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梵音佛陀的简称;在中国古书上,或称浮图、浮屠等。至于佛字的意义,就是觉者,也就是大觉大悟者。譬如有学问的人,称他为学者,得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他为觉者;但是所谓觉者,并不是稍微有些觉悟,要一点迷谬颠倒都没有了,才能被称为觉者,这是一个很不易当的名称,所以应称为无上遍正觉者。这觉悟要正确,如果有邪解偏见的错误,决不能混称为正觉,这是简别邪见外道的。同时,这位正觉者,又是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的,所以叫做遍正觉,这是简别二乘的。再由遍正觉而至于无上,则又超越菩萨。大凡一切无明妄想烦恼颠倒等等,都是与梦一样;无上大觉的佛陀,这些梦是都没有了,所以一切业障生死痛苦,也都没有了。如此的大觉大悟者,就谓之佛。他不但自己大觉大悟,而且以正觉遍觉去觉他;又不但自觉觉他而已,并且要使众生皆得到无上的觉悟,是谓之觉行圆满。然佛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名词──此世界有佛,他世界也有佛。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佛法,都是从释迦牟尼而传流下来的教化;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佛留给我们的遗教,有经律论三藏宝典。这部“佛遗教经”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最后遗下来的教训,是给住持佛教的比丘弟子做规范的,所以特名遗教。
这部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其取名的意义,和遗嘱一样,是释迦牟尼对于弟子们最后的遗嘱。经之一字,是遍通众经的名词。佛典上有经律论三藏的分别,经是佛为大众所说的种种教法,后来弟子们把它集录了下来,便成为经。经在佛典中,包括最多;此外还有律,是佛为弟子订立的规制。佛在世,弟子行止有所不决,可以问佛,但般涅槃后,佛嘱弟子,可以去依律而行。论、是历代佛子将经中的精义,尽量的发挥出来,是谓之论。佛教之有经律论的分别,犹如儒者之有经史子集的四库分类。后世复于经律论三者所不能摄收的,都归入杂藏里面。这部经虽有许多教诫弟子的话,但并不入于律而是入于经的。为什么这佛遗教经,又叫做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呢?因为这部经,是佛将要涅槃的时候说的。梵语涅槃,此云灭度,即是消灭烦恼度过生死到达彼岸的意思。再引申充分的说,就是德无不圆患无不寂的圆寂,所以这部佛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以上所说的,就是这部经的经题略释。
凡是佛的经典,都是佛对弟子所说的教法,佛涅槃后由弟子集录下来,由道高德重的长老弟子,把它背诵出来,经过大多数弟子会议通过后,才公布出来,便成为经律。但当时的经律,或是印度古典文的梵文,或是摩竭陀通俗文的巴利文;而中国文的经典,都是翻译过来的。这部佛遗教经,是由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文的。天竺是地名,即现在的印度。沙门是译音,其义就是勤息,谓出家人,是为着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鸠摩罗什是梵音,译曰童寿,即译本经者之名字。其人所译经典,虽不及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多,但除奘师而外,无有出其右者!罗什法师主意译,所以他译出的经文,和中国固有的文字一样,非常流利畅达,盛受欢迎。如法华、般若等经皆为什师最有名之译述。本经里的文字,也是很畅达流利的。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囧錀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段经文,是标明六种的成就。大凡每一部的集成,必先具列六种成就,不过这部佛遗教经的六种成就,和别的经有些不同。别的经,都开端冠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国等,本经则不然。这段文的首句释迦牟尼佛五字,是法师成就。释迦是佛的姓氏,译曰能仁。其所以姓释迦者,因为他的族中,在许多年代以前,诞生了一位聪明仁慈的新国王,后来他的老父王,为他易姓氏曰释迦,所以志其能也。牟尼,是佛的尊称,译曰寂默。佛原名悉达多;这个名字,是后来的尊称,因为他从静默中成就非常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静定中,因名牟尼。初转法囧錀,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这四句中含有两种成就:一是法门成就,二是弟子成就。初转法囧錀,最后说法,这是标明法门成就。佛对弟子及非弟子所说的教法,皆称为转法囧錀,即辗转不息之谓。又轮如金刚轮的锋利,无与比伦,能摧坏一切坚固物质。转法囧錀者,喻佛所说的教法,能摧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业苦。又如车轮能运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中国道家运气于周身,谓之转法囧錀,这完全是错误的!那末什么是转法囧錀的正义呢?就是佛把心中所觉悟的证法,发之于言音,此言音即谓之教法,使听法的人,印入脑海,再辗转成为证法的教法,传播人人的脑海,才谓之转法囧錀。又如碾米的机轮,能把糠碾去,使稻子成为上白的米。佛的说法,也能解脱众生无明烦恼,使成智慧觉悟,故名转法囧錀。初度阿若憍陈如最后度须跋陀罗,这两句是明弟子成就。阿若是名,译曰解,又曰无知;憍陈如是姓,译曰火器。佛初成道,即至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人,为说四谛之法,憍陈如是五比丘中的一位,首先了解得无知妙知,故名阿若。须跋陀罗,译曰好贤,他是佛最后的一个弟子。他皈依佛的时候,他的年龄已经一百二十岁了。他原是一个外道,后来听说佛将入涅槃,便急忙地赶至佛的住所,想见佛求法;请见至再,阿难恐其嚣扰,不允许他见佛,直待佛亲听阿难和须跋陀罗争执不已,乃亲唤之入见,为说八正道,须跋陀罗遂得初果,是为佛最后得度的弟子。是时佛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是明佛出世度生事毕,是为大总相成就。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是为因果自相成就。娑罗坚固之义,双树云者,这树四方各二,一荣一枯,上面的枝干相合,下面的根株相连,表示四德圆满,能破八倒。因果自相者,双树间是因自相,将入涅槃,是因共果自相。是时中夜,是总自相,寂然无声,是别自相,是谓因果自相成就。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是为分别总相成就。诸弟子者,表示人差别;略说法要者,表示世出世间法位差别。佛将入涅槃,时已中夜,于时于会,两无复得,尚为诸弟概说法要,其慈悲心的流露,犹之为人父者,在弥留的时候,不惜自己的苦痛,谆谆的为他的子孙告诫哩!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遗教经讲解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