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文殊师利问疾品 第五卷

  有病菩萨如何调心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现在又进一层,我们生病了,身体感受痛苦,这个受阴和其它四阴——色想行识,都是这个心所变的。等于一只手有五个指头,实际上都是一只手。生病当中正好用功,我上次提到,你要体会你的思想里头——思想也是心的作用——并没有痛苦,可是思想被感觉拉着走了。如果能把心的思想的痛苦拿掉,感受的病苦就轻七八分了。再把感受也去得掉的话,此身等于无病了,但其实身上还有是病的。行阴的解脱就很难,比如是细菌感染的病,你定力虽然高,能把心的思想和感受拿开了,可是细菌还在你身内,它的作用还在,它还跟着行阴在跑。你要行阴空得了才行,那就要谈《楞严经》了,行阴空得了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有识阴在。

  有个同学听了,认为有病就把受阴拿掉,以为跟想阴没有关系的。怎么没关系?关系很大,你的感受也是想阴来的,五阴同是一念。不过我们讲粗的思想,比如生病发高烧,它两个好像是分开的,身体感受的难过好像和思想没有关系。你没有病的时候这两个好像分不开,稍稍有点用功经验,有病当中分开就明显了,病中是最好用功的时候。

  刚才上面的几段是讲如何调伏其身,接下来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讲如何调伏其心。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完,我们讲了很久,他们两个当时谈话就是一下下。第一个提出来,对身有病的看法,第二个提出来,有病当中的念,这里头就有问题了,思想同念头的差别,就是心、意、识三个的差别。你生病了,身体随时觉得难受,你不想它,你的思想还在想别的,想喝茶、想欠了人的帐、想怎么做生意赚钱,可是你身体还是感到难过,这个是念,念是念念不会忘的。这些心理状况,身上的感觉,一定要分析清楚,深入研究佛学佛经对自己才受用,不然何必浪费时间研究这些?要研究这些东西,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有用处,所以才花时间作这个学问。

  有疾菩萨应该怎么样调伏其心呢?

  「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这难办了,所谓明心见性,是心的道理。上面是说如何调伏其身,如何调伏其念,但是不论身体也好,念头也好,自己如何安慰、解脱,都在这心的范围。现在又讲如何调伏其心了,又重复了。「不住其中」是使这个心不在病中,很难了。我们生了病,普通感冒发烧还不算痛苦,假使生重病要开刀,像小说《三国演义》,写关公手臂中了毒箭,需要刮骨治疗。关公没有上麻药,一边让华陀刮骨,一边还在跟人下棋,他有修养的,用下棋把精神移开了,这是小说写的。世界上也真有这种人,一九四八年在基隆,我一个侄子在工作时,胳臂被机器夹伤了,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医疗条件是很落后的,不像今天。当时他被送进医院,医生说要切断,但是没有麻药。这小伙子壮得很,就说那切断吧!结果人家要找绳子把他绑起来,他说不要绑了,我不动也不叫就是了,切吧!结果血都流了好几桶。我当时不在场,后来问他痛不痛。他说怎么不痛呢?痛又能怎么办?有什么好叫的?只好咬着牙不叫了。我过去在大陆也看过,部队里的年轻人,说勇敢真是勇敢,死就死了,乃至有的土匪被拉上刑场还在笑的。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会调伏其心,把心拿开了,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青年人有许多的毛病,经常身体不好,都是自己心造的,心理病。你能够调伏其心,不会生心理病的。如何「不住其中」,此心不在病中,很难的。如果你有个头痛牙痛的,你能空得掉吗?做不到的话你学佛都是空话,自欺欺人。佛学是非常实际的东西,你用不上还搞这个东西,不是浪费时间吗?

  如说完全「不住其中」是了不起,真解脱了,真达到空了吗?不是的,还是要用一点功夫的,要住在调伏其心。这是菩萨行,但还没有成佛。你纵然随时可以把心拿掉,空了,跟病脱离关系,但你不用一点功夫,不用一点定力,是做不到的,所以还是在用心中。不住其中,还是在用心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反过来讲,这个时候还是在调伏其心,还要用力用功,才能做到与病脱离关系。理由在哪里?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住在不调伏心的,是凡夫,是一般笨人。普通人生病,当然是痛苦了,痛起来就叫哎哟,这个很自然的。但这是愚夫心,跟着现象走,不调伏心就是普通人的心理。

  声闻,就是小乘,他有禅定功夫,腿一盘,空了这个念头,就没有感觉了,把身和心分离。他把病用心理的影响压下去,是把受阴的感觉压下去。这时病还是病,肉身还没有转。纵然此身得到神足通了,五种神通具备,仍然没有办法逃过生死。

  我们知道有些有道的高僧或是密宗的活佛,他们最后是得癌症死的。你不能说他们得了癌症就没有道,不能这么说。癌症是身上的痛,道是在心中。但是你也不要迷信,有朋友去锡金参加一个活佛的火化,回来后告诉我,火化前太阳旁边现出彩色的光晕,火化时冒出一股黑烟,是活佛骑在狮子上的样子,火化后又有很多舍利子。我听了就一直说,好,好。等朋友走了,旁边的学生觉得奇怪就问我,老师你只点头说好,其它话都不说,是为什么?唉!我当然要赞叹,其它不用对这位朋友说了。锡金那个地方纬度高,过去我在云南的山区走过的,那个气候之好,在那种地方,太阳月亮周围经常有彩晕是普通的事。又好像说某某人写佛经之时,大地震动,现六种震动,真是有道啊!我在这间课室讲课,也是碰过好几次地震的,都是瞎扯,什么鸟衔个花掉下来,学佛不要迷信。以前这里有一位年轻的美国小姐,她什么流行的功都练,最近在美国突然死了。你们同学搞什么气功的特别要注意,越注重有为法的,越容易倒下来。

  佛的弟子中,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佛经常告诉他不要玩这个啦!神通也是无常的,目连尊者的神通还得了,他可以把他方世界的星球,一把抓来给人看,像水晶球一样。最后他要死的时候,想要逃,天上地下都躲不掉,只好来告诉佛,无常到了,生命要结束了。佛说:告诉过你神通是有为法,无常是不能躲避的,一切圣贤不避它的,顺其自然吧!目连尊者神通虽然大,他没有修转身法。我们前面提过,佛有四个弟子留形住世,还在人间,不知道你们诸位当中哪一位就是。他们修的这个法,有这个成就,一切唯心造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般学佛的人嘴里这么念,事实上这也不肯学,那也不肯学,结果哪一样也学不好。

  上面说愚人住不调伏心,声闻人住调伏心,菩萨走中道「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小乘人住于调伏心就一切不动了,万事不管了,他只要在定中,不敢起爱欲心,也不敢动任何念。声闻道以利己为先,菩萨道以利人为先。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调伏与不调伏都是两边,非中道。菩萨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有时诸佛菩萨同凡夫行一样,你看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生病照样吃药,还让阿难为他去化缘。他八十一岁的时候,风寒发背而死。你说他是病死的,可是把他装在棺材中,他还把脚伸出来,等他的得法弟子迦叶尊者赶到了,他再拍脚收进去,所以他死了没死,还是个问题。菩萨走中道路线,「离此二法,是菩萨行。」离开调伏与不调伏,空与有,这是菩萨道的修持。

  什么是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大乘菩萨道,现身于生死道不会被染污,可以留形住世,也可以随时跑路,这些功夫见地都有了。万一他涅盘走了,也不会永远不来,可以随时再到这个世间,慈悲利世。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菩萨入于中道,你们看不出来。你们说在打坐或是梦中看到菩萨,你哪里看到菩萨?我学佛一辈子,没有看到过菩萨,我说的是老实话。但是我学佛一辈子,到处看到都是菩萨。菩萨就在人间,很多。菩萨非凡夫行,但是他同凡夫一样,你自己不到那个境界你是看不出来的。他也不标榜自己是个圣贤。悟了同未悟,得道同未得道,你看不出来,这是中道。既不做一个平常人,也不做一个非常人,如果被你看出来是非常人,这菩萨就成了萨菩。

  现在中外都在捧寒山、拾得,如果现场他二人站在你们当中,诸位菩萨还理他们,我就服了你。他两人挂着绿鼻涕,牙齿疏落,头发散乱,不晓得有多脏,衣服也破烂,你不躲他们才怪呢!可是这类人物不多,我们当年都接触过,你跟他接触了,就会觉得他非常干净。我本身有爱干净的毛病,可是在他们面前就只好跟他们玩了,我还有个贪图心理,小说神仙传看多了,他们的鼻涕说不定是仙丹,吃下去长生不老,就大胆忍住,要我吃什么就吃吧!你不要看庙里塑的菩萨那么庄严,身上又挂了那么多宝饰,但是真菩萨不是那么好看的,你拜不拜?恐怕捱到你旁边站,你还嫌他又脏又臭。我当年跟个叫花子跟了他一个月,因为我认为他是有道的,他坐在大便堆里讨饭,最后虽然没有办法追出来,到现在我还认为他应该是有道的。当时他要到饭就分我一点,我双手接过来吃下去,不过我还没因此而得道。朋友都劝我把这些回忆写下来,这些故事讲给你们听,就是说真正有道之士非凡夫行,你细细观察,他同一般人不一样的。但是也照样的吃饭,照样的上厕所,照样的生病,非圣贤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不垢不净,一切凡夫的垢行都沾染,也都不沾染。不特别标榜学佛的样子,非净行,但是他处处净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然超过了魔的境界,但是还实现降伏众魔。病就是魔,被细菌感染了,细菌就是魔障。为什么会受传染?受传染就是被魔障障住了,就生病了。菩萨道是超过了一切魔行,对魔避免和厌恶,是修行阶段的小乘境界,真正能够成魔的人,才能够成佛,佛跟魔是一体的。善念和恶念是一体的两面,好像手心和手背,阴暗与光明。真正得道的人,超过了阴暗与光明,不受阴阳所拘束,也不受魔佛所拘束。生老病死是魔,烦恼是魔,心中结使如贪嗔痴慢疑,都是魔。大菩萨看魔外道与佛道没有分别,但这不是凡夫能做到的。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文字里问题来了,所以讲佛经要留意。菩萨求一切智慧,怎么叫「无非时求」?难道要以时求?不是时候不能求?「无非时求」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也就是随时随地要求智慧。

  戒律有讲到「非时食」,早晨吃饭是天人食,中午是人佛吃饭,晚上是鬼道吃饭。照戒律,人是过午不食,过午吃饭就是「非时食」。为什么?用科学的理由才能解释这个道理。佛经的解释「非时食」是方便,因为要配合当时人们的知识智能。我们这里吃早饭,美国那里在吃晚饭。哪一边是早上,哪一边是晚上,这是根据地球上的位置,是向太阳还是背太阳而定,是由地球自转而来的,但以整个地球来讲,是没有绝对的早上和夜里。再者,各地人生活习惯不同,有的国家人注重早餐,有的注重中餐,有的注重晚餐。即使在中国内地各处也有差异,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六餐,三餐之间加两顿点心,夜里再吃宵夜;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一顿,吃两餐被认为浪费。这样说来,哪个才是「非时食」?当然,黑夜里是许多昆虫和野兽活动进食的时间,比白天活动的生物多太多了,夜里是他们的世界,这就是业力不同,感受不同。

  总之,关于「时食」,「非时食」的研究,是很有问题的。中午是以太阳当顶为准,但是台湾的中午和西藏的中午差几个钟头,台湾的出家人中午吃饭,西藏还在早餐呢!现在佛法在科学时代要留意科学,否则有些宗教的东西,你自己都解释不通就不通下去了。有修养又有知识的人听你这样讲,站起来就走了,也不会批评你,因为谈都没办法跟你谈。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是说菩萨求智慧求学问,随时随地都在求,没有松懈的,精进不懈。大家不要读错了这一句话。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菩萨道的人已经证到了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无生,但是他不住在无生,不住在空的境界里。空和无生有差别的,我是方便讲法。他虽不住在不生,但还是住在生生不已中。「不入正位」的正位就是无生法忍,如果住到无生法忍,他就不起用,也不来慈悲布施,接近于声闻道了。

  维摩居士告诉文殊菩萨,一切菩萨在病中要如此调伏自心,这个病是大病,世人都是在病中。佛经说一切众生皆在作梦,生命就在作梦,所以叫作大梦,这个也是大病。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行菩萨道的人,观十二因缘都了解了,而入诸邪见,也就是一切魔外道法也都会。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摄是包含、包容,菩萨是慈悲的,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但自己不会被爱这个观念所困住,不落入贪爱心理,随时在解脱中。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菩萨与声闻缘觉一样,也会乐于远离。《金刚经》中的须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他谈空第一,是阿兰若行者,就是修出离道,有出离心,厌恶三界。小乘罗汉的肉体寿命到了就走了,念也空了。我非常欣赏大阿罗汉要入涅盘的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菩萨虽然乐于远离,不会依身心尽。

  在本经前面的弟子品中,讲到佛要弟子们去问病的时候,第一位是舍利子,维摩居士和他讨论过宴坐,也是我们学佛的人一个重点观念。

  今天在座很多人求真修实证,不论大家学打坐、学定、学参禅、学密,不能得定不能证得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不能远离身心的作用。随便学哪一个法门,身体的感觉去不掉,也就是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妄念思想不能清净,不是不能停止,停止了就成了断见。因为身心都不能远离,所以连最基本的法门都不能证得。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所谓性空,以成唯识的道理,第六意识的念空,才能证得。以菩提道的次第来讲,这个时候是证入空性的入门。

  所以,本经开头,佛叫舍利弗去问疾,舍利弗不敢去,就是为了宴坐这个身心的问题,受了维摩居士的呵斥,挨了骂。什么叫宴坐?我们所有修定的法门,不论大乘、小乘、不净观、白骨观等等,打坐通称为宴坐。真正的宴坐,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与《维摩诘经》的道理一样,是大乘佛法。我们要反省了,不照古代研究经教的方法,而从实际的研究方法讨论,我们不能证得空性的原因,是因为一切都有所依,厌离心生起还是个普通心理,要修证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连那个不依空的境界都还要放下,这才够得上说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学佛的入门,才是基本的成就。

  经文这一句「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这是说声闻道要远离身心,但是这还是偏空了,并非究竟,究竟是要能不依身心尽。你要远离到哪里去啊?就算你有定,能像一般人讲的打坐出神了,神识离开肉体,这样的远离非究竟道,即使做到出阳神,还不是佛道。阳神是道家名称,佛道两家许多人修行都有了这个功夫,很多同学和外面的人都问过我,问得太多了我也懒得答。

  现在有的青年搞灵魂这一套,走上出神这条路,打坐起来自己觉得离开身体了,这种是出阴神,但还不是真的。真的出阴神要肉身气脉通了,气脉通了的确可以健康无病,也可以不需要饮食,入定时心是可以离开身体的,《楞严经》形容这境界如飞鸟出笼,很舒服,很轻灵,我们现在觉得痛苦是因为身体的障碍。功夫做到这样,他可以在我们这儿大家头顶上转一转,乃至坐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没有感觉,可是他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也能摸到我们,是真实的,不是像作梦。如果你们打坐时昏昏迷迷像作梦,看到了什么,以为就是出神,那可严重了,那是精神分裂,不要搞错了。

  什么是阳神呢?色身整个转化,气脉通了。这又要讲到四大本性,什么是四大本性?地水火风。譬如我们听呼吸,依风大起修,修到最后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最后是空的,没有方所,没有固定的位置,它体性自空。火大起来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宁有方所」,这是《楞严经》的原文,无所不在,像电一样,虚空中有电,但我们手中不会触电,可是一摩擦就发电了,就是这道理。依四大本性身体通了,心物合一了,然后此身可以不坏,那么他在那头打坐,还可以另出一个身体来听课,两个身体同时可以讲话,乃至三个四个都可以分身出去,那是阳神。几时可以修到呢?慢慢来吧!修道想即身成就,要多方面的法门,显教密法一概融会,真正把身心投进去求证才行。

  我常说,佛法讲理论是一回事,但修证是科学的法门,必须实证的。昨天有位同学问我,他修持已有二三十年了,他现在常常到达没有念,自己的呼吸也停了,就感到害怕。我说他中了彩券特奖,可惜又都丢掉了。念空了的话,呼吸自然停了。呼吸往来是生灭法,四大往来都是生灭,气住脉停才是定的境界,那个时候为什么还求个气呢?他说根据教理不是要心息相依吗?我告诉他,那是初步入门的,既然到达了,此身一丢就定住了嘛!还亏他搞了几十年。这所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学佛要把教理研究清楚,否则往往走入歧路。

  你乐于远离身心,纵然修得很高,超过了阳神的境界,还是小乘之果,没有证得菩提大道。那所谓大乘法何在呢?注意是要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并没有抛弃这个肉体,这个色身,也没有抛弃这个起用的心,非断非常。

  现在很多人喜欢玩所谓天眼通,你注意他是否闭着眼睛用劲「看」东西时脸红红的,小心得高血压。真正天眼通都不用打坐,一边讲话一边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定起来才看得见,没有这回事。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观十方界,是自然的,不须要离开这个肉体。像《心经》上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大乘佛法。「尽」是梵文翻译过来的写法,如果用传统中文写法,这里「尽」字也可以放在上面,就成了:不尽身心而乐于远离。鸠摩罗什法师,是佛教文学的泰斗,用南北朝的文笔翻译,美极了,把中国文学和印度文学合而为一了。你们因为中文的基础没有,所以佛经看不懂。佛经都是白话,没有一句文言,是当时的白话,即使后世读来,也不应该有困难。

  维摩居士说,要这样才是大乘菩萨修持的道理,他每一个要点都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破解我们修持佛法的观念。凡夫把这幻相的身心当成真实,声闻道知道这个不真实,所以由戒定慧入门来修持,以远离这个幻象的生存为道果。大乘道再进一步,说远离这身心还不是道果,真正道果不须要远离,就是这个身心就可以证入菩提,所谓不二法门,这就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然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转,但是不坏法性。他是跳出了三界,是跳到第四界吗?没有第四界。教下讲「界外」,不是讲第四界,不在三界中,即在三界中,是名界外,是圣贤境界,佛菩萨境界。

  初学佛的人都希望跳出三界,尤其根据小乘经典,必须要跳出三界,不跳出三界还修持个什么?跳出三界要怎么跳?九次第定把修持的方法讲得清清楚楚,各种禅定乃至各种宗派,譬如天台宗、俱舍宗、成实宗,应该如何断惑证真跳出三界,都讲得清清楚楚。不只是打坐功夫到了就行的,若是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等等烦恼、无明的习气没有转变,仍然是跳不出来的。

  功夫到了像四禅八定那个境界,并不太困难,一般凡夫练气功的都做得到。修行的真困难是,习气心念见思惑难断,断一层见思惑习气烦恼,配合修定的功夫,就是跳出三界的次序,我们也讨论很多了。我经常问大家,跳出三界外要去哪界?佛说过有第四界吗?我们可以说是有个圣贤境界,是假设的,得到所谓界外之界的圣贤境界,他在哪里呢?还是不离三界,可又不住三界。因此无以名之,是假设的界外之界,所以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真悟道了,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还是在三界中度一切众生,又不坏法性,等于没有来过,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才是菩萨行。

  透过经文我们了解到,菩萨就在人间,只是你不认识罢了。我最近和几个朋友闲谈,回想起很多我的朋友,其实都是菩萨,他们的行为,盖棺论定,真是菩萨。乃至这边有位沉居士,平常一来我就训他,去年来跟我拜年时,说他自己的身体坏透了,都是病。我就讲他,他说:老师你不用替我担心,不要紧的。下楼他和别人讲,老师替我在担心,我往生西方是有把握的。结果死后烧出了舍利子,他的朋友来告诉我,他讲有把握不假,兑现了。我讲,他本来就是再来人,我平常训他骂他是别有道理,你不懂的。这些圣贤再来的,都在人间。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在哪里?《楞伽经》告诉你:「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自性本来涅盘,到哪里证个涅盘?十方三世诸佛一切菩萨,都可以说是再来人,你不知道而已。再来都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转来转去,以大慈悲度众生。

  这更是我们居士要效法的,在家的不要说跳出三界,连欲界的最低层都没有跳出来。但是真学菩萨道你就要严格地做到:虽住世间而真能舍掉。舍掉不是要你去出家,尤其好多六七十岁的老年朋友,怎么还那么舍不掉?这些世俗的事务都可以摆开了,你心要能摆脱得了,做了一辈子,到晚年应该都看透了,摆脱不了还算什么学大乘菩萨道?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然在空的境界中,但是处处行有,每一个细行都做,善是要累积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易经系辞》的话。所以叫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管小乘大乘,都崇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一切修行人不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要念念归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代表在家的居士讲,就不算是修行人。看人的行为,就要在起心动念为人处世之间去看,能空掉的,什么事情算了就算了,想都不用再想的,这个起码要能做到啊!这虽然不是性空境界,却是行空的行门,提得起放得下,放掉了就放掉了。前天一个朋友说:「我辛辛苦苦一百万就这么没有了。」我说:「你贪嘛!」他否认,说只是想放点利息吃饭。我说:「这不是贪是什么?就一点也是贪!要贪就有果报的。原来那一百万本来也没有的,有什么稀奇!」一个学佛的人还这么放不掉,起码要行于空,本来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点,你最后证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罗汉声闻有个大毛病,不肯动,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为真到了空是很乐很舒服的,这种乐境恐怕你们青年同学没办法了解。但有一种同空差不多的,有点空的影子,你们想不想学?想。就是睡大觉,当然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懒得起床。其实睡觉还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还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来,何况真证到了空。所以贪着于定,贪着于空,是犯菩萨戒律的,因为菩萨道是起行,可以说是入世,入什么世?就是「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一切菩萨证到了空,第一,不会被空耽误,不会贪着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会偏向于空,落在顽空之中拨无因果。

  所以菩萨「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注意这个「殖」是繁殖的殖,这个殖包括了很多东西,譬如培养细菌、养鱼、养牛、养羊,生出更多来,是殖。怎么殖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要放弃,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念念归空,还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护念,起心动念遍行功德,不是万事不管,反而更管事,为什么?要入世,「殖众德本」。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在座的各位,佛学都研究很深,经典也看了不少,看到这一句要想到《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同时,也要参考达摩祖师另外一个法本所传的,达摩四行观(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换句话说,一切好事做了就做了,心里留都不留,若想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帮了人了,那早就着相了,不是无相行。所以虽行无相,而不被无相所埋没,虽度一切众生,而不着相,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无作」在有些经典翻成「无愿」,这两个不同文字的翻译,在佛法的意义上都对,因为愿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用现代名词是心理行为。「虽行无作」是一切皆空,过去不留,作了等于不作。这个话使我们想起永明寿禅引用古人的四句话:

  修习空花万行

  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

  证成梦中佛果

  他悟后起修,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忙得很。与黄教宗喀巴大师一样,前面讲过,他为了弘法分秒都不空闲。你们年轻同学不要学我,一定要做到宗喀巴大师这样。他两个人都是菩萨行,明知空、无作、无相,还是发大愿,生生世世再来。再来是很苦的,要投胎,长大,刚刚讲经说法不到几年就报销了,然后还要再来,真麻烦。可是菩萨不怕这麻烦,所以才能「虽行无作,而现受身」,这才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个话更难翻译了,怎么无起呢?起心动念是凡夫法,甚至可以借用禅宗大珠和尚的话,前面已经说过,「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好不好呢?你们有人走这个路线,打坐坐到一个念头不起,「不起心动念是阴魔」。第三句话,「或起不起是烦恼魔」,等于非想非非想境界。除了这三个路线,你看如何不是魔障。换句话来讲,我们现在说起心动念是凡夫法;不起心动念是天人境界或声闻法,偏空的;菩萨道呢?提起即用,放下便休,起与不起,了无窒碍。「虽行无起」,不起心动念而起用,「起一切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前两天我考过你们沩山禅师的四句警语,我要你们千万注意,必须背得,「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就是菩萨道。放下的时候不着一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譬如要上座了,我就要入休息定,放下万缘,不着一尘。要起而行,要用了,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小善都要注意。这个道理懂了,就明白维摩居士说的「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这一句话中的两个心字之间要顿一下,不要连起来读成了「心心数法」。上面的心代表本体之心,下面的「心数」是指心理作用状态,也就是心所。现在问题又来了,你做到了六波罗蜜当然是菩萨道,但是此地经文却说,你纵然做到了六波罗蜜还不是菩萨的全道,因为六波罗蜜还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华的向形而上走,是为了证得实相般若的一个次序。也可以用禅宗话讲,六波罗蜜做到了只能入佛,还不能入魔,还不全。

  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罗蜜,要多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才差不多。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全的不二法门:修六波罗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还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萨道。佛十名号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双人旁的徧。佛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过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实行给你们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当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当然也懂魔法。菩萨能徧知众生心、心数法,对凡夫众生,乃至其它动物的心理状况都懂,不只是懂人类而已。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你们很多同学都想学神通,还有很多人写信来问。学佛修道想得神通,都是做生意心理。问你为什么学打坐,都是想健康长寿,不是吗?然后想神通,最好的会讲是想大彻大悟,那你去大彻大悟嘛!为什么来找我呢?还不是当投资生意,以功利心来的,对不对?你说那不来找老师要怎么办,你找你自己啊!菩提在你那儿,不在我这儿。我讲的都是真话,你不懂有什么办法。

  这两天有位在花莲的年轻居士,一封一封的限时信寄来,信写得真好,好像真的大彻大悟了,显教密教都学过了,恭维我一番就要我给他印证。我回信说,你老兄的信写得真好,当今世上没有大善知识,你找我就错了,我什么都不会,对不起了。他今天回信说,好极了,你自称什么都不会,给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前面给你写的信都是过错,有一天如果我什么都不会,那就不用来看你了,我在这儿向你顶礼了。嘿!他虽然狂妄,这也了不起,我就把这信用红笔一圈,不用答复了,就算了。

  你们青年人都想学神通,现在维摩居士传给你,什么时候才修得成神通?要漏尽,什么叫漏尽?就是《俱舍论》告诉你的,贪、嗔、痴、慢、疑五个根本烦恼,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达到此心绝对没有这些习气了,就叫作漏尽。不是你们年轻人以为不遗精不漏丹是漏尽,这只是最基本的而已,是道家的说法,是对付这个身体用的。能三年不遗精不漏丹,烧出来能有舍利子一点不稀奇,那是色身上的事。其实正确的应该叫坚固子,不能叫舍利子,除了佛以外,不可以叫舍利子。这种不漏没有什么稀奇,如果你梦境中仍然有念就还是漏。维摩居士露消息给你,要漏尽了才真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六通。但是就算是六通具足,还只是小乘之果,菩萨道就严重了,要「不尽漏」而得六通。请问诸位要怎么得?去参。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为了节省时间,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名相就不详细讲了,不懂的可以请教这里出家的同学。根据小乘理论,修成四无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毕竟清净谓之梵,修持到相当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

  所以修四无量心应该处处清净心,是梵天的行为在做事,但是没有贪于梵天境界而不来。我经常告诉诸位同学,真得了道一定更谦虚,不会像我这样狂妄自大,不会的。我这样没有道的人才会经常吹吹牛、骂骂人。如果摆出一副大师样子,要人礼拜才传个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萨道是不会自命高的。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我学佛,是以科学来求证!一定要证到空,不证到空我不一定信的,我可以承认这一套理论是对的,但是讲事实我非自已经验到不可。所以讲四禅八定你就要修到,但是你要注意,你禅定修到了,不一定能解脱,你可能又会被禅定境界所困,能不为所困,才得了解脱道。得了解脱道又不一定是得了三昧,三昧很难翻的,不是你家的三妹四妹。三昧是译音,勉强用中文翻是境界,但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只是理论性的意思,就是你身心的感受,不是凡夫境界,是瑜伽境界。《瑜伽师地论》有十七地,都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此定、三昧的境界,不只一个,诸佛菩萨有无量三昧。譬如你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三昧之一,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是念佛三昧之一。念到大势至菩萨的法门,净念相继,也是念佛三昧之一。打坐坐到了空,也是三昧。不空,观明点定住了不想下座,也是三昧。入了光明定不想下座,也是光明定三昧之一。

  所以得了四禅八定不一定得解脱,得了解脱不一定入三昧,要注意,禅定、解脱、三昧,三个范围不同。真修佛法的人都要会,都要证得,大菩萨们都到达的,所以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不被禅定境界困住。禅定境界是非常迷人的,四禅八定都是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乐得不得了,你不贪吗?即使不得定,你打坐时心情轻松,那一座坐得好,有谁要你下座做点事,你不晓得会多烦呢!还会骂人是魔啊,有魔障。有人吹牛说不贪,你到了那境界再说,如果你「不幸」得了四禅八定,可不要贪着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