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后赵建武九年(公元三四三年)生于龟兹(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库东县一带),卒于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此据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诛(并序)>所纪),享年七十岁。
鸠摩罗什的家世为国相,祖父达多,名重于国。其父鸠摩罗炎,将继国相时,辞避出家,东度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侧一带山岭的总称)。龟兹王迎为国师,并嫁其妹与鸠摩罗炎,遂生鸠摩罗什于龟兹。
鸠摩罗什幼年,其母出家为尼。什七岁,出家从师习经,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龟兹人因其母为王妹,对其母子供养丰厚。其母因此缘故携罗什远离本国,九岁随母到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拜当时著名佛学大师、罽宾王之从弟盘头达多为师,受习杂藏、中、长阿含经,深受其师赞誉。其时罗什名声渐起,罽宾王遂请罗什入宫,与外道辩论获胜。罽宾王甚为器重,并给予优厚待遇。
十二岁时(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三三五年),母携罗什归龟兹,途经月氏(今巴基斯坦西北的白沙瓦一带》北山进入沙勒(又译「疏勒」,今新疆西北的喀什一带)国,住此一年。在沙勒,先修学小乘,随罽宾僧佛陀耶舍学《阿毗昙八犍度论》和《十诵律》。罗什能独自领会《八犍度论》诸品,并能通晓论释此书的「六足论」,引起一些沙门的重视。当时的沙勒沙门喜见谓沙勒国王曰:「此沙门不可轻」,并建议由罗什升座讲法,本意有二:一则以罗什年幼,勉励国内沙门勤修习佛法,二则罗什为龟兹国王之甥,器重罗什必致两国友好。罽宾国王同意后,即请罗什升座为众讲《转*轮经》,龟兹国王果然遣使至沙勒国酬谢,双邦友好。
在沙勒,罗什还寻访、研习佛教以外诸书,如古印度的吠檀多、四韦陀等古籍,还研究古印度「五明」诸论,对于天文历算、占卜凶吉等无不精通,并练习梵文的文体修辞等。在沙勒国,罗什又拜莎车高僧须耶利苏摩为师,学习大乘佛教。师为其讲授《阿耨达经》,专讲般若空义。罗什原习阿毗昙,对般若空义初时甚为不解。经反复辩难,终于弃小乘而务大乘。后又从师研习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之后,罗什随母到龟兹西邻的温宿国,在那里与一外道辩论获胜,于是声名愈振。龟兹国王亲自至温宿将其与母迎归国内。回龟兹后经常讲经说法,宣讲般若空义。二十岁在王宫受具足戒,从罽宾沙门卑摩罗叉学《十诵律》。不久,罗什之母回天竺,临行嘱罗什去中国传法,罗什毅然应允,引为己任。
罗什后住王新寺,诵读在寺内觅得的《放光般若经》。又住雀梨大寺、广读大乘经论。龟兹王造金师子座,用大秦锦褥铺,请他升座说法。一时名声高盖西域,每年升座说法时,各国王都在座侧长跪,让罗什法师踏其背而上座。这时法师在罽宾时的小乘师盘头达多也慕名而来,罗什法师特为他讲《德女问经》,论证「因缘空假」之义。经一个多月的反复辩难,盘头达多方才信服,言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
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三七九年),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秦,称述龟兹佛教之盛况,并言及龟兹王新寺青年法师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义理。其时高僧道安在长安宏法,极力奖励译经事业。听闻法师高名,便极力劝苻坚迎罗什来华。建元二十年(公元三八四年),苻坚所派氐人吕光任都督西讨诸军事,战败龟兹国及诸国救兵,龟兹王帛纯出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并立帛纯之弟帛震为龟兹王。此役中,吕光获鸠摩罗什,但并未将他送与苻秦,而是留在自己身边出谋策划。
吕光并不信奉佛教,也不鼓励罗什法师从事译经事业,反而见他尚年轻(时年四十一岁),强迫他娶龟兹王之女为妻。吕光此时想留在西域称王,罗师替他分析此时形势,认为西域乃凶险之地,不可久留,劝其东归。吕光听从建议,率军东返。
苻秦在淝水之战(公元三八三年十一月)以后已分崩离析,苻坚也于两年后被害。晋太元十年(公元三八五年)吕光在河西战败苻秦前凉州刺史梁熙后,进入姑臧(今甘肃武威),自领凉州刺史。第二年听说苻坚已被害,便自称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牧、酒泉公;后于公元三八九年改称三河王,于公元三九六年称大凉天王,史称后梁。
凉州在今甘肃河西地区,为中西交通之要道。自东汉以来,印度和西域的传教译经僧络绎不绝地经过此地。道安在襄阳所撰《综理众经目录》中便有《凉土异经录》,收集有凉州流行的失译佛经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但吕光及其后梁继承者并不信奉佛教,他们将鸠摩罗什只看作是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的谋士。鸠摩罗什在后梁凡十六年,除对许多重大事件做出预测外,并未从事译经事业。但这段时间他学习了汉语并接触了汉文经史典籍,并有可能收授徒众讲经,著名佛教学者僧肇就是在这段时间来到他的座下。这为他以后大量译经准备了有利条件。
东晋太元九年(公元三八四年),原苻秦将领羌人姚苌在渭北建立了姚秦政权,于公元三八六年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建元建初,国号大秦。姚秦政权成立后,两次邀请鸠摩罗什赴长安,但后梁恐罗什足智多谋,放出于己不利,均未放行。姚秦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五月,姚兴派陇西公姚硕德西伐后梁王吕隆,吕隆大败,九月上表归降。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被姚兴迎请到长安,时年已五十八岁。
姚兴即位后,对儒、释均予以扶持,而更特重于扶持三宝。罗什法师到长安后,待之以国礼,甚加优待。初将法师安置在逍遥园,请他译经讲法,有时还亲自前来听法师讲经说法,甚至参与译经。后又提供长安大寺做为另一译经场所。姚兴还接受罗什法师的指导,从事读经、修禅和著述,并将自己所著的《通三世论》送与法师,法师就此予以驳答,指出其错误所在。
姚秦时代,随佛法大弘,僧尼人数剧增,设立了管理全国僧尼的行政机构。姚兴下书,命鸠摩罗什的弟子僧□任僧正,僧迁任悦众,法钦、慧斌共掌僧录。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又敕给亲信伏身、白从各三十人。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设立僧官管理制度的开端。在这个以译经、说法和传教为一体的庞大组织中,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栋梁之材。姚兴曾三次诏请道标、道俗还俗从政,均遭拒绝。后又求罗什法师及僧迁帮其劝说,亦遭拒绝。由此方见罗什法师传教功力之大和威望之高。
罗什法师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十二月到长安,至弘始十四年(公元四一三年)四月圆寂,前后近十二年时间,共译佛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此据《出三藏记集》卷二)。参与译经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僧叡、僧肇、道生、道融、昙影、僧□、道恒、道标等。依照《出三藏记集》,并参照《开元录》,对鸠摩罗什的译经作一介绍:
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
《坐禅三昧经》或题《菩萨禅法经》、《禅经》、《禅法要》三卷,或云二卷。
《阿弥陀经》(亦题《无量寿经》)一卷。
《贤劫经》(亦名《贤劫定意经》、《贤劫三昧经》七卷。
《大智度论》(亦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一百卷。古印度龙树撰。
《思益梵天所问经》(即《思益义经》)四卷。
《弥勒成佛经》一卷。
弘始五年(公元四○三年)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称《新大品经》、《大品般若经》)四十卷(或三十卷、二十四卷)。此经鸠摩罗什手执胡本,口宣秦音。后秦王姚兴亲览旧经,验其得失,与著名学僧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叡、道恢、道标、道恒、道惊等五百余人,详加审定,然后写出。
弘始六年(公元四○四年)
《十诵律》六十一卷。前五十八卷是鸠摩罗什先后与罽宾僧弗若多罗、西域僧昙摩流支合译。最后的<毗尼诵>三卷是罽宾僧卑摩罗叉在鸠摩罗什逝后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译。
《百论》二卷。古印度提婆撰。
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
《佛藏经》(一名《选择诸法经》)四卷。
《杂譬喻经》一卷。道□集编。
《菩萨藏经》(另名《富楼那问经》、《大悲心经》)三卷。
《称扬诸佛功德经》(一名《集华经》)三卷。
弘始八年(公元四○六年)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佑录》称《新法华经》)八卷。今北二十八品中的<提婆达多品>,为南朝齐达摩菩提译,<普门品>中的「重诵偈」,是北周阇那崛多译,皆为后人所加。
《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简称《维摩诘经》)三卷。
《华手经》(又名《华首经》、《摄诸善根经》)十三卷。
《梵网经》(亦称《梵网菩萨戒经》、《菩萨戒本》)二卷。
弘始九年(公元四○七年)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
弘始十年(公元四○八年)
《小品般若波罗经》(《佑录》题《新小品经》)十卷。
《十二门论》一卷。古印度龙树撰。
弘始十一年(公元四○九年)
《中论》(亦称《中观论》)四卷。古印度龙树撰,共二十四品。
弘始十三年(公元四一一年)
《成实论》二十卷。古印度诃梨跋摩撰。
此外,译时不详的还有:
《诸法无行经》二卷。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
《十住经》五卷。
《持世经》四卷。
《弥勒下生经》(另名《弥勒受决经》、《弥勒下生成佛经》) 一卷。
《金刚般若经》(简称《金刚经》)一卷。
《遗教经》(亦名《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
《禅法要解》二卷。
《十住毗婆沙论》(或称《十住论》)十四卷。
《大庄严经论》《或作《大庄严论经》)十五卷。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此外,《开元录》还将<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认作鸠摩罗什译,后世<大藏经>因之。
罗什译经具有高度责任感,由于他对梵文有极深的造诣,再加上在凉州生活近二十年,对汉民族文化也有较深的理解,故而其译文既保留有梵文菁华,又带有浓厚的中土文学色彩,兼以有众多的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弟子相劝,所以译出的经典不仅契合义理,而且文采飞扬,对佛法的流传起了推动作用,读来使人不忍释卷。
由于罗什法师主要致力于译经事业,著述不多,且多半已佚。主要著述如左:
《实相论》二卷(已佚)。
《注维摩经》已佚,今本僧肇《维摩经注》中之「什曰」保存片断文字。
《注金刚经》(已佚) 。
《答后秦主姚兴书》。
《答秦主书》。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已佚)。
此外,还有法师同庐山慧远问答的《大乘大义章》(亦名《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今本尚存。法师同王导之孙王谧(字雅远)的往复问答二十四项及问者不详的一项,今均已佚。
综上所述,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整个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影响至为深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鸠摩罗什始,中国的佛教译经事业摆脱了私人译经的局面,成为国家有组织的文化事业。姚秦集当时著名学僧协助罗什法师译经,并提供译经场所,提高了译经质量,加速了佛法东传的进程,为日后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打下了基础。
第二,鸠摩罗什所译的佛教典籍,对中国的佛教教理和学派、宗派的影响至深至远。后期中国的佛教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重要典籍,大部分是由罗什法师译成汉文的,。例如大小品《般若经》的重译和《大智度论》的翻译,助长了大乘般若学的传播,而这种学说是中国各个学派、宗派建立其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料。从南北朝以来盛行的中国佛教学派中,《成实论》是成实宗的重要经典,《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是三论宗的主要经典。隋唐,中国佛教兴盛时代的各大宗派中,《法华经》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至于《金刚般若经》对禅宗和民间均有巨大影响。在民间信仰方面,《弥勒成佛经》和《弥勒下生经》是弥勒信仰的经典。而《十诵律》和《梵网经》则分别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大、小乘戒律。
第三,由于鸠摩罗什的影响,姚秦首先创立了僧尼管理机构,后经北魏至隋唐,终于形成中国中古社会较为完备的僧官制度。
第四,罗什法师弟子数千,后分布于大江南北,对南北朝中国佛教学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如寿春的僧导着《成实义疏》、彭城的僧嵩均是成实学派的早期著名法师;道融着《大品义疏》、昙影著《中论注》、僧导着《三论义疏》、竺道生著《小品经义疏》和《二谛论》,更有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和<般若无知论>等等,对般若三论之学的兴盛,有较大的影响。竺道生接受并发挥《大般泥洹经》的思想,是涅槃学早期学者之一。
第五,鸠摩罗什的译经传教事业,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也对当时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在佛教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相信,罗什法师仍再为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文化交往做着自己的贡献。
《佛遗教经》一卷,译时不详,为佛在娑罗双树下最后说法,属涅槃部。
本经一般视作小乘教法,惟天台宗视为大乘,并谓之为涅槃部之结经(见《文句私记》)。对小乘的戒律、修行和智慧作了纲要式的总结。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遗教经讲解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