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白话

佛遗教经 | 作者:超然法师 [投稿]

一、经序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二、持戒

  “各位比丘,在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无比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戒)。就如同在黑暗当中,遇到了光明;如同贫苦的人,得到了宝藏一样。应当知道,它就是你们可以依赖的大师。倘若我继续留在人世间,和它也没有什么两样。”

  “作为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以从事贩卖和贸易;不可以安排置办田地和屋宅;不可以蓄养家奴和动物;乃至于一切种植,以及积蓄财宝等过失,都应当远离,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样。不可以砍伐草木,和开垦土地。”

  “不可以通过配药看病来谋生;不可以看相算命;不可以观察天象,推测地气风水等等;乃至于用一切历算等方法,来预言未来的事情,都不应该。”

  “应当节制身体的欲望,过午不食;依赖清净的乞食和供养而生活。不可以参与世间的国事,或者充当敌对双方的使者;不可以习练鬼神咒术和炼制仙丹妙药;不可以结交攀附权贵富人,乃至于嫌贫爱富等等,都不应当。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向往解脱。不可以故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故意显露一些灵异,来迷惑吸引大家。对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要适可而止,知量知足。随着缘分接受供养,不应当特意积蓄。”

  “以上是简略地总说持戒的基本要求。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脱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依赖于持戒的缘故,才能够生起禅定,以及灭除苦恼的智慧。因此,诸位比丘应当守持清净戒律,不要让它毁坏和缺少。倘若有人能够守戒清净,就可以具备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清净持戒,一切善妙功德,都无法产生。所以,应当知道,戒律是最了不起的安乐和功德,常驻的地方。”

三、制心

  “各位比丘,在持戒的基础上,你们应当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万不要让它们自由放纵,陷入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当中。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着它,不让牛自由放纵,去破坏人家的庄稼。倘若放纵五根的话,不仅仅将会导致五欲泛滥得无边无际,没有办法制约;而且将会如同一匹烈马,缺少了缰绳一样,会把人驮着,掉到坑坎当中。又比如被强盗抢劫了,所带来的损失和苦难,最多只有这一生;而五根之贼所带来的灾祸,将会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它的危害非常严重,不可以不格外谨慎。”

  “因此,有智慧的人,都常常制约五根,而不会随着它转。防备它就像防贼一样,不让它自由放纵。假使让它放纵的话,不久就会见到它所带来的危害。”

  “这所谓的五根啊,心是它们的主人。因此,你们大家应当好好制约这个心。心的可怕之处,远远超过了毒蛇、凶恶的野兽、仇家和盗贼,乃至于漫天大火,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可怕。就好比一个人,手里端着一碗甜美的蜂蜜走在路上,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他的眼里只有蜂蜜,对于前面的深坑却视而不见。”

  “又好比一头疯狂的大象,却连惩治它的铁钩都没有;也恰似猿猴回到了树上,翻飞跳跃,简直没有办法约束。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服它,绝不能让它继续自由放纵。放纵这个心的人,一切善行都将前功尽弃;把心专注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所以,各位比丘们,应当恒常精进,降伏自己的心。”

四、节食

  “各位比丘,你们在接受饮食供养的时候,应当像吃药治病一样。对于好吃的,不应当多吃;对于不好吃的,也不应当少吃。吃饭的目的在于给身体补充能量,消除饥饿口渴之病。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样,只是取走了花的甜味,并不损伤花朵和花香。比丘也是这样的,接受大家的供养,目的在于有精力断除自己的烦恼。所以不应当过多索求,以免伤害别人的善心。就好比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恰当地衡量牛的体力多少,不让它过多劳动,以免精疲力竭。”

五、戒睡眠

  “各位比丘,你们在白天,应当用心勤奋地修学各种善法,不要让大好光阴白白浪费。上半夜和下半夜,也不要荒废。午夜前后,念诵经文,以便消除困倦,息灭妄想。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让这一生白白空过,什么成就都没有得到。”

  “应当时常观察,无常的大火,正在焚烧着世间的一切,所以应当尽早求得自己的解脱,不要懒散睡眠啊!各种各样的烦恼贼寇们,一直守候在我们的身边,伺机夺走人们的生命。它们比仇家更可怕啊!怎么可以随便睡眠,而不赶快警惕和醒悟呢?烦恼的毒蛇,正沉睡在你的心里面;就好比一条黑蚖毒蛇,正睡在你的卧室里。应当用精进持戒这个铁钩,尽早把它们扔出去。睡在心里的烦恼毒蛇们走了以后,才可以安心睡眠;烦恼毒蛇还没走,就去睡眠,是没有惭愧的人。”

  “惭愧知耻这件衣服,在所有的美好装扮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惭愧就如同一把铁钩,能够制止人们做非法的事情。所以,应当随时保持惭愧知耻的心,一会儿也不要丢失。倘若离开了惭愧和知耻,就会失去种种功德。拥有惭愧的人,就会拥有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惭愧的话,和那些禽兽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六、戒嗔恚

  “各位比丘,倘若有人来伤害你们,甚至把你们的身体一节一节地破坏;你们应当守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产生愤怒和怨恨。还应当守护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让它发出凶恶难听的话。倘若放纵自己那个忿恨之心的话,就会妨碍自己的修道,失去各种功德的利益。”

  “忍辱的功德啊,连持戒和苦行都比不上。能够做到忍辱的人,才可以叫做有力的菩萨大人。倘若不能够,像饮用甜美的甘露一样,去欢喜地忍受恶毒的辱骂;就不能叫做已经入道的,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嗔恚的害处之大,能够破坏一切善法;也会破坏好的名声,让这一生和下一生所遇到的人们,都不喜欢见到他。”

  “应当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还要猛烈。所以应当坚持进行防护,不要让它趁机会进入到心里面。抢劫各种功德的贼寇,莫过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于五欲当中,不是修行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产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却在心里怀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应该了。好比一片清凉的白云当中,却忽然打起了霹雳闪电,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七、戒骄慢

  “各位比丘,应当经常摸一下自己的头,提醒自己:我已经舍弃了社会上那些漂亮的装饰,穿上了出家人朴素的染色衣;手持着应量器——钵,通过乞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自己观察以后,一旦发现心中生起了骄傲和我慢之心,就应当迅速地消灭它。增长自己的骄慢心,即使是世俗的普通人也不应该。更何况出家修行,想要入道的人,为了彻底解脱的缘故,而放下面子去乞食呢?”

八、戒谄曲

  “各位比丘,心口不一的谄曲之心,与觉悟之道背道而驰。因此,应当让自己的心坦荡正直。要知道,谄曲心属于欺骗的范围,倘若这样也能入道的话,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你们大家,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以正直为根本。”

九、少欲

  “各位比丘,应当知道,欲望多的人,往往因为贪求利益的缘故,带来的苦恼也非常多。欲望少的人,常常无欲无求,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单单少欲这个法门,尚且应当修习,更何况,少欲还能够产生种种功德呢?”

  “欲望少的人,就不需要通过谄曲,来奉承别人,也不会被六根境界所束缚。能够实践少欲的人,他的心就会坦然无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为人处事当中,到处游刃有余,总觉得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拥有少欲的人,就会拥有涅槃。这就叫做少欲。”

十、知足

  “各位比丘,倘若想要解脱一切苦恼的话,应当时常观察知足法门。因为知足这个法门啊,它就是财富、快乐、安详和稳妥所在的地方。作为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他也觉得平安和快乐;而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于天堂之中,他也觉得不能称心如意。那些不知足的人啊,即使富有,也是贫穷;而知足的人呢,即使贫穷,也是富有。那些不知足的人,经常被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所牵挂而不自在,经常让知足的人们感到可怜和同情。这就是知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