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义(8)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般波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于彼岸,故号波罗蜜。”

世间的人愚迷昧不悟,所以不能见性彻证实相般若。往往嘴巴似有相当的智慧见解,实际上内心还是昏沉愚昧,并且经常自称是在修习智慧,口中虽然念念讲说空无所有的道理,事实上并不明白“真空妙有”的道理。破除执着的空义,要修行者洞察真空的玄义,般若的体相是无相形,智慧心就是这无形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的见解,称名为般若智。

什么是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以中国话来说是“到彼岸”。若解释它的意义就是解脱生死的意思。要知道对执着所缘的幻境,就会起生灭的妄忘之心。如同水因风就会逐起波浪,海水掀起波涛浪花,此起彼落相继不绝,所以有有波浪的生灭境就叫作此岸。心若离所缘的境生灭就无从现起,就像水一样时常汇汇畅流无阻,所以叫名为到彼岸波罗蜜。换而言之,心迷行邪就在此岸沉沦。心悟行正时就升华到彼岸,也是修入圆满大道。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迷心而不悟的人只知口中念。殊不知当用口中念的时候,就产生妄想杂念和错误的廖执。倘若能在一念其心上,念念提斯,如法实行,念行成片,灵灵明明,止观双运,任运自在无念而正念现前。无行而真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明悟此法性的即是般若妙法,于此能深修般若的行人,就是行般若之行。若与此法不修,就同凡庸无别。只要一念真心,修行甚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身当体就与佛平等无异。

善知识,凡情一念真心的本体就是佛,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称为烦恼。无上智慧是菩提,就是说有了觉性的观照,使心行寂然,转烦恼成菩提。前面的念头迷性就是凡夫有情,后面的念头能明悟见性就是诸佛应化。当前一念若对境执着,随波逐浪,就是烦恼。于后的一念未起时,当体即空,保任绵绵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远离风情执见的所执之境,就是无上智慧。

善知识!由上所述,大智慧到彼岸的无上甚深妙法,在三界牢狱之中是最尊贵是至高无上的第一义谛,也就是般若智慧妙觉明性的本体。是无住生死,无住涅槃,也无来去的微妙之法,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此般若智慧中出来,故此把般若称为智慧之母,诸佛之母,可见摩诃般若波罗蜜在佛教修学当中的重要地位了。

如此殊胜的第一义谛微妙之法,打开这大智慧的宝藏,顿破无明烦恼,远离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尘垢。这样如法修行,就能果德圆满,必定能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戒能防非止恶,对治贪毒,定能息虑静缘,对治真毒,慧能破邪显真对治痴毒,名为变三毒为戒定慧。所谓三毒,对于一切顺情之境,生起贪的无压的贪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生起忿怒憎恨的瞋心,对一二切事理之法,生起邪迷痴暗的痴心,都成为毒,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尘劳,尘是所缘境,劳为能缘心,攀逐所缘的六尘境界,这样心劳尘境,名为尘劳。以上讲到,烦恼即菩提。生灭与不生灭,此岸与彼岸,凡夫与佛,都是一念真心形态的名词因此说:“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更无别法。”若真识得此性,就对一切生灭、此岸、烦恼等当下明悟见性,一切法不离见性,就是一真法界的第一义谛。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前,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般若既然是成就十方三世诸佛之母的无上妙法。佛所说的法,为众圣所由之门称为法门,于从这一实相般若的殊胜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法门的广大智慧。《法华经》说:“妙音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听佛说法”,《摩诃止观》说:“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这尘劳就是无明心所造作出的烦恼情欲,无边无数的尘劳由八万四千的般若智慧来对治它。如果心行清净,没有尘劳,智慧自然显出,念念真心不离菩提自性。如能明悟这个真理的人就无有妄念,灵性湛然恬静,无有追忆过去,更无执着现在。如如不动而又灵明常存,不起任何狂乱和流言欺骗的妄想,随缘任用自家本有的真如妙性。以般若智慧返闻自性,破除迷惑,观照一切诸法事理,并于一切世出世间法无有获取或是弃舍,无一丝毫执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明心见性成佛道果的境界。禅以无念为宗。无念之念就是没有妄念的正念明在前的光景,也是真念,并非不念,而能于有无,善恶、生灭乃至若乐、怨亲憎爱等一切处无心,就是无念。正凭么无念时,当下即空无所得,不就现出自性的本来面目。顿悟禅的关键就在这里。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喻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与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如果希望能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和达到般若正定的人,须修般若行。法界是包罗万象的妙明真性,以甚深形容其微妙的不可思议无上智慧,也就是定慧等持,离诸邪乱,专思寂想,志一神清,方由智慧进入三昧境界。三昧梵语三摩地,或三摩提,译为正定、正受、等持的意思。即是一念真心正持思维证彻诸法事理。“须修般若行”是指般若的种类。一、实相般若是真如的本体。二、观照般若是真智的妙用。三、文字般若是真法的教相。由此,不但要修证般若的行持,还要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就能证得见性的本体。然要知道这一念灵知不昧的真心,是妙明圆寂,湛然常住的实相般若。平等周遍法界,寂光交彻融摄,而因本性是不生不灭,真常不变,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般若经》开示莫不是悟入空寂清净,等同如来的大光明境界。我们学佛修慧的希望惟求成佛了生脱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去追求呢?金刚是至上,因该经启迪人生真谛至上。佛性犹如金刚,以金刚智慧宝剑斩断无明烦恼的习气,使本具净的金刚佛性显然晚净。所以我们必须修证般若正行持诵《金刚经》,精进不退,就能彰显佛性。

所以应当了知这种经所显示的般智能之灵光,照彻涅彼岸的义理,赐给凡情以无穷的启示,这部经的功德不可以限量,是无有边际的广大。如《金刚般若经》说:“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盘皆从此经出。”又说:“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腾七宝布施福德。”可见,经中赞叹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是不能以言语解说清楚的。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即不见垢法可厌,也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般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也不作不度众生心,是超越诸对待的至极教法,称为最上乘,即一佛乘。专为有大智慧的人说,为有上等根性的人说的顿教法门,能够顿悟顿彻顿证佛果。如果对那此善根薄、智慧浅的人听闻此法,心中生起疑惑而不相信,则更谈不上去实修般若行的菩萨万行了。为什么呢?比方说诸天龙神在须弥山南方大洲的瞻部洲,即我们现居的地球世界降雨(“天龙”诸天与龙为八部众的二众),但诸天是印度先后统治阶级的祖先,因配天而后世遂奉为天神。大梵天是婆罗门种所奉,帝释天是剎帝力种所奉,大自在天是印度土著民族所奉,龙是印度那伽族的图腾,犹如我中华古代的豢龙氏御龙氏,为当时统治阶级的部属。此那伽族祖先被奉为龙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佛经中所说的龙王,只是那伽族世代传下来的酋长,他们的居处都是在池或海的水域,故世俗人多想象其能与去致雨,此处所的“天龙下雨”“龙能与致”也是随俗而言。当气倏急变,飓台骤起,回旋暴拳,里水上腾,俗称“龙卷风”或者“龙取水”,实是大自然的气流激荡所致,与龙神龙王乃至鳞虫之龙都没干涉。一般认为:一、守天宫殿;二、专句与云降雨;三、开江河的地龙;四、守获轮王宝藏的是伏藏龙,称为天龙。由于降雨量大,城市和村落都使漂浮在水流之中,就像草木、树叶在海而上漂流一样。如果雨水降在大海洋中,海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如果是大乘根性的人,或者是最上根机的人,慈悲心怀广大,听闻讲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破除心中迷惑豁然大开明悟心性的见解,因而知道本性自然具有般若的无上妙智,本自运用广大智慧,时常观察回光返照,真心的本体,而不是假借文字言句的灌输而后知道的(这是指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真实义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无染,了无可忆,心性一如,湛然安住正行三昧,一念清净真心,犹如明月清风,照见诸法皆空。朗彻虚空大地,就好像那雨水降下,不是从本无而现有,原是只蒙天龙能够与云降致,能令使一切山河大地,草木森林无情、和众所缘的一切有情众生全部蒙受到雨水的润泽和滋长,使所有百川和众多的溪流,都自然而然地同时归纳入大海之中,能与海水融合成一体。如《涅槃经》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真理,也是进一步表明有情无情同愿种智特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也是这样的道理。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判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变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小根机的人听闻到这顿悟的教理,如同草木等无情之物,不能全然接受,尤其那些小草小木根底浅的就不堪大受,如果逢一场大雨就被连根冲倒,不能再继续生长。那些根性的小的人,听闻妙法的情形也同小的草木一样。而这种跟性小的人原来就具有的般若智慧,和那些上根利智的大智慧的人并没有差异。为什么听闻佛法仍然不能自己开悟呢?其原因是心中存有执着邪见的所执除深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障碍了金刚佛性。好像浓密的雾去遮蔽日光。没有得到大风吹散雾云,太阳就能显现出来。换言之,般若的智慧本来就没有大和小的分别,而是人人具足,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己的真心,有迷和悟的境界不相同所致。迷自本心而外生邪知邪见,向外修行寻求佛道,不能悟入自己的见性,就称为是小根性的人。经说:“不怀世间百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由此,如果真能大开圆解、明悟顿教之法,必须不会执着外在的修持形相。只有于自真心返闻自性,远离一切邪痴颠倒,正直观察的如实所见的正见,一切烦恼所缘的境和能缘的心,恒常清净,不被染着于一念真心,这就是见性的光景。沉空守寂,心行怎能明心见性,所以称为小根性。小根性又怎能堪接此顿教大法。如龙牙居遁禅师说:“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这是指心外觅佛求法,而有知悟见自性的修行者,指明“学佛贵在见性”的真理,犹如画龙要在点睛,不然都是枉用功夫,徒劳无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