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那时,香积佛面前有九百万菩萨。注意这个数字,只有九百万,不是一千万,没有整体,为什么?要懂得这数字的理,就懂《易经》了。九是阳数的极点,是至阳纯阳之气。上方世界是至阳之气,没有一点阴,所以五阴皆空。阳气充满了,才可以不吃饭,非到这个境界不行,所以再三告诉你们,不要乱去学断食。但是上方世界的他们还是要吃饭,吃什么?香积佛的饭,这是个秘密。虽然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老实讲,另外有吃的,上方世界不是吃人间烟火做的饭,它自然会来的,而且吃了一次可以一百年不用再吃,至少吃了很满足。这都是秘密。所以这个九百万的数字不是神话,是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境界。
当时这九百万菩萨,就要求香积佛放他们假,想跟这位化身菩萨下去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同时也见一见这位维摩诘菩萨。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香积佛批准了,但是有个条件,你们要用神通把自己身上的香味收起来。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臭得很,吃猪肉的人身上就有猪味,吃牛羊的有牛羊腥味,你们香积佛国去的菩萨一去,会害了娑婆世界的众生,会起烦恼,会有香臭相对的分别心,而起自卑感。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第二个条件,你们要把身体变成同娑婆世界众生一样,因为你们太漂亮了,如果不变一变,他们看了你们又会起自卑感。要变成什么样呢?像四川人说的土话,「面带猪像,心头明亮。」把智慧藏起来。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第三个条件,吩咐他们不要犯戒,不要对其他人起轻慢心,只要心存一点傲慢,就是犯了菩萨大戒,是很严重的。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道业就会受障碍。什么理由?不要被任何世界、任何人的表面现象骗了,真正的佛土不是净土,也不是秽土,没有土的!真证到虚空了,才真证到佛果。什么是真正的佛土?证到了空。如果证到了空,那又何必一定往生西方、南方、北方?方方大吉,门门皆利,一切是唯心的,哪一方不好?你们还用算命看风水吗?
「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这是个附带的条件,你们到了娑婆世界,不要轻视那儿,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其他诸佛,为了教化这些小器的众生,而使他们的国土呈现不干净,那是故意的。你们若是起了一点轻视的念头,就立刻回不来了。所以人不要向高处走,走惯了很严重的,一堕落下来就再也爬不上去了。人一定要永远保持本色,维摩居士「不起于座」也是完全保持本来面目,不看你特别高贵,也不看你特别低贱。《金刚经》上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学佛的人要养成这样的心境,「心平行直」是佛法的基本起点,也是最高的成就。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当时这位维摩居士化身的菩萨,就接受了香积佛给他的这碗饭,带着香积佛国的九百万菩萨一起下来。这些人是靠着香积佛和维摩居士的威力和神通,刹那间就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了。我们要记得,维摩居士那间方丈大的房间,当时已经坐了很多人,有人世间的菩萨三万二千人,还有更多天人,现在又加上这九百万上方世界来的大菩萨。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当时维摩居士以神通之力,立刻又变出九百万张师子之座。(这不是狮子座,是老师上师之座。)这些增加的座位,与之前变出来的座位一样庄严,上方世界来的九百万菩萨,就坐上去了。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化身的菩萨,就把化缘而来的香饭,交给了维摩居士的肉身。我们当时不在座,否则非抢不可,这香饭之香,不只是毗耶离城当地充满了饭香,连三千大千世界都闻得到,这个饭实在很奇怪。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当时城中的婆罗门和居士等等人(婆罗门是印度社会最高阶级的人,居士也是特殊身分的人,前面提过了),闻了饭香味,身体和精神都很快活,那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长者同居士,都是年高有德的人,主月盖是人名,他又带了八万四千人,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这八万四千人来到房间时,看到已经有这么多菩萨在场,又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座位,心中无限欢喜。因为维摩居士没有请他们坐,只好买站票,同菩萨和罗汉们行礼之后,就退站到一边去了。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饭香又引来了地神(土地公,城隍等)、虚空神(虚空中的神很多了,夜叉、罗刹等)以及欲界色界中的天人,都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
这段的文字很容易懂,重点在饭,饭香引来了那么多人。维摩居士方丈之室,何以能容纳那么多人?而且从香积佛那儿化缘来的饭,只有一碗,这么多人怎么吃?其实我们世界上也只有一碗饭,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吃,这个道理也要注意一下。我们世界上的土地也不多,可是有那么多人住,而且那么多人活着,都是为了吃饭。中国北方道教龙门派的主要道观,是北京的白云观,门口有副对子非常好:「人间莫若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每天能打坐念佛,什么事也不用管,是最大的福气与享受。可是这碗饭哪里来?生命非要这碗饭不可。这个里面就是个大问题。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当时场面很大,维摩居士就讲话了,他说这个饭不是普通的饭,是佛甘露法味的饭(甘露味是形容,不是说用甘露水作的),吃了可洗净烦恼,永远得到清净。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医熬药有用阴阳水,这阴阳水有很多种,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来煎药。还有用无根水,那就是接下来的雨水。讲究茶道的,用什么水来泡茶,也是大有学问。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药,要用露水来熬才有药效。汉武帝为了自己炼丹药,用了国家经费建了一个承露台,是一个很高的台,台上有个柱头,柱头上塑一个人,手中拿一个盘,用来接露水。
甘露并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诸佛菩萨有,我们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禅定到了某个程度才尝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与天地交通,像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时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种甘甜的液体,从头顶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来。这正如朱熹的话「为有源头活水来」。密宗所谓的灌顶,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顶。到了这个境界,头顶就随时是清凉的,乃至有种快活感觉贯通全身。
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难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顶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话「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态,只顾自已修道可以得到的,纵然你偶尔得了一点清凉境界,也是不算数的。要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圆满了,才能到那个境界。维摩居士也提醒当时在座大家,不要拿人世间的意识、有限度的心量,来吃这一碗饭,否则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这一段经文一看就懂,但它文字的内义,却是要配合真实的修持。我们凡夫学佛,通常都是以有限度的意识在修,为自己在求,顶多为自己成道而已,嘴中念慈悲,心中一点不慈悲。这样是无法成就菩萨大愿大行的功德。没有大乘的心量,吃了香积佛的饭也不会消化。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异声闻是小乘声闻中特别的一种,是异部声闻,虽然是学佛,但是见解有偏差,也可以算是外道。《大藏经》中就有部经典,叫作《异部宗轮论》,佛过世以后,声闻弟子分了很多门派,对于五蕴的解释和修持的经验,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二十个宗派,彼此互不同意。这些争论,很多也保留了下来,这是佛教伟大的地方,能包容不同见解,《异部宗轮论》中,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当时在座有异声闻的小乘人,听到维摩居士请大家用饭,心中就想,那么多人怎么分这一碗饭?你们要注意,小乘的人是不容易发大悲心的。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当时这异声闻的人一动念,化身菩萨就知道了,就告诫他,你不要用声闻人的小器量小功德智慧,来推测佛的无量福德智慧,这不是你能推测得到的。讲到这儿,我们先岔进来一个故事。
达摩祖师到了中国,还没找到传人,在嵩山面壁打坐入定。二祖神光以最至诚的心来求道,达摩祖师没理他,他就一直合掌站在雪地里等。书上没讲他站了多久,可是提到降雪都超过他的膝盖了。那有多辛苦啊!但是他毫不动摇,结果达摩祖师回头问他究竟来求什么,二祖神光就说,要请大师开示无上大法甘露法门。为什么他不说求别的,而只求甘露法门?达摩祖师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禅宗虽然讲不立文字,可是我们当年看了这些文字,几十年都能背下来的。你只看过了有什么用?不但要背下来,还要把每一句话回到心里检查自己。
因为《维摩诘经》这里讲到「小德小智」,所以我引述了达摩祖师这句话。大家觉得自己学佛很诚心,甚至出了家受了戒。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你没有至诚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在用禅宗祖师骂人的「偷心」来学法。偷就是偷巧,做一点小小的功德,表示一点小小的恭敬,就认为自己不得了了,就想得到大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无上大法是要「旷劫精勤」修来的,要从无始劫以来,发心精进勤劳修行而来。像你这样合个掌站在雪里等,能算什么?小忠小信而已!不是恭敬,是轻心,还有慢心。如果是我们,听了一定不服,格老子,我非搥你达摩祖师不可!我已经这么辛苦了,你还这样讲。
但二祖神光不同,被达摩一骂,就在此时断臂。他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可以供养的,没有什么可以表示自己的诚心,急得只有抽出戒刀,砍掉一条手臂供养了。二祖没出家之前学问就已经高超,为人讲《易经》。出家之后,在湖南打坐修定好多年了,现在仍然要求菩提大道。你们能把这些祖师和密勒日巴祖师求道的过程,整理出书,相信大家读了都会掉眼泪的。达摩祖师要他那条手臂干什么?但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接引他。
《金刚经》上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样的人才能听到如来般若空的道理,所以就有那么难!一般人常常认为,佛经就是佛经嘛,我们修行过来的,才知道佛经的每一句话都很真实。
所以化身菩萨就骂异声闻的人,想用声闻乘的小德小智,来称量无上佛道,他说: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你不要小看这碗饭,四大海水有干的时候,这一碗饭是永远吃不完的!就算一切人来吃,把饭搓成像须弥山那样高大,用了一劫数的时间,这碗饭都不会见底的。
前面讲过有四种饭要吃,佛境界的饭是什么饭?这一碗饭是最重要的一种食,我们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过营养愈好,愈会吃出毛病。美国报导有一种实验,一组老鼠给予过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给予正常定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经常挨饿。结果营养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营养的,活得比第一组长些,但是后来多半生癌,只有饿饭的这一组活得最长。所以出家同学守过午不食的戒,原来还可以长寿。而《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也以减食为生病时的汤药。
孔子也说过,「食气者神明而寿」,修道的人食气可以长寿,可是我再三告诫你们不要自己乱练,你真会食气(这个当然不是空气的气),就可以吃到香积佛饭,甘露味来了,就永远长寿。孔子又说,「不食者不死而神」,最高成就不需要吃了,就永远不生不死。你说这句话四书五经没有写的,要知道,孔子的话不止是在四书五经之中,这一句是出自《孔子家语》。所以称孔子是万世师表,是至圣,不是随便说说,这些道理他都懂,不过他不向这个路上走,他走的是一肩挑起仁道的路子。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为什么这碗饭吃不尽?这里要注意,学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以后所见叫做解脱知见。学佛第一步要持戒,因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乱不昏沉,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无是处。「戒」就是庄子提到过,也是孔子对颜回说的「心斋」,从起心动念做起。斋同戒是一个东西,得了定才能真发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脱烦恼,烦恼解脱了,才能去除无始以来烦恼的根根,由解脱所知所见,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脱,没有发起解脱知见还不究竟,由此可知见地的重要。
原来这碗饭是无穷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成就的佛,所吃的佛食剩下来的。佛境界所吃的饭,是能使一切生命得到滋养满足的,所以当然是无尽的。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于是大家就放心地从化身菩萨那儿接过饭来吃,所有在场的人都吃饱了,再看看那碗饭,「犹故不儩」,不儩就是不尽,还是跟没有分赐之前一样多。在场的诸菩萨、声闻、天人吃了这饭,本来生什么病的,都好了,那身心快乐的境界,就和所有极乐世界国土中菩萨的境界一样。同时,吃了饭的人,身上所有毛孔都发出香味,香到与众香国的树一样的香。
这碗饭是四食中哪一种食?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是思食,正思惟,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完成无量功德所生的精神食粮。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需要吃人间的烟火之食,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比功德所形成的,我们会觉得饿想要吃东西,是我们的业力之一。这世界上最重的业力,就是饮食和男女,我们欲界的众生很可怜,就是为这两样事劳碌,不能得甘露法味。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