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十)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还有一类众生,是从‘人趣’当中修行而来,但他们不依如来正觉之法而修行三昧正定,反而另外去修行自己的妄念,试图令自己心想常存、身形永固,或修成极为长寿的本名元神,等等。”

  “修成之后,他们便会云游于人迹罕至的山林、海岛等处,共有十种‘仙趣’众生。”

  “仙”也叫“神仙”,是从人间修行成就的,具有“五神通”的长命众生。其修行特点在于,以“第六意识心”为“我心”,以“色身(即:浮尘根)”或者“本名元神(即:胜义根)”为“我身”;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勤修苦练,以便让自己“心想”常存,“身形”永在。

  换句话说,所有的“神仙”,都是通过修行来追求长生不老的,这就是他们修行的最终目的。但有的时候,并不局限于这个“身体”的长生不老,而可能是元神出窍以后的“本名元神”之长生不老。

  人间最适合修行,堪称是六道轮回的“中转站”,下一步是转入“恶道”还是转入“善趣”,乃至于转凡成圣,或者转为魔类,都由这一生的善恶业力和实际修持所决定。

  在止恶行善的同时,主动通过“修行”来把握自己的未来,乃是明智之举。在一切“修行”当中,唯有如来正觉之法以及相应的三昧正定,才是走向究竟解脱的光明大道。但是,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修行人都有学佛的善根,佛法是难遇难逢的,除非有昔日佛缘

  以下十种“仙趣”众生就缺少佛缘,但他们肯于修行,也获得了相应的世间成就。

  其中,第一类是“地行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阿难,在这些‘仙趣’众生当中,第一类是坚持服用益于修行的特殊食物,如含有各类补品的糕饼等等,不忌五谷,为了坚固色身而精研此法,坚持不懈。一旦服食之道圆满成功,便能够在地面身轻如燕地行走,叫做‘地行仙’。”

  【饵】1、糕饼;2、指与修道相应的滋补食品,例如九蒸九晒而成的黄精之类,嵇康云:“饵术黄精,令人久寿”。

  “地行仙”既服用各类草药,也吃粮食,同时还要修行各种功夫,例如静坐、气术、轻功等等。由于没有断除粮食的缘故,即便修仙成功之后,也无法离地高飞,只是具备了在地面迅速行走的功夫,即“轻功”,其寿命也随之大大延长,故名“地行仙”。

  所谓“而不休息”,就是指减少睡眠,勤奋练功。任何修行都是如此,都需要克服昏睡,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类是“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第二类是坚持服用各类草木药材,如黄精、灵芝、松花、柏叶之类,同时禁食五谷,为了坚固色身而精研此法,坚持不懈。一旦药草之道圆满成功,便能够离开地面飞行,叫做‘飞行仙’。”

  “飞行仙”只服用草木药材之类,而不再吃粮食,同时减少睡眠,勤奋修炼各类功夫。他们成功之后,能够离开地面飞行,故名“飞行仙”。

  第三类是“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第三类是坚持于金石丹药之法,为了坚固色身而精研此法,炼丹不懈。一旦易骨化形之道圆满成功,便能够凌空飞行,远游四海,叫做‘游行仙’。”

  【化道】易骨化形之道。把凡人的粗劣身体转化为仙体,从而能够飞行远游。

  “游行仙”除丹药之外,也会服用一些草木药材之类,但不会吃粮食,同时减少睡眠,勤奋修炼各类功夫。他们成功之后,能够凌空飞行,远游四海洞天仙府,故名“游行仙”。

  第四类是“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第四类是坚持于动静修炼之法,为了存想固形而勤奋地炼精化气,练气还神。一旦气精两化,则此道圆满成功,便能够乘云驾雾,飞行高空,叫做‘空行仙’。”

  【气精】炼精化气,练气还神,乃至于炼神还虚之术。

  所谓“坚固动止”,就是在行住坐卧当中时时修炼,如此坚持不懈,方才有可能成就仙体。另外,在这“十种仙”的实际修炼当中,往往离不开仙家师父的传授和指导,否则很难成功,而且容易出现各种障难。

  在所有修行种类当中,佛教修行最殊胜也最稳妥,因为,世尊留下的经典极为丰富,其内容特别详实。能够遇到善知识指点最好,即便无缘遇到,也同样可以依照经文来参悟修行。况且,还有许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与开示可以参考,剩下的,就看自己道念如何,是否肯实践了。

  问:可是,佛经当中似乎没有这些“仙趣”的长寿之法呀?

  答:不是没有,而是不提倡。因为,太过在意色身与寿命,乃是舍本逐末,丢失了修行的根本。

  问:如何是修行的根本呢?

  答:去伪存真,弃假悟真。色身与寿命乃是虚伪的生灭现象,是假象,不是真实。在一切假象当中,有真如不生灭性,也叫佛性,也叫心性,等等,人人都有。它不随生灭而生灭,不因寿终而寿终。

  它也方便叫做“金刚身”,只要如实觉悟它,便可以超仙越神,成佛作祖,涵盖天地乾坤,不被业力所束缚,达于自在解脱之极致。故达摩祖师称之为“大自在王如来”。

  第五类是“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第五类是坚持于津液修炼之法,为了存想固形而勤奋地鼓天池,咽玉液。一旦水火既济结成内丹,则润德圆满成功,便能够秉承天地之气,而游行天界,叫做‘天行仙’。”

  【润德】以津液滋润性命之功行。

  十种仙所游行的天界,仅限于四天王天之下,且远不如天人神通自在。其主要栖居之所,还是在人间的偏远之地,如后文所说的“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等等。

  第六类是“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第六类是坚持于吸食精色的修炼之法,为了存想固形而勤奋地采集。一旦吸取精粹圆满成功,便能够通于万物之造化,兼有变化和飞行之功力,叫做‘通行仙’。”

  【精色】天地精气与造化之微妙色法。

  【吸粹】吸取日月云霞等等之精粹。

  关于此类神仙,据圆瑛法师引用《汉武内传》云:“东方朔遇黄眉翁曰:吾却食服精气,三千年一转,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转,剥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也。”

  在老神仙的眼中,天地如此渺小,古今如此局促。而生活在其中的亿万生灵呢,却觉得天地广阔,古今悠久。这位神仙就属于“通行仙”,以服食天地精气为修行。

  第七类是“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第七类是坚持于咒术和奉行禁戒的修炼之法,为了存想固形而勤奋修行。一旦咒术圆满成功,便能够以咒术驱使鬼神,现出种种道行,叫做‘道行仙’。”

  【术法】以咒驱使鬼神之法术。

  仙家的修行也需要持戒,亦如道家某些流派也参考佛教五戒而设立有“五戒”。这是因为,一切善法修行都离不开“止恶行善”,都必须对于修行人的身心有所约束,尤其是要远离种种尘俗欲望。

  《红楼梦》“好了歌”云:“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等等,就表达得很明白,那些离不开尘世欲望的人,是不可能修成神仙的。神仙尚且如此,更何况学佛与明心见性呢?绝不是那些贪恋尘俗的人可以成就的。

  问:如何是“贪恋尘俗”?

  答:“五根”贪着“五尘”,乃至于“意根”贪着感情、观念、道理、法义,等等,都属于“贪恋尘俗”。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明心见性,其心时时着相的缘故。

  第八类是“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第八类是坚持于思念观照的修炼之法,为了存想固形而观照顶门出神,或者系心丹田,或者观照蓬莱仙境,或者观照气脉运行,等等,如此勤奋不已。一旦思念观照圆满成功,便能够出神体外,心照四方而自在云游,叫做‘照行仙’。”

  【思忆】思念观照之修法。

  这是仙家们在修习世间禅定,一旦成就,必会发起各种功能,这都来自于其精进不懈地思念观照。

  第九类是“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第九类是坚持于阴阳双修的修炼之法,为了存想固形而降心火,提肾水,令水火相交、相遇、相合,等等,如此勤奋修炼。一旦阴阳感应圆满成功,便能够结成仙胎,具备变化与飞行之功力,叫做‘精行仙’。”

  【交遘(音:够,相遇)】本来通于“交媾”,原指男女行为。此处特指修仙者体内的阴阳相交,即水火相交,最终结成仙胎。

  关于“坚固交遘”,民间历来也有所谓的“男女双修”之仙法,但成功者甚少,多流于放纵欲望之形式。即便所谓的成功者,也不过延长些人间寿命,而难以成为真正的“精行仙”。

  第十类是“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第十类是坚持于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与变化之理,为了存想固形而仔细推寻,如此勤奋修炼。一旦观察深入至极,觉悟变化圆满成功,便能够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等等,功力超绝,叫做‘绝行仙’。”

  【觉悟】此处指对于万物变化之理获得觉悟。

  “绝行仙”功力非凡,能够觉悟天地万物变化之理,并参与其中,从中获得长寿和种种变化能力。

  其实,现代科学也是在研究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只不过,科学家仅仅从“物质”角度着手,所获得的能力很局限。而“绝行仙”们则从“身心修炼”角度着手,既关注“物质”,也关注“心灵”,能够更加深入其中,而获得极为广大的变化能力,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寿命延长到千千万万年。

  下面,世尊对于“七趣众生”当中的“仙趣”进行小结: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阿难,这十类‘仙趣’众生,都是从‘人趣’当中修炼妄想心而成就的。他们不知修行如来正觉之法,而另外修得了生理感应,其寿命可达成千上万岁,兼有变化之能力。成功之后,就住在深山老林或者海中孤岛,等等远离人世之处。”

  “他们仍属于‘七趣轮回’,仍在妄想心的生死流转当中。由于他们不知修行三昧正定的缘故,一旦‘仙趣’福报享尽,便会死亡,死后则随着宿世业力而散落进入其它‘六道’当中,继续轮转。”

  以上是世尊对于“七趣众生”之“仙趣”来历的开示,下面,世尊继续开示“天趣”之来历,首先是“欲界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阿难,一般世间人不知求证如来常住真心,尚未能够舍离妻妾恩爱等一切家庭生活。”

  【妻妾恩爱】中国旧时习俗,允许男子娶多个妻子,其中,第一个妻子名“妻”,其它妻子名“妾”。

  这是总标“欲界天”之因。其中,所谓“不求常住”,三界众生都是如此;而“未能舍诸妻妾恩爱”,则是“欲界天”众生在人间时的状况。

  依据各部佛经的开示,往生“天趣”之因乃是奉行“上品十善法”,即比较严格地奉行“身三”善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善行: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善行:不贪、不嗔、不痴。

  本经则从略,世尊仅以“爱欲”一法为代表,来阐述“欲界天”的得生之因。因为“爱欲”乃是生死轮回之根本,“爱欲”习气的程度,也大体决定了众生在‘七趣轮回’当中的位置。

  “欲界”第一重天,“四天王天”的来历: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第一类人,虽然尚未舍离夫妻恩爱,但对于夫妻生活之外的邪淫行为根本就不会去想,其心地因此澄净、透彻而发生光明。”

  “他们命终之后,便会化生天界,与日月相邻而居,位置在须弥山的半山腰。这类天人,叫做‘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四大天王所统领的天界,其中有诸多天王眷属、天将军、天大臣、天众、天兵、天女,等等。此天离大地四万二千由旬,天人身高七十五丈,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命约五百岁,合计人间九百万年。其中也有夭折、早亡之天人,死前“五衰相”出现,难免心怀苦恼。

  另外,四大天王还各自统领着鬼神众,其中:

  东方持国天王,居住在黄金宫殿,统领乾达婆、毗舍阇二部鬼神;

  南方增长天王,居住在琉璃宫殿,统领鸠槃茶、辟荔多二部鬼神;

  西方广目天王,居住在白银宫殿,统领富单那、毒龙二部鬼神;

  北方多闻天王,居住在水晶宫殿,统领药叉、罗刹二部鬼神。

  以上八部鬼神,在“七趣众生”当中不属于“天趣”,也远胜“鬼趣”,一般认为其应当属于“修罗趣”或“仙趣”。如《楞严经》卷八初,世尊曾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就把护法“善神”和“天仙”列为同类。

  在实际修持当中,想要投生“四天王天”的人,必须具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大妄语的清净行持,且心中怀有崇高的“理想”,例如慈悲济世、救国安民,等等。以这样高尚的心境,方才可以在命终之后投生“欲界”第一重天“四天王天”。

  天人寿命虽长,但终究会有命终之时,那时便会有天人的“五衰相”出现。所谓“五衰相”,各经论略有差别,据《佛本行集经》卷五云:“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

  就算是菩萨示现的天人,在临终之际,也会出现这“五衰相”,天福也不外乎因缘生灭之法,仍属于轮回幻境,同样不可贪着。

  “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第二类人,虽然尚未舍离夫妻恩爱,但即使对自己夫妻之间的行为,其淫欲之爱也已经淡薄(邪淫之念更是早就没有了);只是他们在清净独居静修之时,偶尔还会有淫欲念头出现,尚未能够全然清净。”

  “他们命终之后,便会化生天界,超越日月的高度,位置在须弥山山顶。这类天人,叫做‘忉利天’。”

  【人间顶】指须弥山的山顶,是与人世间相连的最高处。忉利天的帝释天王也因此而成为统辖人世间的最高天神,一般所谓的“上帝”、“天主”等等,都是指这位天神。其上的各位天神,都居住在虚空当中,除“大梵天王”负责住持世界之外,其他天神几乎不参予人间之事。

  【忉利天】梵语“忉利天”,汉译“三十三天”,位于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座天城,共三十二位天主,共同辅佐中央“善见城”的帝释天王,合称“三十三天”。

  此天距离大地八万四千由旬,天人身高一百五十丈,帝释天王身高三百丈。此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天寿约千岁,合计人间三千六百万年,也有夭折、早亡之情形,临终“五衰相”出现。

  “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属于“地居天”,居住在与大地相连的须弥山上。再往上欲界四天则属于“空居天”,居住在虚空当中,通常以云霞为依托而安立宫殿。

  “欲界”第三重天,“夜摩天”的来历: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第三类人,虽然尚未舍离夫妻恩爱,但只如同逢场作戏一般,欲望来了便暂且交欢,之后便不再思念回忆;他们在人世间,思绪纷动之时很少,安然静修之时较多,且在静修当中已经能够全然清净。”

  “他们命终之后,便会化生天界,远远超越须弥山,在虚空当中朗然安住;由于所处太高的缘故,日月的光明已经照不到那里,这些天人们自身就有光明。这类天人,叫做‘须焰摩天’。”

  【须焰摩天】即“夜摩天”。据《正法念处经》,不杀不盗不淫功德增上,能生此天。离此大地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朗然安住。但以莲花开合而为昼夜,故名“须焰摩”,亦名“夜摩”,翻译为“时分”;也译为“善乐”,因其天人时常欢欣曰“乐哉!乐哉!”之故。

  此天天人身高约二百五十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天寿约二千岁,相当于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年。

  所谓“于人间世,动少静多”,意味着已经开始修学禅定,内心逐渐宁静的缘故,纷然思绪越来越少。在静修当中,已经能够全然清净的缘故,具有了初步的静定功夫。

  “欲界”第四重天,“兜率天”的来历: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第四类人,虽然尚未完全舍弃夫妻恩爱,但日常一切时候都处在静定当中;只是对方需要发生夫妻行为之时,还不能拒绝。”

  “他们命终之后,便会化生到极其精微的天界,不再与下方诸天及人间相往来。此天有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兼教化天人之处;即使到了劫末,世界将被火、水、风三灾毁坏之时,此内院也不受影响。这类天人,叫做‘兜率陀天’。”

  【兜率陀天】也简称“兜率天”,译为“知足天”,此天天人对于五欲妙乐常生知足之心。此天距离大地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天人于上安住,其身光明更胜夜摩天人。天人身高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天寿约四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五亿七千六百万年(由于古印度度量衡单位不统一,且数字方面不太严谨,也有五十七亿六千万年的说法,那是以“千万”为“亿”了。因此,《弥勒上升经》说,弥勒菩萨将在五十六亿年以后,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成佛。但这只是说法之一,这个问题是存在分歧的,此不详论)。

  所谓“一切时静”,意味着已经成就了相似的禅定,例如“欲界定”之类,在“禅悦”的熏陶下,世间欲望便会越来越淡薄。

  关于“乃至劫坏,三灾不及”,仅限于兜率天内院,其外院将被毁坏,此处经文有省略。兜率天内院如今乃是弥勒菩萨所居,也称为“弥勒净土”,历代有许多大德高僧都发愿投生此处,前往亲近弥勒菩萨。

  “欲界”第五重天,“化乐天”的来历: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第五类人,虽然尚未完全舍弃夫妻恩爱,但静定功夫已深入,几乎没有了男女欲望之心,只是顺应对方的需求而发生关系,在夫妻行为当中,已无乐趣可言,那感觉就如同咀嚼蜡烛一般,淡而无味。”

  “他们命终之后,便会生到超越兼变化之天界,以微妙变化为乐。这类天人,叫做‘乐变化天’。”

  【横陈】古人所谓“花容自献,玉体横陈”等等,指男女行为。

  【乐变化天】其它经论称之为“化乐天”,此天天人能够自行变化出微妙五尘,而自行受乐。

  “化乐天”距离大地六十四万由旬,同样有地如云,于上安住。天人身高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天寿约八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二十三亿四千万年。

  所谓“于横陈时,味如嚼蜡”,意味着已经深入“欲界定”。相对于静定当中的“法喜”与“禅悦”来说,男欢女爱的乐趣便会逊色许多。前者是微妙淡然的自在之乐,后者则属于感官刺激。

  对于拥有了初步定境的人来说,其“五根”对于“五尘”不再那么攀缘与粘着,因此已经不再追求感官刺激,而比较能够自在轻安。即便没有静坐当中的禅定功夫,如果是已经初步见性的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更为超越自在,其心已经初步“离相”的缘故。

  这样的修行人衣、食、住、行等等,都比较简单,其“五根”很少攀缘“五尘”,其心境不会纠缠于名词、道理之类,更不会整天去找人闲聊,流连于那些无聊戏论与杂乱信息当中。

  同时,不攀缘“五尘”,并不等于无法“受用”五尘。在“清净心”当中,具足种种“清净受用”——那就是修行人的自在分别与自在感受,极为明晰而又不曾沾染与攀缘。

  “欲界”第六重天,“他化自在天”的来历: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第六类人,静定更加深入,丝毫没有了世间的男女之心,只是顺应世间角色而行男女之事;在行事过程当中,其心境完全超越了欲望之乐。”

  “他们命终之后,便能够超越‘化乐天’的变化之境,也超越前‘四天’的无变化之境,投生到更殊胜的天界。这类天人,叫做‘他化自在天’。”

  【出超化、无化境】“出超化境、无化境”之省略。

  其中,“化境”指“化乐天”的微妙变化之境界,“无化境”指欲界前四天的无微妙变化之境界。其实,前四天也具有种种变化,只是远不及“化乐天”的变化之微妙,故称为“无化境”。

  【他化自在天】乃欲界第六天,也是欲界最高天,不必像“化乐天”那样自行变化,而是借着其它诸天的变化,得到自在受用,故名“他化自在”。

  此天距离大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同样有地如云,安住其上。此天天人身高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天寿约一万六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所谓“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意味着已经超越“欲界定”,而进入“未到地定”。随着定境的深入,“五根”不再贪受“五尘”,所以连前面“于横陈时,味如嚼蜡”的感受都不再有。

  所谓“未到地定”,就是尚未到达“初禅”的一种预备禅定,此禅定一旦稳定持久,便会自然产生“八触发动”,而证入“初禅”。那时,修行者将会彻底超出“欲界”,并在去世以后投生“色界天”,详见第九卷。

  另外,关于“他化自在天”之天王是否就是魔王波旬,据圆瑛法师引用《瑜伽师地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据此理解,“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有多位,魔王波旬只是其中之一。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阿难,这欲界六天的天人,在男女形体方面虽然逐渐超越了人间的淫欲躁动,但仍有‘心交’和‘迹交’之类的男女交合。”

  “从此以内,都叫做‘欲界’。”

  【自此已还】从此以内。

  所谓“形虽出动,心迹尚交”,“四天王天”超越了人间“粗色身”的粗漏淫欲,但仍有天人夫妻间的微妙形体之交合;“忉利天”超越了人间的浓烈欲爱,但仍有淡薄的夫妻交合;“夜摩天”超越了人间的淫欲乱想,只剩下了男女天人之间的“拥抱”为欲;“兜率天”超越了男女形体交合,只剩下了男女天人之间的“牵手”为欲;“化乐天”超越了欲爱感受,只剩下了男女天人之间的“相视共笑”为欲;“他化自在天”超越了一切感受,只剩下了男女天人之间的“默默相视”为欲。

  其中,“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属于“形交”,仍有男女天人之间的形体交合;“夜摩天”和“兜率天”属于“心交”,其心仍有欲爱感受;而“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则属于“迹交”,纯属欲爱习气的最后残留之痕迹了。

  关于“六欲天”男女天人之间欲爱的具体表现,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引《俱舍论》偈颂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

  具体说来,地居二天,即“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男女天人之间与人间类似,有男女根的交合,但没有人间的液体流出,而只是“风气”交合;“夜摩天”的男女天人以“拥抱”为淫欲行为;“兜率天”的男女天人以“牵手”为淫欲行为;“化乐天”的男女天人以“相视共笑”为淫欲行为;“他化自在天”的男女天人则以淡淡“相视”为淫欲行为,没有了笑。

  对此,有人曾拟过一个偈语,来表述“六欲天”的男女行为,偈曰:

  “地居二天形相交,夜摩才抱即成淫;兜率牵手化乐笑,他化默默送秋波。”

  下面,在《楞严经》第九卷当中,世尊将继续开示“天趣”众生当中“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来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