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香积佛品 第十卷

香积佛品第十 原文(点击【讲解】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盘。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心+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香积佛品第十 讲解

  想吃饭的菩萨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我们讲的时间很长,都半年多了,维摩居士那边还在上午,差不多快到中午了,经中人物都还饿着肚子。后来有个人动了念头,就挨骂了,这个人还是舍利弗。

  照佛教规矩,中午是佛吃饭,早晨是天人吃饭,晚上是鬼吃饭。因为佛在世时是过着人道的生活,所以人道也在中午吃饭,这一点要注意。

  过午不食是以每一个地区太阳当顶时,作为佛吃饭的时候。但这也不是死板的,梁武帝(《梁皇忏》就是志公和尚为梁皇夫人所作超度的法门)常常去庙子吃饭布施,皇帝不到,庙中的和尚不敢开动,那一天过了中午他还不到,大家心中想今天这一顿靠不住了,要饿到明天中午了。他后来终于到了,大和尚照样要大家吃,理由是皇帝是天子,上帝的儿子刚来,可见太阳正当顶,大家吃啦!所以中国的这些大和尚很通达。

  至于为什么过了午时不可以吃饭,有什么理由?真要讲过午不食非常难,看你持那一个「午」。严格讲,过午不食还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个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个才是过午不食。一吃下去,你的定力会被破坏。那个「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于道家修行时有活子时,这个子时是不定的。这个是大秘密,可能千多年来都没有人说破过,今天给你们透露一点点。所以这个午时就很难讲了,将来你修持功夫到了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舍利弗心中想,已经要到中午,这么多的菩萨和天人要怎么吃饭?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舍利弗念头才一动,维摩居士就知道了,就对舍利弗说,学佛是学解脱。八解脱以前说过了,这里不重复。这个是真的问题,你学解脱,肚子饿了你空空看!你空不了就不要学佛,那是自欺。你若功夫到了,真可以空得了,就不需要饮食,这是真的。你们学佛,道理都会讲,修持做不到。

  佛说饮食有四种:段食(又叫搏食,用手、用筷、用刀叉吃食,一日三顿)、触食(感觉、交感,皮肤的触觉、呼吸都是)、思食(思想)、识食(八识有关的识)。吃饭时青菜牛肉大葱,只不过是段食中的一种,营养不过是如此。人不只是靠营养而活,修定得道的人,可以很久才吃一次,也不会死。

  触食比段食还要严重。你营养很好,但是没有呼吸就完了。呼吸不只是口鼻呼吸,把人从心口以下埋在土里,不用多久也会死的,因为全身都要呼吸。按中医的理论,人身上的脉不只在手腕,身上到处都有,一个人还有没有脉,最后还要靠屁股上的脉断定,就是臀部那里。如果那里都没有脉了,绝对救不回来了。这些都是触食,是交感的,现在的心电图、脑电图的测定都与这个有关。

  第三种是思食,也很重要。不让你思想你会发疯的,那是最残酷的刑罚。不让你有机会想,不让你乱看,三五天就疯了,比杀你的头还厉害,所以思想自由是很重要的。

  识食就难懂了,要入大阿罗汉定的人才懂,他入定可以定八万四千劫肉体不坏,不吃不疴。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定在那里,智识充实,不需要饮食。

  你们出去讲经,只晓得讲食有四种,但是对于这四食没有亲证。像饮食,确实可以断去的,不过你们不要自己乱修,不懂正确方法一定搞成胃出血要开刀。以前有位很有名的修道人,他练辟谷,练到胃出血,最后血液中毒,毒走到腿上去,那条腿就必须开刀切除,成了残废。胃是个吊住的袋子,它是会蠕动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还是会蠕动,结果胃的内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动都变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气的,不是全空,就不会磨出血。你们不要看我有时不吃不睡就跟着我学,我不吃不睡还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骂人。你学会了,我这个位置让给你,还给你磕九个头,因为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乱学啊!

  生命存在要吃饭,《维摩诘经》现在讲到吃饭,吃饭是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道家很注重「辟谷休粮」,就是避吃五谷和其它粮食。汉初的张良协助汉高祖打天下,事情成功后他就去修道,据历史上记载,他已经到了辟谷的阶段,最后吕后强迫他吃好饮食,因此而死了。

  很多学佛修道的人想做到不吃饭,但是多半会出毛病。所以我们对于这一段经文要特别注意。这一段经文在中国文学上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后,经当在诗词中看到「香积厨」这个名称,把人家家庭中,尤其是庙子上的厨房,称为香积厨。香积就是本经的香积佛的国土,是上方世界,十方世界各有佛国土,上方是香积佛国土。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讲的一段话,「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学佛是学解脱,饮食也是一种束缚。教理上讲我们生命功能被五种大类盖住了、遮住了,人的五盖就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盖是男女饮食方面的:财、色、名、食、睡。我们之所以不能成道,就是被这些遮住了。要解脱,就要解脱掉这些。我们学佛的人自己检查一下,在这一方面解脱了多少?恐怕很难,能解脱一点点的几乎连半个人都没有。大的解脱更难,就是所谓的「八解脱」,又叫做「八背舍」,解脱就是抛弃,是与世间法违背的。学佛最基本就是要得八解脱,例如第一个要解脱的是身体,能不能解脱身见。大家打坐念佛,闹了半天都在身体上闹,身见不能解脱就身心都不能解脱。

  所以维摩居士就对舍利弗说,你是佛的首座弟子,学佛是为了达到八解脱,你亲身受了佛的教育修行,究竟解脱了什么?一餐饭迟了一点,还没有吃,你就已经受不了了,你参杂有欲界的饮食观念,又何必来研究佛法?换句我们现在的话讲,维摩居士是教训舍利弗,你修行修个半天,是修个什么东西!这话骂得很严重。孔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讲「食色性也」,这都是欲界中人性存在的,这些不解脱是不能成道的。

  不过维摩居士骂归骂,人家来了总是客人,当然要请这几万人吃饭。此时,维摩居士就说,你等一下,我让你吃到你从来没吃过的饮食。

  众香国的佛与香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当时维摩居士就自己入定了。入定是普通话,定的境界太多了。众生一起心动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诸佛菩萨定的境界,就有八万四千三昧不同。三昧是梵音,「三」这个音就是中文的「正」,三昧就是正受。那种非常特别、非常超越的感受,就是定的境界。唐宋以后,三昧这一句名词就融入中国文学,指有超越的成就,有特殊的境界。有人特别会画,就说是得绘画三昧;打拳打得好,就得武功三昧。别的经典也有把三昧翻成殊胜或胜境。胜不是胜利,是超越一切,没法能比的意思。

  维摩居士入定之后,就展现神通,神通都是要在定境中方发出来的。维摩居士展现了什么呢?下面有交待。

  「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一个太阳系统算一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只是其中一个星球而已。现代天文学证实,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在太空中不知道有多少,可见佛说的都对,其它宗教的天体观念统统垮了。这里说,维摩居士以神通力向上方走,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而一粒沙等于一个佛的国土。一佛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不要说像恒河这样的大河有多少沙了,即使一条小河川,也有数不尽的沙子!所以究竟向上走了多远,即使用现代科学光年的概念,也无法说得清。如果是我们,这一餐饭就吃不到了。

  在那么远的上方世界,有个佛土名叫众香,有位佛,名号叫香积,现今还在。即使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位佛还是存在的。当时讲经距现在有二三千年,在佛看来只是一弹指的事。那个世界不在欲界,也不在色界,也不是无色界。像阿弥陀佛的国土和香积佛的国土等等,都是超出三界的,所以那边的境界是殊胜的,如何殊胜?看下文: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香积佛国佛土的香,当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什么檀香、香水比得上的,而且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神人的香味都不能比的。这个不是我们容易了解的,因为我们人都很臭,不过闻惯了不觉得,所以要斋戒沐浴之后,才敢做最恭敬的事,在东西方都如此。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香积世界没有小乘的人,也没有小器的人,没有声闻众阿罗汉,只有清净的大菩萨众,香积佛亲自为他们说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在这个世界,有神通变化的亭台楼阁,都是香作的,当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建筑形式,那里打坐走路的地方,园林里面,都是香。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那个世界的人还是要吃饭的,那边食物的香气,散布到十方无量世界。我们有没有闻过?好像有些人打坐时,闻到点檀香味就觉得已经不得了了。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维摩居士一现神通,在他房间里的几万人,立即看到香积国的景象,见到香积佛和他的弟子们,坐在那里吃饭。

  「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上方世界有诸天神,他们都叫作香严,都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只是还没有证佛果而已。这些天人,都在恭敬供养香积佛和诸位菩萨。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供养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种,供养长辈、众生、佛菩萨。心的供养,最上品的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每一部经典最后一句:「信受奉行」。依据佛所教你的,很诚恳地听话去实行。每部经典的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最后一句都是「信受奉行」。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这真妙不可言,你看维摩居士在整人,大家在肚子饿,四大皆空,只有肚子这第五大空不了。维摩居士就现神通,让他们看到香积佛正带弟子们在吃饭,又香又好。当时恐怕很多人看了都在流口水。这还不算,维摩居士又问众菩萨,他还不问小乘的罗汉,低年级生不问。他问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这真把大家整惨了。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文殊师利菩萨是领头的,他不表示意见,其它的菩萨们,包括观世音菩萨等,都不讲话。其实这些菩萨们都做得到,是在和维摩居士唱双簧,来教训低年级的小乘罗汉们。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这句话骂得严重了,维摩居士就说,在座诸位太可耻了吧!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这时文殊菩萨开口顶回去了,他就对维摩居士说,老哥,请注意,佛教导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众生,乃至一条虫、一头牛,都不该轻视,这是东方文化儒释道共通的。不要因为人家是初学者,而轻视他。这里是用未学,有的经典用末学,也是一样。你们有时写信给我,信中自称愚生,这用错了。愚是老师、长辈的谦称,我们年轻时,有的老师写信给我们,他会谦称自己为愚兄;我的娘舅写信给我,会自称愚舅;哥哥写给弟弟,也可以用愚兄;学生写信给老师,自称愚生就不可以。你是愚生的话,我这老师就该死。我讲了多少年了,你们还是有人写信用愚生,真是愚不可及,这个愚字是不能乱用的。

  我了解你们自己觉得笨,所以用愚。其实用愚字是假谦虚的。你是愚生,干脆称我笨师好了。你写信给前辈,人家身份地位高,但是又同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也不是亲戚、长官、师长,就自称末学。还有人自称后学,这又不同,后学是一般的谦称,比末学还高些。出家人外出参访善知识,但也不是老师,就可以自称学人某某合十,或学人某某顶礼。到了现在学人又不能用了,以前讲学人是说自己还在学习阶段,还没到果位。现在自称学人,不懂的人反而会骂你竟敢如此傲慢。所以我们老辈子的人,活到这时代真不知干嘛!

  《瑜伽师地论》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戒自赞毁他,那是根本重戒。学大乘菩萨道的人是绝对的谦虚,不轻视任何一个人。换言之,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也就是尊重任何人。维摩居士在这里犯了一条戒,他骂这些菩萨们太可耻了,文殊菩萨马上纠正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文殊菩萨和诸大菩萨,是故意把神通压住,等维摩居士表演,因为他才是这部戏的主角。

  好!这一下谁去拿饭?你们想修到不吃饭的境界,问题都在这里头,怎么才做得到?最近要你们看憨山大师的年谱,他一入定就好多天不吃饭,那只是初步,真要做到入定不需要吃饭,谈何容易!那要做到段食和触食都不需要了,到了只有思食和识食的境界。我们普通人是四种都要吃的,像所谓的精神食粮就是思食,知识分子不读书就难过,这就是第三种饭,一定要吃。你们有些人既不读经,又不研究,你三餐饭都不吃会长大吗?不想看书,光听经,只用耳朵来吃是靠不住的,你没有吃进去的!

  这一段经文,读起来好像是神话境界,其实是真实的。前面讲的八解脱中,第一个就是色身解脱,色身就是我们的肉体,由四大合拢而来。色身的解脱不是由功夫来的,还是靠智慧。借用道家的说法,是到了「身外有身」,或是得了《楞伽经》所讲的「意生身」,那么可以得到五阴解脱。色身是最难解脱的,我先把这个秘密讲穿了,然后再看这一段经文,就知道很严重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