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原来是这样 释迦牟尼佛祖在《心经》中涉及到菩萨摩诃萨行深多时的修行法门时,用一句梵语般若波罗蜜一带而过,并未具体指明究其具体原因我想有三: 首先,从《心经》整体来看,其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类本性各种状况的描述,起点比较高,但传授对象却是
在恶劣的心境之下容忍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绝无妄言。 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一直不富裕,以前我们的居住条件很艰苦,买房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后来,我接触到了《心经》和《大悲咒》,当时我是刚刚接触佛法,我懂的佛学知识很少,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最广为人知的佛经之一,目前最广为读诵的是玄奘大师译著的260字版本的《心经》。那么其中“五蕴皆空”的“五蕴”到底是指什么您知道吗?
般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是根据梵语音译的佛教术语,读作bō rě,意为智慧,为三无漏学、六度之一。要了解佛教文化,不能不了解“般若三经”,即《心经》、《金刚经》、《坛经》。讲述“般若三经”,先要讲什么是般若;讲什么是般若,则先要讲什么是佛教;讲什么是佛教,可以有诸多立场、诸多角度。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
一、《心经》是《般若经》的精髓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典籍。 《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精髓。 般若经论中所说的空,是声闻经论的深义,同时也是大乘见地的共同基础,由此打破世间出世间的对
一、观的艺术:返回内心,返回生活 上午,我们根据大家工作、生活中实在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了人间佛教的一些思想。其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佛学是活学,是践行的学问、体证的学问,与一般意义上的
刚才各位都念过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大家知道,《心经》是怎么来的吗?在中国人人皆知的传说即是来自于玄奘。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就是那个在《西游
第一讲 校长史密斯先生、教务长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宾,晚安!很有缘分,从今天起,在五天之中,我和你们大家共同做一个研究,去找寻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来找到我们自已,这个我们的自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心经》,整片经文只有短短260多字,大部分看过的人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也有很多人以已经可以运用它的思想了。佛教的思想大厦是建立在般若系列经典之上的。在般若系列的经典中,大般若
尊敬的大和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以及各位居士,大家上午吉祥。 今天我给大家要讲《心经》。这个《心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空,这个空就是不带有任何的执著。其实像这样的场合,对我来说像
原文: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
明 智旭法师述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
一、讲经的因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
序 言 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 我今看到净慧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书,心境豁然顿开,受益匪浅,几点感悟供养给诸位。法师讲法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坚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增益。二是
我的感想是你听错了,不然,他既设讲座,对佛法多少总会有点认识,何致外行到这地步?如真是这么说的,我肯定的说,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贩子。否则,怎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的毁谤三宝?他所犯的错误,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像放牛的小孩子骂孔子样的,没有什么了不得,其实这是因果的高利贷。
《般若波罗多心经》 【题义】 在大乘佛教的成长过程里, 最结集完成面世的, 是「般若类」的经典;其中, 以玄装法师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至为完备, 而本经却由于简单扼要, 因此深受佛教人士的欢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七八心经来历 此经是唐朝三藏法师(深通经、律、论三藏之法,为人师范,方称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玄奘法师年十五与兄长捷法师共住长安庄严寺。二十九岁时赴西域求法。一路险阻,道多虎豹。法师一日闭门而坐,至夕开门时,见一老僧,法师就参拜,并恳求老者
心经点滴 果如法师: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清华大学国学班来这里参访,中午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吴侬软语,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用吴侬软语和大家说:中秋快乐!(众人鼓掌)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
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未尝不具佛法及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 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
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是“《心经》的禅观”。《心经》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佛经之一,也是很多佛教徒的日常定课。但我们平时对《心经》的学习,多半停留在念诵,或是理论的了解,很少想到它和禅修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学佛的核心目标是解脱,其关键在于体认空性,而《心经》的禅观正是引导我们直接契入空性的手段。在讲述相关内容前,先介绍一下《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共有七种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典题目的内涵。 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的两种方式,音译在特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
玄奘法师与《心经》的传奇 孙悟空神通广大,终究是《西游记》里面的神话,真正的唐僧西天取经之所以成功,不是依靠孙悟空,而是依靠《心经》的力量。 据历史记载,唐僧于取经途中,遇一高人传授《心经》后,常常念诵,一旦遇到危难,即遇难呈祥。 唐朝玄奘法师(600~6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刘德华 信佛学佛的因缘 刘德华,是香港娱乐圈的四大天王之一,影视歌坛的三栖红星,众多年青人的偶像。 鲜为人知的是,原来,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是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之皈依弟子。 皈依三宝 据刘德华说,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触佛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春暖花开时节,到八大处公园赏景的游人欣喜地发现,一座气势宏大的“心经墙”新近矗立在二处灵光寺内。 从墙上镏金的大字及其落款可以看出,这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极其珍贵,是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手书。 北京市佛协副会长牟
记者八日从佛教圣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月九日上午九时,“佛教圣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将在陕西扶风县举行,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被永久性供奉在新落成的合十舍利塔地宫。届时,淡出歌坛已久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抄经是佛教殊胜又简便的修持法门,专注抄写经文能帮助心灵安定,宁静致远中达到净化心念功效,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发起“百万心经入法身抄经修持”活动,全球佛光人皆热忱拥护,各地纷纷举办抄经,得到社会人士肯定认同。以此因缘佛光山台南讲堂信众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 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 观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观世音菩萨一个人,谁能观谁都自在。放下了、看破了,你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大般若经》600卷最为突出,《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高度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熟读并悟解《心经》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
果如法师: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清华大学国学班来这里参访,中午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吴侬软语,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用吴侬软语和大家说:中秋快乐!(众人鼓掌)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心经》,请大家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以大智慧,引导我们到达觉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这就是《心经》的要义。这个题目分为两部分,第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释静之。姓赵。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绝无息胤。祈求遍至而无所果。遂念观音旬内有娠。能令母氏厌恶欲染辛腥永绝。诞育之后。年七八岁乐阿弥陀观。依文修学随位并成。行见美境骨观明净。性乐出家。既有一子誓而不许。随父任蜀不久崩亡。意欲为父焚身报德。有一贤人引金刚般若云。舍身不如持经。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极。一入法门翘诚逾厉。
从一柱门方向突然传来叫师父的声音。被陌生人喊声吓到的青年,以戒备的眼神望去,看见两名男子向庵这边挥着手。青年吓坏了,停住手看着老僧。「楞着干什么,还不继续刻?」老僧划着船接两个男子过来。从船上下来的两人认清楚青年的相貌之后,互相使了个眼色,迅速拔出手枪指着青年。他们是来追捕杀人犯的警察。
唐僧在一位老法师那里得到一部经,就是《心经》。唐僧就是念着《心经》去取经的。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其中讲到,唐僧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很多艰难险阻,都被神奇化解。其中有一次,唐僧在沙漠中迷路了,又没有水喝。实在顶不住了,就躺了下去。
诵念心经 逢凶化吉 (唐 玄奘) 唐朝玄奘法师,早年在四川时,一次看见一个生疮的人,又脏又臭,衣服破烂。起悲悯心,带他回寺院,给他衣服,饮食。病人很感激,便传授法师《心经》,从此常常诵念。后来赴印度时,经过莫贺延碛沙河,天上不见飞鸟,地面没有走兽。这时形影孤单,只有一心称念
心经是一篇渡人离苦得乐的经文,要人悟通一个“空”字。由唐朝自有中文译本主本,经一千三百多年,已有难以估计的人加以念诵。这经文被朗诵,被肯定的次数,已难以估计。由于共同念力认为此经文具有教人离苦得乐的能力,因此每当念诵,必引起宇宙磁场的共鸣现象,产生奇妙的灵场现象,也就是获得一种奇妙的力量。因此冤屈而死或因不幸
国庆放假到妻子的一个老乡家里,她老乡的母亲刚去世1个多月。 以前劝她读过一段时间《金刚经》,可惜后来她放弃了没有继续再读。 吃完晚饭后聊到佛法,走之前才想到是不是一起诵经回向给她母亲。 刚开始想诵金刚经,毕竟我们三人都读过,后来想到对方也许难以坚持,但心
玄奘法师,当初在蜀地(今四川),看见一病人,身上长疮,又脏又臭,衣服破烂肮脏。 法师悲悯他,布施给他买衣服饮食的钱。病人就授给法师《心经》,法师经常诵习。 后来,法师在取经途中,遇到沙漠,八百余里中,恶鬼异类,绕人前后。法师念观音名,鬼类仍未全去。法师于是念诵《心经》,一发声,恶鬼异类都散去了。 《唐三藏传》
清朝有位孝廉(即举人),姓程,单名叫昭,是江西省浮梁县人,因为生疟疾很久,他发愿持诵《心经》,疟疾果然立刻痊愈。以后他早晚都默念《心经》绝不间断。在道光癸巳(1833)年北上京师,考中孝廉①,乘船回乡。行至大江,怒涛汹涌,船被翻覆,随舟飘荡十余里。仓惶之
湖北孝感县程蔌(音素)圆居士,去陕西任教,夜宿野店。觉得有一怪物压在足上,口不能出声,身体不能动。逐渐压倒腹部,心里很恐惧,急忙默念《心经》。念到色即是空这一句,便大声疾呼,怪物才逃跑了。 (出清《守一斋笔记》) 选自张妙首《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选译增补本
2月5日,是末学修习《心经》满3个月的日子,这一天,对末学来说显得格外殊胜和美好。 因为,恰好是这一天,一个纠缠末学近二十年的魔障,被彻底消灭了! 欣喜之余,末学不由得感叹:是三宝的加持,是心经的殊胜,是大德善知识的指引,是师兄同修的鞭策给了我正念生活的
说来也怪,我原来对佛经一直只是抱着“研究”的心态,并未亲身奉受。但是,一见《心经》,心生莫名欢喜!因他短小精悍,高洁华美,令人爱不释手。前几天,索性把《心经》背了下来。一有工夫就背诵几遍,反正也不长。怪了,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个非常奇怪的梦:梦中念《心经》中的咒语,身上散发出一圈圈柔和的白光,像波浪一样,感觉特别安适。
我儿子本来10点多的时候已经睡着了的,但才十多分钟,就突然翻来覆去的哭,很是烦躁,还不停的叫着妈妈,但是并没有醒来,抱着他也不安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自己睡不着的时候就是放心经来听的,于是我将电脑里保存的心经梵唱版调出来,播放,把声音也调得大点,然后儿子一分钟内就安静下来,听了不到两遍
专心念诵《心经》可以使垂钓、下渔网人终日一无所获 凡是看见人垂钓、下渔网,专心念诵《心经》中的揭谛咒七遍,可以使垂钓、下网的人终日一无所获。(揭谛咒: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续墨客挥犀》 摘录自《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清时,江西婺(wù务)源的戴鸿泽,母亲礼敬观音大士,曾制作“救苦膏”布施他人。道光年间,侄孙某患天花,黑陷,左眼已失明。其母梦见一老妇说:“我是观音,居鸿泽家三年,你可去求神膏,贴左太阳穴。”其母醒后,求到了膏药。医生喝斥他们胡闹,用灯火治盲眼,导致眼睛爆出,仅剩筋悬着未掉落。医生无计可施,便偷偷逃走了。
心经感应 唐人孟知俭,小时候病死,魂到阴间。恰逢朋友做阴间鬼吏,对知俭说:你平生没有福果,只怕难以回人间了。知俭说:我念诵《心经》、《金刚经》约三四万遍。鬼吏翻检簿记
《心经》可引领人们回归自心,这回归自心之旅,沿途纵然风华万种、景象万千。却本不自有,皆因心而生,须知皆是虚妄。尚需自性光明照见五蕴皆空,方可度一切苦厄。依景依境而生心,则心不自主。切记诸法空相 盘腿坐下(如何盘腿,请看南怀瑾老师的《静坐养生与长生不老
感应一 湖北荆山的万文玉,自述说:我持诵《大悲咒》、《心经》,灵异很多,不胜枚举。逢凶化吉,起死回生,确实是我亲身历验。回想当年,母亲病重将死,我痛哭流血,跪在观音大士前,诵大悲咒一遍,母亲被人带引回阳,渐渐身体气暖,能说话行动,数天就好了。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
●清时,江西婺(wù务)源的戴鸿泽,母亲礼敬观音大士,曾制作“救苦膏”布施他人。道光年间,侄孙某患天花,黑陷,左眼已失明。其母梦见一老妇说:“我是观音,居鸿泽家三年,你可去求神膏,贴左太阳穴。”其母醒后,求到了膏药。医生喝斥他们胡闹,用灯火治盲眼,导致眼睛爆出,仅剩筋悬着未掉落。医生无计可施,便偷偷逃走了。
因为工作原因,我认识了重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招商部的总监杨先生。杨先生是台湾人,来大陆有10多年,以前在上海,几个月前,才到重庆工作。他向我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抄写《心经》,渡过了经济危机。明天,正值观世音菩萨的出家纪念日。在此,我将他的讲述整理记录下来,供养大家,以使大家不管在任何时候
从一柱门方向突然传来叫师父的声音。被陌生人喊声吓到的青年,以戒备的眼神望去,看见两名男子向庵这边挥着手。青年吓坏了,停住手看着老僧。「楞着干什么,还不继续刻?」老僧划着船接两个男子过来。从船上下来的两人认清楚青年的相貌之后,互相使了个眼色,迅速拔出手枪指着青年。他们是来追捕杀人犯的警察。
玅境长老于一九八三年宣讲 一、前言 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次。《心经》在中国佛教界里边,是流行最广的一部经,讲的人也特别多,它的批注也很多,可是这一部经在佛法里边,它是属于深义的一部分,不是浅显的。本人并没有听人讲过,这一次,现在有机会叫我来讲,也就是等于叫我学习一遍。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以及各位大德居士:大家上(或下)午好!今天我们有因缘在这里进行讲经交流活动,内心非常的欢喜和高兴,也非常感谢、感恩这次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为我们在座各位创造了这样一个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至诚感恩!
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著译者: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為《般若心经》、《心经》。由唐玄奘所译,本经乃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亦是《般若经》的中心。总旨阐述以智慧观照身心,都是因缘和本
我在台北及纽约两地,已于不同的场合,先后讲过四次《心经》,讲出的方式也不一样。最初于农禅寺讲出,它的录音带不久就以有声书型态流通。本书:(一)心经禅解──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听众人数较少,程度却相当平均,所以比较著重于佛学思想及禅观,同时也对经文逐句的解释,必要时也征引了诸大小乘经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运用想办法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能安全有效的度过一切苦难的方法的重点开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光山非洲佛学院释慧祥简释 最新修改日:2004年07月15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一卷。唐朝玄奘大师(602?-644)译。师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世称唐三藏。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嫺熟儒道百家典籍。初住洛阳净土寺,历学大小乘经论。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学律部。后复从道深受《成实论》,就道岳学《俱舍论》,听法常
般若心经思想史 竺序 自序 一、般若心经于教史上的地位 二、般若心经发达的史要 三、般若心经与般若经的关系 四、般若心经说法主的问题 五、般若心经传译的史要 六、般若心经的组织 七、般若心经的使命──序论 (一)救世的人格 (二)解脱救世主义 (三)心经无我观 八、般
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典,其中,玄奘翻译的六百卷般若经部头最大。《心经》、《金刚经》都属般若系统的经典。玄奘依靠念《心经》克服取经路上众多灾难,可见《心经》不仅蕴含丰富的智慧,同时也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常读此经,能得十方三宝的加持。我们不仅要学习这部经典的智慧内涵,更要领悟它在修行中的作用及对于人生的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
《心经》法会之因由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外灵鹫山,入深妙观照品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 湛山倓虚大师述 今浅释心经的大义劝人去执迷生正信俾究竟能离苦得乐。按我们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在世界上迷惑的太深了简单的说迷惑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怎么知道呢?是因为佛出世时他说明白的我们看他的经才知道的。佛在世时所说的经甚多虽然说的多唯是
夫佛法本旨,毫无别事,唯了生死而已。然生死本无,乃众生妄自计度为生死也。若生死果是真实,虽释迦及诸佛亦不能了。何以故。以真则不妄,实则不虚。既不虚妄,何能破除得了。是因本无生死,妄自执着。但能破此执着之性,而生死即了。故我佛唯自能破执情,名曰了脱生死。又以善巧方便导众生,亦了此生死也。或曰。世事万端,何故专了生死。曰。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曾长期流行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影响很大。唐后期以后,慧能创立的南宗迅速风行全国,发展成禅宗的主流,北宗逐渐衰微。与此相应,禅宗的史书、禅法论著,也多是南宗的著述,而北宗的史书文献在进入宋以后渐渐湮没无闻。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日学者从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大量早期禅宗文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注二]译 观自在菩萨[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
[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 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
内容简介: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圣一老菩萨很慈悲,在「心经讲记」内清楚地讲解应如何明心见性,为大家种下菩提种子。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 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般若蜜咒。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
《心经》讲解 杜大威 (2001年7月25日) 首先,我们感谢柏林寺、感谢净慧老法师能够提倡生活禅夏令营,也感谢各方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使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共同学习《心经》,我感到很荣幸。说到《
今天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到这一部经。在中国曾经翻译过九次。最早的一部。便是晋朝末年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译的。第二部是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的。唐朝除 了玄奘法师所译的一种外。一共还有五种译本。就是法成。般若利言。法月。智慧轮。不空。五人所译的。此外,宋朝施护译了一种。慈贤译了一种。并上面一共九 种。在这九种里面。唐朝不空所
心经讲记 纯果法师著 ——癸巳年讲于香牙小菀—— 前记 一、经题 二、译题 三、正文 前记 《心经》注释,自古已有很多注解,经中深奥处,古人已经说得极其透彻,实不容后人再来据理
《心经》释义 云香 前?言 《心经》,全称应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经古时前后有多次翻译,现存六译(全部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据说此经从三国到近代以来,有21种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
《心经》略讲 朗明 假如,各位在做梦时能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在梦中你还会怕吗?你看到狮子你会骑上去,你看到大海你会飘过去,你是大富翁你不会太高兴,因为是梦;你是个乞丐,你不会太忧伤,你只是
《心经》的智慧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本觉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自佛教重要的一部经典《大般若经》。因为《心经》太过于重要,智慧太深,因此被单独抽了出来,作为一部单独的经典传
所这是一盏黑夜里的灯火,让我们远离了黑暗中的恐惧,安住于智慧的光明之中;这是愚痴心中的一把拂尘,拂去我们内心的尘埃,生起无边的智慧;这是烦恼丛中的一把利剑,斩断我执情深,从此——心无挂碍;这是三界火宅里的一扇门,走出去!是自由的生命和解脱的人生……这就是《心经》!观自在菩萨慈悲和智慧所成就的大门,永远向众生敞开!
《心经》与玄奘法师的传奇因缘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
关于《心经》的般若中观 佛教教理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大组成部分,有为法表现了世俗人生的精神形态,而无为法则体现了出世间的佛菩萨们的精神状态,般若中观的学说,则是架通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桥梁。 《
《心经》揭谛咒和禅宗三关 杨佛兴 (1997年7月25日) 学佛与人生,路线要明!才能顺利达到目的。不少人持诵心经揭谛咒,但它的意究竟为何?它与禅宗三关有何关系?以及禅密二宗的某些重要问题应如何理
《心经》是诸经之心 王惕 《心经》是谁说的:汉传佛教世传《心经》多用玄奘法师的译本,前无如是我闻,后无信受奉行,故在诸法师的讲记中,有人说是佛说的,有人说是观自在菩萨说的。 其一:今此《
潘宗光讲解《心经》 紫山居士 国际知名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近十多年来潜心佛学研修佛学,他以睿智敏锐和客观实证的科学精神,探求和解说佛教义理,推动佛教人间化理念,正引起海内外
心经妙义 无庄 佛法虽然卷帙浩繁,但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启迪人本性的智慧和光明。 我看佛经不多,因为比较认同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只要一门深入地读懂一两本经就足够受用了。再者是十分崇尚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体现的人生境界论 袁方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整个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浓缩了《大般若经》二十万颂、六百四十万言的精要。 《心经》之心正表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初转*轮时,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就是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纲领。因此,四谛是修学佛法的大纲,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间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
《心经》的人生启示 ◎常静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
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看玄奘法师的革新 《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 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纪华传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佛典翻译是一项重要的事业。 期的译师都是来自印度或
般若心经的人生观 佛教的宇宙观,通常分为二大别,即是自然界与生物界。前者为生物世界依往,如同容器,故名为器世界;后者称为有情世界。前章对自然界即器世界观已略说过,今说明生物界即有情世界观。有
心经——生活中的智慧 智慧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火红的七月,我们欢聚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的道场——法门寺,共同沐浴佛法的清凉,的确是一个殊胜的机缘。今天,末学宏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同体悟佛法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清风明月、心头无事”的空灵境界,
《心经密义阐述》 屈 序 3 蔡 序 3 前论第一 4 甲一 教主应化事迹 4 甲二 闻法与说法 7 乙一 五重玄义 8 乙二 经论三分 8 乙三 六成就与五圆满 9 乙四 闻法者守
梵本《心经》略释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āpāramitāhr?ayasūtra),因为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体现了《般若经》的心髓,所以略称为《心经》。该经的空义,反映秦译《大品般若经》
从原始佛教哲学论《心经》 一、研究佛经的方法有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史学,哲学,语言学为工具去研究佛经。 第二类以经解经,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第三类则主张综合前两类方法所长,在佛学
感悟《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从选修了这门《梵语语言文化》,每一次在空闲的时候默念这一句心经,联想起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里总有不同的感受!
《心经》大义辑要 宏度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 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
心经感悟 早就把黄慧音的般若心经下载在手机上,也把经文打印出来随车带着,但一直没有把她背下来,听了许多遍,还是没有记住。只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听着能有一种超然解脱的感觉。 不知道看了哪位善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请益说 为霖禅师著 弟子等太光、源深 等同录 康熙庚戌腊月八日,为诸戒子说戒毕。次日,室中方焚香静坐,与空王老子打葛藤,而孤月、毒海、玄印、德光诸禅人,扣关作礼,请益心经
般若心经指掌 清 永觉禅师著 般若心经指掌请益说合刻跋 古今疏心经者,不为不多,然求其好疏不可得。永觉大师以天纵知见,为此指掌,光前绝后,独揭斩新日月。其子为霖禅师,著请益说一篇,探赜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 明 弘赞大师述 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
《心经》中的五蕴思想 ——大四班:弘瑞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髓,而般若是诸佛之母,是我们修行佛法得到三圣果的源泉。如《大智度论》云: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父母,能出生养育,佛
从中国佛教文化的角度对《心经》玄奘译本同罗什译本进行比较 (美国)市村承秉 1.引言 众所周知,长达六百卷的佛教巨典《大般若经》是玄奘在玉华寺翻译的最后一部梵文佛经。该经包括全部的《十万颂般
学习《心经》的体会 ——大一班:常乐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话是《心经》最核心的经句。下面以我个人浅见来讲述一下: 首先,我们要观察与明白色法的缘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FG3007) *全一卷。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本经之异译本有六﹐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菩提 流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利言)﹑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般若波 罗蜜多心经(智慧轮)﹑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施护)
作者简介 濑户内寂听,生于1922年,俗名濑户内晴美,法号寂听。日本佛教天台宗尼僧。51岁时出家,曾任天台寺主持,现位居大僧正。她在精研佛法的同时也笔耕不辍,她的文学作品曾获得新潮同人杂志奖、谷崎润一郎奖、野间文艺奖、泉镜花文学奖等。佛教题材小说《人生在世便是相逢》的中文版已出版。
心经是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抄写经文的意义在于将心沉淀、集中意志,并做功德回向,但各部经典的意义不同,例如《阿弥陀佛经》,适合将功德回向给亡者亲人;而《药师经》则是给患有病痛者。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字字珠玑的文字般若,是增长智慧、净化心灵的重要泉源。历代很多高僧大德都曾以抄经作为修行方便法。 抄经时凝神静气,全神贯注于经上,能使心灵安定。持之以恒
问题解答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原文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名。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正当的、真实的、清净的,非汉语智慧二字之义所能赅,故仍名般若,以示拣别。
今说此经,先说经题,次说经文。经题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先分说,次贯通说。分为四:一、般若,二、波罗密多,三、心,四、经。一、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今仍用般若者,古人翻经,有五种不翻,此即尊重不翻之例。又因世间所称智慧,非纯善的,佛菩萨之甚深智慧,离过绝非,体性清净,圆明寂照,不可思议,迥非智慧二字所能赅括,故仍
关于提教纲,古来各宗祖师有种种说法,如天台五重玄义,贤首十门玄谈,以及其余的各家,大概是将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为几个时期,几种教法,名为一代时教。天台五时者:第一、说华严时,第二、说阿含时,第三、说方等时,第四、说般若时,第五、说法华涅槃时。八教者: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名化法四教;五、顿教,
自序 般若心经讲义序 甲一 解题目 甲二 释经文 自序 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法藏大师云:‘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 《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自然界的恶劣气候,也有的是来自人为的土匪抢劫,总而言之,困难重重。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
学《心经》用《心经》 净慧老和尚 缘起:“追随祖师的足迹,重走成佛之路”参访团于2008年5月17日前来朝礼四祖道场,师以《学〈心经〉用〈心经〉》为题讲课,以飨不远千里朝山礼祖之虔诚信众。侍者明敦据录音整理,共分上下两篇。此为上篇,5月17日晚讲于黄梅四祖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观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观世音菩萨一个人,谁能观谁都自在。放下了、看破了,你自在了,不受一切烦恼束缚,则你的生命自在了,则你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
般若心经略疏 唐翻经沙门法藏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超于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显。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超于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显。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斌宗法师讲述 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心经要释总科分判表 前言 甲初:经题 甲二:译人 甲三:正文 结论 本经五重玄义 附注 自跋 序 中国从古以来,就是信教自由,所以并没定过什么国教,实际上却是把佛教无形的成了国教。就把这本般若波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目次 悬谈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丁四、明观益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分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目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序 悬谈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丙二、广陈实义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阿含经典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颂》序 巨赞法师 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法名万均,住杭州孤山广化寺。闻国内弘扬唐玄奘法师所开创唯识宗者,以“南欧北韩”为中心。1932年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居士学习唯识学,对北韩亦心响往之。 1949年春,北平解放。余同李济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批注 月溪禅师讲 弟子邢蓝田笔记 《心经》法会之因由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外灵鹫山,入深妙观照品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
心经印心疏节略 月溪法师 修小乘中乘人错认“止”“作”“任”“灭”四病为用功法门。错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自性本体、(出圆觉经)故无法证实相般若。无法契会“蕴”“根”“尘”“识”“界”皆佛性之理,将“五蕴皆空”之空字,作空洞断灭解,
月溪法师讲心经印心疏 自叙 摩诃般若波罗密 最尊最上最第一 无住无往亦无来 三世诸佛从中出 般若波罗密多法门,为三世诸佛所护持,功德不可思议。五祖忍公以之印证后学,六祖能公继之,更为弘扬光大,荷泽会公承余绪,递传勿堕,以迄今日,良以此法门乃万法之根,万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亲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著 讲经要如经讲。听经要以神听。般若甚深妙义。离心缘相。语言文字。讵能诠解之耶。然一切法皆是佛法。因指见月。由语言文字而契入实相。渡河之筏。又安可少哉。将释此经。依台宗家法。应先开五重玄义。俾听者先聆大纲。临文自易于了解
心经阐秘 师奘沙门密林述 将释此经,三门开端。 一总叙缘起,二分解题目,三依文正释。 一总叙缘起。 初总叙缘起者,此经文欠一纸,字仅三百。然一句之内,兼五藏之般若:一字之中,摄百千法门。洵可谓简而要,约而赅矣。故一切佛事,必诵此经。乃至妇孺之辈,亦多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一、讲经的因缘 二、经题的含义 三、本经的翻译 四、主讲的菩萨 五、五蕴皆空义 六、缘起性空 七、般若本体 八、般若的妙用 九、般若之功德 一、讲经的因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
学习《大悲咒》是带着米去寺院里跟人家学的,而学习《心经》则更有意思。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哥哥、姐姐,还有我,为了学习《心经》而帮人家砍柴割草。教我们《心经》的是我大嫂的妹妹,她那天正好到我们家附近来割草,冬天的草很干燥,基本上都是已经干枯了的茅
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识不二,总之,存在(生活)与超越(自在)不二,这是《心经》的主旨。生活禅与《心经》表达同一个主题:在生活中观自在,实现自在。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 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於 "阿含部 "。 "阿含 "是译音。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祗译了《杂阿含》、《长
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 圣一老菩萨很慈悲,在‘心经讲记 ’内清楚地讲解应如何明心见性,
心经在华译诸大乘经中,可说是一部文句极其简短的经典;但是它所包涵的义理,却是非常的深广,世出世间法和利大小乘教义,都有概要的提示。因此,也有人要求,最好能写一部既简单又明白、既切要又确当的注解。这倒是极好的想法,只是说来容易写来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笔者在廿多年来,曾经讲过心经五六次:第一次是在一九五四年五月,
《心经》与《金刚经》 佛陀初转*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二转*轮中,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
【净界法师】【四十八愿导读78】一个人的心经常跟佛号在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一个人的心经常跟佛号在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净界法师 丁六、修行具德愿(四十四)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
大家有念《心经》,有许多人都会背诵,但是,看来仍有不少人念经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者是不甚了义,不理解经中道理。这样不了经义,只是读诵,也是功德很大,然而,如果能够进一步理解经义,进而受持,就是读诵受持,“解行并进”,这功德就趋向圆满了,真正叫做不可思议功德。
大家有念《心经》,有许多人都会背诵,但是,看来仍有不少人念经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者是不甚了义,不理解经中道理。这样不了经义,只是读诵,也是功德很大,然而,如果能够进一步理解经义,进而受持,就是读诵受持,“解行并进”,这功德就趋向圆满了,真正叫做不可思议功德。
行深度苦证智 - 慧门禅师以心经说禅行 1、器仗 摧破恶知及恶觉 按下提撕与举起 「行深」两字取自《心经》。禅宗重行,意思就是把禅宗的行进,行到最深层的境地,也就是深行。 凡夫依五蕴产生的妄想1,或心意识产生的心相,做为反映的依据,并误为真实,那就是《大乘
四祖寺第五届禅文化夏令营讲座——学心经用心经 奘师: 去年夏令营我有没有讲课,我都忘记了。现在可能讲课也太多了。今年来到这里,我纯粹身份角色变了,成为一个夏令营的讲师,而不再是一个管理者和参与者,纯粹是一个讲师的身份来的。所以心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唐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 白话 沙门来华 白话证义有一位菩萨,叫做观自在。当他在心中深入修行般若波罗密多,也就是佛陀的解脱智慧法门时。他如实地观察到,原来五蕴当中的色、受、想、行、识等一切万法都是不真实的。于是,一切烦恼和灾难之苦,都得到了解脱。
《心经》别说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
心经四种解释 《一解》 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 → 六百万字(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浓缩。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人)(修行)(法)(见性)(解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
来谈谈《般若心经》的修法。《般若心经》要如何修呢?我只从两个 重点:“观”和“自在”来切入。1、 《般若心经》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呢?在“观”。能“观”便能“自在 ”,能“自在”便是菩萨。菩萨要度化众生,自己岂能不自在呢?所以,“自在”对一个发心做菩萨的人,是很重要的。 那么,要如何“观”呢?
泛谈《般若心经》种种 ◎慧广法师 1 据说,《般若心经》和《金刚经》是汉地流传最广的佛经,可见这两部经受欢迎的程度。个人或许长久以来,不是居住于山上,就是居住于乡间,是个纯朴的乡下人,喜欢简单的东西,总觉得《般若心经》比《金刚经》好。至少要了解般若、
《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承上启下之词,若承上文则作“原因”二字解;若起下文当作“所以”二字解,即“故菩提萨埵”为句。凡夫迷理,不知自性本具一切福德智慧,无有一法可得;贪取执着五欲六尘,患得患失,心病身病、三惑烦恼
我学佛几十年,这里的同学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沦落饿鬼道受苦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幌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
说到《心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说到《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我想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是什么呢?《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我学佛几十年,这里的同学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沦落饿鬼道受苦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际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
玄奘大师读诵《心经》的神奇感应 黄念祖开示(《心经略说》之二:《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 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
黄念祖,(1912一1992) 祖籍湖北江陵,早岁专攻无线电信工程,大学毕业后任职于电台。解放后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学院教授。少年学佛,潜心教典,曾随舅父梅光羲参学法要;归依虚云和尚学掸,又从诺那弟子王家齐及贡噶上师学藏传红、白教密法,师事夏莲居学掸净必要。1980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成你的善愿,关键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经,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奥意思的。
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义,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无依处故;圆满具
〈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五日 讲于台北?电信学佛会 笔录 苏淑贞 润文 陈纯真 校订 林钰堂 -------------------------------------------------------------------------------- 目 录 英文版:The Unification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一、无限的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总持分第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总持分第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用在一观字,观个本来,言自己和众生本来自在,之所以不
《心经》不是讲的经,是参的经,是修行时印证心地的经。今不得已而随我读经之所得,随诸君修证之意境,契机印心而说,名《心经随说》。《心经》者,一圆顿法门也。义较《金刚经》为深,有空双破,遮表齐资。众生心地未明,不达实相,起惑造业,沦生死海,偏有偏空,中道晦矣。
《心经》掠影 潘州观辉读经笔记 开经偈 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 龙宫海藏散天香 觉者诵琅涵 玉轴霞条金写字 似排秋雁成行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不同版本论 韩廷杰 一、《心经》的形成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二百六十个字表达六百卷巨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理论--空论,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普遍欢迎。 《心经》应当是产生于印度的《般若经》的“别生经”,是古印度某人根据《般若经》着作的概要性论典,很像是《般若经》的内容提要。梵本《心经》开头有这样一句话nama?C蕇arvaj?驸"Dya,向知一切者(佛)致敬。论典开头往往有向佛或向三宝致敬的《归敬颂》,巴利文的七部论典开头,都有向佛、罗汉致敬之类的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部经典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查字典注音是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
佛陀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韩镜清由藏译汉 敬礼三世诸佛母,智度离言无诠义,不生不灭空性性,无分别智所行境。 敬礼佛陀母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大菩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最深、流传最广的经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全都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心经》是佛法的纲领。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要为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类经典为主要为中心,般若类经典又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所以名为《心经》。《心经》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至少被翻译21次,这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仅见的。有关《心经》的注疏,历代以来不胜枚举,编入
《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杨佛兴 学佛与人生,“路线要明!”才能顺利达到目的。不少人持诵《心经》揭谛咒,但它的密意究竟为何?它与禅宗三关有何关系?以及禅密二宗的某些重要问题应如何理解才正确?此固真诚学者亟希弄明者也,兹将我的管见略述如下: 一、解与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揭谛真言属于密咒;而禅宗本旨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禅密二宗皆一乘教。一乘顿教,寓解于行;以行为主,以解为辅;行进一步,解亦进一步;行愈精,解愈深;有行无解,变为世间宗教;有解无行,变为人类哲学。 解行相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唐仲容 讲 释胜远 罗小蓉 记 一、经名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善友们,你们今天有机会来听《心经》这个无上妙法,是你们无量善根的招感,这说明你们与大法有缘。所以务必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先讲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二字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意思是无漏智慧,用现在的话说,般若就是最正确、最真实、最伟大的认识能力,也就是认真懂唯识,知一切事物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不可言说的认识。《心经》有两个字至关重要:一个是观自在菩萨的“观”
(2008年8月13日讲于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几天前就询问崇谛法师,这次夏令营主题是学《心经》用《心经》,那么我讲什么呢?最好是命题作文。他说随便。世界上最怕的就是随便,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恐怕我做不到。昨天普茶之后,我根据现场互动情况,把以前准备过的内容重新组织,尽可能与这次夏令营的主题贴近。在今天上午的两个多小时里,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环保是佛教化世导俗的最好契入点;二、从缘起论和业力论推出的两组基本原理;三、以《心
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一文后,引起海内外佛教善信的注意。我曾询问本文作者,可他怎么也想不起曾向r内明”投过稿,问我索阅所刊之文,并声明说:“几
我对般若心经的一些看法 药师山紫虚居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经文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因此很多佛教徒都会背诵,且坊间白话译本很多,其中夹杂着各种不同的知见与邪见在内,读者选购时必须很小心,以免被邪知见所影响而障碍学佛之路。笔者对此经已有白话注解(法成出版社出版),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请读者多多指教。 一、「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佛教常以「筏」比喻修行以渡脱生死之河(见《金刚经》),河的「此岸」比喻六道凡夫的轮回境界,「彼岸」比
般若是梵语,翻为智慧,也称无分别智,故非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见真空实相的清净智慧,或译为妙智,是指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大智慧。‘波罗’翻为彼岸,‘密’翻为到,‘多’翻为上,意即智慧观照,息妄显真,到达解脱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为定的,意即解脱生死烦恼之大定。‘岸’是假名,也无所谓彼此,以迷妄颠倒假名此
佛说《阿含》十二年,继说《方等》八年,然后说《般若》二十二年。《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关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玄奘所译最完善,文字少而摄义多。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弟子向您顶礼!我自定念佛功课(每日最少1000声佛号)已经快两年了吧,每日有空就在家里佛堂念,没空就在上班的路上念,不曾间断。现有念佛以及平日供小疑问祈请师父开释。 念完佛号后我会加念一遍心经不是是否如法,我的回向偈很长,向师父汇报如下:愿意此功德回向给十法界所有有缘众生
惟贤法师答:《心经》是破执着,破而不立,破就是破执着,并不破法,夺情不夺法,把妄情去掉,法是存在的。般若着重破,如何立法,就是法相唯识宗了。依三性来讲,破是破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不能破,因果不能破,佛的果报不能破,这方面在般若来讲,就是略而不详,甚至不表示。
《心经》是般若的总纲。虽然讲般若,其中也有唯识在里面,唯识的名相,比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涅槃、菩提,这些名相都是唯识法相的。《心经》总的精神,要看前两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总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境界啊?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了。第七地还有相。到第八地不动地,就无
惟贤法师答: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
心经所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六根无自性空之意思,若能当下证悟六根空性,即能转凡入圣,不受生死轮迥之苦,并不是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舌头、没有身体、没有意念,如果修行离开六根,就无从修起,无从证悟,何以故?离六根不可得,离六根空性亦不可得,六根即是空,空(梵语sunya)即是六根,佛法在如此正见中得以证道
问:师父见笑了我不知道什么是咒语, 现在我在看心经,是经文吗 良因法师答:像是大悲咒,或者心经最后面那段话“竭谛 竭谛 波罗竭谛……”,那就是咒语。
这个问题问得最好,什么是空,就是生命的实相,就是生命的本来。海涛法师办的电视台,叫生命电视台,有一系列关于生命的书,有一系列关于生命的教授,为什么?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找到真实的生命,因为这个生命是最真实的,为什么?因为他永远存在。这个生命没有烦恼,本来解脱,这个生命本来具有智慧,本来是佛,所以念佛就是不断地呼唤我们自
《心经》中的观自在就是指观自在菩萨,正因为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们所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才需要认真学习,只有好好读懂了之后,才明白怎么学习菩萨,修行菩萨道,直至成佛永无疑!
这说明你和心经的法缘非常殊胜,要好好学习哦!
刚皈依,建立对三宝的信心最重要。推荐念三皈依,也可以看看我的《皈依修学手册》,了解皈依的学处。
我有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此外,也有不少关于《心经》的讲座音像。
问:念佛人最要紧的就是临终正念分明,我在早课念诵心经、大悲咒,平时又散念观音圣号,不可能同时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李炳南答: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一门深入。念佛人应该以念佛为主,念心经等等可作课外助缘,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妨碍正课。真正修净业的人,不会遇到意外横祸。
问:《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明’,已破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无明亦不立,这两句应该已到最高佛位,怎么归纳在十二因缘内?元音老人答:说无无明尽者,正是扫其悟迹,去其法执,归无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在解放以后,夏老师答应我,到我家中来给大家说开示。有的时候临时来,老师来了,我们临时能通知的是俞府、齐府,离我很近,夏老师一来,我就骑了车子到这两家,所以他们有时能参加。今天我们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最后,又从《心经》画龙点睛到了净土。所以今
原文: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
心经者。佛说心之径要也。心本无有。而世人妄以为有。亦无无。而学者执以为无。有无分而能所立。是自罣碍也。自恐怖也。自颠倒也。安得自在。独不观于自在菩萨乎。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时也。自然照见
写给天下赵州禅茶社在柏林禅寺闭关三年的那些普洱 马明博 文 早已经习惯了听寺院打板的声音。 空!空!空! 心中并没有期待。只是响起板声时,会想起《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果如法师: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清华大学国学班来这里参访,中午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吴侬软语,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用吴侬软语和大家说:中秋快乐!(众人鼓掌)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还有很多,我不好意思说出来,是电视剧里的台词。
序言 归纳生命中的痛苦,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身心的不平衡、人际关系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不平衡。而我们学习一部经典,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的困惑,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一、《心经》简述《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大乘 基撰 赞曰。今为有情结习所蔽。敬受邪教诽毁大乘。于空有经如言计著随印所解互生厌希。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惧广文海初不趣求。虽乐略经而不能了。于真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令正法义真谬具分。信学有情皆获利乐。依先所授略赞中道。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从中国佛教文化的角度对《心经》玄奘译本同罗什译本进行比较(美国)市村承秉1.引言 众所周知,长达六百卷的佛教巨典《大般若经》是玄奘在玉华寺翻译的最后一部梵文佛经。该经包括全部的《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和《八千颂般若》。
一、释经题《心经》的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
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学佛的目的是明心,因为人有心才能学佛,没有心用甚麽学佛?所以
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我今看到净慧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书,心境豁然顿开,受益匪浅,几点感悟供养给诸位。法师讲法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坚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增益。二是指引路径;即引领行人如何走过险地,到达彼岸。对普通人,也有惊警作用。我行学多年,只在文字、经书、名相、理论上打转转,未能证悟,任光阴流逝
感应之事,按修行人来说,是不轻易谈吐的,况且末学愚钝,修法不精,信心不专,又怎会有大的感应示现呢?可不到两年的持诵。从混沌不知到逐渐清晰。却又实在是一个初学者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学法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心经是一篇渡人离苦得乐的经文,要人悟通一个“空”字。由唐朝自有中文译本主本,经一千三百多年,已有难以估计的人加以念诵。这经文被朗诵,被肯定的次数,已难以估计。由于共同念力认为此经文具有教人离苦得乐的能力,因此每当念诵,必引起宇宙磁场的共鸣现象,产生奇妙的灵场现象,也就是获得一种奇妙的力量。因此冤屈而死或因不幸原因滞留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当中非常简短,却是非常重要、核心的一部经典。《心经》的“心”字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这个“心”字代表了《心经》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下简称《大般若经》)的核心。《大般若经》为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所译,共计六百卷,其精华和心要都涵摄在这部《心经》中,因此说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佛法讲众生,是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而十二因缘则是专从人的立场来看的。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只有人才能信佛学佛,才能得解脱自在。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汉译本现存11种版本。最早是鸠摩罗什于五世纪初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百多年后,玄奘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出。《心经》所有译本中,鸠摩罗什本和玄奘本最短,风格最近,多数句子一字不差。鸠摩罗什译本《心经》有两项非常重要的不同(玄奘本所宗)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①玄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个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众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狱也是心,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来造,祖国锦绣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造,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
《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众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若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启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众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
佛陀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二转法轮中,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佛在二转法
今天是除夕的前一天,最好在今天的黄昏念9遍《心经》。此经中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依靠般若空性的强大威力,可以遣除我们往年的一切不顺、烦恼、障碍,迎接来年的顺利、圆满、吉祥!另外,大年三十还有诵《八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
我是去年(2010)开始学佛的。我经常跟我妈妈说要拜观世音菩萨。妈妈说我:“你这个娃儿,啷个一个大学生还去信这个哟。”我最开始很生气,强烈要求妈妈不要吃肉,结果和她吵了一架。妈妈经常吃肉,喜欢吃肉,而且还给别人做肉吃,我好担心。
今天我们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最后,又从《心经》画龙点睛到了净土。所以今天要把夏老师这一段的开示,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真如妙性本无踪,烦恼菩提尽是空。生死涅槃非二物,何分南北并西东。
请问:基、道、果分别是什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文字般若、观修般若,还有实相般若?答:一切法不离于基。道是以文字和观修来介绍的内容。果不是语言和分别意识能言说的,进入无间道,本觉自性光明、自显现,无有对治和功用,故无言可说。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共有七种译本,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状态更重要。保持静观的状态,不要理会别人的插话。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顾名思义,它是佛经般若部门的心要、心髓,或者说是核心。因为它浓缩了般若经典的要义,而成为般若经典的精华,尽管它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它并不算少。事实上,我们只需要了解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概括了大般若经全部的要义。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将释此经四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辨经宗体。三训释题目。四判文解释。言教起者窃以至理幽寂妙绝有无之境。法相甚深能超名言之表。然则趣理无方乃开二藏之说设教有依具现三身之应。可谓泉水澄清月影顿现诸敌冥动天鼓自鸣。然则应物有时随机接引。所以如来说三法轮未入法者令趣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者,是菩萨之名。般若波罗密多者,乃法门之名也。般若波罗密多是梵语,若直译之,般若此云智慧也。波罗密多者,此云到彼岸。盖以众生迷而不觉,日在苦趣者,谓之为此岸。诸佛依智慧,以修行、觉悟正道、离脱苦趣者,名为彼岸也。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经过添油加醋、随心所欲的改编,早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都知
在校期间,因为压力大,心理素质差,从中学住校期就染上了失眠这个恶疾。现在想来应该是焦虑性失眠,就是入睡难,但只要能入睡,中间醒来也能继续睡着。那时可谓是地狱般的日子,每天一到晚上就开始害怕恐惧,害怕自己睡不着,害怕听室友的鼾声。说来也奇怪,只要是失眠的时候,耳朵就异常灵敏,似乎掉根针都能听见,舍友呼吸粗了都能吵到我睡觉
请问:各位师兄,弟子白天因工作原因无时间念经及念佛号,弟子可否在开车回家时一边开,一边念佛号?摩托开车回家也要大半个小时。还有晚上我还要带小朋友睡觉,我能在自已的房间念地藏经及心经吗?因为之前有师兄说不能在房间念经,是不敬尊经的意思,
佛陀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 二转法轮中,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
《心经》云:“度一切苦厄。”佛陀出世以解脱人类痛苦为目的,学佛修行是为离苦得乐。学佛的人往往对苦有深刻的认识。说到苦,有身苦与心苦两种。身苦的感觉人们大致相同,就象冬天、夏天大家都会觉得天冷、天热;感冒、胃痛一样觉得难受;火烧、刀斩都会觉得疼痛。
心灵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出发,构筑了系统的理论结构,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方法论框架,特别突出了中国的儒心、道心、佛心以及基督天主的爱心和伊斯兰的齐心,成了人类精神的家园。待到如今,重新认识古老的心经,以科学的内涵来诠释,使她成为心科学。
请问:末学念佛注意力一直无法高度集中,总是妄念不断,念佛一小时,五分钟一心不乱也不得。现在早晚坚持背诵三遍大悲咒、7遍心经、7遍往生咒。背诵经咒时注意力集中的比较好。而且晚上睡梦中也还不经意脑子里想着经文里的内容。不知道我这种情况好不好?是不是与一门深入相违背?(以下为摘自佛友的回答)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
《心经》是一篇渡人离苦得乐的经文,要人悟通一个“空”字。由唐朝自有中文译本主本,经一千三百多年,已有难以估计的人加以念诵。这经文被朗诵,被肯定的次数,已难以估计。由于共同念力认为此经文具有教人离苦得乐的能力,因此每当念诵,必引起宇宙磁场的共鸣现象,产生奇妙的灵场现象,也就是获得一种奇妙的力量。
清代同治年间,居士吴坤修选编了《释氏十三经》。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选择了十三部经典,这十三部经典,在佛教文化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也最具代表性,是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佛教理论的基本教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感应故事一 清时,江西婺(wù务)源的戴鸿泽,母亲礼敬观音大士,曾制作救苦膏布施他人。 道光年间,侄孙某患天花,黑陷,左眼已失明。其母梦见一老妇说:我是观音,居鸿泽家三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世音菩萨,在他很深很深的禅定境界中)【照见五蕴皆空】(发现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大因素组成的,当这五大因素一解散,人身就空虚了,没有了)【度一切苦厄】(菩萨因此而开悟,超脱了一切的生死苦难)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金刚经》从第一句开始至最后一句,都是从名称角度来说明它,因为“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唯证乃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念诵仪轨 祈请: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3称) 诚心念三遍心经和21遍心咒身边和头顶会有金甲护法神。 你念三遍心经、念21遍心咒(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
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众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最受大众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 据佛经上记载,念诵《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一、什么是三障? 三障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三障。三障: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 1、报
《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经》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
唐玄奘《心经》蓝本是观世音菩萨亲赐,异常殊胜! 唐玄奘所用的这个梵文蓝本,应该是观世音菩萨亲自交给他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这要从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说起: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
有位教授朋友,某一天告诉我说:从前我发愿每天清晨背诵一百遍《心经》,现在我每天背诵二百遍。 每天起床之后背诵《心经》,确实有平息心中杂念的神效。我知道有的人每天背诵《心经》一百遍、两百遍,甚
昨天在徒步的路上有学员问我,什么叫智慧?我当时真不知道从何答起。这般若修炼的三年课程中,我们一直在讲般若思想,实际上般若的思想在佛教里面就是智慧。因为有了般若,佛教的殊胜性就显示出来。那般若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 破缘觉对十二因缘法的执著。就是经文里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我们先要理解几个概
照见五蕴皆空怎么解释? 明白性和相的关系决定是不即不离。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和万法如同空花——空中的花——是假的,水月——水中的月亮——是无有实体的。空中的花、水中的月哪是真的呢?有这个形状,没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 我们怎么理解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归结成这样来理解:在真空理体的实相上(来说),本来清净的、本来空寂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 这段经文是破凡夫我相的执著。实际上是针对众生对身心的迷执,佛陀说了不同的法。对应众生不同的根机,
《心经》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部佛教经典,短短二百六十字的经文言简义丰、广博精深,处处即色明空,层层破妄显真,为一切众生启示解脱法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全部经文的精髓。其中,“般若”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智,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清净无染,绝待圆融。
每当慧悟听到唱诵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慧悟就想起我们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慧悟就会内心畅快,欢喜自在!不知各位师兄有没有这感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家户喻晓的一本经书,它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增添福报,还能够让我们去除贪,嗔,痴……慧悟还是想分享一则小故事,让各位师兄感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可思议的威力!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典题目的内涵。
《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最上最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
《心经》是接通观世音菩萨的心咒,用菩萨慈悲心开智慧。心经在天上是能量,在地府是钱财,在人间是智慧。其中的一种功能适合:小孩不听话,大人不信佛,老人太固执,情绪不稳,智慧不开,忧郁症,在地府能超度鬼神等。每天功课:7遍以上,宜每天念诵直至百年,阴雨天晚上或雷雨闪电等恶劣天气最好不要念。
《心经》最主要是为我们提出了一种空的智慧,像《心经》里面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是一个公式,《心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用这样一种公式去观察世界。比如说可以用它去观察你的财富,财富不异空,空不异财富;财富即是空,空即是财富。任何东西都可以做这个观察,这个观察是个什么道理呢?就是告诉我们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其中。今天我从《心经》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正念,完成心理治疗。
华语歌坛有一位以歌声空谷徐绕,回荡心间而让人们深深记住她名字的歌手,她就是王菲。王菲的歌手之路非常顺利,刚出道就靠一首首让人痴迷心醉的情歌收获了不少粉丝,但是后面却慢慢淡出歌坛,并且唱了不少佛
当观世音菩萨在心中深入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他看见或者说认为:我们的五蕴——刚才说过的我们的肉身、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之所想——这些全是空的。于是就觉得,一切苦厄,也就是所有的苦难,无一不是缘于这个“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感应故事一 清时,江西婺(wù务)源的戴鸿泽,母亲礼敬观音大士,曾制作“救苦膏”布施他人。道光年间,侄孙某患天花,黑陷,左眼已失明。其母梦见一老妇说:“我是观音,居鸿泽家三年,你可去求神膏,贴左太阳穴。”
2014 年初,我想选择一个法门长久精进的修持下去。最后决定持诵《心经》。因为《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最上最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心经》最主要是为我们提出了一种空的智慧,像《心经》里面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是一个公式。心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用这样一种公式来观察世界。
佛经中有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全文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那当然有用啦。心经里面有很多大智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想要度一切苦厄,就要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你就要行深般若,行深般若你就要时刻地去自我观照。观照、觉察、觉醒,都能得到无上智慧。你看后面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都是人生当中最有智慧的,然后再通过看
我们怎么样才能出离这个苦海、逃离这个火宅呢?我们先要搞清楚我们是被谁网住了,我们是被烦恼、被业网住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业。我们要是被恶业网住了,就在三途里面,将来就是在畜生、饿鬼、地狱道里;我们造善业,还能得到一点点的安乐,在人、天、阿修罗道,还有一点暂时的安逸,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是不究竟的。
皆空,就这个“空”字困扰了很多人,不是一般人,很厉害的人。空,一般人看到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什么都没有,那直接叫无就行了,干嘛不叫无,叫空呢?我们翻词典可能就解释空就是没有,那不能这么单纯去理解,空不能说没有。那就是有了。也不能说就是有。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什么是“当下”?当下就是我们说的即现在离现在、即现在超越现在、即现在不住现在的真实状态。我们透视当下才能够对诸行无常、即生即灭有很透彻的了解。如果我们对当下不能有透彻的了解,我们就要么是住在过去,要么就是未来,都是在这种执着的状
“梵语心经偈”的第1句可以对应心经的含义及其翻译;第2句,可以对应心经的来由及其因缘;第3句,可以对应心经的功德及其意义;第4句,可以对应心经的殊胜及其成就。所以,这首“梵语心经偈”,正好对应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主题。
内心非常乱的时候,念心经只是一种转移场景。因为你念经是嘴在念,并没有拿心在念,你内心还充满着一堆麻烦。所以我认为先要专注呼吸,让气息缓慢,让自己宁静下来以后再念经,之后再念经你会带上心去念,带上全身的生命来念《心经》,这个时候念就很管用。
心经主要是讲“照见五蕴皆空”,空是把五欲、八风看空。如果把空解释为“没有”就会成为断灭见,佛法称之为“恶取空”,“取”是执著之意。应好好领会佛说空的意趣,否则以为空是没有,因果报应、造善恶业、成佛、堕地狱都空掉了,小则流入消极,大则就会否定因果。
《心经》仅有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佛陀二十二年所说般若部的核心,亦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了,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部经文只有两百六十个字。这两百六十个字,可以说是将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完整地呈现出来。里面讲到「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四谛六度,到最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佛教当中最为基本的概念。本经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著『智慧第一』之称的舍利弗,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在这个问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心经》之文虽然简略,义理极为宏深。性体相用,互相融通,而真谛俗谛,双双泯亡。万法森罗布列,而一道清净。所以观照一起,顿时空掉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聚。实相圆满彰显,登上常乐我净四德彼岸。说到它的广大,写尽大海一样的墨水也不能诠释其中的义理。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佛教中最长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共600卷,内容是阐述“空”的道理;所有经典中最短的经是《心经》,只有260个字,却是《大般若经》的心要。《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共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纲丙无证果相 ┌智慧本具非可增 节一 自性涅槃┤ └非从外来何云得 无智亦无得。 (表解) ┌成所作智┐ ┌一切智├妙观察智│ ┌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 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 └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之谓 ┌智即能观之知,得即所证之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