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贤护分见佛品第三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

  我们继续来用文字印契心地,切莫作他用。经典,的确是洗涤我们心中黑暗的大光明藏,是洗涤我们心中毒素的甘露,也的确是我们最好、最直接的心地印契法则,是指导我们人生健康、完善、进趣完善、成就完善、安住完善的一个最恰当、最得力的法则。经典,是我们心地中涌出的一种最智慧、最慈悲、最善巧的言说,是从每一个众生最善巧、最慈悲、最严谨的那个心智中流出来的美妙音声,非是他说,不过是佛来宣化,诸大菩萨善知识把它聚集出来,我们再来用它引导、印契自心,如此地心心相应,如此地灯灯相传,绝对无有丝毫增减,它是真实的、真实不可思议的,的确能饶益世间有情。若如实来洗涤心垢,点燃智慧之灯,运用慈悲方便,照亮世间,那我们学习经典的人也就如佛、菩萨、智者一样地安住于这个世间;若不如实,我们就是以愚痴的知见、愚痴的业,相续的业流去沉沦于无穷的生死海中,不能自拔。

  我们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印契自心,直出生死,不假方便!生死本不可得,众生的妄自造作,建立生死虚妄业及业相续故,令我们沉沦,无有出离。我们现在用这个法则、经典、教言来真实地、不增减地印契、认识自心,那也就是直出生死!此处没有什么畏惧。往往畏惧就是分别心的蒙蔽,或者是执着的蒙蔽,如蒙蔽于高低、大小、善恶、是非、凡圣,以及“我”以前的所有行为作业,从而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蒙蔽上深厚的无始以来的染习,自己难以自拔,如同陷进沼泽地一样。那我们如何走出呢?就需要借助经教,尤其是在佛前佛后之时,下一世尊尚未诞生应世,上一世尊已经取灭,但有遗教影响我等。我们如何来尊重此遗教呢?师师相承地遗教、不增减地遗教,这样能令我们导归心智,而远离外道知见的毒害,或者说不正知见的毒害。如实地知自心,非是他法,非有他来,亦无来去。善恶没有来去,凡圣法则亦无来去,一切法本无自性故,择用即现前,心作心即是,此处莫作他缘,法则的确就这么简单、明快!佛法是无多指的,故意把佛法搞得很深奥、很玄妙、很遥远,是不相应的事情,但若把佛法搞得很卑劣、轻贱,也是不相应的。所以,我们用这种庄重、认真的形式,来激励自心的尊重与尊重的守护,也就是法则与法则的印契。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

  此科判是为了令大家认识这段文字的要点所在,所谓纲举目张,这个“目”能令我们清晰得见文字的实际内容。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此三昧者。当应于彼说法师所。生诸佛想。

  诸佛功德具施一人,实是善巧观察,亦是透过,或借助师之因缘,回归到诸佛清净圆满教化的根本上来,这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启发与教育,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引导。此引导是依法不依人的,何以故呢?世尊在此处说得十分清晰,“应于彼说法师所。生诸佛想”,诸佛者,具悲,具智,具方便,以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诸佛唯一的正因。

  我们都知道,在一切外道教言的守护中,皆是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什么主,有一个创造人类的大力者,佛教不如是宣化,佛教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或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众生本来是佛,众生迷茫故,所以建立种种法则,以导引我们真正抉择这个正知见。《圆觉经》中宣化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于是就有菩萨就问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诸佛如来何以再生倒见,沦堕众生呢?这是我们一切众生所疑惑之处,为诸佛所亲证。对于所有功德在诸佛处不增,在凡夫处不减,这样所谓的“佛性”,或说这样的法则,我们就多产生疑惑,所谓疑惑者,是我们无始以来分别执着妄想心所造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分别执着造就的善恶法则所带来的感知差别、业报差别,所产生的所谓“事实业相”,即我们大家现在能看得到、感知得到的业相,结果会令有情沉沦、背负自心。

  于师所生诸佛想,对此我们要认定诸佛何以出世,何以施教,何以利生?所以《法华经》中,世尊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唯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是一锤定音,确定诸佛出世之真实的目的是为利世间故,为饶益有情故,为令众生回入一切诸佛本位故。这里会令众生生三种疑惑,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令众生生疑惑,说“诸佛如来唯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家还会疑惑,生疑惑之时,恰好学习佛法。

  起尊重心。勿生憍慢。

  一切凡夫心中,皆认为自身所作诸业是如实的、自己所见是如实的、自己的感知是如实的,即自己的知见是正确的,自己的作业是正确的,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凡夫心。诸佛菩萨心中,无一法可成,无一法可立,利益世间而无为、无染、无著!如观世音菩萨大悲的愿望,若以什么身得度,此菩萨即应现什么身,此中无对错善恶宣化,但为令众生得以度脱,成就菩提。我们平时很多出家在家学佛者的举心动念是什么呢?第一感觉就是“我正确”,第二感觉是“别人错”,第三感觉就是“要说服别人”!把我的“正确知见”告诉别人,这是跟佛法了不相干!我们可以下面去观察一下,皆是以自力征服他人,实在是无意义的!诸佛菩萨出世,皆为导引众生离苦得乐、成就菩提。善知识们啊,我们要善于对比自己与诸佛菩萨无有差别的差别!此“无有差别的差别”,是不是我们自己强执造就出来的?

  所以,“起尊重心,勿生骄慢”,此骄慢就是因为你“正确”才出现的,你认为自己十分正确,才十分骄慢!认为自己十分福德,你十分骄慢!许多不学佛的在家人跟我说,现在学佛的人看不得,太骄慢!的确让人感到骄慢,也就是说以自己所学指责于他人,认为他人没有习法,认为他人没有善根,认为他人迷失,结果就是骄慢语,不是利于他人之语。佛说摄众生之“四摄”——同事、爱语、布施、饶益。同事,不说别人的好坏;爱语,是关心、利益对方的;布施,需要无畏者,布施以无畏,需要财者,布施以财,需要法则,予以法则,令其安乐,进趣菩提道业;然后就是真实饶益的功德。因此对于区别是以世俗心学佛,还是以利益他人学佛,“四摄法”是一个比较好交流的镜子。

  大家在议论某事时,调柔者笑一笑,不说以是非,而自己有点“修证”、有点“法则”的人就开始说自己说的很正确啊、那样要有诸多功德啊,结果是勤劳的人作不好,慢心就生起来了,惹不得,碰不得,看不得,说不得啊。你对他不恭敬,不供养,不礼拜,他就受不了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骄慢呢?这就是没有一个师师相承的调柔的缘起。这个缘起,就是现下的心,我们要舍去自己无始以来善恶的包袱、贫贱、高低的包袱、凡圣、如法不如法的包袱,那都是你的所知障带来的沉重啊!它会压迫你,也会压迫其他有缘有情,你善观察。

  诸位善知识,我们学佛是为了运用法则,的确是为了解除自己心灵的痛苦,解除自己心灵的障碍,使自己身心真正健康起来,而不是标明“我正确”。立个标签、刷个名牌,你就是名牌了吗?就有意义了吗?这实在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往往不能给自己带来安乐,亦令他人困惑痛苦,这就与佛法背道而驰。可能是因缘问题,我经常会听二者、三者的争论,很少人说:“这个问题我处理得不得当,我忏悔。大家只要能学佛,我一定忏悔”,很少能听到这样忏悔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我对”!对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再多的,能说出十几条“我的正确”,“他错”!错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再举,可以举出十几条“他的错误”。这样的佛法交流,背道而驰!这样如同两阵攻战一样,对垒建立了,与佛法毫不相应!这样如同在尊佛法中练拳头一样,看谁的拳头硬,看谁能战胜于对方,那这个缘起是不相应的!人为了战胜对方,就会举对方许多过去、过去、过去所谓的过失,举自己许多过去、过去、过去的善法因缘、正知见、作为,乃至说福德因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背道而驰的学习佛法的状态呢?对于这一点,出家在家的善知识们,都应该认真地来调柔自己的现缘心智,也即是说你现前这一念究竟缘的是什么?你现在这一个举心,你自己是缘的什么?切莫先观察人,切要如实地知自己当下、当前一念,这样你可以得一个解除过去沉重的清净缘起,就是现下缘起,这样你会有一个学习佛法的切入机会!

  这里的“欲得成就此三昧者。于彼说法师所。生诸佛想。起尊重心”,不是说开始起的是尊重心,以后就不尊重了。有诸多菩萨的修法就是:第一次见你是尊重心,第二次熟悉了就不需要尊重了,第三次呢,那就感觉差不多了,第四次就可以教育人了。那这就丢失了自己现下的清净心、调柔心。尊重,并一定是礼拜、供养,并不是这个形式,实在是心地如实的光明、爱乐,是的确令对方、令现缘有情得以安乐的慈悲心、智慧心,是照耀着现世有情的无染无著无垢的本心,令其识得本心,莫失自心,可能才是真正的恭敬。当然,礼拜的形式啊、交流的形式啊、坐的次第啊,实在不是人为的安排,是业相所集。以前有菩萨这样问我,大家为什么要供养、礼敬此人,而不供养、礼敬彼人,或者说不随顺彼人呢?我说这只是业力所致、现缘所致,非是人强制安排,若强制安排,则很累,它只是大家顺理成章的一种现缘所表达,实在是不太重要的。假如我们现在这里面,不管出家在家的菩萨,实在认为自己的知见能饶益世间有情,真正的光明难以遮盖,这样的善知识,诸佛菩萨不把你推出来,龙天护法也把你推出来!龙天护法不把你推出来,现前大众也会把你推出来!何以故呢?世间需求故。我们能看得到这个世间的需要:这世间的人迷茫,心智无有安乐处,没有法则的清晰的依怙,没有利他的方便,没有自利的抉择,大家需要法则!

  所以,此“勿生骄慢,起尊重心”,实是现下、现缘中应起之心。就如我们每天都要来作这个礼请仪轨,干什么呢?天天这样唱什么赞子、什么诸佛海会佛菩萨,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每次我们都要象第一次一样,恭敬顶戴自己的现缘,认识自心!

  乃至无有诤竞违逆不顺心故。

  承事师长,在三乘教言中都很重要。师长者,不为某人某物啊,他是一个标志,例如有人说,我就对这个佛像生起了恭敬、承事之想,那你现在可以给它端水、献花与饮食,乃至美妙的音声、念诵。实际这不是形式,许多真言都是赞颂的偈子,很美妙的,内容十分磅礴、厚重,它们都是很中肯的话,或是赞美诸佛世尊、供养诸佛世尊的最深远、最周全之词,或是一些誓愿,或是对一些誓愿的赞美、对一些誓愿所回施功德的赞美,如果翻译出来,真是十分美妙,内容十分奇特!但它属“五不翻”之一,因多义故,翻译出来,令众生疑虑啊,所以不敢翻译。如果你对一个像生起了尊重、承事、如见诸佛想,这像亦会开口说话!如果人真正极致到一种状态的时候,什么都会说话,人心诚,顽石都会点头的,况且我们对佛像呢?况且我们在假彼容以求真容呢?

  所以,此处对人的尊敬,其中人不过是一种表达罢了,不过人的表达有几种方便,比如同气,即大家的气息相同,都是人类啊;又如感知相同,在六法中,眼、耳、鼻、舌、身、意,大家进趣的速度相同,因此容易同步相解,容易感知相应,所以,若有知识能远离爱憎、如法守护、不增减于佛法、不减损于世尊的教言、能依法依经依传承力回施给现缘有情,是应该尊重的,不管是谁,这不在于名字何。

  我们汉地比较缺乏师长教育这一块机制。以前我师父在的时候,依止师父学戒律,那就是小心翼翼的!师父经常会呵责你,你做得对或错,都是一样地呵责,令人心目中在师长这一处无所挂碍,但是供养,但是恭敬,但是平等一味的守护!你没有对错评价的机会,没有分辩的机会,若一有分辩的机会,此人不为恭敬者!这样你怎么能恭敬呢?孝顺从哪儿提起来呢?什么是孝顺?即师长怎么说都对,这样就能泯除你的是非对待心,给你一个完整的师长住世的意义。你说:“这是不是夺人心智呢?这样令人不善分辨”,不是!假如我们真正地生起恭敬心、平等心、孝顺心,你自己去体验,你就会得到,或说深入、契入到一个很广大、如实、清净的天地,你会契入一个智慧的、十分广袤的新的世界!不用去他方世界,你的心灵已经真正契入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知,或说认识。是否如是?善知识们需要分辨。

  然后于此胜三昧中。精勤修学。方能克证。

  现在,习法者实在是多,因为向法者也多,就象我这样一个没有修证的、佛法利益和善根都不成熟的形式出家人,到许多地方,大家都会来问一些问题,虽然只能相似解决一些问题,而大家就很需要,那么更需要的是真正的修证者。在座的大部分人,从现实功德、福德来说,都是比我强千万倍的,只是说大家没有真正地引发出来,没有恰当地运用它,没有恰当地成熟它,也就是还埋没在自己的所谓是非、凡圣、善恶、得失心智中,一旦你不被埋没了,我感觉到许多善知识的善根、福德因缘真是比我强千万倍的。那为什么我们会错位呢?只是因缘。

  你不要用善恶、是非来蒙蔽自心时,你心智的光明一定会生得出来,也会浮现于世间,照耀世间,利益有情,没有畏惧的!这个地方,不是用骄慢、邪见能做出来的,因为骄慢、邪见很快就会把自己致苦了,很快就会把自己累着了、伤着了。大概在十年前左右,我们一起走出来的出家师父,当然不能说好坏,一个一个的,讲法啊、不讲法啊,住持寺庙、不住持寺庙啊,学戒、不学戒啊,念佛、不念佛啊……种种因缘,回头一看,实在是触目惊心,法则、知见差一丝,概念、作为就差一点,许多的善知识真是被蒙昧了,许多善巧、法则的成熟者被淹没了,的确其中许多是很有善巧的人,结果就背着自己的执着,背着善恶是非这个包袱。

  许多菩萨学佛,的确就是一天收点垃圾、一天收点垃圾,有自己的垃圾,有别人的垃圾——自己的垃圾,就是好东西,装起来了;别人的垃圾,即坏东西。背一个“别人的坏东西”的垃圾包袱,背一个“自己的好东西”的垃圾包袱,也就是一边在收集自己的好,一边在收集别人的坏。这两个垃圾包袱背在自己的左右肩上,十分沉重地在走着,这是一幅漫画啊,有的人已经被压跨了,有的人已经基本上被压跨了,有的人在趋向于压跨,有的人在积攒被压垮的资粮。人为什么会这样不相应、愚痴呢?就是因为“我的好东西”越积越多,这是一个珍宝的包袱、珍宝的牢狱,再一个就是别人罪恶、别人过失的包袱,一天一天地在积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兢兢业业”!何以故呢?没有悲智二法!若有智慧,不染著于自己的所谓好的包袱,因为毕无一法可得故,所以勤习一切法无染著,但回施众生,即所谓欲度众生故、欲利益世间有情故而习一切法则,这样是没有一个包袱可以背的,因为不计较众生故,于一切众生现缘罪恶、过失无挂无碍,何以故?但生怜悯心故、饶益心故,何以计较呢?所以,垃圾包袱也就卸下来了。这两个包袱,若能卸下来,你就一身轻快、具足方便!所以,智慧慈悲必得方便。这个方便,卸包袱者得以运用,背包袱者会方便渐失,会离大众越来越远,越来越孤独,越来越难!一定要善于观察,合理择取。

  所以,“精勤修学”,是为了见佛闻法、利益世间啊,对此一定要善于观察。上面这个漫画中所描绘的动作,的确是很多菩萨在勤苦地、不惜生命地实践着的法则。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地损耗着,一天一天遮盖不住地在损耗着,你,在做些什么?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照耀世间”这一个智慧的亮点上来了吗?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悲悯众生、拔济众生”的亮点上来了吗?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运用在“不错时机地安慰这个世间”的方便上来了吗?若是没有,我们真是还要依正见来学习佛法,所谓“精勤修学,方能克证”!

  贤护。若人于彼说法法师所。或比丘所。起不善心。苟违异心。诤竞之心。故陵辱心。诸不净心。乃至不生如诸佛想。如是菩萨。假令修行。终不能证。如是妙定。

  这里讲得很清楚,说如是此类菩萨是不能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善知识们啊,我们学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做事情的心地缘起一定要干净,一定要真实,一定要如实自知!

  若得证者。无有是处。

  世尊把我们的后路堵住了,把我们的几百条岔路全部堵住了,就给你开了一条高速公路,让你到这条路上去行走。现在我们的路太多,结果就是处于于法不能决定、于法将信将疑、于法似是而非、于法或可行或可不行的状态。

  贤护。譬如清净虚空。无诸云翳。有明目人。于静夜时仰观空中。无量星宿。区别方所。形色各异。了了分明。

  这是举一个例子,对于清净虚空中,即没有乌云的虚空,眼目又很清净的人,独于夜时,观于星宿,必然是了了分明的。

  如是贤护。菩萨摩诃萨。思惟观彼法性虚空。以想成故。见诸如来。其事若此。

  这是一个类比的观察方法。有清净的天空,以及好的眼目,这时来观诸天象,种种星座,种种星相,你是了了然、分分明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思维观彼法性虚空”,我们的心地就是个法性虚空,心地荡然无有一物,那就是清净的虚空,这时你细细地观察,那么点点星星,星星点点,就清清亮亮,你就会认得清晰,就会心智安乐的,所以“见诸如来。其事若此”。这是类比之说,我们心中是否真正无一物可染,无一物可著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你心中是不是有自己珍宝的垃圾、珍宝的乌云呢?是不是有他人过失的乌云尘垢呢?是不是有观自己珍宝的这个眼翳蒙蔽着自己的眼睛呢?是不是有看他人过失的眼翳蒙蔽着自己的清净眼目呢?我们实在是应该认真地去观察。

  然彼菩萨观东方时。多见诸佛。多见百佛。多见千佛。多见百千佛。多见亿佛。多见亿百千佛。多见亿百千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现前。

  这个“自然现前”,就如世尊在前面举的这个例子一样,眼目好,虚空清净,二法相应,这时观于星相,决定是了了分明,同样,当我们法性心智无一物可挂,无一物可染,那么你这时就是心想则事成,欲观如来,决定得见。

  这个类比法实在是很有意义,因为世尊若不用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感知到的现象来比喻,我们很难去随顺此法则、融入此法则、成就实践此法则。对于“思惟观彼法性虚空。以想成故。见诸如来”,世尊用喻说作了一个解释,那么对于见千佛、万佛、亿佛,乃至百千万亿佛呢?亦复如是,自然现前,不假作意。如我们在虚空看到的种种星座,非是我们想念而出,诸佛如来所修的报德的真实,照耀着十方世界,也非是我们心中想象所建立。因法性清净故,此想象可立;法性思维不净故,此想象不成立,就如乌云遮住天空一样,我们一举目,不管眼睛再好,欲见种种星座,也见不到。我们可以去做这样的思维观察,也可以实际地去观察太阳,大日轮这么明亮,乌云遮盖之时,我们亦不见日轮之光,况且点点滴滴的星月之光呢?

  所以,我们在思维“彼法性虚空”之时,于思观这个过程,一旦心智无有一物可挂,无有爱憎,无有善恶,无有是非,如是则可以心想事成。成什么呢?得见诸佛之心愿。的确,若荡除一切心垢,显明清白,觉了法性,此时可以“心作心是”,心作见佛时,一定见佛,这是你心地的安排,心作见何事何物,一定生起啊。现在世间有情何以相互违背、相互轻慢呢?皆是心中生起这种相互轻慢、相互疑惑的种子的成熟,因他人而照见罢了。我们对法性虚空的认知,亦复如是,所以见百佛、千佛、百千万佛,乃至千万亿佛,亦复如是,不假作意,也就是你不需要用力,自然现前。

  而彼菩萨既作如是观东方已。次观南方。及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各多见佛。所谓多见百佛。多见千佛。多见百千佛。多见亿佛。多见亿百千佛。多见亿百千那由他佛。不假功用。皆现在前。

  这是对观察所举的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来思维,来观察。多有人说,我在走般舟中见到的是什么、什么。其实基本都是心地的种子。我遇到有菩萨走到第三天之后,就“到”藏地了,他说,哎呀,我现在到大草原上了。我告诉他,不要说,你自己悄悄地走就对了,这跟你的幻觉有关系。他说,真是在草原上,这么多牦牛、帐篷啊,牦牛在叫,还有红衣喇嘛,你看他们在开法会!我说,你闭口就对了,去如实地守护这个东西。还有的人说自己见到什么白菜萝卜了,有的人见到面包了,有的人见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了,有的人会见到自己心灵的东西……各式各样的都有,为什么呢?心地的种子成熟了,跟别人实在是不相干啊,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思维观彼法性虚空”,你于此法性虚空没有入观,还未有善巧,这时就是自己种子的翻腾,是不能了了分明照见这个世间的,只能是照见自己心地的那一些种子。

  我经常遇到一些是非人啊,没事就来说,哎呀,张三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把他撵走啊?李四这个人过失太多了!陈二这个人有问题,什么问题呢?他在底下偷吃东西!王五这个人也有问题,你看看,他的确是够呛,他怎么能出家,怎么能学佛呢?这个居士怎么能住在这个地方呢?你看他做的什么事吧,他做的不是人事!……他翻这些东西,也就是背别人过失的包袱,行不行呢?可以背。但你若是会卸包袱了,卸到我这个地方了,我真替你庆慰!就怕卸到我这个地方后,你感觉到吃亏,又还会背走啊!也就是我们观法界性空的机制不成熟,一旦此处成熟了,往我这儿倒垃圾是很好的。以前有人来诉苦,我说:“行!我就是你一个无限大的垃圾桶,你倒就对了,随便倒,你有多少垃圾都可以尽情地来倒!但是不要带走!一定倒完以后,就不要留一丝东西了!你回去时干干净净就好!”但很多人,一袋垃圾会倒几十次,倒了他又掂走了,倒了又掂走了,我都感觉累啊,我说菩萨,你真是啊,你丢弃了多好呢!垃圾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它累你啊,它负背你啊!

  为什么说这个呢?就是我们现在“善观”的法则不足啊。所以,诸位学佛的善知识,一定要把这两个包袱卸掉!我读《无量寿经》原译本中世尊告阿逸多的一段文字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佛告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安住无疑,莫住珍宝成就牢狱。这是世尊对弥勒这样一身补处的菩萨讲的,讲什么呢?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如来所作应作已作,你放下你的菩萨的心地,回归到如来世尊的究竟安乐法则中来,你不要再造就什么了,随顺就对了!我是十分震惊的,因为是佛对阿逸多这位未来世尊所宣化,而我等不知是不是有很多珍宝垃圾呢?有很多珍宝的设置呢?太多了!今天在这儿学个长处,明天在那儿学个长处,一会儿在这儿学个技术,一会儿在那儿学个优势,我见世间的这些菩萨们,有自大的人是高的做不来,因为没人让他做高的,低的绝对不愿做,因为感到大材小用,所以一事无成,浪费终生!这样的人太多了。在僧众中,高明话学得越多的人,越不能做事,掂个水、做个小事就感觉到不合适了,因为认为自己是“大”人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满嘴都是大话,已经踏实不下来了,不能如实地如同初发心一样朴实、沉静地做一件事情了。

  我经常对比,过去对我师父这样讲,现在还是这样讲,我师父在临病倒的前一段时间,年纪很大,身体很不好了,但一天早晚两堂课是决定不会缺的,我一对比,就跟师父说:“师父,我的业障这么重啊,一想上课,就有问题,就有事情,怎么办呢”?的确很多次都是这样的,就在放光寺,我试过很多次了,一想上殿,就有事情让你必须得过去,不做不行。师父说:“业障啊,这是多生多劫没有修福报带来的业果啊”。以前跟我师父出家,师父对功课要求是十分严的,我听别人讲,当时佛协请他回来,也就是为了让他带一带国内的板鼓钟点和功课,当时国内的出家师父特别少,老和尚对规矩特别精通,于是当时佛协的赵老等人就邀请他回国。他对功课是十分认真的,往往其他人跟他学功课都十分认真,但我就比较放逸,从来不去认真学,也不去背,那时三个月不会背功课就签单的,出家人,既然出家,就是这样的,三个月必须把五堂功课学会,否则你就回家去,若不然你来这儿干什么的?我现在对僧众不敢这么要求,因为我也不会,以前我也没有这样做啊。但我们需不需要自己要求自己呢?因为这个因缘,以前我上功课还行,在比较简单的小庙子,或在一个大丛林中做执事,那很简单,但现在,杂缘一炽盛,想上个殿都难了,我经常在殿堂当中徘徊,上殿吧,一想刚才约的五分钟以后一个电话,不得不去,就感觉到很痛苦,心中也是有矛盾的。这是业相、业报的差异啊。

  另一方面,看到一些出家师父对功课的感知,我也做了一些对比。什么是福报因缘呢?我感到僧人做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福报了!我是个僧人,我来念诵,来学习自己的法则,这就是最大的福报了;若是居士,来恭敬三宝,来爱乐道场,也是最大的福报了。做自己的本分事已经够用了,何必无端地制造一些事情呢?阿逸多有珍宝牢狱,那我们现前的人有没有呢?心智中是不是真正地在如实思观“彼法性虚空”呢?思维思维这个问题,对比对比这个问题。所以,我感到我这一代与我师父那一代相比,就差十万八千里了,从道德、修持上,都有十分大的距离。我经常会思观这个事,有的是业报相逼啊,惭愧无用,也就是说很惭愧也没有用,怎么办?只能在自己的业报中忏悔,尽量地趣于自己比较爱乐的一种佛法法则上的守护,但很不容易,因为什么?业报成熟了,业力相逼啊,一般情况下我感到很难以逾越。为什么呢?因为若真正证得所谓“思维彼法性虚空”,那我们现缘的、当下的缘起是无亏无欠的,是清净抉择的,是没有任何遗憾的,这样的话你是可以从现下抉择了,不需要任何的包袱。比如我刚才说电话,什么电话不电话,爱上殿堂我就上殿去了,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牵挂,远离一切痛苦的抉择,人就简单了,那就是法性的晴空啊,不患得患失了,不背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缘的异果了,不背这个包袱了,不背这个珍宝牢狱了。它还是生命的鼓励、生命的支撑,你可以逾越它,怎么逾越呢?就在你现前这一念,若是不亏不欠的、清净具足的,以此缘起,来做事情,来观察现缘,就是所谓果地行法的“当下修”、“当下行”、“当下的抉择”。

  复次贤护。如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其世界中。诸菩萨等。生彼国者。于初一日。观察东方。多见诸佛。多见百佛。乃至多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已。然后于第二日。观察南方。如是乃至十方。事皆若此。如是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该品重点落在见佛及见佛的方法,其中观星的比喻,能引导我们思维“观彼法性虚空。以想成故”,这是见诸佛世尊的清净缘起及心作心是的法则。为什么现在人在见佛中产生障碍呢?或说被两种“垃圾”,或“乌云”所蒙蔽呢?即所谓“自身之好”的乌云与“他人之坏”的乌云,这两种乌云,一种白障,一种黑障,他人的恶业就是黑障,蒙蔽自心;自身的善业、善缘,所谓“好”的东西,就是白障,亦蒙蔽自心,一样可以令人心智愚迷啊,因此在这二种障缘中,则不能见佛。若人有禅定功夫,就比较好审视这个事情,比如在一些禅定修法中,五种障是必然会现前的,黑障、黄障、白障……即五色障,次第而起,蒙蔽心智,使我们有目而不能觉察了知,也就是不能审观世间。有人会在禅定中观到境界时,突然出现黄障、白障、黑障,蒙蔽其境,实际就是自己无始以来的业、业的执着所造成的事实,一般抽烟的人若修诸多禅定,那个障就象黑幕一样,很容易就拉起来,是很厚的一个帐子。但如果我们真正地观察到法益的清净,所谓见佛就不假用功,皆现在前。

  这里写得十分清晰,主要就是思维、观察——思维诸佛现前三昧。我们学《般舟经》到现今为止,所看到的文字最主要就是引导我们思维、观察此三昧之力。我们看到,《观经》所说的“观”是观相,如佛的相好如何如何,极乐世界的地如何,宝幢如何,观音势至阿弥陀佛如何……,如是观相,而这里纯粹是“观想”彼国。思维观想,就用你现前这个凡夫心想、杂乱心想,去想极乐世界,去观察极乐世界,如《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世尊这样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并非告诉我们念佛忆佛不是用众生心,而用的还是我们现前这个心。这里的“想”,亦复如是,用众生心“想”极乐世界,思维彼国,思维阿弥陀佛,思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我们不要再去寻找一个另外的思想,就我们现前的思想,即可思维,即可观察!

  如是菩萨。于自土中。观察十方。多见诸佛。多见百佛。乃至多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也。

  “自土”,就在我们现下,我们现在是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的有情,我们不假方便,也不去他土,他土之佛也不来此土,只是各依神变善巧,放大光明,令心智清净得见,如此而已,如镜照物,镜中无来去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拿一个镜子来照,什么来什么现,但这个镜子里面实在是没有什么来去,只是如是显现而已,若无境相,但现虚空,若来种种影相,种种影相现,此镜不减不增,亦无作,含纳一切。心智如镜啊,照了觉知世间,佛教中有说“大圆满镜智”,就是这样一个智慧,此“智”是一切众生本具之智,称为俱生智,修不来的,毁不掉的,有的人用了,有的人没用,用了,就是把幕障拉开了,大圆满镜智表现出来了,就真正地观察到法界之“法性虚空”,荡然无有一点云翳能将其遮蔽,因此我们就能观察世间了。

  复次贤护。如诸如来成就佛眼。如是见已。于一切处。悉如是知。悉如是见。如是贤护。若菩萨摩诃萨。亦既成就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已。自然满彼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满彼一切菩萨诸功德等。

  这里提到六波罗蜜,翻译过来即大家比较熟悉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波罗蜜,强翻译就是彼岸,就是安稳处所、真实处所,六波罗蜜即是通过禅定到彼岸,通过智慧到彼岸等意。有时翻译实在是很无力的,因为此语不达彼意啊,不能圆满地表达其意,往往是介绍前,丢了后,介绍后,又丢了前,说上丢下,总是要丢失。

  六种波罗蜜,实在安住处所、自在方便处所的一种修持,是彼岸守护之修持。如何修持呢?即当下就是利益。例如,布施者即得布施之利益,佛颂偈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这是如实语,是世尊对不擅言说表达、不擅偈赞之有情说的四句话,使其在他人布施时,可以说这四句偈赞,作为对布施的一个赞叹。而持戒呢?精进呢?忍辱呢?也会得到安乐,就如对布施说“后必得安乐”,那么持戒一样“后必得安乐”,忍辱、精进,一样是“后必得安乐”,此六波罗蜜行持,必然得到安乐,此安乐是真实不虚的。对六波罗蜜的种种利益,应如实宣化,佛在经典中专门有所宣,说了许多美妙的言辞、真实的功德、如实的教言,令人守护六波罗蜜的修持。

  “自然满彼”六波罗蜜,我们能见诸佛,就是善根成熟,对于持六波罗蜜所得到的功德,我们都能在“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中真正地印契、相应地得到。此“得到”无所得,以无得处清净安住故而得;此“得”者,利益众生,一身轻安,无所牵挂,不是世间以为有所得之“得”,即以为“我”怎么样了,那样是负重者,是执着有情。执着有情多堕邪见,我们是知道的,也看得到,就如前面所比喻的珍宝垃圾包袱,负重着“我”的好东西,比如说“我”持戒,“我”精进,“我”禅定等等。

  以前我这种毛病就特别重,如果我一上殿,看到别人不上殿,就不行了,就会找别人麻烦,即使现在这个毛病还是很大的,看不得这好好的学佛人,初发心,就象刚刚到学校里,为什么不去学习呢?因为他跟老师比去了,但是老师已经毕业了,已经教了很多毕业生了,你还跟他比,说:“他不学,我就不学”,那就走错路了!现在许多刚到寺院的人,剃了头了,搭上衣了,就干什么呢?就跟师父比了。我现在到殿堂一看,都是跟我学的,说:“你不上课,我们也不上课”。但就如我们刚刚进入小学,那就是需要学习的,要作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功课,而你非要跟小学老师学其不上课了,那行吗?这样你就学不到任何文化,真是贻误自己啊!

  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安居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尽自己的本分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事,比如你是初学者,就一定要遵循自己初学者的因缘,是个沙弥,就老老实实做沙弥的功课,做自己的五堂功课,学习自己的戒律;是比丘,就好好学习自己的比丘戒律。这是本分啊!你若要去比,那就太烦恼了。刚刚出家,不学功课,不学戒律,不学法器,不学寺院的规矩,就拿自己过去那老一套,还都是成年人出家,在南传,都是小孩子出家,成年出家本来就有很多过失,知见已定、业习已定、习惯已定,本身就很难逾越了,不用大力、强缘,我们根本改变不了自己了,结果出家枉受其苦,不相应故。实在是这样的!因为这是安居的功课,我在这里说得重点,大家原谅,但有一点,你要警觉。

  我经常思维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个沙弥不上殿呢?为什么这个刚刚出家的出家师父不学习功课呢?出家师父中有大寮的,有唯那,有知客,也有当家,如果大家都跟一个人比的时候,全部就错乱了,沙弥不做沙弥的事,跟比丘比去了;比丘不做自己的本分事,跟沙弥比去了,他睡觉,我也睡觉;他放逸,我也放逸;他不学,我也不学……行了,这样学习佛法,那我们就是不安本分啊,各个相坏!所以看到我们现在这个出家啊,我心中实在是十分不好受。那居士呢,当然有居士的本分事,比如尊重三宝啊,守护自己的法则啊,实践自己的法则啊,除去自己的烦恼知见啊,都是有自己特定因缘的。

  所以我感到,大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本分事,我若做不到,我应该忏悔;大家做不到自己的本分事,亦应忏悔,不要相互侵夺。否则我们来到寺庙做什么呢?寺庙的优势是什么呢?在家的优势是什么呢?出家的优势是什么呢?沙弥的优势是什么呢?你若是为挂这个名号来了,那实在可惜,也对不起自己啊,只是包装这个外衣,没有用啊,一点儿意义都没有,最多多了二斤份量罢了。我第一次搭这个衣的时候,大概是受戒的七个月后,在念搭衣偈子时,真是感觉自己入地三尺,沉下去了,难以支撑,不能荷负啊,不能承担搭衣这个压力。而现在,大家都是急于“进趣”啊,要这个名!我们可以考试考试,你是不是真正合格的形同沙弥、沙弥、比丘?你有什么内涵?又如居士到寺院里,就要看这个寺院有什么优势,那我们居士借助这个优势运用了什么样的法则?成熟了什么样的善根?我感到这些都需要思维观察,这里没有丝毫的指责,这是每个人自己的本分事啊。

  蕅益大师有句话一直在冲击着我,在其《灵峰宗论》中,蕅益大师说,多有人法则未习,慢幢先立!什么叫“慢幢”呢?目中无人了,自己已经站立起来了,说话已经变腔调了,面目已经变了,过去是个世俗人,现在已经成“佛”了!什么佛呢?自己给自己认定的一个慢心罢了!对此,出家人应该注意出家人的,居士应该注意居士的,这是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因为现在是安居的时间,大家对此来审视审视,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情,那就当修持忍辱了。但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思维思维呢?作为一个出家人,你是沙弥,尽到沙弥的义务了,真正行持到沙弥了,再进趣比丘;你是比丘了,真正把比丘的事做好了,大家一定会让你做其他事情,你不用着急!有一天,我在寺院里走,上面走了一圈,下面走了一圈,我就思维,现在这个寺庙,建它还有必要没必要?别人说建这个房子、那个房子的,要再招更多的人吗?那我们现在的人有没有法益呢?实质的利益不能真正地把握得住,建它有什么意义?我自己问自己,我们建这个寺庙干什么?因为我以前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庙子,走一个庙是空的,走一个庙是空的,就忍受不了!因为本来是道场啊,现在都是鬼房子了,空屋嘛,人不住鬼住啊。那我们这儿是不是一个道场呢?大家的道业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中真正生起尊重了呢?还是急于功利地想马上改变自己的身份,迅速成就个什么东西呢?真正是不是如实地踏下身心来了呢?我感到大家都需要如实地扪心自问,问他人没有用!现在寺庙还是多得很啊,如果在这个地方,我们真正地不习法,而只是习一个表面现象,在这儿改换一下身份,这不需要的,身份随时都可以改变。我们要很认真地这样观察自己的道业、道业的成熟,看自己是不是对自己负责任?先莫管其他的,信施来之不易,就看我们这个殿堂的使用是不是认真的?我们的道业是不是认真的?我们现在吃的、用的,还有环境,的的确确都不能说坏,但我们的道业的进趣是不是如实的呢?对此,不论我们从忍辱上观察也好,从般若上观察也好,从戒律上观察也好,不观察不行。

  因为说到六波罗蜜,这里对住众作一个提醒,希望我们珍惜自己的因缘。有一个沙弥从外地来,我问他住的寺庙怎么样,他说,现在是安居,等安完居,可能该走的也就走了,该来的就来了。我说,是这样,寺庙就是这样的,缘集则集,缘散则散。安居是在诸佛菩萨的加被下,使大家能够共同学习、实践一个法则,能够条理地、系统地、有阶梯性地把它学习下来,一旦安居结束了,各人就忙各人的,有的是忙业力去了,有的忙法则去了,凝聚力马上就没有了。现在在三宝、诸佛菩萨的加被下,我们有这个凝聚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早不知道大家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去了,更不要提学习不学习。所以,在安居的学习时间,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实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机会,我们都应该珍惜,只是说它所表现的不一样。

  提到六波罗蜜,虽然跟大家说得重一些、生涩一些,但希望大家以智慧的眼来观察这个事情,以诸佛智慧的教言来洗涤这个生涩。不要生涩,因为生涩可能是业力所现,我们实在是要逾越业力与因果的缠缚,来尊重因果、利益业力有情!实在应该这样!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犹如静夜除云雾  有明眼者仰观空

  一定要看到这是观佛、见佛的一个法则性的教言。

  见彼众星过百千  昼念明了亦无失

  晚上我们看到满天的星,白天必然也能回忆起来,你会说,昨天晚上的星星真亮啊!昨天的天太晴了!何以故呢?你的忆念中、思维中,是可以相续的。

  菩萨如是得定已  多见无量亿千佛

  前面四句偈子是给我们作了一个见佛的比喻,这里是若已得如是定,多见无量亿千佛,你若相应,那就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复于起斯三昧后  还为大众演最尊

  如我佛眼清净故  无有障碍见世间

  “如我佛眼清净故。无有障碍见世间”,我们都知道,般舟三昧的行法,“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个功德成就了,未得天眼,而得见诸世间,未得神足,即不需飞去他方,未离此土,而得见诸佛,得见他土之庄严!

  是诸佛子菩萨门  出此三昧最胜观

  以无相想思如来  而见十方诸等觉

  “以无相想思如来。而见十方诸等觉”,这里的“无相”思、想,十分重要!所谓法界尽虚空,所谓法性尽虚空,若不如是思维,你那个心作心不是啊,不能成立“心作心是”,因为虚妄所执蒙蔽故,即你的所执已经把你蒙蔽起来了。

  破除恼毒及诸想  汝听菩萨妙功德

  若听彼法清凉心  能入空寂无畏处

  “若听彼法清凉心。能入空寂无畏处”,一切凡夫在空寂、无知处,会生大怖畏的,所以一切诸佛如来各个建立净妙国土,令众生进趣,远离怖畏。若我们没有这个庄严、清净、无尽妙用的国度,直趣于空寂,就会生畏惧的。

  空寂为心自在之极啊,你没有这个基础,一到空寂、无知处,就生怖畏了,什么样的怖畏呢?断灭的怖畏、无知的怖畏、无所得的怖畏、无所对待的怖畏、无所抓寻的怖畏,一时都涌起来了。所以,诸佛如来所建殊胜功德,乃至种种受用,欲令众生安乐进趣这种“空寂无畏”善巧。现在我们不要说在空寂处得无畏,就是在实有处——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这种庄严、殊胜、具足受用的国土中,许多人对这种愿望都还显得不清晰。这是一种相续过渡的法则。你可以审视自己的心理,若不抓挠个东西,你心中是不是真正地安乐、明亮、无所畏惧?若是真正在这个空寂处能安乐、无所畏惧,此人得法眼善巧;若透视法性,能得现下自在!此自在力,唯有佛亲证,唯有菩萨善觉之、善运用之!这一段文字,是十分有份量的。

  如我当今说斯法  为令众生证菩提

  如彼安乐诸菩萨  多见无量佛世尊

  菩萨如是入思惟  亦见百千多调御

  如此比丘唯阿难  一闻我说悉能受

  菩萨如是得三昧  听一切法能总持

  “菩萨如是得三昧。听一切法能总持”,总持者,陀罗尼之译名。总持法门,翻译成“总持”二字,有点太白,说“陀罗尼门”,大家就感到具足许多内容,所以一般“陀罗尼”都不翻译,此处为了词句对应,就把它翻译成“总持”了。

  成就信惭具三昧  悉舍一切世语言

  “世间语”是什么语呢?是非语、善恶语、凡圣语……一切对待语所生处,就是世间语。“世间”者,以对待而安立。人若说以澄净语、慈悲语、饶益语、调柔语,多是消除对待,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张嘴在说是非的时候,一定想想自己是不是世俗之人?世俗之心?学佛者说世间之语,即是非语,说以人我是非,想干什么呢?这样的心不是修行者的心。但如果说:“我要处理问题,我可以不可以提出来呢”?这是可以的。比如说“问难所滞”,有问题滞约在这个地方了,应该说,此“说”是消除是非方便,而不是说是非了,那就不是世间语,是善巧语、调柔语、令众生消除对待疑惑之语。

  现在的学佛者,出家、在家的,多说世俗语、世间语、颠倒语、对待语、斗争语、“我”强语……为什么呢?因为不相应故。我们读读诸佛世尊的愿望,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调柔语、真实语、利益语、智慧语,没有任何的世俗之语!我们看看文殊菩萨的愿,看看观世音菩萨的愿,看看释迦佛的五百大愿,再读一读药师佛世尊的愿,如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令众生得大光明身,这是其愿望所在,成就菩提是其唯一的愿望,其他都是借助分。

  常以慈心慧他说  要当到斯寂静地

  于自身得失之处寂静无染,于他但得利益回施,这是佛教与其他法则不共之处。我们都知道许多其他宗教的教言也都是利他的,也都是博爱的,但佛教有个什么呢?——寂静于自身、空净于自身,利益他为方便,唯有回施,这是究竟、自在、解脱的威德所在。善知识们啊,如果我们习法不依经教,而依自己在家的习惯,那只是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惯的延续罢了,不论再怎么灌上佛的名字,灌上佛的称号,灌上佛法,灌上出家、在家的形象,其内容还是世俗,就是一个以“我”为中心,落到我执、法执中。我们出不了这二种执,那与佛法甚远,实不相干!现在世间对我们学佛人的评价,比如现在居士对出家人的评价、不学佛的人对学佛的人的评价,不是十分公道,但我们也应该检讨自身,这个“不公道”最根本的来源,是源于我们学佛者、出家者自身的利他之心不足!所以,诸位善知识,真应该唤醒自心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