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香积佛品 第十卷

  维摩居士说如何学佛

  现在开始,维摩居士要讲,在我们这个世界如何学佛。读起来很浅,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很难。这里的道理同东方世界的道德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这里维摩居士先提出一个要点,在这个世界修行的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是非常坚固的,这是真的。他肯定了香积佛国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菩萨的赞叹。「诚如所言」这四个字,后来变成了成语,就是出自《维摩诘经》。

  他只用大悲,没有用大慈。慈和悲在现代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慈是具有父性的爱,悲是母性的爱。所有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备当菩萨的资格。我们有志学佛的人,自然都是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就要发大悲心,而且是非常坚固的大悲心,不要把发大悲心推给了菩萨。

  西方文化的爱心同大悲心差不多,与儒家讲的仁字也差不多。老子就不用仁这个字,他对仁批评得很厉害,他用的是慈,所以慈、悲、仁、爱都是同一个道理。根据《维摩诘经》这里的观点,我们回想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家,所有的教育家,第一步都是要人培养慈悲仁爱之心。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但是这个世界的菩萨舍己为人(菩萨行不管你走的是什么路线,不是一定要走宗教、社会、教育的路线)的行为,要比在其它清净国土修行的功德还要大。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什么理由?这个娑婆世界有十善业道,十种善法,是佛教的基本,在其它的净土是没有的。在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都没有,因为用不着。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同十善业道相近,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说其它的净土没有,这话只说了一半,下品下生是不是要修?这是一个问题,须要思考。

  十种善法的修持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他开始讲有哪十种善业。首先是六度,然后还有四种。我们有同学正要写论文,十善业道不是很好的题目吗?你把它们和东方文化的关系搞清楚,就已经是非常大的题目了。讲到东方与西方,有一个世界文化上非常有趣的现象,五大宗教的教主都是出自东方。耶稣一生中有好多年的行踪成谜,现代有的学者提出证据,他那些年去了印度学佛。甚至有说在西藏达赖喇嘛的宫中有本经典,其中提到有位道友回去传道,因为其它人反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你说这些资料是伪造的吗?我想用不着吧!你说这讲法是真的吗?只能说事出有因。

  拿第一句话来说,「以布施摄贫穷」不止是东方在做,大家都在做的,因为上文曾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不止是佛家在做,我们拿中国的儒家道家为例,都是这么教人的。舍己为人、恤老怜贫、博世济众的思想,不是佛法进入中国才开始的,四书五经之中都有。了解了这个,就明白何土无佛啊!

  摄贫穷是摄度救济贫穷,拉他一把的意思。按我们过去的文化,没什么度不度的,这是作人本位义所当为的。换句话说,我们祖宗文化认为,人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别人活着的。当然别人也为我而活着,这是互助的关系。根据好几本佛经所载,这种行为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才有的,所以不要轻视自已。

  第二句话「以净戒摄毁禁」,你也可以写一篇论文研究,从我们有文字开始,一直到了有四书五经,在这段期间,佛教还没传进中国。四书中只有《论语》是孔子思想,《大学》是孔子嫡传门人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所作。你查查《高僧传》,十个中有七八个是儒家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家的观念讲解佛法。儒家的四书五经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于人道,为何如此?《左传》说过「天道远,人道迩」,形而上道要怎么修?天究竟在哪里?孔子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他是承认有鬼神的,你要恭敬它,但是这个问题太深远了,不要轻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浅近的人道做好了,才进一步去探究天道。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学佛吗?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实在作人都有问题,可是标榜学佛,读过佛经,皈依了佛之后,脖子都硬了,把头仰着,好像我就是第一,那之堕落啊!

  儒家所有的书都是在讲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对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我常说四书五经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个居士必须做到这些戒。譬如《论语》处处是戒条,就在教我们怎么作人,怎么做事,怎么作儿女父母。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够「以净戒摄毁禁」,尤其在东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西方文化在二千年前是很浅薄的,其后也引进了东方的文化,也向这个路上走,以净戒摄毁禁,这也是自然的趋势。所以在佛法的观点看,真正的佛法不会有末法时代的,所谓末法,只是指宗教的形态,事实上,正法的真理是永远住世的。所以说「正法常住」,只不过诸大菩萨的教化方法和姿态,随时代的变化不同而已。如能这样理解,那你理解的范围就广,胸襟也大了。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佛法伟大之处。

  第三句是「以忍辱摄嗔恚」,这就不用说了,学佛要学忍辱,同样中国的诸子百家,没有哪一本书不是教我们谦虚的。谦虚就是忍辱的表达,忍辱是原则,谦虚是行为。人能谦退才是真正的忍辱。这一切的教化,都是佛法。

  第四句「以精进摄懈怠」,更不用说了,东方文化顺手拈来都是勤劳、努力,只不过是佛学的名词翻译不同罢了。

  第五句「以禅定摄乱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对任何宗教哲学,我们都要放开眼光,他们都是讲定的,定就是静。譬如《大学》讲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的次序就是修禅定,不是佛法来了以后才有的。后来佛经翻禅定,这个「禅」字是翻音,你用广东、闽南语读来比较接近本音。「定」字就是取自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禅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萨、凡夫都有的。乃至跳舞专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禅定,不过那是凡夫的禅定三昧。其它宗教的祈祷,也是禅定的一种方式,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对我说,他受洗时心境无比清净,全身毛孔都张开的,我就说,你真得救了!在儒家就是讲「诚」和「敬」。他跪下去的那一刹那是真得感应,不是谁给他的感应,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禅定。不过这仍是凡夫禅,不是佛法与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这是下面要说的。

  所以禅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诸如宋儒,虽然反对佛教,可是每一家都在修禅定。所以我对宋儒是不大原谅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后还要骂人家不对,这算是什么儒家?气派太小了。但是这个过错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宋儒主张诚和敬,我的老师当中有好几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没有马虎过的,都很严谨,脸上也没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学佛又讲儒家,还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上课还摆一本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旁边,也是吃素的。我到现在还很怀念这位林老师,他就是位儒家人物,出家人讲戒律都没有他严格。

  第六句「以智慧摄愚痴」,这也不用说了。刚才说过,你要是能把十善业道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学学理的研究,已经很高明了。

  第七句「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佛学中常提到三灾八难,三灾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难」是艰难困难的难。可是有时书上看到某人向某人问难,这是向人请教一个困难的问题,不是想要问倒人家的意思。八难是八种学佛的大困难,障碍我们学佛的前三难是:地狱、饿鬼、畜生。一般说在这三道中不能学佛,但是进一步说则不然,大乘道主张在这三道中还是有化身菩萨在度众生,这一点我们在此也不详说了。

  另外五难是:一、盲聋瘖痖、二、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这些是人道学佛的障碍,下定决心学习,都可破除,所以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苦乐参半,因此我们应当精进追求真谛。四、学佛难,北俱卢洲的人固然在物质精神上享受,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灾难之一,常言也道「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五、无想天或云长寿天,耽着禅定,不得闻法,也是灾难。

  本经所讲的八难,是八种突不破的困难,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菩萨行的人,都有各种的办法教化人突破这个困难。突破的方法如果发挥起来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饿鬼、度畜生的修法。我们有位同学是搞电子的专家,他做过研究,认为电能比较强的,修道的成就也会比较快。他用各种动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试验哪种动物的电能最强,结论是人皮最快,只要擦几下子就产生电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认为畜生道离人道也不太远,是可以得度的。

  像这样帮助众生突破八难去修道,在别的佛国是没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佛法本来只有一乘,譬如我们这里的显明老和尚,每星期四为各位讲《法华经》,他是正统讲经说法,我不能与他比,我这不能算讲经,只是和各位随便作基础佛法的研究。我鼓励大家好好跟他学,老法师万一涅盘了,天台宗的分科判教就没有人了。我为什么提这个?就是想起《法华经》上说,佛法只有一乘道,没有分三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无上乘,太难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声闻缘觉等等,有种种不同的方便,这是其它佛国净土所没有的。譬如我们看净土三经,极乐世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本经在后面就说,与其它佛国世界的说法,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对照《华严经》的佛国世界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第九句,「以诸善根济无德者」,这个世界的善知识们诸大菩萨,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门,帮助恶根深厚的人,以各种方法来感化他们。这也是同其它佛国世界不同的。

  最后,第十句,「以四摄成就众生」,这个世界诸大菩萨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国世界没有的。

  维摩居士说了这十种善业道,他不是说给香积佛国的菩萨听的,这些菩萨也不是不懂,他们是和维摩居士唱双簧,其实他是说给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听的,学佛就是要走这十个路线。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香积佛国的菩萨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净土的问题。他问,修大乘菩萨道的,要成就几种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品德和行为变得圆满无缺,死后往生净土?

  疮是生疮,疣是长赘肉瘤。疮疣并不妨碍生命,但是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是个病态。人在行为上都有病态,我这个人就很不规矩,没有资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后,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别人。看一看这个人不是菩萨,那个人不够资格作神父,却从来不量量自己。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真学佛的人应该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病态的,乃至连菩萨的行,有时都有病态。

  菩萨成就八法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居士回答,要能够成就八种法门,才做得到。

  「何等为八?」有哪八种呢?你看下面所说的,与我们东方文化的教育有绝对的关联。东方与佛法有密切的关系,东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都提到东方。《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上方香积佛国和吃饭的问题,我已经点出来,这里吃的饭是思食和识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触食。这个饭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会有成就的。下一品会呈现另一个佛国净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东方。这个关联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没有注意,你们青年可以向这一方面努力。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佛经都是用「饶益」,不是「利益」,因为饶是充份地、尽量地的意思,光说利益不够。维摩居士说的这第一个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处处都有。所以说东方早有古佛了,这也是佛经上的话。中国文化做好事叫作积阴德,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会恭维你,就会消了自己的善业和福报。下面还有另一句话,「为恶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纠正你。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这是由戒律来的,佛经就是戒。戒律像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来,就是法律的哲学道理。医学要有医理,有人学医但是不出来看病,因为他学的是医理学,是医生的顾问。佛经就是戒律的法理,刚才讲的十事善法是戒,现在讲的成就八法也是戒。这些戒不用去戒坛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常提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现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圣人是征服自己,学佛就是学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难,征服自己更难。许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没有办法作圣贤,因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圣人就是菩萨道,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维摩诘经》有时真看不下去,因为看了都做不到。以这一条来讲,不要说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了,就算好朋友要我们分担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诵经时最后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讲过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经》,就是在讲回向,例如「为无为」,又例如「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地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有障碍了。要尊重任何一个人如圣贤,这跟儒家道家,没有任何区别啊!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深信所有听过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些道理从未听过,但也不怀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过是小乘的范围扩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别人受供养,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别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贵。过去我在家乡时,年轻人不准穿皮袍,老辈见了要骂的,年纪轻就玩这个!中年人穿皮袍,还要在外面加一层盖住。人家看你发了财,会眼红的,但你穷了也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这都是一般众生心理。我们学佛的人修行,就要改变这种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自己有什么好,要谦退,不以此为荣,要在这样的心态中修行。现代人常说,对某某事值得骄傲,这是不通的中文,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勉强说值得自豪还差不多。中国文化中说值得自己骄傲,那是狗屎心态。

  「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六祖也讲过,修行人要「但观已过,莫论人非」。真学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为八法。」这就是维摩居士所说的往生净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这八法成就了,你说无始以来的业消完了吗?不见得,因为这只是成就大菩萨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萨行不止八法,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会有修行的病态,临终时必然能往生所发愿前往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这是这一品的结论,文字就不用解释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