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l.海船失宝
佛告诉贤护:「菩萨为求此法门,修得此定,应当勇猛精进。如果不精进,贤护,就像有人开一条满载珠宝的船,想横渡大海,还未到岸,半途中船坏了,南赡部洲人都大叫大悲,说你我的珍宝都沉没了。确实如此,贤护,如果菩萨听说这个法门,不书写经、读经、学经、诵经、奉持经,那么一切世间人民,诸天的神也都会大感悲忧,就会说:你我的宝贝都丢了,把佛家的宝贝法门丢了!」
佛说:「这一切佛现前法门,是佛所嘱咐的,是佛所称扬的。听到这么珍贵的经典,不书写、学习、读诵、受持,依法而住,反而愚蠢地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修待这么好的法门。
2不闻梅檀香
「贤护,又比如,有一个蠢人,人家把满满一大把最珍贵的梅檀香送给他,他却不肯接受,反而说人家把不干净的东西给他,那位货主对他说:『这是梅檀香,你怎么说是不干净的呢?你拿去嗅一嗅,看香不香?干不干净?』那个蠢人闭着眼睛也不看,也不嗅。」
佛说:「如果听说这个法门,又不肯接受,反而把这宝贵经典抛在一边,这就是不守戒的蠢人。
3.牛与牟尼珠
「这种人刚愎自用以为修禅,以自己的愚蠢见解为满足,而且以此度人,把世间一切看做实有,不知道一切皆空、诸法无常的道理。这种人听说这个法门,不欢喜赞叹,也不相信,不深入领会,反而轻慢地、戏弄地说:『佛有这么深刻的宝典吗?有这么神、这么大威力吗?』反而说:『世间有像圣者阿难这样的出家人吗?』」佛说:「这些人从持奉这法门的人那里走开,三:两两地议论说:『这是什么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恶人自己揑造的吧。这经不是佛说的!』」
佛告诉贤护:「比如商人拿宝珠来到农家一个蠢儿子面前给他看,蠢人问商贩:
『这东西值多少钱?』商人说:『你半夜到暗的地方,拿这个珠宝出来看,珠光照多远多大,这珠宝的价值就有多大。』」
佛说: 「那个蠢人不晓得珠宝的价值,反而说:『这东西能值几个钱,不过能换一头牛罢了。这不过如此吧。这个价你卖不卖?卖就行,不卖就算了。』贤护,那个听说这个法门而不相信的人,也是这样看待宝贵经典啊!」
佛说:「如果菩萨持这个法门,传授给相信经典而愿意眼着走的人,四面就有很多人拥护你,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你奉持戒律,完全信守奉行,对高深的义理深有心得,得大智慧,广为他人宣说。菩萨应当这样奉持修定,辗转传播,使这一法门长久住世,利益世人。」
4.供养珍宝的功德
佛说:「如果愚痴之人,前世在佛面前不供养,不作功德,反而自高自大,多方诽谤嫉妒,贪图财利,追求虚名,哗众取宠,得不到良师指导:也不理解经典,听此法门,也不相信、不喜欢、不去学习,反而诽谤说:『这是那些不知羞耻的人捏造的经。』 『这经不是佛说的。』」
佛告诉贤护说:「现在我这样告诉你,贤护,求菩萨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拿三千国土那么大的珍宝供养佛,虽然功德很大,但修持信守、乐于奉行这一法门所聚的福德,不知要比它大多少倍!」这时,佛感叹说:「若有人用三千国土堆满的珍宝供养佛,用来求佛,以此功德,不如有人奉持此三昧法门,奉持这一法门,是佛所赞誉的,因为听闻此经,信仰这一法门,其福德不知有多大呀!」
佛说:「至于执迷不悟自高自大的人,对此不相信,却听信坏人的话,听说此经又不相信不乐意,这就和我这部经的冤家没有什么不同了。这种人不持戒,又自高自大,其它人受他迷惑,跟着他跑。这是在破坏佛法。他们说这部经不是佛说的,完全是诽谤。」
佛说:「信仰这一法门的人,前世曾见到过去佛,因为这种缘故,我对这些崇信的人才宣说此法门。这一种人常护持正法,听说经典,深信不疑,乐于奉持,这种人离佛不远。他们持戒坚定,常常以虔诚恭敬之心敬礼经典,因为这个缘故,我为他们宣说此经。」
5.信疑的因果不同
佛告诉贤护说:「我所说的不是别的,因为你的缘故,所以说这些话。现在见我说这个法门的人,在他的后世中,听说此经也终不怀疑,不会讥笑此经,不会说不信此经,除了他在恶人旁边,离开善知识,他的功德小以外。这种亲近恶人的人,听说此法门,不相信、不欢喜、不去领会其中的高深道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时间短,所参拜的佛少,信根不足,智慧少,因而不信此法门。」
佛告诉贤护说:「有的菩萨听说此法门,不表露出特别喜欢,也不诽谤:心中还是欢喜、坚信不疑的,也不说是一会儿相信、一会儿不信,而是喜欢写经、学经、诵经、奉持经。」佛说:「这些我都预先知道、预见到了,这种人不单是见过一佛,所作的功德也不止三二个、上十个,而是在百多位佛那袅听讲此经,后世中听闻此法门,书写、读诵、奉持此经,乃至最后守一日夜,他的福德都不可计量,达到不退转的境地,所发的大愿都能实现。」
佛告诉贤护说:「我再打一个比喻。有人拿一个佛国的国土,把它粉碎,像微细的灰尘一样,其人拿取此一微尘,然后把这一微细灰尘再粉碎,每一微细灰尘都分成一座佛刹的微尘那么多,你说这微尘数目多不多?」贤护说:「佛啊!太多了,太多了!」
佛告诉贤护说:「我把这一比喻再引伸一步,如果有一位菩萨,把像微尘一样多的佛刹都放满珍宝,用来供养一切佛,还不如听闻这一部经的功德大。如果有一位菩萨听了这部经,不但自己书写、读诵、奉行,而且广为他人宣讲,短短的时间内,这一位菩萨的功德就更大得无法算计。」佛说:「奉持这一法门,书写诵持向别人宣说经典有这么大的福德,更何况能坚持遵守这一法门,一切具足的人呢?」佛这时颂了下面的偈语:
三千大千国土上,装满珍宝用来作布施。
要是不听此法门,其人功德福报真薄少。
如有菩萨求隶德,常当奉行此法门。
及早诵读此经法,其人功德福报无限量。
如果把一佛国土微尘世界都破碎,
佛国世界也比尘埃多得多,
这么多的佛国装满珍宝作布施,数量之多难比拟。
如有受特此法门,为人讲四句偈精义,
从此禅定法门得智慧,所得功德亿万珍宝无法比。
何况有人广为宣讲此法门,受持念诵此经片刻也不停,
更加精追奉行者,其功德福报更无量,
假使一切求生皆成佛,得神圣智慧清净称第一,
讲说一偈之功德,超过亿劫万万倍。
至于涅槃清净赞叹咏诵的福报,无数亿劫都赞诵,
于此禅定法门一偈语,更是无法穷究其功德。
一切佛国所有地,上下四方前后及左右,
装满珍宝作布施,用来供养我佛天中天。
如有听闻此佛立面前之法门,得福报功德超过前布施。
安心谛听讽诵此法门,其功德之大难比喻。
此人终不自高与骄傲,也不堕于三恶道。
深解妙法心不疑惑,如此便是行持佛立面前之法门。
菩萨若要亲奉诸佛,应当精追道业而心不着求。
能增长信心及明达妙法,精追于佛立面前之法门是为诸佛所赞叹。
嘱咐你竿众人遵守此教法,努力实行精追不懈怠。
勇猛修行得帮助,令得佛道直奔不复返。
若有诵持此佛立禅定之法门,就会面见百千佛现前。
假使临终之时心畏惧,特此法门终必无所惧。
比丘持此法门以见我,常能随佛左右不远离。
菩萨听闻修习此法门,当勤奉持为人广宣说。
菩萨修得此佛立面前禅定法,才是博闻了达与智慧。
牢记持善止恶佛称赞,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持讽诵此法门,当学佛世尊此教法。
从此种性听闻正法,如同佛说无差异。
我听佛这么说:
当时,佛在王舍城迦邻竹园中,与出家大德五百人一起,这些出家人,皆修成阿罗汉果,戒律清净,再没有世俗的烦恼与习气,不再在生死中轮回,身心安详自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充满光明与智慧。好比佛一样,智慧高超,开通豁达,该作的事都作了,种种德行都具足,身上的沉重包袱都卸下了,一切都随心所欲。对什么都不执着,以平等心对待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人。只有阿难这一位贤人还未达阿罗汉果。
对于佛法时常坚信乐于奉行,受持讽诵此道德高尚。
对此精深佛法精追理解奉行,道行具足慈悲哀悯一切众生,应当普遍宣说佛经卷,广泛传播佛法教。慎勿执着贪图供养,一切都不执着才是此法根本。行不正就会发怒愤恨,意善解就会离开贪欲。时常乐于修持禅定,行动谨慎就能得此法根本。应当常念佛的本愿功德,观瞻佛像金色光芒百福相。种种相好有威德,好比一座金宝山。能见各个世间上,过去、将来、现在一切佛,天中之天都称赞。应当供养此善教,供上好花与好香。
供养饭食心欣喜,不久当得此妙法。弹起琴瑟奏鼓乐,洞箫悠扬供养佛。心中欣喜充满无限法乐,尊奉道法毫不畏难。应当修造佛的诸形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全光灿烂无污染,速能修得无上道。信仰坚定恭敬事佛,听从此法心不乱。
时常舍紊懈怠行为,不久就能修得禅定。
对他人不愤恨伤害,当以慈悲心哀悯求生,
普遍救护别人追入功德之地,不久就能修得禅定。
对法师常恭敬,事奉师如同佛一般。
不得吝惜此经法,不久就能修得此禅定。
应当谨慎不得怀疑此经,佛称赞此是正道善法。
一切佛都歌颂赞叹,不久就能修得此禅定。
好比有人眼睛明亮清净,半夜而起看天空,
抬头望见星星无数千,白天回想一一都记得清。
菩萨修禅定也是这样,能见无数百千佛,
对一切佛都认识,且能对求人说佛法。
好比我慧眼明亮又清净,能看见世间一切无障碍。
佛弟子菩萨也如此,修禅定定能见世尊。
不再生起我痴我见,定见十方诸佛人中尊。
三毒清净没有什么想法,观此菩萨独特行为。
等到听闻佛法寂静妙义,就能速证真空禅定境界。
现在我也讲解此法,使更多人成佛心更安。
弥陀佛国众多菩萨,如何得见无数佛?
如同此菩萨得禅定,常见百千无数佛。
阿难比丘如果勇猛坚定,跟随我听法都能受持。
修得禅定也是这样,听闻无数法就能奉行。
应当相信禅法速奉行,摒弃世间一切所有,
应当乐于奉行此经法,速达清净寂定的境地。
假使三千世界装满珍宝,供养世尊求佛法,
如有僧人听说佛禅定法门,深信此法不生疑惑,
他的福德比用珍宝供养佛还要大。
阿谀谄媚自高自傲,不信佛法凶害大。
跟随恶人拜为师,不信佛法与经教,
亲近恶友犯戒律,坚持自高与自大,
窃窃私下议论说,此经不是佛所说,
佛陀不会讲此经,定是私自来伪造,
此法门不是世尊教导,
共同诽谤此法门,佛根本没有这么说。
这是诽谤佛!对于乐于听闻佛法的人,
我才为他讲述此经,善良人听了才高兴。
心中即使有疑问,也不怀疑是佛所说。
奉持戒律身心清净,讽诵经法就得利益。
持此经法广为宣讲,就能具足一切道义。
原典
佛告跋陀和:「菩萨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进行者,譬如,跋陀和,有人载满舡珍宝,欲持渡大海。未至,舡中道坏,阎浮利①人皆大悲,念亡我尔所珍宝。如是,跋陀和,是菩萨闻是三昧已,不书、不学、不诵、不持如中法,一切诸天人民,皆为大悲忧言,乃亡我尔所经宝,用失是深三味故。」
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誉。闻是深三昧经者,不书、不学、不诵、不守不持如法者,反复愚痴自用以为高耶。不受是经,意欲高扌,反不肯学是三昧。
「譬如,跋陀和,愚痴之子,有人与满手梅檀香,不肯受之,反谓与之不净梅檀香,其货主语人其言:『此梅檀香,卿莫谓不净乎?且取嗅之,知香不?试视之知净不?』痴人闭目不视、不肯嗅。」
佛言:「其闻是三味者,如是不肯受之,反弃舍去,是为不持戒人,反舍是珍宝经,是为愚痴无智。自用得禅,具足为度,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其人闻是三味已,不乐不信,不入中,反作轻戏语:『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味者,所去两两三二,相与语云:『是语是何等说乎?是何从所得是语乎?是为自合会作是语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其人问买客:『评此几钱?』贾客答言:『夜半时于冥处,持是摩尼珠着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满其中宝。』」 佛言:「其人殊不晓其价,反形是摩尼珠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想,是不复过此。与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跋陀和,其人闻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经如是。」
佛言:「如菩萨持是三味,受信者便随行,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禁戒完具为得高明,黠慧深入为他人说之。菩萨当持是三昧分布语人,展转相传,当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佛所不供养,不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妒,用财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哗说,不得善师,亦不明经,闻是三味已,不信、不乐、不入中,反诽谤人言:『是彼不知愧为,自作是经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和:「今我具语汝如是。跋陀和,求菩萨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国土满其中珍宝施与佛,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味信乐者,其福转倍多。」时,佛叹曰:「是三千国土满其中珍宝施于佛,持用求佛。复有异人,持是三味者,是佛所称誉,闻信者其福倍多。」
佛言:「是迷惑自贡高人,不信者及与恶知识③从事,闻此经不信不乐,是为于我经中怨家无异。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余人展转闻其言信随之。此为坏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经为非佛所说。』直作是诽谤。」
佛言:「有信是三味者,其人宿命曾见过去佛,已用是故,我为是信者说是三味耳。是辈之人,常护佛法,闻是经信乐者,当作是知离佛不远。若持戒坚者,常正心恭敬于经,我用是故,为是人说耳。」
佛告跋陀和:「我所说无有异,尔故说是语耳。今见我说是三昧者,其人却后世时,闻是三昧终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恶师④边,正使在善师边,其功德薄少。如是辈人,复转与恶师从事。是辈人者,闻是三味,不信不乐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学,所更佛少所信⑤,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跋陀和:「其有菩萨,闻是三昧,不形笑,不诽谤者,欢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乐书、乐学、乐诵、乐持。」佛言:「我悉豫知豫见已,其人不独于一佛,所作功德不于二,若三若十。悉于百佛所闻是三昧,却后世时闻是三味者,书学诵持经卷,最后守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计,自致阿惟越致⑥,所愿者得。」
佛告跋陀和:「听我说譬喻。譬如,跋陀和,有人取一佛刹悉破碎如尘,其人取此一尘,悉复破尽如一佛刹尘,都卢⑦悉取一一尘,皆复尘碎尽如一佛刹尘。云何,跋陀和,是尘其数宁多不?」跋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我为汝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萨,尽取是一尘置一佛刹,其数尔所佛刹,满其中珍宝,悉持供养诺佛,不如闻是三味。若复有一菩萨闻是三昧已,书学诵持为他人说,须臾间,是菩萨功德不可复计。」佛言:「持是三昧者,书学诵持为他人说,其福乃尔,何况守是三昧悉具足者?」佛尔时顼偈日:
三千大千之国土,满中珍宝用布施。
设使不闻是像经,其功德福为薄少。
若有菩萨求隶德,当讲奉行是三昧。
疾悉讽诵此经法,其功德福无有量。
如一佛国尘世界,皆破坏碎以为尘。
彼诸佛土过是数,满中珍宝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四句⑧之义为人说。
是三昧者诸佛慧,得闻功德叵比喻。
何况有人自讲说,受持讽诵念须臾。
转加增追奉行者,其功德福无有量。
假使一切皆为佛,圣智清净慧第一。
皆于亿劫过其数,讲说一偈之功德。
至于泥洹赞咏福,无数亿劫悉叹诵。
不能尽究其功德,于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国所有地,四方四隅及上下。
满中珍宝以布施,用供养佛天中天。
若有闻是三昧者,得其福佑过于彼。
安谛讽诵讲说者,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贡高终不起,亦无有趋恶道⑨时。
解了深法不疑结,行斯三昧德如是。
学士为以见奉吾,德重精追普不着。
增益信明为菩萨,力学三昧佛所赞。
属累汝等常劝教,力行精追无放逸。
自勖勇猛勤修行,令得大道不复反。
其有诵受是三昧,已为面见百千佛。
假使最后大恐惧⑩,特此三昧无所畏。
行是比丘以见我,常为随佛不远离。
菩萨闻习三昧者,义当受持为人说。
菩萨得是三昧者,尔乃名曰博达慧⑾。
为逮总持佛称誉,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诵说是三昧,当从佛法世尊教。
闻其种性⑿得等觉,如佛所说无有异。
闻如是⒀:
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诺漏已尽,无复尘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脱,照明于慧。譬如大龙⒁,圣智通达,所作已办,众行具足,弃捐重担,所欲自从。已舍诸有,其行平等,得制其心,度于彼岸。唯除一人,贤者阿难。
常信乐于佛法,受诵是道德化。
精追行解深法,立具足等慈哀。
当普说佛经卷,广分布道法教。
慎无得贪供养,无所著得是法。
在不正瞋恚兴,意善解使离欲。
常乐定三昧禅,谨慎行得是法。
当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
诸种好有威德,现譬如像金山。
悉见知诸世间,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说是。
当供养斯善教,上好华众捣香。
欣踊心奉饭食,得是法终不久。
鼓琴瑟诸妓乐,箫成供佛形象。
欣然意悦无量,尊道法得不难。
当造起佛形象,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疾逮得是道尊。
坚固敬常以前,听是法无乱心。
常舍离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
无恚害向他人,当行哀得慈法⒂。
普救护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
常恭敬于法师,当奉事如世尊。
无得惜是经法,得三昧疾不久。
慎无得疑斯经,佛赞是正道化。
一切佛所歌叹,得三味疾不久。
譬如有人眼清净,于夜中半而起观。
仰见星宿无数千,昼日思念皆识知。
菩萨如是得三昧,见无央数百千佛。
皆识念知于诸佛,则为隶会说世雄⒃。
譬如今我觉眼明,清净无垢见世间。
佛子菩萨眼若此,三昧普达见世尊。
终不复起吾我想,见十方佛人中尊。
除毒清净无想念,观此菩萨奇特行。
逮闻尊法寂然义,速疾得解空定行。
今我亦训于是法,以成佛道多所安。
如何弥陀国菩萨,见无央数百千佛?
得是三昧菩萨然,常见无数百千佛。
比丘阿难如勇猛,从我闻法皆受待。
逮得三昧亦如是,闻无数法悉奉持。
当信三昧疾持行,悉弃世间诸所有。
常乐斯经行法施,疾得清净寂定地。
假使三千界,满中珍宝施。供养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设复有比丘,闻是佛三昧,
信乐而不疑,其福过彼上。谀谄怀自大,
无信在凶害,与恶师相随,不信足法教,
犯戎近恶友,坚住自贡高,各各共议言,
是经非佛语,佛不说是议,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诽谤如斯,竞无有是语。
此为诽谤佛。有乐道法者,我故为说耳。
有闻是经者,仁贤而喜悦。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说。奉禁戒清净,受法讽诵利。
执经普讲说,则具足道义。
注释
①阎浮利:又作阎浮提、赡部洲。该洲为须弥山南方之大洲,又称南阎浮提。
②摩尼珠:即宝珠,投之浊水,水即变清。
③恶知识:教人做恶事的坏师友。
④恶师:即教人做恶者。
⑤所更佛少所信:当指所参拜的佛少,信根不足。
⑥阿惟越致:又作阿鞟跋致,译为不退转成佛进路之意,是菩萨阶位之一,经一大阿僧祇之修行所到之位。一大阿僧祇,是无限久远的时间单位。
⑦都卢:全部的意思。
⑧四句:指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而诵出的四句偈,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指烦恼已尽,离爱欲而过清净生活,已得解脱,不再在生死中轮回。
⑨恶道:指身、口、意三恶业所生之处所,即地狱、饿鬼、畜生。
⑩假使最后大恐惧:当指未修行之人临终之时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贤护》此句译作「假使后世恐怖时一 ,正是此意。
⑾博达慧:博闻经典,了达生死根本,趋于无上根本智慧。
⑿种性:指一种世袭的社会等级制度。印度的四大种姓为婆罗门(僧侣、学者) 、刹帝利(武土和贵族》、吠舍(手工业者和商人》和首陀罗(农民、仆役》 。此外,还有社会地位最低的贱民阶层。
⒀闻如是,此下一段直至本章末,不见于《大正藏》,待考。
⒁大龙.当即大龙象,为阿罗汉与佛的尊称。本经中指佛。
⒂当行哀得慈法:即奉行哀悯众生的大慈大悲精神。
⒃世雄:佛之尊称。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