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第四是嗔恨习气纠缠冲击,发源于嗔恨心与对方之间的相互抵触。在抵触情绪的纠结不休当中,内心燥热而发生怒火,怒火蒸腾而有怒气,最终怒气干结而铸造为坚固锋利之金。所以会感应出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等等锋利武器之境界。”

  【忤(音:五)】违逆,抵触。

  【橛】木桩。

  【钺(音:越)】古代兵器,形似斧头,而斧刃朝上。

  【鎗】“枪”的异体字。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

  “好比人们心里含着冤仇的时候,便会有杀气盘旋飞动一样;在嗔恨心与对方之间的相互抵触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搏击,因此感应出了宫刑、割肉、斩头、砍斫,剉身、刺胸、槌击、敲打,等等地狱情景。”

  【衔(音:闲)冤】含冤。

  【槌】“捶”的通假字,敲击,击打。

  当然,以上种种惨酷的地狱情景,发源于罪人极其恶劣的嗔恨心,以及随其嗔恨心而造作出的恶行。一般人的微小嗔恨心和轻微的报复行为,并不会直接招感地狱业报。但是,假如平日里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产生嗔恨心,甚至非要予以报复的话,这样的人非常可怕,随着他们嗔恨习气的不断累积,早晚会变成凶残的恶魔。

  年轻的时候,我自己就曾有严重的嗔恨习气,假如不是学佛,假如有人胆敢恶意加害于我,那我一定毫不留情地收拾他,甚至不惜同归于尽。

  但现在不会了,学佛人没有必要与恶人同恶,也不应当纵容自己嗔恨习气的存在,因为,只要嗔恨心的种子还在,就有潜在的地狱罪报之可能,即便只是为了自己,也必须要谨慎守护自己的心,尽量不让它陷入嗔恨。

  对此,诸佛菩萨是这样做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嗔恨心和嗔恚行为,称之为‘锋利的刀剑’。一切菩萨见到嗔恨之事,就如同见到了屠杀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诛戮】诛杀,屠杀,杀戮。

  有人问:既然是菩萨,见到了“屠杀”之事,为啥还要躲避呢?为何不大义凛然地舍弃色身呢?

  答:菩萨不是傻子,也不是呆子,更不是假大空的“口号主义者”。虽然菩萨并不贪爱色身,但仍旧会珍惜与色身的这段因缘,而尽量要保护它,好用它来行菩萨道,乃至于逐渐圆满无上菩提。

  因此,世尊在《菩萨戒》等戒律当中,要求菩萨们在行脚和行道之时,尽量要避开凶险之处,无论国难、劫贼发生之地,还是野兽、毒蛇出没之处,以及自然灾害等等,都应当远离。否则,也属于违犯戒律。

  当然,真到了大难临头无可躲避之时,菩萨们也会从容承受,而不会对加害者产生嗔恨之心。菩萨因此不会造下“嗔习交冲”之地狱罪因,更不会遭受未来的地狱罪报。

  这是“十习因”的第四种“嗔习交冲”,下面是第五种“诈习交诱”: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第五是伪诈习气纠缠引诱,发源于伪诈之心与他人之间的相互调戏与耍弄。在相互耍弄当中,引发了种种不安定,所以会感应出绳子木轮绞动的境界。”

  【不住】不安定。

  【绳木绞校】绳子木轮绞动的情形,泛指古代的一切木制刑具。其中,“校”是校准,指刑具沿着固定的轨迹绞动。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好比水浸润了田地,草木便会生长一样;在伪诈之心与他人之间的相互耍弄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引诱延伸,因此感应出了杻手、械足、枷项、锁颈,以及鞭抽、杖击、檛打、棒敲,等等地狱情景。”

  【杻、械、枷、锁】同为束缚和禁锢之刑具,其中,在手名“杻”,在足名“械”,在项(头)名“枷”,在颈名“锁”。

  【檛(音:抓)】1、马鞭;2、击打。

  所谓的“相互耍弄”之心,恰恰可以滋润“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犹如水能够滋润草木一般;两种妄习因此而相互引诱延伸,成为“绳子”和“木轮”相互绞动延伸的内在起因。

  在这里,“妄情”主要是指“伪诈”与“贪婪”,属于粗重的“感情”;“虚想”则指不劳而获的“设想”,属于低级的“理想”。无论实施“伪诈”的人,还是误入陷阱的人,同样都具备这“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

  只不过,实施“伪诈”的人造业严重,当他们使误入陷阱的人们蒙受损失,并因此而获利之时,他们也顺便把自己的未来送进了地狱。不知道,当他们在地狱当中遭受种种残酷刑具的禁锢和击打之时,是否还记得当初自己精心设计的“伪诈”妙局呢。

  正因为“伪诈”有如此恐怖之后果,既能害人,更能害己。所以,诸佛菩萨是这样看待“伪诈”行为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奸诈’和‘虚伪’等行为,共同称之为‘谗言之恶贼’。一切菩萨见到‘伪诈’之因缘,就如同畏惧豺狼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谗(音:缠)】故意说别人坏话,或编造恶意的谎言,谗言。

  在自然界当中,单只豺、狼并不算强大,但是,它们很聪明,懂得集体协作,并会运用一些智谋,这使它们变得令人畏惧,也令绝大多数动物们惧怕不已。

  这是“十习因”的第五种“诈习交诱”,下面是第六种“诳习交欺”: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第六是欺诳习气纠缠欺骗,发源于欺诳之心与对方的相互蒙骗。因不停地诬陷与蒙骗,便会心念纷飞而制造出阴谋奸计,所以会感应出尘土飞扬、屎尿充满,等种种污秽不净的境界。”

  【罔】欺骗。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堕、漂沦诸事。

  “好比尘土随风弥漫而起之后,人们便会相互看不见一样;在欺诳之心与对方的相互蒙骗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迭加与混杂,因此感应出了沉没陷溺于屎尿地狱,或被腾空掷出,或横飞坠落,或漂浮沦陷于昏天黑地之中,等等地狱情景。”

  这些地狱情景,都是“蒙骗”之心所造出的幻境,当那些自作聪明的人“蒙骗”了别人而获利之后,也把自己的未来送进了屎尿地狱和飞沙地狱。假如这些人有机缘学习到《楞严经》,明白并信受了如此教法之后,大概就不肯继续为恶了吧。

  因此,对每个学佛者来说,随力宣扬佛法都是自己的本分和义务。但一定要随缘,佛法很尊贵,不可以轻易教给那些缺少恭敬心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学习,还可能会轻慢与诋毁,反而因此造下地狱罪业。

  对于那些有信心的人,至少是有浓厚兴趣的人,应该把佛法介绍给他们;而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人,或者不怀好意的人,再或者傲慢无知的人,以及吹毛求疵的人,则不应当传授,其根机不具备的缘故。

  说实话,如今社会大多数都属于后面这部分人,他们缺少最基本的善根和道德,你把珍宝送给他,他会嘲笑着当做是一滩狗屎。

  因此,我从来不传授佛法,一是因为自己还不太懂;二是因为其实没人肯真心学。但我也丝毫不吝啬于法,我把自己从诸佛菩萨与祖师们那里学来的一点点智慧,都写在文字当中,布施出去,留给我死后的那些人,尤其是给那些讲经说法的人作参考。未来的他们,已经不太看得懂文言文了。

  人家称我是法师,其实我是在学习做一名法师,一边学习前人,一边惠及后人,在我这儿则一无所有,毫无保留。在修学方面,我要争取做一个如实的传递者,绝不自欺,更不欺人。

  正因为“蒙骗”和“欺诳”有如此严重之后果,一旦泛滥便会成为地狱之罪因;所以,诸佛菩萨是这样看待它们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蒙骗’和‘欺诳’,共同称之为‘抢劫与杀害’。一切菩萨见到‘欺诳’之因缘,就如同即将踩踏到毒蛇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虺(音:毁)】指蝮蛇之类的毒蛇。

  骗子们只盯着“欺骗”后面的巨大利益,所以他们趋之若鹜;而菩萨们则看到了利益后面的罪恶因果,所以他们绝不肯为之。

  有人问:第五“诈习交诱”与第六“诳习交欺”区别何在?

  答:第五是指“伪诈”和“引诱”,多属于运用“计谋”而获利,让上当的人们吃了哑巴亏,即便发觉也有口难言。而第六则指“蒙骗”和“欺骗”,是运用手段蒙蔽了无知大众而获利,一旦被拆穿,还是可以讨回一些公道的。

  这两者比较相近,都属于“谄曲之心”,在许多经文当中,“伪诈”和“欺诳”也常常连在一起。

  这是“十习因”的第六种“诳习交欺”,下面是第七种“怨习交嫌”: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砺,匣贮、车槛,瓮(瓮)盛、囊扑。

  “第七是怨恨习气纠缠嫌弃,发源于含恨在心。积怨太深,所以会感应出飞石击打、投掷有铁齿的木轮,把人关入匣子当中、困在囚车里面,以及把人盛入瓮里面用火烤、或装入囊袋里面暴打,等等残忍境界。”

  【砺(音:力)】有铁锯齿的木轮。

  【匣贮】把人关入匣子当中。

  【车槛(音:见)】把人关在囚车里面。槛:关野兽的笼子,引申为囚车。

  【瓮盛】把人盛入瓮里面用火烤。所谓“请君入瓮”是也。

  【囊扑】把人装入囊袋里面暴打。

  诸如此类的刑罚真是太残暴了,人怎么可以如此对待人呢?生命怎么可以如此践踏生命呢?只因含恨于心太久太深,方才会这样不择手段。

  可是,反过来想想,被惩罚的人该会作何感受呢?设身处地想想,如今是您收拾别人,一旦他人得势,该会如何来收拾您呢?那时,人家同样会“请您入瓮”呀。

  要想不受如此残暴的对待,敬请大家莫造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大妄语,等等,总之尽量不要伤害任何人,尽量不要伤害任何生命。如有误会,及时化解。平平淡淡对待一切人,公公平平处事,莫怀私心。心地光明磊落,身体不造恶业,就不会感应到此类残忍之业报。

  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比如阴毒之人,凡事难以释怀,便会在内心积攒对他人的恶念一样;在怨恨心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吞害,因此感应出了罪人被投掷、被擒捉,被击打抛射、被抛接抓撮,等等地狱情景。”

  问:为何人们总有许多事难以释怀呢?

  答:攀缘心不停,分别念不息,执着心便会越来越坚固。因执着而发生强烈的爱与恨,爱不成便会积怨,恨得深同样积怨。积怨太深太久之后,就会发起极其恶毒之念,并导致一系列报复行为。

  这就是“怨习交嫌”之地狱业因,必将招来惨烈的地狱罪报。

  因此,在诸佛菩萨们看来,任何“怨恨心”都会制造出“怨家”,如果不及时化解,都将招来可怕的后果: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心怀怨恨之人,称之为‘违害鬼’。一切菩萨见到怨恨之因缘,就如同即将饮用鸩酒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怨家】心怀怨恨之人。

  【违害鬼】一种凶狠的大力鬼。

  【鸩(音:镇)酒】鸩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喜吃毒蛇,用其羽毛浸泡的酒名为“鸩酒”,剧毒,少量就能致人死亡。

  “怨恨”是相互的,但有时也是悄然发生的。当粗心人遇到了心量狭小的阴毒之人,一不小心得罪了对方,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因此,一定要远离那些阴毒之人,即“怨家”,尽量不要和他们打交道;或者,需要格外谨慎相处。

  同时,自己千万不要做阴毒之人,如果内心有了怨气,不可以任由它累积,而必须学会时时化解。如何化解?唯有禅观内省、读经习论、念佛持咒、发菩提心,等等。实在不行,可以找善解人意的亲友帮助开解,也可以参加体育活动,等等。只要自己内心快乐了,想开了,光明了,豁达了,怨恨便无从累积。

  这是“十习因”的第七种“怨习交嫌”,下面是第八种“见习交明”: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

  “第八是恶见习气纠缠分别,例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恶见,都属于外道之邪悟,发源于外道之间的相互排斥,并产生了见解相反的争论。所以会感应出阎罗王派来使者、遇到阴间的主事官吏,他们手执文书与自己对证,等等境界。”

  【交明】纠缠分别而想要辨别明白或辩论明白。

  【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萨迦耶”译为“有身”,指外道“五种恶见”当中的第一“身见”,对于色身执着为有“我”和“我所”;第二是“边见”,对于五蕴执着为“断见”,或“常见”;第三是“邪见”,如否定因果业报之类;第四是“见取见”,非果计果,例如以无想天为涅槃,等等;第五是“戒禁取见”,非因计因,例如持“鸡戒(金鸡独立)”、“牛戒(反刍)”为生天之因,等等。

  为方便记忆,以上“五种恶见”也合称为“身、边、戒、见、邪”。这五种恶见都属于外道修行人的“邪悟”,不符合实际情形,如果执着于这些见解,便会因此而造下种种恶业。

  【王使】指阎罗王的使者。

  【主吏】指阴间的主事官吏。

  【证执文籍】拿着功过文书,来与自己对薄(音:布)公堂。

  这种种“恶见”都发源于修行人的思维分别与纠缠不停,虽然其本意是想要“辨别明白”,但实际上,只要思维分别不停息,就永远无法明达诸法实相。如《圆觉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因此,学佛人不必与人争辩,那通常是徒劳无益的,世间人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学佛当中并不适用,因为难以超越思维分别的缘故,容易激起种种烦恼和对立情绪的缘故。

  有人问:藏地出家人不是很喜欢“辩经”吗?

  答:那是在同修当中进行的一种练习,以便相互提高,巩固学识,增长智慧,等等。其目的并不在于分出高低胜负,而在于相互促进学修。由于大家所学是同样的经论,根本见地是一致的,这种“辩经”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辩论”。

  再问:古印度好像常有“辩论”发生吧?

  答:是的。古印度人崇尚“辩论”,而且有严格的辩论规则,通常会有国王等等权威人士做裁判,一旦分出胜负,还会实施双方提前约定好的“赌注”,有时甚至会以生命做筹码。那是一个难得的时代,人们看重“真理”和“智慧”胜过自己的生命,绝不是如今时代可以复制和效仿的。

  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比如行人走在路上,便会有来有往而对面相见一样;在种种恶见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纠缠分辨,因此感应出了主事官吏对于自己的勘察责问,并一再权衡真伪、深入考问,或者从侧面推理追究、暗自察访,以及为了彻底披露罪业而使用业镜来照明一切,并有善恶童子手拿着功过文簿,与自己进行文辞答辩,等等地狱情景。”

  【鞫(音:居)】追究,审问。

  【文簿(音:部)】记录着罪人业行的文书。

  像这样被人不停地审问与追究,其感受也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所谓的主事官吏与善恶童子等等,并非是外在的实有之人,而恰恰是罪人的恶见习气所显现的幻境。

  如何是“恶见”?一切不符合法界实际的见解,都属于“恶见”。广而言之,对于任何见解都不应当执为实有,在佛法当中,并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可言,一切都是空性,甚至,连“空性”也了不可得,了不可执。

  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在告诉大家,菩萨虽然善于分别一切法相,通达其千差万别;同时,却丝毫不会把分别的结果“执着于心”,其心如如不动,不会陷入任何分别与见解。

  这便是菩萨的“妙观察智”,以此妙智慧来观察,则: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有些版本为:遍)执,如临(有些版本为:入)毒壑。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恶见执着,共同称之为‘恶见之坑’。一切菩萨见到种种虚妄偏执之因缘,就如同遇到了有毒气沉积的山谷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虚妄偏执】所见法理不符合实际,名为“虚妄”;偏偏执着于自是他非,名为“偏执”。

  【毒壑】有毒气(瘴气)沉积的山谷。

  关于“虚妄偏执”,对于一切法门,须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宗各派的见解可以各有差别,各位法师的解读可以略有出入,只要不违背经文法义和法印,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而有根有据,就不必非要用某个“理论”来一统江湖。

  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观察视角,而不必强求一律,这才符合“诸法空相”之实际。因此,各位同修只可以把《楞严经》轻松学作为参考,而不可作为依据。大家用功修行之时,还是要参悟《楞严经》原文,才比较妥当。

  就我自己来说,假如我坚持认为自己的解读一定是正确的,而别人与此不同的解读就是错谬的,那便陷入了“虚妄偏执”当中。对此,大家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没有什么见解可以执着,也没有什么见解不能够明了,更没有什么见解无法融通,如此善巧明达经论妙义,那才是破除了“理障”的见道之人。对此,愿和大家一同努力。

  这是“十习因”的第八种“见习交明”,下面是第九种“枉习交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硙)、耕磨。

  “第九是栽赃陷害习气纠缠压迫,发源于对别人的诬陷诽谤,仗势欺人。所以会感应出合山地狱、合石地狱,以及碾硙地狱、耕磨地狱,等等强力压迫之境界。”

  【枉习】栽赃陷害的习气。

  【磑(音:位)】“硙”的繁体字,1、石磨;2、磨碎。

  关于这几种地狱,“合山地狱”当中有两座相对的大山,罪人被驱赶进入之后,两座山便会合拢,一时间血肉模糊,哀嚎不已。“合石地狱”则是把罪人放在一块大石之上,用另一块大石压而合之,罪人顷刻间便碎为肉糜。“碾硙地狱”就是用巨大的石碾来磨碎罪人。“耕磨地狱”则是先耕破罪人的舌头,再将其全身磨碎。

  这些极其残忍的境界,都来自于罪人在人间曾经仗势欺人,强行把种种罪名加给无辜的人。当他们对于别人进行栽赃陷害之时,也把自己的未来送进了如此残忍的地狱当中。这能怪谁呢,纯属自作自受。

  假如有人仔细学习这段经文,明白了其中的因缘果报究竟平等之法义,他一定会发愿,永远也不去做栽赃陷害的恶毒之事。这就是认真学习佛经的好处,以此诚恳的善愿,他便不会造作恶业,他的未来便会走向清净解脱

  为何如今的人们难发善心,却恶心常起呢?只因他们无缘学习佛法,或者,即便有缘也不肯认真学习的缘故。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

  “比如信口谗言的恶人,胆敢以其权势对善良人栽赃陷害,甚至逼供一样;在对别人的诬陷诽谤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排挤,因此感应出了被逼画押、按手印、棒打、强迫低头认罪,以及用脚踩、用水淋,和认罪后称体重、量身高,等等地狱情景。”

  【押】在文书、契约等等上面签名,不会写字则画记号:画押。

  【捺(音:那)】按手印。

  【蹙(音:促)】蹴的异体字,用脚踩踏。

  【漉(音:路)】洒水,用水淋。

  【衡度】这里指称体重、量身高。

  这就是某些人栽赃陷害,和严刑逼供的未来之地狱罪报,当他们在地狱当中被如此强行定罪之后,再去前文所说的“合山地狱”、“合石地狱”、“碾硙地狱”和“耕磨地狱”当中,接受更加严酷的惩罚。这就是因果业报,善恶终有报,分毫不爽。

  因此,诸佛菩萨们是这样看待“栽赃陷害”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冤枉和诬陷诽谤,共同称之为‘谗言之虎’。一切菩萨见到栽赃陷害之事,就如同遭遇了迅猛的雷电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霹雳】迅猛的雷电。

  迅猛的雷电可以把人劈死,恶意栽赃陷害别人则可以把自己的未来送入地狱,真是害人又害己,何苦来呢。

  这是“十习因”的第九种“枉习交加”,下面是第十种“讼习交諠”: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第十是争辩是非之习气相互欺瞒,发源于隐藏、颠倒事实真相。所以会感应出业镜相照、烛火照清事实真相,等等境界。”

  【讼习】指争辩是非,刻意隐瞒之习气。讼:争辩是非,打官司。

  【諠(音:宣)】“喧”的异体字,忘记,欺骗。

  【鉴见】用业镜照出所犯罪业。

  【照烛】用烛火照清事实真相。此烛火并非一般的蜡烛,而是指下文“火珠”的光明。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比如在正午阳光照耀下,人们便无处躲藏身影一样;在罪人试图隐藏真相的争辩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陈诉,因此感应出了,在阴间有朋友出卖自己,用业镜照出罪行、用火珠照清事实真相,最终完全揭露自己的罪业,并一一核对,等等地狱情景。”

  在正午阳光照耀下,人们连影子都藏不住;因此,到了阴间以后,罪人虽然试图隐瞒自己的罪业,但是,因为有朋友出卖,有业镜相照,并有火珠照清事实真相,等等,于是,自己的罪行一丝一毫都不可能隐藏。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的觉性之神明清清楚楚。所谓“抬头三尺有神明”,那并非仅仅指外在的天地神明,更是指人们心中本有的觉性之神明。

  妄想心是自私的,但是,每个人的觉性(即:佛性)却是大公无私的,究竟无我的,平等光明的。它不会被妄想心所蒙蔽,也不会服务于妄想心当中的“我执”等虚妄习气。正因为如此,凡是真正行善的人和心地清净光明的人,必然是心口如一,且言行如一。他们很快乐,因为其心境是通畅的,那就叫做“舒心”。

  而凡是作恶的人和内心阴暗肮脏的人,必然是处处遮遮掩掩,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或许他们因此而获得了一些私利,但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其心境是扭曲的,又怎会“舒心”呢?

  不过,即便是作恶的人,也不曾失去“觉性”的大公无私与平等光明,虽然他们尚未觉悟,但内心的“觉性”却时刻在审判他们,时刻在心里翻着自己隐藏的那些旧账,让他们寝食难安。这就是“良心”对自己的审判。

  因此,刻意隐藏自己的过错和缺点是非常不明智的,倒不如勇敢地认错与改过,坦然承受一切后果,反而轻松自在。否则的话,随着“藏覆”的不断积累,业障和罪障便会越积越多,最终将无法承受。

  所以,诸佛菩萨是这样看待“藏覆”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颠倒黑白’和‘隐藏过失’,共同称之为‘阴谋之恶贼’。一切菩萨见到覆藏之因缘,就如同头顶着高山在深海里行走一样恐怖,便会迅速避开。”

  【覆藏】也就是前面的“藏覆”,其中,“覆”是指“颠倒黑白”;“藏”是指“隐藏过失”。

  所谓“如戴高山,履于巨海”,这个比喻非常生动,“高山”比喻罪人所隐藏的过失与罪业,“巨海”则比喻其未来的生死轮回之业海无涯。显然,肯认错与改过的人,其业力和不良习气便会逐渐消散;而刻意隐藏的人,其罪业和不良习气便会慢慢积累,越来越严重,最终将会无法承受。

  以上是“十习因”,即地狱罪人所造的十种业因;下面是“六交报”,即罪业众生“六识”造业,由其“六根”在地狱当中所承受的六种交互影响之业报。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