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九)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另外,阿难,这些众生在‘鬼趣’业尽之后,则其‘地狱道’和‘鬼趣’的‘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已然消磨干净,不再继续沦落于这两道。”

  “于是,方才重新出生在世间,与原来造业时所亏欠的人相遇,投身为畜生,来偿还宿世的业债。”

  【畜生】又名“旁生”,泛指人之外的一切动物,与人类生存在同一个世界,旁“人趣”而生也。

  狭义说来,只有人类饲养的动物才叫做“畜生”,此外的那些野生动物本不属于人类所有。但“畜生道”则是广义之说,把所有这些动物都包含于其中了。

  那些堕入无间地狱的人,当初所造下的恶业当中,既有地狱罪业,也有饿鬼罪业,还有畜生罪业。因此,当他们从“地狱”和“鬼趣”出来以后,通常还需要投生于“畜生道”,即“畜趣”,来服务于当初所亏欠的人,为他们劳作、看门,乃至于做宠物给主人带来欢乐,等等。

  但是,主人不应当把它们杀了吃肉,否则,据后文世尊所开示,那将会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后文再详说。

  关于“畜生道”的来历,也有四种情形:第一、因在“人道”当中造下了“中品十恶”之罪业,而直接投生“畜趣”;第二、因过去世的“异熟”罪业所牵引,在其它道命终后,忽然投生“畜趣”;第三、因造下了极重罪业而堕入“地狱道”受报,从地狱出来之后,直接投生“畜趣”继续偿还其余罪业;第四、从“地狱道”出来,先投生“鬼趣”,这两道罪业清净之后,再投生“畜趣”来偿还其余业报。

  在这里,世尊以上述第四种为代表,概括“畜趣”众生的来历。随其过去曾经造下的“十习因”之罪业,显现为“十种鬼”;“鬼趣”业尽之后,则分别投生为如下十种“畜趣”种类:

  第一种,“怪鬼”大多投生为“枭类”: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因贪爱物类而遇物成形的‘怪鬼’,在所遇物类毁坏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猫头鹰之类。”

  “怪鬼”借物成形,猫头鹰之类则“附块为儿”,都属于怪异之类,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第二种,“魃鬼”大多投生为“咎征一切异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征)一切异类。

  “因贪婪色欲而遇风成形的‘魃鬼’,在所遇之风毁坏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象征凶兆的各类动物。”

  【咎征】凶兆。

  “魃鬼”遇风成形,能够带来旱灾等灾害;象征凶兆的各类动物,例如乌鸦之类,往往也与凶事相伴出现,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第三种,“魅鬼”大多投生为“狐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因贪着诈惑而遇畜成形的‘魅鬼’,在所遇之畜死去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狐类动物。”

  “魅鬼”源于伪诈习气,狐类则诡诈多疑,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第四种,“蛊毒鬼”大多投生为“毒类”: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因贪着嗔恨而遇毒虫成形的‘蛊毒鬼’,在所遇之毒虫死去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有毒的动物。”

  “蛊毒鬼”源于嗔恨、狠毒之习气,毒类动物嗔恨之时便会放出毒素伤害其它生命,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第五种,“疠鬼”大多投生为“蛔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因贪着回忆而遇衰气成形的‘疠鬼’,在所遇之衰气枯竭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蛔虫之类的寄生动物。”

  “疠鬼”源于留恋旧人之习气,蛔虫等等寄生虫类,则留恋于所寄生的动物,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第六种,“饿鬼”大多投生为“食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因贪着傲慢而遇空气成形的‘饿鬼’,在所遇之空气枯竭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被人类宰杀并食用的动物。”

  【食类】被人们饲养,也将被人们食用的动物。

  “饿鬼”源于当初做人时的贪婪与傲慢习气,人们习惯了傲慢自大,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者,可以任意宰割动物们供自己食用,因而造下恶业,落入地狱、鬼趣。如今又来做动物被别人杀了吃,而吃它们的人,往往就是当初他们宰杀的动物们转世而来,这是他们的因果报应

  第七种,“魇鬼”大多投生为“服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因贪着欺罔而遇幽暗成形的‘魇鬼’,在所遇之幽暗退散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被人类宰杀而用来制作服饰的动物。”

  【服类】被人类宰杀而用来制作服饰的动物。

  “魇鬼”源于当初做人时的欺骗、迷惑他人之习气,因而造下恶业,落入地狱、鬼趣。如今再来做动物,被别人宰杀之后制作成了服饰,来妆扮别人的外表。而那些被妆扮的人们,往往就是当初他们欺骗或迷惑的人转世而来,这是他们的因果报应

  第八种,“魍魉鬼”大多投生为“应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因贪着恶见明辨而遇精明成形的‘魍魉鬼’,在所遇之精明退散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顺应季节的迁徙类动物。”

  【应类】顺应季节的迁徙类动物。

  “魍魉鬼”源于贪着恶见并试图明辨之习气,一切迁徙类动物,则擅长于辨明季节与栖息地,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第九种,“役使鬼”大多投生为“休征一切诸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征)一切诸类。

  “因贪着栽赃成功而遇光明成形的‘役使鬼’,在所遇光明散灭之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象征吉兆的各类动物。”

  【休征】吉祥征兆,吉兆。

  “役使鬼”源于宿世栽赃陷害之习气的业报,以前曾经栽赃陷害别人,如今便替人服务,助人成办事业,等等。象征吉兆的各类动物也是一样,仍旧延续着赎罪立功的因果业报。

  第十种,“传送鬼”大多投生为“循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因贪着结党营私而遇人气成形的‘传送鬼’,在所遇之人去世以后,其‘鬼趣’业报随之消尽,于是重新出生在世间,多数会投生为听人训导的各类动物。”

  【循类】听人训导的各类动物,例如狗、猫、鸽子,等等。

  “传送鬼”替人传送福祸消息,为人服务,这是他们在偿还做人时亏欠下的业债;听人训导的各类动物也是一样,仍旧延续着赎罪立功的因果业报。

  以上是十种“畜趣”种类,世尊以此概括所有“畜趣”众生,说明其大致来历。法义已经明了,其余不再一一列举。

  下面,世尊对于“三恶趣”进行小结,也来彻底解答阿难尊者前文关于“地狱”来历的疑问: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阿难,这十类‘畜趣’众生等,都是因为被业火把过去的罪业习气烧干了以后,才超出了‘地狱’和‘鬼趣’,重新出生在世间,为了偿还其宿世业债,而旁落为畜生。”

  “所有这些‘畜趣’境界,也都是由自己当初造下的虚妄业,招引来的虚妄业报。如果能够觉悟菩提自性,便会明白这些虚妄的业报因缘,本来没有实质内容。”

  所谓“本无所有”,是说所有这些“畜趣”的种种因果业报毫无真实可言,都是众生妄想心当中的“幻境”而已,并不是说因果业报不存在。

  不仅“畜趣”如此,“地狱道”也是如此: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如你所说的那样,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妄言没有业报而生身堕入无间地狱;琉璃大王由于诛杀释迦族,善星比丘由于妄说一切法空,也都因此而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他们这些恶业和地狱业报,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发起的。所谓的地狱,既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从地而出,更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完全是自己的妄想造业所招感,也必将由自己的妄想心来承受其罪报。”

  “在菩提妙心当中来观察,所有这一切,无非都是虚浮妄想所凝结的假相罢了。”

  “浮虚妄想凝结”好比什么?就好比昨夜的梦境;“菩提心”好比什么?就好比当前这个远离昏睡与妄想的清明之心。就在当前,您是否可以回忆昨夜的梦境呢?当然可以。但是,您还会再次陷入梦境当中的种种痴迷与烦恼吗?不会了。因为,梦早已醒来,您把它看穿了,它不过是幻觉而已。

  绝妙之处在于,当您昨夜的梦境发生之时,您的“清明之心”并不曾失去,也不曾被破坏;当您的“妄想心”在梦境里面痴迷与烦恼之时,您的“清明之心”并不曾陷入痴迷与烦恼。它就是您的“菩提心”,也叫做“菩提觉性”,只要充分觉悟它,再来观察这所谓现实生活当中的一切,嘿嘿,无非都是些“浮虚妄想凝结”而已,何来丝毫真实呢。

  此“菩提心”无相而非生非灭,其中的一切五蕴境界,都是不折不扣的“浮虚妄想凝结”,换句话说,都是幻觉与幻境而已。只要此心不迷,“五蕴”当即超脱,不破而自破。乃至于一切生死轮回之事,都如浮云过虚空,丝毫不曾障碍“菩提心”的明朗与如如。

  因此,只要充分觉悟“菩提心”,便可以成为大自在与大解脱的圣者,而完全不被五蕴境界所扰动。这就是各位同修的修学方向,为此,愿和大家一同努力。这也是“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的甚深法义之所在。

  以上是世尊对于“七趣众生”之“畜趣”来历的开示,下面,世尊继续开示“人道”,即“人趣”之来历: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征)其剩。

  “此外,阿难,当这些‘畜趣’众生偿还先世业债之后,如果它们给予主人的回报,已经超出了应当偿还的份额;那么,这些‘畜趣’众生业债已经还清,死后便会重新投生为人,反过来向原主人讨回多还的那部分价值。”

  关于“人趣”的来历,大约也有四种:第一、前世本来就是人,由于奉行五戒与中品十善的功德,今生仍旧投生为人;第二、前世本是天人或仙人,因福德消退而降生在人间;第三、本来是净土当中的菩萨,因菩提大愿而示现投生人间,前来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第四、前世在三恶趣,一步步升到了“畜趣”,终于把宿世业债偿还完毕了,得以重新投生为人。

  在这里,世尊以其中的第四种为代表,概括“人趣”的来历,以便和前文一脉相承,显明其中的因因果果。同时,仅就这个时代而言,人类大多数都是从“三恶趣”来的,离世以后大多数也将去往“三恶趣”。因此,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各种“动物本能”,并以此为荣。随着前世种种动物习气在人间的流行与泛滥,例如裸露、残暴与滥交等等,人类社会的道德沦丧,也就在所难免了。

  问:为何会发生“若彼酬者,分越所酬”的现象呢?

  答:众生的因果业报错综复杂,动物回报主人份额满了以后,其寿命未必就该结束了,此时,便会出现“多还”的现象。另外,如果主人不肯善待动物,甚至予以虐待,也会出现无形当中被迫“多还”的现象。

  其它还有多种可能,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这些从“畜趣”还完业债而来的人,和其原来的主人,世尊继续说道: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如果动物原来的主人具有善根之力,或兼有福德因缘;他们仍旧可以留在‘人趣’当中,不会舍弃人身,而直接以人身返还动物(如今已经投生为人)曾经多付出的那部分劳动力之价值。”

  “如果原来的主人缺少善根与福德,就将会在死后投生‘畜趣’,以前世的动物(如今已经投生为人)为主人,返还多得的那部分价值。”

  【有力】在佛法当中,菩萨们通常被称为“有力”大人,所指就是“定慧之力”或“善根之力”。

  因此,作为一个学佛人,千万不要贪占任何便宜,而尽量要善待一切人,也善待一切动物。否则的话,必将陷入一系列可怕的因果业报。假如遇到了一些意外损失,例如被偷、被抢、被侵损、被诈骗,等等,为了社会公道,应当及时报警,以免更多的人受害。至于最终结果,无论自己的损失能否追回,都不要太过在意,那或许是自己曾经亏欠人家的呢。

  同时,最明智的,还要通过勤奋修学,遵照如来的教导,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力”菩萨,既有定慧之力,也有善根之力,更有福德之力。这样的话,即便无意当中触犯了一些因果,也不至于落入“三恶趣”,而仍旧可以在人天道当中修学善法。

  遇到了“债主”之后,就宽心地补偿他们。“债主”在哪里?您周围的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或许就是;您无意当中遇到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许就是。因此,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当帮助周围那些困难的人或苦难的人。

  对于还债而来的动物与其主人之间的因因果果,世尊继续开示: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

  “阿难,你要知道,如果主人用动物来挣钱,来获取财物,或者使用其劳动力来为自己服务,等等,一旦动物把欠主人的债偿还完毕之后,自然就会停下来。”

  所谓“偿足自停”,要么是动物自然命终;要么是随着种种因缘而离开主人;再要么是已经衰老,无力再劳作,善良的主人便为它养老,等等。后面这类主人,尤其令人赞叹,他们与动物相处久了,深切体会到了动物的灵性与感情,便不忍心杀害,而能够为它养老送终,实在是明智之举,善莫大焉。

  这是通常情形,但也有意外:

  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如果主人在动物向自己还债的过程当中,杀害了它,或者吃了它的肉;这样一来,它就会怀恨在心,将来一旦遇到便会报仇,于是,双方在未来的微尘数劫当中,常常会相互杀害,相互吞食。就如同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谁转到上面都会压迫下面,转来转去,相互残杀与压迫,永难停息。”

  因缘不可思议,有缘人终究会相逢。不过,假如是相互杀害之因缘的话,则每一次相逢,都将是一场难以避免的悲剧。这就是生死轮回的车轮,总有谁会被碾碎在下方,也总有谁看起来似乎高高在上。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随着生死业力的轮转,角色便会不停地相互转换。

  这就是茫茫生死苦海,它不会自行停歇,除非: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除非遇到佛法,实践如来奢摩他妙修行路;或者遇到佛陀出世,得以解开怨结,闻法修行。否则,上述业力之轮便不会停下来。”

  所谓“奢摩他”,乃是泛指一切三昧法门,即止观双修,定慧双运之正法。具体说来,本经所有修法内容,都属于如来“奢摩他妙修行路”之范畴,简称“奢摩他”。

  对于大家来说,虽然未逢佛陀出世,却有幸遇到了如来正法——这一部曾被天竺某国奉为“国宝”的《楞严经》,由般剌密谛大师历尽辛苦携带而来,并译成汉语,流传至今。

  既然遇到了如此殊胜之正法,就应当努力修持,依据“三渐次”开悟“无生法忍”,行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便会得以迅速超越生死轮转,圆满无上正觉。除此之外,这茫茫人世还有何意义呢?无非都是些烦恼纠缠之虚幻业境而已。

  以下便是十种“畜趣”众生,在还清业债之后,投生“人趣”的十种情形:

  第一种,“枭类”动物大多参合为“顽类”之人: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如今,你应当知道,那些‘枭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贪婪诸物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愚痴顽固的人群当中。”

  【参合】参杂混合。

  【顽类】愚痴顽固之类。

  人一旦贪婪于物,自然就会目光短浅,混入愚痴顽固之流。

  第二种,“咎征一切异类”动物大多参合为“异类”之人:

  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那些‘咎征一切异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贪婪淫欲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妖异怪诞的人群当中。”

  【异类】妖异怪诞之类。

  人一旦太过贪婪淫欲,就会沉迷于其中而无心它事,难免混入妖异怪诞之流。

  第三种,“狐类”动物大多参合为“庸类”之人: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那些多疑的‘狐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狡诈贪惑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庸俗无聊的人群当中。”

  【庸类】庸俗无聊之类。

  人一旦心怀狡诈,贪爱于迷惑别人,便会时常故弄玄虚,难免混入庸俗无聊之流。

  第四种,“毒类”动物大多参合为“狠类”之人: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狠)类。

  “那些‘毒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嗔毒贪恨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狠毒不仁的人群当中。”

  【狠类】狠毒不仁之类。

  人一旦心怀狠毒,做事便会不择手段,难免混入狠毒不仁之流,例如黑道分子,以及各类犯罪分子等等。

  第五种,“蛔类”动物大多参合为“微类”之人: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那些‘蛔类’,即寄生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贪恋回忆和依赖他人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自甘卑微的人群当中。”

  【微类】自甘卑微之类。

  人一旦心怀依赖,便会胸无大志,不求进取,难免混入自甘卑微之流。

  学佛修行尤其不可自甘卑微,古人云:“佛即丈夫我亦尔,敢不勉力自修持!”学佛必须要有大丈夫气概,此心本来通天彻地,涵盖乾坤,与诸佛菩萨一切祖师无二无别,怎可甘心沦落于“六道”幻影,而不求超越呢?

  但也不可狂妄自大,修行人眼界一定要宽广,这来自对于经论的深入学习;而行持则需要严谨,尽量遵循因果,尽量遵守戒律而身心清净,才能够与法相应。

  如今,有解脱志向的修行人越来越少,也包括出家人在内,多数都是些自甘卑微的庸庸碌碌之徒。偶尔有几个“上进”的,则纷纷忙于名利事业,每天忙着算计口袋里那点儿钱财,忙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忙着满天下收弟子,并美其名曰“弘法”。

  你看他们往法座上一坐,肥头大耳,满面红光,而且两眼放光,那是什么光?那就是《楞严经》前文,世尊所说的“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之光。此类人等,每每以世间法代替佛法,把自己的种种窍门传授给弟子们,哄得大家高高兴兴,赞叹得众人不知云里雾里。

  然后呢,心满意足地悄然发财。弟子和大众们呢,也都法喜充满,无比感恩地感慨自己真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善知识。

  为何如今骗子流行?因为,市场需求很大。如今的人们,没几个肯踏踏实实修行的,都想着如何投机取巧,如何学佛能够速成,最好是师父几句话,自己就收获满满。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只有骗子,只有假冒伪劣善知识。

  但他们大都会持续风光下去,因为人们根本不具备对于“正法”和“邪法”的辨别能力,他们只会看影响力和事业,只会看社会地位和名望,等等。他们无暇认真学习佛经,所以只有被骗的分,怪不得别人。

  什么时代出什么人,佛法从来不曾没落,但人不行了,就顺带着把法也糟蹋了。当这一大群人都不行了,菩萨们就纷纷转生净土了,没了教化因缘的缘故,来而无益的缘故,正法成了多余的缘故。

  第六种,“食类”动物大多参合为“柔类”之人: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那些‘食类’,即被人类做肉食的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害怕被人宰杀的惶恐心绪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胆怯柔弱的人群当中。”

  【柔类】胆怯柔弱之类。

  人一旦心怀惶恐与怯懦,便会胆小怕事,不敢做不敢为,难免混入胆怯柔弱之流。

  修行是需要胆识的,不要说出家,连“皈依”和“受戒”,以及生活当中的持戒、念经、念佛、持咒、行善,等等,都需要不凡的胆识。

  这个世道很诡异,你吃喝玩乐,贪占公家便宜,等等,大家觉得很正常,很ok。但是,你要学佛修行,甚至要吃素,还要布施做功德,周围的多数人对您的评价往往是:脑子进水了。

  我做居士那些年,就时常享用周围人的如此美誉,但我不是胆怯柔弱之人,哪里会把这些庸俗之流放在眼里呢?管你是谁,统统耳旁风。

  这信心从哪里来?佛经,静心读经,聆听世尊的谆谆教诲,给了我永生不竭之鼓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常读佛经的人就是“近佛者”,我庆幸自己荣归此类。

  第七种,“服类”动物大多参合为“劳类”之人: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那些‘服类’,即被人类用来制作服饰的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欺罔不休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劳碌不息的人群当中。”

  【劳类】劳碌不息之类。

  人一旦心怀欺罔,便会陷入内心的造作与迷茫,难免混入劳碌不息之流。

  修行必须是“闲人”,也就是看得开的人,放得下的人。那些闲不下来的人没法修行,只会瞎折腾。一直折腾到两眼一闭,两脚一蹬,方才告一段落。

  第八种,“应类”动物大多参合为“文类”之人: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那些‘应类’,即顺应季节的迁徙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贪着明辨分别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文艺才华的人群当中。”

  【文类】文艺才华之类。

  人如果心怀明辨分别,就比较聪明而有才华,便会混入文艺才华之流。

  文艺才华有其可贵之处,也往往被世间人所推崇,如今时代特别发达,文艺各行业明星辈出,富贵已极。但就修行解脱来说,文艺才华仍属于小聪明,如果沉醉于其中,反而会障碍解脱智慧的显现。

  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当中,就有“把盖世文章一笔勾”之说,其原因就在于此。纵然有文章盖世之英才,仍然属于虚妄分别,最多是巧妙的虚妄分别而已,与自性的觉悟丝毫无关。

  第九种,“休征一切诸类”动物大多参合为“明类”之人:

  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那些‘休征一切诸类’,即吉祥征兆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不惜枉害他人而追求成功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聪明狡黠的人群当中。”

  【明类】聪明狡黠(音:侠)之类。

  人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成功,就比较精明强干,便会混入聪明狡黠之流。

  这样的人属于小聪明,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只在意自己的所谓成功。他们难免“见小利而忘大义”,与修行解脱并不相应。

  第十种,“循类”动物大多参合为“达类”之人: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那些‘循类’,即听人训导类动物,偿还业债完毕之后,便会恢复人形,重新出生在‘人趣’当中,宿世结党营私之习气仍有残留的缘故,便会参杂混合在人情练达的人群当中。”

  【达类】人情练达之类。

  人如果太过熟谙人情世故,就比较势利,往往眼里只有利益,而缺失道义,便会混入人情练达之流。

  “循类”动物听主人的话,而“达类”之人则特别听领导的话,他们是人情练达的“人精”,乃是此土历史悠久的特产,人数众多,层出不穷;势力广大,蔚为壮观。他们根本不适合修行,也不太会接受佛法。

  在生活当中,凡是此类人等,我都会离他们远远的。因为不是一路人,不相应。但说实话,他们才是这个人群的主流,在这个人情练达的社会当中,权利、金钱和交情胜过一切。不是有句俗话么:“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这话不好听,但确实近于实情。在这样的人脉氛围当中,佛教与佛法是不可能兴盛的。如果曾经“兴盛”过的话,那不过是一种利用,最多是附庸风雅而已。佛教从来就不曾深入这个人群的主流血脉,而向来只是极少数人珍藏的宝藏。所谓“东土有大乘气象”,仅限于那个时代,以及少数人群。如今,根本就谈不上了。

  以上十类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但却数量庞大,他们就是佛缘浅薄的芸芸众生。以他们为代表,世尊对于“人趣”进行小结: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阿难,这十类‘人趣’众生,都是因为偿还宿债完毕之后,才从三恶道恢复了人形。究其根本,都是被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主宰,因为颠倒妄想而分别计较,于是,要么因贪爱而相互出生,要么因贪吃而相互杀害,等等。”

  “只因为他们不曾遇到如来出世,也不曾听闻如来正法的缘故,才会在尘劳妄想当中法尔轮转,而不知出离。这些就叫做可怜的众生啊。”

  【法尔】法本如此。

  在佛经当中,常有这样一句话:“如来名为可怜悯者。”乃是世尊的慈悲感慨之语,从圣者常乐我净的自受用来观察,一切芸芸众生迷失了本有的自在安乐,因妄想执着而陷入了难以停歇的“相生相杀”之轮转,实在可怜,而且冤枉。

  以上是世尊对于“七趣众生”之“人趣”来历的开示,下面,世尊继续开示“仙趣”之来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