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文殊师利问疾品 第五卷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

  接下来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点统统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作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的基本。首先我们拿现代学术方法来讨论四念处,第一是念的问题。念是什么?大家都晓得,一切凡夫的思想,起心动念就叫作念,普通名称是念头,人的思想、感觉等等谓之念。佛学的观念就叫它妄念,所谓妄是因为这些思想感情虚妄不实,靠不住的,它漂浮不定,变化无常。念是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思想、感情等等。

  修行的法门,是把这个念转化过来。如修念佛法门,你如何去念佛?念佛就是把这感觉执着的作用转化成念佛。讲到念佛,我们知道佛法修持法门,归纳起来有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增一阿含经》有个偈颂:「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所有小乘的禅观法门,都没有超过这十念的,修持起来应该先念死,真正修行人应该随时觉得自己已经死了。譬如打坐,一上座要万缘放下,不放下,此心不死,所以就看作此身已死,万缘也就放下了。所以念死应该是第一,也是基本的,但是它在十念法中排最后,因为世俗观念认为念死不好,所以不排在念佛法僧等等之前,而万缘放下就是念休息。

  我们一般修行的,只晓得念佛,但是真正念佛法门搞清楚没有就难说了,讲不好听的,恐怕搞清楚的还不多,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念到小本《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境地。至于能做到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境地的,那更少了。一般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是净念相继,这一句有好几念了,「南」是一念,「无」是一念,「阿弥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念。真正的念佛法门是很难的。如果要谈观行的止观念佛法门,诸位就要先留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然后学佛的一切行。此外如密宗的观想佛像,也都是念佛法门。

  讲到念法,那就更多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法,归纳起来如何念法呢?譬如念般若性空缘起中道观,理就是法,禅宗讲参也就是念法。

  至于念僧,譬如崇拜传法的上师,藏密修法的人要先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为什么比显数多一个皈依?其实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僧,它为什么分开呢?因为佛法讲师道尊严,我们能有佛法,都是因为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后代的僧众,就代表是佛的弟子,代代相传。这个问题只能大概这么说了,否则一讲开了可以写几十万字的书。

  念戒同念佛、法、僧是一个东西,戒体一念不生,净念相继,戒到了,定也到了,慧也到了。大乘菩萨戒中有菩提心戒,证到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念施是念一切放下,什么都舍掉了。念天作什么?我们要明白,能够不轮回转生入地狱、饿鬼、畜生下三道,而进入人道已经很难了,要进入天道真是谈何容易。不要以为你在学佛,就看不起天道了,我是连看到个土地公像都要合掌的,他至少是人中善人,鬼中善鬼,这就值得尊敬了。能升到色界天甚至无色界天,你没有戒定慧的修持、没有十善业道的修持,没有那么容易的。

  念安般是念出入息,像天台或密宗的法门,以呼吸入手。呼吸的梵文是安那般那,有时汉文翻成「安般守意」,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简称,守意是心念与出入息配合为一,不分离,是定境。真修到安般守意,初念住了,已经了不起了。

  四念处的念身,宗教界对这个修持法门争论很厉害,彼此像冤家一样。看到道家练身体的,守窍的,就骂是外道、魔道。但是密宗也有在身体上练的,所以显教就说密教是魔道,密教又看不起显教。实际上佛法有念身的法门,道家许多东西是从佛家偷来的,可是人家加上修持的经验,就成了另一法门了,密宗也一样。道家和密宗的法门可以归纳成四个字:「内照形躯」。如果我们把「内」字换成「观」字,就会接受它是佛家东西了,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法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等,就是内照形躯。

  念身不净是学佛的基本,可是我们反问,不净观真观得起来没有?这是学佛的第一步,打坐时做不净观,自己内照形躯,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一定了,反照身体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观清楚了再丢开。我们这里有些同学观起来了吓一跳,原来自己的内脏如此之脏,自己都觉得恶心,这不是虚幻作梦,硬是看得很清楚。到这个时候,你去看经典的不净观记载,才知道佛说的话半点都没有错。白骨观如果观成了,每一个细节看得比X光还要清楚。我上次生病,有医生朋友很关心我,带了好多仪器来帮我量血压、作心电图,结果正常,别的地方也都正常,他就想要我去照X光,我只好告诉他,我没事的,不用了,告诉你吧,我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内部还看不清楚,要靠什么X光,那我岂不几十年白玩了吗?又有一个朋友,要介绍一位八十岁的老中医来给我把把脉,我也婉拒了,人家年纪大了,不要劳动他了。此外,这个身体用了这么多年了,自己觉得没什么毛病还很高兴,万一他看出什么大毛病来,心理一定受影响。这是笑话,道理是念身观照到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自身内部的血脉气机循环都看不清楚,最基本的不净观、白骨观观不起来,那么修持四念处的第一步念身,就有问题。如果这一步都有问题,以后一路的渐修要怎么修?

  念身不净,从不净观、白骨观开始,千经万论都跳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说你本事很大,不走这个路子,走的是禅宗,一悟就是,不要谈不净观、白骨观,念头一动自然就呈现出来了,那才叫悟。同样地,修密宗的观想,他所有的画像,单身的或是双身的,旁边都有骷髅,再不然手中拿着、身上挂着人骨,或是脚下踩着死人骨头,这表示如果基础白骨观不成就,你所有密法都不用修了。这是密宗的大秘密,我今天为大家揭穿,不然你们看不清楚,或者看了害怕。这是念身的重要。

  再来是念受,观受是苦。讲教理看佛经往往就看过去了,可是都没看懂。受就是感觉,你觉得气脉动了、吃饱了胃胀、身体舒服与否、打坐腿发麻、坐着昏沉,这些都是感觉,你能离得开这感受吗?这是基本修持啊!观受是苦,一切苦乐都是苦,你不能够离开,那打坐的功夫再好,还是在受阴境界中。不要以为任督二脉通了,头顶发跳了,请问你没有感觉到头顶,怎么晓得那儿在发跳?既然明白是在受阴境界中打转,观受是苦,还不赶快舍掉!这念还是在受阴境界中,没有跳开来。

  观心是观心里的妄念。观法,心里的思想、意识状态、各种思想法则,一切都是无常,念念皆空,前念已过,后念不起,当下即空,是不是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这四念处一点基础都没有,下面的其它三十七菩提道品都免谈了。

  证到果位还是小乘法,还没有证得菩提。《维摩诘经》始终在不二法门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是不二?小大不二,小乘、大乘一样的,就是一个菩提道;世俗法与出世法不二,所谓真俗不二。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这话怎么说?从小乘来讲,做到四念处是证到空了,不受后有,这个世界不来了。感受的痛苦他没有了,得了涅盘之乐,心念不起作用,住在空这一边,四念处成就,证了果位,离了身受心法。但是菩萨道是要「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已证得涅盘还能够跳出来,也可以说,他既跳出来也没有跳出来。这里把三十七菩提道品拆开来讲,讲的是一个真俗不二。不要自称是大乘道而不讲小乘,你如果小乘都做不到,罔言大乘!小是大的基础。大乘的修法,一定要先做到小乘的四念处,但是不是永断身心,不是永求寂灭,出世入世不二,才是菩萨行。

  下面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念过去不细讲了,要点都一样。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四正勤:未生善今生,已生善今增长,未生恶今不生,已生恶今断。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这里特别挑出来讲,你们喜欢神通的要注意。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足是满足,是如意的满足,爱如何就如何,等于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到七十岁才敢这么说。你修佛法,算不准很年轻就得了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的欲,不是世间一切欲,你修行要求法、求定、求慧,这就是欲,不过这是正欲,是善欲,是好的。在座的各位都想悟道,搞了半天有几个悟了?没有悟,这个欲望,这个希望就没有达到。而悟了道,能真正大彻大悟,一切自在的有几个人啊?达到了才是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呢?你念佛做到了一心不乱吗?如一日如二日就不说了,能如一分钟、如一小时、如数小时一心不乱吗?念不能一心不乱,意识想不乱,但是做不到,就是念不得如意。所以四如意足谈何容易!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做到像赵州禅师那样,二六时中(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白天、夜里各六个时辰)老僧除二餐粥饭之外,无杂用心处。他能做到这个境界,八十岁还到处参访,人家问他为什么还要参访,他答说因为未能打成一片。他谦虚啊!还说没有达到如意足。我常说笑话,赵州和尚这个话真了不起,但是如果碰上他老和尚,还要打他一棒,为什么?不用功!他还会被两餐饭牵走就不对,要吃饭不知道食处才打成一片。这虽是笑话,也是真的,要如此用功才能算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更难了,你听经听过了能记得吗?上星期讲的,这礼拜就忘了,慧也不能如意,所以学什么都不成。

  这是大概解释了四如意足,我是不照教理解释,为了让你们很容易了解。《维摩诘经》并没有说得了四如意足,就得六神通自在,不要乱加解释啊!因为得到了四如意足,心念才可以得自在神通,得的是这个神通,不是六通五通的。那何以叫作神通呢?你加两个字:「神而通之」就懂了,现在大家拜一切的神祇,不论是菩萨、关公、土地、妈祖,都叫作拜神明,神明就是神而明之。后世把虚字省略掉了就成了神明,也就是神而通之的神通。得了四如意足,而不走出离的小乘路线,因为神通自在,所以入世无碍,这就是大乘菩萨行。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这些句子的重点是「虽行」,是说虽然修行小乘的法门,可是不妨碍走大乘路线。以上是三十七菩提道品,我们不细讲,自己去研究。

  止观到涅盘的菩萨行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问题来了,这是现在国内外都流行的,如何求定。不管是内道或外道(内道是佛法的内明之道,心外求法的叫外道,不要把外道看成党派),乃至求健康长寿的,都想打坐得定,但往往不是光修止就是光修观。止观双运合起来修,才是佛法正路。止观是个名称,例如上面讲的十念法门都是止观,密宗修的也都是止观,禅宗的参禅也还是止观,参话头止在一念上,就是止,话头提起来参究就是观,没有一法能离开止观的。所谓修定、白骨观、安般法门等等,都是止观。

  不过我们这些众生们,修了半天,不要说得观了,能真得止的都很难。得止就是得定,举个例子,盘起腿来七天七夜不起来,管你有没有悟道,有得止的功夫,就算不得止也硬熬,熬得住也熬止了,做得到吗?所以大家不要骄狂了,说自己学这个门学那个门的,你能得止吗?以密宗来讲,我走遍康藏,密宗的喇嘛们当中,得止的不多,能止观双运就更难有了。

  再拿天台宗标榜的六妙门来讲,由数息到随息,由止起观,由还到净,这六个步骤有几个人做到了?大家充其量坐起来自认为这一座坐得不错,啊!数息数了三千多了。你数了一万多也不过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灭,以生灭心计数字,我问你要数到哪里去?数到得止就不用数了,赶快随息。随到气住脉停,就要赶快起观。一念之间很快就观起来了嘛!你尽在那儿数,做什么?是学会计,还是算利息?然后尽在那儿搞呼吸,真可怜啊!六妙门确实是妙门,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这天台显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个密法。佛法没有秘密的,这六妙法门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了,这个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钱求密法;我收你一千万然后传你个秘密好了,什么秘密?就是修止观嘛!

  但是止观修成了还只是个助道,不算得道,纵然四禅八定成就了,还只是助道品罢了。佛在《楞严经》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里我插进来说,宋徽宗时代,四川嘉州龙渊寺内有一棵大树被吹倒了,树根中间有一空处,有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众人惊讶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称法号慧持,出定后问众人:他哥哥慧远法师何在?原来他是晋朝时在这里入定,几百年后到了宋朝,才因大树被风雷吹倒而出定。纵然能入定几百年,仍然不是内明之道,只是意识境界。

  所以止观法门还是助道之法,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场看小乘法门,只得了有余依涅盘,尚非般若解脱。纵然修得了止观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边,才是菩萨道。若你耽着禅定,不肯起行愿,是犯大乘菩萨戒的。不过你不要拿这个话来当借口,叫你上禅堂打坐,就说不愿犯菩萨戒。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这里说已经修行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照理讲应该是好得不得了,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明知诸法不来也不去,就解脱了。修解脱道之人常常懒得修行了,那样的话,功德福德就不会圆满,因此色身也不成就。要功德福德圆满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相好庄严,此其一。我们再说个笑话,常有些太太们穿戴得珠光宝气,问我这样是不是不对。我说你看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身上挂得比你多得多了。菩萨道就是这样,虽行诸法不生不灭,一切解脱,可以走寒山、拾得的路线,穿粪扫衣,但是为了弘扬菩萨道,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所以口红尽管涂,珠宝随便戴。在小乘戒律中,戏鬘歌舞是犯戒的,大乘菩萨戒则准许,只要是以此兴功德,以此利众生,就不犯戒,也是大小乘精神不同之故。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大乘菩萨虽然现声闻身,证罗汉果,或现缘觉身,证辟支佛果,很有威仪,但不像大乘佛法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何以有如此成就呢?除了智能,第一要行愿,不修福德不能得相好庄严之身,所以千万懒不得啊!光是偏向修道的话,连一半都成就不到,这又是一个题目。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刚才讲的六妙门也是六个秩序、六个层次,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唯心净土现前,也是净。修净土宗的净念相继与一心不乱,严格说来是两回事,勉强讲也可说一样。为什么再提出这个呢?诸法究竟净相达到了,八万四千法门中我们提了两法,六妙法门最后是净。第二个,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我为什么这样提?净土不只是阿弥陀佛有,譬如东方药师佛有琉璃净土法门,十方三世诸佛都有自己的净土法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也有净土的一面,这要研究《观佛三昧海经》就知道了,到了《维摩诘经》后面也知道了。

  我们学佛的实在很势利,佛给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你只要念他一声就得好处,劝我们赶快念啊!这是我们导师教的,结果我们拚命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没人先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他的介绍。用世法看,我觉得好势利啊!所以我宁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实呢,佛佛道同,没有差别的,都有他净相的一面。

  真达到净相是究竟吗?非也。这与认为空就是佛法究竟,一样是错的,偏了,不够圆满。所以净相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所以「虽随诸法究竟净相」,不落在净的一面,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救世救人,应以何身得救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下等身得救度者,即现下等身而为说法,因为不净也不垢。此所谓真正直指人心,不二法门在此。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观行成就,乃至入定,亲证一切佛的国土永寂如空,以为是究竟,其实还是小乘境界。有一个寂灭,有一个空,就已经不空了,不清净了。寂灭和空也要舍掉,「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才是菩萨行。这是告诉我们不垢不净的道理。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最后讲到了佛道究竟,真正学大乘佛法之人,虽然证得佛道,虽

  然自利成就,也能转法轮利他,也可以随时入涅盘,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是智悲双运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证得,解脱了,般若、法身、解脱,三样都圆满了,因此可以不住三有。但是大乘菩萨念念在慈悲中,虽然证得法身而跳出三界外,因为悲心而永远不入毕竟涅盘,生生世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众生。讲到这里,维摩居士不说下去了。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文殊菩萨所带领的大众,有出家在家众、有天人天龙八部,可是,说这段不二法门时得利益的,只限一种人,就是八千天子,只有欲界天以上的天人,才有这种智慧,能听得懂。因为听懂了,就发大乘心。

  我一再讲,《维摩诸经》翻译得太好了,文字容易懂,但是每次愈读愈害怕,因为每一字每一句里,包涵的意义太多了,但是大家都被文字盖过去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