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要

佛遗教经 | 作者:太虚大师 [投稿]

  乙二 不共法要

  丙一 少欲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前者明共法要已了,此明不共法要。共法要为三乘五乘之所共,不共法要乃专成就出世间之圣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初、少欲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妄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毕竟功德。此即初也。多欲的人烦恼必多,少欲的人烦恼亦无。但由少欲即能减少烦恼,尚应修持,何况更能生诸功德。并且寡欲者则心无谄曲,所谓无所欲则刚,其心境坦白质直,不为根尘牵累,是为菩萨。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译,其义训曰觉有情,就是能够立志求得菩提度脱众生之痛苦,使皆享安乐的人。所以,菩萨应以一切众生忧患为忧患,以一切众生安乐为安乐,不单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才配称最大的大人,才能进而成无上遍正觉。

  丙二 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此中明知足功德。学佛的人能够知足,便得安隐,自己能解脱烦恼的缠缚,并且还能够度人;所以佛于此对弟子谆谆的教以知足。观察贫贱的阶级,一个人果能知足,即是得到安隐的处所;所以知足的人,他的胸境常是快乐的,纵令他的睡所是一块草地,而他却以为有地可以安息,是亦足矣,夫复何求?类如孔子的门人颜回,他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仍不改其乐。所以学佛的人,应当知足才是。否则,不知足而为五欲所扰乱,不但不能学佛成佛,并且永远沉沦苦海,没有出期。

  丙三 远离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巢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此明远离功德。人既知少欲,又能知足,那末还应进而修远离功德,避去热闹的场所。因为热闹场所,嚣尘杂沓,能使人心散乱,不得安定神志,所以欲求寂静安乐者,应远离热闹的场所。如闭关、住岩洞、茅蓬,皆是为进修远离功德。果能远离热闹独处闲居的人,他必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但是处空闲不是为的懒惰,是为的没有人来扰乱,可思维苦的发源,培植智的生长。假使喜欢处于热闹场所的人,便不能专精思维,并且还要为差别因缘增加苦受。譬如大树为众鸟聚集其枝干之上,那末他的枝干必受其损坏,致于枯折。醉心世俗缚着的人,他永远沉没烦恼的苦海,没有出期。譬如醉酒的老象,溺于泥泞,无力自救。比丘既然出家,应预自计,勿使深缚烦扰,不能自救。

  丙四 精进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则不堕,精则不杂,此所以教弟子要精进勤修智慧,并且要专一的去干。如果能专精勤修智慧,则智慧无有不开。疲倦懒惰则一事无成。滴水终能穿石,钻木取火不退必得;否则,一暴十寒,前功徒弃。是以比丘要恒时精勤。

  丙五 不忘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此不忘念就是要常存正念。假使要求善知识帮助我知行的发展,那么无过于时时存着正念,把他提持着不给少许时的散失。正念是对邪念而言,如把正念离开,那末邪念便要乘机而入;正念坚固,则虽入欲境无妨。禅宗二祖所谓我自调心何干汝事,他是常存正念的人。譬如着铠甲的人到战场上去,他可无所畏惧,因为他有所戒备,贼不能害。

  丙六 禅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人心是散乱的,往往因着散心,便流入六尘五欲之中受种种的苦恼。所以比丘如求智慧的生起,要能摄心修习禅定,由定发慧,才能得无上解脱,成就大希有事。譬如惜水的人,必先修治堤塘,才能保持水的外溢;比丘如防智慧水外溢,必须摄心修习禅定。

  丙七 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为智慧。’若有智慧,则能远离一切障碍;故有智慧者应恒自省察,不令所行增长过失。过失少则能度过生老病死的大海,自度度人,是名道人。比丘既不如法修道。又非白衣俗人,则此等人不伦不类,无所名其为何如人也。智慧乃是度生死海的坚固宝筏,破无明黑暗的光明大灯,同时也就是对治生死病的良药,斩伐烦恼树的利斧。比丘如不保持智慧,恒自省察,则虽闻佛法,正如病人得医生的良药而不煎服,必至丧生。智慧有三,即闻思修三。要由智慧乃能增长一切善业。

  丙八 不戏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前七段,明长养方便功德,这一段是显示自性远离,非对治法,与前面迥不相同,所以遗教论称为毕竟功德。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因着戏论的扰乱,便与清净性渐渐的相违了。虽然得着初果实智者已见四谛理,把分别烦恼断去,但是俱生烦恼还是潜伏着在待机活动,因为这些烦恼是从无始以来的戏论所熏习成就,既极微细,更难于断舍。所以见道乃至四果,欲得究竟涅槃,于种种戏论应当舍离,时时的观察使二障习气毕竟不生。经文至此,正宗分已告终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