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义(6)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道。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计《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有一天自己默默地想着,现在应当是弘宣正法的时候,不可以始终隐没不出。遁是隐居不出的意思。于是惠能就离开猎人队到了五羊城内西北名剎法性寺(即今广州市光孝寺)。广州、秦汉时期为南海郡,三国吴置广州南海郡,元为广州路,明改为广州府,清因之,为广东省的省治,民国法性寺(即今光孝寺)。恰好正值印宗法师在那里开讲全部《涅槃经》。当时印宗法师任法性寺住持,是吴郡(今江苏省吴县)人,出家后精研《涅槃经》。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爱敬寺,师坚决推辞而住蕲州谒见五祖,后于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年癸丑(公元713年)示寂,年87岁。

由此可见印宗法师精于《涅槃经》大部,虽也曾一度拜见五祖求教,虽道行颇高,然而还是不曾悟得法理,一直到遇见惠能才真正领悟佛法,感佩之余为惠能剃度做了授戒师,但却反而执弟子礼,参拜惠能为师。

《涅槃经》:是释迦牟尼入大涅槃之前所讲的一部经,有南北两译本。北凉(今甘肃武威市)云无识译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经》,称为北本。后刘宋朝慧观谢灵运等改定为三十六卷《涅槃经》,和为南本。幡是祈福窄而长垂直挂的旗子相似的法物。当时有风吹动幡旗在左右飘动着,正当法会中有一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僧人说这分明是幡在动。两人争论不休,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这时惠能上前向二位说:“这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大众听到这话都感到很惊异。其实惠能的话充满了深奥的禅机。如《五灯会元》中记载的: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听闻风吹铃声响,十七祖故意问他,是铃的鸣响?还是风的鸣响?他说:“也不是风也不是铃的鸣响,是我的心在鸣响”。禅师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根基和悟性的人,随时随地都可悟得无上禅机。一众骇然是大众惊异的意思。

印宗延至上席,徽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回,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这时,印宗法师就立刻延请惠能到上席中第一首位入座,并且征求询问经书中深奥的妙理。但见惠能胸有成竹,有问必答,所答之处都是言辞简单而义理恰当,并不从文言字句来解说,而是超越表面浮浅文字,是令人深省而悟道的启示。印宗敬佩地说:“道行圆满殊胜的前辈,您一定是不同于凡俗的大觉悟者了。我很久就听说有黄梅东山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心法传到南边来了。眼前面对的莫不是阁下吗?”惠能答说:“不敢当”。印宗法师欢喜无比地恭敬顶礼,并禀告惠能请求把所传授的五祖衣钵拿出来给大众见识,以饱眼福而种植德本。印宗又再恭请问:“在黄梅山嘱托衣钵的时候,弘忍大师是怎样指示传授的呢?能不能把此心法告诉大家。”惠能回答说:“如果说怎样指示传授就无盘得了,只是谈论主张直指盘心,见性成佛的问题,并没谈论修行禅定和解脱的事情了。”禅定是梵语日禅那,汉译为静虑,是止观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也就是健康精神的妙药。盘常人的精神不健全,处理事情容易颠倒,这是没有静虑的工夫。禅定的原义是学修菩萨道的人,把自己散慢纷乱而被环境所摇动的如尘土飞扬的心,用禅定的方法使之专注一境,使心力不被私欲的境风所动摇,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如如不动。心性光明,犹如烈火触物,莫不焦烂。这便是最理智的真知灼见。解脱是脱离束缚而得自在,也就是解除惑业的束缚,脱离三界的苦果。正如古德有明了自心即佛,自心即自性,清净无染的自性便是解脱。印宗接着更进一步地问说:“为什么不谈论禅定与解脱呢?”惠能回答说:“因为修习禅得到解脱是含有能求所求的二法,这与佛法又有别了。五星级支是无彼此对待分别的不二之法,也就是顿悟见性而不谈论禅定,解脱的原因所在。不二之法是如如平等远离分别的一实相法,称为不二之法,见性即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即在见性处,分说是二,实质上是一。若论禅定解脱而不论见性,则是二法。只论见性而不论禅定解脱是为不二之法,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如《楞伽经》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辨。”所以有智慧的人调心不调身,调伏其心,则学道可成。心佛本无二致,因此是不二法门。一般人参禅闻法,如果舍离了根本心法,只向外求,肯定得到不结果,见不到佛性,就不能证得佛位。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说:“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又问:“那么什么才是佛法真正的不二法门呢?”惠能回答说:“法师在讲演《涅槃经》,理应明了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法门。譬喻《大般涅槃经》中说,高贵德王菩萨曾向佛陀请问(高贵德王菩萨具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光明遍照是论外化之广,高贵德王办内行之深。菩萨是修自利利他六度厉行的人)。如果有人犯淫、盗、杀、大妄语四波罗夷重大的佛戒禁止的罪恶,且又作下杀父、杀母、害阿罗汉与生门乱,并在佛宝地方恶意横起这五种罪大恶极,经里说是无可挽救的五逆罪恶。还有不信因要业报、无惭无愧、不信诸佛所说的教戒,断灭一切善根的人称为一阐提,而不可救治。他们是不是公断了善业的根性,和具生一来的清净佛性呢?”佛回答说:“能生善法的根性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但佛性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因而说为不断,为就名为不二之法。其次,一种是善,二者不善,而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这就称为不二的法门”。“蕴之与界”蕴指五蕴,译为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者的总称。界指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起来的总称十八界。凡夫译为异王,迷惑事理,流转生死,住不正道者称为凡夫。也就是本来佛法是不二之法,但在住不正道凡夫情见被生死沉轮,迷惑颠倒在五蕴十八界之间,就见到世法和出世法(包括佛法)产生不同的分别,其实是一而看作二了。然而行泽般若的有智慧之人是能通达佛法的真理,了知诸法事理共性本无二别,无二无别的体性就是佛性。以上六祖对二僧争辩风动幡动,告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心动,引出了高深的真理。到了巴陵和尚就幡动,告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以动,引出了高深的真理。到了巴陵和尚就翻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既不是风幡又问什么处着?有人为祖师出气,出来与巴陵相见”。到了雪窦和尚又更翻案说:“风动幡动,既是风幡,又问什么处着?”“有人为巴陵出气,出来与雪窦相见?”后来野堂普崇禅师举上示众,唱云:“非风非幡无处着,是风是幡无处着,辽天俊鹘悉迷踪踞地金毛还失措。”“呵!呵!呵!令人转忆谢三郞,一丝独钓寒江雨。”佛心才禅师颂云:“指出心才禅师颂云:“指出风幡俱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夜来一片溪月,照破侬家旧翠微。”今姑以临济的四料简法作一个解释,说风动幡动,是夺人不夺境(存境泯心)。说不见风幡动是心动,是夺境不夺人(存心泯境)。说风幡心动都不是,是人境俱夺(泯心泯境)。说风幡心动都是,是人境俱不夺(存心存境)。既然俱夺俱不夺,到了(不存不泯亦泯亦存)地步,还能问个(问什么处着)么?以上所述的横说竖说莫非是点破的机锋,望诸位能在此言句下有所省悟,须自家仔细才是。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印宗听罢惠能的说法,心生欢喜,双手合掌恭敬地说:“某甲(是印宗自称)所讲解经教,好像那成堆的瓦片和小石一样,根本就谈不上在见性上有什么见解。而仁者论述义理,甚深微妙之法,好比那纯粹的真金一样。”

然而在事实上,印宗法师讲经已久,颇有见解,但我慢之心仍在,而能赏识也是说不定的。当时惠能仍然是居士相,印宗法师就为惠能举行剃度礼,“剃发”薙是剃称为剃发,穿染色衣,显出家相,作正式传佛衣钵的僧宝,其实剃须发之意是为除去骄慢之心,表示将一心向道。印宗法师还愿意奉待惠能成为自己的师长来礼敬,惠能就在智药三藏手植的菩提树下开演东山法门。“菩提树”是指广州光孝中有一颗到冬天仍不凋谢的菩提树,惠能就在菩提树下传法。根据经书记载,达摩的禅宗妙法,是由释迦牟尼佛相传衣钵为记,到了达摩已是第二十八代祖。若以传入东土来说则为初祖,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给慧可,慧可后来传给僧殩,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因四祖道信在黄梅破额山,五祖弘忍住黄梅东山,故后来把禅宗的妙法称为“东山法门”。

惠能自从在东山行到五祖传授的衣钵,受尽了种种艰辛苦难,生命犹如悬夺丝发的危险,可是很庆幸在今朝今日能够和刺史高官、比丘比丘尼、同道或一般俗人聚会一堂,无非是累劫累生所结下的法缘,也是宿昔供养诸佛,而所种的善根,方才开始能够得到听闻上述顿悟的禅宗教法,这就是得到妙法的根由。

佛教的心法是以前的圣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留传下来的,并不是惠能自己能睿智明了。但愿大众都能听闻妙法,依照前辈圣人的教导,各自净化自己的心灵,一旦听闻了无上妙法,就能却妄显真,断除心上的一切疑惑,那就如同能常观诸法性空寂的守戒圣人,犹如历代圣人无有任何差别了。大家听了六祖惠能的这番开示法语,法喜充满,皆大欢喜,恭敬向惠能顶礼而后告退。

以上说及印宗法师讲经,只在文字上明辨,而未能在佛心佛性上体会,故自喻瓦砾,六祖说法,却能脱离文字,而直达心源,真见佛性,故喻为真金以赞叹之。

六祖已经得法受衣钵,为何还要剃发受戒?六祖当时就可以穿着祖衣托此应钵么?在这里可以解说的有三点,所谓“传衣印”仅仅衣与钵的传授,那真是送人将来也没人要。衣钵只是表示实有其事而已,不着祖衣不托应钵,亦不害其为得法,这是其一。剃发受戒现比丘相,这为尽寿命献给佛教者所必然,也为悟后加以保住者所必需,但六祖虽已得法,仍须剃发受具足戒,这是其二。在五祖付法时,可以已经嘱告须行剃发受戒,故授衣钵而无所疑,是为其三。存以三说,以解后人的疑惑。

六祖何以要说:“教是先坚所传,不是惠能自智”呢?这是说过,过去佛祖如是说,现在佛祖如是说,将来佛祖亦是必如是说。佛佛道同,祖祖亦然心印,非六祖一人的私智私言。凭这两句话,就可以生起众信,而除众疑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