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观众生品 第七卷

  如何了生死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这是一个大问题。人生都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年轻怕老,老了怕死。最大的问题是怕死,死了到哪里去?生又从哪里来?刚才讲了个四川土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四川人风趣的话很多,他们还有句土话:「除死无大事,讨饭到了家。」人生除死以外再没有大事,穷到了去讨饭,是穷到家了,没有再穷的了。如果讨饭都讨不到,那就是第一句,就是死嘛。这句话比皇帝的气派都大,人生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生死是大问题,众生在生死中都有恐怖。尤其到断气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肯死。这是真的,我看多了。有一次一个老朋友从医院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因为他马上就要走了。我去了,他说,这几年受了你的影响,对生死看得淡了,但还剩下几十万块钱,要我帮他决定是土葬还是火葬。我听了火冒三丈,但硬忍下来了,就告诉他,你学佛几十年,还写了许多书和文章,像是悟了道的,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这么不通?佛说一火能烧三世业,你死了剩几根骨头还要装个棺材运回家乡埋葬,为什么不把这钱用来做点好事?当然是火葬嘛!他勉强点了头,但是后来还是交待用土葬,把剩下来的钱全部用掉,唉!这种事我看多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恶生」,最痛快的死都不愿意干。我常去看临死的朋友,人将死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有股尸气,每次去都是准备生场病的。

  文殊师利菩萨在这里问怎么样了生死,学佛的人死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讲,起码好几个钟头。真得道的人一念空,到死的时候很容易明心见性,中阴身最容易得道悟道。学佛的人常爱讲,自己要是修好就可以不用来了,我就问,你要到哪里去?你有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文凭吗?能不能去得了,拿不拿得到入境签证,还是问题。你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还有希望,否则这入境签证批不批就难讲了。对不念佛的人,你死了不来,不来是去了哪里?所以叫你们修白骨观,作空观,你修得成,到时一脱离身体,一空灵马上认得,就定住了。几千年几百年不来,在这里定住很舒服,那是可以。没有这本事就不行了。不过大乘菩萨还不住在这样空灵的境界。现在根本的题目来了。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这个话是密宗了。从表面文字看,是说菩萨于生死中,靠如来的功德力量来接引。佛当然是会接引你的,但你平时不烧香,靠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万一如来正巧感冒了,没能来接引你,那你去哪里?什么是如来?这就要批注了。你们念过《金刚经》的,如来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佛的自性本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死,如如不动,当下即是,是如来境界。你没有功德成就,就做不到如如不动,就空不了。所以,了生死要依自性如来,不是靠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当依如来」,这如来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号,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来,另一面是代表自性。了生死要依自性,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功德不是出钱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见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

  因此你可以了解,真正了生死非大彻大悟不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大彻大悟,是去留学的,因为那边有几位大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昼夜都在授课,去了是跟他们修习,还是要等你功德到了,见到自性如来,才算成就。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文殊师利菩萨真厉害,一步步追问。要了生死必须见到自性,既然要见自性,当于何住,住就是定。大乘不讲定,讲住,是停留的意思。你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能不能回答当于何住?没有人回答?太谦虚了,我帮你们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是维摩居士的答复不用《金刚经》的说法。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他说,应该住在什么境界呢?是住在度一切众生境界。这同《金刚经》有什么两样?《金刚经》讲:「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对不对?六祖在《坛经》上也告诉你,众生要「自性自度」,自己起心动念,乃至自己身上的细胞细菌,都是众生,都使他处在同于空的境界,见到空性。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要度心中一切的众生,应当除去甚么?

  「欲度众生,除其烦恼。」你们天天课诵都念「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只有自救,没有佛菩萨可以帮忙你的。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要断烦恼应该修行什么法门?

  「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当下就是,不是很明白吗?我们这儿有位张居士,他写了一篇文章《传佛的心印维摩居士》,我特别欣赏,是别人没有写过的。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文殊师利菩萨又再追问,怎么样叫不生?怎么样叫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维摩居士慢慢有点向边上走了,只好方便度众生。不善的念头就是恶念,不生。善念头就是正念,不灭。这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法门。我们一再说过,无念不是没有思想,无者是无妄想,就是这儿说的「不善不生」。念者是念真如,就是「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文殊师利菩萨又问,善与恶的思想来源谁作了主,哪儿是根本?

  「答曰:身为本。」善念恶念是从你现有生命的身体上来,

  「又问:身孰为本?」那身体又是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曰:欲贪为本。」身体是由男女两性欲念而生,这一路是从问生与死,讲到生命的来源。

  「又问:欲贪孰为本?」这个世界是欲界,其中的万物不论人、昆虫、植物、矿物都是阳阴两性的欲念来的。所以他要问,贪欲的根本是什么?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还是由思想观念来的,思想观念是空不了,永远空不了。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你们同学要问问题就要这么问,一步一步追。

  「答曰:颠倒想为本。」颠倒妄想是虚妄分别的根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刚才提出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思想是不停留的,无所住。所以你们打坐时拚命想把思想停住,这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思想要你去停它的吗?是它来停你,知道吗?我们活了一辈子,哪个思想留得住的?你办桌酒席、拿个钩子去钩,思想都留不下来的!每个念头,就像我讲话一样,讲过了就没有。你坐在那边,来个思想怕什么?它根本不会留在那里的,本来无所住,要你去空它干什么?自性本空,不是你去空它,是它来空你,本空嘛!你想空就已经不空了,你有这个念头就是颠倒妄想。你不要求空,也不要求不空,思想本来空你的,它不会留在你家里,所以你可以很安详,当下即是嘛!要通这个道理才是。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毕竟客气一点,如果是对阿难或是舍利弗,可能就要骂「咄!」了。「无住则无本」,告诉你无住,空。空还有个本吗?他接着告诉他,一切法本来无住。

  所以你说《地藏经》念一千遍了,放在哪里啊?你说每天念一万声佛,是放在保险箱还是存银行了?本来无住啊!如此功德遍一切处,也无功德可得,是名真功德。

  这一段好好去体会,学禅、学密、学什么都到了家了,是佛法最中心处。

  现在到了有名的「天女散花」这一段

  天女散花黏罗汉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中国本土也有类似的天女故事,唐代有位李长者李通玄,他是唐太宗的后代,是皇族身份,他没出家,但是也没有在家,是完整注释《华严经》的第一人。他带着《华严经》和纸笔墨,到山中去找个地方写注,碰到一只老虎伏在地上,他跨上虎背,老虎载他到了个山洞,他就住进山洞里写,日夜有两个天女轮流送饭给他,为他点灯。还有一位道宣法师,在终南山上住茅蓬,也是天女供养。《高僧传》上这一类记载很多,道家也有这类的记载。

  维摩居士房间里有天女,平常是隐形的。这个时侯,维摩居士房中的天女出现,就在空中散花了,当然不是人间的兰花梅花,是天花,不是传染疾病的天花。天花洒在菩萨的身上,都黏不住滑落下来,而在声闻众的大弟子,例如大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尊者等,花就黏上身了。这些弟子们就慌了,花黏在出家人身上犯戒,也不好大动作把花抖下来,否则又犯了威仪戒,真不知如何是好。有神通的使尽神通,练气功的就发功,但是都没有用。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时天女就问舍利弗,为什么想要除去身上的天花。他回答,出家人不好戴花。像我们小时候唱的:女人戴花,观音菩萨;男人戴花,乌龟王八。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天女告诉他,你不要这么想,为什为?这不是世间的花,没有香臭美丑善恶的分别,你觉得戴花犯戒,是你自心分别,唯心作用。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天女继续教训这些声闻弟子,你们跟佛出家学佛法,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修到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起分别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没有分别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你们受过戒的,尤其要注意。

  讲到这里,想起当年有位西藏来的法师,我们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到吃饭时间,居士想起没有为法师准备素菜,这位法师就说,出家人无所分别。他意思是没关系的,也是可以的。他的确是可以这么做的。第一,他是西藏来的密宗法师,习惯上可以的。第二,他的修持的确到了这个境界,别人不能。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菩萨大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礼拜的,都是在家人,众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相,百千万亿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身上还穿的戴的一大堆宝物。罗汉相就拘谨多了。《维摩诘经》讲的是不二法门,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但是宗教界却把出家和在家分别得很开,不通到了极点,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叫不通。还有,大部分的佛经注释是居士写的,像李长者、傅大士,现代的欧阳竟无,他们今天还在的话,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评。菩萨身上不黏天花,因为菩萨断了分别妄想。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气,没有恐惧心,连鬼也奈何不了他。前天本院有位出家同学回乡下,在山中追随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写信给我说到这位师父,一人住在山洞中几十年,没有什么高学历,是真修行人,连鬼都被她吓跑了。人如果怕鬼,一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有隙可乘,它就来了。你正气一来,它就没了。我一辈子想看鬼都看不到,遗憾之至。当年我有一个同学说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晚上连人带床都给抬出去了,讲得活龙活现。另一个同学武汉大学来的,身患肺病,就自告奋勇去住他的房间,反正自己有病,狐仙来了就跟它走。但是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不怕它,它无机可乘,就是这样。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如果怕生死,怎么了生死?好看的要看,好听的要听,好吃的要吃,连生都了不了,怎么去了死?碰到外面一个境界你就动念,贪嗔痴就起了,受了六尘六根干扰,怎么了生死?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无恐怖心者,一切境界就不能动摇他。五欲就是大魔,色声香味触者,大五欲是也,另有小五欲,是笑视交抱触。已离畏者,正气浩然,就算在五欲中打滚也没有关系,都魔不到你。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结习」首次出自《维摩诸经》,此后在中文中就经常用到。修到阿罗汉境界,虽然能不动念了,但是那个根根没有断,是压制住的,那个叫结习未尽。像男罗汉碰到女性,想看而又不敢看,愈是如此,心中已动念了。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看,反而没事,因为他见而不见。结习未尽,所以天花黏身,大菩萨结习已尽,所以花不黏身。

  《老残游记》有首诗好极了,其中一句:「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有时我起了烦恼,发了脾气,就想到这句诗,自己是天花着身了,就笑一笑。

  这一段天女散花,最重要的就是「结习未尽」。结习就是《俱舍论》的八十八结使,一点点根不刨掉,结使就没有断除。

  《维摩诘经》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脱法门,学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离三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本经对解脱法门说了很多,但是本经最重要的秘密有几个重点:成佛不在于出家或是在家,没有出入之分别,能解脱者在世间能解脱,出世间也能解脱。出入自如才是自在,否则永远得不到自在之身,所以叫不二法门,没有出家在家、出世入世之别。

  维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间中,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容纳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巨大的座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别。一千多年后玄奘法师的传记《慈恩传》,就记载玄奘法师亲自到维摩居士的方丈房间的经历,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人人都有方丈之室,你自己找不到,找到了就成功了。

  天女散的花,掉在大菩萨身上都落了下来,唯有落在声闻众的弟子们身上就黏住了。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种,有名利之花,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天女后来告诉舍利弗,天花着身是因为这些弟子大阿罗汉们的结习未尽。他们虽然有修持,但是阿赖耶识的根根没有刨掉,结使的余习没有去掉。我们前面讲过有位禅师看歌女跳舞的公案,禅师说:「禅心已作枯泥絮」,他的境界已经是天花不着身了。

  另外一个公案,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叫帮禅师送饭的女孩,故意坐到禅师身上,抱住他,看他的反应。女孩照做了,禅师动都不动,只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表示自己毫无欲念,这境界好吧?但是天花落在他身上还黏不黏着?还是会黏的,因为他的欲念是修持功夫压住的,余习未断。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后,恨说自己三年白供养了一个痴汉,就把茅蓬烧了,赶走禅师。这是为什么?难道老太太想要法师破戒?参参看这公案!称为公案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要了解。

  再有一个公案,有位禅师去向一位居士化缘,这位居士不简单,已经大彻大悟了。居士就开条件,要能回答得了就供养,他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过去镜子是铜作的,没有打磨的古镜当然不能照了。禅师答:「黑如漆。」再问:「古镜已磨又如何?」禅师答:「照天照地。」这答案听起来很好啊,可是居士立刻摈斥禅师。你看这回答哪有错呢?这就是禅宗。禅师吃了棒子,现在话是说他吃瘪了,不是用香板打人。他回去用功,三年后又来了,居士就再问他这两句话,他答:未磨时是「此去汉阳不远」,既磨后是「黄鹤楼前鹦鹉洲」。好!居士立刻供养他。这是什么话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这就是禅。

  这三段公案与天花着身都有关系。还有件事,相传是禅宗的起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望向弟子们,众人皆不明白佛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破颜是讲原本严肃的面孔化成微笑。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给迦叶尊者。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这个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样的花?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注意啊!这些公案我可没有说答案啊!不要说我为你们作了结论,那我是会去法院告你的。可是你们诸位要去找答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