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观众生品 第七卷

观众生品第七 原文(点击【讲解】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燋榖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实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观众生品第七 讲解

  现在开始讲第七品。我们要把握本经一个观念,《维摩诘经》的重点是不二法门的解脱,不二法门是无所谓出世入世、修道与不修道。佛与众生,本来已经解脱了,没有人束缚你。真得了解脱,就可以证得法身了。法身本自清净,如何能证得清净呢必须有解脱的般若。所以解脱、法身、般若是一体的。把握了这个重点,再来研究第七品。

  这一品有个重点,在《金刚经》里,佛也提过这个问题,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本来自我解脱的,本来在道中。因为我们不能得解脱,《金刚经》最后提出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怎么去观呢?本来是个大法,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把它变成了小法了。把大止观变成了小止观,所以怎么观也观不起来。这个观是心观,心解脱了是正观。如何心得解脱?要般若正观,也就是正念。如何是非众生?他告诉我们非众生并不就是佛,反过来讲,众生即非众生,也无所谓佛不佛。有个佛的观念存在,就不是佛,又变成众生了。

  幻观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行大乘菩萨道,怎么样看众生?我们学佛的人要先检讨一下,普通一提到众生这名辞,我们就想到猪牛狗马,或者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众生,对不对?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就是众生,这是第一。第二,行愿时犯的错误是,大家都知道要度众生,对于自己亲近左右的人,像是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却非常怨恨,度不了自己身旁的众生,只有结怨。这是要好好反省的。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都是用众生,到玄奘法师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连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补特伽罗」──数取趣。我们看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众生,就要参考玄奘法师的翻译。在梵文中,众生是指现象,就像是一盆花的花朵,而有情是指花的根,因为众生是因有情欲而来的。到宋朝以后,有时就把两种翻译连起来用,成了有情众生,就把这名词的意义表达了三分之二。不过还有一个意义没有包括:数取趣。所以在《成唯识论》还是用音译的补特伽罗。

  观众生就是观自己,自己观成了,再观一切有情众生。观是真实功夫,硬要止观做到了。例如小乘与大乘共同修法的白骨观和不净观,我几年来大声疾呼,我们在末法时代不要忘了佛的本法。白骨观和不净观真的修好了,显教各种的止观、各种定力三昧,密教的各种法门,就都通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很多密宗画的佛像,脚下就踩着个死人骷髅,莲花生大士手里拿的就是骷髅杖,再不然普贤菩萨手上托的是天灵盖,就是要你先把基础的白骨观和不净观修好了,才能进一步修转化的法门。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修白骨观的人由一根脚趾头开始,把自己观成白骨的修法成就了,然后观一切众生都是白骨。这只是成就了初步止观的观,还没有到达真正大止大观的境界。到达白骨化光,连光也空,与虚空合一,才是白骨观的成就,这还是止观的初步。由此证得各种果位,是小乘的基点,化空以后,由此起行愿,一步一步走入大乘般若境界。

  《维摩诘经》上讲的「观于众生」,就是由这个止观扩充到大的实相法门,不是理论。现在看维摩居士的答案。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这些是佛经常对现象界用的比喻,佛学上有所谓「十比喻」,就是这里用的。《维摩诘经》文字流畅,我们常就这么看过去了。文学境界正是落在有情的情上面,修道的人看到好的诗词歌赋,就不应该被它骗走了,要拿智慧来念。反而是研究唯识这些智慧的学问,却要用情感来看。一切学问成就的巧妙就在这里。

  现在维摩居士用比喻的法门,是比方,不是真的。但是这比喻又是真的,因为是止观的境界,这个印象真达到了,你的定力就够了。他说比如「幻师见所幻人」,幻师是变把戏的,用今天的话是像拍电影时的摄影师。你们都用过照像机,不见得搞过电影,在摄影棚中拍摄一天下来,自己都不知道在搞什么了。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他拍下来的,他拍了后只看这个画面,不是在看戏,那个心情是不一样的。幻师见所幻人就像是这个心情。从止观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法门,数息、念佛、观想,到了这时候,一幕一幕的境界就出来了,乃至看自己的身体也如此。此时,你不要忘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不是真的。认为是真的就被骗了,入魔了。说是假的吗?不是假的,梦幻也是真的。这个里头须要般若了,须要解脱了。

  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的身心,从四念处开始。这四念处是大小乘基础的基础,不能动摇的。我们再提一次:「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要观到自己身心真如幻境,就是正止观了。

  「如智者见水中月」,这里要注意「智者」这两个字。看水中月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禅宗的祖师们常讲在水边林下行道,中国佛教观世音菩萨在南海上打坐,都是水观或观水中月,是真实的修法。不过要修过这个法门的师父指导,否则容易走入幻境。在水边或海边看月亮,很容易就忘掉身体了,忘掉了我,忘掉了一切,好像水中的月与我身心浑为一体。观成功后,离开了水月现场,意识上还随时在水月境界中,心境无比清净,无比清凉,立刻得到解脱。但是要注意:譬如幻师见所幻「境」,不要认为自己成功了,那样马上很多妄想境界就来了。书读得愈多的人幻想愈多,比如王阳明的诗:

  险夷原不滞心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扬下天风

  王阳明当时受奸臣刘瑾迫害,要追杀他。他那时正在学天台宗的禅,他逃到一处躲起来,故意留下一对鞋在水边,追杀他的人以为他投水了。这时他心中平静,看空了生死,这首诗的气派极大。飞锡是讲智者大师的典故,大师到了天台山,在两山之间,将锡杖一丢,就乘锡杖而飞过。你看你们个个听得眼睛发亮,在领受这诗的境界,如果修定修观到了这个样子,就已经是魔障了!是什么魔障?文字魔障起来了。你说自己也没有打妄想,但你这境界一起来就是魔障了。所以修止观是不容易的。你虽然没有起男女之欲,也没有求名求利,文字魔也是魔,就障碍住你了。这里讲的水月观等等都是梦幻观,是真功夫。密宗叫作幻网三昧,有专门修这个的法门。在显教有《梵网经》,只提这个法门。

  「如镜中见其面像」,密宗也有这种法门,但是不可以多修。比如在修准提法也偶尔会露一点消息,打坐时坐在镜子前面,自己看自己,不用半个钟头,你身体就没有了。你们听了不要自己去玩啊!玩不好同我没有关系的。这种看自己的法门在密法是大戒,不是有大功德的人不能修的,修不好就是精神分裂。修得好就化身成就,看到镜中的人变成了我,自己这肉体就丢开了,看一切众生就如梦幻。这是提一点影子给你们听,不是全部的修法,只是证明显教的佛经,都是实际修法的真事。

  「如热时焰」,你在大热天时看马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前面像是水一样的的幻像,就是热时焰。佛经上有说,我们人类的水,在饿鬼看起来是火,他不敢喝的,在天人看来又是脏的东西。这就看你从谁的观点在看,所以物质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在物理大师的眼中就不一样,可见世上东西都是热时焰。你打坐到某个程度会流汗,有时候牙痛,头发胀,那是里面发炎,不是打坐坐出来的,是你身体内部本来有毛病,因为静极了,把里面的病逼了出来,这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因为信心不够,就乱投医。这个时候的用药,同一般的用法是两样的,一般医生不知道,药吃下去更不对,打坐就变成病了。

  热时焰是讲有时你打坐看见了什么境界,自以为得了天眼通,认为看见的都是真实的。当然不是的,是你身体内部所存的热时焰,由于后脑神经的气脉不通所引起的。所谓气脉不是空气之气,是属于血液循环的流行。因为流行不通透,就发出这些光影。有人修止观的,到了眼睛,眼睛发红,到了耳朵,耳朵发炎。这是修止观的热时之焰,是假像,你一概不理就进一步了,就可以得如幻三昧,进去了。

  「如呼声响」,是空谷回音,声音一出就回过来是响。空谷回音,你们去到山野中,如果要躲雨时,不要随便入山洞,佛门规矩是要先拍掌,如果山洞有回音,立刻就要退出来。古代是说这代表了洞中有妖怪,实际上,山洞或是一间房中有回声,代表着空气不能对流。如果有对流,就没有回声,这是科学道理。空气不能对流当然不好,废气容易积聚,容易被闷死,声响的作用在于此。

  念佛、修观音法门的人,碰到这个境界就要返闻闻自性,许多又学念咒子、又学止观、又学听呼吸的人,甚至从印度传过来的,现在全世界流行的超觉静坐,念咒子念惯了,到了相当程度,耳朵里经常听到有人跟你讲话,很多人就这样变神经了,例子特别多。事实上,呼声响的幻观法门是修行上必经之路。搞错了以为是耳通,耳朵里听到跟你讲的事都很灵验,有的人就出来玩神通、卖钱了。了解的话,就要把握《维摩诘经》这一段:「譬如幻师见所幻人」,智者观之皆如梦幻空花。那样你可以修正止观了,那声音也马上就没有了,就会进到自性真空的境界。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就被幻相的声音迷住了,这就是小说讲的走火入魔,这魔都是你自己变的,哪里有什么魔!

  「如空中云」,这个观法在普通地方不能修持,要住山顶的人才能修,要在孤峰上打坐,也不能伽趺坐,要用狮子坐,手撑着,观云海而入定。慢慢自己的身体化作一片云,受阴就空了,很容易进入空幻三昧。

  「如水聚沫」,这修法也真有的,同上面说的水边林下修法不同。据我了解,水聚沫的法门是不大肯传的,因为据佛经上说,这法门是龙宫的修法。不过这消息在《楞严经》也露了一点,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中,就有一位菩萨是修水观的。中国南北朝时有位比丘尼是修水观的,在《比丘尼传》上有记载。这比丘尼在房中作水观,徒弟来叫她吃饭,看不到人,但是整个房中都是水,徒弟就捡了颗小石子投入水中。师父出定之后,觉得胸中痛,像有个东西在里面。等叫来徒弟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就吩咐徒弟,等一下再回去房中,从水中把石子捡出来。于是比丘尼重回房中作水观入定,徒弟捡走了石子,她再出定就好了。你们听了笑,这不是小说啊!是真功夫,你修成了就到了如幻三昧。

  「如水上泡」,这同水聚沫是两个特殊修法,是龙宫的修法,是水族众生修的法门。

  「如芭蕉坚」,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我可算是个笨人,但是又可以说是很聪明。为什么这么讲?我常说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走最笨的路,一定成功的。聪明的人走聪明的路,百分百失败的,你们很多青年同学都犯这个错误。我当年读佛经,讲芭蕉,当然我是看过芭蕉树的,但是不懂佛经的比喻,就去砍了株芭蕉树,然后硬把它扒开,才看到中间是空的。岂止是芭蕉树,世界上万物的中心都是空的。比如桃子的核,你把它敲开左右两半,中间也是空的;我们吃的米粒,中间也是空的;我们头发的中心也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有一句骂人的话「空心大佬倌」,是说人空洞不实在。

  如芭蕉坚的修法在哪里呢?修气脉色身成就的人,就到这个境界,他觉得身体是个皮囊,中间是空的,随时都在无念的境界,身子也空了。一切红教、白教、花教,走气脉修法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

  「如电久住」,芭蕉不是坚的,电也不久住的,这里鸠摩罗什法师他翻得妙啊!电闪一下就没了,但是它真的是有,你不要看一刹那,一刹那就是千秋,千秋就是一刹那。这种修法是看光,修到了光与我都合一了,进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如幻三昧。

  《维摩诘经》这里用佛经中的十种比喻,既很秘密、也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菩萨如何观众生,而达到如梦如幻真实的三昧境界。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把十种比喻作了些变化?他没有提「如梦」「如幻」,因为这里本身是幻观,而没有提如梦。这是否梵文原文如此,我就不知道了。马祖的弟子南泉禅师说:「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中相似。」这都是真实境界,你必须修持到这个境界才行,不是把鼻子一扭就悟了,你纵然把鼻子割了也是不行的。

  下面是空观。

  空观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些是空话,以佛学本身的名辞,被一切修佛法的执着。比方他说第五大,佛学只有讲到四大。只有五阴,没有第六阴。只有六情,没有第七情。有十二入,没有十三入。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这些都是空观,是没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这个话很妙,我们学佛的人专门搞幻想,大家参禅打坐,心里有个幻想,以为入了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思想念头都没有了,一般初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佛告诉你的吗?真是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呢?吃安眠药去学死人就好了。佛也没有告诉我们入定以后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他只告诉我们修定。修定是个什么境界?修定是证空观。还有人看了六祖在《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搞了几十年也找不到无念。也不想想就算是无念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想定。无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经修到了无想定再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去求无想定呢?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说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个第四界?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贤界,那是个假定的名称。诸佛菩萨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随时在解脱三界。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没说第四界在哪里。教理上的圣贤界只是名称,例如特别好的人是圣人,但是他还是人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大家修定,千万要把握修止观。如何是止?系心一缘,才是正止正念。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正念。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维摩居士说的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众生空活着,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如果般若慧观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再下来又不同了,讲的是真实境界,要特别注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