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含义与由来及抄写心经的意义和功德

心经 | 作者:可潜法师 [投稿]

《心经》的含义与由来及抄写心经的意义和功德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心经的含义以及抄写心经的意义,分享时间是30分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太过拓展开,所以这里我想就分享一则“梵语心经偈”:

仰启真空无相教,梵音不译颇难思。

昔因三藏往西天,遂感观音亲教授。

诵念除危并灭罪,听闻获福与延龄。

咸期不退菩提心,一切善根速成就。

  因为刚才所念的“梵语心经偈”,正好能充分回答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与内容。第1句,可以对应心经的含义及其翻译;第2句,可以对应心经的来由及其因缘;第3句,可以对应心经的功德及其意义;第4句,可以对应心经的殊胜及其成就。所以,这首“梵语心经偈”,正好对应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主题。

第一句,心经奥义

  “仰启真空无相教,梵音不解颇难思”之“真空无相教”,可以充分对应心经的含义、心经所包含的甚深奥义。

  众所周知,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当中文字最短少,但却是诠释的义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虽然仅有260个字,但却包含了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精要。心经是般若类经典当中最浓缩、最精华者,可以说是最精要的佛学概论;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人空、法空,人无我、法无我)的原理;同时又显示般若“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能所双亡)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佛法当中的“自行化他”、“定慧力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对应世俗所谓的“内方外圆,内圣外王”等等)。

  心经总共260字,不但文简义丰,易于诵念;还破色显空,令我们能够开发无上的智慧,揭示诸法(万事万物、宇宙万有)的虚伪现象、虚幻假象,照见诸法空性的本来。可以说,心经是建筑人类精神堡垒的上好原料,是发掘人生真谛的利器,亦是我们渡生死海、登涅槃岸的导航。按现在话语来讲,就是高能容量的gps系统,可以导航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具智慧。

  之所以可以说“心经虽然只有260字,但却是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精要”,大家这几天都在抄写心经,应该对心经的内容特别熟悉,平时有诵持的,更是耳熟能详,因为其虽然简短,但却全面涉及了佛法当中核心的基本教义。

  哪些基本教义呢?有六根、六尘(或称六境)、六识,五蕴(或称五阴)、十二入(或称十二处)、十八界,即我们经常说的佛法当中的“三科”;还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声闻、缘觉(或叫辟支佛)、菩萨;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二乘,菩萨乘,一佛乘等等内容。这些基本教义,大家听起来可能没那么熟悉,但对应大家写的经文结合起来,就很清楚!

  比如,什么叫“五蕴”?色、受、想、行、识,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五蕴”。什么叫“六根”?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即为“六根”;什么叫“六尘”或者“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经文“无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六尘”;合起来,这叫“十二入”。外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合起来这叫“十八界”。“根、境、识”,或者叫“根、尘、识”,也就是说六根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六尘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六识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时所进行的信息加工,佛教认为是我们认识分别外境之因素原理。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知道心经之甚深奥秘(也就是含义),属于般若类经典,也是开启无上智慧的经典,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可以说是佛教当中最精要的佛学概论。

第二句,心经缘起(来由及其因缘)

  我们大家一般都看过《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怎么过来的?都是仰赖观音菩萨(观音大士)时时来救助,印象上,观音菩萨首先授予他(唐僧)收服齐天大圣,让孙悟空能够一路护送其西天取经的紧箍咒。

  这当然是《西游记》的演绎,其实历史人物玄奘大师,是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大唐玄奘大师(600~664)。玄奘大师之所以西天取经一路上能够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乃是心经发挥的作用。我刚才有给大家发了两张图片,这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玄奘法师西行图》(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的,局部的更大一点),我们看他左手手持的就是梵文心经

  第二句“昔因三藏往西天”(这个“三藏”就是指玄奘大师),“遂感观音亲教授”,这告诉我们心经的缘起跟由来。通过有的文献(我给大家发的),玄奘大师的高足(就是他的上首弟子)——窥基大师(632~682)奉皇帝所诏叙述的《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言)》(原来这个是刻在西安的大兴善寺石壁上摘录出来的)。我们大家可以一块看着来听,看序言的正文来一块听,可能更好理解序文,甚至玄奘大师所译《心经》的殊胜、种种的功用,这个《心经》由来都可以得到体现。

  序言里讲,“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梵文心经,是大唐三藏玄奘大师(曾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所翻译的。当然这个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译本。

  《心经》是所有佛教经典当中,被翻译成最多语言文字的经典。有专家学者说道,《心经》这一部传颂千古而家喻户晓的佛典,其梵文原典与各式各种的译本之多,在浩如烟海的三藏当中,堪称独步。台湾的林光明先生,在“去芜存精”(糟粕、不好的、不精的都不编在内)的编辑原则下所完成的百纳本《心经集成》,包括了古今梵文本的心经、藏文本的心经、汉文本的各式文本,乃至当代各种语言的译本。

  大家想一下,或者猜一下,它的总数可以达到多少?它的总数可以达到184种之多。由此可以窥见《心经》这一佛教文本在流通上的悠久与深广!我们今天不拓展介绍其他的译本,就只对应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版本。所以说:“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

  序言里接着讲:“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意思是玄奘大师当年立志发愿去天竺,即西天印度取经,他先到益州(现在的四川成都)来做行前准备工作,借宿在空惠寺的道场里,“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在益州空惠寺遇到一有疾僧人,大师在照顾他的时候,聊起西行之事,僧人非常感叹玄奘大师的发心。

  “然则五天迢递,十万余程,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丘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迭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簇于鹫峰,耸如参天之碧峤。程途多难,去也如何?”

  意思是指去西天印度取经的种种难行,“路途遥远曲折,荒漠人迹罕至,需穿沙漠,过雪山,翻葱岭,越峭壁”,问玄奘大师怎么去?怎样有效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所以他僧人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于是授他玄奘大师“三世诸佛心要”,“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

  第二天(次日早上),就不见这位僧人的踪影。玄奘大师一路西天取经,十七年间,九死一生,诚如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所言:“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雪而前踪。”能够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平安来回,就依靠这位僧人所授的所谓的那卷经文——“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梵本心经。

  “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阙斋馐(美味的食品),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辄现珍蔬。”这段就是说玄奘大师在路途当中(取经路上一遇到困难)碰到种种困难、危险的时候,或者没有斋食的时候,忆念起来就诵心经49遍,迷路的时候,就有化人向导来指引;思食物的时候,马上就有种种的蔬菜斋食供养。“但有诚祈,皆获戬祐”,但凡能诚心地祈福、祈愿,随时都能够获得护助福祐(“戬”字,是“福”的意思)。

  后来玄奘大师“至中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现建有玄奘大师纪念堂),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突然在那烂陀寺见到了在四川成都空惠寺给他授经文的那位僧人),而相谓曰:‘远涉艰险,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之所以玄奘大师可以远涉艰险,来到印度,平安抵达,取得真经,就仰赖当时在四川成都寺里所受的那卷经文——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遂,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这就是说,这个心经是怎么来的?“昔因三藏往西天,遂感观音亲教授。”此偈颂,正好明确了玄奘大师所译心经的来由及其殊胜因缘。

  下面讲:“信为般若(《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实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祇。”这里的“三祇”是指三大阿僧祇劫,如王安石的《望江南·归依三宝赞》所讲:“归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讽如来经(讽诵如来的经典),能销三障(能够销除业障、报障、烦恼障等种种灾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懃焉。”这里也可以对应下面“抄写心经的意义”(可以由此引出来)。

第三句,抄写心经的意义

  第3句可以对应抄写心经的意义、功德:“诵念除危并灭罪,听闻获福与延龄”诵心经、念心经可以消除种种的危难、危厄,可以灭除恒河沙数的罪业;听经闻经(听、闻心经)可以获得无量的福报,祛病延年,延年益寿。诚如经中所言:“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想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出三界,了生死,固然要受持、读诵这个般若心经;要想成就佛果菩提,证得究竟涅槃,是不是更要研究、受持、抄写这个般若心经。

  《心经》非常地殊胜,经常地念诵或抄写可以积集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墨迹碑帖,传世的(传到现在的)都有非常多。比如,我们称为“书圣”的晋代的王羲之唐怀仁集字,称为“草圣”的唐代的张旭,还有敦煌遗书上的种种唐人写经,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的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苏东坡,元代的吴镇、赵孟頫,明代的八大山人朱耷、文征明、张瑞图、董其昌、傅山,清代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以及乾隆的儿子成亲王永瑆,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刘墉(俗称“刘罗锅”)、丁汝昌,近代的于右任、吴昌硕,现代的弘一大师、溥儒、我们原来的赵朴初会长[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启功先生等等,他们都有抄写心经的墨迹除王羲之、欧阳询心经为碑帖外传世,楷、行、篆、隶、草,各种书体都有。

  抄写心经可以说是修行的方便法门之一,可以是现代人修心炼心的最佳方便法门,也是经典的流通、保存与弘扬佛法的方式。

  (我刚才应该有给大家发的那个里面有一段)抄经除了有流通经典的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藉由抄经来炼心修行,抄经的时候,心定不散乱,一笔一划,随文入观,让佛法句句刻入心田、念之于口、书之于手、注之于心,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

  当然,抄经的功德、含义,书上有很多,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安顿身心、“入般若门”的方法,进而可以开启无上智慧的法门;抄经也可以理解为“笔墨佛事”,可以忏罪生善、祈福追荐、摄心静心的方法。

  原来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现在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的名誉院长——传印长老,曾经为某居士题写过《写经序》,当中写道:“书写佛经,尤其不同于普通世文,乃是佛门当中精进修持、断惑证真的方法之一。书写者心水澄清,佛性清凉之月法尔映现;此中要妙,非亲书者,何得而可思议!”

第四句,心经的殊胜成就

  “咸期不退菩提心,一切善根速成就”,可以对应心经的殊胜及其成就。

  刚才发给大家的《看经(抄经)的警文》,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念了。这里面有“怎么清净身、口、意三业”:“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这虽然说是看经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抄经、写经的时候,也可以如此,这样一来,“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这样,可谓说:“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心法双忘,自他俱利。”

原文标题:可潜法师心经讲解(之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杭州东明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