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的恒字是自我觉悟和帮助他人觉悟的这样的一个方向,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法,为了众生要成佛。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讲得更宽泛一些,与我们现实的佛教作一些联系。现实的佛教,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你劝别人学佛,别人劝你吃肉;你让别人念佛,别人喊你打麻将;你让别人生清净心,他说你脑子坏掉了。这样一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想弘法的人,在你想说法的时候,没有做好所谓说法的准备工作。
交流是什么?交流是把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另外一个杯子里面,是把一个水库的水灌溉到田野里。这当中有一个水平问题,有一个同步的问题,还有一个变压器、水闸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人,因为学佛的心过于急切,逢人就说法,结果说到最后成孤家寡人了,人家给你脑子贴个标签,这个人脑子被菩萨搞坏掉了,神经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做好与众生同步的工作。
所以在你说法之前,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你要说法,你是这场说法、这场交流的导演和指挥,你得让在座的这些人,他的心思都回到你所说的内容上来。老佛爷有个称号叫“调御丈夫”,这个调御丈夫就是,让大家的心都回到这一点上来,然后从这一点出发,蔓延开来。所以,在说法的时候,如何让大家的心归结到这一点上来,需要做很多的铺陈和陈设。
简单来讲,寺院里的上堂说法,就是首先要迎请法师,法师礼佛上堂,然后大家再恭请法师说法。这个恭请的过程就是让大家的心回到听法的这个平台上。就是把你这个容器洗刷刷,洗干净,变成一个清净的容器,佛法倒到你这里,然后你喝下去,醍醐灌顶。但如果你这个杯子没洗干净,如果有一点敌敌畏,你也咕嘟咕嘟喝下去,结果你两眼一瞪,嗝屁了。你说这不行啊,佛法是个毒药,佛教怎么害人呢?害人的是谁啊?不是佛法,是你这个瓶子里的敌敌畏呀!
寺院里的说法,是每个人主动地请师父说法,是众生听法者已经做好了准备,自己做准备。而你们在生活当中,学佛的人与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去说法呢?你身边所有那些没有听过佛教的人,他们都不会做好要听你说法的准备呦!而这种准备工作是要你去帮他们做。茶道当中,烧水、洗碗碟、准备茶叶、泡茶,到最后一杯茶呈上来,这个过程都是让大家的心集中到品茶这一件事情上来。你需要有这样一个仪式感,或者说这样一种指挥乐队一样的节奏感,让人们的心回到你的思维逻辑当中来,否则你的话说出去,不但风马牛不相及,反而可能会招致很多的诽谤和非议。因为别人根本没听懂你想说什么,为什么?因为他根本压根儿就没想过极乐世界有没有这个事情。
你问他:哎,你觉得极乐世界有没有呢?你到武林广场去问,很多人就会“神经病”“我不知道”“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众生都沉迷在自我的世界当中,你要让他敞开心扉来聆听你的教诲的时候,敞开心扉比聆听教诲更重要。因为他的心门不敞开,他的心门是关着的,水杯的盖子没拿掉,无论你倒多少水,无论你的水有多好,哪怕是醍醐、这个世间的不死之药,我们念的这个往生咒里面的“阿弥利哆”不死之药,这个甘露一喝,你就永远死不了。你哪怕有这个,你壶盖没有打开,你倒多少都是白费、浪费。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在殿堂当中师父们说法不太一样,殿堂当中师父说法是有人来请的,大家都做好了准备工作;而日常生活的交流当中,你要努力地去成为你与他人交流的导演和乐队指挥,要让他人不知不觉地跟着你的节奏,进入你的节拍,然后接纳你的理念,发现你的兴趣,然后成为他的人生目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大部分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跟别人交流,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直接看到张三来学佛、看到李四来烧香,看到王五,说你看,那个庙里的师父可慈悲了,你一说这个话,他目瞪口呆,你这个人又来化缘了。你这个工作没做好嘛,是不是?
所以说法其实是个很难很难的事情。要让一个人回到你的节奏当中,打开心扉,然后来聆听你的人生观,发现他的兴趣,追求他的目标,然后他还对你表示深深的感激,感恩戴德,他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可了不得事情啊。但是,在生活当中这种沟通常常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到普贤菩萨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啊。有一种心理疗法叫催眠,催眠不是让一个人睡着了,而是让与你交流的人跟着你的节拍进入你的世界,发现他人生的希望。而这一切他没有抵抗、抵触的心理,这是非常高妙的一件事情。
释迦牟尼佛一开始给五比丘说法就生动地给我们演示了如何恒顺众生,如何身教大于言教。老佛爷远远走来,五比丘乔陈如等五人——你看,那个放弃了苦行的人,我们不与他为伍,他是个没有原则的修行人,他是个享乐主义者。当老佛爷缓缓进入到他的精舍当中的时候,大家忙不迭给他打洗脚水的打洗脚水,给他拿洗脚布的拿洗脚布,要礼拜的礼拜,端茶的端茶。为什么?在瞬间整个心理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什么?他那种溢于言表的自在和安详透彻心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啊。还没有说法,他的心早已折服了。我们有这种能力吗?我们渴望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吗?太厉害了。说法的人甚至不需要说法,众生就被他给降服了,这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啊!但我们没有,这只能说明,我们身上有隐形的缺点让众生发现了。
为什么学佛的人度家人难度,你知道吗?因为你种种过去的劣行、种种过去的坏脾气、对别人的伤害还埋藏在别人的心里,你没有拔苦啊,没有去让他看见你美的、善的、在改变的,朝着佛道方向去进行解脱的一面啊!所以恒顺众生是学佛人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让你身边的人随着你的节拍走上学佛的道路。而这个前提是,让他们去理解你,你先理解他们,你先认可他们,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夸奖和帮助。
为什么现实佛教那么破落不堪,老实讲,不是几个和尚能败坏得了的。佛教的重心,是在居士身上呀,居士的社会氛围、生活环境比我们出家人所接触到的社会不同层面要多得多。只有居士的素质提高了,佛教才有希望啊。否则我们在这里讲法,回去你们做得一塌糊涂——有人说:“你经常去哪里?”“我经常去南山讲寺。”“哦呦,那个师父没教好。歪嘴的和尚念歪经。”我们现在佛弟子很多不如其他教派的人,我们管自己的多,我们不愿意去付出的多,坏脾气的多,这都不对,我们要去恒顺众生。
当然,在恒顺众生方面,刚才是讲的,我们如何与一个没有信佛的人去说法?实际上推而广之,这不仅仅是一个说法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当中如何与别人相处的问题。你看到小狗,你要跟它和谐相处的话,一定捋捋它的毛,不能去拽它的尾巴,不能去拽它嘴巴上的毛。正常现象,给别人付出我们的善意,很要紧。
当然,这里面有两个重大的前提,第一点,没有目的性是最好的说法。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善意当中,包含着极大的目的性。人家不是看到你的善意,只看到你的目的性,你说他还能跟你交朋友,还能跟你听法吗?不可能的呀!目的性直接地破坏了我们与他人交流的氛围。这就如同我们吃饭的时候,好好一碗白米饭,吃了两颗沙子,嘎嘣一下在嘴里,你说你还有心情觉得这个饭很好吗?你会觉得饭是好的、佛法是好的,就这个人不行。各位,特别是我们初发心学佛的人,在跟别人说法的时候,这个目的心要放下,你只要怀着一颗对别人好的心,你不要去为菩萨化缘,你也不要拉他入伙,你只是为他好,简单的想法。
还有一个,所谓自觉才能觉他。如果自己不能觉悟,如果我们自身有缺点,我们对于别人的说法,我们对于众生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人重在德行、次在说法的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生活气息都是他人的样板房。买房子的时候是不是要先看一看样板房,你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要货比三家?价格也比比,质量也比比。为啥比?靠得住靠不住。那我们自身所展示出来的生活气息,是你的品德所在。品德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让什么人在你左右。它是一种极强的、极大的向心力。
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千二百五十人,你就想,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又不给他们发钱,连饭都不管,饭还要自己去讨的,那这些人为什么屁颠屁颠地跟着他?两千五百年之后,老佛爷不在了,我们塑个佛像放在上面,我们这么多人还乌泱乌泱地来拜他,是他要你来拜的吗?还是你自己要来拜的?这就是德行啊!有德行的人,众生跟着他走,没有德行的人,想教化众生,他只是一个业务员跑业务一样,他要去找众生度啊。所以,老祖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缘是什么?人缘是个品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品德、自身所展示出来的生活气息,是我们一招制胜的法宝,而这个就是经典当中我们念的“心如琉璃静满月”呀!很通透的,你是一个透彻见底的这样的一个人,很纯净,很安静的这样一个人。你的生活气息展示出来,这种琉璃般的光彩和洁净的时候,众生怎能不跟你学呢?
所以,说法恒顺众生又关涉到我们自身这样的一个品质问题。第一个去功利心,第二,自身的圆满性和自身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气息。你如果没有的话,一个唉声叹气的人,一个已经被烦恼裹缚的人,你去劝别人,我们老家有一句话,自己的屁股红彤彤还去给别人医痔疮,这说的是猴子。你是没有说服力的嘛。如果你是豁达的人,尽管你以前遭致了种种的不堪,但是你告诉他,这一切的一切如过眼云烟、如浮云一般。人生只有朝着那个成佛的方向去努力,并且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人生的解脱指日可待呀!
恒顺众生我们就讲这三点,第一点是讲恒,恒长久地去顺,就是要我们给别人付出最大的善意;第二点,这个善意在付出的时候,切记,不要变成随波逐流,而是要变成不变当中的随缘,随缘当中的不变。第三点就是,我们在讲法的时候,如何运用好恒顺众生这个法门。你作为一场交流的发起者,你应该是这场交流的导演,或者乐队的指挥,不要给别人鼻子拉着走,不要陷于被人的情绪和沼泽当中,而要让别人发现你的兴趣,了解你的人生,然后发现他的兴趣,发现他的学佛的意义,那弘扬佛法就指日可待了。好,谢谢大家。
原标题:《大行如普贤》21丨以德服人,比说法更重要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本《普贤行愿品》讲记是济群法师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记得那时天气炎热,法师刚在寺里参加完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就不辞辛劳,慨然应请讲述《普贤行愿品》。他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佛意、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们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与会信众数百人饱餐法味,皆大欢喜。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在诸多菩萨中,有这样一位菩萨,以愿力著称——普贤菩萨。每次诵读《普贤行愿品》,我们都能从普贤菩萨的宏大誓愿中,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
求生净土念《弥陀经》还是《行愿品》 原文 战事之息,乃中国百千万缁素善士,恳切祈祷之所感。光不过百千万中之一数耳。若曰系我之诚感,则成盗名掠美,无功冒充,光岂肯受此称誉乎。礼云拟人必于其伦。居士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成唯识论也叫《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印度世亲写了一部叫《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印度护法等十位佛学理论家,对它进行了注疏讲解。玄奘综合了这十位理论家的注释,翻译写成了这本《成唯识论》。十卷。该论的内容: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