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1.修定要发心向十方佛
佛告诉贤护菩萨:「如果有菩萨修十方诸佛都现在前法门,必须立定向十方诸佛的意向。立定意向,就能获得菩萨的一切智慧。
2.精进念佛一心不乱
「什么叫立定意向?就是从各自具体的因缘条件出发,念念向佛,心思不乱,为求智能,精进不舍,亲近善知识,行为无所执着:不贪睡眠,不相聚会,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心不散乱:饮食知足,不贪衣服,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独身一人,避开亲属,远离家乡,修平等心、慈悲心,护念自己的正行,破除烦恼,修习禅定。不随色界而转移,不受外物的干扰,不参与减损自己道德的俗事,不执着没有真实自体的地、水、火、风,不为不称心的事感到烦恼,不沉溺于世间声色之欲,从不净的五浊之世得解脱:不背弃十方人,要普度十方人:十方人妄加推断,此为我所有,此非我所有,一切都能接受:不违禁戒,常习熏修五解脱法:常诵读经文,不半途犯戒,不失禅定:对佛法坚信不疑,不诤论诸佛,不毁谤正法,不诋毁侩人:远离妄语,远离世间妄说之人,不喜好,不苟同,赞扬有道德之人的言行,对他们的爱语善行都愿意听闻,心生欢喜。深信因缘,明了畜生业因,远离世间六味。修习五解脱法,为除十恶,行十善:断灭九种烦恼,行持八种精进,捐弃八种懈怠,常习八便,心常不离九想观门,一心修习八大人觉:对于入禅定的法味,也不贪着,不骄傲自大:勤求佛法,殷重修行,不计年月:哀怜众生,破除人我分别,离十方人,不产生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念头。不贪求长寿。观察五蕴世间,切皆空,不受外物的迷惑,不求有所造作,但求无为。不贪生怕死,毫不执着。把一切五蕴世间都看做贼,把地、水、火、风的侵害看成蛇一样毒:对六尘、六根的惑乱,也不予理会。久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觉不安隐,只有湼盘寂静才安隐。对一切贪得无厌的欲望,无动于衷,乐于出家修佛,不在生死中轮回,不与世人计较是非,见一切佛常立面前,观一切身如幻梦,于佛法深信不疑,视过去、未来、现在世平等无差异。常常念想一切佛的功德,自觉归依佛法,深入禅定,安详自在。对佛身相,也不执着。一切法都平等,与世无所纷争。所作所为,不相违背。通达十二因缘道理,在佛力加持下得度,入真法界,见众生界不生灭,自证无为,慧眼清净。一切无二,菩提心没有中边的差别,一切诸佛本无差异。入于清净无碍境地,菩提觉智自然觉晓。佛慧不是从别处得,遇善知识教导,与佛无异。一切在菩萨那里都不相违背,即使一切魔军也不能动摇。一切人如在镜中才能见到自己的像,见一切佛也是这样,要从自己的菩提心、菩萨行入手。这就是念一切佛现在面前的法门。」
佛陀说:「从自己的菩提心、菩萨行入手,想成就这种法门,就能获得,就能看到一切佛站立面前。什么原因能成就一切佛站立面前的法门呢?原因就在这里。贤护菩萨,如果有四众弟子奉持戒律清净,独自住在一个道场,一心想见西方阿弥陀佛,那么他现在就应当这样想:离这裹经过百千亿万佛国,有一个极乐世界,一位阿弥陀佛正在给众多菩萨宣讲佛经,一切行持常念阿弥陀佛圣号。」
佛告诉贤护菩萨:「譬如一个人睡梦之中,看到许多金银珠宝,他的父母兄弟妻儿亲戚朋友见了,都非常高兴,无比开心。这个人梦中醒来和别人边说边流泪,好像梦中所看到的都是真的一样。贤护菩萨,如果出家人、在家信士听闻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应当常念阿弥陀佛,不得违反戒律,一心念佛,或一昼夜,或七天七夜,过七天以后,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即使醒时见不到,梦中也能见到。比如人梦中所见到的事,不知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知是在里边,还是外边,不管是在幽冥黑暗之中也好,也不管是离遥远的地方有多少障碍,都无妨碍。贤护菩萨,修一切佛站立面前法门,就应当这样一心念佛观想。这时,那许多佛国的大山像须弥山,山上的幽冥黑暗之处,都打开了,菩萨的眼睛也没有受到什么障碍,心也没有什么阻隔,也不用天眼就看得很清楚,也不用天耳也听得很明白,也不用神足就走到佛国面前,不用透过此处命终,转生彼佛刹才能见,当下于此处坐,即刻便可得见阿弥陀佛,亲耳听闻、受持佛法。从念一切佛站立面前的法门中,这一切都圆满具足,你可以为别人说这个法门。好比有一个人,听说堕舍利国中,有个淫女人叫须门:还有人听说一个淫女人叫阿凡和梨;还有人听说有一个下贱女子叫优陂洹,这时各人都在思念所听说的女人。他们都没有见过这三个女人,听人说后,就萌动了淫秽的念头,睡梦中各人来到那个女人那里。这时,三个人皆在王舍城,同时想,各人做梦都到那个淫女人住的房里,跟她一起行淫。他们醒来,还在想这件事。」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我举这个例子告诉你,是要你从此事受到启发,能给别人讲经,使人了解这个智慧法门二毫不退转,修得至高无上的正道,然后才能取得善觉这个佛号。于是,贤护,菩萨在他所住的地方,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且不断念这个佛号,凭着这个信念的力量,见到了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后,问:『应当修持什么法门,才能生在阿弥陀佛国?』这时,阿弥陀佛回答说:『想来我国的人,常常念我的名号,时时守护此念,不要停顿,这样就能来生我国。』」
佛说:「这位菩萨修持这个法门,是肯定会往生阿弥陀佛国的!应当时时念想佛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人相,通体放光明,无比端正庄严,在出家人中说经,讲述一切法本性不坏,也没有使他变坏的东西。比如人们对感受、思想、行为所产的生死、轮回的神识、地水火风的自体、从世间到天上的大梵天的念想、知觉能力,都是本来不坏的,也没有能使其变坏的。因此,人们能够通过念佛得见佛立于前。这就是正念一切佛站立面前的法门。」
3.入定要由佛弟子亲证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这个念佛立面前的法门中,谁能作证?我的大弟子迦叶、因坻达菩萨、须真天子,及知道三昧的菩萨、修得三昧的菩萨,可以为证。那么又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们修得这一法门呢?这就是空定。」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过去时,有佛世尊,名须波日。当时恰好有人在旷野山泽里行走,路上又饥又渴,就在半途中昏昏睡去,梦中见到又香又美的饭菜、饮料,吃饱暍足后,一觉醒来,仍旧腹中空空。这个人因此悟出一个道理:世间一切都奸像做梦一样啊!一佛说:「这个人由于空想而入定,从而获得无生而生的法乐,得到不退转的觉悟。如此看来,贤护,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菩萨,听说佛在哪儿,就应常常想到那儿见到佛,就向那个方向念佛礼拜佛,不应当念想面前有什么实有的东西,也不存在归我所有的东西。那么,十方无数佛就会像你所念想那样站在面前,清净端严,放大光明,如站立在珍宝石、净琉璃之上一样。再比如人们出国远行,想念家里的亲属财产,那人在梦中,回到故乡,看至家属亲朋好友,高兴地和他们交谈,醒后把梦中见到的事,和朋友们说:『我回家了,亲眼看到家属亲友啦!』」佛说:「菩萨也是这样,他所向往的地方,听到佛的名字,就常常面向这个地方,念想佛的名字,菩萨一定会见到佛,如拿着珍宝,站在琉璃光之中。再比如出家人观想死人的骨头现在面前,有看到青色的,有看到白色的,有看到红色的,有看到黑色的。实际上,这些骨头,没有人拿来过,也没有骨头放在面前,也不知从何而来,是自己的意念所作的观想的结果。
4.凭佛神力而见佛
「菩萨也是这样,凭借佛威神力量的加持,修行定门,想在什么地方见到佛,就能见到。为什么呢?是这样,贤护,是佛的定力所成就的。靠佛力加持,修持禅定,有三方面:即靠佛的威神力、定力、本愿功德力。凭这三方面神力的加持,就能见到佛。比如,贤护,年少的人,长得漂漂亮亮的,就好比用干净的油瓶装上等麻油,好比干净的器皿装清水,或者像刚磨好的镜子、白璧无瑕的水精,你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就自己去照一照,立即现出自己的容貌来。这是为什么呢?贤护,麻油、水、镜、水精映出的人影,是人自己去照呢,还是人影自己跑进去的呢?」
贤护说:「不是。佛陀,是所用的麻油、水精、水、镜很洁净的缘故,人影自然在上面显现。人影既不是从这些东西中间跑出来,也不是从外面跑进去。」
佛说:「太好了!太好了!贤护,是这样啊!贤护,本性清净的东西,想显现佛,就能见佛。见到就问,问了就得到果报,见到佛,听佛讲经,就心生大欢喜。
5.修定中所见境界
「应当经常这样念想:佛是从哑袅来的,我想到哪里去?应这样想:佛是无所从来而来,我也无所去而去。经常这样想:欲界、色界、无想界三界都是心意识所作成的。我心想什么就见什么,心想佛,就见到佛,心就是佛,心就是如来,心就是我身。心能见佛,心也不能知道自己,也不能见自心。说心是有意造作,就是愚痴:说心没有什么造作,是涅槃寂静。一切诸法,没有什么可以津津乐道的,都是一心所作,都是空的。连这一心也是空的。贤护,菩萨在修定时见十方佛站立面前,就是这么回事。」佛说后,随即说了下面的偈颂:
心啊不知心,有心就不能现真心。
心中有想的念头就是愚痴,没有想才是涅槃寂静。
这个法门对什么都不执着,佛立面前在于念。
识得万法皆是空,一切都应无想念。
原典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有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萨高行。
「何等为定意?从念佛因缘,向佛念,意不乱;从得黠不舍精进①,与善知识②共行空;除睡眠,不聚会,避恶知识,近善知识,不乱精进;饭知足,不贪衣,不惜寿命;孑身避亲属,离乡里;习等意,得悲意心,护行弃盖习禅③。不随色,不受阴,不入衰④,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贪性,解不净;不舍十方人,活十方人;十方人计为是我所,十方人计为非我所⑤,一切欲受;不贸戒,习空行。欲讽经,不中犯戒啊,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诤佛,不却法,不乱比丘侩;离妄语,助道德家,避痴人世间语,不喜不欲,闻道语,具欲闻亦喜;从因缘畜生生,不欲闻六味⑥;习为五习⑦,为离十恶,为习十善,为晓九恼⑧,行八精进,舍八懈怠,为习八便,为习九思⑨,八道⑩家念;又不着禅闻,不贡高,弃自大;听说法,欲闻经,欲行法,不随岁计;不受身想,离十方人,不欲受;不贪寿;为了阴,不随惑,为不随所有求无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计阴如贼,计四大如蛇,十二衰计空⑾,久在三界不安隐,莫忘得无为;不欲贪欲,愿弃生死,不随人诤,不欲堕生死,常立佛前,受身计如梦,以受信不复疑,意无有异,一切灭思想过去事、未来事、今现在事等意。常念诺佛功德,自归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随佛身相法,一切一计不与天下诤,所作不诤,从因缘生受了,从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计人,亦不有亦不灭,自证无为,黠眼以净,一切不二,觉意不在中边,一切佛为一念人,无有疑黠,无有能呵,自得晓觉意故。佛黠不从他人待,得善知识计如佛,无有异意。一切在菩萨无有离时,纵一切魔不能动。一切人如镜中像,见一切佛如画,一切从法行,为人清净菩萨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⑿,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
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出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辈;其觉以为人说之,后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⒀,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弊凝故不见。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作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弊,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⒁彻视,不持天耳⒂彻听,不持神足⒃到其佛刹,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乃见,便于是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味中悉能具足,为人说之。譬若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淫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淫女阿凡和梨;若复有人,闻优陂洹作淫女人,是时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为动,便于梦中各往到其所。是时三人皆在罗阅祇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是淫女人所,与共栖宿。其觉已,各自念之。」
佛告跋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为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得无上正真道,然后得佛号曰善觉。如是,跋陀和,菩萨于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⒄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侩中说经,说经不坏败色。何等为不坏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⒅,不坏败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为念佛。」
佛告跋陀和:「菩萨于三昧中谁当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⒆、因坻达菩萨(20)、须真天子(21),及时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味者,是为证。何等为证?证是三昧知为空定。」
佛告跋陀和:「乃往去时有佛,名须波日。时有人行出入大空泽中,不得饮食,饥渴而卧,出便于梦中得香甘美食,饮食已,其觉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无所从生法乐,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跋陀和,菩萨其所向方,闻现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见佛,即念佛不当念有,亦无我所;立如想空当念佛,立如以珍宝倚琉璃上,菩萨如是见十方无央数佛清净。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属财产,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于梦中见,以觉为知识说之,我归到故乡里,见我家室亲属。」佛言:「菩萨如是,其所向方,闻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见佛。菩萨一切见佛,如持珍宝着琉璃上。譬如比丘观死人骨着前,有观青时,有观白时,有观赤时,有观黑时,其骨无有持来者,亦无有是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想有耳。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如是跋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譬若,跋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庄严,已如持净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净水,如新磨镜,如无瑕水精,欲自见影,于是自照,悉自见影。云何?跋陀和,其所麻油、水、镜、水精,其人自照,宁有影从外人中不?」
跋陀和言:「不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镜净洁故,自见其影耳。其影亦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和,如是!跋陀和,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
「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三处:欲处、色处、无想处,是三处意所为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22),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23)。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跋陀和,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颂偈日:
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
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注释
①从得黠不舍精进:黠,指超越的智慧。意为从佛得到智慧,不忘努力精进于佛道。
②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佛道者。
③弃盖习禅:盖指烦恼。意为抛弃、灭除烦恼,习于禅定的境界。
④「不入衰」,《贤护》译作「不着诸入」 。
⑤十方人计为是我所,十方人计为非我所:计,计度,即以妄念而推度道理。意为人们妄加推断,此为我所有,此非我所有。
⑥六味:指苦、酸、甜、辛、咸、淡等六种味道。
⑦五习:烦恼之余气叫习气,又叫五习,即五种烦恼,如贪、瞋、痴、慢、疑等。但《贤护》译为「五解脱法」更恰当,今从。
⑧九恼:又名九难、九横、九罪报。指佛现在所受的九种灾难:一、受淫女孙陀利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二、受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毁谤;三、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刺脚;五、昆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丌、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冻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像这些世界小事,佛皆受之。
⑨「九思」,《贤护》译作「九想观门」 。
⑩八道:人人八念、八生法。 《贤护》译作「八大人觉」 ,即菩萨为入道者的八种教法,包括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燃苦恼无量觉。
⑾十二衰计空:对我身有损减影响叫衰。十二衰当指六尘:六根等。全句意为不为六尘、六根所动。
⑿须摩提:意译为妙意好意,即西方极乐净土。
⒀缺戒:指于戒有缺漏,没有完全守戒。
⒁天眼:指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能看得很远,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五眼之一。天眼分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天眼即是。
⒂天耳:指色界诸天所具有耳根。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
⒃神足:即神足通的简称。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神通而号称神通第一的。
⒄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根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胳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满;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乎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满;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咸肉髻。
⒅梵摩诃梵..当即大梵天,为色界之初禅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
⒆摩诃迦叶..佛十大弟子之一。其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树下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第一,故称头陀第一。
⒇因坻达菩萨:因坻即天主。为护持正法,拥护众生的八大菩萨之一。 《贤护》译作「帝释德菩萨」。
(21)「须真天子」,竺法护译《须真天子经》有「须真天子发三十三问,佛一一答之」的记载,又有《须具天子与文殊菩萨之三十二问答》 。又《贤护》译作「善德天子」。
(22)怛萨阿竭:即如来,意为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即完成修行、有理想人格的人。
(23)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贤护》译作「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 。泥洹,又作泥曰、涅槃、般涅槃。意为无为、寂灭、永远超脱生死轮回而获得的精神境界。想,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