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最初出家修道也是缘于观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心生畏惧。为了要解决这个大问题,乃以身作则先遍学一切外道的修行法门,最后自己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四十二章经》序分即是四圣谛的发挥:修习道谛,对治集谛和苦谛,证得最殊胜的灭谛。
《佛遗教经》是佛对修行人从初发心到证得究竟解脱之果,所开示的一个完整而踏实的修道次第。这一段教诲可以说是佛一生教授的精华。
修道首要在尊重戒律——波罗提木叉。戒法的建立并非是佛要设一些轨范来约束我们令我们不自在;而是因为众生无始劫来有种种贪瞋痴的病,要对治这些病,首先就是不要再去熏染这些病的因。所以制立戒的意趣是为了正顺解脱——由烦恼病苦中解脱出来。如果没有戒的基础,一切的善法功德皆无从生起。所以佛第一强调的就是尊重戒,以戒为基础。
有了戒的基础以后,就应该约制自己的五根,不去攀缘五尘。因为五根就像一匹恶马,如果放逸五根去攀缘外境,就如同一匹没有缰辔约制的恶马牵引人掉入沟堑一般,它将令我们生起贪瞋痴之心而造种种的恶业。这种祸害不止令我们受苦一生,而是多生累世堕落于恶道中轮转生死。
如果说五根是贼,那么心就是贼首了。心因为有贪瞋痴,当我们放纵五根去追逐五欲时,心也随着境转,这样一旦迷执下去,就只有令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其造成的祸患较之毒蛇、恶兽、怨贼还要可怖。所以我们要制伏五根,首先要制伏意根。这就要修四念处去调伏摄持住我们这一念心,故《金刚经》说要「善护念」。
六根摄持住了之后,就要调饮食和睡眠。饮食的目的在治疗众生饥渴的病,不是为了享受。有了「饮食如服药」这个观念,就不会为了口欲随着味尘打转了。修道人在这方面应懂得节制,不要放逸根门追逐享受,倘若多求供养,就会坏了施主的信心。
睡眠呢?也要节制要适当。不但白天要精进修习善法,连夜间也不应懈怠放逸,将生命浪费在无记的睡眠上。凡夫僧因为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就,固然不可能不睡,但佛说你要真正断了烦恼才有资格睡,否则睡得过头,容易增长痴障,障覆圣道的成就。
进一步要修忍辱。在这里,佛要我们学忍辱仙人,就算是有人拿刀子来断我们的手脚,我们都要摄心,令心不起瞋恼、口不出恶言。如果你忍不下来、瞋恼了,第一个伤害的就是自己。因为一念恶心起,你立刻感觉难过不舒服,立刻感恶果了,不必等将来。所以当下一念心,因果就分明了。在《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一位博通三藏教的法师,他研究佛法的教义,不是用它们来对治自己的烦恼,而是用它们来增长自己的知见。结果在一次论辩中,他败给了另一位法师,因为输不起,愤恨不平之心令他在回程中立刻遭到现生堕蟒蛇的果报。
佛又说忍辱的功德比持戒修苦行还要大。因为能持戒修苦行,有时候会带有头陀的增上慢,加大我执的成分。而忍辱则与无我相应,能对治我执的烦恼,所以能忍辱是有智慧的;譬如恶骂来时,能将之看成是还债、消业、破除自己的我执的,而不是来折磨我的,这就是智慧了。所以我说如果要找一位善知识,就要找一位会骂你的,而不是会附和你的;否则对你的道业,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害了你。
再进一步就是要对治憍慢的心情。佛说:「比丘们啊,我们已经剃了发、舍了装饰、穿上了坏色的衣服、拿着钵去乞食就像乞丐一样,如果还心怀憍慢自觉了不起, 那是不相称的啊!」其实,憍慢的背后就是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你要是摆架子,表示你的我执还很大,若是破了我执,自然就没有慢了。
接着佛叫我们不要谄曲。谄曲是以不正直的心去讨好别人,等于是在心里头打妄语,这与「直心是道场」相违背,是不能入道的。
以上是佛要我们在性格上做一番整体的调整:不要放逸懈怠,要修忍辱,不要憍慢,耍端正其心。这些条件具备了,才能真正修出世间大人的功德:由少欲、知足、远离、精进、不忘念、禅定、智慧、到究竟的离戏论。
首先要少欲。少欲就不会多求,不会谄曲,不会被五根五欲迷得团团转,这样心自然能坦然、无所忧畏,因为忧患来自于贪爱执着患得患失!
次要知足。世人向外追求放逸,只有扩张他的不满足,是永远得不到安乐的。许多家财万贯的人,因为料理的产业太多,须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这就代表世间的财富往往其负面的过失大于正面的意义。所以真正的安乐是从知足来的。佛在这里提示我们,贫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物质,而在于内在的满足不满足。凡夫正因为有我我所的执着,心量狭小,所以越贪着越贫穷。佛能放下一切的执着,他的心遍覆十方,反而拥有了一切。
进一步要修远离法。不但身要远离市集尘嚣,独处闲居,心也要远离愦闹,不要起贪瞋痴。这样就能得到自在安乐。若是放逸五根去攀缘五欲,结果只有斫伤自己的法身慧命,无有解脱安乐可言。
远离之后就要精进,精进才能成办一切世出世间的事业。譬如钻木取火,如果间间断断未热而息,是永远没有办法产生火苗的。所以不论修习任何止观法门,都耍念兹在兹持续不断,这样才能达到果证。
在精进之下,进一步要不忘念。世上的一切善知识、护法,都是为了护持我们成办道业。但是最好的善知识、护法却是我们自己这一念念在道业上用功的心。如果念力坚强,能够念兹在兹,心自然不受五欲六尘所牵绑,这样就算是跑到世俗繁华的地方,也不会被它们所迷惑、戕害。所以真正看起来,就是应该修四念处法门了。
能够不忘念地坚持下去,止观的初步成就就是得定,依着禅定则能开发智慧且令之不漏失。我们现在得到的空无我,还只是有漏的正见而已,必须要在定的基础下,修学止观成就定慧,到见道位时,才能产生无漏的实相正见。
依着禅定,进一步就是无漏慧。有了禅定、甚至有了神通,若没有智慧,也只能够伏住烦恼,而不能断烦恼。所以修世间禅定者,在出定后仍有烦恼的生起。要断烦恼则须有智慧。修行人若明白了佛法里空无我的道理,就是解慧也可以产生对治贪着的作用。倘若定力增强有了实相慧之后,则更能对治那些思惑的习气,得到究竟的解脱。佛法之不共外道处就在其具有无我的智慧。外道纵然能成就四禅八定,但因没有无我的智慧,所以不能不受后有。现在的人好讲求神通妙用而不能平实地照因果法去修行,这样是不能破除贪瞋痴烦恼的。
佛法贵在见地,而不在功用上去取胜;无我的见地分明才可以断贪瞋痴,神通妙用则不一定。所以佛说:「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
智慧再进一步就是离戏论法——灭谛,这是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上述是佛在《佛遗教经》中所教诲的修道次第,我们若能依之修行,是绝对有果可证的。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佛遗教经讲解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