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 共法要
丙一 对治邪业
丁一 根本净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凡是求解脱烦恼的出家弟子,统名比丘。比丘有四义:一曰除馑,福田之称;二曰怖魔,因为出家弟子为求解脱烦恼,消灭一切颠倒梦想,所以魔王见了便生怖畏,故曰怖魔;三曰乞士,比丘受二百五十戒,以乞食为生活,抛弃一切家产,祗存三衣一钵;四曰破恶。佛于将涅槃时对比丘弟子说:应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戒律的译名,其意义为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佛所以嘱比丘弟子要恭敬尊重戒者,是因他自己将涅槃了,佛在世时,佛是一部活的戒律,诸比丘的行止有所不决,可以直接去请问他;但是佛涅槃了以后,弟子去请问那个呢?所以佛就把制定的戒律,对比丘说:于我涅槃后,你们应当尊重戒律,依着奉行,即能达到解脱。尊重戒律,即是尊重我。我在世领导你们,我涅槃了,领道你们的就是戒律;这戒律就等于黑暗中遇着明灯一样,决不会把路途走错的。你们有了戒律,应当欢喜如得至宝,要晓得戒律就是你们将来的导师,和我在世做你们的导师一样。
丁二 方便净
‘持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这段文字是明方便戒远离清净,文分二段:从持净戒者至垦土掘地,是教诫比丘不得同凡俗做相似的生产事业,以增过失。又下是教诫比丘不得做与外道相同的不正当的技术,藉以蓄聚财物而损智慧。此中前半段,凡说明十一事:一、不得贩,二、不得买,三、不得贸易,四、不得安置田宅,五、不得蓄养人民,六、不得蓄养奴婢,七、不得豢养畜生,八、不得种植一切,九、不得蓄聚财宝,十、当远离市廛,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掘土地;凡此十一事皆能令比丘等增长过失消灭功德,故出家修行人切宜持戒。复次、比丘不得有类似外道邪术藉敛财物,凡五事:一、不得合和汤药,二、不得占相吉凶,三、不得仰观星宿,四、不得推步盈虚,五、不得历数算计:这种外道邪术皆足以妨害正当的因缘。所以,比丘要力持净戒,不能有凡夫那样经营生产事业,而以乞食为生活,清心寡欲,引生善根种子;否则诸善功德,不得生起,与白衣凡夫没有差别。如此,可知戒是善德的源泉,安稳的住处,所以比丘要安住于戒法,节身以防无逸;节食以防无餍;不参与世事以远离扰乱;尊重自性,不轻贱而自误,自端其心,保持正念。不得包藏瑕疵自污净戒,积聚心垢。不得藉邪术以惑众生。于四供养,应自知量;所得供事不得蓄积,以蔽智慧的生起。盖此中经文,前者明远离凡夫俗事,后者明远离邪术,住持净戒,以求如来的清净法身。
丁三 明戒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此段明戒能增长诸善功德,所谓戒乃是顺解脱之本,比丘果能持戒生定,则能解脱诸苦烦恼,是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真智慧无不从戒定生起也。
丁四 显戒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此中明劝修戒的利益,谓比丘应当住持净戒,不使戒体毁损,勿令戒相残缺,是劝比丘不离戒行。若虽有善法而不持戒,则善法必逐渐丧失,所以比丘应当安住于戒,精进勤修。
丙二 对治妄苦
丁一 根欲放逸苦
戊一 根放逸苦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根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也;在中国向来叫做五官。出家比丘,应该紧守根门,叫他不能放逸到五尘内去,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假使五根放逸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痛苦,于是邪淫妄语等种种的恶事,也便由此而发生。所以,比丘第一要守护五根,勿任放逸,要使耳不邪听,眼不邪视,鼻不贪香,口不嗜味,身不求逸,然后方能一心修行;否则,一任五根纵逸到五尘,于是便引起了贪瞋痴等烦恼。所以,比丘应当紧守根门,不使放逸致遭诸苦。犹如牧牛的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家的禾苗,致遭人家干涉之痛苦。纵牛害苗尚致遭苦;傥纵五根,不仅使五欲增长没有止境,势必将法身慧命从此断伤,沉沦苦海,没有出期。为恶马所累,堕于陷坑,苦止一世;如为五根所害,则殃祸世界,痛苦何堪设想!
戊二 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蹲,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此中再进一步来制止心的放逸,即对治五欲心。五根心为其主,心的可畏更甚于五根,毒蛇、恶兽、烈火的为害,不足以喻心的为害之甚!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在路上经行,其心但眷怀在蜜器,因堕于深坑;五欲心的牵人堕落,亦复如是。又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无法制止,必当预先防心,不令他伤害善事。如果能把心专精于所修行之善法,则无一事不成,所以修行的人,第一要尽心极力去制止贪欲。假使只能制止五根而不能制心,则一旦溃围而出,必发生种种不善的行为。一个人的五欲心既像毒蛇,又像猛兽,不去制止它,真是危害无穷!以前有一个人,白天在路上去抢人家的金子,给人家捉住了。问他道:白天里路上的人很多,你为什么敢抢人家的金子?这人答道:因为我在抢金子的时候,眼睛里只看见金子,而不瞧见有人;这就是说一个人为贪欲心所蔽,遂都无所见。又譬如象饮酒后气力很大,狂醉奔走,如象奴没法制伏它,则这狂象势必会闯大祸,这就是说一个人发动了贪欲心,而不去制住它,则有说不尽的危险!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能够将心制住在戒律之中,或智慧布施之中,使心集中一处,不生妄想,则烦恼无明妄想都会消灭,而去做救世救人的功德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放逸于五尘的贪欲心,以戒律来制住它,精进勤求诸善法而折伏之。
丁二 多求饮食苦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此中对治多求饮食苦,凡是出家的比丘,对于饮食要知量,毋事多贪,应该视同服药一般。因为服药的目的,是在于治病,至于饮食的目的,亦无非是在于医治饥渴病而已。所以出家修行的比丘,不要管饮食的好坏,祗要能充饥就算了事;与蜂之采蜜,是在味而不坏色香一样。如比丘们接受了长者居士的饮食供养,切不要多求而自发生贪念,祗求其能治愈饥渴病就是了。所以比丘们用以求受饮食的钵,其大小以食量为标准,量大则钵大,量小则钵小;譬如智者牧牛,量其力量的大小使负物件的轻重,不使过于负重损其精力,比丘求食其理亦尔。
丁三 懈怠睡眠苦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此中对治懈怠睡眠苦,谓比丘应令心修习禅定,勿令时间空过,就是在初夜后夜,亦必须诵念佛经以收其放心,住于禅定,勿使贪着睡眠一生空过。应该晓得人命是无常的,一口气换不过来马上就死,所以应早早自求解脱,以备自度度人,勿任睡眠。凡人皆有许多烦恼在乘隙而动,如果稍一不慎,戒定心就会给他破坏无余,所以要极力的制服这种烦恼。假使发生了这种烦恼,增长炽盛,宛如一条最毒的黑蚖蛇藏在房里一样,那么我们要想安眠,势必先要钩除这条毒蚖,然后方能安安稳稳的睡眠。出家比丘,应该先除去了这昏昏睡眠的烦恼,否则睡眠如毒蚖在房,就去安眠,决为睡眠所害,这便是无惭无愧的人。一个人要有惭愧羞耻的心,方能勇于改过,所以比丘要常抱惭愧心,使善业增长。如无惭耻,一任放逸为恶,则功德尽失,与禽兽何异?以上所说,是共法要中之对治妄苦也。
丙三 对治烦恼
丁一 对治瞋恚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我们要谋改善,要从内心做起,所谓心理建设,亦必先之以革命,把心上所有的恶习都革得干干净净,使内心重新改造,完成精神的建设。至于改革要诀,首在制伏烦恼。出家比丘,应该以法身慧命为第一生命,而以肉体为第二生命,因为要维持第一生命方能达到人生的目的,才有保存第二生命之意义,决不能以肉体生命去妨害第一生命;如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就是因为仁义要比肉体来得重要的原故。虽然有人来节节支解你,亦应该将心收入佛法,勿任放纵而生愤怒。假使你的心一瞋恚,则你已放弃佛法而成为颠倒无智无慧的人了;所以能忍者才可以算得是修行的智人。但是这个忍与平常的怕他强暴而忍耐的完全不同,因为这些强暴者来无理侵犯我们的身体等的人,他是无知无识可怜可悯的人,我们是不应去和他计较,祗能用忍受的方法来感化他,而不取敌对行为,这才是有力的大人。假使一个比丘,常常发生愤怒心,则善法破坏沉沦,一无结果。所以比丘应视瞋恚心如猛火一样,勿令延烧,使百般功德尽失!俗人因没有佛法来制住他的瞋恚心,所以遇事愤怒,尚情有可原,而出家比丘已舍了五欲,应依佛法制住瞋恚心,不使发生愤怒,反之则理所不许。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这岂是应该有的事?
丁二 对治憍慢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此中对治憍慢贡高;谓比丘已削发出家,弃了一切名利富贵,舍服饰而着坏色衣服,拿了钵去乞食以资生活,到这地步,还有什么憍慢心呢?假使这时再起憍慢心,应自摩顶警觉,否则迷溺其中,不克自救。憍即自以为什么事都胜人一筹,不肯去请求人家,看轻别人之谓也。至于慢呢?就是自己觉得有恃无恐而去欺凌旁人的意思。譬如我今天吃了好的东西,穿了好的衣服,就去憍人,并去凌慢别人,这都是出家人所不应当具有的心理。本来憍慢心世人都不应有,又何况出家人?如释迦牟尼,他本来是一个王子,他尽可以憍慢别人;但他竟肯抛弃王位,消灭憍慢而修苦行,于是结果便成了佛。设有贡高,则应自思,我为求解脱烦恼,已降其身而行乞化,憍复用为?
丁三 对治谄曲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此中明对治谄曲,谄曲心就是欺骗的心。譬如有一个人,他对于这个人本来是不以为然的,但他为求得别种希图起见,而竟百般的去逢迎他,用种种的方法去欺骗他,以博他的欢心,这就叫做谄曲心;也是一种虚伪欺骗的行为。这种心,根本上是与道心互相违反的,因为道心是质直的,是毫无虚伪的,如果一生了谄曲心,则他决非修道的人。所以比丘们的心,应以质直为本。经文至此,共同法要业已终了,此下明不共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遗教经讲解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