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讲)

此八个字。是一卷经题。此题摄一卷经的大义。因播扬此义。今设立一讲经法会。然成就此会非易。必须六种因缘。何谓六种。一曰信成就。二曰闻成就。三曰时成就。四曰主成就。五曰处成就。六曰众成就。一信成就者。谓佛说如是般若法门。具足正理。令人有生正信之可能。而正信若生。其他种种迷信。不破而自除也。二闻成就者。谓能闻般若正理者。不以自闻所解为究竟。不以自闻不解而退席。何以故。若一闻即解。难免落于世俗之常识。永障般若正理。虽闻般若之名字。等于未闻。若闻而不解。自知此理有研究的价值。由闻此不解者而思。由思此不解之处乃成修。修而自解。始成于闻也。或宿具慧根深厚者。亦有一闻即大开圆解。纵有如是之人。亦不多得。然为充如是之人。而自误误人者。亦尚不少。三时成就者。谓若因缘时至。自有大力者善缘成熟。提倡保护。各界一致。致此法会方得成就。岂可强为之事耶。四主成就者。谓主讲之人。须具正眼。今倓虚忝充此席。甚至惭愧。自知学识浅薄。难畅圆理。谬承推荐。义不容辞。演讲不周。仰仗各界诸大善知识指正。方得成就也。五处成就者。谓法会之地点。须要相当适中。以便来宾不感往返之困。讲堂要大。以便多容人位。光线要明。以便看经爽目。空气要足。以便宁心静听。今此会场。应有尽有。可谓处成就也。六众成就者。谓听众和蔼。踊跃时集。各自愿乐欲闻。始终不怠也。然此六种成就。缺一不可。我佛释迦如来应机示现。说法三百余会。而会会皆是六种成就。乃至于今亦无不然。

释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天台智者大师。须立五重玄义。以此五重玄义。能入究竟妙理。不然。则泛滥无归。机教何益。其五重玄义者何。曰名。体。宗。用。教也。第一重玄义者。释名。此经以法喻为名。般若波罗蜜多者。法也。心者。喻也。乃喻此一卷般若经。为诸般若经之主要也。此名虽是假名。能诠实体。由解假名而了玄义。(玄者了不可得也)由此玄义。而入妙理。(妙者不可思议也)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二十八层天)了不可得。了诸法(世间之般般样样形形色色)不可思议。而实体亦在其中矣。般若者。梵语也。华言妙智妙慧。换个易晓的名称。谓明了本有的良心。然此良心二字。人人皆晓。但此实体。而明了者谁。故使我佛释迦如来。费广长舌。说明了之法。而明此良心。谈何容易。此般若有三义。曰文字。曰观照。曰实相。文字般若者。谓以语言文字而明了般若之体。虽明此体而不能相应。故用观照般若之功。回生换熟。用力之久。一念相应。全体大用现前。即成实相般若也。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是乃对此三界苦恼。深渊如海。故立到彼岸之名。欲渡苦海到岸。唯仗般若功能。盖三界之苦。起于痴情。破此痴情。必须妙智。故曰般若(妙智)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心者。谓喻如中心主要之义也。以上七字。乃为别名。谓不与诸经相同也。经者。乃通名。谓与诸经皆相同也。梵语修多罗。原译契经。谓上契诸佛心理。下契众生心机。此经字其他解释甚广。今以平易解之。谓经常之道。乃人人必经之路也。释名竟。

第二重玄义者。显体。此经以诸法空相为体。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之义也。凡诸大乘经典。皆以诸法实相为体。此般若经。乃是含圆中二谛。故不直说实相中道。是导空入实之义。以诸法之俗谛。空相之真谛。两不偏执。自含中谛实相妙理。是以妙有而破析体真空。而五蕴始成诸法实相。显体之要。详于经文。由是诸法空相。乃至无智亦无得止。全是显体之文。显体竟。

第三重玄义者。明宗。此经以破除三障为宗。而三障者何。曰报障。业障。烦恼障。有此三障。则性德(即般若之体)隐伏不现。报障者。有二。一正报。二依报。正报者。谓人正身果上。所受往业之报酬。即六根美丑。具足与不具足是。依报者。谓吾人所依之环境。乃往业之报酬。即顺逆苦乐是。有此依正二报所障。性德不显。业障者有三。一恶业。二善业。三不动业。恶业者。即恼害众生是。善业者。即饶益有情是。不动业者。即四禅四定是。有此三业。亦障性德不显。烦恼障者。有六。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邪见。贪者。即得无厌足是。瞋者。即恚怒怨恨等是。痴者。即不辨情理邪正是。慢者。即是己非人是。疑者。即不生正信是。邪见者。即执断常二边是。有此六种烦恼。尤障性德不显。欲破三障。先求三学。此三学者。戒定慧也。戒破报障,定破业障,慧破烦恼障。此三学之根。本于妙智妙慧。故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乃至远离颠倒梦想。皆是破除三障之文。明宗竟。

第四重玄义者。辨用。此经以能除一切苦为用。所谓一切苦者。大略有三。曰行苦。曰坏苦。曰苦苦。一行苦者。即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二层。一切天人所修行者是。二坏苦者。即六层欲界天。及阿修罗。与世人。所享可乐之境。变坏时。不能自由者是。苦苦者。即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之三途。曰刀途。汤途。火途等是。此六道众苦之总相。曰分段生死。即形寿变灭时是。九界众苦之根本。曰变异生死。即微细之行识是。又二乘圣人。三贤菩萨。未证清净法身。有三种意生身。谓随意变化。乃至身外之物。树木楼阁。亦无不能,虽然。亦属变异生死。能除此一切苦者。唯菩萨之断德。即究竟涅槃是。诸佛之智德。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方成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力用。辨用竟。第五重玄义者。判教。此经以熟酥为教相。谓佛说法有五时之分。以五味譬之。一说华严时。如大白牛之乳味。二说阿含时。如乳酪味。三说方等时。如生酥味。四说般若时。如熟酥味。五说法华涅槃时。如无上醍醐妙味。今般若经。在第四时说。故以熟酥为教相也。以乳味之变相。比较权实二教。权教者。随情说也。实教者。随智说也。华严经。一权一实。阿含经。纯权无实。方等经。三权一实。般若经。二权一实。法华涅槃经。纯实无权。此般若以无生无量法门。为二权。以无作法门。为一实。俾讲者。有一定方针。不致以权滥实也。判教相竟。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讲)

此一节系标词。为全经之纲领。第一句、标人。第二句、标法。第三句、标效果。第四句、标利益。佛说法分五时。说般若经、正在第四时。是转教菩萨法。其时佛之小乘弟子、一千二百余人。皆证阿罗汉。俱属消极之自利主义。非佛救世之本怀。但已机缘成熟。有相当程度。堪闻大乘。故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以为弟子们之榜样。使其欣慕。以便回小向大之后。转教菩萨。此菩萨之译名。有称观世音者。从因地立名。因菩萨用耳根圆通修以成道是也。有称观自在者。从果德立号。观读如灌。有观想观照二义。谓菩萨观照圆明。解脱无碍。故称观自在也。此菩萨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慈悲愿力。倒驾慈航。入释迦法会。执弟子礼。助佛宏化。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译意为觉有情。以菩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自觉觉他。故有此称也。深般若。深字对浅言。小乘阿罗汉。中乘缘觉。藏通二教及别教三贤以前菩萨。虽行六度。而皆属浅般若。故特举观自在菩萨之深般若。以抑扬而激励之。五蕴、谓色受想行识。色者、不仅一切物质。六尘皆属色摄。详言之可分三种。一、可对可见之色。如山河大地以及微尘是也。二、可对不可见之色。如声香味触是也。三、不可对不可见之色。法尘(前五尘谢落之影子)是也。蕴者。积聚义。五蕴皆由妄想积聚而成。色蕴是坚固妄想之所积聚。以众生自无始以来。均认物为实有。此种积习。牢不可破,受蕴是虚明妄想之所积聚。受分苦受、乐受、平平受、(不苦不乐一名舍受)三种。虽若了了分明。而按其实际。则虚浮不实也。想蕴是融通妄想之所积聚。知觉与经过事实合而为想。思想亦可成为事实。如外道修炼。任指一处为玄关。注意久之。其处自能跳动。此想蕴所致也。行蕴是幽隐妄想之所积聚。行有二。一外行。二内行。即心不休息。其粗相易见。若心之微细行相。如阳焰野马。刻刻迁流。变动不居。非老于修行者。不易辨明。识蕴是颠倒妄想之所积聚。识者、了别义。共有八种。称曰八识。以了别故。分别心生。能所对立。是非美恶长短高下种种对待名相。纷然杂起。皆由众生无始以来。凡有动念。尽是偏计执性。颠倒执着。不达真如实相。故曰举念便错也。此五蕴等。既是妄想积聚。本无实在自体。而凡夫迷为实有。争逐营谋之不已。生生世世。颠倒于五蕴之中。沈沦于六道之内。此种迷情。坚固难破。视所嗤烧香拜神之迷信。超过万倍。三乘圣人(即罗汉缘觉藏通教菩萨)亦以五蕴为实有。而修远离行。得灭色受想定。不过证得心中见分。而执着以为真空。佛举观自在菩萨之深般若行相以警之。曰、五蕴当体即是真空。不待小乘之分析空也。果能五蕴皆空。则二死永离。三苦皆脱。故度脱一切苦厄也。度者、脱离义。苦者、逼迫义。厄者、束缚义。二死者、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也。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为分段生死。罗汉缘觉菩萨得意生身。则为变异生死。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共六天)以下是坏苦(人与阿修罗在内)。色界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行苦。三恶道众生是苦苦。故知三界之中。无有能得自在者。自在不自在之根由。全在一观字。观得真空即自在。观不空即不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色。亦复如是。

(讲)

此一节扫除三乘圣人之知见。引之使入般若中道也。舍利子。是当机众。故呼其名而告之。舍利子即舍利弗。有译作身子。或鹙子者。舍利是尊者母名。故人称之为会利子。三乘圣人证得见分。以为究竟真空。而空外尚有五蕴。则色空对待。未能融为一体。不得为究竟。故佛以色即是空告之。空有五种。一顽虚空。二断灭空。此二为凡夫外道知见。今所不论。三析法真空。四体法真空。五妙有真空。析法真空者。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为小乘弟子权巧方便。引人入胜。说阿含经。分色法心法。立见分。相分。先将法尘为心。辨别清楚。使人离于法尘而不为法尘所缚。再一一料简。析去所知所见之一部份。保留能知能见一部份。由是证见分以为真空。得阿罗汉果。超出轮回。脱离六道。免除分段生死。得少为足。以为究竟道矣。不知所证者。系偏真理。于真空以外。尚存五蕴知见。极力屏除。则色心为二。能所对待。分别自他。非澈底了解者也。体法真空者。宇宙万有。本自不生不灭。非由生灭而炼治之使不生灭也。一切法不外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四大当体即是真空。皆不可得。例如人之一身为四大假合。皮肉筋骨。地大所成。血脉津液。水大所成。呼吸运转。风大所成。温暖热气。火大所成。四大偏胜则病。分离则死。于中一一推寻。我不可得。非空而何。至于世人所称之心。并非真实常住之心。而为六尘缘影。凡夫迷执为心。因之流转六道。固属迷妄。二乘圣人。知此缘影之心为虚妄。用灭色受想定。制心不起。以为究竟。而不知仍是生灭法也。六尘当体。即是真空。一切法本即无生。或问。眼见草木。春生秋杀。何谓无生。答曰。生者。偏计所执性。龙树菩萨中观论其论无生中有四句偈。曰。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此无生无灭之理。智者以譬喻得解。今有一物。如说其先生后灭。必曰前无此物。现今生出。是则先有灭也。如说其先灭后生。必曰前无此物。现今生出。是则先有灭也。如说其先灭后生。必曰前无此物。现今生出。是则先有灭也。如说其先灭后生。必曰前有此物。而今无矣。是则先有生也。又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譬如一桌。是一块木料。经匠人制造而成。如说是自生。则木不经匠造。不能成桌。如说是他生。则匠人无木亦不能成桌。如说是共生。则应有共相。而今只有木质。不见匠人。如是说无因生。则无木无匠人。不能有桌。无造桌之思想。无用桌之需要。亦决不能成桌。可知诸法俱系因缘和合而成。但有假名。毫无实际。世人不知此理。妄想攀缘。如春蚕作茧自缚。倘能明此无生之旨。则一切看破。顿破枝末无明。不复执着有相。更用观照工夫。渐渐解脱。自能不受束缚而得快乐。此体法真空之理。为入大乘之初门也。再进一步。须悟妙有真空。妙有真空者。离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之中道。第一义谛。龙树菩萨中观论有四句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偈发挥妙有真空之旨。无以复加。此乃现量境界。唯证相应。非言可宣。须知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不可着有。不可着无。远离二边。妙契中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乃不可思议之妙有真空。已上述真空竟。佛为烘托比较。令人易悟。故曰色不异空。妙有不异真空也。空不异色。真空不异妙有也。然曰不异。犹远一层。故加紧一扣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夫妙有真空。不即不离。今言即者。为对治呵破偏小。显发中道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省文也。具列应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蕴。亦如是陈述。恐文繁。故省略之。总明五蕴当体即真空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讲)

此以下是显体。心经以般若为体。般若之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大乘妙谛。一切诸法。皆是实相。即是妙有。即是真空。亦可说即是诸佛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有不遍者。不得为毗卢遮那也。是诸法者。即五蕴等法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此诸法等。不但不可作之令生。坏之使灭。染之令垢。治之使净。加之令增。损之使减。乃至从本以来。原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何以故。五蕴等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生即无生故也。在二乘圣人已证偏真者。以为真空不生不灭。净而不垢。在圣则增。在凡则减。彼五蕴等法。有生有灭。垢而不净。或增或减。佛为破疑显体。故正告之曰。是诸法空相。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非于诸法外别有真空实相也。既当体即空。焉得复有生灭垢净增减乎。五蕴摄尽一切诸法。近世物质文明。仅知有色蕴。而不知有受想行识四蕴。其为不圆满可知。或问今现有生灭垢净增减等相。如何和会。答曰。此皆众生无始无明偏计执性。习非成是。如眼有眚。视绳为蛇。明眼人则知非蛇。世间一切法。即事事物物。皆是假名。本无实体。如人物人字、由物(非人)而生。人我人字、对我而起。皆由比较对待。立此假名。如我对人说我。人对我说人。可见人我二字。尚无一定之分位。他如明暗、有无、长短、大小、清浊、轻重、等等名词。无一不然。此种比较对待之法。若无比较对待之物。其名必不成立。此是众生偏计执性。不舍前尘。妄起执着。自寻烦恼之根源。如知其当体即空。则一丝不挂。万虑皆消。般若真体。自然显现矣。可知宇宙万有。皆是般若本体。但在当人能否领会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讲)

是故二字。承上文说。色等五蕴是总标。以下逐段详细分析。显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之旨。谓真空之中。并无五蕴等法之相。无者。去执着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讲)

此节系空凡夫根尘识七八界法也。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合之为十二处。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合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界者。分限义。此十八种各有界限。即有障碍。无始以来。习与性成。以故见不越色。闻不超声。其他四根。亦复如是。须知十八界当体即是真空。如明此理而不执着。则障碍销除。六根自能互用。故真空之中。无十八界之相也。六根互用者。如阿那律无目能见。难陀龙王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生念。如此之类。经有明文。聊斋志异记一盲僧。用鼻嗅气。知文章美恶。虽小说无稽。不足凭信。亦可为六根互用之一证。(凡夫因迷执十八界、造业受苦、故念珠有十八子、即表示佛销除十八界之结业也、过去未来现在之业、各有十八、共为五十四、事造理具、各为五十四、故共成一百零八、此念珠之数、因言及十八界、故附及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讲)

以下三节。皆空圣法。此节空中乘缘觉之十二因缘法也。因悟十二因缘而觉。故名缘觉。生无佛世。则名独觉。梵名辟支迦罗。一曰辟支佛。十二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以俗语解之。无明二字。就是不明白正理。俗名糊涂。因为不明白正理。于是有种种不合法的造作。此无明缘行也。因种种妄行。结成妄识。行缘识也。因识而入胎。初住胎时。受想行色四蕴。仅有其名。粗具色身。故曰名色。识缘名色也。将出胎时。六根具足。形具入尘之义。故名六入。出胎以后。五根对五尘。不生分别。仅相对触而已。故曰触。此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也。因触而有领受。因领受而于顺境生贪爱心。此触缘受。受缘爱也。因贪爱而营求。因缘求而有定业。此爱缘取。取缘有也。业果不亡。随缘受生。有生终归老死。此有缘生。生缘老死也。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借故名缘。由无明缘行以至生缘老死。名流转门。谓流转于三界六道也。此中具三世两重因果。始由过去世无明及行为因。招感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为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互为轮转。永无解脱之日。缘觉乘人。厌生死之苦。逆之而行。修戒定慧三学。了知因缘性空。渐求无名灭则行灭。行灭则色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识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是还归于涅槃。名曰还灭门。无名尽者。尽即灭也。乃至者、超略之词。由无名缘行以至老死。由无明尽以至老死尽。因求文词省便。故用乃至二字以概括之。大意谓菩萨以深般若观照诸法。皆是真空实相。此空相之中。求无明体性。了不可得。既本无无明之相。又焉有所谓无明灭尽之相。如是行与行尽。识与识尽。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与名色尽、六入尽、触尽、受尽、爱尽、取尽、有尽、生尽、老死与老死尽。均属不可得。既无流转门之相。更无所谓还灭门之相。所以空缘觉法者。如是如是。

无苦集灭道。

(讲)

此节是空小乘声闻之四谛法也。先中乘而后小乘。似乎次第舛错。其实别有道理。缘觉分位。虽比声闻为高。而其根性执着不进。更比声闻为难化。声闻依佛言教为指归。一经点化。不难回小向大。故列中乘之后。菩萨之前。缘觉与罗汉之分。罗汉虽能除根本烦恼。而习气未净。缘觉已能渐除习气。二乘圣人与菩萨之分。二乘得小为足。中止化城。菩萨不住现果。直趣宝所。故三乘圣人。虽同证偏真。而阶级不同。及别教三贤菩萨所知障破。得证少分法身。则弃权入实。开佛知见矣。谛者、审实义。谓此理审实不虚。苦集灭道。为两重因果。苦为世间法之果。集为其因。灭为出世间法之果。道为其因。佛在鹿野园中。说四谛法。度阿若憍陈如。告以苦者逼迫性。集者招感性。灭者可证性。道者可修性。又曰。此为苦、汝当知。此为集、汝当断。此为灭、汝当慕。此为道、汝当修。凡夫在世。有三苦八苦之逼迫。三苦已见前。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也。其苦由于有身。而尤在执身为我。佛告以欲离苦者。必须先破我执。我执一破。则三毒不起。招集苦果之因断矣。三毒者、贪瞋痴。凡作善恶业。均以三毒为根本。而果报不同。贪心作善。享人间福报。瞋心作善。享阿修罗福报。痴心作善。享天一福报。贪心作恶。堕饿鬼道。瞋心作恶。堕地狱道。痴心作恶。堕畜生道。欲灭苦断集。须灭除贪瞋痴。以证涅槃之果。则修道尚矣。道者。详言之为三十七道品。总而言之。则为戒定慧三学。三学可以包括一切。修行为止过防非。必须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者忍也。能有忍力。不为世间万事万物所扰动者。(方便说不拘次第)方为正定。不专在瞑目静坐者也。见理不惑。方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则修定又须有慧。而戒相分明。始能事理不迷。则修慧尤须持戒。三者如环之无端。互相引起。此戒定慧三学。能破贪瞋痴三毒。三学之体。虽不可强分。而用有偏胜。故以胜立名。戒可破贪。定可破瞋。慧可破痴。此其大略也。修定须用忍力。尤以意志坚强为主。此六识之作用也。人死而入中阴。则八识随业迁流。不能自主。少年血气未定。意志不固。老年气血已衰。精神不充。均不易修定。故修行虽趁色力强健。及早为之也。佛为众生说法。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随顺众生意乐而说世界之法。令闻者得欢喜益。二者、各各为人悉檀。随机说法。令闻者得生正信。增长善根益。三者、对治悉檀。应病与药。令闻者得破恶益。四者、第一义悉檀。机缘成熟。说诸法实相。令闻者得入理益。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檀那为梵语。译言施也。佛说法四十九年。有立有破。有时破立同时。不知者以为自教相违。实则以四悉檀不同故。抑扬异用也。如苦集灭道。本为谛实不虚之法。而自真空实相中观之。则不见苦集灭道之相。以四谛当体即真空。故云无四谛也。

无智亦无得。

(讲)

此节是空菩萨六度法也。凡能自利利人者。均称菩萨。而等级约有五位。一凡夫位。初发大心十信以前均是。二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均是。三圣位。初地至十地是。四等觉位。五佛位。因菩萨悟理有浅深。戒乘有缓急。故成佛有迟速。在隋天台智者大师以前。谈佛法者。互相冲突。自大师出。分佛法为五时八教。而后三藏十二部经。教理圆通。五时已见前。八教者。一化仪四教。即顿、渐、秘密、不定。二化法四教。即藏、通、别、圆。化仪犹如药方。虽不能专以此治病。而治病者不能离此规矩形式。化法犹如药品。贵在对症引用耳。顿教者。佛为大机说法。顿时成佛。如法华经龙女是。渐教者。佛为小机众生说法。久远成佛。如阿含方等经是。秘密教者。佛为一类之机。说特别之法。同在一会而互不相知。不定教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藏教、含藏法执。吸引小乘。通教、通前彻后。犹如通途。别教、分别次第。接受钝根菩萨。圆教、圆融无碍。接受利根菩萨。藏教系应身佛。如释迦在印度是也。通教系化身佛。别教系卢舍那佛。圆教系毗卢遮那佛、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对治六弊、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染污。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思痴。此六者。浅言之则名六度。行至究竟处。则名六波罗蜜。藏教所行者为事六度。通教为理六度。别教为事理六度。圆教为事理平等六度。事六度有行满之相。如尸毗王代鸽者。布施之满也。普明王舍国者。持戒之满也。忍辱仙人割截无恨者。忍辱之满也。大施太子抒海者。精进之满也。尚阇黎鹊巢顶上者。禅定之满也。劬嫔大臣分地息诤者。智慧之满也。此皆释迦佛因地所行之六度。经有明文者也。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故般若波罗蜜。有第一波罗蜜之称。此以智之一字。概括前五度者。盖以智慧为六度之母也。得者。指佛果而言。凡果位皆可为所得。如四沙门果。三贤十地等。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肯中途住果。故知所谓得者。佛果菩提涅槃耳。无智亦无得者。真空实相之中。虽行六度。尚无六度之相。既无佛道可求。岂更有佛果可得。故有智有得者。藏通别菩萨地位。无智无得者。圆教无作法门也。无者。非断灭义。谓真空之中。无此分别心执着相耳。岂真扫除佛果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彼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讲)

以下明宗破三障也。三障者。报障、业障、烦恼障。三障不除。不能见般若本体。此一节、破报障也。报有依正二报。正报即身体。依报即环境。山河大地。衣食住、均是也。称为报者。谓以往业果之报酬。身形有端正丑陋之别。六根有具足不具足之殊。此正报之差别也。衣食住之享受。有贫富丰俭之不同。环境之遭遇。有顺逆苦乐之萦心。此依报之差别也。人生往往受环境支配。贫穷者奔走衣食。无心于道。固无论已。富者持筹握算。虑患防危。其劳心役形。有百千万倍于贫寒之人者。其为性德之障碍。顾不大耶。以无所得故句。承上起下。有所即有能。有得必有失。非究竟法也。佛说一大藏教。全为破执之具。如空拳诳小儿。黄叶止儿啼。何尝有一实法与人。不过方便权巧。指出人之本有良心。令人自己体认。全法界唯是一真心。即般若本体。一心一切心。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何一非唯心境界。不过有依有正。正即见分。依即相分。八识为心王。五六七识为眷属。五十一心所为奴仆。统此全体。总名一心。既依正全是一心。何有外来铄我之物。从何而能有所得。故知有所得者。空拳诳小儿也。无所得者。乃是真得也。菩萨以深般若。照见诸法真空。澈见自性般若。本来无一物。何处能有所得。既知无所得。则菩萨依此般若波罗蜜多。全本良心。一凭天理。随缘度日。任运逍遥。无忧无虑。何罣何碍。惟尽自己力量。为世人谋利益。货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如此则报障空矣。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讲)

此破业障也。业分善业、恶业、不动业、三种。善业者。饶益有情是。恶业者。恼害众生是。不动业者。九次第定是。一未到地定。世间忠孝节义之人。死后可生忉利天享福。若欲生须焰摩天以上。即不能专靠福报。须修禅定。此名欲界禅。一名未到地定。二初禅、修离生喜乐地。三二禅、修定生喜乐地。四三禅、修离喜妙乐地。五四禅、修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定。七识无边处定。八无所有处定。九非想非非想处定。凡有业必有报。如影随形。丝毫不爽。虽善恶不同。升沉各异。而其随业受报。不得自在。障碍般若之性德则一也。凡夫行菩萨道。有五种怖畏。一生活怖畏。二死怖畏。三地狱怖畏。四恶名怖畏。五大众威仪怖畏。即三贤菩萨说法。亦恐己眼不明。自误误人。不能无恐怖心。至观自在菩萨。依深般若。澄清澈底。一切皆空。心身且无罣碍。恐怖自何而生。无有恐怖。则业障空耳。

远离颠倒梦想。

(讲)

此破烦恼障也。根本烦恼有六。即贪瞋痴慢疑邪见是也。因为烦恼所迷。故自己家珍。不求自得者。而反不求。空华幻果。不应营求者。反追求不已。是名颠倒。凡夫固颠倒。诸天亦颠倒。罗汉辟支佛亦颠倒。菩萨亦颠倒。惟佛一人称正觉。觉则不迷。迷则不觉。凡夫颠倒相有四种。一者以身为净。因此生种种贪欲。顺境则贪。逆境则瞋。世界增减劫。由此推演。贪心重则身量减。杀生多而寿命促。皆为身而起也。二者以受为乐。见色闻声。极视听之娱。美味珍羞。尽口腹之欲。衣必锦绣。臭贵芝兰。及久而生厌。乐尽悲来。所谓乐者。果安在乎。三者以心为常。世人认六尘缘影为心。不知其刻刻变化。念念迁灭。计执为常。四者以身为我。我者我能作得主。即自在义。今此身生老病死。我均不能自主。身不由己。我何所在。此凡夫之四倒也。二乘圣人。厌凡夫四倒而修远离行。矫枉过正。又成四倒。一观身不净。作五不净观。即种子不净、住处不净、生前不净、死后不净、究竟不净、是也。二观受是舌。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此四观名四念处。依以修行。可得阿罗汉果。然在佛眼视之。本无所谓净非净苦非苦常非常我非我之说。故共成八颠倒也。菩萨依般若故。远离二边。从容中道。故远离颠倒梦想。而烦恼障空矣。

究竟涅槃。

(讲)

此言菩萨断德也。涅槃为梵语。华言圆寂。圆者德无不备。寂者障无不尽。亦有译为灭度寂灭者。皆不生不灭之意。有究竟与不究竟之分。不究竟者。名有余涅槃。二乘圣人之所证也。究竟涅槃。亦名无余涅槃。等觉菩萨之所证也。菩萨至此。如大梦初醒。三障尽而性德显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

些言诸佛智慧也。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译言无上。三藐、译言正等。三菩提、译言正觉。无上对菩萨言。正等对二乘言。正觉对外道邪见言。诸佛亦以般若而成智德。如人梦醒而起。动作自由矣。此佛极赞般若之妙。不但菩萨依之。观空显体。断障证果。即从来成佛者。亦无不从无上智慧而得成就智德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讲)

般若功用。不可思议。非名言数量所能宣说。乃以四种咒赞喻之。咒即真言也。大神对外道言。破坚固邪见。大明对凡夫言。破黑暗迷情。无上对菩萨言。破希上之心。无等等对小乘言。破阶级果位。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讲)

咒不须讲。咒是密说的经。经是显说的咒。佛说法有显有密。密咒不许讲解。正破无明知见。今此经附密咒者。如能显密圆通。固为最上。如不能显悟。则密持此咒。亦可销除惑障。开发无上智慧。

以上讲全经讫。须知佛说法四十九年。并无一法与人。不过以有破空。以空破有。去人执着之心。回复般若智性。所谓众生本来成佛也。但如上所讲。层层扫荡。步步前进。修行人或有畏难而自阻者。于是佛特开一简易方便法门。即念佛求生净土是也。佛说法皆弟子先问后说。惟念佛一法。是佛无问自说。因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亲见众生修行之难。往往中途退堕。历劫不成。故发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如有志诚称念我名。其人临命终时。而我不往接引者。誓不成佛。今以念佛人之诚心。感引阿弥陀之宏愿。如磁石吸铁。琥珀拾芥。往住净土。有何疑哉。昔人有净土诗曰。六欲天上有五衰。三禅尚难免风灾。饶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盖一生西方。不落轮回。得以永久修持。直至一生补处。即生在下下品亦迥非生天者所能望其项背也。但往生净土。有上中下三三九品之不同。约略言之。信有西方。发愿往生。志诚持名。所谓信愿行具足。虽不能悟理。可得下三品往生。倘再加以读诵大乘。领悟经理。广修众善。可得中三品往生。若于信愿行之外。再加以般若妙慧。圆悟圆修。必获上三品往生。再者往生西方。并非立时成佛。不过得所修行。可遂成佛之志愿耳。此种极简易直捷之法。诚如佛说难信而易行。愿在座善信。切勿错过。坚诚奉行。如无效验。山僧甘受妄语之咎。

沈素澄、于之昌笔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