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次说过,普贤行愿品是华藏净土当中普贤菩萨道出他修行的秘诀,而这个秘诀当中,最主要的就是,相机互入法,就是彼此兼容,生命的同一性,生命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定要体会到这前提,你所谓修的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才能得到发扬,否则的话,你的修行有可能就是在吹气球,看上去很饱满,看上去很有存在感,但是总有一天会爆炸,总有一天你会承受不了,这是为什么要回小向大的一个原因。
回小向大就是要把自我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的时候,服务于众生,这不是教义,这是生命最基本的事实。很简单,如果你要想有很幸福的生活,你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家人幸福。如果你的家人不幸福,你的生活是没办法幸福的。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让众生幸福,我们这个社会是无法安宁的,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无法安宁,那我们的生活即便过得再好,也只是自己五欲六尘的喜乐,而没有真正的解脱。
所以,菩萨道的精神当中有一点在地藏王菩萨身上体现出来,说地狱当中,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在受苦,那他就不成佛,他就去帮助他们,他就没有享乐的理由,他就没有坐下来空闲的理由。这恰恰道出了菩萨道当中每个修行菩萨道的人我们心中要发起心中最深层的那个怜悯,那个慈悲之心,救众生于水火。而救众生的本质是使个体生命得到升华,这是回小向大最根本的一点。因为我们往往的修行,尽管是修的大行,但是我们却是从小处着手。尽管我们的修的是大法、大乘,但是,到了我们嘴巴里,到了我们思想当中,却变成了小乘,却变成一乘不乘。比如说很多人修行的净土法门,那是十足的小乘,人天福报都不一定能得的了。为什么?因为他就是想自己烦恼少一点。连自己放下烦恼的智慧都没有,你谈何帮助众生,你谈何救众生于水火,又谈何能够成佛呢?我们很多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老早就偏离了大乘菩萨道精神的回小向大的基本原则。这是第二点。
第二点的回小向大是心量上的,第三点,更明确地指出,回自向他,把自己放诸于众生当中,彻底地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要为众生服务。服务的本质是以他人的生活为中心,让自己力所能及地能为他人提供恰当的帮助,这是每个学佛人在生活当中都要面临的一个课题。当然,这个实际上在现实的佛教当中,对于很多修行的人来说做得的确不够好。
最近碰到一些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在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佛教圈子里的人都说,我们佛教修行的气氛不如其他的宗教来得融洽,来得彼此之间有亲和力。尽管我们的教义很发达,我们的智慧非常卓越,但不是瑕不掩瑜,而是很多初学者没有办法理解到这么高深的智慧的时候,修行的氛围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一些其他的宗教现在发展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学佛人行动起来,修行一个法门,叫回自向他。再不要成天想着自己开心不开心,自己清净不清净。各位,对于一个修菩萨道的人来说,自己开心不开心其实不重要,众生开心,众生法喜,众生的福德因缘在得以增长,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点,回事向理,或者回理向事。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佛教为什么表现出衰败之象,就是因为人们在修行过程当中理跟事的脱离。教条主义者执理废事。很多对佛教不信仰的人执事废理。理事不能交融。佛陀的教义记录在经典当中,我们学习的方法是,把佛陀的教义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但这种运用不是机械的,是灵活的。而这种灵活需要我们对教义有很深刻的认识。
昨天我还在跟几个朋友聊天,要使当下的佛教兴旺、振兴起来,一定要建立佛陀那个年代与信众建立的那种联系,就是僧人与居士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样居士不至于盲修瞎炼。因为出家人每天可以跟居士们说法,也不至于出家人胡作非为,歪嘴的和尚念歪经。为什么呢?因为居士每天要来寺院请法的话,这个师父他每天要“装得”比较庄严,要去学习。因为自己的所学有限的时候,你不能服众,那你怎么样体现出出家人的价值呢?
当前佛教衰败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出家师父与居士之间的脱离。它不像原始佛教那个年代,刚才说了,老佛爷天天到你家吃饭,你不好也学好了。而出家师父每天来乞食的时候,就是接受信众的检验,你看我清净不清净,如果不清净你可以给我提出建议。这一点,在我们南山讲寺就可能有这样的一种不错的体验。经常来我们寺院的人,因为我们寺院有讲法,他可能也不知道平常听了什么,稀里糊涂的,但是如果他到了别的道场去,他就会知道,哦,原来有的事情像师父说的那样,他的知见、对佛教的认识就比没有听法的人要开,而他就有择法的能力。所以,出家人与居士之间的断档,表现出居士的盲修瞎炼。盲修瞎炼的居士当中,有一些好为人师的人,这个歪嘴的和尚念歪经是吧。而出家人离开了居士、信众的视野之后,往往有一些不检点的行为。这个也是需要去关注的。
实际上,出家人与信众之间的断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教义与生活的断档,就是佛法与生活的断档。一个真正修行自在的人,一定要把理弄明白,事弄清楚。我们很多人学理的时候,脑子刷刷清爽,但是,一旦碰到事情的时候,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他总觉得菩萨会帮他,实际上,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所以,理事的圆融在华严宗当中有四个层次,第一个,理无碍,你教理肯定要学得无碍。第二个是事无碍,第三个是理事无碍,第四个是事事圆融无碍。各位,这是修行的四个基本层次,你们如果要想往生华严净土或者极乐净土,在我看来净土本来就是一个属性,佛佛道同。那你到了什么无碍的境界了?如果没到的话,你想去净土,各位,可是要用功啊,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啊。所以,普皆回向当中,最后指出众生的病根在哪里,修行过程当中的难点就是理事的脱节,对理的不明,对事的不知,再加上理事的脱档。这是修行人的大问题,每个要真正追求解脱的人必须在这个节点上好好用功。到这里,普皆回向就跟大家讲完了。
普贤行愿品,我们讲了大概十几讲,总的来说,是让大家按照当年普贤菩萨的修行方法,走在自己的菩萨道上,从自身做起,从信仰、信念的塑造做起。信念的塑造是称赞如来、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从自身的内心开始塑造,随喜功德、忏悔业障。从我们走在学佛的道路上,要与老佛爷发生关系,所谓的事事常行菩萨道,那就是要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而从我们自身的修行来说,所谓的大乘菩萨道精神,不能离开两点,就是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在解脱的道路上,谢谢大家。
原标题:《大行如普贤》25丨无需忍受任何人,只因懂得众生一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本《普贤行愿品》讲记是济群法师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记得那时天气炎热,法师刚在寺里参加完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就不辞辛劳,慨然应请讲述《普贤行愿品》。他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佛意、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们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与会信众数百人饱餐法味,皆大欢喜。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在诸多菩萨中,有这样一位菩萨,以愿力著称——普贤菩萨。每次诵读《普贤行愿品》,我们都能从普贤菩萨的宏大誓愿中,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
求生净土念《弥陀经》还是《行愿品》 原文 战事之息,乃中国百千万缁素善士,恳切祈祷之所感。光不过百千万中之一数耳。若曰系我之诚感,则成盗名掠美,无功冒充,光岂肯受此称誉乎。礼云拟人必于其伦。居士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成唯识论也叫《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印度世亲写了一部叫《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印度护法等十位佛学理论家,对它进行了注疏讲解。玄奘综合了这十位理论家的注释,翻译写成了这本《成唯识论》。十卷。该论的内容: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