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般舟三昧经白话 卷下

请佛品第十——供养佛时请教修佛立定

  译文

  1.庄严王舍城供养佛

  贤护菩萨整理一下衣服,长跪向佛作礼,叉著手对佛说:(我想请佛和各位出家大德,明日到舍下饮食,愿我佛哀怜,同意我的请求。)佛及出家僧人都默默答应受请。贤护菩萨知道佛已受请,站起来到波喻提大比丘尼的住所,告诉她说:(请接受我的请求,明天请您和尼众都到我家接受供养。)波喻提大比丘尼等即接受邀请。贤护菩萨对罗怜那竭菩萨说:(贤弟,等会到佛所请所有众王舍城等城邑新来听法的人,明天请都到我家接受供养。)罗怜那竭菩萨到了佛的住所,向佛施礼,长跪叉手对佛说:「我听说贤护菩萨请佛及所有新来听法的人明天到他的住所接受供养,请佛哀悯,满足他的请求。」贤护菩萨、罗怜那竭菩萨等八位,都向佛作礼,向出家侩众作礼,然后离开佛的住所,回到王舍城,到贤护菩萨家,共同帮助操办供养事宜。四天王、帝释天、大梵天都一起来,帮助贤护菩萨一起准备饭食。

  这时,贤护菩萨亲属善友等都一起装饰王舍城,拿出无数美妙的幡盖帐蓬,在全国进行布置,大街小巷都加以布置,一国中都布满香花和烧各种香,作百种饭食供养佛。为四众弟子及许多贫苦的穷人、乞丐,都一起准备了同样的饭菜。为什么呢一切飞禽走兽蠕动之类都是平等的,不能有所憎爱,有所偏颇。

  贤护与八菩萨及诸亲友,到用饭时都一起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对佛说:一饭菜都准备好了,请佛前往。」当时,佛和各位侩人都身着侩衣,拿着钵盂,来到聚会的地方,进入王舍城贤护菩萨的住所。贤护菩萨这样想:今天佛显威神,由于这个缘故,我的房舍极广大,都装上琉璃,内外透明。城外的一切地方都看得见我家,我家也能看见城外的一切地方。佛马上知道贤护心里在想什么,便现出威力和神通,使贤护家房屋极高大,全国人民都能看见此房舍。佛走在前面,到贤护家坐,四众弟子、各地方来的信徒都坐在他家房舍内。贤护菩萨见佛、僧人等坐定,即一起供养他们,送上数百种饭食并亲手斟酌。佛及四众弟子饭食毕,一切贫穷之人都同等供养,使各人都公平地得到满足,皆凭着佛的威力神力得到满足。

  贤护菩萨见佛及诸弟子都用完饭,前往洗涤毕,然后拿了一个小几,在佛面前听经。佛为贤护菩萨及四众弟子说经,大家莫不欢喜,没有不想听的,也没有不乐意的。佛已经给侩人、诸弟子讲经完毕,然后站起来,与侩人一起离去。

  2.菩萨从五方面修定

  贤护菩萨饭后,与亲友一起都到王舍城佛的住所,向佛顶礼,在旁边就座。八位菩萨见大家都坐下来了,就走到佛面前问佛:「菩萨应当做哪些事,才能修好一切佛都站立面前的念佛定法门?」

  佛告诉贤护:「菩萨做好五方面的事,就能很快修得念佛法门,并且学习、奉持;心不退转。哪五方面的事呢?第一、乐于奉持经典,无有穷尽时,使众人的灾难都脱离,尘垢都除去,除去黑暗,进入光明世界,所有朦胧的东西都如烟雾消去。」佛告诉贤护:「这样的话,这位菩萨就会得到无比的法乐,修得此法门。再次,贤护,不再以生为快乐,这是第二。不再对外道感兴趣,这是第三。不再以爱欲为快乐这是第四。自守戒行,自始至终,这是第五。

  3.财法布施修此定

  「菩萨还有五件事要做。哪五件呢?第一、布施给别人的心终不后悔,不贪心,不吝惜,布施时不希望回报,布施后不反悔、悔恨。第二、贤护,菩萨要用法布施,给他人讲经,所说的都能根据不同的根机令人信服,没有怀疑,没有什么保留顾惜,宣说佛的深意,自身努力信守奉行。第三、贤护,菩萨不应嫉妒,所办的事不使人产生怀疑,不贪睡眠,离开世俗的五种欲望,不自夸,也不中伤别人。对打骂、刑罚的人也不发怒、怨恨,也不因此松懈自己的努力。为什么?这是坚信诸法皆空的结果。第四、贤护,菩萨对于此法门,不但自己要学,还要教他人学:抄写此经,要用上等布料,使之久存人间。第五、贤护,菩萨常重信心,对所信仰的乐于奉行,尊敬长老及善知识,得到新来学人的布施,当想到报恩,常常讲信用,受到人家小的布施常想多多报答别人,何况于受到多的布施呢?菩萨应当常常尊重经法,抛弃不反复诵念的懈怠之意,常常反复念诵。这样就能很快修得此念佛定法门。」佛这时念了以下偈语:

  常爱乐佛法在深刻理解,于诸习欲不贪生。

  于一切生死无贪着,如此、万能修得念佛定。

  好乐施不求报答,使人受惠不贪着不追念。

  施与不论是谁受益,只想明了深得佛恩惠。

  哀悯求生行布施,心常喜跃毫无悔恨。

  常立布施持戒及忍让,精追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摄一切,慈悲喜舍四平等心。

  善于针对不同求生方便济度,如是当得念佛定。

  施舍必除贪与吝,心常欢跃乐于助他人。

  既施之后常欢喜,如是当得念佛定。

  讲授经法要针对不同机缘,深明大义佛所教导。

  讲说微妙道德感化,如是乃得念佛定。

  其人学是此三昧,具足智慧为人解说。

  令此经法,水远得保存,如是乃得念佛定。

  讲经不要神化,讲说当不贪供养。

  唯求安隐达到佛道见地,如是乃得念佛定。

  除去执着与烦恼,不自高傲及轻慢。

  不自称誉说人长短,终不执着我所有的思想。

  能灭我相得寂定,使能解此禅定获智慧。

  捐弃阿谀谄媚心清净,速入定门无艰难。

  常行至诚不妄加掩饰,其愿具足无缺少。

  培植正德无邪行,爱乐此法速得此定门。

  所诵习的经典常不忘,常护禁戒行清净。

  如此行者速得佛道,何况奉特此法门!

  4.向燃灯佛请教的经历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非常久远以前的燃灯佛时,我在燃灯佛处听说此法门,即奉行此法门,见到十方无数佛,都听他们讲经,信守奉行。这时,诸佛都对我说,此后无限久远时间,你应当成佛,名释迦文。」

  佛告贤护菩萨:「因此,我对你说:今要想成佛,应当修学此法门。要知道,此法门境界甚高,不是凡夫所见境界能比得上的。能修学奉持此念佛定法门,一定得成佛。」佛随即说了偈语:

  忆过去无数世前定光佛,于时我得此法门。

  即见十方无数佛,闻说神圣佛法深妙义。

  譬如有德人广采宝,所想如愿皆得之。

  菩萨大士也如此,经中求宝即得成佛。

  贤护菩萨对佛说:「世尊,当如何守持此法门?」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见到色等一切有质碍的东西都不要执着,不应当听到它的声音就去追逐它,当视一切皆空,守此念佛定门。什么是应当守的定门?就是要随佛法而努力奉行。再次,贤护,菩萨当观自身,并不见自身,既没有什么可观的,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也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不是像盲人那样视而不见,也不是像聋子那样充耳不闻,而是本来如此,就像经中说的,即使你再专注地去看,也无所见,无所执着。能无所执着,就是信守佛道的人。对于经法坚信不疑,不疑就能见佛,见佛就断除疑惑。一切诸法都无所从来而生。为什么?菩萨对于诸法有怀疑的想法就是执着。什么是执着?有对于人的寿命、福德、福报的想法,就是执着:对于人相互对立有想法,对六根有欲望,也是执着。为什么?菩萨应当见一切法都不执着,一切法本来没有什么可想念的,也是本无所见的。什么叫不见?譬如蠢人学了外道以后,以为自己有此身,看重得不得了。菩萨不这样看。菩萨应如何看呢?

  「譬如如来、应供、正逼知,不退转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看法,就是不喜不忧,菩萨也应这么看,也不喜也不忧。守持此法门,也不喜不忧。好比虚空,既无有质碍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可想念系挂,非常清净,没有污秽的东西。菩萨见诸法是这样,眼里没有什么东西障碍,所以能见到一切佛。见到一切佛,犹如月亮、明珠放在琉璃上,像太阳出来大地遍放光明一样,又好像月亮十五日在众星中央映照那样,似转轮胜王与围绕他的群臣一样,似忉利天王、帝释天在诸天的中央,又似大梵天王在众梵天中央坐于最高座,如火炬在山顶燃烧,如大医王用药治众人病,又如狮子在百兽中称雄,如群雁列队飞行虚空而在前面领路开导,如严冬时高山上的积雪,四面八方都看得见,像天地大界金刚山除去臭秽的东西,如奔流的水冲刷地面,如风吹水面,一切污浊的东西都变得清净,像虚空一样,像须弥山上忉利天一样庄严。诸佛都是这样,佛持戒,佛显威神,佛作功德,无数国土都放光明。这样菩萨见十方佛如此,听闻经典都能得佛。」佛这时念了偈语说:

  佛无污垢离烦恼,功德无量毫不执着。

  至尊至大神通妙音声,如钟鼓铿锵传四方。

  觉天中天脱诸慧,种种香华用来供养佛。

  以无数德行供养舍利,幡盖杂香求此法。

  闻法深妙学具足,远离颠倒比喻灭烦恼度求生。

  万法皆空不执着,汝当随顺妙法智慧无碍。

  清静如月日放光,如大梵天立本宫。

  常以清净心念世尊,意无所执着悟本性空。

  比如冬月高山雪,又如国王人中尊。

  摩尼珠清净胜过隶宝,观佛相好当如此。

  如群雁高飞前有向导,虚空清净无污垢和杂乱。

  紫磨金色佛相如此尊严,佛子念此供养佛世尊。

  除去黑暗与愚痴,清净法门速修得。

  舍弃对身外物的贪求,无垢污行才能得禅定。

  无有烦恼与污垢,弃除怨恨与愚痴。

  其目清净自然明,念佛功德无障碍。

  奉持世尊清净戒,心无执着一切无所求。

  如能对我及我所有不执着,亦终不执着诸色相,

  舍离生死无妄见,弃舍高傲智慧清净,

  远除傲慢与自大,即能闻此法门离邪见。

  其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除去贪欲与烦恼,精追奉持当得此定门。

  原典

  跋陀和菩萨政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请佛及比丘僧,明日于舍食,愿佛哀受请。」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请。跋陀和菩萨知佛已受请,起至摩诃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愿受我请,明日与比丘尼俱于舍小饭。」摩诃波喻提比丘尼即受请。跋陀和菩萨语罗怜那竭菩萨:「舍弟,诸郡国其有新来人悉请会佛所。」罗怜那竭菩萨前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请佛,所有新来人悉欲请于舍食,愿哀受之。」跋陀和菩萨、罗怜那竭菩萨、懦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悉与宗亲俱,前以头面着佛足,及为比丘侩作礼。作礼已竟,从佛所去。归到罗阅祇国,至跋陀和菩萨家,共相佐肋作诸饭具。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皆共疾来,佐助跋陀和菩萨作众饭具。

  尔时,跋陀和菩萨宗亲共庄严罗阅祇国,持若干种杂缯帐,覆一国中。其街巷市里皆悬缯幡,举一国中悉散华烧香,作百种味饭具用佛故。比丘侩、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诺贫穷乞匄①者,其饭具适等。何以故?不有偏施于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悉平等。

  跋陀和与八菩萨与诺宗亲,以饭时俱往诣佛前,以头面着佛足,却白佛言:「饭盒具以办,愿佛可行。」时,佛与比丘侩皆着衣持钵,俱诣来会者,皆随行人罗阅祇国中,到跋陀和菩萨家。跋陀和菩萨作是念:今佛威神故,令我舍极广大,悉作琉璃,表裹悉相见。城外悉见我舍中,我舍中悉见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极广大,举一国中人民,悉见于舍中。佛前入跋陀和菩萨家坐,比丘侩、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各异部悉坐于舍中。跋陀和菩萨见佛、比丘侩坐已,自供养佛、比丘侩,若干百种饭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已乃饭,诺贫穷者悉等与,悉各平足,皆持佛威神恩使之足。

  跋陀和菩萨见佛诸弟子悉饭已,前行澡水毕竟,持一小机,于佛前坐听经。为②跋陀和菩萨及四辈弟子说经,莫不欢喜者,莫不乐闻者,莫不欲闻者。佛以经请比丘侩及诺弟子,佛起,与比丘侩俱去。

  跋陀和菩萨饭已,与宗亲俱出罗阅祇国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及罗怜那竭菩萨、侨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跋陀和菩萨见人众皆安坐已,前问佛:「菩萨用几事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菩萨有五事,疾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学持谛行心不转。何等为五?一者乐于深经,无有尽时,不可得极,悉脱于众灾变去,以脱诸垢中,以去冥入明,诺蒙咙悉消尽。」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逮得无所从来,生法乐,逮得是三昧。复次,跋陀和,不复乐所向生,是为二。不复乐喜于余道,是为三。不复乐于爱欲中,是为四。自守行无有极,是为五。

  「菩萨复有五事,疾得是三味。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无所贪,无所惜,从是不得有所希望,施人已后不复恨。复次,跋陀和,菩萨持经布施,为他人说经,所语者安谛③,无有疑,无所爱惜,说佛深语身自行立是中。复次,跋陀和,菩萨不嫉妒,所作无有疑,却睡卧,却五所欲,不自说身善,亦不说他人恶。若有骂者,若有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懈。何以故?入空行故。复次,跋陀和,菩萨是三昧,自学复敦他人,书是经,着好疋素上使久在。复次,跋陀和,菩萨所信多乐,敬长老及知识,于新学人④若得所施,当念报恩,常有识信,受人小施念报大,何况于多者。菩萨常乐重于经,弃捐无反复之意,常念有反复。如是者得三昧疾。」佛尔时颂偈言:

  常爱乐法在深解,于诸习欲不贪生。

  游步五道无所著,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报,所惠无着不追念。

  所与不见有受者,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伤众生行布施,其心喜踊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精追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摄一切,慈悲喜舍四他等心⑥。

  善权方便济众生,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与施除悭贪,其心欢跃而授与。

  既施之后恒欣喜,如是行者得三昧。

  晓知经法分别句,闻深要义佛所教。

  讲说微妙道德化,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学诵是三昧,具足解慧为人说。

  令此经法得水存,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秘奥佛经法,不望供养乃为讲。

  唯求安隐佛地道,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弃诸盖,捐去贡高及慢大。

  不自称誉说彼短,终不复起吾我⑦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便能解是道定慧。

  紊捐谀谄心清净,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城无绮饰,其愿具足无缺减。

  殖众正德无邪行,爱乐法者得道疾。

  所诵习经常不忘,常护禁戒清净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何况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往昔无数劫,提和竭罗佛⑧时,我于提和竭罗佛所,闻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见十方无央数佛,悉从闻经悉受持。尔时,诺佛悉语我言,却后无央数劫,汝当作佛名释迦文。」

  佛告跋陀和菩萨:「我故语汝,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曹当学,为知内法第一众所不能及,出众想去,其有于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佛尔时顼偈言:

  亿念我昔定光佛⑨,于时逮得是三昧。

  即见十方无数佛,闻说尊法深妙义。

  譬有德人行采宝,所望如愿辄得之。

  菩萨大士亦如是,经中求实即得沸。

  跋陀和菩萨白佛:「当云何守是三昧?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菩萨:「色不当着,不当有所向生。当行空,是三昧当守。何等为三味?当随是法行。复次,跋陀和,菩萨自观身无身,亦无所观,亦无所见,亦无所著,本亦无所盲,亦无所聋,如经中法,视住亦无所见,亦无所著。无所著为守道者,于法中无所疑。不疑者为见佛,见佛者为疑断。诸法无所从来生。何以故?菩萨有法疑想便为着。何等为着?有人有寿命、有德、有阴,有人有对、有想、有根、有欲,是为着。何以故?菩萨见诸法无所著,是法亦不念,亦不见。何等为不见?譬如愚人学余道自用,有人谓有身,菩萨不作是见。菩萨何等为见?

  「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罗汉所见,不喜不忧,菩萨如是见,亦不喜亦不忧。守是三昧者,亦不喜亦不忧。譬如虚空,无色无想,清净无瑕秽。菩萨见诸法如是,眼无所置碍见诸法,用是故见诸佛。见诺佛如以明月珠持着琉璃上,如日初出时,如月十五日在众星中央时,如遮迦越王与诺群臣相随时,如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在诺天中央时,如梵天王在众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顶烧,如医王持药行愈人病,如师子出独步,如众野雁飞行虚空中前有导,如冬月高山上积雪,四面皆见,如天地大界金刚山却臭秽,如下水持地,如风持水,诺秽浊悉清净,如虚空等,如须弥山上忉利天为庄严。诺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无央数国土悉极明。是菩萨见十方佛如是,闻经悉受得。」佛尔时顼偈言:

  佛无垢秽离尘劳⑩,功德众竞无昕着。

  尊大神通妙音声,法鼓导义喻诸音。

  觉天中天脱诸慧,种种香华以供养。

  以无数德奉舍利⑾,幡盖杂香求三昧。

  闻法普妙学具足,迷离颠倒喻灭度。

  终不想着于空法,当志解妙无碍慧。

  清净如月日出光,譬如梵天立本宫,

  常清净心念世尊,意无所著不相空。

  壁如久月高山雪,若如国王人中尊。

  摩尼清净超求实,观佛相好当如是。

  如雁王飞前有导,虚空清净无秽乱。

  紫磨金色佛如是,佛子念此供养尊。

  去诸幽冥除阎愚,即悉速逮净三昧。

  捐舍一切诸想求,无垢秽行得定意。

  无有尘劳释垢秽,弃去瞋恚无愚疲。

  其目清净自然明,念佛功德无罢碍。

  思佛世尊清净戒,心无所著不相求。

  不见吾我及所有,亦不起在诸色相。

  舍离生死无隶见,紊舍贡高慧清净。

  远除侨慢不自大,闻寂三昧离邢见。

  其有比丘佛子孙,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贪欲清信女,念精追学得是法。

  注释

  ①乞匄:即乞丐。

  ②「为」字上,疑脱「佛」字。

  ③安谛:当即安立谛,即对真如之本质用各种有差别之名词概念进行解说,称为安立谛。

  ④学人:一、指尚须学习之人;二、泛称学习佛法的人。

  ⑤五道:即五趣,为有情往来之所,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⑥慈悲喜舍四等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叫四等。四等心是菩萨为普度束生所需要的四 种精神,即使众生得乐《慈》 、离苦《悲》、以此为乐《喜》 、无怨亲分别《舍》的精神。平等是诸法体性,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 等。

  ⑦吾我:即我所,指为我的观念。我与我所的分别是世俗一切分别中最基本的分别,故应玻除。

  ⑧提和竭罗佛:即燃灯佛,又名提和谒、提洹竭。释迦如来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时逢此佛出世,买五茎之莲以供养佛;用长头发铺在地上,让佛踩着定过,以作未来成佛的资粮。燃灯佛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又作然灯太子。

  ⑨定光佛:亦名然灯佛、锭光佛。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日瞿夷者,持七枝青莲华,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合彼女所寄托二枝为七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毛覆地,不足,乃解头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受记日:「是后九十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

  ⑩尘劳: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能污染人的真性,使人心烦疲劳,故称尘劳。

  ⑾舍利:为佛之身骨火化后凝结的珠状物。骨舍利白色,发舍利黑色,肉舍利赤色,系生前修戒定慧而得,无量功德所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