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观众生品 第七卷

  天女说解脱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舍利弗挨了天女的训,就转了个话题,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有多久了。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这是禅宗式的答案。耆年是年高德劭的人,就是老前辈之意。我们要知道,舍利弗虽然皈依佛,他年纪比佛大,佛三十二岁出世弘法时,舍利弗已五六十岁了。他早就出家在外面当人家的老师了,在印度称沙门,是对离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出家称比丘,本来不混用的,但是后来翻译成中文却不分了。舍利弗皈依佛之后,就带了自己的弟子一起过来。迦叶尊者、目连尊者也是同样情形。这些在经典上少有提及,但是在律宗部分就有详载。

  天女在此尊称舍利弗为前辈,舍利弗问她在这边多久了,她回答说,同您老前辈得道的年龄是一样的。舍利弗究竟解脱了没有?在本经看起来还是个问题。天女答得很巧妙,您得道有多久了,我就在这儿有多久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舍利弗就再问,那么天女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吧!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天女又刮他一次胡子,请问前辈得道也很久了吧?

  「舍利弗默然不答。」舍利弗没办法接下去了。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天女就差点没把舍利弗连眉毛都剃了,问舍利弗,前辈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说话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这句话说明舍利弗只是在「理」上解脱,而「事」上的解脱,至少在当时还没有做到。为什么这么讲?这从经典上很难看出来,研究戒律才知道,舍利弗虽然得道了,晚年身体很不好,这就成问题了。中国近百年来,研究佛学的人不大管经典,而钻研戒律,因为这上面很实际。舍利弗的答话是说,得了道的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话可讲,佛说「不可说」,所以他没话讲。这「不知所云」成语也是源出自《维摩诘经》,又是鸠摩罗什法师所创作的中国佛教文学的名句,现在成了骂人的话,指人说话没有中心,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天女的回应刚刚和舍利弗的观念相反。不说话就解脱了吗?说话同样是解脱啊!再进一步,说与不说都是解脱,为什么落入一边去了?落入一边的人,在禅宗祖师来讲是「担板汉」,背了块板走路,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舍利弗的答话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马上被天女抓个正着。

  「言语」就是「文字」,心中的念头经过嘴巴表现出来就是言语,其实和思想是一个东西,如果用文学表现出来,就叫做文字。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天女自问自答,真得解脱了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明心见性得道了,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样的,文字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比如为一封信,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写成白纸黑字了,这文字是你吗?不是你,那是文字,同你不相干。你说不相干,我读了你的信,你的感情你的思想就在纸上,不能说没有你。但是文字与你当下即空,信写完了,虽然有文字痕迹,你的念已空了,是不是?所以,舍利弗,你不要落入一边,认为说话就错了。说话就是解脱,言语本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句话说了当下就没有了,不要你去空它的。你要去空它,就是妄想了。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什么理由?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当下本是解脱的,你想做功夫求解脱,就着相了,就不算解脱。上面这一段讲解脱,非常重要,是一切精要所在,自己用功不论修密宗还是显教,你记住,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出家的同学们要更加注意了,佛涅盘后,佛弟子以戒为师。戒有好几种,例如比丘、比丘尼戒是规规矩矩的,称为「别解脱戒」。那么中国佛教用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又有什么差别?这是佛的弟子们后来分了宗派,各个对戒律的不同见解。唐代的律宗,确定了中国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依四分律。至于菩萨戒,中国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在西藏的菩萨戒,是依《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传承为本。

  这些学问研究起来很大,但是所有比丘戒的第一条是戒淫,菩萨戒第一条戒杀,中间差别意义大得很。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其它经典,都是贪嗔痴,唯有在《维摩诘经》中用「淫怒痴」,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牵涉到翻译的历史背景观点。

  大家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中国为了请他来,灭了两个国家,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时,已三十二岁,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前秦亡了,姚兴立了后秦。当时曾有西域一位大阿罗汉,对鸠摩罗什法师的妈妈预言,鸠摩罗什法师有佛的相好,如果到三十六岁仍不婚,可即生成佛,若结了婚,也是佛门龙相。姚兴迎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就有了那种希特勒式的优生学想法,非要他留个种子下来不可,就硬派了十二个宫女陪侍他。

  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有没有成婚,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跟着他的和尚,有些也想有样学样,被鸠摩罗什法师看在眼里。一日,鸠摩罗什法师就请所有的和尚来吃面,但是面碗里盛的是针,没人敢吃,只有法师把碗端起来把针吃下去了。他显示要有这样的本事,才可以另当别论。这是有名的「罗什吞针」故事。

  西藏第五代达赖喇嘛,是人王而兼法王,是转生的活佛。到了第六代达赖喇嘛,就有许多风流韵事,我们在前面也提过一些。他有首诗就说:「罗什吞针不讳淫,阿难戒体终无碍」,前一句就是引鸠摩罗什法师的典故,后一句出自《楞严经》开头,阿难受摩登伽女引诱的一段。

  天女讲,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舍利弗觉得诧异,就问:难到修行不用离开淫、怒、痴也可以得道解脱吗?换句话说,不用出家也能成佛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里很严重了,尤其年轻同学,千万不要曲解经典原意!不要拿这句话作招牌就去放肆,你没有吞针的本事的。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业习种性,贪嗔痴你们都了解,慢是我慢。现在都讲人要有自尊心,这是漂亮的名词,实际上就是我慢。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有我慢的,「螳臂挡车」讲的就是。自尊心的反面是自卑感,但是天下没有人有真正的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傲慢的反面心理。你们懂这个心理吗?因为很傲慢,格老子,我还怕你吗?暂时让让你罢了。看起来内向的人都是傲慢的,都有自卑感的。有自卑感的人都是很傲慢的,这逻辑就是这样。脾气大的人往往自卑感重,特别怕被人看不起,习气就如此。

  我慢是众生的通病,我疑也是众生的通病。如果没有我疑的习气,一读《维摩诘经》就成佛了。凭「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这一句就成佛了。你读了《维摩诘经》,道理懂了,自己想这不过是理论,到底还没有证到,对自己就多疑。

  再回来讲什么是增上慢,慢心是本有的,因为外缘而更加骄慢。学问好的人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是学问的增上慢。年龄大了看不起年轻人,就是年龄增上慢。有了钞票,就有了钞票增上慢。那么又穷又丑又孤苦的人,应该没有增上慢了吧?他有的。格老子,我穷到了极点,谁都不在乎!还是增上慢。

  天女回答舍利弗,佛是为了增上慢的众生,说一个方便法门,要先处理了淫怒痴才能得解脱。但是对没有增上慢的众生,淫怒痴即是解脱。后面这句话对不对?你们点头的人慢一点,淫怒痴不是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不要漏了这个性字。这是说淫怒痴的本体即是解脱,淫怒痴和慈悲喜舍都是一念的变化,淫怒痴这一念翻过来,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又翻过去就是淫怒痴,是一体的两面。比如说水泡了茶,汁就成了茶,水酿了酒就不是水了,但是茶和酒的自性还是水。所以淫怒痴是一种心理行为的变相,佛并不是说淫怒痴即是菩提。差一个性字就完全不同。这个字掉不得的,掉了这个字你就要掉下去很远喽!

  天女说一乘佛法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善哉善哉」在佛经里常用,但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创作,首先出自《列子》。善哉就是「好的」,是赞叹之词。舍利弗对天女说,你究竟得到什么境界,可以如此辩才无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天女说:我什么都没有,因此能说。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证到了什么,就是增上慢。你们今天打坐坐得不错,就觉得有功夫了,然后看不起别人,怎么半小时都坐不住?这就犯了增上慢,是犯菩萨戒,还不是比丘戒,很严重的。有任何一点看不起别人、批评别人的心理,早就犯成了。「自赞毁他」是菩萨戒第一条大戒。有的人只自赞而不毁他,这也是不行。真有学问的人,反而变得很平凡,「学问深时意气平」,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样。真得道的人,决不会觉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证。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舍利弗再问天女,于声闻、缘觉、大乘三乘中,你想走哪个路线?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天女说她不一定是哪个路线。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瞻卜林是檀香林,一个人进了瞻卜林,只闻到瞻卜林的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同样道理,到了维摩居士的丈室,就没有三乘大小的差别,只有一乘佛法。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释不是指出家人,是帝释,欲界忉利天的天主,道家观念中的玉皇大帝。梵是清净的意思,此地是指色界大梵天的天王。四天王是欲界中最低层天的天王。诸天是二十八宿的天人。这等等的天人,能有此因缘、功德、智慧进入这个丈室,做了居士的入室弟子,都闻到佛的一乘正法功德之香,都发出了大乘心。换言之,没有小乘的众生,都是大乘根器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天女告诉舍利弗,自己在此丈室十二年了,没听过维摩居士说过小乘法门,说的是佛法正统一乘道。《法华经》也是一乘道,没有三乘之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