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厌身品第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身品第七)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丙二 三乘共法

  丁一 大乘共行二乘法──十行

  厌身品第七

  这一品,属于三乘共法的大乘共行二乘法。此中所谓三乘: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修生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的声教,悟四谛的真理以证得阿罗汉果。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修生空法,在他最后一生不依如来的声教,只要感飞花落叶的外缘,自觉十二因缘的真理以证得辟支佛果。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万行,以证得无上菩提果。但是,这三乘都共修习四念处观,所谓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体为不净的东西,此肉体是父母所生的,肉体的内外污秽充满,没有一点儿清净的地方,所以观身为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是苦乐的感觉,但乐是从苦的因缘而生,复又转生苦,世间没有实乐,所以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心依六根缘六尘,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常住的时候,所以观为无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因为法没有自主自在的本性,所以观为无我。这是就苦谛而修的四念处,我们之所以有苦,因有此身、受、心、法四事,所以就此四事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对破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依定、依念,念念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所以得名念处。如法华玄义卷三云“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所以观此四法,对于超出三界有漏之法有所助益,固然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所修证的境界,亦大乘人共修共行的法,以大乘人亦应对破凡夫四颠倒的邪见故。大乘人虽不能抛弃教化众生的负担,而亦须断除三界的有漏烦恼。

  ‘大乘共行二乘法’标题之下,有‘十行’二字。从五乘看,通于三乘;从大乘看,由十信、十住、至十回向、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行的法,这是必经阶段而不可忽略的。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十住、十行位都是出家比丘,是修声闻、缘觉法的二乘人。这样,前厌舍品、无垢性品、修十信的,阿兰若品、离世间品、修十住的,以及此厌身品修十行的,都是出家比丘和菩萨共同修行的。所以,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修十信、十住、十行法的,都是声闻、辟支佛等二乘人。然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为菩萨的资粮位,又为菩萨胜解行地,以菩萨法空胜解力而修六波罗密行。因为修诸观者以法空胜解为最,若能证得法空的境界,则能伏断一切三界有漏烦恼,这即是修三乘出世观位的实证。

  从经文看此品的结晶所在,如弥勒问云“自于是身应作何观”?所以,此品可以题作观身品。谁也知道,最切近的是身,无论他是美的或丑的,但爱惜他,的确超越一切之上。所以,此品中有三十七观,最后观身犹如车乘。‘身’,梵语‘伽耶’,此云积聚,是一聚集的个体,是很多分子积聚起来的。以如今的团体来解释他,这是最适合的。佛法所谓‘一聚’,不能称为个体,是一个团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然而一聚者,有狭义,有广义。从狭义说,此身仅是一个色法的集团,是五蕴之中的色蕴,此色蕴包括五根、五尘、四大诸元素,由此诸元素组织成团体,名之曰身。但此更有别、有通,别则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区别中,身只是五根之一;通则是整个的身。若将此身详细的考察,是各种元素在一起,都互有关系,不可偏废。所以、此身可作为五根的动力所依,此身的团体中有五根互相发用。如眼根有能发眼识作用,能观察外界各种现象的形形色色;其他耳、鼻、舌、身都有同样的发识功能。虽然身为五根所依止之处,而五根各有其特质,各有等次的,如一色聚而没有五根,则不能名之曰有情身,但是四大、五尘的积聚,不能有思想作用,却成为无机物了。从广义说,身又是五蕴组识成的团体,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一、色蕴,总括五根、五境等有形的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感受苦乐;三、想蕴,对境而想像彼此;四、行蕴,对境而造作善恶;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由此五蕴各别的作用,总集而成谓之身,所以不能专指色法而言。若身心分别而言,色蕴即身,而受想行识四蕴即心。心中受、想、行三者,为心上特别的作用,名之曰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而识为心的本性,可名之曰心王。因五蕴为身心的二法,如欲界、色界有身体的有情,这是五蕴而成;无色界无有身体的有情,只有四蕴(除色蕴)而成。这五蕴身,是虚伪的,如增一阿含经二十七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这样,有情身由五蕴的色心二法组识而成,所以是活动的有机体,正适合佛所说的萨迦耶见的意义。‘萨迦耶见’,此云有身见,五见中的身见执著五蕴假和合的团体,以为有真实的我而起我我所的偏见。我们所知道的身,即五根、五尘、四大和合的色身。但人是五蕴的身,不是唯一色蕴的身,若仅是唯一色蕴,那是没有情识活动的死尸了。此五蕴之法,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的,是‘各别的因’如‘相互的缘’合成的。此仗因托缘生起的五蕴之法,因业力所引而不散乱,相续不断而成为身。等到业力尽了,全体的生命如破沙盆也似的粉碎了。至此、五根败坏,四大分离,前六识亦不起,一切业力都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遇有相当的因缘,则由强力的业力发动,又成为后世的有情身。于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复次、此中所观的五蕴身,为五取蕴身。取即烦恼,取即贪爱的增上相,所以这五取蕴身也即三界有情的有漏身。如将此所观的身,认识清楚,则可以明白此品的大意了。

  戊一 弥勒兴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萨摩诃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调伏其心修无垢行,然此菩萨住空闲处,自于是身应作何观”?

  这三乘共法──厌身品、波罗密多品、功德庄严品,都是弥勒菩萨所提问的。这是根据前四品佛所说的离世间而住阿兰那的扼要处,而使住阿兰那者对于人生更进一步来观察,对于了解人生格外深入一层,得到完全的透彻。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已具有正信、正戒、正见,能调伏身心修无垢行,修习禅定止观,然而对自身应修什么观?前厌舍品的厌世观,正明出家的原因,完成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离世间品为出世修行之所依止,此品正明出世观的本相。所谓‘出世’,并不是将此身抛出世界之外,应知这个身就是世间,只要对于此五蕴身能看破,这就是出世。所以是身应作何观,正是三乘出世观的扼要处;阿兰那不过修此观行的场所而已。能否脱离烦恼的迷网,要看心里有没有光明的出世观境,住阿兰那决不是暝坐就可了事;唯在什么都不摇动的那个入定的圆澄心,才可以开拓真善的人生出来。所以、维摩在示病时,为众人观身无常苦空,而论到自身应作何观。却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完全是心理解放,浊性去尽,清醒的洁净的披露。若能不被有漏的五取蕴身和四颠倒见所迷惑,观察他是不净的、虚伪的,即见实相实性的真理。本来万法都是幻生的,空的,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幻化空身即是佛的法身。然观身有深浅的区别,先要认识此五蕴身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他不能给予快乐和自由。所以、弥勒的请问,是极有价值的,是代表胜解行位的大乘人而问的,也是代表二乘人回小向大而问的。这是弥勒菩萨以胜应身而说法,亦是弥勒为摄受十行、十回向地前的菩萨而说法。从另一方面说,弥勒现生兜率及将来阎浮提成佛说法,这都是变化身,都是说三乘法的,所以由弥勒来启问。其实,这三乘法亦就是地前大乘共修的法。从两方面看,从一分三,从三归一。这三乘共法,唯佛的应化身说,这是一乘菩萨为满足三乘人的幸福而说的。

  戊二 世尊许说

  己一 许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众生起大悲心,请问如来入圣智观妙行法门。汝当善听!今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对弥勒说:你的大悲心,为摄受十地以前的大乘众而问入圣智观的法门。要和圣智观相应,须具有正信、正戒、正见、正定,否则没有修入圣智观的希望。你听著!我今特为你们解说。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你讲。

  己二 解说

  庚一 总标有漏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

  前面曾讲过,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和鸟兽、猎人、隐士者流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修禅定的人,以定而修圣智观而求无上佛果的。将这有漏身,涉在四威仪中去观察,观这有漏身包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堆著污秽的怨毒。这种观察,便是佛法的实验。如今科学家谈实验,是在外面另取一物来实验;佛法则以自身来实验,这是超人一等的。

  庚二 别分三十七观

  “当观此身犹如坯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器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嗔、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荫名为身病,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

  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像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后世如象坏台。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琉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乾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湣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嗔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

  “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不生惭愧,虽蒙眷属养育弃舍生故;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亦如大车运载财宝,何以故?乘于大乘到菩提故”。

  这段文,可分为广观、中观、略观三层来观察:

  一、广观:这是三十七中的第一观,观此身如土坯所成的器具,外以各种宝色庄严引以为美观,其实内里充满种种不净的东西。外人认为形体好看,实际上不但是不净的,而且还有六条黑蛇,是活动的,而且还要吐那臭而不可闻的气。世间人也是如此,人有贪、嗔、痴三种的心病,和风、黄、痰荫三种的身病,这内外六病犹如六条蛇,能坏身心;若身心一病发,则整个身体的怨毒一一爆发了。内外各部分,同时毁坏,毁坏成一撮的遗灰。这是观身无常、不净。

  二、中观:这是不广不略观,有十六种:从第二观起,观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因为此身的来源,由父母不净的赤白二质和合而成的。第三、观此身犹如蚂蚁用土造作的窠,这是无常观。第四、观此身如芭蕉无实质,是众多和合而成的假相,这是无我观、空观。第五、观此身无强固力,刹那刹那衰灭败坏,这是无我、无常观。第六、观此身如养毒蛇,能伤害自己的性命,使你造诸恶业,这是不净观。第七、观此身如怨家,假作亲友,在你吃食物的时候暗放毒药,此身亦然,不顾一切恩爱,一味地杀、盗、淫,于是堕落地狱无有出期,这也是无我、无常观。第八、观此身如水上泡,这是无常观。第九、观此身如海市蜃楼,虽有相状可看而不是实有,这是空观。第十、观此身如影像,这是空观。第十一、观此身如遇怨敌,虽然你要出家修行善法,而身体偏要害善根种子而造恶,这也是不自由的无我观。第十二、观此身如腐败的房子,虽然你常常爱护他、修理他,他毕竟还是倒地,这是无常观。第十三、观此身如与敌国相近,时有恐怖,民不聊生,如中国与日本,这也是无我观。第十四、观此身如火烧薪,你有贪心贪求财产,纵然天下人的财产完全归你所有,心里认为还不满足,这是苦观。第十五、观此身如出母胎的婴儿,全靠母亲的调养。此身亦然,整个的身体都是病,内外有六蛇,倘没有适当的调伏,则霎时间坏灭了。所以、为了要修禅定、培植福德与智慧,虽然此身是假的,不应贪爱,也不可不时时去爱护他,这也是无常观。第十六、观此身如炭也似的完全是黑的,从生不净乃至一期死了成为一堆白骨,亦是不净。第十七、观此身如油沃薪,既被火烧又遇大风。比方五蕴是薪,贪即油,嗔即火,痴即风,烧得一撮遗灰也寻不到。

  三、略观:此中有二十观。第十八、观此身如恶疮,观此身有四百四病。四百四病者,如智度论六十五云“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四大为根本,每一大连枝末有一百一,共计四百四。第十九、观此身如大肠,肠内有得多的虫,所以此身全是虫的成分。所以科学家说,人身上有无数的细胞,这细胞即是虫,因为是活动的。第二十、观此身是无常的。第二十一、观此身如非情(无我)。第二十二、观此身如河水不能停止。第二十三、观此身如压油,因为太劳苦了,这是苦观。第二十四、观此身如无母的婴儿,这三界众生没有佛依止。第二十五、观身一旦无常到来,无救护的人来援救。第二十六、人的起心动念,不知从何而来。第二十七、观身不知足,如漏沙盆,放什么在里面都漏完了。第二十八、观身不自在,不是常见就是断见。第二十九、观人不知惭愧,死神到来,也不顾虑眷属的恩爱,就跟著死神去了。第三十、观此身见在虽没有死,然而刹那渐渐趋于衰老。第三十一、观此身唯有受苦,虽有时快乐,但由苦而来,这是苦观。第三十二、观此身唯是忧悲苦等依,如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三十三、观身无主宰。第三十四、观身完全是空的,是虚妄所显的,不过愚痴众生妄执有我。第三十五、观身如空谷传声,空无有实。第三十六、观身如无师之船,所以我们要修禅定。要有正信、正戒、正见,可以行到彼岸,不致有漂泊之虞,这是以有漏身显法性身。第三十七、观身如大车,可以到菩提彼岸。这后二种通于大乘,用五蕴身修出世之法,不但遍行世间而且能达到彼岸。善用此身者,即是自度度他的慈航宝筏。

  庚三 亦作大乘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

  这可附在三十七观后二观之中,即是观此身不但能自度,而且以此身去度人,所以要爱惜此身,将来能辗转广度众生,出生死海到菩提岸。所以、此身亦不可轻视,将来扯起风帆,投入无边报恩海里,便是自度度他的大乘身。

  己三 结成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他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熟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说完了法,于是对弥勒他们说:上面的三十七观,是出家菩萨住阿兰那所修的观,能自观也叫他人观,这即是自度度他辗转流通的法要。若能以此去修习,则可离我我执和人海间的五欲。赶快看空了你的幻身吧!出离了四大构成的幻象的世界吧!假若你想证得出世的究竟佛果的话。

  戊三 法众获益

  尔时、会中八万四千新发意菩萨,深厌世间得大忍力,不复退转于无上道。百千婆罗门发菩提心,成熟信根得不退转。三万六千善男子、善女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在会中有八万四千初发心的菩萨,闻是法已,感觉到这世间的无趣,因为已证得大胜解力了。同时、有百千婆罗门因为专心笃意的听闻教法,就有菩提心生起而得不退转。再有三万六千的一般善男信女也得了见法的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