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一)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阿难,在这些众生当中,每一个种类,也都具备所有的十二种颠倒。”

  “就好比有人捏自己的眼睛,便会有杂乱狂花发生一样;当众生颠倒了微妙圆满的真如清净光明之心,就会发生所有这十二种虚妄乱想。”

  【十二颠倒】前文“十二类众生”的十二种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趣颠倒”、“假颠倒”、“障颠倒”、“惑颠倒”、“影颠倒”、“痴颠倒”、“伪颠倒”、“性颠倒”、“罔颠倒”、“杀颠倒”等。

  【妙圆真净明心】微妙圆满的真如清净光明之心,即本来心。

  其中,“妙”者,不可思议;“圆”者,纵贯三世,横遍十方;“真”者,不属于虚妄念想,非生非灭;“净”者,虽在轮回而不曾污染;“明”者,了了常觉;“心”者,当前之灵明觉性。

  这个“妙圆真净明心”,就是一切众生当前的灵明觉性,迷失了它则陷入“颠倒”,也叫做“颠倒想”,十二类众生便随之如幻发生。

  问:如何是“颠倒想”?

  答:动念就是。

  问:要是不动念,岂不是死人么?

  答:请您屏息诸缘,暂时放下种种分别,一念不生,看看“它”到底会不会死呢?这就是“观心”的一种具体修法,也是“参禅”入门之捷径。

  问: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即是此意么?

  答:是。善恶不思之时,正是一念不生之际,此时,灵明觉性并不会死去,“它”无形而明朗地坦露出来,非生非灭,不可改造与修饰,正是自己本来面目。

  如果能够当下“认出”,认得清楚,就可以见性。

  问:这好像不难,如果确实“认出”了,认清楚了,下面该咋办呢?

  答:知者不问,问者不知。要真是认清楚了,当即得到无形的自在受用,得大心安。从此,不肯再陷入妄想分别,不会再流连于世间杂务攀缘。这,就是真实的出离心。打个比方吧,好比一个人在臭气熏天的厕所里呆久了,忽然探出头来,呼吸到了一口新鲜空气,于是呢,他就再也不愿回头了。

  见性的人,体会到了“本来心”之自在明朗,充分明白了妄想烦恼是苦,明白了尘世杂务太无聊,所以,他能够彻底放下,专心修行

  要是放不下,说明见地还太浅薄,没有力量。

  因此,在修行人尚未“认清楚”此本来面目之前,或者认识不够透彻,夹杂有种种思维见解,那就不是见性,也无法超越妄想烦恼。

  此时,便需要按照“三种渐次”之修法逐渐深入。对此,世尊说道: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如今你要修证诸佛三昧正定,需要从颠倒之本因,即虚妄乱想的源头下手,通过‘三种渐次’之修行,才能够灭除颠倒妄想。”

  “例如在本来净洁的容器当中,曾经盛放过有毒的蜂蜜,如何用它来盛放甘露呢?首先,需要除去毒蜜(比喻:除其助因);其次,要用热水和香灰反复清洗(比喻:刳其正性);最后,容器恢复了本来的净洁以后,才可以盛放甘露(比喻:违其现业)。”

  【元所乱想】前文所说“虚妄乱想”之源头。“元”:根本、源头。

  【灰香】指“香灰”,有清洁作用。

  【甘露】梵文“阿密哩多”,汉译“甘露”,或“天酒”、“美露”等。其味甘甜如蜜,天人所食。

  《金光明经文句》云:“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维摩诘经注》云:“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

  关于“甘露”,也就是“天酒”,据说,帝释天率领四大天王等诸天将军,时常需要迎接阿修罗的挑战,如果阿修罗胜利了,便会掠夺诸天的甘露;如果诸天胜利了,便会抢夺美丽的修罗女。

  在“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之比喻当中,“净器”比喻修行人的“妙圆真净明心”,“毒蜜”比喻“虚妄乱想”,“甘露”则比喻前文阿难尊者所问的“无上正修行路”。

  每个修行人本来就有“妙圆真净明心”,但必须除去无始以来的“虚妄乱想”,才能够显现。妙心显现就是开悟无生法忍,其后,方才能够踏上成佛之路,一步步地实践“无上正修行路”。

  其中,除去“虚妄乱想”的具体修行方法,就是以下“三种渐次”: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什么叫做‘三种渐次’呢?第一修习,除其助因;第二真修,刳其正性;第三增进,违其现业。”

  【刳(音:枯)】剖开。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如何是第一‘除其助因’呢?阿难,这世界当中所有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独自生存,而必须依赖于‘四种食’才能够安住。即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因此,佛陀曾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段食】又译“抟食”,以香尘、味尘和触尘为食物,每一段食物被消化吸收,就完成了食用,故名“段食”。欲界的人、天、及畜生等,主要是“段食”,同时兼具其它三种食。

  【触食】也叫“乐食”,触喜乐之境界而长养其身命。色界天和欲界的部分鬼神,没有了“段食”,而以“触食”为主,同时兼具“思食”和“识食”。

  【思食】也叫“念食”,以第六意识的念想为食。无色界天当中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这三天主要以“思食”为食,同时兼具“识食”。

  【识食】第八识能够维持有情之生命,故名“识食”。无色界天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以“识食”为食;无想天等也以“识食”为食。

  其实,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识食”,其它三种食,则或有或无。关于“四种食”的内容,历代注解略有差别,此处所依据的是《俱舍论》和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

  对于修行人来说,大家都是“段食”为主,即以食物的“香、味、触”为食。在所有的食物当中,有五种植物不应当食用,这就是“三种渐次”的第一种“除其助因”。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阿难,一切众生吃了甜美有营养的食物就能够生存,吃了有毒的食物则会死亡。这些求证如来三昧正定的修行人,首先应当断除人世间的五种辛菜,不要食用它们。”

  “因为,这五种辛菜,熟食会催发淫欲心,生吃则会助长嗔怒脾气。”

  【五种辛菜】也叫“五辛”或“五荤”,即:蒜、葱、韭菜、薤、兴渠。其中,“兴渠”中国没有。

  另外,上述植物的附属产品,例如蒜苗、蒜薹、韭薹等等,也在“五辛”之列。

  催发淫欲心、助长嗔怒脾气都会扰乱修行人的宁静心态,显然很不利于修行三昧正定。同时,更为严重的是: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这世界上食用五辛的人,纵然能够宣讲三藏十二部经典,十方世界的护法神,如天仙之类,也会嫌他气味臭秽,都纷纷远离,不再守护他。”

  “而那些饿鬼之类,当他吃了五辛之后,就会在夜间来舔舐他的嘴唇。像这样常常与饿鬼们相伴,这些人的福德就会日渐消散,再也不会获得真实法益。”

  【舐(音:是)】用舌头舔。

  既然护法善神们不再光临守护,魔王、邪神之类就会得到机会,前来扰乱: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这些吃五辛的人修行三昧正定之时,金刚藏王菩萨与一切天仙等十方世界的护法善神们,都因其气味臭秽而不来守护。”

  “于是,大力魔王之类就有了机会,特意化现为佛陀的身相,来为他们说法,非议、诋毁戒律为小乘道,赞叹淫、怒、痴为大乘无上道。”

  【淫怒痴】“贪、嗔、痴”之别译,贪欲为“淫”,嗔恼为“怒”,愚痴为“痴”。

  有人问: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众生的一切淫、怒、痴等行为,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答:万千波浪都是水,没有什么不是佛法,“一切皆是妙明真心中物”是也。《圆觉经》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问题在于,修行人是否已经充分“觉悟”到了如此境地呢?是否能够在“淫、怒、痴”发生的时候,其心依旧如如不动,了了长明呢?是否已经彻底证得了“诸法平等如幻”呢?是否在任何情境之下都不会陷入虚妄执着,更不会落入烦恼呢?

  如果是的话,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不是修行,没有什么不是佛法。假如还做不到的话,那就说明“情执”还很重,根基还很浅薄,则必须远离“淫、怒、痴”,才能够修行。

  《圆觉经》说得清楚,所谓“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等等,“是名如来随顺觉性”。那不是二乘圣者之境界,更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一般菩萨境界,而是如来的不思议修证境界。

  在尚未获得那般殊胜证量之时,切不可盲目效仿,不然的话,轻则自讨苦吃,重则破戒谤法,命终之后直堕无间地狱

  这些吃“五辛”而禅修的人,被大力魔王变化的“佛陀”所教化,一旦信受,便会破戒谤法。于是: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这些人受到魔王加持之后,便会信受魔语,难免破戒谤法。于是,他们以禅修之福德,在命终之后便会投生魔宫,成为魔王的眷属和子民;在天上享受魔福尽了以后,便会随着破戒谤法之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

  问:也或许这些修行人不信魔王呢,那就没事了吧?

  答:假如没有护法善神们的守护,修行人一旦进入三昧,大力魔王等必来扰乱,也必定会巧妙地让修行人信以为真。为什么?因为,魔王具有极大的神通,也完全了知修行人的习气执着之所在,可以轻而易举地“摄受”修行人。

  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护法善神之守护不可缺少。如何才能够得到护法善神之守护?唯有持戒与发菩提心,才会与护法善神们的清净大愿相契合,就会得到护法善神们的慈悲守护。

  在“持戒”当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断除“五辛”。对此,世尊小结道: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修行无上菩提的人,应当永远断除五种辛菜,这就叫做‘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一种增进修行之方法。”

  这是“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一“除其助因”,具体内容,就是“永断五辛”。这并不难做到,只是需要克服那么一点点口腹之欲。

  实际上,葱、蒜、韭菜、薤、兴渠这五种蔬菜,其味道很大,属于一种臭秽的刺激,别无奇特。在生活当中,只要有盐、醋、酱油、生姜、香油、白糖、黄豆酱等等调料,其实就足够了。真要修行,连辣椒、芥末、胡椒粉之类的刺激性调料也应当少吃,否则的话,舌根总是贪着于浓烈的味道,修行人的心就无法脱开对于“味尘”的攀缘,那就难以明心见性。

  “味尘”如此,其它“五尘”也都是如此,只有真正做到了“淡泊尘欲”与“淡薄见解”,才会逐渐趋于“六根清净”,那才比较容易“坦露心性”而见道。

  下面是“三种渐次”的第二“刳其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什么叫做‘刳其正性’呢?阿难,这些众生修行想要进入三昧正定,首先要严格守持清净戒律。”

  “那就是:彻底断除男女淫欲之心,不饮酒、不吃肉,只吃‘火净食’之熟食,连生吃也要避免。”

  【火净食】用火做熟而食,则食物比较净洁,故名。

  所谓“无啖生气”,水果可以不在此列,其它,连水都应当烧开以后再饮用。自古以来,人类祖先就知道这样更洁净,更卫生,可以灭除种种病菌。

  有人问:“病菌”也是生命呀,那岂不是“杀生”了么?

  答:不为杀生,只为吃饭喝水滋养身体,才好用它来修行。所有的生水都有细菌,所有的蔬菜都可能有虫或虫卵,粮食也一样。但人是需要吃饭喝水的,只要尽量不杀生就好,而不必太过拘泥与较真。

  学佛持戒,不是用那些概念和行为来束缚自己,而是要尽量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逐渐净化身心,吻合于平等光明之大道。

  在种种持戒当中,最重要的是断除男女淫欲之心和故意的杀害之心,还有偷盗之心和大妄语心;至于其它轻小戒条,应当尽量奉行,但不可过于执着。执着便会智慧不通,反而会与解脱渐行渐远。

  有人问:假如所有的人都断除了男女淫欲之心,都不再发生男女关系,那人类岂不是要灭绝了吗?

  答:人灭绝了,去世之后都化为了菩萨和神仙,那样的话,娑婆世界自然就变成了“娑婆净土”,想衣衣来,思食食至,一切受用都清净无染而乐不可言,也没有了人间的执着烦恼与不良情绪,有何不好呢。

  只怕世人不肯,何虑仙国无神。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阿难,这些修行三昧的人,如果不断除淫欲心和杀生食肉之心,也能够超出三界轮回的话,没有那样的可能。”

  如何逐渐断除淫欲心和杀生食肉之心呢?世尊继续说道: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应当观察淫欲心和淫欲行为就像毒蛇一样,禅修者见到桃花运出现,就如同遇到了仇家和强盗一样,必须赶快远离。”

  “首先持守声闻戒律当中的四重戒或八重戒,守护色身不犯淫欲等戒行;然后再履行清净的菩萨戒,连淫欲心等破戒之心也不再发生。”

  为何说“淫欲犹如毒蛇”?桃花运来了就好比仇家和强盗来了一样呢?因为,淫欲只是一时的快乐,其后遗症,则会纠缠、拖累人的一生;其习气之延续,则会让人生生世世流落在六道轮回苦海无边。

  美女有美女后遗症,帅哥有帅哥后遗症。美女和你好上了以后,不是图你的钱财地位,那就图你这个人,或兼而有之;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和你纠缠不清,以便获得最大利益。帅哥和你好上了以后,不久就会厌倦,于是总想着如何脱身,恨不得一下子“穿越”到其它世界去才好呢。

  就算你俩真地情投意合,高高兴兴成了家,可爱情是浪漫的,生活却是现实而俗不可耐的;养育孩子很辛苦,提防对方出轨很疲倦,工作养家最终都是又累又枯燥乏味,俩人在一个牢笼里面久了咋能不烦呢,烦了以后难免相互伤害,从此,真是苦海无边。而且,一旦上了这条“贼船”,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恐怕连转身的余地都没了。

  真把这些看明白了,他(她)一定会选择修行。不见得非要亲身经历,看看周围的人们就很清楚了。一个个生动的活火坑就摆在那里,只是后来者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往里跳。个别几个不往里跳的,佛陀说过:“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有人问:那要是大家都不成家,中华民族不就完蛋了么?

  答:第一、那不可能;第二、就目前来说,中国人多,资源却越来越少,出家有利于社会就业;第三、如今男性出家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因为全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许多农村男子娶不上媳妇;第四、中华民族不会完蛋,因为,中国劳苦大众历来繁育能力很强大,如果你允许,他们能给你生出一群又一群来。

  问:难道出家以后就不消耗社会资源了么?

  答:真要是出家持戒修行的人,会较少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不过,大家都是人,都有天生的“生存权”,没有任何理由不允许人家消耗资源,作为公民,人和人应当是公平的。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像这样,把声闻戒和菩萨戒都守持成功,那么,他们在这个轮回世间当中,就再也没有了与众生之间的相互生育和相互杀害之业力。”

  “又因为持戒的缘故,既不偷也不抢,便与一切众生没有了相互之间的负债及拖累,也就不需要再来世间酬还宿债了。”

  换句话说,像这样的持戒禅修者,将会全面超越生死轮回。所谓的“生死轮回”,都因为淫、杀、盗、妄等业力,而得以相续不断,轮转不休。只要通过持戒,除去这四种罪业,生死轮回便会烟消云散,清净法性之种种功德妙用便会逐渐显现。

  于是: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像这样持戒清净的人,在修行三昧正定当中,用父母所生的肉身和肉眼,不必具备天眼,自然就能够看到十方世界,亲自见佛听法,亲自领受如来的殊胜教导。”

  “他们用父母所生的肉身,就可以得到广大神通,畅游十方世界,清楚了知往世宿命和其中的因因果果,于是,他们的修行再也没有艰难障碍了。”

  持戒清净的人,一旦深入禅修,到达三昧正定,便会自然发生如上的不思议神通,这些神通不同于外道修行者的“五神通”,不是用定力刻意观照催发出来的,而是修行者天然本具的自在神通。

  亦如《四十二章经》云:“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文字不同,法理完全一致,其含义就是,只要持戒清净,一旦心垢灭尽,自性本有的神通妙用就会显现。

  问:如何是“心垢”?

  答:男女淫欲之心、杀生食肉之心、偷盗之心、大妄语心,以及一切虚妄分别的执着之心,都是“心垢”。

  再问:如何是“心垢灭尽”?

  答:明见自性清净,念念不陷入分别执着,念念契合于真如实际,念念无所住而不落断灭,时时处处如此觉悟本心,可称作“心垢灭尽”。

  问:那岂不是什么都做不了么?

  答:非也,一切都可以任运随缘而施行,只是没有了丝毫造作与纠缠。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一切尽不妨”是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没了丝毫挂碍,那才是“心垢灭尽”的大修行人。

  当然,要想抵达如此自在之行持,修行初期少不了“安住于无为”的静修。只因学佛人大多不肯长期“安住于无为”而静修,不肯放下琐事纠缠去专心修道;所以,他们不可能灭尽“心垢”,反而会延续甚至增长“心垢”,这样终究无法明心见性,更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假如没有“舍王位出家”和“雪山六年苦行”那坚忍而无为的静修,也就不会有“睹明星而悟道”的正觉佛陀。悉达多太子如此,大家也都是如此,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儿饼,“觉悟”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它只属于坚韧不拔的修行者。

  禅宗门下诸祖师大德们,素来不提倡修定发通,但是,因明心见性和持戒清净的缘故,因缘时至,自然也会发生种种神通妙用。那不属于“修通”,而是本具之“通”,故尤为自在洒脱,丝毫不落“神通”之相,是真正无所住的自在神通。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就叫做‘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二种增进修行之方法。”

  这是“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二“刳其正性”,具体内容,就是“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等等。

  问:为何叫做“刳其正性”?

  答:剖开自心,按照清净戒律的要求,除去其中的种种“心垢”,受持“四种清净明诲”。“心垢”除去之后,所显现的就是自心之“真正本性”,故名“刳其正性”。

  下面是“三种渐次”的第三“违其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什么叫做‘违其现业’呢?阿难,像这样守持声闻戒和菩萨戒都清净的人,他的心中大体没有了贪爱和淫欲,因此,他的六根对于外在的六尘,就不会时常去攀缘而奔流放逸。”

  “正因为不奔流放逸,自然就会返归心之根元。”

  “既然已经不再攀缘六尘,六根也就没有了所对应的内容;于是,六根都会反向回流而归于‘一心全体’,以往的六根对六尘的六种攀缘作用便不再发生。”

  【不多流逸】多数时候不会去攀缘而奔流放逸。

  这里的“心无贪淫”,不是绝对没有了贪爱和淫欲,只是大体没有了,所以叫做“不多流逸”,多数时候“六根”不会去攀缘“六尘”而奔流放逸。此时,修行人通过“反闻闻自性”那样的反向观察,就可以“明心见性”而开悟“无生法忍”。

  所谓“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六根”与“六尘”本是相对应而存在,“偶”就是“对应”,眼对色、耳对声,等等,一一对应而确立其概念与存在。当修行人“反闻内照”的功夫纯熟,几乎不再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的时候,“六根”没有了伙伴,不能够独存,因而冰消瓦解;“六根”瓦解之际,正是“一心全体”显露之时,其中没有了以往的六种攀缘作用,而是显现了全体“心性”的无形无相、无边无际、非生非灭与不可思议。这也就是“明心见性”。

  此时,以这个初步觉悟的“一心全体”来观察世界万物,则无边世界都在其中,没有任何遗漏,心与境界不再存有对立分别,而是平等一如妙不可言。这也叫做“绝待真心”。

  于是: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在这个‘一心全体’当中,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都光明皎洁而清净无瑕地显现在里面,就好比在琉璃当中悬挂着一盏明月一般。”

  “于是,禅修者身心都会轻快安然,随‘一心全体’而微妙、圆满、平等、周遍,获得极大的安乐。”

  “在如此觉悟的‘一心全体’里面,一切如来的秘密、圆满、清净与微妙不可思议之功德,都自然展现于其中。”

  这个“六用不行”的“一心全体”,正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正是修行者与诸佛共有的“妙明真心”。其中,本没有生死变动,本没有起起灭灭,也没有六根和六尘;但它也不属于断灭,其中,随着众生因缘而显现的一切,无不是如来法身的秘密之相(密),无不圆满周遍(圆),无不清净光明(净),无不是“妙明真心”之自在妙用(妙)。

  总之,一切当前的显现,就是“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根本不需要另外寻找,这就是禅修者收获的真实悟境。此“一心全体”之绝待真心,非生非灭,不动不摇,其中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故名“无生法忍”。

  问:为何“其中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呢?

  答:生灭都是虚假幻相,都随众生妄想心念而发生。就在生灭假相当中,万法皆有不生灭性,此性即是“一心全体”,它超越心念,常自如如。

  有生有灭的是“法相”,它却依托于不生不灭之性而发生,因此,生是幻生,灭是幻灭,幻生幻灭当中有不生不灭之妙性。既然已经觉悟此妙性,自然明白其实“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

  当禅修者获得如上觉悟之时,他也就开悟了“无生法忍”,获得大乘“法眼净”。这是纯正的“般若智慧”,并非某种神奇的有相境界。

  世尊继续说道: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于是,这个人就悟得了‘无生法忍’。”

  “从这里开始逐渐修证,随着他所发起的行道功德不同,而分别安立‘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之圣位。”

  到这里,恰恰相当于《楞严经》卷十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的前半句:“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开悟大乘“无生法忍”,就是透彻的“明心见性”,论其见地,已经具备了如来知见,“理悟”已经完全透彻,堪称“大彻大悟”。但是,“理障”虽已破除,“事障”还在,还需要逐渐真修实证,才能够一步步圆满无上菩提。

  开悟“无生法忍”,通常尚未具备不思议神通妙用,论其功德,内则全面伏住了自心烦恼,外则通达一切诸佛甚深教法。历代祖师大德都从此起修,随不同因缘各有证入。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就叫做‘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三种增进修行之方法。”

  这是“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三“违其现业”,具体内容,就是“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乃至于,像这样“违其现业”,修行人必将“即获无生法忍”,得以开悟“无生法忍”。

  在“三种渐次”当中,“除其助因”和“刳其正性”属于基础,是禅修者悟道之助缘,“违其现业”则属于悟道之正行。一旦成功,禅修者便会开悟“无生法忍”。

  对于各位同修来说,整部《楞严经》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种渐次”,只要勤勤恳恳予以实践,终生奉行不退,必将得以开悟“无生法忍”,即“明心见性”。

  禅修者因受持“三种渐次”,而开悟“无生法忍”之后,就开始了菩萨道的真修实证,即所谓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关于其具体位次,世尊继续开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