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译解

  【正文】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心,研究妙明,研究功极,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完全忘掉,内外合一,空洞无碍,圆入虚融,所以四体忽然同于草木。因空洞无碍,故致火烧刀斫,无所知觉,即使火光胜发,也不能烧之令爇。纵然割其身肉,也犹如削木〈注一〉,这就名为尘并〈注二〉,然而四大之性,犹未全忘,以研究之力,排遣四大之性,至于空洞无碍,一向入纯,即是圆入虚融,只是暂时如此,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名为善境界,若作为登圣来理解,即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因内尘外尘,全都合一,以致空洞无碍,故火烧刀斫,全无知觉。

  【注二】 按楞严经指掌‘问,此与观音火不能烧,刀段段坏,有何差别?答,彼是圆通胜相,因机而现。此是色阴将开,由作而成。真妄迥异,勿错会也。’

  【正文】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观照之心,精研妙明〈注一〉,欣求极净,成就清净心,功力到了极处,忽见大地山河,都变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注二〉。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七宝交辉,又下见地狱,上观天宫〈注三〉,得无障碍,这就名为欣求净心,厌弃前境,凝心作想,想久入化,以成真净,达到染净无碍之境。这也不能作为登圣的证明,如不作圣心,这都是善境界。

  〈注四〉若作为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上来虽圆入虚融,犹未达极净,故仍以此观照之心,精研妙明。

  【注二】 因观照功极,顿现染净无碍之境,故见十方世界,尽成佛国。此即即染而净之相。

  【注三】 既下见地狱,复上观天宫,即是即净而染之相。因即净而染,故得无障碍。

  【注四】 按楞严经指掌‘问,上释行人,原为成就净心,应唯见净相,何故染净俱现,得毋与心不相应耶?答,离染成净,非为真净,以有对待故。是必染净无碍,方为真净。行人悟此,顿息欣厌,则是成就净心,即善境界。’

  【正文】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观照之心,研究妙明,以求深远之境,忽于半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是听见他们的言语,这是因为观照之心,功力逼迫至极,似觉有自心飞出之相,故暗不能蔽,境不能隔,并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是善境界。若作登圣来理解,即遭受众魔的侵袭。

  【正文】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注一〉,形体变移〈注二〉,,短时间内,千变万化,这就名为邪心〈注三〉招引群邪,含受魑魅,或是遭遇天魔,入其心腹〈注四〉,无端说法,似乎通达妙义,这都是魔力所持,并不是登圣的证明,若不作圣心,久久魔事自然销歇。若作为登圣来了解,就会遭受众邪的侵袭。

  【注一】 此处的善知识,有两种涵义,一是平素所亲近的知识。二是本无知识,妄见其有,这都是魔力所现。

  【注二】 如起信论所说‘或现天像,或现菩萨像,亦作如来像。’

  【注三】 妄作圣心,即是邪心。

  【注四】 不但外现魔形,且内染魔慧,故无端说法。

  【正文】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 阿难!以上十种,都是修禅定中所现境象,这都是色阴将破未破之时,正念与邪念,交互而起,故显现这种种现象,众生赋性顽钝,触境成迷,乍现圣境,不自忖量,认为登圣,大妄语成,最后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当依佛说,于如来灭度之后,在末法时期,宣讲此理,不要使天魔得到机会,保持末法,覆护正修,使成无上觉道。

  【正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译文】 阿难!此善男子,透过前境,继续精研,修三摩提,永绝异念,以成深止,于此中心精湛朗明,超出空昧,名为色阴尽。此时空色俱忘,心光遍圆,相似同佛,此时于自心中,见诸佛心〈注一〉,如明镜中,显现其像〈注二〉,虽然若有所得,然而还不能取用。犹如梦魇之人,手足仍在,也能见能闻,但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时就名为受阴区宇〈注三〉。

  【注一】 色阴既尽,空色俱忘,心光遍圆,已相似同佛,然而受阴仍在,自心仍为受阴所覆。

  【注二】 此时只是于虚明中,暂见佛心影像,并非亲证,故不能取用。

  【注三】 虽自心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然为受阴所覆蔽,不能随缘显现,故色阴尽后,即进入受阴区宇之中。

  【正文】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 若是魇咎销歇〈注一〉,自心脱离色身,能够反观自己的面目,此时来去自由,色身不能成为阻碍,就名为受阴尽〈注二〉。此人至此即能超越见浊〈注三〉,回观受阴之所由生,是因虚明妄想〈注四〉为其本源。

  【注一】 自心为受阴所覆,如人被魇,受阴既破,即是魇咎销歇。

  【注二】 受阴即是见分照用,因为有照用,就有领受,这就是根本受阴。因有根本受阴,故揽色成根而起身见,若受阴未破,则身见亦未能全忘。须待受阴尽时,才能脱离色身,故其心离身,能反观自己面目,而得意生身。(此在耳根圆通中,即当闻所闻尽之时。)

  【注三】 前文见浊中说‘汝身现搏四大为体,四性壅令留碍,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名为见浊。’至此受阴既破,无复揽色成根,性与大不织,身见亦忘,故能超越见浊。

  【注四】 回观受阴之所由生,即因见分照用,虚妄领受,故说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正文】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译文】 阿难!此善男子,当在这当中〈注一〉,得大光耀〈注二〉,自见己心即同佛心,深自克责不度众生,克责过分,致忘于正受,忽于有众生处,发无穷悲,凡见一切,甚而致于蚊虻蛆虫,都作为一子看待,心生怜愍,不觉泪流〈注三〉,这就名为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分,所显的现相,觉悟之后,随缘利生,不失正受,就没有过失,这是受阴暂时所现之相,觉了则正见分明,自然爱见不生,故久自销歇。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为已同于诸佛大悲,观音的悲仰,则有悲魔〈注一〉入其心腑〈注二〉,见人则悲,啼泣无限,由此起诸颠倒,生于邪见,故失于正受,命终必为魔王眷属,宛转零落。

  【注一】 若死滞魄,年老成魔之类。

  【注二】 持其神识,故起诸颠倒。

  【正文】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只,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译文】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注一〉,见色阴已销,受阴虚明,殊胜境界现前〈注二〉,感激之心过分,忽于自己心中,生无限勇,虽赴汤蹈火,冒难历险,皆在所不辞。自觉立地可以成佛。

  自谓三大阿僧祗劫,一念可以超越,这就名为有功用行,志欲陵跨佛乘,贸然以此自任,未免过分超越,故现此相,觉悟之后,依然不失正受,任运求佛,就没有什么过失,此不过是受阴暂时所现境相,并不是圣证,悟后自然不迷,正见分明,安住正受,久久自会销歇。

  【注一】 此时色阴已销,仍修三摩地,以穷受阴,故称定中善男子。

  【注二】 于自心中见诸佛心,即是上文所说‘得大光耀’。

  【解】 前文色阴十种魔境,都是从前向后,次第而生。这就是灌顶大师所说‘色境竖发。’此处受阴所现十种魔境,都是各别现起,境同见异,随见成魔。这就是灌顶大师所说‘受魔横开。’色阴既销,剥去色碍粗境,如脱去外衣。此时受阴明白,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内衣,此所以为‘胜相现前’。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不自量,误以为登圣,就会有狂魔〈注〉入其心腑,见人则骄慢自夸,我慢无比,其心甚而至于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成就魔人。

  【注】 世间狂妄之人,不得志而死者,滞魄不生,年老成魔。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销,受阴明白,于自心中见诸佛心,不知仍为受阴所覆,不能进破受阴,前无新证〈注一〉,要想仍回色身,然而色阴已销,无可依托〈注二〉。二俱不能,智力衰微〈注三〉,自处两楹中间,灰心泯志,入中隳地,不见有一事可作,心中枯竭,于一切时中,沉忆不散,以为沉忆久而必有所得,浑忘本修三摩提,误认此即勤精进相,这就名为修心无慧自失〈注四〉,觉悟了就没有什么过失〈注五〉,不能作为登圣的证明〈注六〉。

  【注一】 虽见佛心,若有所得而不能用。

  【注二】 要想重回色身,加功用行,又见色阴已销,无可依托。

  【注三】 既见受阴明白,正好藉奢摩他之力,进破受阴,因为虚明本非真实,进退二者俱不能,是故智力衰微。

  【注四】 因为不达色阴空而不空,受阴有而不有之义,故现大枯竭相。

  【注五】 色阴既尽,正好假托幻色,顿舍沉忆,增修三摩,修治虚明之心。

  【注六】 不同圣证,就是不同于前后坐断,中亦不立。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注一〉,就会有忆魔〈注二〉入其心腑,早晚撮心,系于一处,失于正受〈注三〉,将来必然坠落魔道。

  【注一】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自谓是前后坐断。入中隳地迥无所见,自以为是中间亦不立。一切时沉忆不散,自以为是勤精进相。

  凡此都是作为圣解。

  【注二】 世间狷谨之人,遇事悬心,抑郁而死者,滞魄不生,年老成魔者。

  【注三】 问,宗门下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与此有何不同?

  答,宗门下是开示初机,收摄散心之言。此处是色阴已破,受阴将破之境,不可混为一谈。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销,受阴明白,见胜相现前,慧力过定者,不知增修本定,不能透过此境,见自心即是佛心,以此为坏,故疑自心即是卢舍那〈注一〉,得少为足,亡失恒常审察自己分位,一味溺于悟证知见,了悟即无过失,仍然增修本定〈注二〉,并不是圣证。

  【注一】 前于色阴尽时,见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今又于自心 ,见诸佛心,故疑自心即是卢舍那。

  【注二】 此时仍为受阴所覆,如镜中现相,故不能作为圣证。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自误以为登圣,就会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说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将来必然坠落魔道。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得,从前的故心已灭,历观二际〈注一〉,感到前途艰险,心中忽然生出无尽的忧虑,如坐铁床〈注二〉,如饮毒药〈注三〉,心中不想活,常求别人害他的命,早希望得到解脱,这就名为修行失于方便,明白这个道理〈注四〉,就没有过失,并不是圣证。

  【注一】 过去际和未来际,称为二际。

  【注二】 或冷如冰,或热如火,是为坐立不安之状。

  【注三】 吞亦难,吐亦苦,喻饮食不安。

  【注四】 故心已亡,正好舍旧趣新;新证未获,正好增修本定。

  【解】 古德皆言此与第三见同,据楞严经指掌说为与第三见半同半异,‘言半同者,新证未获,即是前无新证。言半异者,前云归失故居,是欲归托色阴,加功用行,自觉色阴已尽,无可依托。此云故心已亡者,以前于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似觉心光遍满,然彼不过功用暂现,久自销歇,今前境既已销歇,而故心自然不复有矣!古德云:初见道者,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既见道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即斯意耳!’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注一〉,则有一分常忧愁魔〈注二〉,入其心腑,济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或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间,不耐见人,此心为魔习所熏,不能自返,故致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注一】 以虚明为圣证,执舍命为解脱。

  【注二】 世间深厌世故,无力超脱,忧郁而死,滞魄不化,年老成魔者。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注一〉,内心宁谧,自觉安妥稳顺,忽然自有无限喜生〈注二〉,心中欢悦不能自止,这就名为轻安无慧自禁,悟之不以为喜,急寻本修,即无过失,不是圣证。

  【注一】 新证未获,不以为艰,故心已亡,不以为险;但不知增修本定,惟是一味无事,这正是宗门下所谓‘堕在无事甲里’。

  【注二】 但得一时轻安,即以为是得大自在。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注一〉,则有一分好喜乐魔〈注二〉入其心腑,见人即笑,于通衢道路之旁,自歌自舞,毫无忌惮,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死入魔王眷属。

  【注一】 以清净为正定,以轻安为解脱,以欢喜为乐道。

  【注二】 在世间本无正知正见,妄自倨傲,托迹山水,倡狂而死,年老成魔。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得满足,忽然无端心中生出大我慢〈注一〉,如此甚而至于慢与过慢〈注二〉,慢过慢〈注三〉,或增上慢〈注四〉,或卑劣慢〈注五〉,一齐并发,心中甚至于轻视十方如来,何况如来以下的诸位菩萨以及声闻缘觉,这就名为见胜〈注六〉无慧自救,觉悟后诸慢自销,这只是受阴暂发境相,不能作为圣证。

  【注一】 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等,故称为大,若果有实证,则是有端起慢,今以无计有,故言无端。

  【注二】 见劣计我胜,见等计我等,名为慢,又复见等计我胜,于胜计我等名为过慢。

  【注二】 又复于胜计我胜,为慢过慢。

  【注四】 又复于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此以增上心而慢他,故名增上慢。

  【注五】 于有德有智者前,不敬不求,自甘卑劣,反以慢人,故名卑劣慢。

  【注六】 见己为胜,如以慧照,则一切诸法,一性平等,尚不见有一众生可慢,何况于诸佛菩萨等而生慢心,特以无慧自救,故生此诸慢心。悟此则不见己胜,诸慢井销。

  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注一〉,入其心腑,资其邪慢,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设遇檀越谏阻,却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皆属无情,有何灵验?或问:何者为佛?何者为法?却言:现前肉身,既有觉知,恭敬保护,即是真佛,即是常法,何乃不自恭敬,却去尊崇土木,实为颠倒〈注二〉,檀越闻听其言,或疑或信,深信者听从其言,毁碎经像,埋弃地中。

  〈注三〉疑信交抱者,但受其疑;深信其言者,直遭其误〈注四〉。最后都陷入无间地狱。这些失于正受,最后必然坠入阿鼻地狱〈注五〉。

  【注一】 如见慢外道之辈,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

  【注二】 此是魔王借口于人,断灭佛法,欲昌其教。

  【注三】 此是魔教陷人,致造阿鼻地狱之业。

  【注四】 疑者为地狱远因,误者为地狱近因。

  【注五】 闻其说者,尚致如此,况夫本人,岂能免阿鼻之苦。

  【解】 按楞严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灭佛见而已,岂真增长吾慢,反失平等哉!’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注一〉,圆悟精理〈注二〉,得到大的随顺〈注三〉,心中生出无量轻安〈注四〉,自言成就圣位,得到大自在〈注五〉,这就名为因慧获诸轻安澄清之相,悟之则不以轻安自守,不以澄清自任,乘此圆悟之慧,增修本定,自然没有过失,这些境界,正堕在受阴区宇之中,故不是圣证。

  【注一】 精明即是自心,因众生分中,无纯真之心,即以识精元明为自心。

  【注二】 精理即是佛心,佛心虽极精微,仍不离自心之中,这就是于自心中,见诸佛心。

  【注三】 自觉因该果海,果澈因源,因心果觉,两不相违,故觉得大随顺。

  【注四】 回观色阴既销,超然无累,故于其心忽生无量轻安。

  【注五】 此时现见受阴虚明,莹然澄澈,故自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注一〉,则有一分好轻清魔〈注二〉,入其心腑,自觉满足,不求上进,这类人多作无闻比丘〈注三〉,及于命终,觉无实证,毁谤正修无益,佛法骗人,或闻而生疑,或直受其误,成谤法因,断菩提种,故堕无间狱。至于本人,既为魔所著,自然失于正受,自误误人,必然沦堕。

  【注一】 以悟慧为菩提,以轻清为涅槃。

  【注二】 世间不依正觉,修三摩提,只是摄念静坐,稍获轻清,生自足想,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

  【注三】 师心自是,不近善知识,不闻胜妙之法。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体观受阴,唯是虚明妄想,而其所依之体,乃是寂然不动之性〈注一〉,心中忽然归向永灭〈注二〉,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对境不生〈注三〉,心生长断灭解,悟之则无过失〈注四〉,不是圣证。

  【注一】 悟此为真,忘失本修,一味沉空,心相迥寂。

  【注二】 以为即此便是,不假修为。从此无佛可成,无生可度。

  【注三】 纵有心生,亦唯增长断灭之解。

  【注四】 此是受阴将破之际,失于照应,致现拨无因果之相,悟之则不滞永灭,不住空心,止观双运,受阴可破,故无咎。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即有空魔入其心腑,资助其断灭谬解,故谤持戒为小乘,以悟空为菩萨,故于信心檀越前,饮酒吃肉,广行淫秽,自谓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因魔力故,摄其现前之人,谓是逆行,不生疑谤,鬼心入之既久,熏染已深,鬼习喜秽,故食屎尿,与酒肉等。言净秽俱空,自已破佛律仪,又以误言入人于罪,自陷陷他,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正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译文】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之境,深入心骨〈注一〉,心中忽然产生无限爱意,爱极发狂〈注二〉,便为贪欲,这就名为定中研味虚明,内映心骨,安然顺适之境,入于定心,爱极情狂,无慧自持,故误入诸欲,悟则无过失,不是圣证〈注三〉。

  【注一】 不知虚明是受阴之相,故极力研味,毕竟从何处起?不知向性地追求,一味在心中及骨节间跟究。

  【注二】 由此虚明内映,方寸骨节,精莹焕发,自觉安然顺适,故于心中,产生无限爱意,爱极生润,情动发狂,淫境现前,不能自持,故为贪欲。

  【注三】 悟之知是虚明,惟究实性,正是受阴将破之境,故无过失。

  纵使安顺入心,遇境便堕,故不是圣证。

  【正文】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 若作圣解〈注一〉则有欲魔〈注二〉入其心腑,增长其欲念,一向说欲为菩提之道〈注三〉,化诸白衣,平等行欲〈注四〉,信其说行淫者,名持法子,因神鬼之力资其信心,于末法时期,凡愚之辈,被其摄受者,数至于百,多至二百或五六百,甚而至于多满千万,最后身衰力微,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徒众解散,威德既无,旧事发觉,陷于王难,或疑之而谤正,或误之而入邪,皆为入无间地狱之因,失于正受,身必随堕。

  【注一】 不知身骨精莹,为虚明内映之相,以肉身的主人,计身骨为家宝,认安顺为受用,爱极成欲,故感欲魔入心。

  【注二】 即欲顶大自在魔王。

  【注三】 谬谓生生不息,即菩提之道。

  【注四】 谬谓不分自他,不择好丑,平等行欲,即菩提行。

  【正文】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 阿难!如此十种禅那现境,都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这些境象,众生顽迷,不良付量,遇著如此的因缘,迷不自识,自谓登圣,大妄语成致堕无间地狱。你们也应当将如来的话,于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时期的众生,遍令众生,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让天魔,得到机会,保持覆盖保护,使他们能成无上道。

  【正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呓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译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时,受阴尽时,虽然没有漏尽,心离自己的形体,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此凡夫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注一〉,随往无碍〈注二〉,譬如有人熟睡梦中呓语,此人虽则于所说之言,没有别的所知,但他所说的话,已成音韵伦次,令不睡的人,都能明白他的话,这时就名为想阴区宇。

  【注一】 此处应当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因为能离根之体,即是第八本识,一切诸法,都依此识变现,既得此识,即能觉了一切诸法自性如幻,以唯识变故,故知此是觉了诸法自性性意生身。

  【注二】 既得此身已,不唯能现所有六十位菩萨功德,而且能普入诸刹,随往无碍。

  【正文】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 若是动念尽〈注一〉,浮想销除〈注二〉,于觉明心中,如去尘垢〈注三〉,十二类众生,一类一类所有生死,首尾都能圆照〈注四〉,名为想阴尽〈注五〉,此人于此时即能超越烦恼浊〈注六〉,回观想阴之所由生,是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注七〉。

  【注一】 动念即是八识中所含六识种子,以有微细动相,故称动念,动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阴。

  【注二】 六识浮想,皆依此想而起,此想既尽六识中枝末浮想,无所从起,故说浮想销除。

  【注三】 识性觉明如镜,六识浮想如尘,微细动相如垢,此时动念既尽,浮想不生,故言如去尘垢。

  【注四】 首从卵生,尾从无想生,都能圆照,以觉明现前,生死根元,从此披露,如后文云:见请十方十二类生,毕殚其类。

  【注五】 十二类众生生死根元,即是行阴,行阴既现,则是超出想阴,故名想阴尽。此时当耳根圆通中,觉所觉空之际,(前文闻所闻尽时,宛然有个能觉之心,即是第八识中,六识种子,微细动相,今想阴既尽,微细动相亦无,故能觉与所觉俱空。所以不能复真者,犹为行阴所覆故。)

  【注六】 前文烦恼浊文中说‘又汝心中,忆识诵习,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动念既尽,浮想销除,想除识空,故能超越。

  【注七】 超越之后,回观想阴之所由生,即是第八识中所含六识种子,微细动相,融即未分,体通六识,故说融通妄想,枝末浮想,皆依此而起,故说以为其本。

  【正文】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注一〉,不遭十种邪虑,于圆通妙定中,发起神通变化之明〈注二〉,于三摩地中,于圆定发明之境,心生爱慕,于是勇锐其志,精进思惟,贪求变化,更进善巧,其时,天魔得到机会。

  【注一】 受阴虽假名为阴,实无所覆,故名为虚,唯有正受,不受余受故名为妙。

  【注二】 已能成就从凡至圣,意生无碍。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译文】 飞他的精气,附在旁人的身上〈注一〉,由魔力资助他的邪慧,口说相似的经法,其人也不自知是魔附在身上,自言已得了无上涅槃,来彼求善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形貌很快就变为比丘,让人看见,一下又变为帝释,一下又变为妇女,或为比丘尼〈注二〉。或睡在暗室中,身上发出光明。

  【注一】 按楞严正脉说‘受阴尽者,魔不能入其心腑,’故借旁人来迷惑其心。

  【注二】 按起信论说‘座中或现端正男女等相,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等。’

  【解】 世人多好奇,魔因奇所好,故现种种神异,如近代某法师,在外宏扬密宗,自称为观世音菩萨亲传密法,实为可笑,又美国某法师弘扬密宗,在座上讲法,天上地下都大放光明,自称曾亲见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士,至于他所谈佛法,又极为幼稚可笑,信仰他的人很多,把他尊如佛菩萨,其实经文上明明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入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其奈众生好奇,偏要去信他,实在可悲。

  【正文】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译文】 一般人愚迷,不辨邪正,误认为是菩萨,信他的教化,摇荡自己的定心,因而破佛的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喜欢说各处的灾祥变异,或是说如来在某处出世,或是说某处当有劫火,或是说某处将有刀兵,令人恐怖,令人的家资无故耗散〈注〉。

  【注】 一般愚人,不辨真伪,听说某处有佛出世,即倾家供养,希求接引,听说何地有劫火刀兵,即竭其家资,希求解免。

  【正文】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类名为怪鬼〈注一〉,年老成为魔〈注二〉,恼乱修禅人,久久所附之人,色力衰微,魔心生厌,其人定慧俱失,魔心生厌,此时魔即去彼人体,此人魔既不附,即无威德,执法者即罪以扇惑众心,株连余党,故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应当先警觉〈注三〉,不入轮回,若迷惑不知,为天魔恼乱,最终必堕无间地狱中。’

  【注一】 前文言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注二】 作鬼既久,通力殊胜,兼知修有漏福,故为天魔收为伴侣,亦属天魔之类。

  【注三】 阿难此时,位在二果,受阴尚未尽破,何况想阴,将来进修圆通,必经此境,故教以先当警觉,离爱离思离求,一味策修,穷尽想元,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自然不入轮回。

  【正文】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译文】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在三摩地中,心爱游荡〈注一〉,故飞其精思,贪求经历〈注二〉,其时天魔得到机会。

  【注一】 已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故心爱游荡。

  【注二】 故飞动其心,精进思惟,贪求神通。

  【正文】 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译文】 飞其精气,附著于人,口说相似之经法,扇惑众心,其人也自言得无上涅槃,其人也不觉知魔著于身,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注一〉,敷座说法〈注二〉,自形无变〈注三〉,凡在座听法者,皆见自己身体坐在宝莲华上,自己全身化成紫金光聚〈注四〉,一众在座之人,各人都自见如此,大家都欢喜庆幸,以为是未曾有的瑞相。

  【注一】 此亦为邪精所转,应求而来。

  【注二】 欲以惑乱其心,为说神通妙用,最胜游历法。

  【注三】 意欲显无作无为,而妙用自具。

  【注四】 座已同于佛座,身亦同于佛身,则不离本处而遍至十方,当可希冀。

  【正文】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译文】 众人愚迷,以为菩萨,复以淫境相惑,而纵逸其心,破佛律仪,而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注〉。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后,心生倾渴,日亲日近,时熏时染,邪见日兴,正见日晦,致令种智销灭。

  【注】 此是好游历者旧习,故为贪游历而说。

  【正文】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魃鬼〈注〉,年老成魔,恼乱是人,终而厌弃是人,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当预先警觉,不致坠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即会堕入无间地狱中。

  【注】 魃鬼的本因是以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在三摩地中,自觉定心绵吻〈注一〉,于是澄凝其心,精进思维,贪求契合真实圆通体用〈注二〉,其时天魔得到机会。

  【注一】 吻合菩萨上同诸佛,下合众生之德。

  【注二】 贪求契合真实圆通体用,此心固善,然有爱有思有求,即自开*衅*端,故为魔所乘。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译文】 飞其精气,附于人体,口说经法,其人自己也不知魔著于身,自说已得无上涅槃,来在贪求契合人中,敷座说法,自形和听法诸人,外形都无迁变,而使听者,在未闻法之前,心自开悟〈注一〉,念念移易,或得宿命通〈注二〉,或得他心通〈注三〉,或见地狱之苦,或知人间好事或恶事〈注四〉,或是口说偈赞,或是自能背诵经言〈注五〉,各各欢娱同庆,共感希有。

  【注一】 因贪求契合,故相似得圆通之体。

  【注二】 此下皆相似得圆通之用,知过去未来之事为宿命通。

  【注三】 知他人心中之境。

  【注四】 此皆相似吻合凡心。

  【注五】 此皆相似吻合圣心。

  【正文】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译文】 众人见其无端便能说法,无端令人开悟,就惑为菩萨,于是缠绵恩爱,密结于心,信其教而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注一〉,某佛为先佛,某佛为后佛〈注二〉,其中亦有真佛假佛〈注三〉,男佛女佛,菩萨亦然,众人见故,洗涤本心〈注四〉,易入邪悟。

  【注一】 以欲顶魔王为大佛,其他各怪为小佛。

  【注二】 以怪鬼魃鬼二鬼为先佛,蛊毒鬼等七魔为后佛。

  【注三】 过去佛像,无言无说者为假佛,现前肉身敷座说法者为真佛。

  【注四】 洗涤本所修心,改修魔业。

  【正文】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魅鬼〈注〉,年老成魔,恼乱此人,久久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终于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应当先觉,不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必堕在无间狱中。

  【注】 前文言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注一〉,穷览万物生化之情,根究性之终始,故精爽其心,贪求辨析〈注二〉,其时天魔得到机会。

  【注一】 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在定中露出微细动相,不知此是六识种子,根本想阴。

  【注二】 贪求辨别物理,分析化性。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也不知魔精附著于身,也自说已得无上涅槃,来在求物化本元的人中,敷座说法,身上自然具足威神,能使座下听众,虽未闻法,自然心伏,这些人将佛涅槃法身,即是现前我的肉身,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并无别的净居和金色相,其人信受其教,忘失先欲探求物化本元之心,舍命皈依,将魔作佛。犹以为得未曾有。

  【正文】 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译文】 此类愚迷之人,惑其为菩萨,惟究现前身上,惟有贪欲之心,计其为生化之元,故致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无知之辈,信这种污秽之言。

  【正文】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蛊毒厌胜恶鬼〈注〉,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最后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应当先觉,不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必堕无间狱。

  【注】 前文言其本因,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又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此处名魇胜者,言魇人之力最胜故。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注一〉,周流精研〈注二〉,贪求冥感〈注三〉,其时天魔得到机会。

  【注一】 自觉想阴未破,胜用未圆,欲求圆通知识,圣位菩萨,悬应自心,资发神慧。

  【注二】 现意生身周遍流转十方世界,精心研究诸善知识及菩萨。

  【注三】 贪求冥相契合,以期至于感格圣应。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于身,也说自得无上涅槃,来在求感应的人众中,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宛然深修久证,于是心生爱染,不能舍离,愿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徒众,心知此先世师,本是善知识,别生为法相爱之心,如胶似漆,黏不可解,得未曾有。

  【正文】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译文】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染其邪行,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注〉,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之言,遗失本所修心。

  【注】 以欲顶魔宫为大光明天。

  【正文】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疠鬼〈注〉,年老成魔,故来恼乱是人,久而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当先觉,不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注】 前文疠鬼远因,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在爱深入,克责自己,辛苦勤求,乐处阴寂,贪求宁静寂谧之境,以为即此可以入圆定,不知三摩地中,不容起心动念,才有爱乐,即启魔径,故其时天魔得有机会。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在身上,也说自己得了无上涅槃,来在求阴人静的人众中,敷座说法,令其听众,各知过去的本业,或于其处,对一人说,你现在虽然未死,但已作畜生,命令一人,在后面踏著他的尾巴,马上使他不能起身,于是众人看见,倾心钦伏,设若有人起心,马上就知道他起心的根原。在佛的律仪之外,更加精苦,(如食生米断五味等)诽谤比丘,骂挂徒众,讦露人的阴私之事,不避人讥刺嫌怨,口中喜欢说未来的祸福之事,及至到了时候,一丝一毫都准确不误。

  【正文】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这是大力鬼,年老成魔,来恼乱是人,久久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应先有警觉,不入轮回,如迷惑不知,最后必然堕无间狱。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精勤辛苦,各处研寻,贪求宿命所遗之物,其时天魔得到机会。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绝不觉知魔著在身上,也自言得了无上涅槃,来在求知的人众中,敷座说法,此人无端在说法之处,得到大宝珠,此魔或有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与其他珍宝,简策〈注一〉符牍之类奇异之物,先授与其人,后附著在他身上,或引诱听众,有明月珠,藏在地下,照耀其处,此诸听众,从未见此异事。平日多食药草,不吃美味饮食,或有时日食一麻一麦,身体仍很健壮,因为魔力支援之故,诽谤比丘,骂挂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藏匿之处,跟随其后,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注二〉。

  【注一】 韦编名策,竹削名简,竹刻为符,木片为牍,春秋左传叙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注二】 此皆魔力所为,显其诡异。

  【正文】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是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弟子,潜行世间五欲,或是盲修精进,纯食草本无定行事,一味恼乱是人,久而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你当预先警觉,不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必堕无间狱。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在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等到机会。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也确不知道是魔著在身上,也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在众求通的人中,敷座说法,此人或是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在所听四众头上,这些人头上火光,都有数尺长,也无热的感觉,并不焚烧,或是在水面上行走,和在地上走一样,或是安坐在空中不动,或是钻入瓶内,或是处在囊中,或是穿墙入壁,毫无障碍,唯于刀兵,不能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的礼,诽谤禅律,骂挂徒众,讦露人的阴私之事,不避人的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这都是魔鬼的力量迷惑人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真实的现象,赞叹淫欲,将诸淫秽行为,以为传法。

  【正文】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为天地间大力的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等,和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注一〉,或是龙魅〈注二〉,或是寿终仙〈注三〉,再活为魅,或是仙期已尽,计年应死,但其形体不化,为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久而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于难,你当预先警觉,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必致堕无间狱。

  【注一】 一切草木,多年吸收日月精华,皆会成为精魅。

  【注二】 并非天龙,而是其他精魅,托生于龙种者。

  【注三】 修仙不成而寿终者,再寄其形而为魅者。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注一〉,贪求深空〈注二〉,此时天魔等到机会。

  【注一】 于八识体上,露出根本想阴,微细动相,于是心爱入灭,观一切诸法,犹如幻化,研究根本想阴,微细动相,必期于尽。

  【注二】 不惟心境俱寂,兼求隐显自在。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在身上,也说自己得了无上涅槃,来在求空的人众中,敷座说法,在大众中,形体忽空,众人都无所见,一下又从虚空突然而出,忽有忽无,存没自在。或现其身,透明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旖檀香气,或大小便,味如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没有来生,与乎凡圣,虽然得到空寂,却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也得心空,受其断灭之见,说没有因果。

  【正文】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注一〉,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注二〉,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即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你当先警觉,不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必堕无间狱中。

  【注一】 黑气相迫日薄,蔽其精耀日蚀,即今之日月蚀也。然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光华周遍散注,当薄蚀之际,不得散注,直贯于地,地上之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得之可以久生。

  【注二】 或为物仙,或为禽仙,或为兽仙。

  【正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译文】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在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注一〉,贪求永岁,舍弃分段生死,希求变易生死,望细相〈注二〉常住,此时天魔等到机会。

  【注一】 机即是微,即指微细动相。

  【注二】 希求微细动相常住。

  【正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译文】 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是魔著在身上,也说自己得了无上涅槃,来在求生的人众中,敷座说法,好说他方和此地往还无阻,或是经过万里之外,瞬息再来,都能在彼方,取得物品,或是在一处,于一处房内,数步之间,可以令人从东壁到西壁,急行多年走不到,因此博得人的信心,疑是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都是我的儿子,我生诸佛,我造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而得。

  【正文】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注一〉,使其眷属如遮文茶〈注二〉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注三〉未发心者〈注四〉,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注五〉,其修行人,亲自观见〈注六〉,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注七〉,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注八〉,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你当预先警觉,不要陷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必然堕入无间狱。

  【注一】 欲界第六天顶之魔王天,以无出离心,故名住世。

  【注二】 遮文茶意为嫉妒女,即魔女。

  【注三】 毗舍童子即毗舍阇鬼,又名毗舍遮。意为啖精气,以其能吃人及五谷精气故。

  【注四】 毗舍童子本属四天王所辖,本应覆护世界,保绥真修,而乃附人来惑,以其蒙昧,未发护世之心。

  【注五】 上文说飞精附人,与之为师,此处是不因师教,亲自观见者。

  【注六】 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许以长命之术,使其不惧损身。

  【注七】 自见魔现,与之行欲,他人不见,谓彼独言独听。

  【注八】 前者因师受惑之人,未详其是魔精所附,故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正文】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译文】 阿难当知,此十种魔,于末法时期,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己现形,都说自己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的律仪,过去诸恶魔师,与魔弟子,都是以淫传淫,淫淫相承,如此前魔邪精,魅其后入心腑,举世不觉,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掉正遍知,堕入无间狱。

  【正文】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译文】 你现在不须先取寂灭,纵然得到无学,仍要留愿入于末法之中,起大慈悲心,救度正心具深信的众生,使他们不著魔,得到正确知见,我现在度你,已出离生死,你遵从佛的言语,即名为报佛的恩。

  【正文】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 阿难!如此十种禅那中所现境象,都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此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遇上如此因缘,迷惑不能自识,以为登圣,大妄语造成后,将来必堕无间狱中,你们必须将如来所说言语,于我灭度之后,传示于末法时期,遍令众生,能明白开悟此义,不让天魔得到方便的机会,保持覆护众生,能成就无上觉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