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盘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部经是维摩居士藉病说法,如何解脱生理的困扰。上卷讲佛的小乘弟子,每一位成就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罗汉,不能入佛菩萨境界。《维摩诘经》中卷第五品开始进入大乘菩萨,由文殊菩萨代表佛去向维摩居士探病。后世《天女散花》这出戏,就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出场这里开始的。文殊师利也翻译成曼殊室利,我二十几岁以前写佛学文章的笔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为已经被苏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来我他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为什么只利一个房间?
文殊师利是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骑是狮子,代表他的根基,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现在我们这个劫数叫作贤劫,在这个劫数里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将来弥勒菩萨要来当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楼至佛,就是韦驮菩萨,他发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担任护法。文殊师利菩是走过去七佛之师,他们都受过他的教育,他同观音菩萨于久远劫来早已成佛,因为他的弟子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所以他这个作老师的特地来捧场,来辅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务长。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宋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换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善说。哪像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一世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碍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边,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虚空中还充满了许多其它东西,是目前科学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实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来看密宗,就觉得一点都不秘密。真道并没有秘密,每个人对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这是人性最高的机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对一切佛的秘密统统了解。譬如,我问你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阿弥陀佛?你说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为什么是西方?为什么东方佛土有药师如来长寿佛,那也是无量寿啊!何以南方的佛名宝生如来,是什么宝啊?宝生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用哪个法门?一切佛法讲空,为什么北方是不空如来?那北方有什么啊?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帝王是坐北向南?所谓南面而王,而坐西向东的却是当老师的师位?这些道理你们懂吗?我不提你们有没有想过,恐怕等你们舍利子烧出来了都不知道。所以诸佛法都有秘藏,这就是秘。维摩居士以在家佛的身分,对一切佛的秘藏、奥秘,都深入进去了,他在上方世界早就成佛了,是金粟佛,故意到下方世界来,示现居士之身。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一切魔障对维摩居士都没有办法,本经上卷提到大魔王都怕他的,连带来的魔女都被他照单全收了,最后魔王只好向他投降,请他归还魔女。既然他能降伏众魔,为什么病魔还没有降伏?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他对病魔的处理。虽然如此,有时对于世俗的魔还只好避开,一跳出红尘就避开了世俗的魔。要能深入世俗,降伏世俗的魔,就是大出家了。维摩居士还具备一切神通,一切在家、出家,世俗、出世对他而言,只是游戏而已。真的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这是他成道的条件。你们学佛的觉得自己有点开悟了,对一对这个条文,这就是戒条,哪一条你做到了?讲起话来言词不清,我常训你们的:言不压众,言词不清,条理不明。讲了半天话,要点在哪里都不知道。貌不惊人,又没有威仪,威仪不是凶样,也不是摆一副死相,而是功德成就了,一到那里就有那个气度,就像花香或电感一样发出来。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是说维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门都成就了。文殊师利菩萨向佛报告,这位上人难办了,他是这样境界的人。但是佛既然吩咐了,文殊师利菩萨也只好去了。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十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文殊师利菩萨一答应要去,在座所有的人,都要跟去看闹热。要去的有大菩萨、佛弟子、欲界天王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讲到释,中国出家人本来是保留原来姓氏的,例如从智法师姓李的话,就叫李从智。到了南北朝以后,出家人才去掉俗家姓氏,一律改姓释,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跟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的,还有大梵天、四天王等。他们心里想,这两位大士要对话,一定有好戏看了。同时又有八千位菩萨、五百小乘人、百千天人都要跟去。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他们,进城探病去了。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的,那一边大众决定要来,他就感应到了。维摩居士就用神通,把房间里的东西都搬空了。这个要注意,是在点题,我们讲心房、心室,你要心念能空,才能空掉物质。刚才讲有的人一脸死相,就是脑子里空不了,业力现到外形上了。维摩居士是大富人,房子是很大的,文殊师利菩萨要来,他把房子缩小了,变成了一丈见方。后来庙子和尚住的房间叫方丈,就是这样来的。十寸成一尺,十尺叫一丈,这叫合十,我们合掌也叫合十。维摩居士念头一动,就把房间布置好了,成为空的房间,没有东西也没有侍者,只有一张床,他靠在床上。因为都空掉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概也不用找门房,就一直进去,看到空的房间。这就是维摩居士用环境来表示道。可是还有一样,他还在床上。「指月录」记载宋朝有一位高官的女儿,在家修道成功了,自称空室道人,后出家为尼,名智通,典故也出自于此。
文殊师利菩萨可是带着群众来的,就这么一丈见方的房间里,要容纳百千跟从大众,不知道是人变小了,还是房间变大了,这就是维摩居士的智慧神通。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对话开始了,维摩居士说,善来文殊师利,是倒过来的语句,就是文殊师利你来的好啊!你有来吗?没有的。我们有见面吗?没有的。没有来吗?这才是真来。没有见吗?这才是真见面。这是最高的文学、最高的佛法。文字好像很容易,你做得到吗?你在这里打坐时,可不可以回家去看父亲?
宗喀巴大师十九岁在西藏出家,出家后昼夜忙于修道,母亲病了也没时间回青海老家,只有请人画了自己的像,送去老家给母亲。画像送到妈妈手中,打开一看,画像中的人就开口叫妈,母亲看了非常高兴,知道儿子已经成道了。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的弟子想念他,就用檀香木刻了一个他的像,释迦牟尼佛从忉利天回来看到自己的像,他就对像说,究竟你是我,还是我是你?他还与像彼此问讯。据说这一尊像后来流传到了中国,历代都有记载,不过近几百年就不知道下落了,这些故事就是不来相而来。
再看人类五千年历史,这些人都来过了,诸葛亮、刘备、曹操都来过了,我们几十年下来头发也白了,过去的事情都来过了,有没有?不来相而来,你要从这里去参、去体会。有位法师前几天跟我提出来,要回去省亲,那我不能不准他的。他回去过了没有?他现在还坐在这里。假如今天坐飞机去美国,在地球表面位置来讲,你是去了美国;但是地球本身是转动的,从虚空的位置来讲,你又转回来了这个位置,也是不去相而去。懂了这个道理,生死也一样,肉体老病去了,你那个能生老病死的没有动过啊!
同样,不见相而见,哪里见过面?现在大家在一起上课见面,等一下就散了。所以说,世上无不散的筵席,你说散掉了,也没有散,那个影像还是在的,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金刚经》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永远都在这里不动。维摩居士对文殊讲的第一句话:「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不可思议解脱的道理已经给你说完了。你只懂了这个理还不算数,要能够证到了,你就算成功了,就真正懂了佛法了。
有些同学埋怨,老师越忙离我们越远了。其实我们不远也不近,永远在一起。有一位美国学生真了不起,他一句中文不懂,一天早上要来跟我谈禅,谈了一个钟头,他讲英文我讲中文,最后他要上飞机了,我说请他去吃早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见时他说,老师,我们永远在一起,没有分手过。所以这个智能不在文字言语上的。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法,中国讲禅宗的,乃至于讲大密宗的,都特别注重这部经。它是个顿悟法门,所有说法都针对形而上道而讲的。所以读《维摩诘经》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开发我们解脱的智慧。但是也有坏处,一般人很容易学了些口头禅,落入狂妄。例如上面讲的,「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禅宗的机锋转语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就被滥用了,如有人问出家,他答,不出相而出,不入相而入,无家可出,无家可入。这类的狂话很多,文学境界很妙,自己到底没有证入,反而不好。
事实上,依形而上道来讲,道理是对的。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两位大士的见面,是以第一义谛的立场对话。如果了解现代科学的观念,就更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道理。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来去、是非、善恶、生死等等,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能生诸有之相的那个,没有动过,生而不生。能使万有相对的那个是绝对的,不属于相对的。但同时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一有绝对的存在,它又已经是相对的了。它是什么呢?是诸法空相。这些用物理、化学,声、光、电的道理来说明,是完全正确的。
刚才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说,你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见面了等于没有见。我想到我们这里有位老同学,修了几十年了,身体老病不堪,我正在主持寒假打七的时候,他的朋友打电话来告急,后来他过世了。临终照顾他的朋友后来跟我谈,「老师,他认为自己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没有问题,你说呢?」我笑一笑说,「大概有一点吧,中间还要迷途的啊!能够再来得一个人的躯壳,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事谈何容易!在哪里看出来呢?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定力,看他所做的事。我拿这一件事要讲的是,这位老同学过世了,走了没有?不去相而去。所谓看不见的是肉体而已啊!那个自性并没有动过。能够把握到这一点,就没有生离死别的苦难。一切只是相的变,自性是寂然不动的。
现在,文殊菩萨答话了: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是的,居士,是这样的。文殊菩萨怕跟着去的小乘菩萨们不了解,就再加以引申: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来去只是个现象,比如你说早上的太阳到晚上就下去了,这只是对现象讲。虽然形而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我们假如勉强用形而上的推理来看,假定真有个东西来了,已经来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来了。宇宙的生命、万有的现象是生生不已,像流水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当我们看到第一个浪头过去了,下一秒钟看见的浪头,已经不是先前的浪头了。假如我们认为浪头有来过有生过,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为后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同样道理,过去的东西,如果认为死亡了的话,那现在就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死亡过了。
凡夫众生只从现象界看,认为是有来去有生死,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的,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决不是我们,完全是两个人,那个肉体、那个一切早过去了。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什么理由呢?一切万有现象没有个来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追寻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谁在主宰,最初的现象几时开始的。佛家的结论是:无始之始,像一个圆,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都也可以是终点,而所谓始点与终点,只不过是人为的假定。宇宙的法则是圆周性的,是圆满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我们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从哪里来的?来者无所从来。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来源,你花个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无所至,能去到哪里?终点也就是起点。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无始无终,无来无去。这也是《华严经》的道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是宇宙万有的因果关系,因含着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时的。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已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刹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沉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现象,一刹那一见之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觉得正看着的已经变去了。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一刹那间这人的身体已经新陈代谢变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看婴儿和看老人,你一个月不见婴儿,他就变样了,我们也说七十岁以上的朋友,若一个月不见就要打电话问候他一声,八十岁以上的,更要三天两头打个电话。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怀〉诗,起首是「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可以用来注解《维摩诘经》的「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水流过去了不会再回头,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嘛!花谢了明年虽然再开,但已经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谢这两样是毫不留情的。这首诗的文学意境很深,有些离乡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读不下去的。下面还有好几句,今天不讲诗,就不再说了。(全文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摧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你们爱文学的同学,更可以引李商隐的两句诗作结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至引用到历史哲学,像《三国演义》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就懂了「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道,被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两位,拿来随便一番对话,真只能说是「千古绝唱」。文殊菩萨的讲话艺术一流,你们如果有人作外交官的,可以好好学他。他响应上维摩居士之后,话一转、又说:
「且置是事」,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他们两个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经典了,那还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快收场。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你看,他真是最好的外交官,他问候说,居士,你这个病还忍得住吧?治疗有没有把病情改善?好一点了吧?
「世尊殷懃,致问无量。」佛非常关心,叫我代表他来问候。致问无量,是无限的关心和想念。这个文章你们写信就可以学了。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文殊菩萨这里的问题也是问我们大家,这就要参了。人活着就有病,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老?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你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病了多久了?怎么样去掉这个病?在座各位可能年轻的比年老的还要多病,天天都在感冒,不是头痛就是流鼻水。现在我要问,「诸位青年法师、青年居士,是病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你们一定答复,「我也不知道怎么引起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这就很可怜了,自己病了不能自疗。这就是话头,是大问题。人怎么会生病,不是问怎么得了伤风感冒或是得了癌症,不是这个问题,是问这个生命为什么会生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