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

  “又有一些三昧当中的善男子,到达‘色阴尽’之后,亲见‘色阴’覆盖已经消散,而‘受阴区宇’之虚明境界显得异常明白,已经亲见诸佛之心,处于自性清净当中。如此内心安定之后,忽然自行发生了无限欢喜,心中太过欢乐喜悦了,以至于无法自行控制,这叫做‘轻安无慧自禁’。”

  【安隐】安定。

  【自止】自制,自己控制,自行控制。

  【轻安无慧自禁】定心成就发生轻安,其中具有无限欢喜,却因缺少智慧而无法自制之境界。

  对于修行人来说,一切喜怒哀乐可以随缘发生,但不应当失去自制力;否则,就说明即将误入“魔境界”了,必须及时醒悟。自制力来源于智慧,通常所说的“理智”是也;智慧则来自于经论的熏习和启发,以及适度的思维观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觉悟明了就没有过失,这并非是圣者证果之境界。(只要及时觉察而不沉迷于其中,时间长了,它自己就会消失。)”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有一类‘好喜乐魔’趁机进入禅修者的心腑,于是他逢人就笑,常常在大路旁自歌自舞,自称已经得到了无碍解脱,等等。这样就丧失了三昧正受,将来命终之后,便会随着业力而轮转堕落。”

  【衢(音:渠)】四通八达的道路。

  【无碍解脱】没有了任何障碍的大自在、大解脱之境界,通常指诸佛和大菩萨的甚深成就。

  “受阴境界”第七种,叫做“见胜无慧自救”: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

  “又有一些三昧当中的善男子,到达‘色阴尽’之后,亲见‘色阴’覆盖已经消散,而‘受阴区宇’之虚明境界显得异常明白,自以为已经获得完全觉悟。于是,忽然就会有无缘无故的‘大我慢’生起,乃至于包括‘慢’和‘过慢’,及‘慢过慢’,或者‘增上慢’,再或者‘卑劣慢’等等‘七种慢’,都会一起发作。如此禅修者,其心中尚且轻视十方世界的如来,又何况居于如来下位的声闻、缘觉等圣者呢,这叫做‘见胜无慧自救’。”

  【大我慢】一味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叫做“大我慢”。

  【慢】轻视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或者轻视那些与自己同等水平的人,都叫做“慢”。

  【过慢】以为自己胜过同等水平的人,或者以为自己已经不逊于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因此而怀有轻视之心,叫做“过慢”。

  【慢过慢】实际上不如别人,却以为自己已经胜过别人,由此而怀有轻视之心,叫做“慢过慢”。

  【增上慢】尚未证得某些境界,却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叫做“增上慢”。

  【卑劣慢】自甘卑劣,认为别人也都一样卑劣,甚至还不如自己,如此轻视别人,叫做“卑劣慢”。

  【见胜无慧自救】见“色阴尽”且“受阴区宇”明白显现,误以为自己已经获得最殊胜证量,缺少自省智慧而无法自救之境界。

  在以上各种“慢”之外,还有一种“邪慢”,即一部分邪见者,本来没有道德,却偏偏自认为道德高尚,反而轻视那些有道德的人,名叫“邪慢”。

  所谓“慢”,就是指轻视之心。作为修行人,应当时常检点自己,不可以怀有任何轻视之心,即便对于那些恶人或愚痴的人也是一样,应当同情与怜悯,而不应当轻视。

  反过来,修行人也不应当过于“高看”别人,只是一味地景仰诸圣贤大德,却不敢见贤思齐,因而陷入自卑心理,这也是不如法的。修行者面对任何人都应当“不卑不亢”,平等相处。这种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平等”;乃至于众生与众生之间的“众生平等”,等等。

  问:如何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不干涉别人,不干扰别人,不欺负别人,不主宰别人;同时,不受别人干涉,不受别人干扰,不受别人欺负,也不受别人主宰。如此光明磊落地与人相处,相互尊重,堪称“平等”。

  其中,所谓的“别人”,是指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包括“佛陀”,包括“老师”,包括“领导”,包括“父母”,也包括“亲友”、“同事”、“子女”或“弟子”、“学生”,等等。总之,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都应当受到一样的合理尊重,那才是平等社会。

  问:假如身处“不平等社会”,该如何修行呢?

  答:不管别人如何,也不论社会大环境如何,自己都要尽量做一个“平等待人”的人,做一个怀有“平等心”的人,这就是修行的过程。谁做到了,谁就会比较容易获得觉悟与解脱。因为,平等心最接近“佛性”和“空性”。

  诸如此类“慢习”的生起,正是无始以来深藏在阿赖耶识当中习气种子的发作。没关系,只要认识它,明白它,深深觉悟到“自性”当中本没有这些虚妄习气,它们只是随着妄想而显现的假相,完全不必当真,更不可错认为圣境,则没有过失: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觉悟明了就没有过失,这并非是圣者证果之境界。(只要及时觉察而不沉迷于其中,时间长了,它自己就会消失。)”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有一类‘大我慢魔’趁机进入禅修者的心腑,从此,他们不仅不再礼拜佛塔寺庙,还会恶意摧毁佛经和佛像,并对施主们说:这些佛像都是金银铜铁,或者泥巴、木头等等;佛经是树叶或纸张,还有绢帛之类没有生命的东西。自己的肉身本来就是真常法身,不知道好好恭敬自己,却反而崇拜这些泥巴、木头之类,实在是太颠倒了。”

  “那些深信不疑的追随者,就会和他们一起摧毁佛经佛像,掩埋丢弃于地下。如此误导众生,让他们不再相信佛经和佛像的功德,同时造下了极重罪业,命终之后将会堕入无间地狱。禅修者从此也丧失了三昧正受,将来命终之后,便会随着业力而轮转堕落。”

  【氎(音:迭)华】华贵的细棉布,也指绢帛之类纺织品,可以用来书写经文。

  关于“佛像”的功德,世尊曾经亲自为第一尊佛像摸顶授记,让“佛像”代表自己与未来的众生广结佛缘,种下解脱的善根。因此,佛弟子们恭敬礼拜佛像,其实是在恭敬礼拜佛陀,而并非某些人所认为的“偶像崇拜”。其道理,就和一般人恭敬祖辈的画像或照片一样。关于“佛经”的功德,乃是如来正法之载体,也是“法身”如来教化众生的方便流布,一切诸佛殊胜教义都在其中,更是毋庸置疑。

  “受阴境界”第八种,叫做“因慧获诸轻清”: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

  “又有一些三昧当中的善男子,到达‘色阴尽’之后,亲见‘色阴’覆盖已经消散,而‘受阴区宇’之虚明境界显得异常明白,他们从离念精明之心当中,圆融开悟了精明之心即是佛心的妙理,似乎得到了如佛陀一般的广大自在之随顺。于是,他们心里忽然产生了无量无边的轻松安乐,便说自己已经成就无漏圣果,已经得到了大自在之究竟解脱,这叫做‘因慧获诸轻清’。”

  【大随顺】如佛陀一般的广大自在之随顺。亦如《圆觉经》云:“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诸佛世尊以圆满智慧照了一切,皆平等如幻,因此得以成就广大自在之随顺,不必另求圆满,一切无非圆满。

  【因慧获诸轻清】因为开悟圆融智慧,而获得了无量轻安与清净之境界。

  此“因慧获诸轻清”,如果不落入大妄语当中,本来属于善境界,只要及时觉悟,就不要紧: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觉悟明了就没有过失,这并非是圣者证果之境界。(只要及时觉察而不沉迷于其中,时间长了,它自己就会消失。)”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有一类‘好轻清魔’趁机进入禅修者的心腑,自称已经满足无上菩提,再也不求上进了。此类禅修者往往会成为无闻比丘之类,因大妄语最终失败而诽谤佛法,甚至误导有缘弟子等众生,带领他们一同诽谤佛法,造下极重罪业,命终之后便会一同堕入无间地狱。禅修者从此也丧失了三昧正受,将来命终之后,便会随着业力而轮转堕落。”

  “受阴境界”第九种,叫做“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此名)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又有一些三昧当中的善男子,到达‘色阴尽’之后,亲见‘色阴’覆盖已经消散,而‘受阴区宇’之虚明境界显得异常明白,他们在此‘受阴明白’之光明悟境当中,得以显发自性虚明之妙性,在其中忽然发生错认,竟然归向了永远寂灭,陷入了‘拔无因果’之谬见,一直往‘断灭空’的方向发展,这叫做‘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空性心境现前,于是从心里发生了永远断灭之见解。

  依据上下文,本句前面似乎遗漏了“此名”一词,特此补出。历代法师也有其它不同解读,例如《楞严经指掌疏》建议增补一句经文,云:“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但毕竟不如“此名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更为恰如其分。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觉悟明了就没有过失,这并非是圣者证果之境界。(只要及时觉察而不沉迷于其中,时间长了,它自己就会消失。)”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有一类‘空魔’趁机进入禅修者的心腑,于是,他们便会诽谤说,持比丘戒比丘尼戒属于小乘人的修行;大乘菩萨觉悟‘毕竟空’之后,哪里还会有什么‘持戒’和‘犯戒’的差别呢?这些人常常与有信心的施主们一起饮酒吃肉,甚至与许多人一同淫乱。由于得到魔力加持的缘故,摄受了信众们的心,让他们不会产生怀疑和非议。”

  “当鬼怪魔类入心久了以后,他们有时甚至会吃屎喝尿,就像吃肉喝酒一样,以此来宣扬净秽平等无别,‘一种俱空’的邪说,既破坏了佛陀制定的戒律与威仪,也将会误导弟子们一同违法犯罪,并最终受到国法制裁。禅修者从此也丧失了三昧正受,将来命终之后,便会随着业力而轮转堕落。”

  【一种俱空】指所谓清净、污秽都一样,都归于空无所有的邪说。

  甚深佛法当中,确有“净秽平等一如”之说,但并不等于混淆了“清净”与“污秽”,更不等于否定了其随缘之安立。佛法所谓的“空”,就是指“一切法如幻”,而绝不是指“一切法不存在”,或“一切差别不存在”,其中深意,请大家仔细体会。

  【误入人罪】不知不觉当中违犯了国家法律,犯了人间之罪。

  诸如“广行淫秽”之类,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违法的,罪名叫做“聚众淫乱”,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就“法理”和日常修行来说,大家平时确实应当培养自己的“平等心”,尽量不要执着于“清净”和“污秽”等概念之对立,才更有利于明心见性,以及未来的证果和解脱。

  但那绝不意味着“吃肉喝酒”和“广行淫欲”也是修行,乃至于“吃屎喝尿”与“吃饭喝水”一样平等,此乃诸魔鬼怪的邪说与邪行,且需小心。

  目前社会上有一类所谓“灵修”与“禅修”活动,其内容最终会把学员们引向“广行淫欲”之类,以便达到所谓“彻底敞开心灵”之目的。这些纯属诸魔鬼怪之邪行,请大家务必认清并远离。

  “受阴境界”第十种,叫做“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又有一些三昧当中的善男子,到达‘色阴尽’之后,亲见‘色阴’覆盖已经消散,而‘受阴区宇’之虚明境界显得异常明白,他们反复体味其虚明受用,越来越深入心中。于是,他们心里忽然发生了无限广大之爱,爱到了极点,心就发狂了,便转变为世俗贪欲,这叫做‘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受阴区宇”的三昧定境之虚明安乐深入内心,因缺少自省智慧而无力把持,误入种种世间贪欲之境界。

  禅修者一旦发现自己生起了世俗贪欲,即男女欲望,就应当明白,此乃习气显现,也是禅修的误区,必须及时远离,不可以放任自己的心继续下去。

  实际上,三昧正定当中的“受用”,远远胜过世间男女欲望的快乐,只是由于禅修者智慧不充分,未能及时觉察,才误入了欲望习气当中。此时: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觉悟明了就没有过失,这并非是圣者证果之境界。(只要及时觉察而不沉迷于其中,时间长了,它自己就会消失。)”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有一类‘欲魔’趁机进入禅修者的心腑,于是,他们便会一直宣说,男女欲爱就是真正的菩提道。并教化自己的白衣弟子们,应当相互之间不分男女,不分身份地平等实施欲爱;那些依教奉行,能够平等实施淫欲的人,就叫做受持正法的法子。”

  “得到‘欲魔’等鬼神之力加持的缘故,这些人往往能够在末法时代当中,摄受许多愚痴凡夫,其数量多达百人,乃至于一、二百,或者五、六百,甚至多达成千上万。”

  “当‘欲魔’等鬼怪玩久了以后,它们就会厌倦,而离开禅修者的身体。于是,禅修者便忽然失去了往日的威德神力,再也不灵了,很快就会因‘聚众淫乱’等罪名而遭遇国法的制裁。如此误导众生,让他们因纵欲淫乱而造下了极重罪业,命终之后将会堕入无间地狱。禅修者从此也丧失了三昧正受,将来命终之后,便会随着业力而轮转堕落。”

  【平等行欲】相互之间不分男女,不分身份地平等实施欲爱。

  这就是典型的“聚众淫乱”,发源于欧美国家,正在逐渐风靡全球。究其根本,实乃“妖魔鬼怪”入心,鬼力所摄受的缘故,参与者便会痴迷于其中。

  人世间的事情,未必一定由人做主,许多时候,都有“天神”或者“诸魔鬼神”参与其中。道德高尚之人,身心清净之人,通常会得到“天神”等等护法善神的加持;而道德败坏之人,以及偏执入魔之人,则往往会得到“诸魔鬼神”的加持。

  加持不同,结果就不同,未来世的去处更加不同。善神加持则愈加清净、高尚;恶神加持则更加堕落、卑琐,乃至于穷凶极恶。

  总之,十种“受阴境界”,大体属于禅修当中的种种“纳受”习气之显现,只要禅修者及时觉悟,不要沉迷于其中而误认为圣境,就没有过失;反之,如果以圣境自居,则会得到诸魔鬼神之加持而误入歧途,造业堕落,遥遥难归。

  随着三昧定境的不断深入,历经种种“受阴境界”之后,禅修者终将到达“受阴尽”,并证入“想阴区宇”,继续破除“五阴”的禅修解脱之路

  于是,世尊对十种“受阴境界”进行小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这十种禅修境界,都是因为在‘受阴区宇’当中,所用三昧离受之定心(包含离念精明之心)与执着‘受阴’之纳受习气相互交战,因此会显现出这些境界。”

  【受阴用心交互】在“受阴区宇”当中,所用三昧离受之定心(包含离念精明之心)与执着“受阴”之纳受习气相互交战。

  在“受阴区宇”当中,禅修之心也就是“离受”之心,禅修者试图超越“受阴”覆盖的缘故。此“离受”之心与无始以来的“纳受”之习气相互交战,便会显现出这十种“受阴境界”。

  只要如此观察明了,就不会被种种境界所迷惑。反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有些禅修众生因为愚痴迷惑的缘故,没有能力思量辨别,一旦遇到这些境界因缘,自己就无知地迷惑了;甚至会说自己已经证得无漏圣果,于是造下‘大妄语’之罪业,将来便会堕落于无间地狱。”

  因此,世尊继续叮嘱阿难尊者: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你们大家还应当把如来的这些法语,在如来灭度以后,于末法时代当中宣讲流传,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开悟如此法义。不要让天魔、鬼神们得到机会来扰乱禅修者,这将会保护那些禅修者,让他们能够一路成就无上菩提。”

  在“五十阴魔”当中,第三是“想阴境界”十种:

  在“想阴境界”之前,先看如何是“想阴区宇”与“想阴尽”。世尊说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