌恶、愤恨之心。不管什么样的恶魔来,都无动于衷。对于佛教经藏,

  能深入领会,吸取智慧,不被妄为人师者所迷惑,也不畏强力,哪怕是王者强加的胁迫昕动摇。对于自己的行为,时常应当抱行无所行的态度,以宽柔之心对待。时常怀着一片悲心,事奉一切佛,没有丝毫的厌烦。所做的种种功德,都能做到做好,言必信,行必果,有条不紊。行为光明磊落,临事能速决速断,没有什么为难之处。心常清净,智慧聪明,行于安乐之中,没有种种烦恼。一举一动,都能追求成佛的境界,对于所生活的国土,能努力建设,使之更加庄严。保持戒律的清净,对于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和缘觉乘的辟支佛,都不满足,而是向究竟解脱的菩萨乘努力,求高尚的功德。教导众人也是这样,能诲人不倦,普度众生,没有穷尽,这是一切外道所无法比拟的。能与佛寸步不离,不见佛时,常念一切佛,就像想念自己的父母一样:一旦稍微感悟到佛的神奇威力,念诵各种经典,就能看到一切佛站在面前,毫无障碍,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一样,说变就变,来无影,去无踪。如果化作一念,就会觉得过去世、现世、来世如在梦中,自己也会分身到所有佛讲法的地方去,就像一轮红日高照,千江万水都能看见一样。所想念的一切,也和能发声的东西与所发的声音一样,来也不来,去也不去。生与死,虽如形影一样,难舍难分,然而一切念想与识知,归根到底都是空的,对于诸法无所念想,没有不信赖的。把一切都看做平等无有差别,从经义中都能知道。对于一切诸佛国;心都无所执着,无所著故无所念,出入诸佛国亦无妨碍。能出入一切有非凡记忆力的总持门,对于诸经闻一知万,一切佛所说的法门都能通达受持,得到一切佛神力的加持,获得佛神妙的威力,勇猛精进,没有困难,行动像狮于一样勇猛无畏

  「对于各国所用的不同语言,听闻后都能记忆不忘,对一切佛所说法门,都能知晓,没有经本时也不恐慌。想得什么经,自己便能说,如同诸佛所说一样无所厌倦,能成为世人的老师,成为众人的依归。其行动大方宽厚,没有谄媚虚假之处。一切佛刹如慧日高照一样明朗,不陷于我慢、五欲、邪见三种偏颇之人的包围之中,所有的行为都能无障碍。在凡俗之辈中无所适意,在清净道场中无所钦慕,持无上智慧,教人人于佛道之中,毫无恐惧、害怕之感。对于佛经的出处都能知道,使参加法会的大众都能获得利益,见到佛的大慈悲而心生欢喜。对于所学的佛经都能晓,并获得利益,在大众中无所畏惧,有超越众人的名声,远近闻名,种种疑难问题没有得不到解答的。对于佛经极为尊重,在讲经的狮子座上安坐自如。对于佛教,能通晓佛的千万种语言,能熟悉佛的万亿种声音。能十分爱惜各种经藏典籍,时常念诵,左右不离于佛的慈悲,乐于奉行佛法。常跟随佛出入,常在善知识身边,没有一点厌倦的样子。于十方诸佛国土,都能不执着,行止随自己的意愿。对于四面八方来的千万信众,乐于引度,使他们获得智慧珍宝,深入经藏,身如处于虚空之中无有妄想。教人尊奉菩萨道,使佛种不断绝,而且能实行菩萨道,不离开大乘佛法。能够得到菩萨四弘誓极旷大道,疾得一切智,受到十方诸佛的称誉。能亲近具有佛的十种非凡智力的尊严道场,一切念想都专注其中,对一切打算、世间种种变化、事情的成功、失败、产生、灭亡都能知晓。能进入经海,探取佛宝藏,把所获得的宝藏都布施给众人。在一切佛刹中许下大愿,也不停留于此,而是像佛那样乐于将种种宏愿付之实行,心中稍一思念,一切佛都现在面前。一切刚才还没实现的愿望,刚才还没有发生的东西,十方诸佛国都现在面前,能听到佛所说的经文,看到许多佛和出家大德。这时不再持仙道以及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和缘觉乘的辟支佛的观点,也不于此间命终,转生彼佛刹才得见,当下于此间坐,即可悉见一切佛,听闻一切佛所说经,都能信守奉行。譬如我现在在佛的面前,当面见到佛菩萨,从未离开佛,无时不在听佛讲经一样。」

  佛陀告诉贤护菩萨:「好啊!好极了!你这样提问题,对于普度世间人,使亿千万人们安稳地在天上天下生活有大利益。你能这样请教佛,是你前世过去佛时,听闻佛法、作种种功德、供养佛的结果,也是你乐于佛法、信守奉行、严持戒律的结果。自觉持戒守法,行为就清白,心中坦然,不烦躁,沿门乞食,供养诸菩萨,教导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诸菩萨因此而发大慈悲。诸众生皆于平等心,什么时候想见佛,就能见到佛,发宏大誓愿行深妙之行,乐念诸佛菩提智慧,奉持经戒,悉具足佛种性。心像金刚一样坚定,对世间人的所思所想,都能现在诸佛面前。」

  佛告诉贤护菩萨:「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佛说:「今有十方佛都现在面前法门。如能奉行这个法门的话,一切疑问都能得到圆满的答案。」

  贤护菩萨对佛陀说:「请佛慈悲开示。像佛刚才所说的法门,的确能使世人多获得利益,多受安乐。愿我佛更为诸菩萨放大光明,用大威力加持他们。」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这一法门应常受持,应遵守奉行。修持这一法门,是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德,其余外道的说法不去理它。这个无上法门,就叫做念一切佛都现在前法门。」

  原典

  般舟三昧经①

  佛在罗阅祇摩诃桓迦怜②。摩诃比丘侩五百人皆得阿罗汉,独阿难③未。

  尔时,有菩萨名跋陀和④,与五百菩萨俱皆持五戒。.晡时,至佛昕前,以头面着佛足,却坐一面。并与五百沙门俱至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

  时,佛放威神,诺比丘所在远方无不来者。实时十万比丘俱相随来会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复放威神,摩诃波和提比丘尼与三万比丘尼俱相随至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复放威神,罗怜那竭菩萨从舍卫堕梨大国出,桥日兜菩萨从占波大国出,那罗达菩萨从彼罗斯大国出,须深菩萨从加罗卫大国出,摩诃须萨和菩萨与阿难那坻迦罗越俱从舍卫大国出,因坻达菩萨从鸠啖弥大国出,和轮调菩萨从沙祇大国出。一一菩萨各与二万八千人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罗阅祇王阿合世与十万人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摩夷亘天、阿迦贰吒天,各各与若干亿忆百千天子俱来到佛昕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难头和难龙王、沙竭龙王、摩难斯龙王、阿耨达龙王,各各与若干龙王亿亿百千万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四面阿须伦王,各与若干阿羞伦⑤民亿亿百千万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

  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诸龙、诸阿羞伦民、诺阅叉鬼神、诸迦楼罗鬼神、诸甄多罗鬼神、诸摩喉勒鬼神、诸人非人⑥,无央数都不可计。 跋陀和菩萨从坐起,正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愿欲有所问。既问者,欲有所因故。天中天⑦听我言者,今当问佛。」佛告跋陀和:「菩萨所因故者便问,佛当为若说之。」

  跋陀和菩萨问佛言:「菩萨当作何等三味?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须弥山。「博连众智]所闻(者)(悉解而)⑧不疑。终不失人中之将⑨,自致成佛终不还。终不生愚痴之处,豫知去来之事。未曾离佛时,若于梦中亦不离佛。端正姝好,于众中颜色无比。少小常在尊贵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敬爱者。高扌广博,所议作者,与众绝异。自守节度,常内惭色,终不自大。常有慈哀,智虑通达,于智中明,无有与等者。威神无比,精进难及。入诸经中,多入诸经中,诸经中无不解。安乐入禅人定人空,无想无所著。于是三事⑩中不恐,多为人说经,便随护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态⑾,无异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处,其筋力⑿强,无不欲爱力,无不有根力⒀,明于所向力,明于所念力,明于所视力,明于所信力,明于所愿力。在所问如大海,无有减尽时;如月盛满时,悉遍照,无有不感明者;如日初出时,如炬火在所照,无所垩碍。不着心,如虚空无所止;如金钢钻无所不入;安如须弥山不可动;如门板正住坚心⒁。软如鹄毛,无有粗爽,身无所慕,乐于山川如野兽,常自守,不与人从事。

  「若沙门道人,多所教授皆护视。若有轻娆者,终无瞋恚心⒂。一切诺魔不能动。解于诸经,入诺慧中,学诸佛法,无有能为作师者,威力圣意,无有能动摇者。深入之行,常随无所行,常柔软。于经中常悲,承事于诺佛无有厌。所行种种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所信常政,无有能乱者。所行常净洁,临事能决无有难。清净于智慧悉明,得所乐行,尽于五盖⒃。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庄严诸国土。于戒中清净,阿罗汉辟支佛心,所作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于菩萨中所教授无有厌,当所作者度无有极,一切余道无有能及者。未尝离佛,不见佛,常念诸佛如父母无异;稍稍得诸佛威神,悉得诸经,明眼所视无所里凝,诸佛悉在前立,譬如幻师自在所化作诺法,不豫计念便成法,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如化作念,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梦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诺佛刹,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见。所念悉得如向,亦不来,亦不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识如空,于法中无想,莫不归仰者。一切平等无有异,于经中悉知。心不可计一切诸刹,心不着无所适念,出于诸佛刹,无所复里碍。悉入诸陀怜尼门⒄,于诸经中闻一知万,诸佛所说经悉能受持,侍诺佛悉得诸佛力,悉得佛威神,勇猛无所难,行步如猛师子无所畏。

  「于诸国土无不用言者,所闻者未曾有忘时,一切诸佛之议等无有异,悉了知,本无经不恐。欲得诸经,便自知说,如诺佛终无厌,为世间人之师,无不依附者。其行方幅⒅,无有谄伪。诸刹照明朋,不着于三处⒆,所行无所里碍。于众辈中无所适,于本际法中无所慕,持萨芸若⒇,教人人佛道中,未曾恐怖,无有畏惧时。悉晓知佛诸经所有卷所在,众会中无不蒙福者,见佛极大慈欢喜。所学诸佛经通利,于大众中无所畏,于大众中无有能过者,名声极远,破坏诸疑难无不解。于经中极尊,于师子座上坐自在。如诸佛法敦,悉晓知佛万种语,悉人万亿音。爱重诸佛经,常念在左右侧,未曾离于诸佛慈,于佛经中乐行。常随佛出入,常在善知识边无有厌极时。于十方诺佛刹,无所适止,悉逮得愿行。度脱十方万民,智慧珍宝,悉逮得经藏,身如虚空无有想。教人求菩萨道,使佛种不断,行菩萨道未曾离摩诃衍。逮得摩诃僧那借涅极旷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诺佛皆称誉。近佛十力地(21),一切所想悉人中,一切所计悉了知,世间之变悉晓知,成败之事、生者、灭者悉晓知。入经海宝,开第一之藏悉布施。悉于诸刹行愿亦不在中止,极大变化如佛所乐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适不复愿,适无所生处,十方不可计佛刹悉见,闻诸佛所说经,一一佛比丘侩悉见。是时不持仙道、罗汉、辟支佛眼视(22),不于是间终,生彼间怫刹尔乃见,便于是间坐,悉见诸佛,悉闻诺佛所说经,悉皆受。譬如我今于佛前,面见佛菩萨,如是未曾离佛,未曾不闻经。」

  佛告跋陀和菩萨:「菩萨!善哉!所问者多所度脱,多所安稳,于世间人民不可复计,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问佛如是,若乃前世过去佛时,所闻地行作功德所致,供养若干佛以所致,乐于经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烦浊,辄以乞丐自食,多成就诺菩萨,合会敦语诸菩萨(23),用是故极大慈哀。一切人民皆于等心,随时欲见佛即见佛,所愿极广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经戒,悉具足佛种。圣心如金刚,悉知世间人民心所念,悉在诺佛前。」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功德以不可复计。」佛言:[今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味,若所问者悉可得。」

  跋陀和菩萨白佛言:「愿佛哀说之。今佛说者,多所过度,多所安隐,愿佛为诸菩萨现大光明。」

  佛告跋陀和菩萨:二法行,常当习持,常当守,不复随余法,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注释

  ①般舟三味经:原注二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般舟三昧经》,又名《佛立三昧》;修此三昧而得成就之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面前。其修行时,不坐(23)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七天或九十天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国净土宗即修持此法门。

  ②罗阅祇摩诃桓迦怜:罗阅祇即王舍城,摩诃桓迦怜(又译迦邻),即迦兰陀竹园。

  ③阿难:阿难陀之略称,今译为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十大弟子之一,称多闻第一。生于佛成道之夜。佛寿五十五岁,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

  ④跋陀和:即贤护,为本经中听佛说法的八大菩萨之上首。这八大菩萨,隋天竺三藏阁那崛多异译的《大方等人集经贤护分》(以不简称《贤护》》译作:贤护菩萨、宝生离车子、星藏、仁童子那罗达多、善商主长者、水天长者、给孤独长者、阿闱王等。

  ⑤阿须伦、阿羞伦:即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束之一,十界之一。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⑥人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非人的鬼神。

  ⑦天中天:佛之尊号。佛为天之至极,故称为天中天。

  ⑧「博达众智」、「悉解而」,底本无此七字,今据《佛说般舟三昧经》补上。

  ⑨人中之将:当指道德高尚之人,如千军万马之将帅,故称人中之将。

  ⑩三事:当指入禅、入定、入空,与三昧义相近。

  ⑾自恣:指由来人检举自己的过失,自己对比丘众忏悔。佛制,僧众于每年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进行自我反省,又名随意。

  ⑿筋力:当指身体强健、筋骨有力。

  ⒀根力:五根与五力。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坚固发生的力量叫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能破诸邪信、懈怠、邪念、散乱想、三界诸惑。

  ⒁如门阃正住坚心:间原指门坎。这里以门坎比喻正心而住,心不驰散,坚定不变。

  ⒂瞋恚心:怨恨无忍耐之心,为三种使人烦恼的精神作用之一。

  ⒃五盖:盖为烦恼之别名,五盖即五种烦恼。指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种能盖覆人的心性,使人不生善法的烦恼。

  ⒄陀怜尼门:即陀罗尼,今译作总持、能持、能遮,指全面保持善法,不使散乱忘记,使恶法不起的一种特殊记忆力。分为四: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忍陀罗尼。、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⒅方幅:方者,方正;幅者,宽广。意为行为端正、大方。

  ⒆三处:指执着于我慢、五欲、邪见之中的三种人,或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本经采用前一种解释。

  ⒇萨芸若:又作萨婆若、萨云然,意为无上智慧,诸佛究竟圆满之果位,即般若波罗 蜜多之异名。

  (21)十力地:佛所具有的十智力叫十力。佛十智力所依、所行、所摄之处即十力地。

  (22)不持仙道、罗汉、辟支佛眼视:辟支佛具缘觉、独觉二义。仙道,指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号称得寿千岁,休止深山、海岛,绝于人境的修行者。这种人口八能堕于轮回妄想之中,流转不息。罗汉,这里指小乘佛教中获得最高果位者。

  (23)合会教语诸菩萨:即善言教化人成为菩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