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阿难!如此各类众生,每一类中,各各具备十二种颠倒〈注一〉,就如捏目相似,因捏使乱华发生在眼前,于是颠倒妙圆真净明心〈注二〉,具足如此多的虚妄乱想。
【注一】 十二类众生,各各都互具十二种种颠倒。如一卵生,现起为动颠倒,其余十一种颠倒,不是不具,而是潜伏下来,一遇缘便会起来,其他十一类都是如此,总的说来,应该是一百四十四种颠倒。在一一颠倒中,都具足八万四千乱想,真可说是虚之至,妄之极了。
【注二】 心体不变是为妙,随缘显用是为圆。虽随缘而不变是为真净,虽不变而随缘是为真明,合此体用而言,故为妙净明心。
【解】 真心本不动,动即非真,故为颠倒。因手捏而有乱华发生,故有八万四千颠倒妄想发生,华虽无实,然灭华须待放手。妄想非真,除妄应须离念。
【译文】 你现在修证佛的正定,于此本因〈注一〉其根元本为各种乱想所以生出十二类众生。要想除灭这些乱想,必须先立三种渐次,方能除灭〈注二〉譬如在净器中,除去内面的毒蜜,必须要用汤水,并杂以灰和香料,洗净这件器皿,然后盛入甘露。
【注一】 众生分修分证,即成诸位。圆修圆证,即成佛果。迷位本有,对后果而言,即为本元之因。
【注二】 不是三渐次中,即能尽除颠倒乱想,必须三渐次后,历位修断,方能种子习气都尽。
【译文】 什么名为三种渐次呢?一是修习除掉习气乱想的助因。是真修刳除其习气。纠正乱想的正性。三是增长违弃其现业。
【译文】 什么是助因呢?阿难!在这个世界中,十二类众生,不能自已保全生命,必须依赖四种食,才能保全生命,这四食就是所谓段食〈注一〉,触食〈注二〉,思食〈注三〉,识食〈注四〉,所以佛说:一切众生,都要依赖食来住持形命,,阿难!一切众生,食良好的食品,就能生存,食有毒的食物,就会死亡〈注五〉。因此众生若想求三摩提,就应当断绝世间的五种辛菜〈注六〉。
【注一】 人间饮食,多有分段,故名段食。又灌顶大师疏说‘经轮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
【注二】 如鬼神等,触气即饱。是名触食。
【注三】 如禅天中人,但以禅思为食。
【注四】 如四空天,唯以识定续命。又如地狱饿鬼,历劫续命,惟依业识。这些都属于识食范围。
【注五】 此处所说食毒故死,并不限于毒药,五辛和慧命有关,故也同于毒药。
【注六】 依楞伽经所说(葱蒜韭薤兴渠)为五种辛菜。应法师说:兴渠为梵音之讹正译应为兴宜。又慈悯三藏说:根加萝匐,出土辛臭。慈悯冬至破土,未见其苗,此方所无,故不翻也。天台梵网疏说:兴渠是葱蒺。云栖发隐说:葱蒺,胡荽也。又楞伽经说‘葱韭蒜等,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人天。’
【译文】 这五种辛菜,熟食能助发淫欲,生食会增长嗔恙。因此世界上食辛之人,纵然能宣讲十二部〈注一〉经典,但十方天仙,嫌他臭秽,尽都会远离他。而饿鬼们趁他食五辛的机会,都来舐他的嘴唇,因此常与鬼同住,福德一天天的减少,不幸之事,逐渐发生〈注二〉。自已永远没有利益。像这样食五辛的人,要想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和十方善神,都不来守护,于是大力魔王,得到机会〈注三〉,现作佛的相貌,来为他说法,毁谤戒律〈注四〉,赞叹淫怒痴,此人命尽之后,自然作为魔王眷属,魔福享尽后,最终堕入无间地狱。
【注一】 佛教全部经典。
【注二】 因饿鬼能致祸,现在常与共住,故常招灾祸,因此故长无利益。
【注三】 因善神不来守护,故使大力魔王得到机会,大力魔王即是天魔。
【注四】 非毁禁戒为小乖,赞扬淫怒痴为大道。
【译文】 阿难!修菩提的人,永远断绝五辛,这就名为第一件增长修行的渐次。
【译文】 如何是正性呢?
【译文】 阿难!这样的众生,若要想证人三摩地,首先一定要严持清净戒律,永远断绝淫心,不食酒肉,用火烹食净洁的菜肴,不食带生气的食品,阿难!假若修行人不断淫欲,和杀生,能出离三界的,没有这回事。
【译文】 应当看待淫欲,犹如毒蛇一样〈注一〉,如见著怨贼一样,先持声闻四弃〈注〉八弃〈注三〉戒,执持身不妄动,然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注四〉,执持心不起。
【注一】 一切习气中,最难断是淫欲,淫欲可以丧法身,损慧命,损法财,灭功德,所以比为毒蛇怨贼,因为毒蛇可以令人丧生伤命,怨贼劫财夺物都和淫欲一样。故以为喻。
【注二】 四弃就是杀盗淫妄,犯此者众弃不与共住,故名为弃。
【注三】 八弃就是在四弃之外,加上触八覆随四弃,此为比丘尼所守戒律。
【注四】 菩萨戒为大乘戒律,主要执心不起,如有丝毫动念,即不清净。
【译文】 禁戒成就之后〈注一〉对于世间上,永远没有相生相杀的业。偷劫不行,永远没有负债的牵累。在世间上,也不必酬偿宿债。这样的清净人,若是修三摩地〈注二〉,就凭父母所生肉眼,不需要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见佛闻法,亲自接奉佛的圣旨,得到大的神通,游十方世界,达通三世宿命,没有艰难和险阻〈注三〉。
【注一】 此处是专指淫杀二戒而言,因此二戒最难断故,淫断则在世间上不复相生,杀断则在世间上不复相杀。
【注二】 持戒之人,由戒生定,由定发相似五通,故不需天眼,自然亲见十方世界,见佛闻法。
【注三】 如此持戒修定之人,永远不会堕在三恶道中,所以没有艰难和险阻。
【译文】 这就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这就是前文所说的‘真修刳其正性’。
【译文】 怎样对现业呢?阿难,这样清净持禁戒的人,心不贪淫欲〈注一〉,对于外六尘,不多流念。因于外六尘不多流念,故能反观根本,自归元明,得成内观。内观既成,外境全脱,根就失掉作用,此时,六根反流,全归一性。六根同时失去作用,这就是全违现业〈注二〉。
【注一】 淫为坏定之罪魁,故此首举贪淫。如前文说:因动有声,故留心淫声。因声有色,故留心淫色。因色有香,故留心淫香。因香有味,故留心淫味。因味有触,故留心淫触。因触有法,故留心淫法,故心不贪淫,则于其他声香味触等,全不多流念,因不流念,故能旋元归一。
【注二】 流逸是现业,不多流逸即是少违现业。六用即是现业。六用不行即是全违现业。
【译文】 十方国土,清净洞澈周遍〈注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注二〉,身心都感到十分畅快,妙圆平等〈注三〉,得到大的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注四〉,都从此中显现,此人即获得无生法忍〈注五〉。
【注一】 既然六用不行,唯有一存,再进观此一也是与六相对而有,六既不行,一从何立?此时能觉之见分既空,所觉之相分复不存,因此见十方国土,皎然周遍洞澈,不见有一法可当情。
【注二】 此时觉所觉空,唯有空存,再进观此空非他,原是识性洞然,生于大觉心中,故说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以此身心快然。
【注三】 此时无妄不尽故为妙,无真不极故为圆,始本不二故为平等。自此三空顿朗,二死全空,故得大安隐。
【注四】 此时寂照互融,智断具足。故说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密圆即是智果,因收之则密,放之则圆,净妙即是断果,因体之则净,用之则妙。这是诸佛之所证,一切如来回通因心,顿该果海,所以说:皆现其中。
【注五】 此时悟证已齐于佛境,事修唯在三渐次,颠倒乱想,从此顿息,虚妄轮回,自此不能复有。
【译文】 从此渐修,随其所发生作用浅深不同而安立圣位。
【译文】 这就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注一〉。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干枯〈注二〉。根和境不能相对存在,现前的残余身体,不再继续转生。执心虚明〈注三〉,纯是智慧,慧性明圆〈注四〉,照耀十方世界,干有其慧〈注五〉,因此名为干慧地。
【注一】 这就是前文所说:增进修行违其现业,获无生法忍。
【注二】 永断淫心,故欲爱干枯。
【注三】 十方国土,皎然是为虚,清净无法是为明,故说执心虚明。
【注四】 此时人法双空,纯是智慧,慧性妙圆平等。
【注五】 虽得智慧,然尚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干有其慧,故名干慧地。
【译文】 欲习初干,还未与如来法流水〈注一〉相接,即用此心,从中中〈注二〉流入,依次增进,位位证入圆通妙性,历事造修。
【注一】 如来法流水,即是菩提涅槃流,此为对众生无明生死流而言。
【注二】 自此以后,位位增进,总不离乎中道。不遍不倚,任运自在,不住二边,依此渐进。
【译文】 从真妙圆之悟,重发真妙之修,妙信〈注一〉常住,永不退失。一切妄想〈注二〉全部灭尽无余,中道既纯且真,信心决定,名为信心住。
【注一】 理事并信,故名妙信。
【注二】 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外道著邪,都属于妄想。
【译文】 中道纯真之信,明明了了,不为诸法所惑,于一切诸法,都能以中道正理,融会贯通。所以五阴不能覆蔽,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间隔,都不能作为阻碍。就像这样,不但是现在,就是过去未来无数劫中,应断当断之种种习气,都现在眼前。如此的善男子,一一都能忆念,全无遗忘,名为念心住。
【译文】 以妙圆之悟,与中道纯真之信,磨练真精,久而久之,真精发化,起融妄之力。融无始以来习气,通一精明,再以精明之理,历事造修,不停住于有为,以期达到真净。名为精进心。
【译文】 心精时时现前,智慧时时不昧,纯智慧对待一切事,名为慧心住。
【译文】 执持智明,以照万事,故事如理,所以说周遍寂湛。虽寂湛不住,而大用繁兴。虽大用繁兴,而不动不扰。这就是所谓‘智周鉴而常静,用繁兴以恒如。’故此名为定心住。
【译文】 以定资慧,故定光发明,此即前文所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以慧资定,故明性深入,即是深入于定,此即前文所述‘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如此定慧相资,相互增长,故说唯进无退,所以名不退心。
【译文】 定心日益增进,不假功力,任运安然自在,永远保持不失,故能与十方如来,气分〈注一〉相交接〈注二〉,故名为护法心。
【注一】 如来气分即是慈心。
【注二】 此时内能自护,外感佛护,故名为护法心。
【译文】 前以定心增进,而成护法之因。此以慧明保持不失,而成回向之因。因保持不失故能以妙慧之力,回答佛之慈光,向佛安住〈注一〉,犹如双镜光明相对〈注二〉,其中妙影,重重相入〈注三〉,名为回向心。
【注一】 即念念常住于佛境中。
【注二】 前接佛气分,蒙佛慈光,佛心中已有自影。此时回佛慈光,向佛安在,自心中亦有诸佛之影。自心中有佛影时,佛已入于自己心中,佛心中有自影时,自心也入佛心中。
【注三】 自己入佛心中时,已带佛影,以与佛气分相接时,自心中即有佛故。佛入自己心中时,也带自影,以回佛慈光时,佛心中即有自故。所以说:自心佛心,重重相入,犹如双镜相对。其中妙影,即比喻为佛心中有自己之影,自心中也有诸佛之影。重重相入,表示自入佛心中时,已带佛影,佛入自心中时,也带自影。自心佛心,非一非异,不妨于无回向中,强立回向。
【译文】 自心与佛光,冥应潜通。获得佛定〈注一〉,不唯得定,并能得果,所以说为无上妙净〈注二〉,而安住于无为,永不遗失〈注三〉,名为戒心住〈注四〉。
【注一】 佛定即那伽大定,无有不定时。
【注二】 无上即是佛果。妙即菩提,以能出烦恼缠故。净即涅槃,以能离生死秽故。
【注三】 此时上求佛道,信知无佛可成;下度众生,信知无生可度;故能安住无为。
【注四】 因为信力增长,不起丝毫有为之念。故无遗失。
【译文】 住戒自在〈注一〉,定戒常凝,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注二〉,道戒妙净,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注三〉,律仪无为,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注四〉,由此故能游于十方,不惟游于十方,且能随愿所之,愿去何所?一念即至。因此名为愿心。
【注一】 住戒自在是无论在定,在道,在律仪中,都是任运清净,定戒常凝,得三昧乐。
【注二】 以三昧力,得自在乐,普入诸刹,随意无碍。
【注三】 觉了诸法自性如幻,本无所有,故能随意普入。
【注四】 随诸众生种类现形,如镜现相,而无作为。
【解】 据楞严正脉论十心。前六修自心,后四合佛德。又据灌顶大师疏说:初一为信之本体,后九为信之德相。又前九属内行德,后一属外化德。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注一〉,发这十种信心,磨炼治习,使圆通之心,更精更明,这十种心,处处不离圆通妙性,相互涉入〈注二〉。最后圆成真纯无妄唯一的菩提心。
〈注三〉故名发心住。
【注一】 前文文殊菩萨所说偈中‘圣心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可知耳根圆通,独为真实方便。
【注二】 十心中随发一心,其他九心,都递互相摄相入,心心都是这样,所以圆成菩提一心。
【注三】 按大乘起信论说:菩提心有三种:一是直心,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是深心,乐集一切诸善法故。三是大悲心,广度一切诸众生故。十心中初一中道纯真,即是直心。从二至九,即是深心。后一能游十方,即大悲心。既十用相互涉入,故随起一心,即三心俱足,故得圆成菩提之心。
【译文】 依菩提心,重发真智。菩提之心,清净皎洁,故如净琉璃,真实之智,体精用明,故如精金。依前十种妙心,修真实行,践履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故名治地住。
【译文】 用前之十种妙心,践履真如之地,都能得到明了〈注一〉。故能时时证真,真无不融,故能游履十方,得无留碍〈注二〉。从此分身十方,上供诸佛,下利众生。名为修行住。
【注一】 十心既然心心相互涉入,故一心明了,心心皆然,所以都能得到明了。
【注二】 前愿心住曾说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与此何殊?愿心住是得意生身,此是现化身,分身十方,上供诸佛,下利众生。又前为随愿往任何一方,此为分身无碍,遍入诸刹。
【译文】 称真之行,因该果海,故与佛相同。果彻困源,故受佛气分〈注一〉。如中阴身自求父母〈注二〉,此时虽未得显证,已阴信冥通,感应道交,结成胎分〈注三〉,所以说入如来种,入如来种,如托王胎,故名生贵住。
【注一】 此处受佛气分,与前文‘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小有不同,前文是指慈心气分,此处是指真如气分。
【注二】 初住发心,如前阴起惑。二住治地,如前阴造业。三住修行,如中阴持种游行。此既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故喻之为中阴自求父母。
【注三】 佛虽未与明记,已知其必证极果。故阴信冥通,如同业相缠,结成胎分。
【译文】 既已游道胎〈注〉,常蒙诸佛护念,法身渐渐证入,故亲奉大觉护念,为法身之胤嗣。方便智慧,渐渐具足,故如胎已成,人相具足。故名为方便具足住。
【注】 依此修因,自在无碍,如贵人处胎,安乐无拘。正如永嘉禅师所说:潜幽灵于法界。
【译文】 摄化众生,方便具足,故容貌如佛,以权资实,内照真如,理智圆满,所以心相也同于佛,此位名正心住。
【译文】 身心都合同成长〈注一〉,日益增进不退,名为不退住。
〈注二〉
【注一】 五住权智外现,容貌如佛,为身相同佛。六住实智内照,心相也同于佛。兼此身心二相为七住之因,故七住权实具足,二利兼进,故日益增长。
【注二】 此处与前六信位同名不退,有何区别?因六信位为信心不退,此位为住道不退。
【译文】 十身〈注一〉灵相,同时具足〈注二〉,名为童真住。
【注一】 十身为:一、菩提身,二、法身,二、威势身,四、相好庄严身,五、智身,六、愿身,七、化身,八、力持身,九、意生身,十、福德身。
【注二】 十身总属权实二智,此中自证境属实智,化他境属权智。
其中菩提身、法身、威势身属实智。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福德身,五身都属权智。相好庄严身和智身都通于权实二智。
【解】 按华严经中菩萨登八地方具十身灵相,而本经八住即具十身灵相,因二经都属圆教,理应前后互融。
【译文】 因已得大自在,顿超理障,堪任佛法大事,故亲为佛子,名为法王子住。
【译文】 表显以为成佛之人,佛欲与之授记令代佛宣扬,教化众生。故如国大王,以国事分委太子。就像刹利王,世子长成后,陈列四大海水,为其灌顶〈注一〉,名灌顶住〈注二〉。
【注一】 华严经记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大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
【注二】 菩萨受职,也是这样,诸佛智水,灌其顶故,是名菩萨受大智职。具足如来十种力,位在佛数。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成为佛子以后,具足了无量如来的妙德〈注一〉,随顺十方国土〈注二〉,名为欢喜行〈注三〉。
【注一】 按华严经说‘此菩萨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乃至云:住持,显现,演说诸佛本所修行。’故佛德无不具足。
【注二】 即是广行布施。按华严经说‘随顺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行财施。乃至身肉不惜。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这都是随顺之义。
【注三】 按楞严正脉说‘此是施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为大施主故。结名欢喜行者有二义:一者见有来乞者,作福田想,作善友想,倍生欢喜。二者随乞施与,令诸众生,悉皆满足。’这都是华严经中之义。
【译文】 已经得到欢喜后,又以戒德感化众生〈注一〉。名为饶益行〈注二〉。
【注一】 戒德备于已,故感化成于外。不劳费力,而利益无不周遍。
【注二】 按楞严正脉说‘此是戒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护持净戒故。结名饶益行者,亦有二义:一者自能住无上戒,善自饶益。二者令他住无上戒,亦饶益他,详如华严,兹不繁引。’
【译文】 以自觉之理觉悟于他,得到他没有违拒〈注一〉,名为无嗔恨行〈注二〉。
【注一】 若他不能觉,即是违拒,自己厌而舍离,即是嗔恨。现在以自觉之理觉他,他易觉而已不厌,故无嗔恨。
【注二】 楞严正脉说‘此是忍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常修忍法故。
但彼名无违逆行,盖以甘受外难,无违逆他名忍。此名无嗔恨行,乃取自无嗔恨,堪忍教化名忍也。’
【译文】 既无嗔恨,故随众生一切种类,在在出现,处处受生,众生世界无尽,菩萨之愿行亦无有尽,所以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注一〉,名为无尽行〈注二〉。
【注一】 既能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即是时间无尽,十方通达即是空间无尽。
【注二】 按楞严正脉说‘此是进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修诸精进故,但彼名无屈挠行,盖以一切境界,无能屈折阻挠名进。此名无尽行,乃取一切时处,皆能教化利益名进也。’
【译文】 空间和时间都能无尽随顺众生,所以合其心而同其事,于一切众生,种种法门,机对教而受益,教对机而化行,依无差误。
〈注一〉故名离痴乱行〈注二〉。
【注一】 因禅定功深,故千难交攻,而其智不昏。万机并赴,而其心不扰。
【注二】 按楞严正脉说‘此是禅度,以华严首标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故。若依今经,即以不痴不乱为禅。’
【译文】 于一身之中,显现各种异相〈注一〉。又于各类异相中,现同一身相〈注二〉。所以名为善现行〈注三〉。
【注一】 如观世音菩萨,以一身而现三十二应身。为天现天,为人现人,又于一类身中,对异类群机,显现众多异类身形。
【注二】 不但能以一身现众多身,又能使众多身现一身,所以名为善现行。
【注三】 按楞严正脉说‘此是理事无碍智。’灌顶大师疏说‘即智慧度’,又自释说‘若非法界大智,何能圆融显现?’又楞严指掌说‘仍是智慧度,以一多无碍,同异俱成,正由菩萨无障碍慧,善巧运用之所现故。’
【译文】 不但身相如此一多互融,甚而至于世界,也是善现无碍,甚而至于十方虚空,满是微尘,一一尘中,都能现十方世界〈注一〉,现尘现界,都不相留碍〈注二〉,名为无著行〈注三〉。
【注一】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显微尘之多,并明能现者小。一一尘中,现十方界,显世界更多,并明所现者大。
【注二】 尘在界外,而不坏小相。界在尘内,而不坏其大相。同时俱现,不相留碍。楞严正脉说‘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留碍于大;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碍于小。’华严经说:‘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也同此义。
【注三】 依华严经之义‘但是一切无著。’按楞严正脉说‘一有执著,安能大小并融如此?若依本经,无著即是忘尘。忘尘功极,便能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等。’如前显见无碍中所说,是知现尘现界,不相留碍,正是忘尘功极,故以无著行名之。正脉又说‘此是事事无碍智。’又灌顶大师疏说‘即方便度,引华严此菩萨以方便化度故。’又楞严指掌说‘尘界互现,大小相融,正由菩萨无障碍慧,大方便力之所运用。’
【译文】 一切菩萨,无量妙行,一时具足。随举一行,都是第一波罗密多〈注一〉,名为尊重行〈注二〉。
【注一】 最上故为第一,波罗密多为究竟之义,又翻为到彼岸。因为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即是究竟之处。
【注二】 行至如此,可尊可重,故以得名,华严经名为难得行,如世间可尊重物,至为难得。
【解】 若住于涅槃,虽说是彼岸,还不是第一。一定要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往返度生,无住而住,方名第一。华严经说‘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往返无有休息。’这就是本经所说‘第一波罗密多’之义。又楞严正脉说‘此是究竟彼岸智。’又灌顶大师疏说‘即是愿度,谓菩萨于大乘愿,不退转故。’又楞严指掌说‘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乃菩萨以愿导行之所致也。’
【译文】 如此圆融〈注一〉,能成十方诸佛轨则〈注二〉,名为善法行〈注三〉。
【注一】 种种妙行。全是一行,此所以为纯。而一行中又具足种种妙行,此所以为杂。如此纯杂无碍,故为圆融。
【注二】 以此妙行,遍历十方,助佛转轮,教化众生,故成十方诸佛轨则。
【注三】 一言一行,同归至善,皆是佛法,可为轨则。华严经说‘此菩萨能自清净,亦能以无所著力,方便而普饶益一切众生。’
【解】 按楞严正脉说‘此是轨生物解智。’又灌顶大师疏说‘即是力度。’又解释说‘具足三力,谓修习力。思择力,变化力……’
【译文】 以前九行,一一都是清净无漏〈注一〉,一真无为〈注二〉,自性本然的缘故〈注三〉,此时行行都真,法法都实,故名为真实行〈注四〉。
【注一】 如上九行,虽大用繁兴,而常自如如不动,故为清净。以如如不动故,离于念相,等虚空界,此即如来清净法身。因起心动念,即离法体,成为有漏。
【注二】 菩萨当寂灭现前之时,俱空不生,一真独露,即证无为。
【注三】 菩萨亲证无为,获二殊胜,发三妙用,都出于性之本然。
【注四】 楞严正脉说‘此是会缘入实智。’灌顶大师疏认为这是智度,智是三种智,一是无相智,二是成熟有情智,三是受用法乐智。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已满足了神通〈注一〉,已完成了佛事〈注二〉,清净无漏纯洁精真,一真无为,性本然故,所以能远离一切留患,于是任运度生,而不见有生可度。这就是不住无为,回无为心,向涅槃路。这就名为救护一切众生〈注三〉离众生相〈注四〉回向。
【注一】 已到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地步,妙用已达极点,此时故说满足神通。
【注二】 成佛轨则,所作俱备,故说成佛事已。
【注三】 度生有两重意义:一是度令离苦,二是度令得乐。这就是救护。
【注四】 因为能所对待,此时不见自为能度,故也不见他为所度。
内外都空,中间亦无度生之法,这就名为三轮体空。这方是真灭除度相。
【解】 此位正向佛道。因涅槃即是佛道。同时也兼向其徐二道。因救护即向众生,离相即向真如。
【译文】 既已三轮体空,则一切可坏,都已远离〈注一〉。并此诸离,亦复远离〈注二〉这就名为不坏回向。
【注一】 一切生灭法,都是可坏之法。三轮体空,即远离一切可坏之法。
【注二】 若是即守此诸离,依然可坏,故并此亦须远离,上位灭除度相,是以空坏有,此处远离诸离,是以有坏空,空有俱坏,方为体合真如。
【译文】 上位已体合真如,故本觉〈注一〉即湛然澄清,觉齐佛觉〈注二〉,此名等一切佛回向〈注三〉。
【注一】 觉即是照,既已体合真如,体中具照即是本觉。
【注二】 本觉湛然澄清,无法不知,无理不明,故觉齐于佛觉。
【注三】 既然觉用都等于佛,一切悲智愿行,无不皆等。故名等-切佛回向。
【译文】 精真发明〈注一〉,地如佛地〈注二〉,名为至一切处回向〈注三〉。
【注一】 前已体合真如,已得不变之体。故为精真之体。本觉湛然,复具随缘之用。既然体用俱备,自能以理融事,以理融事,事如理融,不惟觉齐于佛,兼而地如佛地。
【注二】 地如佛地,即不离本处,而遍至十方。
【注三】 按华严经说‘此位菩萨,广修供养,遍至佛处。’又说‘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既然遍至佛处,广修供养,必是求佛所证。这其中又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回向真如,二是回向佛道。又既然普入世界,以作佛事,必是利乐有情,此是回向众生。
【译文】 觉齐佛觉,故现身无碍,地齐佛地,故现界无碍。因现身无碍,故能涉入界尘。现界无碍,故能涉入身毛。因此世界如来,可以互相涉入〈注一〉。得无挂碍,一一佛身,一一世界,都能成就众生,庄严已德,所以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注二〉。
【注一】 所以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囧珐錀。一多相容。无所挂碍。
【注二】 华严经说‘住此回向时,得十无尽藏:一,见佛,二,入法,三,忆持,四,决定慧,五,解义趣,六,无边悟,七,福德,八,勇猛智觉,九,辩才,十,力无所畏。’
【解】 以此证理,即是回向真如。以此趣果,即是回向佛道。以此化他,即是回向众生。
【译文】 身依于界,故于同佛地,成就无尽功德之藏,这就是成佛的清净因,依此因扩充,直趣佛果,取涅槃道。名为随顺平等善根〈注一〉回向〈注二〉。
【注一】 一切佛因,并无有二,故为平等。一切功德,尽从此生,故为善根。此位明是回向佛道,其实亦含自他两利之意,以自利向真如,化他向众生故。
【注二】 华严经名此为坚固善根,正因其依因发挥,无有退转,故华严经颂说‘如是回向诸众生,平等坚固无退转,一切诸佛所觉了,悉皆摄取无有余。’
【译文】 上位随顺平等善根,即成真根,于是重起大悲,等观众生,见十方众生,都是我的本性,现在我的本性,已得圆满成就,岂能遗失众生,而不度脱。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解】 若令众生,复还本性,即是回向真如;若令众生,同证菩提,即是回向佛道。如华严经颂说‘菩萨普与平等愿,随其所集功业,普令三界得安隐,悉使得成无上果。’
【译文】 不失众生,不舍一法,即一切法,而不住于法,故离一切相,因一切相都是我本性。正即时离,正离时即。故唯即与离,二俱无所著,这就是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迥绝诸妄,回向真如。
【解】 按华严经颂说‘一切众生与诸法,悉住其中无所住,真如所在无不在,不得自性是真性,菩萨以此心回向,悉令众生无所著。’
【译文】 其行纯真,已得为真如之所如,十方无碍〈注一〉,名为无缚解脱〈注二〉回向。
【注一】 真如体遍十方而无碍,现在行已如真如之所如。故也能十方无碍。因无碍故无缚,出入自在故为解脱,所以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注二】 解脱故菩提可成,即是回向佛道。无缚故摄生无碍,即是回向众生。无著故一念不生,即是回向真如,所以华严经名此为‘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
【译文】 前位已经无缚解脱,十方无碍,但犹法界分量存在。现在性德己得圆成,缘起无尽,十方法界分量也不存在,所以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解】 华严经说‘佛子善学此回向,无量行愿悉成就,摄取法界尽无余,是故能成善逝力。’摄取法界,即是回向众生。能成善逝,即是回向佛道。力即是回向真如。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注一〉,已得圆满成就清净的〈注二〉四十一心〈注三〉之后还应当成就四种妙圆的加行〈注四〉。
【注一】 不住于妙悟,有向上之心,具丈夫之气概,故称为善男子。
【注二】 虽努力修行,而不住于相,故为清净。
【注三】 从干慧地开始,终于十向位,共是四十一个位次。
【注四】 历位修行,位位不离圆通妙性。然后成就四种加功用行。故称为妙圆加行。
【译文】 前九向位中,已证得无缚解脱,心之德用,至此已极,故此位即以佛觉,用为自己之心〈注一〉。犹如钻木取火一般。火将出未出〈注二〉此时即名为暖地〈注三〉。
【注一】 此时体拟佛果,德相业用,为自己加功用行之心。
【注二】 此时当自心欲亡未亡,果用欲显未显之际。
【注三】 此时所求果用,将欲超出因心,虽未即能,已略现其相。
【译文】 前十向位中,法界分量全灭,十方全成自心。体观自心即佛境界,亲依法性,成诸佛所践履之地。似依非依〈注〉,如登高山,身已入于虚空,只足下微有阻碍,此即名为顶地。
【注】 此时亲体自心即佛境界,但心相未忘,故不能实即佛境。所以喻为若依非依。身入虚空,正是观自心已如佛境,而心相未能全忘,不能实即佛境,亲依法性。此即足下微有阻碍。
【译文】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而犹未能。顶位以自心为佛境,也不能。此位以善得中道〈注一〉,心佛二同〈注二〉。如忍事人,不能怀也不能出,这就名为忍地。
【注一】 以佛觉泯同因心,因心泯同佛境,虽心佛历然,而相互融即.因果融即,二俱不舍,常于加行心中,现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澈自心,故说为善得中道。
【注二】 心中虽然了了分明,要想吐诉于人,而不能启齿,以心佛二同,实无能得所得,故吐露不出。
【译文】 前三位位位迁变,名为世数〈注一〉,中边各别名为间量〈注二〉。到此则数量销灭〈注三〉,中边不立。迷觉中道,二无所目〈注四〉,名为世第一地〈注五〉。
【注一】 世数指时间的计算。
【注二】 间量指空间的计算。
【注三】 加行位满,无可迁变,故时间不可得。即世数销灭。边中不立,间量不可得,即是空间销灭。
【注四】 暖位以佛觉为已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都各堕一边。忍位善得中道,至此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迷觉两忘,即超变易之世数,即是超越了时间,中边不立,即绝彼此之间量,即是超越了空间。
【注五】 此位在世间人中,称为第一。下位入十地中,即为出世间人。
【解】 地有三重意义:一是位置,从初地到十地,各各位置不同,如地本是一,而各有高低不同。二是坚实,此十地皆以真如为体,不动不坏,如地载山岳河海,永远不动不坏。三是生长,如万物皆从地生长,此十地能生一切善法,又四加行已得地名,与此有何不同?答:四加行虽然都名为地,是指行位渐深,而十地则指果位渐胜。四加行之坚实,是指行力坚固,而十地之坚实,是指果体真常。加行之生长,是指行地力用,十地是指佛地功德。虽然各具三重意义,而各有浅深优劣不同。十地位如从劣向胜,渐历宝所。等觉位如乍到诸珍宝处,妙觉位如已得众宝,从海而还,遍济贫乏。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当下离念,真如现前〈注一〉,于大菩提〈注二〉,善得通达〈注三〉,觉通〈注四〉如来,尽佛境地,名欢喜地〈注五〉。
【注一】 真如即是菩提之体。
【注二】 菩提有五:一,发心菩提,位当十信。二,伏心菩提,位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明心菩提,位当初地至七地。四,出到菩提,位当八地至十地。五,无上菩提,位当佛果。
【注三】 初地即初得明心菩提,即能通达无上菩提,如因一隙之明,便能领略万象,故称为善得。
【注四】 以能觉之智,遥通如来之智。所觉之理,括尽诸佛境界。
【注五】 按金光明经说‘昔所未得而今始得,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故名欢喜。
【译文】 上位已通达佛境,无复别界异生之性,故为异性人同,众生与佛,本来是相对存在,此时众生之性既然不复有,佛境界又从何而存呢?至此名为离垢地〈注〉。
【注】 如有佛境当情,犹为微细念相,依然为真如中之垢。
【译文】 净之极〈注〉故明鉴无碍,故名为发光地。
【注】 上位同性亦灭,已离佛念之垢,因此真如精纯,光彩焕发,故名为发光地。
【译文】 自觉理智,圆满明极,起正法之焰,生方便之慧,烧尽众生烦恼,成就化他功德。譬如明上复生余焰,故名焰慧地。
【译文】 此时自觉觉他,二者俱不立,故以自他,同异,能觉所觉,都属于有为功用,至此一切相对概念,都不存在,凡有为功用,都不能到,故名为难胜地。
【译文】 初地即证真如,但仍属有为功用,至上位同异不至,超出有为功用,始契无为之理,但性净尚未明露,有为习影,犹未尽故,至此有为习尽,无为理著,所以说为性净明露,无为真如,明明现前,故名为现前地。
【译文】 上位无为真如,方以明露无分别智,未能远行,犹为理所障,至此位始尽真如际,然真如无际,以诸法为际,故无分限之理,理既遍于事中,智亦随遍,故能尽真如际。所以名远行地。
【解】 华严经说‘此地修十方便慧,谓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诸佛平等法,而常乐供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乃至虽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种种劫数意解分别度脱。’据此则不舍众生,常乐供佛,勤集福德,庄严三界,乃至随众度脱等,正本经尽真如际之意。
【译文】 上位尽真如际,不舍一法。此位不舍一法,尽真如际。是因为有分限之事,全同于无分限之理。事既遍于理中,全事即全理,所以说为一真如心。因此虽遍行一切法,而不离真如际,故名不动地。
【解】 华严经说‘入一切法,本来无生。’即是一真如心之义。又灌顶大师疏说:三渐所获无生法忍,至此方得亲证,圆成无惑矣。
【解】 按楞严正脉说‘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华严金光,多指功行,而此经似说本真。自体自用。前位如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此位则一尘一毛,皆周遍法界。互涉互入,即遍即色等具足十玄业用,故云发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地者。应即法界无障碍智耳。’又说‘详此十圣行相,与华严多所不同,故推圣言以求至理,非敢妄生去取,按华严唯识金光,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囧珐师,最善说法,资中曰:华严明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囧珐师,演说无量阿僧祗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予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然方是大用中一,故今谓是十玄业用,而说法自寓中矣。’若对前二位而言,则前为理事无碍,此为事事无碍用。
【译文】 阿难!这些众菩萨,从二地以来〈注一〉,到此修习毕功〈注二〉,功德圆满〈注三〉,所以也看待此地为修习位〈注四〉。
【注一】 菩萨自二地即入修位,至六地即入无为,七地增进无为,至八地一真如心,无作之行始毕。
【注二】 八地菩萨无作之行完毕,始名为修习毕功。
【注三】 到了九地,已得全体大用,才可称为功德圆满。
【注四】 九地以前,都是在修习位中,究竟说来,不但十地,就是等觉,只要还未到达佛地,就不能说是无修,不过是证意多而修意少罢了。
【译文】 本来前位已修习毕功,功德圆满,应即取证涅槃,而菩萨于功德圆满之后,重起真慈,荫覆众生,利益有情,如晴空万里,重起微妙之云,荫覆世间,同沐清凉之乐。故能障佛果,不得取证涅槃。所以说为覆涅槃海,名为法云地〈注〉。
【注】 真慈如云,覆障涅槃法。故名法云地。
【译文】 如来逆流而出果海〈注一〉,菩萨顺行〈注二〉而至觉际〈注三〉,到此正相交会,名为等觉。
【注一】 如来已到果海,倒驾慈航,出涅槃,入生死。
【注二】 菩萨将穷果海,急棹智舟,违生死、向涅槃。
【注三】 佛出菩提觉际,菩萨入菩提觉际,于此正相交会。
【解】 此上五十五位菩萨位次,应知断惑次第,初信位即说一切妄想,断尽无余。此为断习气现行种子。二信位中说‘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意念无忘。’这就是伏习气。三信位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方是尽习气。此时欲习初干,未遇法流。对境起念之事,也会偶然发生,再以增上信力,圆伏圆断,三信如木已成灰,永不再发火焰,所以四信以后,经中不再说断惑的话,此时如金已从矿中提炼出来,为什么以后复有很多位次呢?如用金作成器具,作成已精,还要更求其精。这就是有作功用,不求其精,而自无不精,这就是无作功用,以后献帝王,陈宗朝,贮甘露,敬天地,享神明,如古玩奇珍,觉齐佛觉。最后成至宝,镇库藏,这就是妙觉究竟果海。全体大用,于此全显,所以断惑以后,还有很多位次,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一般经论中,都不谈此理,只有在本经中谈到。
【译文】 阿难!从干慧心〈注一〉直到等觉。都是最初开始得到金刚心〈注二〉的干慧地一样,一步一步,亲证而来。
【注一】 最初得到的干慧心当中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但未经历事造修,未能亲证。
【注二】 此金刚心即是圆通妙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观音自言‘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正是此心。
【译文】 就这样重重历事造修,单复〈注一〉一共经历了十二重阶次〈注二〉,最后方达到妙觉地步,圆满成就了无上佛道。
【注一】 在造修阶段中,单限于一位为单,总包十位为复。
【注二】 十二重阶次为:一,干慧地〈单〉,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复〉,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位〈单〉,十,十地〈复〉,十一,等觉,十二,金刚王宝觉。
【译文】 这种种地〈注一〉,都是用金刚心来观察〈注二〉,如幻的十种深喻〈注三〉,奢摩他〈注四〉中,用一切如来的毗婆舍那〈注五〉清净修证的方法〈注六〉来渐次深入修证。
【注一】 因地和果地。
【注二】 金刚心即是圆通妙心,因为每一地都各有其功业,若不用金刚王三昧来观察,怕产生爱著。
【注三】 大品中的十种比喻为‘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虽有十种比喻,然而所喻之法不外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
【注四】 奢摩他意为止,既一切法都不可取,即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一切法不可舍,于是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然一切法空,那就取舍双忘,忘心亦寂。这就是依观成止。
【注五】 毗婆舍那意为观,庄严论说‘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谓毗婆舍那。’又起信论说‘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音,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义故。’观一切法体性空寂,不住本位即名为止。再进观前途功德,引发胜进。即名为观。这就是依止成亲。
【注六】 止观双运,不即不离,即是清净修证。
【译文】 阿难!这些都是因为第三增进的缘故,方能好好成就五十五位贤圣的真菩提的道路。
【解】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是五十个位次,加以干慧地和四加行,一共五十五个位次,道都是修证真菩提的道路。最后等觉,已至觉际,如已到门前,不能再算是道路上。
【译文】 凡作此观想的〈注〉,名为正观。若是作别的观想,都名为邪观。
【注】 此上五十五位菩提位次,都是以耳门三昧深入,位位不离圆通妙心。
【译文】 此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此经应当怎样命名?我与众生,应当如何奉持〈注〉?
【注】 奉是奉以自修,持是持以教人。
【译文】 佛告文殊师利:此经名为大佛顶〈注一〉。悉怛多般怛罗〈注二〉无上宝印〈注三〉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注四〉。
【注一】 大就是众生之心,最大最尊最胜,故以佛顶称之。
【注二】 悉怛多般怛罗意为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印表心真如门,伞盖为展覆之具,即表生灭门。此显经中所说,即同起信论中一心二门之义。
【注三】 得此法者,可以出世成佛,为法中之王,如世间传国之玺,得之者可以君临天下,故称无上宝印。
【注四】 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妙理,都从此经中流出,又此经所说,即是心海之全体大用,以智圆照此心海,故名清净海眼。
【译文】 也名为救护亲因〈注一〉,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注二〉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注三〉。
【注一】 历劫亲眷,互相因依,故言亲因。
【注二】 阿难与摩登伽,正为此经当机,阿难历劫多闻,未全定力。摩登伽宿为淫女,都因此经,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注三】 此菩提心即是真性菩提,遍知海即是究竟果海。
【译文】 也名如来密因〈注一〉修证〈注二〉了义〈注三〉。
【注一】 如来密因即是自性本具,依此起修,方成真因。又此本三如来藏之全体大用,悟此则为成佛因心,不悟则密具于自性中。
【注二】 观行即是修,不必历事造修始为修。妙悟即是证,不必历位取证方为证。
【注三】 依此修证,了悟如来密因之义。含义已尽,了无余义可修可证。
【译文】 又名为大方广〈注一〉妙莲华王〈注二〉,十方佛母〈注三〉陀罗尼咒〈注四〉。
【注一】 大即是心之体,就空间而言横遍十方,无边无底,就时间而言,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方即是相,言此心具足恒沙性德,广即指用,言其用周遍,无所障碍。
【注二】 莲华含义甚多,略言其二义,一是方华即果,表因果交澈。
二是处染常净,表染净不二。况以妙称之。言此华为无量香海,无量华藏之所依住,故称为王。
【注三】 即此微妙章句,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以十方佛母为名。
【注四】 陀罗尼意为总持,义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又意为遮持,义为遮恶不起,持善不失,这是诸咒通名。
【译文】 又名灌顶章句〈注一〉,诸菩萨万行〈注二〉首楞严〈注三〉。
【注一】 此经原是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从灌顶部中录出。故名灌顶章句。
【注二】 依此经修因,能成就诸菩萨万行。
【注三】 见前释题。
【解】 按灌顶大师疏中说‘印土密部有五:东方阿纾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此说与今天西藏密宗之说完全相合,而浅识之徒每谤密宗非佛法。甚而引此经后文五阴魔境与密宗不思议境界相比,认为密宗祖师为阴魔附体,不但有违如来无诤之教,且种堕地狱之因,实为可叹!
【解】 按楞严正脉说‘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又按楞严经指掌说‘初则显其尊胜,令生信乐,次则彰其力用,令知修习。须依理起观,成观须显密双修,必至因圆果满。奉以自修,持以教人,二俱究竟矣。’
【译文】 说完这番话后,即时阿难与及大众,得蒙如来的开示,密印〈注一〉般怛罗的意义〈注二〉,同时得闻此经了义的名目〈注三〉,顿然悟知禅那修进圣位的增上妙理〈注四〉,于是心虑虚凝〈注五〉,断除三界修心的六品〈注六〉微细烦恼〈注七〉。
【注一】 密印即是圆通妙性,得此可以成佛故为印,众生不知故为密。也就是前文第一题中所称的无上宝印。
【注二】 这里所说的伞盖包括自利利他两重意义,伞即自覆意义比较多,覆他意义较少。盖则是覆他意义较多,自覆意义较少。其实诸位中,有些是以自利为主,有些又是以利他为主,而实又各各互具,不过自利或利他,或多或少,各有不同而已。
【注三】 此经五种名目,虽然各显一义,其实一即包含一切,故通称了义。
【注四】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因为从三渐到等觉,历历都是修心,理上加增上妙三字,正表此理为了义。
【注五】 正当顿悟之时,一切心思智虑互解冰销,当体寂然。
【注六】 三界烦恼有二:一是见惑,在初果见道位断。二是思惑。思惑烦恼又有三,一是欲界思,二是色界思,三是无色界思。欲界思有九品,前六品在二果时断,后三品在三果时断。上二界思八地各有九品,共七十二品,在四果时断。阿难现在初果,因心虑虚凝,故已至二果,断除欲界前六品思惑。
【注七】 见惑分别名粗,思惑任运为细。
【解】 按楞严正脉说‘本经从初历谈,但言奢摩他及三摩提,而未言禅那,直至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乃是说禅那耳。自阿难请位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染净因果周,即阿难所请禅那义也,’按禅那通常翻为静虑,以寂灭为义,现在本经为灭十二类生颠倒乱想,立三渐次,即是静的意思。干慧心中,干有其慧,即是虑的意思,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即是寂灭之义。又按圆觉经疏释为绝待灵心,本经位位不离中道,即是绝待灵心。又楞严正脉说‘全取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为禅那体,今经三渐获无生忍,即是正因佛性,奢摩他中用诸如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即双兼缘了,二因也。题中诸菩萨万行。义统乎此。’
【译文】 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对佛说:大威德〈注一〉世尊!慈音无遮〈注二〉,善开众生微细〈注三〉沉惑〈注四〉,令我今日身心快然〈注五〉,得到大的利益〈注六〉。
【注一】 令十二类众生,颠倒妄想,一时销灭,故称大威德。
【注二】 将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尽情吐露故称慈音无遮。
【注三】 十二类众生微细妄想,非佛不能知,非佛不能说,故为微细。
【注四】 众生颠倒妄想,自己不能知,自己不能觉,故为沉惑。
【注五】 闻佛开示后,喜圣位之可修,知生死之不系,所以身心快然。
【注六】 因名思义,奉持可凭,故得大饶益。
【译文】 世尊!假若这个妙明真净的妙心〈注〉,本来是遍圆周遍,甚至于大地草木,蠕动含灵,这一切无非从心建立,推其本元,惟是一真如性。此一真如性,即是如来成佛真体,即是法身。既然佛体真实,为什么还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和人天等道?这些诸道难道是本来自有的,抑或是由众生的妄习生起的?
【注】 心性本来有随缘的意义,故称妙明。又有不变的意义,故称真净,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而随缘,故称妙心。
【译文】 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没有果报,讲完这番话后,先从女根,发生猛火,随后全身肢节,猛火烧尽,死后堕入无间地狱。琉璃大王〈注一〉和善星比丘〈注二〉,琉璃大王为诛瞿昙族,善星妄说一切法空,都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注三〉。
【注一】 琉璃大王是波斯匿王的太子,为因宿怨杀释迦佛全族后堕无间地狱。事见涅槃经及琉璃王经。
【注二】 善星比丘一名善宿,是佛堂弟之子,或说提婆达多之子,因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又妄说一切法空,无佛无法,致生身陷入无间地狱。见阿含经。
【注三】 阿鼻地狱即是无间地狱。
【解】 琉璃大王杀释迦族事在波斯匿王死后,此经开始为波斯匿王请斋,此时琉璃大王尚在童稚,岂有杀释种之事,此经译时,为房融润笔,或为房融误加此事入经中。
【译文】 这些地狱等,是有固定处所吗?还是自然存在呢?抑或是他们自发的业因所感,然后各人自己私自接受果报。望佛大慈说明开发童蒙愚昧,使这一切持戒的众生,明辨是非,知道应当如何决定自己所行,欢喜踊跃,顶戴受持,谨而无犯戒之过失。
【译文】 佛告诉阿难:痛快呀!你发的这个问!可以使一般众生,不致落入邪见,你现在仔细听明白,我当为你讲清楚。
【译文】 阿难!一切众生的本性,实在是遍圆清净的,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妄见有众生相,于是产生了种种虚妄习气,这些虚妄习气又分为内分和外分两部分。
【译文】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身分以内之事,因为种种爱染,发起妄情,这些情见积习不休,能生出爱水。因此众生心忆珍珍馐美味,口中就出水。心忆所遇之人,无论是怜是恨!眼中就泪满。贪求财资,心里产生爱涎。就全身光润。心著淫欲之事,男女二根,就会自然流出水来。阿难!这些众爱虽然各别不同,然而或流或结,总是一样。水流润湿不能上升,自然随水之性下坠,这就名为内分。
【译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身分以外,胜妙之境。因为渴求仰慕之心,启发清虚想念,想念积习不休,能生殊胜之气,超脱形累。
所以众生如心持禁戒,就会觉得全身轻快〈注一〉。心持咒印,即会顾盼雄毅〈注二〉。心要想生天,就会在梦中飞升起来。心想佛国,就会在梦中或禅观中,见到圣境界〈注二〉,事奉善知识,自然会不惜身命,为法忘躯。阿难!这些众想虽然各有不同,然而都是以超胜之气,同样轻举。因为飞动不沉,所以自然超越,这就名为外分。
【注一】 心念律仪戒,能净三业。念善法戒,能成圣因。念饶益戒,能利乐有情。
【注二】 咒即是法,为诸佛秘印,故心持咒印,如佩秘印,纵遇魔外,亦无所畏惧,故能顾盼雄毅。
【注三】 如十六观经中所说:得见弥陀。又如西藏密乘,全赖观想,得见本真。此虽然圣境,但惟自见。故称冥现。
【译文】 阿难!一切世间生生死死,相续不断,生则顺其习气而造善恶诸业,死则随其迁变而流转于六道轮回。当其临命终时,还未舍弃暖触〈注一〉之前,一生所造善恶两种业,同时顿然显现,死逆生顺〈注二〉,两种习气交相并发。
【注一】 未舍暖触,即是命根还在,八识还未去。
【注二】 死为逆相,故想避开,生为顺相,故想求得。因为有避死求生之念,所以一生所造善业恶业,交相并发。
【译文】 当命终时,纯想即飞,最后必然生于天上〈注一〉,假若在飞的心中,兼有福和兼有慧〈注二〉,与及有净愿的人〈注三〉,此时自然心开〈注四〉,见到十方佛的一切净土,随愿〈注五〉往生。
【注一】 前文曾说卵以想成,与此处所说纯想生天,有何不同?因为卵生是由颠倒乱想而成,生天是由清净习气所致。
【注二】 供佛即能得福,闻法即能生慧。
【注三】 除供佛闻法而外,并愿生生世世,常在佛前,及发愿往生等。
【注四】 人命终时,神识唯见十方如墨,有福慧和有净愿的人,暂昏即悟。所以自然心开。
【注五】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临命终时,一切所有,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