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维摩居士要讲,在我们这个世界如何学佛。读起来很浅,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很难。这里的道理同东方世界的道德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这里维摩居士先提出一个要点,在这个世界修行的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是非常坚固的,这是真的。他肯定了香积佛国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菩萨的赞叹。「诚如所言」这四个字,后来变成了成语,就是出自《维摩诘经》。
他只用大悲,没有用大慈。慈和悲在现代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慈是具有父性的爱,悲是母性的爱。所有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备当菩萨的资格。我们有志学佛的人,自然都是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就要发大悲心,而且是非常坚固的大悲心,不要把发大悲心推给了菩萨。
西方文化的爱心同大悲心差不多,与儒家讲的仁字也差不多。老子就不用仁这个字,他对仁批评得很厉害,他用的是慈,所以慈、悲、仁、爱都是同一个道理。根据《维摩诘经》这里的观点,我们回想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家,所有的教育家,第一步都是要人培养慈悲仁爱之心。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但是这个世界的菩萨舍己为人(菩萨行不管你走的是什么路线,不是一定要走宗教、社会、教育的路线)的行为,要比在其它清净国土修行的功德还要大。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什么理由?这个娑婆世界有十善业道,十种善法,是佛教的基本,在其它的净土是没有的。在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都没有,因为用不着。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同十善业道相近,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说其它的净土没有,这话只说了一半,下品下生是不是要修?这是一个问题,须要思考。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他开始讲有哪十种善业。首先是六度,然后还有四种。我们有同学正要写论文,十善业道不是很好的题目吗?你把它们和东方文化的关系搞清楚,就已经是非常大的题目了。讲到东方与西方,有一个世界文化上非常有趣的现象,五大宗教的教主都是出自东方。耶稣一生中有好多年的行踪成谜,现代有的学者提出证据,他那些年去了印度学佛。甚至有说在西藏达赖喇嘛的宫中有本经典,其中提到有位道友回去传道,因为其它人反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你说这些资料是伪造的吗?我想用不着吧!你说这讲法是真的吗?只能说事出有因。
拿第一句话来说,「以布施摄贫穷」不止是东方在做,大家都在做的,因为上文曾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不止是佛家在做,我们拿中国的儒家道家为例,都是这么教人的。舍己为人、恤老怜贫、博世济众的思想,不是佛法进入中国才开始的,四书五经之中都有。了解了这个,就明白何土无佛啊!
摄贫穷是摄度救济贫穷,拉他一把的意思。按我们过去的文化,没什么度不度的,这是作人本位义所当为的。换句话说,我们祖宗文化认为,人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别人活着的。当然别人也为我而活着,这是互助的关系。根据好几本佛经所载,这种行为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才有的,所以不要轻视自已。
第二句话「以净戒摄毁禁」,你也可以写一篇论文研究,从我们有文字开始,一直到了有四书五经,在这段期间,佛教还没传进中国。四书中只有《论语》是孔子思想,《大学》是孔子嫡传门人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所作。你查查《高僧传》,十个中有七八个是儒家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家的观念讲解佛法。儒家的四书五经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于人道,为何如此?《左传》说过「天道远,人道迩」,形而上道要怎么修?天究竟在哪里?孔子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他是承认有鬼神的,你要恭敬它,但是这个问题太深远了,不要轻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浅近的人道做好了,才进一步去探究天道。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学佛吗?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实在作人都有问题,可是标榜学佛,读过佛经,皈依了佛之后,脖子都硬了,把头仰着,好像我就是第一,那之堕落啊!
儒家所有的书都是在讲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对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我常说四书五经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个居士必须做到这些戒。譬如《论语》处处是戒条,就在教我们怎么作人,怎么做事,怎么作儿女父母。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够「以净戒摄毁禁」,尤其在东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西方文化在二千年前是很浅薄的,其后也引进了东方的文化,也向这个路上走,以净戒摄毁禁,这也是自然的趋势。所以在佛法的观点看,真正的佛法不会有末法时代的,所谓末法,只是指宗教的形态,事实上,正法的真理是永远住世的。所以说「正法常住」,只不过诸大菩萨的教化方法和姿态,随时代的变化不同而已。如能这样理解,那你理解的范围就广,胸襟也大了。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佛法伟大之处。
第三句是「以忍辱摄嗔恚」,这就不用说了,学佛要学忍辱,同样中国的诸子百家,没有哪一本书不是教我们谦虚的。谦虚就是忍辱的表达,忍辱是原则,谦虚是行为。人能谦退才是真正的忍辱。这一切的教化,都是佛法。
第四句「以精进摄懈怠」,更不用说了,东方文化顺手拈来都是勤劳、努力,只不过是佛学的名词翻译不同罢了。
第五句「以禅定摄乱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对任何宗教哲学,我们都要放开眼光,他们都是讲定的,定就是静。譬如《大学》讲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的次序就是修禅定,不是佛法来了以后才有的。后来佛经翻禅定,这个「禅」字是翻音,你用广东、闽南语读来比较接近本音。「定」字就是取自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禅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萨、凡夫都有的。乃至跳舞专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禅定,不过那是凡夫的禅定三昧。其它宗教的祈祷,也是禅定的一种方式,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对我说,他受洗时心境无比清净,全身毛孔都张开的,我就说,你真得救了!在儒家就是讲「诚」和「敬」。他跪下去的那一刹那是真得感应,不是谁给他的感应,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禅定。不过这仍是凡夫禅,不是佛法与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这是下面要说的。
所以禅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诸如宋儒,虽然反对佛教,可是每一家都在修禅定。所以我对宋儒是不大原谅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后还要骂人家不对,这算是什么儒家?气派太小了。但是这个过错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宋儒主张诚和敬,我的老师当中有好几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没有马虎过的,都很严谨,脸上也没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学佛又讲儒家,还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上课还摆一本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旁边,也是吃素的。我到现在还很怀念这位林老师,他就是位儒家人物,出家人讲戒律都没有他严格。
第六句「以智慧摄愚痴」,这也不用说了。刚才说过,你要是能把十善业道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学学理的研究,已经很高明了。
第七句「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佛学中常提到三灾八难,三灾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难」是艰难困难的难。可是有时书上看到某人向某人问难,这是向人请教一个困难的问题,不是想要问倒人家的意思。八难是八种学佛的大困难,障碍我们学佛的前三难是:地狱、饿鬼、畜生。一般说在这三道中不能学佛,但是进一步说则不然,大乘道主张在这三道中还是有化身菩萨在度众生,这一点我们在此也不详说了。
另外五难是:一、盲聋瘖痖、二、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这些是人道学佛的障碍,下定决心学习,都可破除,所以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苦乐参半,因此我们应当精进追求真谛。四、学佛难,北俱卢洲的人固然在物质精神上享受,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灾难之一,常言也道「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五、无想天或云长寿天,耽着禅定,不得闻法,也是灾难。
本经所讲的八难,是八种突不破的困难,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菩萨行的人,都有各种的办法教化人突破这个困难。突破的方法如果发挥起来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饿鬼、度畜生的修法。我们有位同学是搞电子的专家,他做过研究,认为电能比较强的,修道的成就也会比较快。他用各种动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试验哪种动物的电能最强,结论是人皮最快,只要擦几下子就产生电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认为畜生道离人道也不太远,是可以得度的。
像这样帮助众生突破八难去修道,在别的佛国是没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佛法本来只有一乘,譬如我们这里的显明老和尚,每星期四为各位讲《法华经》,他是正统讲经说法,我不能与他比,我这不能算讲经,只是和各位随便作基础佛法的研究。我鼓励大家好好跟他学,老法师万一涅盘了,天台宗的分科判教就没有人了。我为什么提这个?就是想起《法华经》上说,佛法只有一乘道,没有分三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无上乘,太难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声闻缘觉等等,有种种不同的方便,这是其它佛国净土所没有的。譬如我们看净土三经,极乐世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本经在后面就说,与其它佛国世界的说法,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对照《华严经》的佛国世界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第九句,「以诸善根济无德者」,这个世界的善知识们诸大菩萨,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门,帮助恶根深厚的人,以各种方法来感化他们。这也是同其它佛国世界不同的。
最后,第十句,「以四摄成就众生」,这个世界诸大菩萨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国世界没有的。
维摩居士说了这十种善业道,他不是说给香积佛国的菩萨听的,这些菩萨也不是不懂,他们是和维摩居士唱双簧,其实他是说给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听的,学佛就是要走这十个路线。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香积佛国的菩萨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净土的问题。他问,修大乘菩萨道的,要成就几种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品德和行为变得圆满无缺,死后往生净土?
疮是生疮,疣是长赘肉瘤。疮疣并不妨碍生命,但是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是个病态。人在行为上都有病态,我这个人就很不规矩,没有资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后,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别人。看一看这个人不是菩萨,那个人不够资格作神父,却从来不量量自己。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真学佛的人应该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病态的,乃至连菩萨的行,有时都有病态。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居士回答,要能够成就八种法门,才做得到。
「何等为八?」有哪八种呢?你看下面所说的,与我们东方文化的教育有绝对的关联。东方与佛法有密切的关系,东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都提到东方。《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上方香积佛国和吃饭的问题,我已经点出来,这里吃的饭是思食和识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触食。这个饭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会有成就的。下一品会呈现另一个佛国净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东方。这个关联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没有注意,你们青年可以向这一方面努力。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佛经都是用「饶益」,不是「利益」,因为饶是充份地、尽量地的意思,光说利益不够。维摩居士说的这第一个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处处都有。所以说东方早有古佛了,这也是佛经上的话。中国文化做好事叫作积阴德,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会恭维你,就会消了自己的善业和福报。下面还有另一句话,「为恶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纠正你。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这是由戒律来的,佛经就是戒。戒律像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来,就是法律的哲学道理。医学要有医理,有人学医但是不出来看病,因为他学的是医理学,是医生的顾问。佛经就是戒律的法理,刚才讲的十事善法是戒,现在讲的成就八法也是戒。这些戒不用去戒坛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常提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现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圣人是征服自己,学佛就是学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难,征服自己更难。许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没有办法作圣贤,因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圣人就是菩萨道,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维摩诘经》有时真看不下去,因为看了都做不到。以这一条来讲,不要说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了,就算好朋友要我们分担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诵经时最后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讲过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经》,就是在讲回向,例如「为无为」,又例如「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地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有障碍了。要尊重任何一个人如圣贤,这跟儒家道家,没有任何区别啊!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深信所有听过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些道理从未听过,但也不怀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过是小乘的范围扩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别人受供养,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别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贵。过去我在家乡时,年轻人不准穿皮袍,老辈见了要骂的,年纪轻就玩这个!中年人穿皮袍,还要在外面加一层盖住。人家看你发了财,会眼红的,但你穷了也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这都是一般众生心理。我们学佛的人修行,就要改变这种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自己有什么好,要谦退,不以此为荣,要在这样的心态中修行。现代人常说,对某某事值得骄傲,这是不通的中文,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勉强说值得自豪还差不多。中国文化中说值得自己骄傲,那是狗屎心态。
「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六祖也讲过,修行人要「但观已过,莫论人非」。真学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为八法。」这就是维摩居士所说的往生净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这八法成就了,你说无始以来的业消完了吗?不见得,因为这只是成就大菩萨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萨行不止八法,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会有修行的病态,临终时必然能往生所发愿前往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这是这一品的结论,文字就不用解释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