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译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解 卷六

  【正文】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这时,观世音菩萨〈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注 梵语阿那婆娄吉底输,意为观世音。这里包含了两重意义:一重是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说;若有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如此则能观者为耳根,所观者为世间众生称名音声。第二重意义如后文所说:我从耳门因人流相,得三摩提,彼佛如来,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

  【正文】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译文】 世尊!我回忆过去无数恒河沙劫以前,当时有佛出现在世上,名为观世音〈注一〉。我在这尊佛前,发菩提心〈注二〉,这尊佛教我,从、闻、思、修〈注三〉,入三摩地〈注四〉。

  【注一】 这尊佛名为观世音,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因为此佛修行,也是从耳门而入手,故以此为名,这就叫‘果显因德’。第二是佛鉴于当时的时机,应当从耳门入手,比较适宜,这就叫‘因机立名’。

  【注二】 菩提心不外三心四愿:一是信心,即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第二是悲心: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三是直心:即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又起信论上说:一是直心,谓正念如法故。二是深心,谓乐集一切诸善法故。三是大悲心,谓广度一切诸众生故。又华严经上说:不发此心.所修诸行,尽为魔所摄持。是故凡欲修行,必先发心。

  【注三】 要想速证菩提,圆满三心四愿,必须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就是闻慧,就是初闻密因之教,相似信发,如前文‘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即是。二是思慧,因为相似并不是真实,于是展转深思,如前文如来圆彰三藏之理,兼释二种深疑,阿难说:大悲宝王!善开我心。即是深思谛信,齐于思慧。三是修慧:如前文如来分门以定二义,验证以释二疑,绾巾以示伦次,冥授以选本根,正是教以观行修习方便,即是齐于修慧。这就是从闻、思、修。

  【注四】 闻思修,入三摩地,必须至道场加行,克期精修,解六结,越三空,才是入三摩地。

  【正文】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译文】 开始在闻性中修时,入流〈注一〉就渐渐亡失了所闻的声音〈注二〉所闻的声尘既已销亡,入流的工夫亦臻化境,两者都达到寂灭,此时动静两种现象,一时都无〈注三〉。功夫逐渐增长,不但所闻的动静二相不复存在,耳根能闻的闻性,也同时俱尽〈注四〉。

  【注一】 耳根的闻性,一向是循声尘出流于外,现在反观闻性,入流于内,因为和出流于外相反,所以名为入流。

  【注二】 声音源于动静二相,平时循声出流,随动静二种尘相而转,现在入流的工夫逐渐纯熟,观照不昧,自然丝竹交陈而常静,钟鼓并声而不扰,亡失了一切所缘的声尘。这就是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三】 亡失了一切所闻的声音,动相即不复存在,唯存静相。久而静相亦并销亡,此时动静俱无,即破‘色阴’。

  【注四】 虽然动静俱解,声尘已无,然而能闻之性犹存,依前观照,功力渐深,尘既无所缘,根无所偶,能闻之根性也不复存在,此时即得‘人空’。相当于起信论所说六粗相中最后四相俱解,因为动静二相即是‘业系苦’相,这当中也包括‘计名字’和‘起业’二相。因为此二相即是‘业系苦’的因。根结即是‘执取’相,因为根含有取境之义。前文所说:劳见发尘,劳见即是根结,发尘即动静二相,现在三结既然都解,尘不复发,见也就不复劳了。按此时即破‘受阴’。

  【正文】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译文】 既然所闻的动静二相已尽,能闻的根也同时俱尽,此时已‘六用不行,唯余一觉。’此觉即觉知能闻所闻俱尽,既有能觉所觉,即不能住,更进而观此觉何所依?久久观之,所觉三相(动静根三相。)不存,能觉又何在?〈注一〉此时既空所觉之三,复空能觉之一,唯有一空独存〈注二〉。一空独存,即有能空所空,能所分明,即非究竟。必须更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最后悟到能空所空,俱不可得〈注三〉,空性始得圆明〈注三〉。进而空性销灭,唯存灭相,更进观此灭,乃与生相对而存,生既非真,灭亦不实。此时方是最后寂灭〈注四〉。

  【注一】 此时所觉三相已不存在,能觉之觉性亦同时俱尽,即在三结得解之后,又解第四重觉结,觉结解后,即破想阴。

  【注二】 此时即破想阴。

  【注三】 此时即破第五重空结,空性始得圆明。上文破根结得人空为偏空,觉所觉空为昧空,现在即圆且明,不惑于法,得法解脱,故为法空。按起信论三细六粗中,相当于‘智相’‘相续相’。二粗相,及细相中‘现相’‘转相’。因为根相初尽时,觉相还很显著,即是‘相续’和‘智’相。其后观行功力渐深,觉相隐微,即‘现’‘转’二相。空所空灭即当细相中‘业相’因为业力初起,能所未分,即是空结。空结解时,即破行阴。

  【注四】 此时当第六解于灭结,此复即无结可解。即是前文说的‘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按起信论所说:最初无明,初起为生相,还灭为灭相,前文说:心性狂乱,现在灭结既解,即无复狂乱。

  【正文】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译文】 忽然超越〈注一〉世间和出世间,十方世界,圆满周遍,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得到两种殊胜妙用,一是上合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注二〉,与佛如来同一慈力〈注三〉。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注四〉,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注五〉。

  【注一】 超越就是得到大解脱,一切不能为碍,寂灭性体,本自圆明,凡夫因为执我,为世间法所碍;二乘因为执法,为出世间法所碍;因此不能超越,也不能圆明。现在解开了六结,超越了三空,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能为碍,寂灭正现前时,即是超越世出世间之时,无需再劳用力。

  【注二】 正因为超越出世间,故出世法不能为碍,所以能上合佛心,这就是所谓‘因该果海’。佛心在六结而不系,本来自妙;处迷位而常明,本来自觉;故称本妙觉明。这就是所谓‘果彻因源’。

  【注三】 佛与众生同体,因众生而起同体之慈;菩萨与佛同体,故随佛而现同体之用。

  【注四】 因超越世间,故世间不能为碍,所以能下合众生之心。

  【注五】 众生与诸佛同根,故仰诸佛而起同根之慈。菩萨与众生同根,故为众生而起同根之用。

  【解】 佛视众生皆有佛性,与我同体。现在我既然得乐,也应当令众生得乐,这就名为‘同体大悲。’又菩萨视佛,本妙觉心与我同体,佛既为众生起慈心,我也应随佛起慈心,故言与诸佛同一慈力。又众生视佛,本是凡夫,与我同根,佛既已离苦,我为何仍在苦中?因此生同根之悲。菩萨视众生本妙觉心,与我同根,众生既悲感仰佛,我也应代众生悲感仰佛,故言与众生同一悲仰。

  【正文】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译文】 世尊!因我供养亲近观音如来的缘故,蒙这尊如来,教我修如幻〈注一〉闻熏闻修〈注二〉金刚三昧〈注三〉。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注四〉,入十方国土。

  【注一】 知一切法自性本具,修即同于无修,故称如幻。

  【注二】 以反闻的工夫,熏修自己的习气,修亦同于无修。

  【注三】 执著习气尽故,自性圆明,成就正定,此定如金刚不坏,然而其力可摧坏一切,故称金刚三昧。

  【注四】 因为上与诸佛同一慈力,故能随诸佛起同体之用。

  【正文】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译文】 世尊!若是诸位菩萨,已证入禅定,还希望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注一〉的,我即现佛身〈注二〉而为其说法。令其得以解脱〈注三〉。

  【注一】 对于无漏之理,胜妙解悟,已渐现圆满之相。

  【注二】 观音菩萨,已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当然可以现佛身说法。

  【注三】 前文‘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又‘生灭灭己,寂灭现前’。

  【正文】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译文】 假若一般修行人,愿求成就独觉的〈注一〉,已修到寂静妙明〈注二〉,已得殊胜妙明之慧,预现圆满之相。我就在他的面前,现独觉身而为其说法〈注三〉,使其得到解脱〈注四〉。

  【注一】 法华经上说:‘乐独善寂,求自然慧。’即是修独觉的人,乐独就是喜欢离群独处,善寂即是避喧求寂。穷推物理,善修静虑,静虑即是禅定。无师自悟,求自然慧。

  【注二】 在禅定中,修道已达妙明,证道更妙而复胜。

  【注三】 应其所求,说加功用行之法。

  【注四】 令其解脱‘见惑’和‘思惑’两种烦恼,证入无学道。

  【正文】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译文】 若是一般修缘觉行和辟支佛行的人〈注一〉,断除十二因缘〈注二〉,十二因缘断除后,胜性〈注三〉更臻于妙,预现圆满之相,其时我就在他面前,现缘觉身而为其说法,令其得到解脱。

  【注一】 梵语钵罗底迦,译为缘觉。辟支迦罗,译为辟支佛,也可以译为缘觉。但和前者有几点不同:一、前者生于无佛之世,后者生于有佛之时;二、前者以自悟而成,后者依教而悟;三、前者观外境而得悟,后者观内缘而得悟;四、前者根性多明利,后者根性多暗钝。

  【注二】 断除十二因缘,即悟到无生的道理,因此理超出世间,所以名为胜性。此性以缘断而显,故言:缘断胜性。

  【注三】 在修道位中,已称胜性,而在证道位中,更臻于妙,故言胜妙现圆。

  【正文】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译文】 若是有学之众〈注一〉,得到四谛空〈注二〉,修道入灭〈注三〉,胜性现圆〈注四〉,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声闻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得到解脱〈注五〉。

  【注一】 四果罗汉以前,三果四向,都号为有学。

  【注二】 闻四谛及空无我之法。

  【注三】 闻四谛法故,知道三界之苦,修出世间道,分断见思二惑,故言修道入灭。

  【注四】 在罗汉向中,四果最后胜灭性,预现圆满之相。

  【注五】 解脱见思惑及分段生死

  【正文】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译文】 若有众生,欲心明悟〈注一〉,不犯欲尘〈注二〉,在欲之身,得到清净〈注三〉。我就在他们面前,现梵王〈注四〉身而为其说法,使他们能得到解脱〈注五〉,

  【注一】 不为淫欲所昏,故称明悟。

  【注二】 淫欲以染污为性,故名为尘。

  【注三】 永断妻室之好,虽处于欲界,而得清净之身。

  【注四】 梵语梵摩,译意为离系,言其远离欲界之系,上升色界。又名净行,言其净修梵德,欲想都尽。一名高净,言其高超欲界,爱染不生。梵王即色界天之主。

  【注五】 为他们说四禅法修证次第。使其能解脱欲界的系缚,上升色界。

  【解】 金光明经上说:‘大梵天王说出欲论,令其离欲,生于梵世。’这就是现梵王身说法。

  【正文】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些众生,想作天主,统领诸天,我就在他面前,现帝释〈注一〉身为他们说法,令他们成就愿望〈注二〉。

  【注一】 帝释是释提桓因的省略称谓,是忉利天的天主。忉利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中央忉利共为三十三天。都为帝释天王所统领,另外天大将军和四天王天也共为他的臣属。

  【注二】 为说上品十善之法,满其为忉利天主之愿。

  【正文】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有些众生,要想身得自在,游行十方,我就在他的面前,现为自在天身〈注一〉而为其说法〈注二〉,使他们的愿望能得到成就。

  【注一】 为欲界顶天,名叫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之上,另有魔王天,也属于他化自在天的范围。

  【注二】 为其说修上上品十善之法,使其成就生他化自在天的愿望。

  【正文】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愿望。

  【译文】 若是有些众生,要想自身得到自在,可以飞行在虚空中。我就在他的面前,现大自在天〈注一〉身而为他说法〈注二〉,令他的愿望成就。

  【注一】 大自在天即色界天顶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手执白拂。

  【注二】 为说修四禅及四无量心之法。

  【正文】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假若一些众生,喜欢统率鬼神,救护国土。我就在他面前,现天大将军〈注一〉身而为他说法〈注二〉,令他成就愿望。

  【注一】 四天王为主帅,各统领八大将军,以韦驮为上首。又二十八部鬼神,巡游世间,都属于大将军散脂所管。

  【注二】 五戒十善及秘密咒印呼召鬼神之法。

  【解】 按肇法师之说:鬼神道受善恶杂报而现形。比天为劣,比人为高,身体很轻微,人难以看见,巡游世间,除妖孽,隆福祥。

  【正文】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众生,喜欢统领世界,保护众生。我就在他面前,现四天王〈注一〉身为他说法〈注二〉,令他成就愿望。

  【注一】 按灌顶大师之说:四天王为帝释天王的外臣武将。

  【注二】 为说上品十善及护国安民之法,令其为四天王满其统世护生之愿。

  【解】 金光明经上说: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我等名护世王。此处说:爱统世界,即是愿为天王,分统四天下。不令鬼神恼害于人,即是保护众生。

  【正文】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众生,喜欢生在天宫中,能驱使鬼神,我就在他的面前,现四天王国太子〈注一〉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令他们成就愿望。

  【注一】 大吉义经载:‘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合有三百六十四子。’四天王太子,如哪吒之类即是。

  【注二】 说归戒斋善及符咒印诀之法,使其成就四王太子,以驱使鬼神之愿。

  【解】 灌顶大师说:‘唐天宝间,西番五国来寇长安,玄宗诏不空三藏入内,念护国仁王陀罗尼,方二七篇,忽见神将五百,荷戈殿前,对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长安,随后表奏,因敕诸府州西北隅,置天王像,永护国界。’

  【正文】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众生,想作人间的帝王〈注一〉,我就在他的面前,现帝王身而为他说法,成就他的愿望〈注二〉。

  【注一】 不忍人间的疾苦,想作怀仁立德,拨乱反正的有道贤君。

  【注二】 为他讲生王族的因,和帝王的德业,以成就他的愿望。

  【正文】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众生,爱主族姓〈注一〉,在世间被人推重让以上座。我就在他的面前,现长者〈注二〉身而为他说法,使他能够成就愿望〈注三〉。

  【注一】 孟子上说:‘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所以位尊年高德重的人,不但在同族中被尊崇,在世间也到处受人尊重。

  【注二】 不但年高,而兼德重者,始能称为长者。

  【注三】 说以博施济众,亲亲仁民的法,使其成就愿望。

  【正文】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众生,爱谈名理之言,以守道清净自居,我就在他的面前,现为居士〈注一〉身而为他说法〈注二〉,成就他的愿望。

  【注一】 居财济世之士,和居家养道之士,统称为居士。

  【注二】 为他说韬光晦迹,垂文训世之法。

  【正文】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众生,喜欢治理国土,剖断邦邑的狱讼是非,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宰官身〈注一〉而为其说法〈注二〉,成就他们的愿望。

  【注一】 小而县长,大至台辅卿相,都属于宰官。

  【注二】 为他们说忠正廉明,修齐治平之法。

  【正文】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众生,喜欢数术〈注一〉之学,以摄生卫体〈注二〉之术自命。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婆罗门〈注三〉身而为他们说法〈注四〉,使他们成就志愿。

  【注一】 就是阴阳历算,医卜星相,符水咒印等术。

  【注二】 熊经鸟伸吐纳炼气之术。

  【注三】 婆罗门意为净裔,他们自己说是从大梵天王的口中生出的,所以是梵天的苗裔。又名梵志,就是承袭梵天之法,志生梵天。

  【注四】 为他们说炼气调神之法,成就他们的数术摄卫之学。

  【正文】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一些男子,厌弃尘世的劳累,好学愿意出家,持众戒律〈注一〉,我就在他们面前,现比丘身〈注二〉而为他们说法〈注三〉,成就他们的愿力。

  【注一】 沙弥十戒和比丘二百五十戒。

  【注二】 比丘意为乞士,上乞法于佛,以资长慧命。下乞食于人,以维持生命。

  【注三】 说出家之法,如称扬持戒,赞叹梵行之类,又成就者成就五德而为乐中之尊。

  【正文】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些女人,厌弃世间尘劳和女人身〈注一〉,好学出家,愿意持众禁戒〈注二〉。我就在她们的面前,现比丘尼〈注三〉身而为其说法〈注四〉,令其成就愿力。

  【注一】 女人身有五障不如男人身,一、不能为帝释,二、不能为梵王,三、不能为魔王,四、不能为轮王,五、不能为佛。

  【注二】 比丘尼戒共三百四十八条,余诸八敬及式叉摩那等戒。

  【注三】 女人出家受具足戒称比丘尼。

  【注四】 说出家之法,转五障之身为五德之侣。

  【正文】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些男子,愿意持五戒〈注一〉,我就在他的面前,现优婆塞〈注二〉身而为他说法〈注三〉,成就他的愿望。

  【注一】 即杀盗淫妄酒五戒。古德以为五戒同于儒家的五常,仁就是不杀生,义就是不偷盗,礼就是不邪淫,信就是不妄语,智就是不酗酒。

  【注二】 优婆塞又译为近事男,意为亲近承事三宝。

  【注三】 为说不舍尘劳而行佛事,不舍妻子,而修梵行之法。

  【正文】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些女子,自持五戒,我就在她面前,现优婆夷身〈注一〉而为其说法〈注二〉,成就她的志愿。

  【注一】 又译为近事女,意同前。

  【注二】 不但为说居家之法,更为说虽五戒自居,要因师授,始成近事之法,种人天之因,解脱女身,成就丈夫相。

  【正文】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有女人,以内政〈注一〉立身,并以此修家国〈注二〉,我就在她的面前,现女主〈注三〉身,及国夫人及命妇〈注四〉和大家〈注五〉而为她们说法〈注六〉,使她们成就修治家国之事。

  【注一】 孝敬仁慈,以事上下,名为内政,以此行于内而感化于外。

  【注二】 以贞静勤俭立身,大夫以下,以此修冶其家。大夫以上,以此修治其国。

  【注三】 女王或王后。

  【注四】 国夫人即小邦的王妃,命妇即受过国家封号的妇人。

  【注五】 大家是才德兼备,人宫为师的女人,如后汉班彪之女曹世叔之妻,和帝数诏入宫,命皇后贵人师事之,世称曹大家。

  【注六】 说端风正纪之法,使能修治家国。

  【正文】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的众生,不坏男根〈注一〉,我就在他的面前,现童男身而为他说法〈注二〉,成就他的志愿。

  【注一】 于一切欲境,从无染犯,永远保持童真之体。

  【注二】 为他说离欲之法,使他能固精保元,成就童真之体。

  【正文】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处女,爱乐永保处女之身,不受异性的侵犯,我就在她的面前,现童女身而为她说法〈注一〉,令她能成就志愿〈注二〉。

  【注一】 为她说离欲之法,增强她坚贞自守之志。

  【注二】 使她能不受侵暴,保持其清净处女之身。

  【正文】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有诸天的天人,想要离开天趣〈注一〉,我就现天人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令他们成就愿望〈注三〉。

  【注一】 因为诸天都著重享乐,不得闻法,所以有些天人,愿意舍弃天人身而生人道,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唯有人道能整心虑,趋菩提。

  【注二】 为他们说无常苦空等法,成就他们脱离天趣,超出有漏之身之法。

  【注三】 成就他们脱离分段生死,早入圣伦之愿。

  【正文】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假若有各种龙〈注一〉,想出离龙类〈注二〉,我就现龙身而为他说法〈注三〉,令他成就志愿〈注四〉。

  【注一】 梵语那伽,译为龙,其作用有四:一、守天宫殿,二、兴云降雨,三、开渎决江,四、守护宝藏。

  【注二】 僧伽律言龙有五苦:生、眠、淫、嗔、死。而且五时不免现蛇形。另外又有三苦:一,虽食百味,最初一口,总作虾腥味。二、背布鳞道砂石,雨时痛觉连心。三,蜈蚣食脑,细虫钻身。长阿含经也说龙有三种忧患:一是热砂灸身。二是风坏宫衣。三是金翅鸟食。因为龙有多种痛苦,所以希望能出离龙类。

  【注三】 为其说布施持戒,正直和敬之法。

  【注四】 成就其脱离龙趣,得生人道之愿。若能布施持戒修持,也可以登圣道。

  【解】 堕入龙趣有四种因缘:一是布施,所以龙的福力极大,如以七宝为宫殿等。二是嗔恚,三是轻人,四是自高。阿含经中说:‘先多嗔恚,心曲不端,犯戒,斗诤故堕龙中。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宝为殿。’

  【正文】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一些药叉〈注一〉,想出离他的种族,我就在他的面前,现药又身而为其说法〈注二〉,使他们成就志愿。

  【注一】 意为捷疾,因为他们行动迅疾。又名夜叉,意为勇健,因为他们勇猛强健。又译为暴恶,因为他们形相很凶恶。有地行,空行,飞行等数种不同。最胜王经上说:‘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

  【注二】 教以柔顺慈善持戒修福之法,使他能脱离本伦,得生人道。

  【正文】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假若干达婆〈注一〉,要想脱离他的同伦,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干达婆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成就他们的愿望。

  【注一】 意为香阴,不食酒肉,唯以香为食,本是天乐神,或译为寻香,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中居住,若帝释天王需要他来奏乐,就烧沉水香,他即寻香而至。

  【注二】 说离于放逸,修中品十善之法。

  【正文】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阿修罗〈注一〉,想脱离他的本伦,我就在他们面前,现阿修罗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令他们的愿望得以成就。

  【注一】 阿修罗女貌美,男貌丑,一名非天,因为他们有天福,无天德。

  【注二】 因为他们在因地时,虽行五常,然而常怀猜忌心,常欲超过他人,作下品十善,所以感受修罗身,因此为他们说法,就说柔和善顺,慈忍谦敬,虚心及中品十善之法,使他们能转生其他善道。

  【解】 阿修罗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数种,后文有详细的叙述。又长阿含经中说:‘南洲金刚山中,有修罗宫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

  【正文】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紧那罗〈注一〉,要想脱离他的本伦,我就在他们面前,现紧那罗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令他们能成就愿望。

  【注一】 紧那罗又称为疑神,因为他们形貌像人,但是头上生了一个角,见著的怀疑他们究竟是不是人?又译为歌神,是帝释的法乐神,男丑女美,女多作干达婆的妻室。菩萨处胎经说:须弥山北十宝山间,有紧那罗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殿,寿命甚长。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释请佛,诸天弦歌而颂法门者,即是此神。

  【注二】 为说歌咏乱心,欲乐不常,及中品十善之法。

  【正文】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若是摩呼罗伽〈注一〉,想脱离他的本伦,我就在他们面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成就他们的心愿。

  【注一】 摩呼罗伽,意为地龙,即是大蟒神。

  【注二】 蛇类多从痴恚中受生,所以含毒伤生,故菩萨为说修慧修慈之法,令其永舍痴恚,得生人伦,方可以整心虑,趋向菩提觉道。

  【正文】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假若一般众生,愿意永远不舍人身〈注一〉,我就现人身而为他们说法〈注二〉,令他们能成就志愿。

  【注一】 因为人身具备了八种特点:一、人身难得,二、世世为人,易于修证。三、三乘圣人,都生在人中。四、唯有人世,可以遇到佛法。五、天龙八部,都羡慕人身。六、唯有人道,可以证到菩提。七、诸天都著重享乐,其他各趣,都各有其苦。八、佛菩萨道,都从人道中得。因为人身有这八种优点,所以想生生世世,不舍人身。

  【注二】 为说中品戒善为得人身的因,使他们能成就中品色心为得生人道的果。

  【正文】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译文】 假若这些非人〈注一〉之类的众生。如有形或无形〈注二〉之类,有想或无想〈注三〉之类,要想度脱他的本类,我都在他们面前,各现他们的身而为他们说法,成就他们的心愿。

  【注一】 上文所未谈到的各类众生。

  【注二】 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如空散销沉等。

  【注三】 有想如鬼神精灵等,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这些在后文卷七中还有详细的说明。

  【正文】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译文】 此名为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注一〉,都是以三昧闻熏闻修〈注二〉无作的妙力〈注三〉,自然成就。

  【注一】 三十二应身,此处与法华经普门品略有出入,如此处有四天王太子身,而普门品却没有。此处有女主及国夫人,普门品中,亦未谈及。八部中普门品有迦楼罗,此处则无。八部外普门品有执金刚神,此处则无。因为菩萨妙应无方,神化莫测,普门品所谓‘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故两经随意取舍,以成三十二数,不能拘执固定,以为不可改易。

  【注二】 以耳门三昧,熏变执著习气,修治自性,皆是反闻之力。

  【注三】 六结既解,妙用自然现前。不需造作,所以说是无作妙力,任运自在,无处不相应,是以为自在成就。

  【正文】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译文】 世尊!我又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的无作妙力,与十方三世六道的一切众生,同一悲仰的缘故〈注一〉,令这些众生,从我的身心上,得到十四种无畏的功德〈注二〉。

  【注一】 从殊胜成就中产生妙用,三昧的力量包含十方虚空,一切世间法不能阻碍。

  【注二】 功德即是利益。

  【正文】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译文】 第一是我不是观音尘,而是以能观之力,反观自性。所以能使十方苦恼众生,同样观其音声,即得到解脱。

  【解】 普门品上说:众生一心称名,即得解脱。此处为什么说: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呢?因为称名只属事念,观声却兼有理修,普门品但显其用,而此经则以劝修为主,所以不同。

  【正文】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译文】 二是知见旋复〈注一〉,能令众生,若在大火中,火不能烧〈注二〉。

  【注一】 旋闻复于自性,于是六根可以互通,这就是上文说的:一根反元,六处解脱。

  【注二】 因为见业属火,所以见业交即见猛火,现在知见旋复,自然猛火销灭。

  【正文】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译文】 三是因观听旋复之力,可以使众生,入于大水,水不能淹没。

  【解】 因反闻自性之故,旋妄复真。闻性属水,故能使一切水不能淹溺。

  【正文】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译文】 四是断灭了妄想,心里不存在杀害,所以能令这些众生,人众鬼国,鬼不能为害。

  【解】 鬼神以阴隐为想因,以杀害为堕缘,菩萨断灭了妄想,超越了鬼神的心行,以此超越的威力,所以能令称名者免于鬼害。

  【正文】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译文】 第五就是熏妄闻为究竟坚固之真闻,六根销复〈注一〉,同于声家之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注二〉,使敌的兵刃,犹如割水一样,也同吹光一样,使人不知不觉,性无动摇。

  【注一】 以同一精明,销则俱销,复则俱复,究竟坚固之性,随感周遍一切。

  【注二】 随感周遍,证毕竟空寂,故临兵刃而无害。

  【正文】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译文】 反闻功极,启发本明的光耀。圆照法界。使幽暗之性,不能周全。因此能令众生中,药叉罗刹〈注一〉,鸠*茶〈注二〉,毗舍遮〈注三〉,富单那〈注四〉等,虽近在身旁,而目不能见。

  【注一】 男鬼为药叉,女鬼为罗刹,都是食人鬼。若是人尸已腐臭,可以咒养为新鲜再食。为多闻天王所统辖。

  【注二】 瓮形魇魅鬼,为增长天王所统辖。

  【注三】 啖精气鬼,能啖人及五谷精气。为持国天王所统辖。

  【注四】 臭饿鬼,能使人发热病,为广目天王所统辖。

  【正文】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译文】 第七是音尘销灭,耳根旋复,色等诸尘,也随声销灭,一切尘妄,也随闻而旋复。所以能令众生,禁系枷锁,不能著身〈注〉。

  【注】 尘妄既复,真性将护,故能使枷锁断坏。诸尘既灭,以空融境,故能使禁系同于虚空。

  【正文】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译文】 第八是灭音使尘不能隔,闻性圆遍,声之所至,遍生慈力,故能令众生,遍生慈力,经过险路〈注一〉,贼不能劫〈注二〉。

  【注一】 法华大成说:‘或旷绝幽隘之处,或怨贼冲出之径,皆名险道。’险道即是险路。

  【注二】 因为遍生慈力,故能随处护生,应缘化暴,所以能令众生,遇贼不劫。

  【正文】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译文】 第九是熏闻远离一切尘境,故色不能夺〈注〉。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注】 熏修闻性,使六根圆通。远离声尘,使六境俱脱,六根圆通,故真性有力,六境俱脱,故幻色无力。无力自然不能夺有力,所以能令众生离欲。

  【正文】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译文】 第十是纯音而无染污障蔽〈注一〉,根与境圆融不二〈注二〉,无有能对所对之分,所以能使一切忿恨众生,远离一切嗔恚。

  【注一】 远离偏计所执名相,唯留依他所起音声。故无染污障蔽。所以无尘。

  【注二】 音既然无染无障,根亦无拘无碍,如是则根与境融为一性,无能对所对之分。

  【解】 前文说的:‘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是此意。

  【正文】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译文】 销灭妄尘,回复本明,故能使法界身心,犹如琉璃一样,朗彻无碍〈注一〉,所以能令一切昏钝性障〈注二〉,众阿颠迦〈注三〉,永离痴暗。

  【注一】 痴由妾尘覆其外,无明蔽其内,现在既然销尘复明,内外无所覆蔽,自然法界身心,明莹朗彻,离于痴暗。

  【注二】 具足见惑为昏,具足思惑为钝,具足无明为性障。

  【注三】 阿颠迦意为无善心。

  【正文】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译文】 第十二是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注一〉,涉人世间而不坏世界,所以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之子。因此能令法界无子的众生,想求生子的,便生福德智慧的儿子〈注二〉。

  【注一】 融销幻形,以复真闻,这就是所谓‘诸根圆拔,内莹发光,根身器界,应念化成无上智觉。’

  【注二】 菩萨为法王之子,余福余惹,利及无子诸众生。

  【正文】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译文】 第十三是因六根圆融互用,通达无碍,明照无二,含容十方世界,立大圆镜智,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含摄无失。其余功余德,利及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相貌端正,具有福德,性情柔顺,众人爱敬,有相好的女儿〈注〉。

  【注】 有相好即是有端正相,有福德相,有柔顺相。

  【正文】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译文  第十四是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百亿日月所照之处。现在住在世间的众法王子,共有六十二恒河沙数。大家都修法示范教化聚生,其方便和智慧,都各有其不同。

  【解】 六十二恒河沙数,是菩萨现量所见的实数,并不是假设的虚数。

  【正文】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译文】 由于我得到圆通的本根〈注一〉,发明耳门的妙用,以成真三昧,然后得到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诵我的名号,与那些持诵六十二恒河沙法王子的名号,两人的福德,完全相等,没有差别〈注二〉。

  【注一】 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耳根圆通为娑婆世界修行的本根,如后文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二是观音所得为圆通的本根,如后文说的‘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注二】 耳门三昧,具含容和周遍两重意义,因此门一发,摄其他诸门同于自己的微妙,也同于自己的含容周遍,所以能令众生持自己一名,与持众多名号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正文】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译文】 世尊!我一名号,与那些众多的名号没有什么差别,由于我修习,得到真的圆通〈注一〉,这就名为十四种施无畏力福备众生〈注二〉。

  【注一】 因为六十二恒河沙的法王子,随顺众生的方便和智慧,各各不同,各人所得圆通,唯似圆而非真圆。似通而非通。唯观音所得,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性。

  【注二】 众生十四种苦难,菩萨以自己身心,施以无畏之力,一是八难众生,遭受苦难,危及生命,菩萨以福护之,全其生命。二是三毒众生,现起深惑,恐善根遭堕,菩萨以福护而全其善根。三是二求众生,现缺子女,恐后嗣将绝,菩萨以福护之,全其后嗣。四是持名众生,恐福德无多,菩萨以福护之,使福德具备。是故名为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正文】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译文】 世尊!我又获得此种圆通〈注一〉,修证而得成无上圣道〈注二〉,以此之故,又能获得四种不可思议〈注三〉的无作妙德〈注四〉。

  【注一】 即是耳根圆通。

  【注二】 获得此种圆通后,上合十方如来慈心,下合六道众生悲仰心,历事造修,历位取证,最后功圆行满,究竟成佛。所以为修证无上觉道。

  【注三】 因为上合佛心,下合众生心,上下兼合,慈悲双运,一获一切获,故所成德相,至妙不可思,至神不可议。

  【注四】 此种妙德非有意造作所成,而是任运自在成就。

  【正文】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译文】 一是由于我最初获得耳门三味,获得能闻心性,为妙中之妙,超出余门〈注一〉。最后心精证得寂灭,根中遗失虚妄闻性〈注二〉,妄闻既遗,妄见妄觉,也同时俱尽,因此见闻觉知,都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无碍的〈注三〉清净宝觉。故我一身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注四〉,

  【注一】 此时初解动静二结,所闻尽而能闻现。

  【注二】 更进而解根觉空灭四结,遗失根中无始以来的虚妄闻性。

  【注三】 妄闻既遗,妄见妄觉,亦同时俱遗,所以见闻觉知,不能分隔,而成一圆融无碍的清净宝觉。圆融即是随缘无碍,清净即是湛然不动。

  【注四】 因为随缘无碍,故一多不异,所以一身能见众多妙容。因为湛然不动,故无秘不彰,所以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正文】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译文】 其中或现一个头,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甚而至于一百零八个头〈注一〉,千头万头,八万四千〈注二〉烁迦罗头〈注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至于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注四〉,二目〈注五〉三目,四目九目,甚而至于一百八目〈注六〉,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注七〉。

  【注一】 头有超出之义,百零八表八烦恼,百零八头表超出百八烦恼。

  【注二】 表超出八万四千尘劳。

  【注三】 烁迦罗是坚固不坏之意。此头刀劈斧斫,俱不能坏。表目利行满。

  【注四】 手有护持之义,母陀罗为印,臂各有手,手各结印,菩萨护持众生,出百八烦恼,并出八万四千尘劳,表利他行圆满。

  【注五】 目有照见之义,表权实二智,权智觉他,实智觉己。

  【注六】 表百八三昧,自他共证百八三昧。

  【注七】 表八万四千方便法门,觉行圆满。

  【正文】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译文】 或现慈容〈注一〉,或现威容〈注二〉,或现定相〈注三〉,或现慧相〈注四〉,救护众生,得大自在〈注五〉。

  【注一】 慈有摄受之义,对众生中之善者,应加以摄受,故现慈容。

  【注二】 威有折伏之义,对众生中恶者,故现威容叫折伏之。

  【注三】 定为静住之相,对众生中妄心驰散者,现静相以收其妄心。

  【注四】 慧为观照之相,对众生中之愚暗者,现慧相以令其观心。

  【注五】 折摄并示,止观双运,无苦不救,无生不护,是以救护众生,灭恶成善,势如游刃,故为得大自在。

  【解】 现慈容时,则首臂目三皆现慈容,说摄受秘密神咒,以摄受善人。现威容时,则首臂目三处皆现威容,说降伏秘密神咒,以降伏恶人及邪魔等。现定相时,则首臂目三处皆现定相,说静住秘密神咒,以对治妄心驰散诸众生。现慧相时,则首臂目三处皆现慧相,以对治愚昧昏暗众生,令其观心明照。如大悲忏文中说: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

  【正文】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译文】 二是由于我因闻思而脱出六尘〈注一〉,如声音越过垣墙〈注二〉不能成为阻碍,因此我显出的妙用,能够现种种不同的形貌,念种种不同的咒〈注三〉,这些形貌和咒语,能以各种力量施无畏于众生,所以十方如微尘多的国土众生,都名我为施无畏者。

  【注一】 因反闻功极,六根之性圆融不二,所以六尘境界不能系缚。

  【注二】 声音比喻性,垣墙比喻尘境,六性脱出六尘,不为六尘所缚。

  【注三】 因为不为尘境所缚,所以对不同的机缘,就显现不同的妙用。

  【正文】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译文】 第三是由于我修习本根的妙用,而得到圆通〈注一〉,清净了本根〈注二〉,因此我所舍的世界都令众生舍弃身边的珍宝,奉献于我,求我的怜悯。

  【注一】 以修习之力,解于六结,超越三空,自成清净本根。

  【注二】 本根既净,自然一切无著。以此一切无著之力所感召,故能使众生舍身珍宝以奉献。

  【解】 众生的悭贪心最难破,施舍心最难发,菩萨以耳根清净无著之力,竟能感众生破悭吝为施舍,诚为不可思议威神之力。

  【正文】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译文】 第四是我悟彻佛心,证到究竟〈注一〉。因此能以种种珍宝供养十方如来〈注二〉。以此供养功德,旁及于法界六到众生〈注三〉,求妻的得到妻,求子的得到子,求三昧的得到三昧,求长寿的得到长寿,甚而至于求大涅槃的得到大涅槃〈注四〉。

  【注一】 以根性为因心,因即同于果,所以说我得佛心。又因结解而成妙悟,悟即同证,所以说证于究竟。既然悟证已等于佛,故无德不备,无法可著。能以珍宝等物,供养十方如来。

  【注二】 因为德备所以能有,无著所以能供,如普门品中观音受璎珞,分作二份,一份奉释迦佛,一份奉多宝佛塔,即是其例。

  【注三】 以供佛功德,回向六道众生,如普门品中观音受璎珞供佛,是因为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故。

  【注四】 众生所求,不外世间乐与出世间乐二种,求妻求子,为欲界之乐。求长寿求三昧,通于色界及无色界。求长寿不止是人间,仙道也同有此求,三昧兼世间与出世间,甚而至于超越三乘权果,一乘实果也可以求得。这因为菩萨以不思议之力,能兴广大最胜供养,并作广大最胜回向,使法界众生,有求皆能遂意,是故娑婆世界,无处不礼念观音菩萨。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耳门圆照三昧〈注一〉,缘心而得自在〈注二〉,因入流相,得成三摩提〈注三〉,此为第一〈注四〉。世尊!观音如来,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的名号。由于我观听十方圆明〈注五〉,是故观音名号,遍于十方世界〈注六〉。

  【注一】 动无远近,静无边际,闻性都无所遗失,所以为圆照。依此圆照闻性,以成正定,故为三昧。

  【注二】 心即是闻性,隔垣能听,十方无所阻碍,故为自在。缘此自在心性,以为观体,不逐外境,一味反闻,故为入流。

  【注三】 依此入流之修,以为观行,行成体备,故得三摩提。

  【译文】 依此圆根,与彼不圆之根相较,自然超胜,故为第一。

  【注五】 言反观闻性,复真遗闻,十方圆照,一时明了。

  【注六】 十方众生,都知道同声称念,菩萨也圆应十方,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解】 前面二十四圣,各说圆通,结语都说:‘如我所证,斯为第一。’唯独观音圆通,直说‘斯为第一’,而不言‘如我所证’,这因为前二十四圣,各人机感不同,所以人人所说圆通各异。而观音圆通,普摄群机,所以直说‘斯为第一’此所以为真圆通。

  【正文】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译文】 其时,世尊在师子座上,从他的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一样多的如来以及法王子和众大菩萨的顶。这些如来也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一样多的方向,来灌佛顶,并灌会中众大菩萨及阿罗汉的顶。

  【解】 世尊本佛,即表此世界的本根。本根开放后,修因远果,可以安住无畏,所以用师子座来表示。一根还于本性,其他五根,一齐脱落,故以五体同光来表示。远灌佛顶表与诸佛同一慈力,灌众菩萨顶表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又因为本根开放后,体用不二,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彼诸如来,是他方世界之佛,表其余五根,也同具此性,一根返元后,五根并脱,故也同以五体放光来表示,来灌佛顶及众菩萨顶,也是表上合下合之义。

  【正文】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译文】 林木池沼,都演出法音,放光相互交织成宝丝网一般。所有在座大众,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生佛同庆,天地呈祥的祥瑞现象,于是大家一齐普遍得证金刚三昧〈注〉。

  【注】 前文所说‘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即暗指耳根圆通而言。

  【解】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表一切尘识,全具圣性。既然全具圣性,所以门门都可互通,故用如宝丝网以作表示。大众见此瑞像,从此发心,永无退转,所以名为金刚三昧。

  【正文】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译文】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作为供养,其色青黄赤白,相间错落,纷然杂陈〈注〉,十方虚空,都成为七宝色,这个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全部隐没不见,唯见十方像微尘一样多的世界,共合成一个世界。梵唱歌咏的声音,自然敷宣节奏。

  【注】 青黄赤白四种色,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四种圣位,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纷然杂陈。

  【解】 从真涉俗,即俗即真,故大地山河,俱隐没不见,既真俗互融,即妙合中道,故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随缘而应,任运而住,所以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正文】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译文】 于是如来告诉文殊师利法王子,你现在观察这二十五位无学位的众大菩萨及阿罗汉等,各人说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都说是修习的是真实圆通。他们所修习的,其实并没有优劣前后等差别。

  【解】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致,如千径九逵,同会王城,就是俗谚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圣性本来平等,惑习各人不同,摄化不专一道,对症即为良药,易入便为妙门,其闻岂有优劣前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