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译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解 卷九

  【正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译文】 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不借禅那〈注一〉之力,无有智慧,但能依事相修行,严持禁戒。因为说执持之力,不行淫欲,还不能无心。然后若行若坐,想念俱无,最后则爱染不生不能留在欲界,因此应念身为梵侣〈注二〉,这样一类人,名为梵众天。

  【注一】 禅那意为静虑,即由静而虑之义。

  【注二】 已超出欲界,身为梵世庶民。

  【正文】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译文】 欲界淫习既得伏除,离欲净心,已得现前,不假执持之力,自合梵世律仪,无须勉强,自能随顺爱乐,此人应时成就梵行〈注一〉,如此一类,即名为梵辅天〈注二〉。

  【注一】 清净之行。即是梵行,成就此行,即合梵德。

  【注二】 为梵天之辅臣。

  【正文】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译文】 身心都得到妙圆〈注一〉,无论行住坐卧,威仪都具足无缺,不但禁戒清净,且能明悟了知〈注二〉,故此人应时即能统率梵众〈注三〉,为大梵天王。如此一类,即名为大梵天。

  【注一】 爱乐随顺,身心无所拘限,故称妙圆。

  【注二】 知持,知犯,知开,知遮,故为明悟了知。

  【注三】 因为明悟了知,自能处断重轻,昭示赏罚,故能统天众而为大梵天王。

  【正文】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译文】 阿难!这三类胜流〈注一〉,一切苦恼所不能逼〈注二〉,虽然不算正修的真三摩地,然而于持戒的清净心中,欲界的诸漏,不能牵动,这就名为初禅〈注三〉。

  【注一】 这三类天人,同具身胜,乐胜,超于下界,故名为胜流。

  【注二】 下界的粗重极苦,都已远离,故一切苦恼都不能逼。

  【注三】 禅定具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离生喜乐地。因为他离下界等种种不善之法,生初禅等诸善法故。

  【正文】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译文】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久久化他之功愈深,自己的梵行也更纯,净心的力量更为坚固,禅定之力也更强。寂然不动,而湛然澄清。声心内外皎洁而光耀。这样一类天人,名为少光天。

  【正文】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译文】 定力更为增长,身光与心光,展转相然,映十方界〈注一〉,遍成琉璃,身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样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光天〈注二〉。

  【注一】 此处所说十方界,是指一小千世界而言,因二禅上覆一小千世界故。

  【注二】 此为对前天而言,前天光明,此天能量;而此天光明,前天不能量故。

  【正文】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译文】 吸持〈注一〉圆满光明,以成就教体〈注二〉,依于圆光,发宣化理,自然成教,无作无为,所以应用无尽,这样一类,就名为光音天〈注三〉。

  【注一】 受教者,吸取法义;施教者,执持音声。

  【注二】 如维摩诘经说‘或有佛国,以光明而作佛事。’可以例此。

  又古德引经论多说二禅以上,无语言法。然法华经也说‘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可知古德所说无语言法者,但无舌辩之语言,语言由于光发,如后文圆光成音即是。

  【注三】 声音从圆光中发出,故名光音天。

  【正文】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译文】 阿难!这三类胜流〈注一〉,一切忧悬〈注二〉所不能逼,虽然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注三〉,然而在清净心中,粗漏已伏〈注四〉,名为二禅〈注五〉。

  【注一】 不惟胜于欲界,兼复胜于初禅。

  【注二】 初禅初离欲界之苦,恐其复坠,故忧愁悬挂,时时以觉观拒之。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之心已息,故一切忧悬所不能逼。

  【注三】 虽至无觉无观之境,依然属于有漏,故仍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

  【注四】 初禅中爱,虽不能断,而于二禅清净心中,无所由起,故说已伏。

  【注五】 此时虽已超初禅,但未及三禅,故名为二禅,二禅具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定生喜

  乐。此定胜于初禅,因初禅有觉有观,带忧悬之喜乐,而二禅无觉无观,纯内净之喜乐。

  【正文】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译文】 阿难!这样的天人,圆满光明,成就音声,披发音声显露化理而成妙用。发成精行〈注一〉,通于寂灭〈注二〉之乐,如此一类,名为少净天〈注三〉。

  【注一】 初禅离动现静,二禅依静现动,虽依静现动,未免违静,故发行犹粗,至此天定力转深,动不违静,故说发成精行。

  【注二】 至此动静双亡,是为寂灭,寂灭之乐,妙胜于前,因初入此境,故说为通。

  【注三】 寂灭名净,以境纯故,境量初通名少,又对前而言名静,对后而言名少。

  【正文】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译文】 前天虽通寂灭,但以静境未亡,尚为静之所限,现在到了此天,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此时净空现前,以空引净,净与空发,等太虚而为量,故引发无际,自觉现前身心,如太虚之一尘,无累无拘,自觉无限轻安,成寂灭乐,如此一类,名无量净天〈注〉。

  【注】 无量净即以净境无际言之。又前天净境,此天能量,此天净境,前天无能量故。

  【正文】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译文】 前天虽净德无际,而依报和正报犹未尽亡,既有身心世界,净虽无量,而未极圆遍,至此定力转深,身心世界,泯同一体,荡然无杂,故一切圆净,纯净之德,既已圆遍,故说成就,至此有漏之乐已极,自觉殊胜可托,趣住不拾故归寂灭乐〈注一〉,这样一类天人,名为遍净〈注二〉天。

  【注一】 虽殊胜之乐已极,然仍属有漏。

  【注二】 初则始通得路,次则入门,至此净德圆遍,如升堂入室,故名遍净。

  【解】 按楞严经指掌说‘问,欲界六天,按三摩文中,颇似道场严戒。按禅那文中,颇似二渐刳性。自入色界以来,历谈至此,按三摩中,颇似道场定慧。按禅那中,颇似历位深修,况涅槃亦翻寂灭,而结尽亦曰寂灭现前,何此之寂灭,与彼胜劣天渊?请示深故,以防错修。答,善哉问也,愚正欲言,按前佛示三摩文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是知正修之人,必先发菩提心,依真三昧,用不生灭心。如巧金师,欲祀上帝,依善好炉锤,用金作器,初作即贵,作成更为尊器,结尽所谓寂灭现前,涅槃所以翻为寂灭是也,今前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是不发菩提心也。又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是不依真三昧也。况生天之因,始于纯想,是不以不生灭心,而用生灭心也。如拙庖人,欲饱田夫,以破漏釜灶,用砂作饭,初作原非饭本,尘劫只名热砂。初禅所谓明悟,三禅中所谓寂灭是也,识此深故,自无错修。问,前途既错,如何改修?答,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若从广果,上历不还,超空穷空,二皆不失正果,则向修不无少益。若无想穷空不归,迷漏便入轮转,则以往俱系徒劳。

  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问,此之世界身心,一切圆净,与我空法空何别?答,二空因悟而证,二净因想而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辨。’

  【正文】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译文】 阿难!这三类胜流〈注一〉,具大随顺〈注二〉,身心都得至安隐〈注三〉,得无量乐〈注四〉,在安隐心中〈注五〉,欢喜毕具〈注六〉,名为三禅〈注七〉。

  【注一】 又胜于前三天。

  【注二】 始通净境为随顺,如得路无乖违。次则安隐,如入门无险难。三则已圆得乐,,如升堂入室,常受用。又光音天发行未精,为小随顺,至此天始为大随顺。

  【注三】 少净天初通寂灭,身虽已安,心犹未隐,得乐名为无量,并不是真无量,因为乐犹可量。

  【注四】 至此天名遍净,乐始不能量。

  【注五】 安隐心即三禅心,初禅二禅,离忆增胜,故为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为安隐心。又初禅离欲界苦恼故喜,二禅离初禅忧悬故喜,至于三禅于前二喜俱无,惟见其乐,故为安隐。

  【注六】 安隐心中,亦有其自谕之欢,莫状之喜,非人所能知,故称为欢喜毕具。

  【注七】 三禅具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离喜妙乐地,以离前二禅对苦,对忧粗相易见之浮喜,得第三禅自安自隐细相难知之妙乐。

  【正文】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译文】 阿难!再说天人,不逼身心〈注一〉,苦因已尽〈注二〉,此时定力转深,觉三禅之乐,不能常住,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此离苦,住乐二心,俱时顿舍,于是粗重相灭,净福性〈注三〉生,此定暂发,故名福生天。

  【注一】 初禅已离苦恼,二禅又离忧悬,故身心不为所逼。

  【注二】 初禅诸漏不动,二禅粗漏已伏,是为苦因已尽。

  【注三】 舍心不动即净福性。

  【正文】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译文】 舍心得到圆融〈注一〉,于此圆融舍心,了了分明,使胜解能清净〈注二〉,所感净福,无有遮限,于此无遮福中,无住无著,自能善巧随顺修习,穷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这样一类天人,就名为福爱天〈注三〉。

  【注一】 上离苦乐二心,俱时顿舍,仍有能有所,舍心犹有限碍,至此天舍定益深,能所双忘,舍心始得圆融。

  【注二】 此圆融舍心,了了分明,即是胜解。印持此心,不令能所复 萌于念,即为清净。

  【注三】 净福无遮,深可爱乐,故名福爱。

  【正文】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译文】 阿难!从此天中有两条歧略:若于前天中的圆融舍心,胜解〈注一〉清净,福德圆满明净。深证舍禅,净福益胜〈注二〉爱乐此福,住于此定这样一类天人,就名为广果天〈注三〉。

  【注一】 胜解即是智慧光。

  【注二】 按楞严经指掌‘问,净福胜前,其相云何?答,前天如宝月离云,初得圆满明净,此天如寒光无际,万方一时俱照,盖前方备体,此则显用也。’

  【注三】 异生善果,以此天为最广,所有功德胜于其下诸天。

  【正文】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译文】 若是于福生天中,俱时顿舍苦乐二心,又于福爱天中,精研舍心〈注一〉,修习舍定,勤勇无问,故相续不断,不欲修证而住。必欲穷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注二〉即以舍心为涅槃道,故圆穷舍道,身心俱灭〈注三〉,至于心虑灰凝〈注四〉依定力摄持之故,经五百劫报形不坏,五百劫后,依旧轮转〈注五〉,初半劫坏〈注六〉,后半劫生〈注七〉,这样一类天人,名为无想天〈注八〉。

  【注一】 福爱天于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即是精研舍心。

  【注二】 此即福爱天中穷未来际。

  【注三】 圆穷舍道必先伏五识,以前五识皆属身分,五识既眠,外缘不行,若六识未伏,内心犹动,于是进伏六识,令缘虑不动,终至心虑灰凝。

  【注四】 灰即是灭,凝即是不动,虽说是灰是凝,但只如蛰虫冰鱼一样,不是真断真灭,因为细想犹存,这就是无想之果。

  【注五】 为其以生灭心为因,强制识心,令其灰凝,故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迷失根性,远违圆通,是不知真本而错乱修习,故不能出轮回。

  【注六】 初生此天,宿定暂坏,半劫渐灭想心,宿定始成。

  【注七】 后将报终,现定未失,半劫渐生想心,现定仍坏,虽中经四百九十九劫,只若重睡人,眠熟床枕。

  【注八】 此天只依于舍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故名无想。

  【正文】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译文】 阿难!这四种胜流,一切世间的苦乐境界〈注一〉所不能动,虽然不是无为的真不动地〈注二〉,有所得的心〈注三〉,功用纯熟之后〈注四〉,名为四禅〈注五〉。

  【注一】 这是指欲界以来的诸苦乐境界,欲界苦乐俱粗,初禅二禅,苦乐渐细,都是苦乐相间,到三禅则纯乐无苦,到四禅则乐亦不受,故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注二】 不动有四:一是四禅不动,二是小乘不动,三是大乘权教不动,四是一乘实教不动。四禅虽是一切苦乐境所不动,只是如石压草,似冰夹鱼,所以不是无为真不动地。小乘和权教虽是无为,也只是似不动而不是真不动。

  【注三】 四禅的舍定,只是强伏粗识,其不动犹不及小乘,即以此为真实,期其必得,故名有所得。

  【注四】 虽是有为心,功用纯熟后,不假勉强,任运伏识,任运成定,正显其不动之义。

  【注五】 四禅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念。三,清净。四,一心,四禅在九次第定中名舍念清净地,又楞严正脉说‘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

  【解】 楞严经指掌说‘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杂修静虑?答,为生净居天故,为受现法乐故,为遮思烦恼故。问,以何义故名为净居?答,离欲圣人,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今云不还者,的指三果人住故。’

  【正文】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译文】 阿难!四禅天中,除了上述四天之外,另有五不还天〈注一〉于下界中〈注二〉,九品习气〈注三〉,俱时灭尽〈注四〉,苦乐双亡〈注五〉,下无卜居之处〈注六〉,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注七〉。

  【注一】 已生此天,即不复还来欲界受生。

  【注二】 下界即指欲界。

  【注三】 习气即是思惑,与生俱生,难除难灭,故分九品断,断前六品尽,证二果,后三品尽,证三果。共润七番生死,方乃断尽。

  【注四】 七生天上,七返人间,于欲界时,灭尽习气,从此于欲界中,无润生之惑。

  【注五】 初禅二禅,苦乐相间。三禅纯乐,并以俱亡。

  【注六】 七生天上时,色界初三地思惑,先已断尽,故于下地,已无润生之惑,纵拟再生,亦无因可托。故说下无卜居。

  【注七】 既苦乐双亡,进契舍心,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安立虽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应另有别境。

  【正文】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译文】 阿难!既苦乐双亡〈即苦乐两灭〉,斗心〈注一〉不交〈注二〉,如此一类天人,名为无烦天〈注三〉,(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下品。)

  【注一】 即能灭之心。

  【注二】 灭苦灭乐,有彼此相胜之意,故称斗心。

  【注三】 熏蒸燥热,故感顿燥,如火被覆,不得发泄之象,如有斗心,则不得发泄,此时既斗心不交,故以无烦名此天。

  【正文】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译文】 斗心发动为机,收摄不交为括,惟存一念独行,研交〈注一〉无地,如此一类,名为无热天〈注二〉。(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中品。)

  【注一】 一念若存,虽说不交,终有交时,则一念正是相交之处。若更精研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无交,即欲交亦无地。

  【注二】 如炉炭已息,暖气犹存,此时一念独行,研交无地,一念亦了不可得,故名无热。

  【正文】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译文】 前天已研交无地,定深慧明,至此更发天眼,见十方世界〈注一〉,妙见〈注二〉圆澄〈注三〉,更无尘象〈注四〉,一切沉垢〈注五〉,这一类天人,就名为善见天〈注六〉。(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上品。)

  【注一】 此处指一大千世界

  【注二】 妙见言天眼胜妙,超过四禅。

  【注三】 圆遍澄凝,用益周而体益净。

  【注四】 尘象即是外境。

  【注五】 沉垢即是内影。这是说外境不能碍其圆,内影不能扰其澄。

  【注六】 用周体净,澄圆无碍,故名善见。

  【正文】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译文】 前天已妙见圆澄,用周体净,故精妙之见,已至现前,如陶

  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模金作像,心之所至,手之所到,任运成就,得自在故,这样一类,神足无碍,就名为善现天。(此在杂修五品中属上胜品。)

  【正文】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译文】 究竟群几〈注一〉,穷尽一切色性,至于空性〈注二〉,到于无有边际之处〈注三〉,这样一类,就名为色究竟天,(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上极品。)

  【注一】 群几就是群微,初以假想,析三千大千世界为七分,次以七分,分分转析为七,如是展转分析,至于究竟,最后至为微尘,虽至众微,犹有微碍,于是再以七分分之。分至极微,则成邻虚,是为究竟群几。

  【注二】 色相体性,析成邻虚,至此巳尽,若再析邻虚,就只有空性,穷尽色性之后,就只有虚空之性,色本是依空而显现,故虚空之性即是色体之性,至此虽身相未泯,而境界全空。

  【注三】 无边际即空处边际,也即是色界极顶,故以色究竟名之。

  按俱舍论说‘从此向上,无复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

  【正文】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译文】 阿难!这五不还天,那些四禅的四位天王〈注一〉,只能钦仰和听闻,而不能知道他们的依正受用,更不能见到他们的胜妙之处〈注二〉。就像如今世间的旷野深山,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之所,世间的粗人,不能见到一样〈注三〉。

  【注一】 初禅大梵天王,二禅光音天王,三禅遍净天王,四禅广果天王,按唯识论说二禅以上,不分王臣,现在通称天王,有三重意义:一为统摄之义,统摄梵众及梵辅故,如大梵天王即是。二为自在之义,于本天中,得自在故,如光音遍净是。三为尊胜之义,于诸天中最尊最胜。如广果天是。一如世间称人王,实有君臣之义,二如菩萨名药王,三如世尊称法王。

  【注二】 只能钦闻,不能知见,这当中有三重道理。一是四禅只能伏惑,而不还却能断惑。二是四禅为有漏,而不还却是无漏。三是凡圣之隔,四禅为凡,不还为圣,彼此悬隔,故只能钦闻,而不能知见。

  【注三】 不还与四禅同以舍心成定,而彼此不能见面就如世间的旷野深山,都是罗汉所居的圣境界一样,世间粗人,不能见面。如入大乘论所说‘宾头卢等十六罗汉,散在诸山海中,’而世人不能见一样。

  【正文】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译文】 阿难!这十八类天人,绝配偶,离情欲,只是形体未尽,还有色质之累。自此以来,名为色界〈注〉。

  【注】 色分为业累色和定果色两种。在色界天中,两种色都有。

  【正文】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译文】 再说阿难!从此有顶〈注一〉色边际〈注二〉中,这当中又有两条岐路:一是从福爱天中,生广果天,二是生无想天,在广果天中,又分住与不住,若是作证而住,则报尽仍坠轮回,若不作证,则杂修静虑以入五不还天,在五不还天中,又分为利钝两条路〈注三〉。若于四禅舍心中苦乐双亡,斗心不交〈注四〉,最后出离尘界,离分学生死,成阿罗汉,入菩萨乘,这样一类人,就

  名为回心大阿罗汉〈注五〉。

  【注一】 色究竟天之顶,名为有顶。

  【注二】 色究竟天之顶,上邻空界,故说为色边际。

  【注三】 若利根者,于五不还天中,无烦天断四禅思惑,从无热天至究竟天,断四空思惑,再从究竟天中,超四空而证阿罗汉果

  【注四】 无烦天斗心不交,无热天研交无地,即是智慧渐发,善见天妙见圆澄,是智慧始明,善现天陶铸无碍,是慧光始圆,色究竟天穷色性性,是慧光始通,已尽空界三十六思惑,故自此便出离尘界。

  【注五】 回小乘心,向大乘果,但其证迹,仍为罗汉,故以大字别之。

  四空处天。

  【解】 按楞严指掌‘初、厌色依空名空处,二、厌空依识名识处,三、色空识灭,不得真灭,名非非想处,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亦名无色界也。此复有二:一、从福爱分歧,由广果而转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二、从福爱分岐,不由广果,缘无想而直入渐穷。如夷路而长,直入如险路而近,今约渐穷者言之,无想直入至后总结自见。’

  【正文】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译文】 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舍厌之心,依此心成就广果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虽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其奈未尽形累,故觉身为碍,故销碍入空,前于色究竟天中,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唯觉有身为碍,只须仍依前分析此身,以至于无,此时身界俱空,唯觉虚空无边,为识所依,此即厌色依空,这样一类天,就名为空处。

  【正文】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译文】 诸碍既已销亡〈注一〉,唯有空存,现在缘空无边,令心散漫,乃作意欲忘,久而定成,并前无碍之空,亦复俱灭,唯有阿赖耶识存在,此时六识已灭〈注二〉,唯有末那〈注三〉半分微细〈注四〉,此时色空俱灭,唯有识心无边,此即所谓厌空依识而成定,这样一类,就名为识处。

  【注一】 色究竟天已销界碍,空处又销身碍,故说诸碍皆已销亡。

  【注二】 六识托尘似有,离尘实无,现既色空俱亡,六识无托,故与之俱灭。

  【注三】 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为体,唯有依阿赖耶识,方能保全,现在所说之末那,乃是阿赖耶识所保全之末那。

  【注四】 末那识外缘六尘,形相粗显,内缘八识,行相微细,现在六识既灭,则外缘之半分粗显者已灭,所留唯内缘八识之半分微细部分,这就是识定。这是以末那为能缘心,以阿赖耶为所缘境。

  【正文】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译文】 空色俱亡〈注一〉,识心都灭〈注二〉,十方寂然,迥无所往〈注三〉,这样一类,就名无所有处〈注四〉。

  【注一】 空处亡色,识处亡空。故空色俱亡。

  【注二】 不唯六识及末那粗分不行,并末那之细分,亦复俱灭,因前天唯留末那之分,现复厌其恒审思量,作意欲灭之,久而定成,思量都尽,唯有赖耶独存,但赖耶无有分别,唯觉十方寂然,此去不知是何境界?

  【注三】 这就是老庄所说的混成一气,印度外道所执的冥谛,都是此境。

  【注四】 到此色亡,空亡,未那识亦亡,唯存阿赖耶识无分别性,故无所有。

  【正文】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译文】 识性〈注一〉本来不动,以灭定穷研,欲灭本识,识实不灭,唯觉灭定益深,是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犹如患目羞明,以障覆灯,灯实不灭,唯见障外无明,是成非非想之因,识实不灭,而为灭定所障,故如存不存。虽为灭定所障,而识实不灭,故若尽非尽。是成非非想之果,这样一类,就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注二〉。

  【注一】 识性即指赖耶,性者根本义,以赖耶为诸识之本。楞伽经说‘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知空处亡色,识处亡空,略似于境界风息,无所有处。识心都尽,略似于识浪不胜,但以法执俱在,我执暂伏,唯以灭定穷研,如入室避风,似引水观浪,风实不息而浪犹正跃,所以不见本识,唯觉十方寂然,迥无攸往,现在说寂无攸往,正是识性不动之境,藏海常住之源,奈为二执所障,不能荐取,亦唯略似而已。

  【注二】 如障覆灯,障外不见,故作非想,以灭障识,亦复如是,如障微开,灯明微露,故作非非想,灭定稍亏,亦复如是,所谓灭穷识性,不得真灭。

  【正文】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译文】 此等穷空〈注一〉不尽空理〈注二〉,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注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注四〉穷空不归,迷漏无闻〈注五〉,便入轮转。

  【注一】 此总指四空天而言,按楞严正脉说‘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双空。’故总为穷空。

  【注二】 不尽空理,有二重意义,一是不达法空,下文圣道穷者即是。二是我空未极,下文外道穷者即是。

  【注三】 一类始从福爱天分岐,由广果而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四空。由不还天初果即入圣流,现在三果中,因根钝故,在不还天中,唯断四禅残思。现在四空天中,以穷空之力,渐断三十六思,得证我空之理,成阿罗汉。因为他沉空滞寂,不想度生,与前顿超一类相比,故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注四】 这是由福爱天分歧,不由广果,便入无想,不是正道之故,所以为外道天,这里又有两条道路:一类是非果计果报尽便入轮回。二类是不自作证,穷空直入空界,因为在无想天中,心虑灰凝,初半劫减,后半劫生,厌离无想,修空界定,直入空处,以至非非想处,作证而住。

  【注五】 困迷于有漏,不知断惑,不闻圣道,不求真证。断证既无,定坏还堕。

  【正文】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译文】 阿难!这些天上,各各天人,都是凡夫各人自己所造业果,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答尽还入轮回。这些天中,各位天王,都是菩萨游于三摩提境中〈注一〉,渐次增进〈注二〉,回向圣伦,所修行路〈注三〉。

  【注一】 这是指四禅天四王,六欲天六王,都是菩萨,已得圆通之后,游戏于三摩提境中。

  【注二】 按干慧地菩萨,寄报于四王天,接引人间众生,于欲令轻,十信位菩萨,寄报五欲天,接引四王天众生,于欲惭离;十住位菩萨,寄报于初禅,为接六欲天众生,于欲永断;十行位菩萨,寄报于二禅,为接初禅众生,令离觉观;十向位菩萨,寄报于三禅,为接二禅众生,令离喜乐;十地菩萨,寄报于四禅,为接三禅众生,令舍妙乐;等觉菩萨,寄报色究章天,为接四禅众生,令离舍定。

  即以此接物利生,成就己德。

  【注三】 以此历位增进,行行位位,都不离菩提之心,向菩提之果。

  【正文】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译文】 阿难!这四空天,身心都灭尽〈注一〉,定性现前〈注二〉无业果色〈注三〉从此到终,虽然还有天的名称,而无色可见,故名无色界。

  【注一】 空处灭身,识处犹有心在,至无所有处,乃至非非想处,则并彼所执为自心者,亦复俱灭,其实识性本不可灭,但他们不知,只是识性在定中潜伏下来,自己觉得是灭了。

  【注二】 深定之体现前,能发定果色定中现起,微细身境自在受用。

  【注三】 因业报所感粗显身境,不复更有。

  【正文】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译文】 这都是不明白妙觉明心〈注一〉,积妄发生〈注二〉,妄有三界〈注三〉,在此中间,以妄为实,取著造业,故妄随七趣补特伽罗而沉溺〈注四〉,各从其类而轮转于生死中。

  【注一】 妙觉明心,即指本觉而言,本无识心分别故为妙,本无色空顽冥故为觉,本无欲尘蒙蔽故为明。

  【注二】 由于本觉妙明心中一念妄动,即成为晦昧,因为不明白此心实相,于是由迷生迷,积妄而生转相和现相,次第而起。

  【注三】 于是从无同异中:妄见同异诸相,三界因此而发生。

  【注四】 补特伽罗意为数取趣,如天报已尽,于中有身,数数取著,趣于余趣,无始以来业种,眠于藏识,次第而发,如修罗业发,则从修罗一类,若人道业发,则从人道一类,乃至若地狱业发,则从地狱一类。

  【解】 按楞严经指掌说‘问,若尔则天福独不可修耶?答,若悟而后修,不复妄随,则天福即圣道之阶梯,如前所谓渐次增进,回向圣伦者是也。若不悟而修,不达妄有,则天乐即苦趣之前导,如前所谓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转者是也。汝正不必问天福之可修与不可修?只须问汝心之能悟与不能悟?观文中曰妄有,曰妄随,曰七趣,曰沉溺,其警惕之意,亦深切矣!’

  【正文】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译文】 再说,阿难!在这三界中,更有四种阿修罗类〈注〉。

  【注】 阿修罗,瑜伽师地论译为非天,古德释为有天福,无天德,另翻为无端正,长阿含经说‘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从男彰名。’又鸠摩罗什说为不饮酒,引杂宝藏说‘妒天饮酒,采华酝酿,嗔无和气,不成,终不得饮。’按三界中皆有修罗,同分地也。以种族有四:胎卵湿化,各不同,虽种族有四,同名修罗,以性多嗔,行多妒,性行多相类故。

  【正文】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译文】 若是远因从鬼道而来,以护法之力〈注一〉,出于鬼伦,入于修罗道中〈注二〉,故乘通人空〈注三〉,从卵而生〈注四〉,仍属鬼道所摄〈注五〉。

  【注一】 以善愿心护经,护咒,或受佛遗嘱,护持修法行道之人,都可称为护法。

  【注二】 虽来自鬼道,入于修罗道,则福胜于鬼。

  【注三】 鬼本具五通,加以护法之力,故果中更胜于鬼。

  【注四】 鬼多浮想,故改形仍从卵生。

  【注五】 转报神通类鬼,仍为鬼趣所摄。毗婆沙论上说‘妙高山中,空缺之处,如覆宝器,修罗所住,如坚手天等。’三界安立图说‘自须弥山根上去一万由旬有坚手天,坚手天上有持鬘天,持鬘上有恒憍天,此三天皆鬼神所居。’

  【正文】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译文】 若是于天中,降德〈注一〉贬坠下来,改生在修罗道中,其所居住之处,邻于日月〈注二〉,这一类阿修罗,从胎而出〈注三〉,故于人趣所摄〈注四〉。

  【注一】 色界天以梵行持身,六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即为降德,谪谢天位,改报修罗。

  【注一】 正法念处经说‘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这就是有天福,无天德。

  【注三】 胎因情有,此类阿修罗,以情重被贬,故从胎而出。

  【注四】 此类所居邻于日月,下接人境,又情欲同于人,故为人趣所摄

  【正文】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译文】 有阿修罗王〈注一〉,能执持世界〈注二〉,力能洞达无碍〈注三〉,能与梵天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注四〉,这类阿修罗,因变化而有〈注五〉,为天趣所摄〈注六〉。

  【注一】 这类阿修罗,原从人道中来,在人中有大福德,应生天上,但胜负心重,有争王图霸之业,执分疆裂土之功,事不遂意,嗔妒结于心中,故感为修罗王,福报同于天人。

  【注二】 性好斗争,心有胜负,争王圆霸之心未了,分疆裂土之习仍在,故感执持世界。按楞严正脉说‘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有修罗所罚之语。’

  【注三】 神通之力,洞达无碍,上天下地,无所畏惧。此由有大福德及勇敢之心所致。

  【注四】 按灌顶大师疏说‘梵王大千之主,帝释三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统,各有专司,修罗不摄,妒心起诤,欲窃其权,时来与战。又引经证云:修罗初来战时,先四天神,次余散天,次四天王,四王力敌不胜,方报天帝,天帝力不能敌,然后展转乞助上天,乃至梵王下天助之。’但未指出于何经,想必有所见。但既能与帝释四天争权,则色界和欲界定有其同分之境。

  【注五】 因福德力大,不受胎藏,但离人间报躯,即现修罗幻形,故说因变化有。

  【注六】 福报似天,故为天趣所摄,或以住处邻于天官,正法念经说‘有福力大者,住于众相山间。’

  【正文】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译文】 阿难!另外还有一分下劣阿修罗〈注一〉,生于大海中心,沉在水穴口〈注二〉,白昼游于虚空,夜回归水宿〈注三〉,这类阿修罗感湿气而生,为畜生道所摄〈注四〉。

  【注一】 这类阿修罗,不止湿生一类,余生尚多,此湿生仅为其中一分而已。其福德神力,都不及上三类,若与上三类较其胜劣,则化生者为王,胎生者似臣,卵生者似民,此湿生者似为阿修罗之奴。

  【注二】 生于大海心,海心即是海底。沉水穴口,即是海底泄水之口,如现在百慕大海底。这都是畜生道余习,如金翅鸟因有食龙余习,故感生于大海心,孽龙有避苦余习,故感沉水穴口。

  【注三】 白昼游于虚空,就是白昼供驱使,夜归海宿,即是息其劳累,故判其为修罗中之奴。

  【注四】 以从畜道中来,故犹畜道余习,如正法念经说‘无力少福者,住于大海心底。’

  【正文】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译文】 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和人道,以及神仙天道并修罗道,精心研究这七趣的本因,都是昏沉〈注一〉的众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轮转,于妙圆明无作本心〈注二〉上,都如空华一样〈注三〉,元无所著〈注四〉,但一虚妄,更无根本头绪可言。

  【注一】 无明不觉为昏,起惑造业为沉。

  【注二】 不随业力所迁故为妙,不为七趣所碍故为圆,不为妄想所蔽故为明,本心即是本元真如,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故为无作。

  【注三】 众生因不了此心,妄有七趣,若果能了此心,则七趣只如空华起灭一样。

  【注四】 以虚空喻真心,狂华起灭喻七趣轮转,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之处。

  【解】 这是为答阿难所问‘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现在说‘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是答妄习生起。又说‘但一虚妄,更无根绪,’是答非本来有。

  【正文】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译文】 阿难!这些众生因为不能识得本心,以致受轮回之苦,在轮回中,经过无量劫,不得真净〈注一〉,都是由于随顺杀盗淫〈注二〉的缘故,违反这三种业,又出生无杀盗淫之业,有杀盗淫为恶道之因名为鬼类,无杀盗淫名为善道之因,成为天趣,有无二种业力,互相倾夺〈注三〉,于是产生了轮回性〈注四〉,若是得到妙发三摩提〈注五〉,就证得妙常寂〈注六〉,有和无都不存在,无二之无,亦不存在〈注七〉,此时既无不杀不偷不淫,更何况杀盗淫等事。阿难!若是不断三业,则业力各各不同,受报也各各有私,彼此业力同者,也同在一处受报。这就是众私同分之地,并不是没有定处。

  【注一】 恶道固然不净,善道净也不真,因为不明本心,终成有漏,故不是真净。

  【注二】 十恶之中,贪等属惑,包括在随顺之中,妄等属口,生自身业之表,轮回正因,唯身业为要。

  【注三】 反此三业,渐次伏除,除得一分有,增得一分无,若随顺三业,至于全有,则报感鬼狱诸恶道,若出生而至于全无,则报感天趣诸善道,如此有不终有,时为无所夺,无不终无,或时为有所夺,如此互相倾夺,轮回即因此而生。

  【注四】 从天洎仙及人,展转轮回于善道,渐至于无,则从地狱饿鬼及畜生,展转轮回于恶道,因此于无作本心中,颠倒相续,这就名为起轮回性。轮回之所以称性,因为是有为生灭之性。

  【注五】 妙发三摩提,就是不离六根门头,亲见不生灭性。

  【注六】 不生灭性,有不能有就为妙,无不能无就为常,相对不立,中亦无有就为寂。

  【注七】 既然有不能有,即不待有而立无,无不能无,即不待无而立有,故说是有无二无,即有与无二边,都无有。二边既无,不待边以立中,故说无二亦灭,就说明无二之中道,亦同时俱灭。自此净极光通,寂照含虚,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随缘现无,而不住于无,故说:尚无不杀不偷不淫,随缘现有,而不住于有,故说:云何更随杀盗淫事?这就是七趣之所不轮转,而如来密因常得现前。

  【正文】 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译文】 由于自己一念妄动〈注一〉,生妄不是有何种缘因〈注二〉,无处可以寻究。你应当勉励一般修行的人,要想证得菩提,一定要除掉三惑〈注三〉,要是不除尽三惑〈注四〉,纵然得到神通,都是世间的有为功用,习气不灭,终于落入魔道〈注五〉,虽然本想除妄,但最后加倍的虚伪〈注六〉。因此如来说为可哀怜者,你的妄是由你自己所造,不是菩提的过失。作此说即是正确的说法,若作其他的说法,即是魔王的说法。

  【注一】 因一念妄动,变起阿赖耶识境。

  【注二】 最初一念妄动,名为无明即此一念,若究其所由,则无所由而生。

  【注三】 三惑即是淫杀盗,于中执迷不了,即名为惑,若但离于有,不名为除,必至有无二无,无二亦灭,乃名为除。

  【注四】 不尽三惑,不唯不能免七趣轮回,纵然以禅定之力,得到相似神通,都是有为功用。

  【注五】 因为习气不灭,对境复发,上品必为魔王,中品必为魔民,下品必为魔女,故说落入魔道。

  【注六】 初修之时,本欲除妄,及至落入魔道,魔福受尽,业报现前,阿鼻极苦,还自来受。

  【正文】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译文】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中〈注一〉揽七宝几〈注二〉回紫金山〈注三〉,再来凭倚而座,普告大众和阿难说:

  【注一】 师子表说法无畏。

  【注二】 宝表圣财普利,故以七宝装成之几。

  【注三】 紫金山即如来之身,如来金身丈六,圆光四布,巍巍如山,故以为名。

  【正文】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译文】 你们这些有学和缘觉声闻,今天回心〈注一〉向大菩提无上妙觉〈注二〉,我现在已对你们说了真正修行的方法,你们还不能认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注三〉,的微细魔事〈注四〉。

  【注一】 回小乘心,向大乘路。

  【注二】 所趣者乃圆证实教最上一佛乘故。

  【注三】 奢摩他为止,毗婆舍那为观。

  【注四】 阴境现前,不自觉知,故云为微细魔事。

  【正文】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译文】 一旦魔境现前,你不能识得,洗心〈注一〉不正,落于邪见中〈注二〉。或是你自身的阴魔,或是天魔,或是鬼神著身,或遭遇魑魅〈注三〉,因为心中不明,以致认贼为子,又有一类修行人,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注四〉,妄言证得圣位,天报已毕,衰相现前〈注五〉,谤阿罗汉〈注六〉,身遭后有,堕在阿鼻狱中。

  【注一】 修定本为洗心。

  【注二】 不识魔境,蔽诸正见,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不得其正,必落于邪。

  【注三】 虽同是魔境,然各有不同之魔。

  【注四】 按大智度论中记‘有一比丘,师心自修,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便谓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四果,命欲尽

  时,见中阴相,便生邪见,谤无涅槃,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

  【注五】 衰相现前,即是论中见中阴相。

  【注六】 即是论中‘谤无涅槃,罗汉有生。’

  【正文】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译文】 你应当仔细听著,我现在为你仔细分别清楚。

  【解】 按楞严正脉说‘不但分别,更许仔细者,一以魔相幽微难见,一以摩害酷烈难堪,故劳真慈费委悉也。’

  【正文】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译文】 阿难起立,并在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佛大慈的教诲。

  【正文】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疑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译文】 佛告诉阿难与及在座大众,你们应当知道:有漏世界〈注一〉十二类众生〈注二〉,本觉〈注三〉原是妙明〈注四〉觉圆的心体〈注五〉,与十方佛,没有什么差别。由于妄想迷失了真理的过失,痴爱因而发生〈注六〉,生发遍迷而有空性出生,化迷不息〈注七〉,因而产生世界。

  【注一】 有漏世界是依报。

  【注二】 十二类众生是正报,这依正二报都是远由惑现,近由业招,故为有漏。

  【注三】 离无明不觉为本觉。

  【注四】 离妄想昏乱为妙明。

  【注五】 诸佛依此出生为觉圆,世界众生依此建立为心体。

  【注六】 痴即无明,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即名为爱。由痴爱故,真妄和合,变起阿赖那识。名为发生。

  【注七】 依前所生业识,发起能见见分,此即前所谓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故见本觉真心,全成晦昧,不见真觉,唯见顽虚。故有空性发生,以见对空,转觉迷闷,复起化迷之心,相续不息,于空中见有色相,世界依此而生,这就是前偈中所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正文】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伫。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译文】 即此十方像微尘一样多的国土,并不是无漏的,都是从迷顽妄想安立起来的,应当知道虚空生于你的心中,犹如一片云点于太空中一样,何况这些世界存在于虚空中呢?你们当中如一人发真〈注一〉返还本元〈注二〉,那么这十方虚空,将全部销灭,何以存在于虚空中的国土,能不隳裂呢?

  【注一】 如前文所说‘入流忘所,动静不生,根尘双脱,觉心独露。’

  是为发真。

  【注二】 若至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名为归元。归元无迷,则十方虚空,全部销灭。

  【解】 问,佛久已成道,何以虚空犹在?答,全空即是全真,证道者见真不见空,未证者见虚空犹在。此于同分境中,撤去一分妄见,如十灯光同照一室,撤去一灯,其余九灯,依然遍照室中。因空本无形,故依然不变,界本有形,如加水同注一器中,撤去一水,器中之水,皆应动摇,故一人发真归元,世界振裂。即是此理。

  【正文】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译文】 你们修习禅定,想证得圣位,必先严饰三摩地境〈注一〉,十方菩萨与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与之正相吻合〈注二〉,当处湛然〈注三〉。

  【注一】 解六结,越三空,即是严饰三摩地境。

  【注二】 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即是心精现前,而十方初心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所证人空之理,与此正相吻合。

  【注三】 若更至于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这就是当处湛然,浑同佛境。

  【正文】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译文】 一切魔王与及鬼神众凡夫天〈注一〉,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也振动而坼裂,水陆飞腾〈注二〉,无不惊惶恐惧,凡夫昏暗〈注三〉,不觉迁讹〈注四〉,他们都得了五种神通,在六通中唯除漏尽通不能得到,留恋现前尘劳之境,如何能令你随意成道,摧裂他们的住处,所以一切天魔魍魉妖精,在三昧中,都来恼乱你,使你三昧不得成就。

  【注一】 包括欲顶天主与乎一切大力鬼神,飞行夜叉,地行罗刹,六欲四禅及外道无想天等。

  【注二】 此句包括水行众生,陆行众生,和空行众生等。

  【注三】 凡夫无自觉之智,无预见之明,故为昏暗。

  【注四】 凡夫为境所迁,致生种种讹传谬说。

  【正文】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译文】 然而这些众魔,虽然怒气很大,但是他们在尘劳之内,你处在妙觉当中,就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一样,永远不能相触。你像沸汤,他们像坚冰,暖气一接近后,不久自然销灭,他们徒自仗恃神力,但丝毫不能作主,只能作为客人,不久自去。

  【正文】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译文】 一旦成就破乱,你自己心中五阴魔便为主人。主人如果是迷惑的,客便有机可乘了。

  【正文】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

  【译文】 当你处于禅那中时,如能觉悟不被他所惑,那么这些魔事,无奈你何!等待阴境渐销,精明渐著,这些魔鬼,都是禀受幽暗之气而存在,明能破暗,他们若接近你,自会销灭,如何敢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呢?

  【正文】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译文】 若不明其是魔,悟非善境,被阴境所迷,那你阿难,必然会亡失正见,流入邪思,终为魔子,成就魔业。如摩登伽,为害并不太大,不过用咒术咒你,使你破佛的律仪,这在八万行中,只毁一戒〈注一〉你因心清净故,并未破戒,以致堕入三涂,而现在阴境所生之魔,是要毁掉你的宝觉全身〈注二〉,就如一个宰官的家中,忽然被抄没一样〈注三〉,宛转零落,无可哀救〈注四〉。

  【注一】 只毁坏淫戒。

  【注二】 如不明悟,被阴魔所乘,坏其定心,永断善根,深入邪见,法身从此而断,慧命由此而绝,所以说为毁掉你的宝觉全身,宝即是体本不变,觉即是随缘显用。

  【注三】 一旦著邪,即不容于佛界,如世间被抄没之家,为人屏诸远方,斥之异域,至亲不能见怜,义友不能援济一样。

  【注四】 此时佛界不容,沦转三途,尘劫莫返,虽有慈心菩萨,悲愿知识,亦无术以相救。

  【正文】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译文】 阿难应当知道,你坐道场时,销落〈注一〉一切心念〈注二〉,心念若是尽时,那么这离念之心〈注三〉,一切精明〈注四〉,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注五〉。当其住于此处,入三摩提〈注六〉,正如明目的人处于大幽暗中精性妙净,心尚未发光,这时名为色阴区宇〈注七〉。

  【注一】 以反闻之力,忘其所缘尘象,分别念虑之心,自然销落。

  【注二】 尘忘则念尽。

  【注三】 离念之心,即是根性现前。

  【注四】 于一切时,不杂不昧,故为精明。

  【注五】 动去静来,其性自尔,即是不杂。忆生忘灭,其体恒然,即是不昧。动静不移,即指耳根闻性。忆忘如一,即是指意根知性。

  【注六】 当住心于根性处时,动静忆忘等相,尽皆不生,故为入三摩提。

  【注七】 此时虽根性昭昭,而亦不知是何境界,故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因为六识精真之性,此时犹为色阴所覆盖,虽微妙清净,而心未发光,故为色阴区字。意为精性妙净之心,本自周遍,而受局蔽于色阴。

  【解】 按楞严经指掌‘问,其念若尽,似乎无色可见,何故犹为色阴区宇?答,虽似无色,全未忘空,以幽暗即喻空也。空既未忘,色非真无,但是一味反闻,定深不见耳!’

  【正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注一〉,名为色阴尽。

  〈注二〉是人至此,则能超越劫浊〈注三〉,回观色阴之所由生,由于坚固妄想为其本源〈注四〉。

  【注一】 前文忘色住空,虽根性昭昭,不知是何境界?故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至此定力转深,并空亦忘,故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

  【注二】 此时精性妙净,心光遍圆,故名为色阴尽。

  【注三】 前文劫浊初成之相,汝见虚空,空见不分,相织妄成,可知上文所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不知是何境界,正是劫浊之相。至此定力加深,并空亦忘,见故能超越。

  【注四】 超越之复,回观色阴之所由生,即是于空见不分之际,坚执欲见,遂致结成色相,故说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也即是前文所说‘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正文】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阿难!当在色阴未破将破之时,若住于此境,精心研究妙明〈注一〉,四大不织〈注二〉,短时间内,身能出离四大之碍,这就名为精明流溢前境,但这并不是真实的,不过是精研妙明的功用暂时显现〈注三〉,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以之作为圣证,即是善境界〈注四〉。假若以此作为登圣来了解,阴魔就会乘隙而入。

  【注一】 妙明即指六根中性,更加精心研究。

  【注二】 四大地水火风都属色尘,彼此相入,即是和合之义,圆觉经说‘一切众生,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今既不织,则身相不有,故少选之间,身能出碍。

  【注三】 身能出碍,不是现前肉身,因四大不织,另觉有清虚之身,出离四大之碍,此清虚之身,即是精明,出离四大之碍,流行洋溢于前境之上,故名精明流溢前境,怛此境非真,由于精研妙明功用所现,若功用稍亏,此境即灭,故说暂得如是,既不能常住,即为虚妄,故不能作为圣证。

  【注四】 不作圣证之心,依旧精研妙明,这正是色阴将破前之相,故名为善境界。

  【正文】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澈。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阿难!更以此心,精研妙明〈注一〉,致身内澈〈注二〉,此人忽然于其身内,拈出蛲蛔〈注三〉,而身相如故,毫无毁伤。这就名为精明流溢形体,这是修持精进,暂时的现象〈注四〉,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若不作圣心,这些现象都是善境界,若作为登圣位来了解,马上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此心即能观之心,妙明即所观之性,此时心则更精,明则更妙。

  【注二】 观照既深,不复外溢,一味反闻,流溢于内,故其身内澈。

  按楞严指掌说‘问,前相原以精研妙明功用所现,今既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前相应当益著,何故不溢于外,而反流于内耶?答,前云如明目人,处大幽暗,虽曰精研妙明,未免有闷极欲出之心,故致精明外溢。今以不作圣解,仍复精研妙明,未免有舍外向内之心,故致精明内流,古德云:枯木堂前岔路多,信不诬矣!’

  【注三】 此是另觉有清虚之身,于其现前身内拾出蛲蛔,不是现前肉身自拾,此是精明从外向内,观肉身如木偶故得拾出蛲蛔,而形体无伤。此乃前之精明,随其舍外向内之心,还照脏腑,故流溢形体。

  【注四】 此因研究之行,更精于前,故现此境。

  【正文】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注一〉,此时魂魄意志精神〈注二〉,除开执受身外〈注三〉,其余相互涉入〈注四〉,互为宾主〈注五〉,忽听得空中有说法的声音,或听得十方同时敷讲秘密的妙义。这就名为精魄递相离合〈注六〉,成就将来的善种,只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名为善境界。若作圣境来了解,即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初以精研妙明,稍间外出之心,遂致精明外溢,次以精研妙明,微杂向内之念,遂致精明内流。现在两种都不著,仍以观照之心,于内外二相处,精研妙明本体,故说‘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即以内外精研之力,使妙明通融,故致身内六气,互涉互入。

  【注二】 按楞严正脉引医经说‘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或日左肾,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又灌顶大师引扁鹊难经说‘五藏者,有七神,各何所藏也?答曰,藏者,人之神气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又楞严指掌以天地阴阳晦明风雨六气与之相比,言‘气之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宛似天地阴阳二气,气之敛静者为志,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气。气之充和者为神,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气。’

  【注三】 就一身而言,六气为所执受,身为能执受,此为总相,无可互涉。

  【注四】 如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能上升,这就可以相互涉入。

  【注五】 魂若下沉,则魄为主而魂为宾,魄若上升,则魂为主而魄为宾,若魂涉于其他五气,则五气皆为主而魂为宾,魄涉于五气也是如此。这就是互为宾主。这就是妙明通融于内,所以如此。

  【注六】 妙明本自周遍,佛法由来现成,因为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空性既彰,佛法斯蔽,现在色阴将开,空界将尽,性具之佛法将现,本来之圆音预显,故闻空中说法,十方敷义。此由妙明通融于外,故致如此。

  【正文】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观照之心,澄然显露于内,皎然洞澈于外,故致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金色。一切化为如来〈注一〉,此时忽见毗卢遮那,凭坐在天光台上〈注二〉,千佛围绕〈注三〉,百亿国土与及莲华,同时出现。这就名为心魂灵悟所染〈注四〉,心光研明〈注五〉,照诸世界,这只是暂时所现,并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名为善境界。若作为登圣来了解,即会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十方法界,一切种类,都属自性缘起,同依法身而建立,一向为色阴所覆,情器未融,故金色不形。现在色阴将开,情器将融,故十方法界,预显金色。一切种类,预化妙体。这是预兆将来必证法身性土之境。

  【注二】 毗卢遮那译有三重意义,一为遍一切处,二为满净,三为光明遍照。按梵纲经说‘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此处所说毗卢遮那即是卢舍那佛,天光台即是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

  【注三】 梵网经说‘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

  【注四】 前境中已二音交陈,六气都依于妙明此时既二音交陈于妙明,故六气中都有灵通慧悟,熏染习气。

  【注五】 前文内光发明即是心光研明之相,十方遍作金色,一切化为如来即是照诸世界之相。

  【正文】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心,依前观照,精研妙明〈注一〉,观察不停〈注二〉,抑按降伏〈注三〉,制止超越〈注四〉,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注五〉,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注六〉,这是抑按功力过分,只是暂时如此,并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是善境界。若作为登圣位来了解,就会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虽精研妙明,而境界不灭,即以观慧而观察之。

  【注二】 如大乘起信论说‘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又说‘当念唯心,境界即灭。’虽然观察,前境不得暂停,故修于止,抑按降伏。

  【注三】 抑按降伏,不是抑按前境,而是抑止自心,按定不动,如起信论说‘不得随心,念外境界。’又说‘久习淳熟,其心得住。’前境销灭即是降伏。

  【注四】 古德相传,禅境现前,当以三法验之,一是以定研磨,二是依本修治,三是以智慧观察。所以经上说‘欲知真金,以三法试之。’即是说用烧打磨三法来试验,修行人也是如此,用智慧观察即是烧,以定研磨即是磨,依本修治即是打。观察即是用智慧观察。抑按降伏即是依定研磨。既降伏已,仍复精研妙明,自得阴开性现。

  【注五】 因抑按功力过分,超越观慧,故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这就是预现报身佛土之相。虽说是幻起妄现,但仍能交涉互容,故同时遍满,不相留碍。

  【注六】 心厌其杂,制止之心增胜,所以青黄赤白,各各纯现。这都是报身佛土之相,青色即是毗卢遮那佛土,黄色即是宝生如来佛土,赤色即是莲华如来佛土,白色即是金刚不动如来佛土。

  【正文】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心,研究妙明〈注一〉,澄静其见而照澈前境。因澄静其见故致精光不乱。又因照澈前境,故致于暗室中,夜半见种种物,与白昼无殊〈注二〉,而种种物,也不除灭,这就名为观照之心,研究精细,密得澄静,故于所见之境,洞澈幽微,这都是暂时的现相,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是善境界。

  若作为登圣来了解,就会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觉得前境抑按过分,故重覆精研妙明,这就是所谓‘心若沉没,以观起之。’

  【注二】 暗中见物,了了分明,是澄静其见,故室与暗,都不能为碍,室内之物,亦不除灭,此时无障无碍,是色阴将开前之相。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