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掠影
潘州观辉读经笔记
开经偈
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
龙宫海藏散天香 觉者诵琅涵
玉轴霞条金写字 似排秋雁成行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教教人明心见性。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人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教肓,受到熏淘,各人心里都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善人会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才,恶人会成为害人害己的败类。
人类社会都提倡善人善事。不过,善人也经常要遇到麻繁事,伤心事,心里有很多烦恼。烦恼是一种心障,障蔽着自己本来明净的心。恶人本性并不是恶的,只是由于沾染了太多恶习,被恶劣习气障蔽了本来明净的心,才会生恶念,犯恶业。
人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如果不善于去妄存真,去旧更新,而是因陈守旧,固执成见,也是一种心障。
被烦恼事引起的心障,叫做烦恼障;由固执成见引起的心障,叫做智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去掉这两种心障。去掉心障,露出本来明净的心,便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世界,就是明心见性了。
怎样才能去掉这两种心障呢?释迦牟尼教他的弟子们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多,又简称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到哪个彼岸?到没有烦恼的彼岸。在那里,人人都像弥勒菩萨那样,大肚能容,笑口常开。那里是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在大智慧的指导下,度到没有烦恼的极乐的彼岸。这是一种修行法门,或说是度门。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可称为大智度。
大智度中,包含六度门,分别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怎样布施?施财物供养寺庙僧众,施财物帮助穷困的人;贡献力气,助人为乐;贡献才智,弘扬佛法;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些都是布施。
怎样持戒?皈依佛门的人,要遵守佛门戒律,诸恶勿作,众善奉行;国家公民,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都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这些都是持戒的起码要求。
怎样是忍辱?不是叫你忍辱偷生。修学大乘佛法,自己未得度,发愿度世人,这是一桩大事业。干大事业的人,要忍辱负重,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一切事,都不生嗔恚之心。
怎样是精进?行住坐卧,不忘修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怎样修禅定?初学的人,一般要安心静坐,或持名念佛,或观想佛身好相,系心一处,渐入至静状态。功夫淳熟,可能在禅境中见到许多不思议的殊胜境界。这些境界,其实是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即潜意识)作用生起的幻相。面对幻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便说是禅定。禅宗六祖慧能说:“外境离相是禅,内心不动是定。”
般若是大智慧。这大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不参与禅定实践的人,很难明白般若智慧是怎么样的大智慧。修习禅定的人,如果在禅中还有私心杂念,有偏执见,也不可能生发般若智慧。
偈曰:
般若波罗蜜,最胜最第一,无去亦无来,不入亦不出。
施戒忍进禅,是为六度足,般若是为目,建瓴在高屋。
观照不着相,常寂非草木,圆明常寂照,自在莲池浴。
释迦牟尼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上对弟子们说《大般若经》时,回答大弟子舍利子(又名舍利弗)关于般若波罗蜜行的问题,说到五蕴皆空。《心经》中短短二百六十字,是《大般若经》的总纲。一切大乘经典都不离这个宗旨。
五蕴是什么?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很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古代佛教用五蕴来说明人们形成认识的过程。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人们的感觉器官有接收外界事物的功能,外界事物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在心中(现代科学说是在人脑中)形成了一种感知,这种感知的印象就叫做色蕴。色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中的反映。这种感知不一定是主动有意的,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无意的。这种感知马上触动了人们思维的神经,被领受下来,作分别,作推想,判断是舒服或不舒服,喜欢或讨厌。接着,还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判断的初步结果进行深加工,最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识相,这就是从色蕴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全过程。
教外人士因为不明白甚么是五蕴,不明白五蕴皆空的真实义,所以不少人把释迦牟尼说的五蕴皆空,误解为万物皆空、万事皆空,这是十分有害的曲解。如果真的万物皆空、万事皆空,那幺,修善行也空,干坏事也空,人类社会不知会变成甚什么样子了。
五蕴不是实物。
受想行识这四蕴不是实物,容易理解。色蕴不是实物吗?
有一则人们熟识的童话。一只木瓜从树上掉到水塘里,“咕咚”!兔子吓得没命跑,大叫“咕咚来了”。弄得林中野兽都惊慌地跟着逃命。木瓜是实物,木瓜落水发出“咕咚”响是实事,兔子和那些逃命的野兽心中的“咕咚怪物”便是色蕴。这色蕴不是实物,也不是原来的实事。色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子里的反映。
上面说的是逗小孩的笑话。人们会说:“我没有那么傻吧”?很难说啊!谁敢夸口说自己心中的色蕴都同客观真实一模一样呢?
除了佛和观自在菩萨之外,一般人都未能断除烦脑障和智障,常常戴着有色的哈哈镜看世界,在自己心中的色蕴多是扭曲了的形象,再用既有的错误观念作参照系,运用主观的逻辑进行推理,怎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呢?
释迦牟尼教弟子们要学会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把妄的看成真的,不要捡着瓦砾当珍宝。
瓜落塘,响咕咚,兔子闻声心惊恐, 妖怪来了不得了,百兽逃生一阵风。 只因不识回光照,以妄当真太瞢懂, 若知五蕴本来空,心中自在自从容。
谁能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
人们最大的烦恼是生死大事,如果能正确认识生命的奥秘,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可说是获得一定的自在;如果能为济世救民而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最大的自在。对待钱财,做钱财的主人,不做钱财的奴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甘于淡泊,知足常乐,也会活得很自在。如果对待利衰毁誉称讽苦乐,能做到八风不动,也可称得上是观自在菩萨了。坐禅的人会产生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虚妄感觉。当坐禅进入至静状态时,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由于潜意识在作怪,会产生幻视幻听的魔事境界。乐修小法的人,不明佛理的人,会在这个时刻把妄当真,妄说祸福,或走火入魔,或误入邪教歧途。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中的魔事境界,正是有为法产生的梦幻泡影。观自在菩萨在禅中观幻能离幻,离幻即是真,所以能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中得大自在。
生死自在,钱财自在,八风自在,魔幻自在,就是真真正正的观自在菩萨了。
观自在了,照见五蕴空了,一切烦恼都化为乌有了,还有什么苦厄不得超度?
在世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苦,见五蕴空了,这八苦都化归无所有处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妄归真,降邪魔,见如来;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苦变成乐了。
偈曰:
甜也乐,苦也乐,随缘安住心常乐;天常在,地常在,所欲随心恒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赞为智慧第一。
释迦牟尼怕弟子们听了“五蕴皆空”的说法,破了“有见”,又会执着空相,生起“无见”,所以举色蕴为例,让弟子们正确理解空的真实义。
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明确色蕴不是实有;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明确空不是无。这就排除了“有见”和“无见”两种偏见。
《楞伽经》说:“如来说法离四句,离一异、俱不俱、常无常、有无非有非无。”告诫弟子们在弘扬佛法时,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要用相待(相对)的观点看问题。
受想行识这四蕴,和色蕴一样,说有嘛,不是实有;说空嘛,在心中都有迹可寻,并且左右着人们意识的发生、形成、变化和消亡,不能说它是无。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说的诸法,包括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十二因缘法、四谛法、菩萨法。在观自在菩萨的法眼里,这些法都是空的。这一句,用了六个不、三对相待的问题说明空的含意。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都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中,缺了任一方面,对方都不能独立存在。
说什么不生不灭?
不是说石头不生不灭,不是说生物不生不灭,也不是说常人的心意识不生不灭。一块石头,好象不会发生变化,日子一长会发现它变成沙,变成泥尘。石头灭了,生成了沙;沙灭了,生成了泥尘。一个婴儿生出来了,长大了,老了,死了,变成了白骨,变成了微尘。常人的心意识,随着时间的迁流,不停地在变化。前一个念头灭了,生成了后一个念;这后一个念头灭了,又生成再下一个念。世间的事物,常人的心意识,都不停地生灭灭生,刹那刹那地变,生死轮常转。
那么,有什么不生不灭呢?
如果你成了观自在菩萨,你能照见五蕴皆空,不生妄想,不生烦恼,心地清净,犹如止水,波浪不兴,就说你得了无生法忍。无生便无什么要灭的。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
可怜蜀犬吠日,可悯杞人忧天;大肚能容开口笑,烦恼无灭亦无生。
不垢不净是什么意思?
常人对一切事物都习惯于执着二边见。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人说挂得高了,另一个人说挂得低了,两人各自固执己见,争论不休。有人说,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住小洋房,开小汽车,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有人说,青衣素巾,清茶淡饭,居漏室,安步当车,这样的生活很幸福。前者说后者寒酸,后者说前者摆款,也是各自固执己见,各有各理。观自在菩萨能随顺一切法,无爱憎,无取舍。
一些修行人,讲究离垢求净,妄分别哪些是垢,哪些是净。在观自在菩萨的法眼里,诸法平等,无所谓垢,无所谓净,不妄加分别,才得清净心。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时,见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脱得半裸来挑逗。释迦牟尼心如止水,不说她们垢,也不说她们净,幻境随即隐灭。又见魔兵弯弓射箭,释迦牟尼见恶不惊,心如磐石,只见箭矢都变成了莲花,即垢成净。
不增不减是什幺意思?
这里说的是清净的心地。照见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便得无生法忍;识不垢不净,见诸法平等,便得心地清净,便见原来明净的本心本性。这明净的本心本性,象虚空一样广大,能容万象。没有人能把虚空挖去一块,使虚空减小;也没有人能把一块虚空补上去,使虚空增大。明净的本心本性,也象虚空一样,增不见多,减不见少,所以说不增不减。
观辉作偈曰:
大海洋洋纳百川,虚空荡荡叠三千,
心宽装得难容事,增减无妨大法船。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世人沉迷五欲乐,追求感观刺激,只图一时快乐。释迦牟尼针对世人的愚昧,说我身无常,我心无常,引导世人修学声闻乘和缘觉乘,破除自我偏执,逐步建立人无我的观点。建立了人无我观,便可以从醉生梦死中解脱出来。
释迦牟尼身边的弟子们,大多是修声闻乘获得成就,修成了没有世间烦恼的阿罗汉。
声闻乘和缘觉乘是小乘法,只建立人无我观,未能摆脱对法的执着,以为一切法是不变的。为了引导弟子们不局限于小乘法,发心修学大乘法,释迦牟尼再说法无我。修行法门,像是过河的筏。过了河,不要背着筏赶路。用过的筏对前边的河不管用。
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意思是不要把五蕴法执着不放。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不要执着十二处法、十八界法不放。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都是过河的筏。五蕴法无我,十二处法无我,十八界法无我。
自然科学家能认识诸法无我,便不会被前人建立的法则束缚。打破分子不可分的法则,建立了化学世界;打破原子核,建立了原子能世界;跳出十进计数制的框框,建立了网络世界。高明的政治家,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治国大法,这就是法无我观。修行学佛,为的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不冲破小乘法的束缚,怎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呢?
前边已分析了五蕴是虚的。说它有,不是实有;说它空,不是什么都无。要这样理解“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的真实义。
眼耳鼻舌身意,说详细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有摄受客尘的功能。前五根的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根的功能是把前五根觉知的印象进行初步加工,形成感性认识。
色声香味触法,说详细点,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 前五尘是心外客观事物通过五根摄受,在人们心里反映出来的法相(影像),法尘是经过意根加工的产物,包括现识和贮存在心里的藏识。这藏识包括长期熏习而成的意识烙印,也包括遗传信息形成的潜意识。这六尘和六根依次对应。六根各司其命又统于一身。
六根和六尘,合称十二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乡味触法,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学生在考试场中,专心答题的时后,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修禅的人,在禅中能专注一处,没有杂念;这样,就有点近似六根清净、六尘不染的境界了。
学佛入门的三科,是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十八界是什么?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以眼识为例,生成眼识的因缘,很多很多,无法尽举。最主要的、最明显的可以举出下面几种:一、眼根的视觉功能,二、自心存在的思维习惯,三、既有的贮藏在藏识的识种子,四、爱见色相的欲望,五、能被眼根摄受的事物,六、显示色相的光源。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生起六识的道理基本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六识都是主观的。对待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认识总不会是一样的。
佛教教人明心见性,通过修行,逐步克服主观意识的偏执,去掉妄识,转妄识成正智,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做如如,又叫一如,又叫真如。
心经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说十八界都不是实有的。观自在菩萨照见十八界都是空的,所以心得清净。这清净的心地,就是佛国净土。在佛国净土里,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识不生。所以佛国净土又名无生佛地。在无生佛地里,没有烦恼,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极乐世界。
明镜映色起繁华 瞪眼成劳见幻花
猴子狂捞水底月 鹿群妄逐天边霞
镜花水月无中有 烟水空花有亦无
无有有无丢脑后 灵光独耀见菩提
心经掠影之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无我,希望缘觉乘人不再受十二因缘法的局限,发大乘心,向无上道。
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十二因缘,才有妄识的生灭。
无明,是兴造一切生灭的根本;行,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识,包括六识和藏识,还有一种对意识进行深加工的末那识,共称八识;名色,指五蕴;六处,即六尘;触,指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受,即领受,把根尘和合的感觉领受下来;爱,对领受的感觉作分别,对顺心的生起贪爱的心;取,有了贪爱,便想取为己有;有,想取为己有,在自己心中就有了烙印;生,前边十种因缘和合,生起了一个妄识,生起了一个苦恼;老死,生起的妄识变异、坏灭、消亡,就说是老死。前一个妄识坏灭之时,后一个妄识已生出来了。前灭后生,生了又灭,不断循环,便说是生死轮常转。
无明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无始妄想熏习的藏识所生。当一个人处在很安静的状态中时,无思无虑,却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烦恼不安,脑子里会突然冒出某种古怪念头,就说这是无明烦恼。
大乘佛经把烦恼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主观意识生起的识相引起的粗烦恼,一类是不动主观意识、好象是无缘无故生成的识相引起的微细烦恼。引起粗烦恼的生灭现象,叫做分段生灭;引起微细烦恼的生灭现象,叫做变易生灭。古人翻译时,把分段生灭译成分段死,把变易生灭译成变易死。
释迦牟尼指出:小乘人只能断粗烦恼,离分段死;观自在菩萨才能断微细烦恼,离变易死。
观自在菩萨不为不思议的变易生死所动,没有微细烦恼,所以说无无明。没有无明,便无所谓无明尽(净除了无明,名为无明尽)。没有无明,则十二因缘中前边十个因缘都断了,一切妄识无从生。无生,便无所谓老死;无老死,便无所谓老死尽(没有老死的心,名为老死尽)。
观辉作偈曰:
船行显岸退,云动见月移,
此等因缘法,全由妄见痴。
缘生缘灭见无常,离却因缘又见常,
幻有无常空似常,能离二见是真常。
“无苦集灭道”,是说声闻乘修习的四谛法无我。希望修习声闻乘成了阿罗汉的弟子们,跳出四谛法的局限,发大乘心,向无上道。
苦集灭道的具体意思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生灭轮转,身心不得安宁;妄心不灭,苦无了时。一切苦都因五蕴聚集而生,都由因缘会集而生。若能观五蕴空,断一切因缘,便能断集。知苦才想断集,断集便能除一切苦。断了集,挖了苦根,便得身心安宁,妄识不生,进入寂灭境界,便是证灭。证灭,是修道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修道的道,包括释迦牟尼说的小道和大道,譬如说“诸法无常”,说的是小道;说“涅槃是真常境界”,说的是大道;说“佛法非常非无常”,说的是“无上大涅槃”的无上道。通过修道,从小道修起,然后舍小道入大道,最后进入无上道。在修道的过程中证灭,一步步做到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识不生,便能见到本来明净的心性。这便是明心见性的“无上大涅槃”境界。
因为声闻乘只断粗烦恼,只离分段死,未断微细烦恼,未断变易死,所以释迦牟尼再说“无苦集灭道”。照见五蕴皆空的菩萨,随缘无非净土,得自在力,无所谓苦,无所谓集,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无修无证,才得无上道。
观辉作偈曰:
心中摆个照妖镜,妄集苦根悉现形,跳出轮回心自净,无修无证自圆成。
《楞伽经》说,有三种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一切凡夫计着有无品的智是世间智;一切声闻缘觉计着自共相、计着希望心的智是出世间智;诸佛菩萨离有无品、观诸法无所有、不生不灭的智,是出世间上上智。
是不是智,是相对的。用出世间上上智观察,世间智、出世间智都不是智。 观自在菩萨离有无品,不作分别。出世间上上智是清净心生发的智慧,是般若智慧。这个智,也是空的,所以说“无智”。
大智若愚,唯其无智,才是大智。
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有什么可得?一切法相,皆是虚妄,求不可得;无上道,无念无相无住,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无我,见诸法空相,虚空无相,求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观辉作偈曰:
自说智,是无智;自鸣得,实不得。
不谋私,酬其私;不求德,成大德。
说是无意却有心,功夫全在有无中,
此中奥妙难言喻,唯靠行人自用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自己修成正觉,且发愿化度世间有情众生,这样的修行人,称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观自在菩萨确立了人法二无我观,不求福报,不求功德,到了无作无求的大空境界。不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尘劳所染,亦不为微细烦恼所牵,纤尘不染,超然物外,以无所得而成大功德。因为行大智度法,照见诸法空相,无作、无求、无所得,还有什么可牵挂呢?脚下已是平坦通途,眼前已是殊胜佛地,所以“心无挂碍”。
无得便无可失,无私便能无畏。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退失,不怕不得涅槃,所以“无有恐怖”。
观辉作偈曰:
这里欢歌刚唱罢,那边悲剧又登场,
威风落泊悠然过,何必楸心挂肚肠?
来时赤条条,去时条赤赤,
即使威风八面,难逃烟灭无迹。
万缘放下自安然,无挂无牵心似碧,
无欲无求无畏怖,无争无讼无能敌。
任你翻江龙虎斗,我仍稳坐钓鱼船,
急风暴雨心安稳,两脚长伸自在眠。
过去有个剧本,描写两个流浪汉在梦中可做钦差大臣,所到之处,百官大大孝敬,送来的金条,装满几大箱。醒来之后,才知道原来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一个穷夫会做白日梦,捡了个鸡蛋,想蛋成了鸡,鸡生了许多蛋,成了许多鸡,换成了猪,换成了牛,置了田地,当了富翁。想得多美!一不小心,鸡蛋打破了,才记起自己还是穷光蛋。
梦中的境象千奇百怪。可怖的老虎忽然变成慈祥的老太太,狡滑的狐狸转眼却是伶俐的小乖乖。在禅中的幻境,根梦境差不多。世间凡夫和二乘人,对禅中如梦如幻般的境象,浮想联翩,这就是颠倒梦想。观自在菩萨观幻离幻,不起颠倒梦想,就说是“远离颠倒梦想”。
观辉作偈曰:
流氓当上大钦差,穷夫系上金腰带;
老虎变成老太太,狐狸却是小乖乖。
哎呀呀.哎呀呀,梦想倒颠多古怪。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远离颠倒梦想,便得神通自在。
什么是涅槃?外道(与佛教教义不同的教派都是外道)说冥谛是涅槃,或说神我是涅槃,或说死了是涅槃。他们说的冥谛,认为天上有一个造物主,见到这个造物主便是涅槃。他们说的神我,认为有一个离了肉身能存在的灵魂,炼得灵魂升天,便是涅槃。二乘说无作是涅槃,认为在禅中不作意,便是涅槃。这些都不是大乘说的涅槃。
大乘说的涅槃,指不生不灭的境界。真实义是:幻相随生,妄想不生;幻相随灭,正智不灭。这是在生灭中的不生灭。在生灭中,当下见性,便是涅槃境界。
观自在菩萨已入无生佛地,已到涅槃境界。但为了普度世间有情众生,发誓未度尽无边众生,不入涅槃,这就是“究竟涅槃”。
观辉作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非常亦非断,外道不能了。
无作非无作,无生真奥妙,不随文字解,许你知多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说是无上道。
佛是大觉大悟的大圣人。凡是具备了大觉大悟品徳的人,都可称为佛。修行大智度,可得无上道。
三世,指过去、未来及现在。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将来的佛都是从修行大智度中获得无上道的。正确认识了自己,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成为世人尊敬的大圣人。
《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先前心念迷妄是凡夫,后来心念觉悟就是佛。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佛就是觉,觉就是佛。
观辉作偈曰:
敢问灵山何处是,常言远隔万重关;
我身原在灵山住,外觅灵山不见山。
吹散浮云见大日,离家浪子把家还,
摩尼珍宝光辉照,无上菩提一念间。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有两种含义:一、指真言,二、指密咒。真言又有显密之分。这《心经》前边说的是显说真言,后边从“揭谛揭谛”到“萨婆诃”是密咒。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心经讲解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