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然而,这些天魔鬼神之类,虽然对你们产生了极大愤怒,但它们仍在尘劳妄想之内,而你们修行三昧正定,已经在如如妙觉当中了。”

  “于是,它们的扰乱对于你们来说,就如同风吹光明,或者挥刀断水一样,根本就没有作用,连碰都碰不到。”

  一切诸魔、鬼神境界,包括它们的种种神通变化,都属于妄想心念的虚妄作用;而禅修者安住于三昧正定,乃是“心体离念”的不思议境界,根本不在“心念”当中,又怎么会被诸魔鬼神的“妄想心念”之作用所扰乱呢。

  所以世尊说“如风吹光,如刀断水”,诸魔、鬼神的扰乱终究是徒劳的。不仅徒劳,而且,只要禅修者安住定心,如如不动,诸魔、鬼神们根本就不敢靠近,因为: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你们禅修的正定之心就好比沸水一般,而诸魔、鬼神的恼怒之心就如同冰块一样,只要它们胆敢靠近,就会像冰块靠近了沸水,结果就是迅速消失。”

  “因此,它们白白地舞弄其神通力,却终究是匆匆过客。”

  其中深意在于,“妄念”是奈何不了“离念心体”的,而“离念心体”却可以平息“妄念”。不过,在某些情况下,禅修者也可能会被扰乱,世尊继续说道: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这些诸魔、鬼神本是匆匆过客,之所以有时也会达成破坏和扰乱的目的,那都是通过你们心中的‘五阴主人’来实现的。此‘五阴主人’如果被虚妄魔境所迷惑的话,诸魔过客便会有机可乘。”

  【五阴主人】一切众生都是以身心之“五阴”为主人,其中,“色阴”乃是指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识”四阴乃是指自己的感受、想法、执着与心识所在。五阴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自己”,故名“五阴主人”。

  问:如何是“主人若迷”?

  答:禅修者的“五阴主人”失去了本觉明了,错认“魔境”为实有,未能当处觉察其如幻不实,便会因恐怖的“魔境”而心生恐惧;或者,因可爱的“魔境”而心生贪爱,等等。

  问:这可不容易做到,好像必须要“见空性”才可以吧?

  答:是的。如果修行人尚未“开悟空性”,则不宜进入三昧正定,否则,一旦遭遇“魔境”,便不容易看破,就会被诸魔、鬼神所扰乱,而误入邪道。

  因此,古语云:“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其用意就在于此。参禅人“破本参”话头,就是初步打破了“粗执着”,初见“空性”,初见自性如如不动,非生非灭。从此才可以住山静修,行话叫做“有了住山的本钱”,意思就是说,遇到种种境界,大体不会“着相”了,也就不会被魔境所扰乱了。

  “闭关”的要求则更高些,不仅要见性,而且要见地稳固,所谓“破重关”就是指时时处处都可以明见“自性如如”,见地如此稳固,不会轻易扰动,才可以“闭关”,专修甚深三摩地。具有如此稳固“见地”的禅修者,纵然没学过《楞严经》,不知道什么叫做“五十阴魔”,也不要紧,其心与“实相”相应的缘故,不会被诸魔、鬼神所扰乱。

  对于这些“不迷”的禅修者,世尊继续说道: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反之,‘五阴主人’如果能够安然于当处的正定,觉悟境界如幻而没有迷惑的话,那些魔境界就奈何不了你们。”

  “禅修者安住正定,阴境覆盖便会逐渐消散而归入本来的大光明藏;而诸魔、鬼神等邪类都是禀受幽暗之气结成的幻相。光明自然能够破除幽暗,因此,一旦诸魔、鬼神靠近禅修者,便会身形消散,又怎敢留下来扰乱你们的禅定呢?”

  这真是心地光明,诸魔、鬼神也不得不敬而远之。如何是“心地光明”?心无牵挂,心不住相,坦然自在是也。要想做到,首先要依“三渐次”而开悟“无生法忍”,此乃深入三摩地实修之前提。

  否则的话,遇到定中境界便无法“明悟”,看不破,透不过,那就惨了: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果‘五阴主人’不能够觉悟明了,就会被五阴境界所迷惑,认假作真;那么,你阿难等必将成为魔子,修来修去,最终修成了魔类。”

  究其根源,这都来自于“无明错认”,错认“五阴境界”为心外实有之物,所以会攀缘“善境界”,惧怕“恶境界”;贪恋“好境界”,厌恶“丑境界”,等等。总之,就是“认假作真”了,把妄想幻觉错认为“实有”。

  在三摩地当中“迷惑”,后果极为严重;不像生活当中“破戒”,还可以忏悔、改过,等等。对此,世尊说道: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犹如摩登伽女之类,与诸魔相比,已经是特别渺小的外道了,她只是用先梵天咒使你破戒而已。在比丘律仪的八万细行当中,只是让你毁犯了‘不触女人身’一戒;由于你心清净的缘故,虽然被她抚摸,尚不至于沉溺其中,所以未破根本戒。”

  【眇(音:秒)】1、眼瞎了;2、眯着眼睛看;3、微小。此处是第三“微小”之含义。

  与“禅修入魔”相比,即便是“破根本戒”也不足以相提并论。古语云:“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朝错路”,悟道晚些不要紧,要紧的是,千万不可落入“邪知邪见”,千万不可走错修行的路。

  如何才能做到?唯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时间精力有限,最起码也要精研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熟识,依教奉行,大体可以把握修行的方向。只可惜许多同修,从来就习惯了“蜻蜓点水”,处处学了个一知半解,还美滋滋地说自己学了多少多少佛经,《楞严经》读了多少遍,等等,功夫不错了,可以在“生活当中修行”了。

  “在生活当中修行”,“生活禅”,多好听啊!只可惜,那不过是哄自己开心而已,或者,戴了一顶好看的帽子而已。历代高僧大德,往前一直推到悉达多太子,没有一个是“在生活当中修行”而获得成就的;恰恰相反,他们都是抛弃了“世俗生活”,一心精进地“专门修行”,才获得成就的。

  难道,如今的人们已经进化到了可以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分别计较”,还可以一边“修行解脱”的非凡境地?我问问自己的良心,我还做不到。看来,要么是我已经被时代淘汰;要么就是骗子大师们的口号太高明,忽悠了一拨又一拨“根器非凡”的追随者。

  说实话,只有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挤出时间来“静修”,尽量给自己创造“静修”条件,才是如今时代比较可取的修行之路,也才有可能化解工作生活当中所累积的种种分别烦恼。迄今为止,我还离不开“静修”,作为一个僧人,我一直在为自己争取和创造“静修”空间。在哪里或者不在哪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条件,就是看是否有足够的“静修”时间与空间。

  在“静修”当中,才有可能进入三昧正定(当然,这仍旧很困难),也才有可能遭遇种种“魔境”。那时,如果不能够充分觉悟明了,而错认为真实,并“迷惑”于其中的话,就会误入歧途: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而这些五阴魔境,则能够破坏你觉性宝藏之全体法身,就好比宰官大臣之家,忽然遭遇了王法制裁,被革职流放,只好被迫辗转飘零,再也没处申诉,也没人可救了。”

  【籍没】消除籍贯,没收财产,流放偏远地区。

  所谓“隳汝宝觉全身”,觉性宝藏之全体法身本不可破坏,也不会失去。但是,由于被五阴境界所迷惑的缘故,禅修者从此将会误入歧途,距离成就无上菩提越来越遥远。只因迷途难返,所以世尊方便称之为“隳汝宝觉全身”。由此可见,善于识别“五十阴魔”有多么重要。

  在详尽开示“五十阴魔”之前,关于该如何进入“三昧正定”,世尊予以简要提示: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阿难,你要知道,当你安居修行,禅坐于清净道场,首先应当专注于反闻内照,六根不再攀缘六尘的缘故,便能够销落一切妄想杂念。”

  “种种念头一旦消尽,则各种离念的精明心体,如‘六根性’等,便会现前;而且,此‘六根性’虽逢‘声尘’之动静变化,也不会有丝毫迁移;虽遇‘法尘’的记忆或遗忘,也总能够如如恒一。”

  “那么,你们就应当安住于此处,进入三昧正定。”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此离念之精明心体,虽逢“声尘”的动静变化,也不会有丝毫迁移;虽遇“法尘”的记忆或遗忘,也总是如如恒一。

  由于《楞严经》特别提倡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故一切实修,都从“耳根”入手,同时兼摄“六根”。因此,以“声尘”的“动静”变化,概括了前“五尘”的内容;以“忆忘”概括了“法尘”的基本内容。

  总之,只要“诸离念一切精明”能够现前,即“六根性”能够现前,它们根本就不会被“六尘”境界所扰动。那么,禅修者只要安住于此处,就可以进入三昧正定。

  世尊这段开示虽然简短,但是非常精彩,可谓精准已极。进入三摩地,首先要“销落诸念”,即把注意力内收到“反闻闻自性”之处,丝毫也不攀缘六尘境界,则种种妄想杂念慢慢慢慢就会纷纷歇落(这并不容易,乃是长期功夫)。

  当念头尽了,心并不会死去,它那本然离念的“精明心体”便会显现,而且未必是一个,通常会表现为“六根性”,或者是后文所说的“魂、魄、意、志、精、神”,等等。其特点就是丝毫也不会再被“六尘”境界所扰动,故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时,禅修者只要安住于此处,就会进入三昧正定。

  因此,进入三昧正定的要点,就是要“销落诸念”,并到达“其念若尽”,从而显现出“诸离念一切精明”,其特点就是“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对于如今的人来说,“销落诸念”相当困难,更不要说“其念若尽”了,所以,得到三昧正定的人非常稀少。

  下面,一直到《楞严经》卷十结束,基本属于“五十阴魔”的内容。经文最末尾世尊所开示的“五种妄想”,可以看做是对于“五十阴魔”的重要补充。

  “五十阴魔”也叫做“五阴魔”,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在禅修者的三摩地当中,分别会显现出十种境界。禅修者只要善于识别,不被境界所迷惑,就不会落入“魔境”;而一旦禅修者不善于识别,误以为自己已经成道,或者误认“五阴境界”为实有,就会落入“魔境”,故合称为“五十阴魔”。

  在“五十阴魔”当中,首先是“色阴境界”十种:

  在“色阴境界”之前,先看如何是“色阴区宇”与“色阴尽”。世尊说道: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禅修者最初进入三昧正定,此时,就如同心眼光明之人暂时处于无边广大的幽暗当中,其精明心性虽说本来微妙清净,但内心本有的光明尚未显发出来,心性仍被幽暗‘色阴’所覆盖,这叫做‘色阴区宇’。”

  【色阴区宇】色阴覆盖的区域范围。“宇”:上下左右的四方空间。

  所谓“明目人”,就是指前文的“诸离念一切精明”,以此精明之心,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而进入三昧正定。虽然已经在三摩地当中,但是,禅境尚浅,还不足以摧破“色阴”覆盖,心眼仍被“虚妄色法”所阻碍,心性光明尚未透达,观察十方世界仍是一片昏暗,所以叫做“色阴区宇”。

  在禅修当中不断深入,久而久之,便会打破“色阴区宇”而到达“色阴尽”。对此,世尊说道: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禅修者深入三昧以后,一旦心眼豁然明朗,十方世界便会随之洞然明澈,不再有‘色法’的幽暗之相,叫做‘色阴尽’。”

  “于是,这位禅修者便能够超越‘劫浊’,再来观察所谓‘劫浊’之根由,随‘妄见’而发生的‘坚固妄想’就是其根本。”

  【色阴尽】指“色阴”化为了本有的光明,不再成为一种“覆盖”,也不再成为“阻碍”,而不是说“色相”全部消失了。

  【劫浊】“妄见”和“虚空”相互交织,而成为世间浊相,显现出色相世界。(具体可参考《楞严经》卷四)

  【坚固妄想】即后文卷十“五种妄想”当中的“坚固第一妄想”,其内容就是众生随“无明”而有“妄见”,随“妄见”习气而坚固地认为,“色阴”乃是心外实有之物。

  此“坚固妄想”在,“色阴区宇”就在,“五浊”当中的“劫浊”便得以显现。

  关于“坚固妄想”,其根源在于“妄见”,也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当中“三细”之“能见相”。正因为有了虚妄的“能见相”,就会去寻觅所见的“境界相”,便从“虚空”当中,纠缠出了种种“色相”,并坚固地执为实有。

  正如《楞严经》卷五,世尊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原来,所谓的一切色相境界,本来就是众生心,只因大家用“妄见”去攀缘,去取着,才发生了“色阴”之覆盖。反过来,只要自心不再向外攀缘色相,在甚深三昧当中,便会打破“色阴”覆盖,而到达“色阴尽”。

  所谓“色阴尽”,不是说“色相”全部消失了,而是一切“色相”都已回归“心性”本身,不再有“能见”和“所见”的对立差别,“坚固妄想”随之消灭,色心一如之际,十方世界都化为了妙色光明。

  禅修者从“色阴区宇”到“色阴尽”的禅修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十种“色阴境界”,如果不能够善于识别,便会误入“色阴魔”。

  以下,世尊便具体宣讲十种“色阴境界”。

  “色阴境界”第一种,叫做“精明流溢前境”: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阿难,在此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精细探究诸离念之妙精明心,令其不与地、水、火、风‘四大’之‘色境’相互交织。于是,顷刻之间,外在色境变得虚无缥缈,自己的色身忽然能够自由出入种种障碍,例如穿越墙壁等等,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

  【少选】顷刻。

  【身能出碍】身体能够穿越种种障碍。

  关于此类定中境界,无需多说,大家尽可依文理解,大致明白就好,以便作为将来禅修的参考和指导。

  所谓“精明流溢前境”,是指禅修者当前的色相境界变得“精明”而“流溢”,不再那么真实,开始变得融通光明,偶尔还可以消除阻碍之相,色身因此能够出入自在。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但这只是三昧当中的功用显现,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之侵扰。”

  【功用】功能和作用。

  所谓“暂得如是”,就是暂时能够如此,而不会长久。圣者证得无漏圣果则不同,那是一证永证,而不会时有时无。“见道”与“明心见性”也是如此,必然是一见永见,而不会时有时无。

  原因何在?“见道”与“证果”乃是成就本来,本来即是如如不异,怎会时有时无呢。大家观察自己的修行,是否具有真知灼见,可以如此来衡量。

  那些“时有时无”的各种功能,都不是本来面目,乃是暂时的“善根显现”而已,万万不可错认为是“悟道”与“证果”。

  “色阴境界”第二种,叫做“精明流溢形体”: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阿难,在此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继续用三昧定心,来精细探究诸离念之妙精明心,继续消融四大纠缠,则其色身内部就会逐渐透彻。于是,这位禅修者忽然看到了体内的蛲虫和蛔虫之类,并能够从自己身体里面把它们取出来,自己的色身依然如故,蛲虫和蛔虫也丝毫不会被伤害,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

  所谓“精明流溢形体”,是指禅修者的色身变得“精明”而“流溢”,不再那么真实,开始显现为透彻光明,没有了阻碍,因此能够看见并取出蛲虫和蛔虫等寄生虫类。而且,自己的身体不会被破坏,寄生虫们也不会被伤害。

  诸如此类,都是即将破尽“色阴”的前兆,确实是“善境界”,但不可错认与执着,否则: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但这只是三昧当中的精行显现,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之侵扰。”

  【精行】精细观行,精密修行。

  “色阴境界”第三种,叫做“精魄递相离合”: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

  “在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继续用此三昧定心,对于色身内外进行精细研修,不与四大相互纠缠,这时,各种离念精明心体,例如:魂、魄、意、志、精、神,等等,除了‘身根’受第八识执持,暂时不能融通之外,其余各种精明心体都可以相互交融涉入,互为主客。”

  “于是,忽然在虚空当中听到有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十方世界一同演说秘密法义,等等,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

  【魂、魄、意、志、精、神】据蕅益大师《楞严文句》介绍,中国古代医书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胆藏志,肾藏精,心藏神”。

  【执受身】能执受之“身根”,为一期业报的主人。其所执受的内容当中,就包括“魂、魄、意、志、精、神”在内。同时,“身根”也被阿赖耶识所执持,维持一期生命业报。

  【精魄递相离合】“精、神、魂、魄、意、志”等相互间有时分离,有时融合。

  人的“心神”有多个方面,古来素有“五魂六魄”与“三魂七魄”之说,与色身各部分相对应而存在。这恰恰说明“色”与“心”是不二的,是密切关联的,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究其本源,一切精神魂魄等等总归“一心”。但“一心”不仅仅是一个,它也可以显现为“无量”、“无尽”与“无边”,等等。当“一心”显现为“魂、魄、意、志、精、神”的时候,随着相互间的分离,便会出现宾、主对应,即主、客对应。

  于是,“主人”便听到“客人”在虚空当中说法;或者,十方世界都成了“客人”,在那里一同演说秘密法义。但这并非圣者证果之境界,而是:

  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只是宿世善法熏习的种子们,在三昧当中所成就的功用,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侵扰。”

  【成就善种】宿世善法熏习的种子们,在三昧当中所成就的功用。

  所谓“善种”,即宿世善法熏习的种子,它们来自于过去世当中的念经、听经、闻法、说法、念佛、持咒、禅修观察,等等善法修行。一切修行都不会白费,都化作了“善种子”储藏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

  将来,一旦大家进入三昧正定,这些“善种子”便会发生作用,如果当初学修比较透彻的话,自己便会明白该如何修行,如何避免魔境,如何成就圣果,乃至于如何成就无上菩提,等等。

  为何悉达多太子独自坐在菩提树下,没有老师指点也能够安全成佛呢?因为,太子的宿世“善种”极其充分,福慧功行已经圆满,自然能够获得圆满觉悟。

  因此,大家修行,仅就今生来说,绝大多数人无法悟道或证果,那我们修什么呢?就是要从“福”和“慧”两方面来积累“善种子”,熏陶正知正见,了解如何禅修,如何避免魔境,等等,为未来的禅修与解脱做好充分的准备。

  生死轮回是如此久远,修行解脱不可能一生就圆满。好在大家学习了《楞严经》以后,都会明白“妙明真心”没有生死变动,它不会死去,会死去的只是咱的虚假色身而已。于是,大家可以安心地修行,循序渐进地积累福慧资粮,那就是无数个“善种子”,当它们足够强大之时,自然能够发芽、成长,摧破生死烦恼,超出轮回幻境。

  “色阴境界”第四种,叫做“心魂灵悟所染”: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

  “在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继续用此三昧定心精细研修,令其不与四大相互纠缠。此精明之心得以深入澄静而显露出皎洁透彻,从内心当中发生了广大光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都化作紫金色,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化作如来。”

  “于是,禅修者忽然见到法身毗卢遮那佛,显现为报身卢舍那佛,蹲坐在赫赫天光台之上,周围有千百亿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共同围绕,娑婆世界的百亿国土,以及承载世界的巨大莲花一同出现,无比庄严。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

  【澄露】心念澄清,光明显露。

  【阎浮檀色】紫金色。

  【踞】蹲坐。有两层含义:一、形容世尊坐姿庄严,犹如狮子王之蹲坐;二、法身佛和报身佛确实有一种坐姿,就属于“蹲坐”。

  【毗卢遮那】汉译“遍一切处”,即法身佛。

  【天光台】即《梵网经》当中的“赫赫天光狮子座”,报身佛卢舍那佛在莲花胎藏世界的宝座。

  【心魂灵悟所染】指禅修者的心魂,被宿世所闻教法之习气种子所熏染,而显现出的善境界。

  法身佛和报身佛是同体无别的,严格说来,法身佛毗卢遮那没有形相,它一旦显现出“形相”,在娑婆世界来说,就应当是报身卢舍那佛(在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显现为报身无量寿佛;在琉璃光净土,毗卢遮那佛则显现为报身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等)。千百亿应化身佛也是从报身佛所化现,因此,据《梵网经》,当报身佛卢舍那佛端坐在“赫赫天光狮子座”上之时,围绕在周围的,就是其所化现的千百亿释迦摩尼佛。

  此时,不需要另外寻找法身佛,它就显现为报身卢舍那佛和千百亿应化身释迦摩尼佛了。乃至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众生,都是法身毗卢遮那的方便显现。

  禅修者一旦出现如此殊胜的境界,见到了“娑婆净土”,很容易误认为自己已经成佛,或者已经证果。但这其实只是其心魂被宿世所闻教法之习气种子所熏染,而显现出的善境界。亦即:

  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只是禅修者的心魂,随着三昧定心的精细研修而显发出光明,照耀了整个大千世界,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侵扰。”

  如此境界,已经接近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相”,这恰恰说明禅修者就快要破除“色阴”覆盖了,因此,只要不错认为是圣境现前,就属于禅修过程当中的“善境界”。

  “色阴境界”第五种,叫做“抑按功力逾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