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离世间品第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离世间品第六)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己二 修远离行

  离世间品第六

  离世间者,世间之意义有浅深不同:浅者即人世之间,离此人世之间而独居山林旷野之处,名为离世间也。因在人世间中,常为尘俗之所劳累,种种烦闷之所缠绕,故离此烦累沉闷之所而到山林清静处,享受安闲恬适之生活,即为离世间也──此凡夫之离世间。

  但此离世间义,乃依俗人之观察名为离世间耳,而实非佛法中之离世间也。故进一步言之,即离欲界五欲烦恼之世间,而欣禅定相应之上界也。欲界以贪五尘欲为特质。禅定相应之上界者,但是十八界中之法界,唯此法界能与禅定相应;其余五根、五尘、五识,皆不现行。所以此第二种之离世间义,即是离五欲而到禅定之地,名离世间。此比前义稍深,但仍共其余宗教。禅定之离世间,仅是佛法初步之基础,不能为佛法中纯正之离世间义也──外内共同之离世间。

  佛法之离世间义,即是虚伪、不真实、无常之法,以及三界正报之有情世间与欲、色界依报之器世间,皆谓世间;不但欲界如是,色、无色界亦然,故谓“纵经八万劫,亦必落空亡”。所以佛法离世间义,即是出离三界依正之有情器世间而到无漏涅槃妙境之法界也。但此仍是三乘共同之离世间义,非至极究竟大乘不共法之离世间也。

  究竟离世间者,即超出三界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以及超九法界之佛界、涅槃、或超过涅槃之任何法。凡是可以分别、对待、安立、思议,与稍有言语识想之立足点者,皆是世间,所以此大乘不共之离世间义,即是根本无分别智所行,诸佛大圣之所独证,超过一切思想、分别,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之一真法界也。

  总上四义,第一最浅者,即是世间凡夫所谓离世间也;第二稍深者,即是外内共同修持禅定之离世间也;第三又深者,即是三乘共同修证之离世间也;第四最深者,即是大乘不共之离世间也。此四种中,第一凡夫之离世间,非此经中所明;后三种离世间义,在此品中皆统摄无余也。

  庚一 菩萨兴问

  辛一 乐远离行白众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从座而起,于大众中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普告一切诸菩萨言:“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作是念:以何因缘,远离世间修阿兰若清净妙行?诸佛子等一心谛听!我承佛力,今为汝等分别演说阿兰若行”。诸菩萨言:“善哉!大士!为我等辈及未来世求菩萨者,惟愿说之!我等乐闻”!

  尔时者,即是前会常精进菩萨等闻佛说法已讫之时。大会众中,即有一菩萨常乐修行阿兰若行,常常厌离世间五欲之苦,出白佛言而为诸菩萨说法也。承佛威力者,菩萨本不能说此妙法,但因佛力加被,故从座而起说阿兰若法也。普告一切诸菩萨言,即是乐远离行菩萨对众说明住阿兰若之义,修阿兰若行之要门,应当如何观察如何思维修行也。换言之、菩萨住阿兰若者,非如世间闲人雅士隐居山林,或恶性众生等空住山林,毫无获益;而菩萨住此阿兰若处,乃修行善法远离五欲也。诸佛子等下,即是告白大众,使大众诚心谛听此阿兰若法。诸菩萨言下,菩萨告白后,于是大众欢喜踊跃,即同声赞叹此菩萨之美意,并奉请菩萨说此行法,我等愿乐欲闻也。

  辛二 乐远离行正说

  壬一 长行

  癸一 观世间诸恐怖

  子一 总标

  是时、乐远离行菩萨告诸大众:“一切世间多诸恐怖,出家菩萨为厌世间种种恐怖,舍离父母及诸眷属,住阿兰若修远离行。”

  以下总标菩萨以何因缘修阿兰若行,即是乐远离行菩萨乘自本愿、本行、所修、所证之法,开示大众也。是时下,即出家菩萨,观一世间之法,都是恐怖之相,与生死烦恼之因。因世间法以分别为中心,即造种种恶业受种种苦报,轮转不息也。又此世间之法,若再微细观之,状如幻化泡影,生灭无常,法法皆不自在,三界皆是行苦。所以菩萨抛父母、舍妻子、住阿兰若,依正信、见、戒而修无漏善法,远离世间之恐怖也。如心经中说:“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窐碍;无窐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住阿兰若也。

  子二 详说

  丑一 观恐怖相

  寅一 略观诸结

  “云何名为种种恐怖?或有菩萨而作是念:我为恐怖,一切烦恼从我生故。或有菩萨而说我所是为恐怖,一切烦恼我所生故。或有菩萨而说七慢是为恐怖,种种慢不敬善人故。或有菩萨以彼三毒而为恐怖,造无量罪堕恶道故。”

  ‘结’者,即烦恼之别名。前文讲世间恐怖,但何法为恐怖?故在此文中,先从诸烦恼结略观恐怖之相也。云何下,菩萨虽总修阿兰若行,但观念各有不同,如佛使五百比丘观察苦本,其所见各异也。或有菩萨观察烦恼结因皆由有我而生,故此我相甚为恐怖;因有我为根本故余烦恼法麇集而起,遇顺则贪,逢违则嗔,造尽三恶业行。如世人各执我故,于是各各相争相杀,造种种烦恼而不得安宁也。或有菩萨觉察烦恼之因皆由我所而起,因执我所有故方起种种恶念、种种争斗。否则、若但有我不有我所,则此我法不及他人,即与他人无关;因无关故,即不起执著贪求男女、财产等欲,故此我所甚为恐怖也。或有菩萨观察七慢,为生烦恼之因,因慢者恃己淩他为性,有此慢本,一切善法不能虚心敬求,一切善人不能诚心恭敬,于是生起种种烦恼、斗争、相残、相杀等等之祸因,而使自己人格堕落,故此我慢甚为恐怖也。或有菩萨觉得贪、嗔、痴毒为烦恼之本,因有贪、嗔、痴三毒故,即造种种恶业轮堕三涂,故此三毒甚为恐怖也。

  寅二 别观五欲

  或有菩萨以彼五欲而为恐怖,耽著世乐堕八难故。譬如世间有七步蛇,当害人时毒力炽盛,出过七步即便命终;一蛇毒力尚能损人,何况五蛇共为伤杀,毒力转盛命难得全!世间五欲亦复如是,一一欲乐各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尘劳,迷惑愚夫令堕地狱、饿鬼、畜生及余难处受大苦恼,何况具足贪著诸尘?如恒河沙无数诸佛出兴于世说法教化,隙光迅疾终不得见,常在恶道犹于自家,处无暇中如戏园观。过去有佛欲令众生厌舍五欲而说偈言:‘譬如飞蛾见火光,以爱火故而竞入,不知焰性烧然力,委命火中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爱好色而追求,不知色欲染著人,还被火烧众来苦。譬如群鹿居林薮,贪于丰草而自养,猎师假作母鹿声,群鹿中箭皆致死。世间凡夫亦如是,贪著种种可意声,不知声能染著人,还受三涂诸苦报。譬如蜜蜂能飞远,游于春林采众华,为爱醉象颊上香,象耳因之而掩死。世间凡夫亦如是,爱著一切受用香,不知香能染著心,生死轮回长夜苦。譬如龙鱼处于水,游泳沉浮而自乐,为贪芳饵遂吞钩,爱味忘生皆致死。世间凡夫亦如是,舌根耽味以资身,杀他自活心不平,感得三涂极重苦。譬如白象居山泽,自在犹如师子王,欲心醉乱处昏迷,追寻母象生贪染。一切凡夫亦如是,趣彼妙触同狂象,恩爱缠缚不休息,死入地狱苦难量。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著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涂黑闇中。若能舍离贪欲心,住阿兰若修梵行,必得超于生死苦,速入无为常乐宫。

  以下别观五欲,即对五欲乐详细之观察也。或有菩萨觉五欲之乐最为恐怖,因世人遍贪五欲为根本故,即造恶业,堕八难永无出期也。五欲者,眼贪好色,耳听好声,乃至身贪好触,总言之、即五根贪求五尘之好境也。譬如世间下,以喻显法。七步蛇,毒力最大,伤人至多七步,其人即死。何况五蛇下,即是五欲乐中贪求一欲,即能损人慧命堕入三涂,何况五欲共同伤害,其害固不堪设想矣!各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尘劳者,因贪五欲即遍求财产、好色,由此遍求为因即起贪、嗔、痴等八万四千微细尘劳,以致亡身失命也。迷惑愚夫者,即是无智慧之人,受此五欲迷惑,堕三恶道受诸苦也。反之,大智菩萨厌离此欲,而勤修善道也。如恒河沙下,显此贪求五欲之人,常在三涂八难之中,即过去虽有无量诸佛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但此等人不闻不见,纵有见闻亦如日光过隙刹那即逝,即虽在人间亦不遇佛也。常在恶道下,贪五欲人堕在恶道,犹如世人常处家中;堕在八难,亦犹如世人贪观娱乐之园而恒不舍离也。无暇,即是八难处。

  过去有佛下,明过去诸佛,为令众生厌离五欲故说此偈也。亦是乐远离行菩萨重说过去佛偈,俾现时和未来之众生获得厌离五欲之利益也。譬如飞蛾以下,以飞蛾等五喻,明贪色等五欲之害,飞蛾见火光,喻贪色之弊。如飞蛾只知火之可爱,奋勇前进,而不知火有丧身之虞。世人贪求色欲亦复如是,只知色之爱人而不知色之陷人也。贪爱好色者,此色非唯男女欲色,凡是贪求好玩美丽之色皆为贪色,皆有亡身之害也。譬如群鹿居林薮八句,此喻贪声之害也。群鹿居于林薮之中,本可栖身藏命,但贪逐猎师之假声离群独出,遂招亡身之祸。世间众生亦复如是,因贪著种种可意之淫声、绮音,亡失一切善事以致丧身失命也。可意声,即顺心悦意之声。譬如蜜蜂能飞远八句,喻贪香之过失。蜜蜂本来游行一切花间无有损失,但因贪象额醉酒之香,故招象耳掩死之祸。世间凡夫亦复如是,因贪香忘反,失一切善造一切恶也。譬如龙鱼处于水八句,喻贪味之过失。因众生贪著美味,行一切不平等杀害之事,丧他人而保自身,以致亡身堕三涂等苦之过失。如龙鱼在游泳之中,为贪芳饵之食,遂吞钩丧命也。譬如白象居山泽八句,喻贪触之失。世人只知贪求男女美色,趣彼妙触以资身心快乐;而不知此色为恩爱牵缠不息之因,堕身沉沦之本。正犹白象安居山泽自在如意,但忽为欲心昏乱,出山追寻母象以致丧身失命也。世间男女互相求下,即总结贪求五欲之过。以男女色欲为最甚,小之凡夫,广之畜类及欲界人天,皆因贪此色欲以致堕落,受欲海缠缚,堕三恶道黑暗中也。若能舍离贪欲心四句,是劝修离欲。若住阿兰若修行梵行,即得超度生死,到于无为涅槃之常乐宫也。

  寅三 别观贪财

  “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他财宝欲令损减,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因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一切菩萨分明知见如是因果,常生恐怖欲求解脱。由是恐怖,远离眷属住阿兰若。”

  五欲以男女色欲为根,所以离世间义即离欲界之五欲。但此五欲之中,有一欲唯人道之所特别贪求,而余道之所无有者,即此贪财之欲也。因贪求财产故即造种种恶业,故出家菩萨于财欲,特作观也。

  或有菩萨观世人贪求财产而生恐怖。自己财宝下,明世人贪求财宝即不肯布施种福;换言之、即世间众生贪求聚集财宝,如百川归海无有满期,自己尚不受用,何况布施人也?于已财宝至正感之果者,出贪求相和堕三涂之因及受地狱之苦也。从地狱出下,是受第二畜生之正苦报。因前世贪求他人钱财,今生以畜生身而酬报正果耳。受是罪已下,即是复至饿鬼中,酬还前世夺人财产使人受饥饿之报也。毕是罪已下,明转生人间偿还前世鞭挞、饥寒、逼迫、种种残害他人之余报也。相似果者,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鞭挞因鞭挞果,故名酬相似之因名相似果也。一切菩萨下,菩萨了知此五欲是苦,是堕三涂之因,故生大恐怖,厌离世俗,抛弃父母,入阿兰若发菩提心也。

  寅四 广观烦恼

  ‘或有菩萨以渴爱心而为恐怖,于诸未得一切财宝,日夜追求生渴爱故,或有菩萨我我所见而为恐怖,为诸烦恼作依止故。或有菩萨以诸法见而为恐怖,与所知障作依止故。或有菩萨六十二见而为恐怖,入邪见林难出离故。或有菩萨疑为恐怖,于真正法生疑惑故。或有菩萨以彼断见而为恐怖,执无后世拨无因果,生大邪见入地狱故。或有菩萨以彼常见而为恐怖,执五趣身恒常决定,随善恶业无变易故。或有菩萨以彼嫉妒而为恐怖,不耐他荣怀恶心故。或有菩萨常以掉举而为恐怖,心不寂静生散乱故。或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或有菩萨以彼无惭而为恐怖,内无羞耻常造诸恶,业障无明难见佛故。或有菩萨以无愧心而为恐怖,外无羞耻弃恩背德,生死轮回堕三涂故。或有菩萨以忿恨等而为恐怖,能损自他互为怨结,于多劫中障佛道故。或有菩萨以彼忘失而为恐怖,于所闻法不能忆持,忘失文义增愚痴故。’

  以下广明烦恼中,因经文参差不一,于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之小、大、中随,不能划一严明界限,故科文中总名为广观烦恼也。或有菩萨观渴爱之心能起一切烦恼,于未得追求生渴爱故,菩萨生恐怖心也。渴爱者,即贪爱之心,如渴极之人而思饮也,或有菩萨总观我我所见而生恐怖。前文略观诸结科中,别观我我所执,此处总观故不同也。或有菩萨下,上文我我所见即萨迦耶见,此处即是法见。我我所见烦恼障本,此诸法见所知障本,故菩萨观此而生恐怖。所知障者,一切事理境界,应可了知、亲证,今不能如实观察,即为此法执所障,故曰:所知非是障,以障障所知也。或有菩萨观六十二见而生恐怖。六十二见者,即是在五蕴法上,各蕴执有是我、我有、属我、我在之四,遂成二十;再展转三世,加上根本之断常二边见,成为六十二也。或有菩萨观疑而生恐怖,因疑为六根本烦恼之一,以犹豫为性:由此犹豫于正信、正见及一切善法,彷徨岐途不能前进,故恐怖也。或有菩萨观断常二见而生恐怖。因有断见故,即掩没因果、毁谤三宝而造恶业;反之,有常见故,即抹去善恶因果变异之相,亦随之造恶,故观此为恐怖相也。或有菩萨观嫉妒生恐怖。嫉妒者,随烦恼中小随之一,不耐他荣为性,常怀恶心为业;又复见他功德不能随喜,故恐怖也。或有菩萨观随烦恼中中随之掉举、不信,而生恐怖也。因有掉举心故,使心散乱,观定不成;因有不信心故,一切三宝功德不能信受。如人无手者,因正信是手,正戒是脚,正见是眼,但此不信与信相反,故名无手也。或有菩萨观中随烦恼,无有惭故对于内法不知尊重,无有愧故对于内外诸法不明善恶,不知报恩;二者皆无羞耻故,能造恶受罪,故菩萨生恐怖也。或有菩萨观小随烦恼忿恨等而生恐怖也。或有菩萨观大随中失念而生恐怖。忘失者,即失念也,于善法等不能忆记正念,不能受持佛法,故生恐怖也。

  寅五 遍观杂染

  “或有菩萨乃至一切不善黑业而为恐怖,何以故?一切不善是生死因,轮转三界不得出离,于是无量无边恐怖,皆能障碍出世胜法。或有菩萨以五种盖而为恐布,五种烦恼覆盖菩萨菩提心故。或有菩萨以憎恶心而为恐怖,于诸众生无怜湣心,修菩提行多退转故。或有菩萨以破戒垢而为恐怖,污秽圣法难得果报。或有菩萨以彼忧恼而为恐怖,妄想炽然失善业故。或有菩萨以恶作心而为恐怖,于所修善生追悔故。或有菩萨而说狂醉是为恐怖,不识善恶无尊卑故。或有菩萨以非时死而为恐怖,不住正念归无常故。或有菩萨以妄语业而为恐怖,生生世世所有言说,一切众生不信受故。或有菩萨以四颠倒而为恐怖,由四颠倒轮回生死,起烦恼业不求佛故。或有菩萨而说恶友是为恐怖,随不善友造恶业故。或有菩萨以五蕴魔而为恐怖,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以是因缘而生恐怖。或有菩萨以烦恼魔而为恐怖,大小烦恼能续生死,退菩提心堕恶道故。或有菩萨厌患死魔而为恐怖,发菩提心未得不退,身坏命终生退转故。或有菩萨以诸天魔而为恐怖,天魔眷属充满欲界,障修道人退菩提故。或有菩萨以无记心而为恐怖,于诸善法不能进修,空过长时退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彼八难而为恐怖,堕八难者从冥入冥,生死长夜难遇明故。或有菩萨观彼地狱而为恐怖,一堕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难解脱故。或有菩萨堕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或有菩萨睹饿鬼道而为恐怖,于恒沙劫受饥渴苦,难可值遇佛法僧故。或有菩萨想欲界生而为恐怖,烦恼杂起造诸恶业堕三涂故。或有菩萨以彼色界而为恐怖,有覆烦恼能障定故。或有菩萨以无色界而为恐怖,三界之中最为寂静犹如涅槃,有情妄执而为究竟,劫尽命终坠地狱故。或有菩萨数数生死而为恐怖,生邪见家难出离故。或有菩萨厌离生死而为恐怖,死此生彼常受苦恼,障菩萨行求涅槃故。或有菩萨以世间语是为恐怖,心常散乱妨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心意识而为恐怖,所缘行相不可知故。

  杂染之法遍于惑──烦恼、业、苦──生三种杂染,但文段不甚明晰,故总名杂染也。或有菩萨观业杂染法为一切生死因,障菩提胜道,故菩萨恐怖也。黑业者,业有善、恶、无记三种,善业即为白业──清净,恶业即为黑业──杂染,善恶参杂即为杂业──融和,故此黑业即恶业也。或有菩萨观五盖生怖,五盖者,即贪欲盖──顺境希求故,嗔恚盖──违境忿恚故,昏眠盖──昏熟闇冥故,掉悔盖─-轻动追过故,疑惑盖──谛理不决故。盖者,障覆之义,有此五种即能障覆菩提道故。或有菩萨观憎恶生怖,因憎恶故于一切众生即无怜湣之心,无怜湣心故即无大悲,无大悲故即不能普度众生,故菩萨生恐怖也。或有菩萨观破戒生怖。戒者,三无漏学之本,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此戒本若破,则定慧之果难成,故恐怖也──此破戒为业杂染摄,或有菩萨观忧恼生怖,因有忧恼心即不能专一,心不专一妄想易生,即失善业,故菩萨生怖畏也。或有菩萨观恶作生怖。恶作者,先之所作后生追悔,如先作善后生追悔,则善业难生,故菩萨恐怖也──此是四不定中之一。或有菩萨观狂醉生怖。狂醉者失去通常知觉,于一切善恶尊卑不能明辨,故恐怖也。或有菩萨观非时死生怖。非时死者,失去正念不能随念所生,以及乘业轮转,或堕三涂之中,故生恐怖。或有菩萨观妄语生怖,因在因地妄语,果地即说真实言语众生亦不信受,故恐怖也。或有菩萨观四倒生怖。四倒者无常计常,不净计净,不乐计乐,无我计我,由此四倒生死轮回,故恐怖也。或有菩萨观恶友生怖,因随恶友恶业增长,善业退失,故怖畏也。或有菩萨别观五魔而生恐怖。五魔者,即业、天、死、烦恼、五蕴魔是也。或有菩萨观无记生怖,因无记法对于善法障前进故。或有菩萨观八难生怖,因在八难不能遇佛,常处黑暗故生恐怖。或有菩萨观三恶道而生恐怖。或有菩萨别观三界无常而生恐怖也。或有菩萨观数数生死生怖:因常流转生死之中,若生邪家即难出离,故生恐怖。或有菩萨观厌离生死生怖:因在生死之中,常有生老病死苦故,障碍求菩萨道。或有菩萨观世语生怖,因世间语散乱定心,妨害善业,故生恐怖。或有菩萨观心意识三生怖:心者集起之义──第八,意者思量之义──第七,识者分别之义──第六。此三心法,都是虚妄分别之心,此心为因乃显妄境,由此妄境复成妄因,展转相续无有出期。又此妄心妄境行相难知,故生恐怖也──此中心意识,总括三界心心所。

  丑二 示离怖处

  “若在俗家,由斯恐怖昼夜相续扰乱善心,不能证得无恐怖法。过去菩萨住阿兰若,皆能证得无恐怖法,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菩萨住阿兰若,悉皆当得无恐怖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诸大菩萨,住阿兰若断一切障,得无恐怖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当知!随应修学三世菩萨摄念身心住阿兰若,调伏妄想永无恐怖,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文明种种恐怖,此文正指出离恐怖之处。此中可分为三种而大略说明之:第一、从若在俗家至不能证得无恐怖法一节,说在家之人不能究竟离去恐怖,因他常为世俗之所牵攀,昼夜分扰其心,虽善心亦终不能免欲染之所缠缚,所以不能离恐怖。第二、从过去菩萨至得无恐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节,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之诸大菩萨,能断除种种恐怖;其所以能断除种种恐怖者,即是能远离五欲之家而处于清净阿兰若地,以收束其心而求于佛果菩提。第三、从汝等当知至究竟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文,说明今智光菩萨等修学三世菩萨住阿兰若离恐怖之法,即是调伏身心,使五根不发生六识,攀缘六尘以流转生死。必要调摄其心,使此万念纷纭之心而归为一念,如是一念相续不断,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渐次离去三界有漏生死之法,以至于究竟离去一切恐怖,究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不究竟成佛,则终是堕落于生死恐怖之中而不能出离。唯有出家菩萨,远离尘俗而处于清静兰若,息诸妄想分别而究竟成佛,始能离一切恐怖,否则终不能远离恐怖者也。

  丑三 出恐怖本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一切恐怖著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

  上面指出远离恐怖之处所,现在指出恐怖之根本。因恐怖无量,必须穷其根本,若根本除则枝末自易断除。故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处,即应常观察。思维下,举出恐怖之根本。此中世间一切恐怖皆从我生者,即是总举一切恐怖皆以我为根本,假使我空则便能远离一切恐怖。所谓我者,不过是五蕴之假体,但众生不知妄认为我,既妄认为我,便执著为我及生我爱与妄想分别,乃至生出一切烦恼,此中所举恐怖之根本,有十余种之数,约其性质相同者而归纳之,即便是以我为根本。由有我故便生执著,则有我见发生;既由我见,又生出我爱以为上首,及我之妄想分别。兹为明了起见,列表如下:

  一切恐怖皆从我生─────────我

  一切恐怖著我我故─────────我见、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我

  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想生故─────────我想

  一切恐怖我见生故─────────我见

  一切恐怖我为住处─────────我

  一切恐怖因我生故─────────我

  一切恐怖分别生故─────────我见、我想

  一切恐怖烦恼生故─────────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爱(贪)

  上所明即是一切烦恼由爱而生,以爱为上首,以我见、我想为副助;而我爱、我见、我想,又以我为根本。若能明此,即知一切恐怖之本胥在于我,我无则恐怖亦无。仔细思之,的确如是。平常胆大而对于生死不生惧畏之人,不过是意识所熏成之习气,而他之根本仍是有所恐怖;如打仗遇危险而不惧,不过习惯之养成,并不是离去恐怖。若果真离去恐怖,不特一切凡夫不能,即是三果之圣人于入灭定时、遇到忽击大雷之时,尚不能免去惊骇而生我之恐怖,若要离去此恐怖,即是成唯识论所谓阿罗汉与八地以上之菩萨,第七末那不执为我,始能无有恐怖。否则、皆在恐怖我执之中。由此、则知一切恐怖皆由于有我也。

  丑四 结应离执

  “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舍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何以故?若有我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依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

  上明世间一切恐怖,皆由于我我所执;今于明得一切恐怖不外乎我我所执之后,要于此阿兰若中离去我我所执,此中大略可以四种意义明之。第一、总明我法二执,谓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清静之处,尚不能离去我法二执,则便与住阿兰若之本旨相违。盖住阿兰若之本旨,即是求证佛果菩提,求佛果菩提即要离去我我所执。今既不能离去我我所执,则便同于山中之野兽,不如还住白衣之屋舍,何必出家修行耶?第二、即正明我执。此中所云我相者,即是五蕴身和合之假相,即是我之总名,为有情虚妄分别而计执者。补特伽罗相者,即是‘数取趣相’,数数取得六道之相,从此趣而趋于他趣,即是从此一身而到他身,若人、若畜生、若天等。虽数转变而忽此忽彼,但有此忽此忽彼之自体,即以此忽此忽彼之自体而分别计执为补特伽罗,即是我相之别名。此经但举二种我相,在他经论有知者、见者、士夫等种种我相之不同,后当明之。第三、结上之我执而起下之法执。此中之我执,即成唯识论所谓:“有情、命者、预流、一来等”。我所与法见,即成唯识论所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然此中是说若有我法二执,则不应住于阿兰若处也。第四、别明法执,此中所云四颠倒执者,即凡夫于无常之法而执为常,于无乐、无我、无净之法,而执为乐、为我、为净,所以名之为四颠倒执。涅槃相者,即说修学之人,执著有涅槃所依及涅槃证得,即是涅槃之相。烦恼相者,即是执著我我所相,由执我我所相故而生诸烦恼。要之,此中是说有四颠倒执,固不能住于阿兰若,即是有涅槃相之执,尚不能住于阿兰若,何况于阿兰若而起诸烦恼相耶!

  癸二 观阿兰若功德

  子一 示当住阿兰若相

  “汝等谛听!若有不著一切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舍一切诸恐怖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于诸烦恼得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得成就涅槃因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善修行四无垢性,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具足多闻有智慧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修行三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永断能缚烦恼结者,应当安任阿兰若处。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所作已办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舍诸重担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住阿兰若相者,即是住于阿兰若所应持之态度。前结应离执一科,即是不应住阿兰若之态度,因他我我所执尚未舍离,则便违于住阿兰若之本旨。今是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态度,此中可以二段而明之:第一段,可说泛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条件、可有七种条件:第一,不著一切相,便有住阿兰若之资格。因不著我种种相、法种种相,则便于我法皆不可得,如是则便住无所得之心。第二、若心调柔无有诤论,调柔即是调伏烦恼之心而柔顺于出世之道,无有诤论即是安住于定心而不与六尘诸缘诤论──即不缘六尘等法,盖诤论即生烦恼之过失也。第三、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即是不著于世俗境界。第四、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即是不依止于五尘及其他法。第五、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即是于止观中观一切法无二无别。第六、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即是于行住坐卧,皆与心相应而使自心安乐。第七、能舍一切诸恐怖,即是舍离上面所举出之诸恐怖法。第二段,可说是总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条件,此中举出之条件有十一种:第一、于诸烦恼得解脱者,此就最低限度能对治烦恼言,若真解脱要在见道位,究竟解脱烦恼必须在佛果位。故今从对治言,即地前亦可方便解脱烦恼。第二、成就涅槃因者,即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者。第三、善能修行四无垢性,即是修习无垢性品中不贪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之四法。第四、少欲知足,其性质略与四无垢性相同。第五、具足多闻智慧,即是具足闻、思、修慧。第六、能修三解脱者,即是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或三空。第七、永断能缚烦恼结者,此是就渐渐对治烦恼而至于极言,与前解脱烦恼稍别,彼是直就解脱而言。第八、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即是能谛审观察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等法。第九、所作已办者,即是二乘人究竟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于免离生死所应作之事已办毕,再不流转生死故。第十、舍诸重担者,即是解脱烦恼,因烦恼未除则如重担之负于身,今烦恼既除则身心皆得轻安自在。第十一、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即是于见道位通达诸法真实如如之深妙理体。若于上之各种条件,能具足一种、二种乃至齐具,即得住于阿兰若处;否则、等于山中之野兽,或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之为愈也。

  子二 示正住阿兰若行

  丑一 不生一切分别心观

  “汝等当知!阿兰若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生阿兰若,曾无恐怖亦无分别;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亦复如是,观自身心犹如枯树、墙壁、瓦砾等无有异,于一切法无有分别。我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由善恶因随业受报。是身无常速起速灭,是身虚假终不久停。如是身中无我我所,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有见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如彼树木无有恐怖。时诸菩萨得大安乐无畏生处,是名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出家菩萨于阿兰若处修学佛道,于一切诸法不应起分别之心,即华严经所谓“不于其处起分别,是故此中最吉祥”也。此中略可以三段说明之:第一、即是乐远离行菩萨告智光等菩萨住阿兰若修观之方法,其方法谓住于阿兰若者,观本人之身如阿兰若处之草木瓦砾,无有分别无有恐怖,菩萨之修习止观亦复如是,于一切诸法亦不应起分别。然此是现量境界,并非如草木瓦砾全无知者。第二、即乐远离行菩萨说明自己修观之法,而观得身心虚伪不实,刹那变坏乃至如是身中无我我所及无有情等。此有情等皆是我之差别相,今以般若经中之十三我相,并列而观之,便可知彼此所出我相之多少。其他经论,亦有多少不同者。兹不繁取。如下表:

  ┌我…………………………………我 我 所┐

  │有 情──────────有 情│

  │意 生 │

  │摩纳缚迦 │

  │养 育 者──────────养 育 者│

  │数 取 趣 │

  般若经┤命 者──────────命 者├本经

  │生 者 │

  │士 夫──────────士 夫 者│

  │作 者──────────作 业 者│

  │受 者 补特伽罗│

  │知 者 │

  └见 者──────────有 见 者┘

  第三、即是乐远离行菩萨说明本人修观方法之后,嘱命智光等亦应如是观察,不应起分别乃至有我我所执等。若能如是观察,则便离一切恐怖而得大安乐,是名住阿兰若修菩提者。

  丑二 具足一切功德处观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昼夜相续应如是观: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无垢性安乐之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知足之处,是阿兰若于诸烦恼得解脱处,是阿兰若具足多闻智慧之处;是阿兰若伏断烦恼所知障处,是阿兰若能入三种解脱门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八解脱处,是阿兰若善能观察十二缘处,是阿兰若善能断除业障之处;是阿兰若能得初果预流之处,是阿兰若能得第二一来果处,是阿兰若能得第三不还果处,是阿兰若得第四果阿罗汉处;是阿兰若证得辟支佛果之处,是阿兰若已办所作得自在处,是阿兰若舍诸重担得轻安处,是阿兰若证得二空真如之处。”

  “同阿兰若能修无量大慈心处,是阿兰若修证无量大悲心处,是阿兰若能善修习喜无量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舍无量处。是阿兰若能发菩提心处,是阿兰若菩萨修持到十信处,是阿兰若复次进修到十住处,是阿兰若展转增修到十行处,是阿兰若展转修行十回向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善根处,是阿兰若修行六度波罗密处,是阿兰若修行初地至十地处。是阿兰若证得六根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天眼通处,是阿兰若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处。”

  “是阿兰若有惭愧处,是阿兰若不放逸处。是阿兰若修五根处,是阿兰若证得无量无边三昧之处,是阿兰若能得恒沙陀罗尼门证自在处,是阿兰若悟无生忍,是阿兰若永出三界断生死处,是阿兰若得不退转,是阿兰若降伏一切众魔怨敌,销除业障见佛闻法如是之处。是阿兰若得佛不共最上法门。是阿兰若修习戒蕴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出生无漏三摩地处,是阿兰若能生般若证解脱处,是阿兰若能生解脱知见之处。是阿兰若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阿兰若能得解脱十二入处,是阿兰若永离有漏十八界处。是阿兰若微妙观察十八空处,是阿兰若容受一切诸法空处。是阿兰若增长十善法生之处,是阿兰若增长坚固菩提心处。是阿兰若三世诸佛赞叹之处,是阿兰若一切菩萨恭敬赞叹如是之处。”

  “是阿兰若毗婆尸佛于尼俱陀树下成道,是阿兰若尸弃如来于尸利沙树下成道,是阿兰若毗舍如来阿尸婆多树下成道,是阿兰若俱留孙佛无忧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俱那含牟尼如来优昙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迦叶如来娑陀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释迦如来于毕钵罗树下成道之处。汝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胜利”。

  此明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处,应观阿兰若处具足如是种种功德。此中从复次出家菩萨至证得二空真如之处,略与前‘住阿兰若相’科中后段“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以下文同,今且摄表以明之。

  此中所出之功德,虽比前住阿兰若相后段文中稍多,但不过开合之不同耳。如此中于三解脱之后又加以八解脱一条,虽名相不同,然皆是修无所得之空观法。所谓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略与八胜处、十遍处相同,为上二界与三乘所共修之法。其善能断除业障功德,略与阿兰若相中之‘永断能缚烦恼结’相同,不过明阿兰若功德中,就其烦恼所感得之业果而言耳。此明阿兰若功德中,多出声闻四果与辟支佛果,即阿兰若相中之‘所作已办’摄之。其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正是所作已办之人;其声闻之前三果,虽不即是所作已办者,但阿罗汉果是基于此三果者,故亦摄之于所作已办中。此明阿兰若功德中又举出所作已办者,总明二乘人之得自在,亦无妨碍。前阿兰若相中有‘若得成熟涅槃因者一一条,虽未摄于此何种功德中,但此一条可说是总明修菩提道法者,则可通摄一切。要之、此表中用实线者,即是上下相同;其用虚线者,则可摄于某种中。

  次从是阿兰若至舍无量处一文,明阿兰若能修得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之四无量心功德。次从是阿兰若至至十地处一文,明菩萨三僧企耶求佛果菩提,于所经历行位之功德;即是从初发心进而到十信,更进而到十住,再进而到十行,如是展转增进而到十回向,再由十回向展转增进而到四加行,于中修行六波罗密,乃至登极喜地以至十地。但六波罗密在地前所修者是有漏之功德,不得名为清净波罗密;在地上菩萨所修者,则便名为无漏功德清净波罗密。次从是阿兰若至如是通处,明身心获益之功德。初是六根清净功德,六根清净即是住阿兰若能使无始以来眼等诸根之罪垢悉皆消除,即成诸根互用圆满无碍之功德。其次即是获得六神通之功德:此中之宿住智即宿命通,生死智明即是漏尽通。因此通于诸烦恼已尽净无余,更不落于生死,故对于生死已明了通达,非是天眼通。天眼通但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之相,且此中已举出此通,所以断除烦恼是漏尽通,断除生死而不受于生死之谓也。此中所以称智称明者,因此六神通是由于证得圣智而发,或与圣智相应,故此中称宿住智及生死智,又此言生死智明者,若以三明而论,则宿命通为三明中之一明。明之功用,较通之功用稍强,但此中互用而不分耳。

  次从是阿兰若至不放逸处,明住阿兰若能得善心所之功德,即是住于阿兰若能生惭愧之心及不放逸之心。次从是阿兰若至最上法门,此明住阿兰若能生一切诸法功德。最初、即能修练五根,五根即信、勤、念、定、慧,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之五根菩提分法。其次、即能证得无量无边三昧,三昧即是禅定。又其次,即能得恒沙陀罗尼门自在,陀罗尼即是总持,总持一切法、一切义、一切定慧、一切咒术而不散失,即说总持恒河沙数之善法亦得自在无碍。又其次、即能悟无生忍,无生忍即忍可印证诸法真如之理体为无有生灭者,故云无生忍,此在初地见道位及八地等皆得悟入。又其次、即能永出三界断生死处,断除烦恼障即是断生死,断生死即是永出三界。又其次、即能得不退转,即是于诸善法唯有增胜而不退转。又其次、即是能降伏众魔怨敌及消除业杂染而见佛闻法。众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此众魔能障人之佛果菩提,故称为怨敌。又其次、即能得佛之不共法门──十八不共法或是一百四十功德法,皆为不共二乘之法。次从是阿兰若至能生解脱知见之处,明阿兰若处能生戒、定──三摩地、慧──般若、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功德。次从阿兰若至菩提分法,明阿兰若处能生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功德,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又从是阿兰若至十八界处,明阿兰若处能得解脱十二入、及永离有漏十八界功德。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尘相合,即是十二入;根尘相对而生六识,即是十八界。次从是阿兰若至诸法空处,明阿兰若处能观察十八空乃至能容受一切诸法空。十八空,即智度论、般若经等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其实,十八空亦可概括一切空法,但有此一切诸法空,则其范围比之于十八空又更广阔,以其无限量故。次从是阿兰若至菩提心处,即明阿兰若处能增长十善法及增长坚固菩提心。十善法即是身三支,不杀、不盗、不淫;口四支,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再加无贪、无嗔、无痴之意业三善根,则成为十善法,次从是阿兰若至如是之处,即明阿兰若为三世诸佛之所赞叹,及一切菩萨之恭敬赞叹。

  次从是阿兰若至成道之处,明于阿兰若处成道之功德。毗婆尸,又作毗钵尸、微钵尸、毗婆沙维卫,盖梵音有轻重之不同其义一也。梵语毗婆尸,译曰胜观,或译种种观、种种见等,此是过去七佛之第一尊,而为庄严劫千佛中之最后第三佛也。尼俱陀树,又名尼拘陀树,此云无节,亦云纵广树也。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离地三丈余方有枝节。尸器,或作式弃、式诘,译曰持髻、曰胜、曰最上、曰顶髻、曰火髻,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故。此为七佛之第二尊,为过去千佛中最后之第二佛。尸利沙树,尸利沙者,吉祥之义,即此方之合昏树也,俗名为夜合树。尸弃如来于此树下成道。毗舍,即毗舍浮,又名毗舍浮、毗湿婆部、毗摄浮、鞞恕婆等,此云一切胜。毗湿婆译作遍一切,部即自在义,即是遍一切皆自在。为过去千佛中之最后一佛,七佛中之第三佛。阿私婆多,亦云阿湿婆他。梵语阿湿婆,此言马陀者脚,合而言之曰马脚树。俱留孙,亦云拘留孙、鸠楼孙。拘留孙译云所应断已断,或译灭累,或译成就妙美,为七佛中之第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尊。无忧树即梵语阿输迦树也。悉达太子亦生此树下,即岚毗尼园之无忧树,然俱留孙佛成道之树,但同此名,非即悉达太子诞生之树。俱那含牟尼,又作拘含那牟尼,或作迦诺迦牟尼,译曰金寂,或译金色,或金寂静,或仙人,是贤劫中第二佛,七佛中第五佛。优昙,具云优昙钵罗,译云灵瑞。法华文句云‘优昙华此言灵瑞,三千年中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按此树为无花果类,产于喜马拉耶山麓及锡兰等处。迦叶,具云迦叶波,此言饮光,此为现在劫中第三佛,七佛中第六佛。娑陀、即娑罗树,此言坚固;与释迦如来入灭之树同类。其树四方各生二株,人可于中间居住者也。释迦者姓也,此言能仁;牟尼者即如来之德号,此言寂默,即能仁寂默,为现在劫之第四佛,七佛中之第七尊。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茎干黄白,枝叶青翠,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而复故。探玄记二十四曰:‘毕钵罗树,此云榕树,在岭南亦有此树’。按亦即川、滇、黔之黄桷树。上明七佛住阿兰若于诸树下成等正觉,下从汝等当知至功德胜利,即总明上来住阿兰若处之种种功德。然上面所列之功德,下过举其大略,其实无量无边功德而不可计喻者也。

  壬二 重颂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为诸大众而说偈言:“出家菩萨住兰若,当作何念及何业?世间所有诸恐怖,皆从我见、我所生。若能断除我我所,一切恐怖无所依;若有能执我见心,毕竟不成菩提道:涅槃常住皆无相,何况烦恼非法相?不著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四威仪中调伏心,应住兰若常寂静。能断烦恼、心知足,住于兰若空寂舍,入三解脱无相门,住于兰若离尘垢。能观十二因缘法,四谛、二空真妙理,世间八法不倾动,如是大士住兰若。能观自身如枯木,亦如水沫及幻梦,不著二边平等相,如是萨埵住兰若。罪业缠缚无常身,本来虚假元无实,我法二执及罪相,于三世中不可得。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谛观法性无去来,如是菩萨住兰若。栴檀涂身及赞叹,以刀屠割并骂辱,于此二人无爱憎,如是菩萨住兰若。出家乐住阿兰若,昼夜应作如是观: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觉;阿兰若处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阿兰若处圣所宅,一切圣贤常住故;阿兰若处如来宫,十方诸佛所依故;阿兰若处金刚座,三世诸佛得道故;阿兰若处涅槃宫,三世如来圆寂故;阿兰若处大慈室,菩萨住此修慈故;阿兰若处是悲田,三世诸佛修悲故;阿兰若处六通室,菩萨于此游戏故;阿兰若处大无畏,能断一切恐怖故;阿兰若处三摩地,诸求道者得定故;阿兰若处陀罗尼,诸持咒人神力故;阿兰若处善法堂,增长一切善法故;阿兰若处菩提室,菩萨修道得忍故。若欲永超三界苦,菩提、涅槃当修证,遍周法界利群生,应居兰若菩提室。所修六度、四摄法,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证一如真法界”。

  此中初一颂,颂出恐怖本之一科。次一颂半,是颂前长行结应离执一科文。次三颂,是颂长行示当住阿兰若相文。次四颂,是颂长行不生一切分别心观。次八颂,是颂长行具足一切功德处观。次二颂,是总结长行并重颂之颂。即是要有情住阿兰若求佛果菩提,以远离生死之苦而修四摄六度,作自利利他之事业。所谓四摄者,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以此四法而摄受一切有情,故名四摄。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因三界有于生死之苦,故名三有。甘露城,即是涅槃城。一如真法界,即是一真法界或真如法界。

  庚二 如来印成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摩诃萨为诸大众说是法已,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大众及未来世求佛道者,分别演说阿兰若处殊胜功德,利益安乐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趣向菩提正真觉道,汝所成就无量功德,千佛共说不能穷尽”。

  此以前乐远离行菩萨在如来法会中,对在会大众说明本人出家修行之心得。一方面明处于世间为种种不善法之所染污,不易解脱三界生死之一切恐怖;一方面又明若要出离世间之一切恐怖,则必须处于阿兰若处而修佛道,因阿兰若处能生一切清净功德。故嘱在会诸众,出离五欲杂染之地,而于清静兰若依其所说之法而作如是观。但说虽如是说,而不知是否与佛相同,因要释众之疑惑,故有如来出而印证许可,以明其说真实非虚,以释在会疑惑,且亦令未来生信,此即本科文之大意也。

  庚三 法众获益

  尔时、会中智光菩萨、无量阿僧祇菩萨大众,闻阿兰若最胜功德,即得闻持陀罗尼门。无量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千亿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即智光等无量无数菩萨,得闻乐远离行菩萨说阿兰若之功德,即获得闻持陀罗尼之利益。闻持陀罗尼,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即是闻听佛法而总持不失也。次有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得不退转。次有千亿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其义如前诸获益中说。上来,应机渐说中之五乘共法,于此告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