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真空观》(牛实为)

华严经 | 作者:牛实为 [投稿]

  华严经真空观

  第一章  华严胜会

  此章是《行愿品》第五、六、七部分。原经前面的第一到第四部分,主要是研习此经的先哲讨论教起因缘、教门权实等问题,属于总体性理论。此简释本以原经的修持实证为主,故未涉及前面的四部分,直接从阿难尊 者昔门亲自闻佛说法开始。

  (一)菩萨五千向佛聚会(行愿品第五)

  如是我闻(阿难自称)一时佛在宝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普贤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按普贤菩萨行愿所生,则有下列152位菩萨)

  十类胜智菩萨,十类幢菩萨,十类光菩萨,十类藏菩萨,十 一类眼菩萨。

  十类冠菩萨,十类髻菩萨,十类焰光菩萨,十类聚菩萨,十类声菩萨,十类出生菩萨,十类吉祥菩萨,十类自在王菩萨,十类音菩萨,十一类觉菩萨。

  (以上总共菩萨位数是51+101=152。其中51位菩萨是总表五位,101菩萨则别表十地。普贤与文殊为总称,152则为别名。圣人无名,为物强名,名虽千差,德行则一。德行皆俱,不可备举;随宜标名,具有深义。)?

  简释

  如是一部经典为昔日阿难尊者亲自闻佛所说。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如》即《真空》,《是》即《妙有》。《一时》意谓说法时多,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称一时。佛有三身,即法身佛名为毘卢遮那佛,居于寂光土;报身佛名为卢舍那佛,居于实报土;应身佛名为释迦牟尼佛居于方便土。此经所称之佛为毘卢遮那佛,是以净土寂光徧照一切处。室罗筏城为中印度古代仙人修道处。逝多林给孤独园是精舍之园名,给孤独者救济所用之基地。大庄严楼阁意谓:所证法界,体无不周,故称为大;德无不备,名为庄严;依体起用,二智重成,故名楼阁。?

  菩萨意谓菩提萨埵:菩提为所求佛果,萨埵为所化众生;就悲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故称菩萨。摩诃萨意谓四大:愿大求菩提,行大利众生, 时大阿僧祇,德大功无量。

  五千人源于五方,各有十位,共10×5=50位;每位各有十度共10×50=500度;每度各摄十人,共10×500=5000人。如是修因,证入果海。?

  普贤与文殊二大圣为佛之助化者,故居上首。普贤意谓:体性周徧名为普,随缘成德名为贤;德周法界为普,至顺调善为贤。文殊师利意谓妙德:文殊为妙,师利为德;因主于般若,了了见性,故称妙德;凡所施为, 无不吉祥。

  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一切皆从普贤菩萨行愿所生:(1)所行无碍,普遍一切诸佛刹故;(2)现身无量,亲近一切诸如来故;(3)离诸盖障,如净月轮,普现一切诸佛神变故;(4)得现觉智,悉见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故;(5)得无量明,照—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6)具无碍解,以洁净辩,于无量劫,说佛功德无穷尽故;(7)住最胜智,犹若虚空,所行清净无染着故;(8)无所依止,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色身故;(9)离诸翳障,了知众生、我、人、寿者,皆非所有故;(10)智慧普遍,犹如虚空、依大光网、照法界故。??

  简释

  (1)与(2)合释:徧一切诸佛刹,即知所行无碍;近一切诸如来,始知诸佛无量。(3)与(4)合释:离却所有障盖,净月轮光照徧;现觉十眼圆明,始见诸佛大用。(5)与(6)合释:照彻佛法大海,始得无量光明;说佛功德无量,具四无碍辩才。(7)与(8)合释:所行清净无染,胜智犹如虚空。(9)与(10)合释:了知众生本空,方离诸翳 业障;光網普照法界,始悟智周如空。

  复与五百声闻众俱,其诸声闻有威德:(1)悉觉真谛,皆证实际;(2)深入法性,永出诸海;(3)依于如来,虚空境界;(4)离结解缚,不着依处;(5)其心寂静,犹如虚空;(6)于诸佛所,永断疑惑;(7)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简释

  依声悟道,故称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真正声闻。(1)于真四谛,悉皆了觉;正性离尘,皆证实际。(2)所学已穷,深入法性;由阙大悲,出自有海。(3)依佛功德,是谓如空;一切诸法,无生无灭。(4)舍分断因,离结解缚;凡所约束,悉皆断离。(5)舍种子识,无有依处;心善解脱,寂如虚空。(6)心定于一,恒居佛性;慧善解脱, 永断疑惑。(7)明非定性,皆可迴心;于佛大智,以信得入。

  复与无量诸世主俱,(1)已曾供养无量诸佛。(2)常勤利乐一切众生,与诸众生为不请友。常勤守护无归向者,不舍世间殊胜智。(3)(此智)从诸佛教境界而生,护持如来所有正法。(4)起大誓愿,不断佛种。(5)从行、愿、力,生如来家。(6)专求如来一切智智 。

  简释

  无量意谓:无量色类,一一各有无量眷属。

  (1)无量世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

  (2)无缘普应,故不待请;愿悲深切,护念初心,遍救无归。不舍世间,意谓悲心常在人间;入殊胜智,意谓不滞空有,又具空观,名为方便 智。依空涉有,名殊行胜;度而无度,故常不舍;亦无爱见,处而无厌。

  (3)此智名为根本智,依如来教,从真境界(真空态)而生,但生而无生。後来智是从佛教兼事境而生。二智即生,则生菩萨。护持如来正法,意谓:如有邪徒扰乱正法,则立身护持,此谓权智。心冥至理,理法周全,就是实智。修理趣果,在护行果,则通权实。护即守护,持谓任持。离佛 大智,则无正法;故说护持如来正法。

  (4)修持行者应起大誓愿,不断佛种。应将佛学种子栽于众生心田,愿尽生物界,教化不断。

  (5)生如来家,其位有四:(一)菩提心家,初住发心,即名为生;(二)生圣教家,从圣教而得生;(三)生理体家,初地证如,理体不变,开始往生;(四)无生忍家,八地以上,方为得生。今论行愿为因,生家为果。 义通四种,正在後二,就是生理体家与无生忍家。

  (6)专求意谓一心一意,毫无余想。一切智就是根本智,此智之後,所加之智为後得智,故称智智。

  (二)大众念请,净土现相 (行愿品第六)

  时诸菩萨及大声闻、世间诸王,并其眷属,咸作是念:(1)如来境界,(2)如来智行,(3)如来神通,(4)如来力量,(5)如来无畏,(6)如来三眛,(7)如来所住,(8)如来最胜,(9)如来三身,(10)如来种智。(此十智),一切世间、诸天及人,(1)无能通达,(2)无能趣入,(3)无能信解,(4)无能遍知,(5)无能分别,(6)无能思惟,(7)无能观察,(8)无能拣择,(9)无能开示,(10)无有能令众生悟入。

  简释

  (1)如来境界,广则无量,各有二种:一为所缘境,即真俗二谛;二为分齊境,即佛大智与诸功德。《准瑜伽论》指出,如来境界有五:一是有情界,二是无情界,三是法界,四是所调伏界,五是调伏加行 界。此五界唯佛能知,唯佛能具,称为佛境。

  (2)如来智行意谓以智为体,任运而行。《深密经》指出,文殊问佛如来,所行与境界二者如何区别。如来答云:“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思议无量功德庄严净土;如来境界谓五界差别。”在此处,境界多明所缘,所行唯属佛德。总之,不外两行:一为智行,一为悲行。真实行是如来行,谓之智行;无碍行是如来行,谓之悲行。如来游法性空,观生死海,悲摄众生。《涅槃经》说:“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 槃。”亦通体用,不出悲智。

  (3)如来神通意谓:所为不测,名之为神;所作无碍,称之为通。此经论述畧有三种神通:一为法智通,二为神足通,三为幻化通。

  (4)如来力量,广大无边。文殊告诸比丘说:为欲成就一切众生,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密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切力。如是次第,为一切 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是为如来力。

  (5)如来无畏意谓无所畏惧。一般为四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惧,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 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6)如来三昧意谓《等持》,即此心住于一境,平等而久持,故与定散二心相通。《唯识述记》指出:“等持者,平等持心;但于境转,故名为 等持,兼通定散。”

  (7)如来所住,即初会(法会)佛地,意谓地德分位。根据此经,通收万德,广则无量。如来大乘同性经说:“体不出五:清净法界,四智菩提。以斯五法,摄大觉性。”佛地论说:“要唯有二,即真理、妙智,融而

  无碍,是诸佛地;并有生成、住持意义”。或谓常住大悲,也是—义。

  (8)如来最胜,意谓所作任志,无碍成就,所谓摄无能摄;凡所施为, 无所不摄。最胜自在,又无能摄。

  (9)如来身摄及六根与身、口、意三业。以身为总,有总必有别。身通十身,智导根业,所以相合。

  (10)如来智即是意业。依《唯识论》,果位智强,故《意》名《智》。 若按此经,佛心、意识,均不可知,故名为种智。

  以上如来十种实相,玄妙难思,凡圣莫测:(1)智慧不能通畅,故无能通达;(2)心行不能实证,故无能趣入;(3)玄妙莫测,故无能胜解;(4)广大无边,故无能遍知;(5)深奥无底,故无能分别。(6)玄而又玄,故无能思维;(7)寂静无形,故无能观察;(8)圆融无碍,故无能拣 择;(9)法义玄妙,故无能深解;(10)词辩渊博,故无能悟入。

  唯除(1)诸佛加被之力,(2)佛神通力,(3)佛感德力,(4)佛 本愿力。(5)自宿世善根力,(6)亲近善友力,(7)深净信解力,(8)广大志乐力,(9)趣向菩提清净心力,(10)求一切智广大行愿力。唯愿世尊以方便力,随顺我等及诸众生:(1)种种心量,(2)

  种种信解,(3)种种智慧。(4)种种言辞,(5)种种名字。(6)种种证得,(7)种种地位,(8)种种根清净,(9)种种意方便,(10)种种心境界,(11)种种依止如来功德。随能听受诸所说法。

  简释

  唯愿佛之法力加持,六自根力欣然承受,这就表示前缘後因, 有佛加被力,则能通达;乃至广大行愿,则能悟入。

  在前缘後因的基础上,接着一段是诸佛以缘随器,共11句:前五句 通达凡圣,後六句偏重菩萨。最後总结,随能听受所说诸法。

  显示如来(1)往昔趣求一切智道,(2)往昔所趣菩萨大愿,(3)往昔所净诸波罗密,(4)往昔所证诸菩萨地,(5)往昔圆满诸菩萨行,(6)往昔所乘智庄严道,(7)往昔所行诸清净道,(8)往昔出离殊胜法海,(9)往昔所起游戏神通大庄严海,(10)往昔所集无量本事相应行海。

  普徧显示(1)如来现前成正觉门神通智海,(2)如来自在转法轮海,(3)如来神通净佛刹海,(4)如来调伏一切众生善巧方便海,(5)如来开示一切智城,(6)如来显示诸众生道,(7)如来善入一切众生、生死之处,(8)如来普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

  (9)如来普为一切众生、说施功德,(10)如来所说一切众生种种心行,(11)如来普为一切众生演说教诫,(12)如来能收三昧神通,现众影像。??

  简释

  (1)此处之智道意谓原因,总明求佛加持之因,即趣求智海;(2)所起大愿就是菩提心愿,也就是回向大愿;(3)波罗密就是所行之行,净除障碍;(4)诸菩萨地就是通常所住的十地;(5)诸菩萨行就是波罗密行,菩提法分行神通海,以及成熟有情行;(6)所乘智庄严道就是乘海,也就是一乘无量乘,运诸菩萨从因到果;通达万行,智为上首;(7)所行诸清净道,就是助道海,聚积一切菩提资粮,无量助道;(8)出离殊胜法海,就是消除业惑,证契真理。不断而离为殊胜出离法海;出离是用,殊胜是体;(9)游戏神通大庄严海,就是神通海,以神通为庄严;(10)本事相应行海就是宿智海,因为宿住大智,今请本师往昔所行,持加本事, 本事涉及往昔。

  上面十句偏重往昔本事,是为善因:下面十二句则说今果。果之为用,深广无边。(1)成正觉门就是佛海,或神通智海:不离一毛端,于一切毛端成正觉。一一毛孔所有刹海,佛都于中坐道场。(2)如来自在转法轮海,即演说海。一毛端处所有佛,于一切刹土极微数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3)正必有依。净刹有二:一为方便净,修万行因,得净土果;二为神通净,能以神通力令法界染习皆能清净。(4)依正既具,必化众生;随众生根,教化调伏。(5)教化众生,须开菩提及涅槃城;城意谓防非,是解脱海。(6)众生道就是众生海,显示众生行业为正果之因。(7)徧入化处,常处生死随物寿限,即寿量海。(8)欲得依正,须作福因,即安立海,安立法式。(9)令成因行,须说功德。(10)意业心行轮,令心意清 净。(11)语业教诫轮,令语言道断。(12)身业神通能,令转大法轮。

  如是等法,惟垂大悲,普为开演。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一切大众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满虚空,徧周法界。入于师子,频申三昧。

  简释

  频申意谓奋迅,师子奋迅时,张开诸根身毛如树,现威怒哮吼之相。借此表象,佛入此三昧(大定),即奋大悲法界之身,开大悲之根 门,现应机之威力,使外道二乘慑伏。详述于下。

  神以知机,领众请念;故入大定,正显以心传心。文中四悲各有二义:入定所依之身;欲入深定,全依大悲为体。佛有大智大定等门,数过尘算;今欲利生,唯依悲门。凡所益物,皆以大悲为先导。悲智相导,互为方便。于是充满虚空(真空),帝网重重;周徧法界,无处不入。?

  涅槃经《师子吼品》指出: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利,早晨出穴而吼。《离世间品》指出: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足,正念以为愿;慈眼智慧首,项系解脱绘。胜音空谷中,吼法怖众魔。?

  本段先以十法,合彼师子;然後归依涅槃,共为十一事。十法是:(1)以同体大悲为身,身就是本体;(2)以增上大悲为首,首就是上首;(3)以大智大慈为眼,此眼遍视;(4)纯以智慧为牙爪,穿彻一切;(5)以大悲方便为振尾,震动十方;(6)总取四悲为足,足行万里;(7)以法界三昧为窟,潜藏万法;(8)以无缘大悲为门,出入方便;(9)体、用无碍为

  频申,一切自在;(10)以四无碍广演、证入法界法门,以为哮吼,决定宣说—切众生本体,与如来同一法界。(11)—证已见,一切皆证;如此 师子,足真师子。

  下面解释上述十一事:(1)摧破一切魔军及于法界诈为师子;(2)示众神力以及十智等无量力,如来威力不可思议;(3)现净法界土,佛所住处;如逝多林给孤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皆得见;(4)引导邪见诸凡夫等能知归宿处;(5)安抚生死恐怖群党,告知世间皆如梦幻;复能具足普贤行,得佛功德而能无坏;(6)让

  无明众生觉悟,得清净光明,于一切法,离诸暗障;(7)为行恶法者能舍去而放逸,生起十种无疲厌心,能摧破一切外道及邪论;(8)有诸菩萨皆来归附,十方菩萨,悉皆云集;(9)调整二乘舍却憍慢,举失顯德;(10)教诲诸菩萨悉能顿悟,生起大用,广说其相;(11)以庄严正见教诲四类众海,不怖一切邪魔党侶,此党侶悉皆畏退。

  入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以下就是净土现相)??

  简释

  入三昧意谓入大定,方能现相;精义入神以致用,寂然不动无不通。三昧就是法之体;依体起用,一切世间普皆严净。?

  下段全文则敍述此园林有二严境界:首先是以正显严,即器界严;接着说明严之所因,即智觉严,所谓智正、觉严。器界严有三,即重阁严,园林严,虚空严(真空严)。这就是从狭到广,说此三严;实际上指出三缘表象:阁表自体缘起,林表有为缘起,空表无为缘起。三缘互补是有为与无为:既无 障碍,即是自体;又显差别,三不相离。

  于时,此大庄严楼阁,忽然之间,高广严丽,徧周法界。金刚为地,众宝严饰;如意宝網、无能胜幢列布其中。无数宝华及众摩尼,普散其上。一切实聚,处处盈满。毗瑠琍宝以为其柱;光明照世摩尼宝王,以用庄严。阎浮檀金及诸摩尼,用徧严饰。一切众宝、门闥牕牖,含辉交映,相望间列。阶梯轩槛,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奇形异像,如诸世主。一切众生,种种相海,摩尼宝网以覆其上。于诸门侧,悉建幢旛;一一严事,各各流光,徧周法界。于楼阁外,阶塔栏楣,其数无量,不可称说;无不咸以摩尼所成;众雜妙宝,周徧严饰。

  简释

  此段说明楼阁庄严,高而无上,广而无边;严饰严丽,備如下说。徧周法界,语广分量,定契心体,不见内外。即事会真,破情显法:自内而观,同真性故;自外而观,不坏相故。阁外有林,林外有空;三重广狭,庄严各异。此即事理交彻,十方三际,无不圆融。金刚为地,心地坚故;众宝严饰,性功德故。如意寶网,无心而现;交络隱映,不相碍故。

  无能胜幢,一切最胜,超物表故;列布其中,无不周故;无数宝华,万行因故。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令逝多林忽然广博,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以不可说宝,庄严其地。无数摩尼实以为垣墙。宝多罗树,庄严行列。其间复有无量香河,香水盈满,湍激洄复。一切寶华随流右转,演出一

  切佛法音声。不可思议、宝芬陀利华,菡芳芬敷。一切妙宝、波頭摩华、鲜荣布护。不思议数、妙宝华树,高显荣茂,列植其岸。不思议数、种种杂宝、台榭楼观,于其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宝网之所弥覆,阿僧祇摩尼宝放大光明。阿僧祇、众杂妙宝,庄严其

  地。蕴众香藏,腾出香云,香气氤氲,普熏法界。

  复建无量种种宝幢:所谓无量宝香幢,无量宝衣幢,无量宝旛幢,无量宝缯幢,无量宝华幢,无量宝璎珞幢,无量宝鬉幢, 无量宝玲幢,无量威德宝网幢。

  无量摩尼宝王伞盖幢,无量光明普照摩尼王幢,无量演出一切如来名号、圆满音声摩尼王幢。无量师子游步摩尼王幢,无量说一切如来本事相应行愿海、摩尼王幢。无量普现法界差别影像、 摩尼王幢。如是一切诸妙宝幢,周徧十方,处处严饰。

  简释

  此段说明园林庄严:佛以神通力令逝多林庄园忽然广阔无边,有不可说极微尘数佛刹及诸佛世界,有不可说宝、庄饰其地。地下有无量香河,香水湍激,演出种种佛法音声;有不可思议数妙宝华树列植河岸。 岸上有不可思议数杂宝台榭楼观,摩尼宝网覆盖其上,放大光明。

  又建有无量种种实幢:宝香幢、宝衣幢、宝旛幢、宝缯幢、宝华幢、宝璎珞幢、宝鬘幢、宝铃幢、威德宝网幢、摩尼宝王伞盖幢、无量光摩尼王幢、如来名号圆满音声摩尼王幢、师子游步摩尼王幢、如来本事相应行海摩尼王幢、法界差别影像摩尼王幢,如是等宝幢周徧十方,处处严饰。

  尔时逝多林上空之中,有不可思议天宝宫殿诸楼阁云,复有无数香树云不可说,须弥山云不可说,技乐云出美妙音、歌赞如来不可说,宝莲华云、徧覆庄严不可说,宝师子座云、敷以天衣、菩萨座上、嘆佛功德不可说,天王形象摩尼宝云不可说,白真珠

  云不可说,赤真珠宝楼阁云、徧覆庄严不可说。一切坚固金刚珠云、雨庄严具,如是一切宝庄严云、皆悉尽于虚空法界,周徧严饰。?

  简释

  此段说明逝多林上空周徧严饰。此真空有不可说各种宝庄严 云,尽于真空,周徧法界。

  何以故,(1)如来所种清净善根不思议故,(2)如来所成白净法聚不思议故,(3)如来威力秘密加持不思议故,(4)如来神变能以一身普遍一切诸佛世界不思议故,(5)如来能以神力、普令十方一切诸佛及佛国土皆入其身不思议故,(6)如来能于一极微尘中、普现一切差别世界不思议故,(7)如来能以一一毛端、现过去际、一切诸佛出兴次第不思议故,(8)如来能于一一毛孔放大光明、一一光明悉能显照一切世界不思议故,(9)如来能于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变化云、充满一切诸佛刹土、不思议故。(10)如来能于一一毛孔普现十方一切世界,成住坏劫、不思议故。

  简释

  此段说明前三段庄严之原因,足由于如来之德归纳有十种不可思议力:(1)宿善根力,(2)无漏智力,(3)众福威力及加持力。(4)到(10)为神通自在力:(4)止徧于依,(5)依正入正,(6)依中现依,(7)正中现正,(8)出光普照,(9)出用周徧,(10)成坏相依,正中现

  依;成处有坏,坏处有成,是为显深;于一毛孔中各见成坏。以上共十力不可思议,以显无尽。

  如于此逝多林、给孤独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见。所谓见如来身徧逝多林菩萨众会,各各圆满。(1)见普雨一切庄严具云,庄严建立;(2)见普雨一切宝威力光明云,照耀法界;(3)见普雨一切摩尼宝云,周徧庄严;(4)见普雨一切庄严盖云,覆一切刹;(5)见普雨一切天空变化云,皆妙严饰;(6)见普雨一切华树云,其花开敷,犹如海藏;(7)见普雨一切缯彩云,盘旋宛转;(8)见普雨一切衣服云,缤纷而下;(9)见普雨一切华鬘璎珞云,相續不绝;(10)见普雨一切烧香云,其云旋转如众生身;(11)见普雨一切宝华网云,周徧庄严,相续不断;(12)见普雨一切末香云,香气周流,弥布十方;(13)见普雨一切众宝幢旛云,天女执持,周旋

  空界;(14)见普雨一切宝蓋云,其界周圆,众宝所成,微妙莲花庄严其上,流出乐音,声闻法界;(15)见普雨一切宝师子座云,如诸众生。所有形象、杂宝鬘网,璎珞庄严。

  简释

  最後总结说明逝多林佛国土、清净庄严扩充到十方一切法界、真虚空界;所谓如来身徧逝多林菩萨众会,能于一切世界见到,处处圆满。具体说来又有上述十五种庄严云。普雨意谓佛之说法如雨,普度无量众生;云表示众多聚集之貌,又如云之聚集于无心。所谓“多数大身,重重无碍,是为云象”。或谓“浮云无心,龙吟则起;菩萨无住,佛现如来”。这就隐喻十五种云,各显妙化:流出法音,声闻法界;显现形象,庄严无量。

  (三)远集新众,十方显佛 (行愿品第七)

  《远集新众》涉及三大内容:集彼同证,各方仰慕大会;显三昧力,菩萨都来聚会;显大作用,如来十方现相。此三大内容,从方法论来说, 是陈述大会起因;从认识论来说,是佛力显示十方。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住此师子频申三昧(前面敍述到世尊入于师子频申三昧,此处则扩充到法身如来、通达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住此师子频申三昧。)

  简释

  当时每个世界各有诸佛与菩萨。由于法身如来,光照十方世界,各方菩萨感应道交,以智慧光明,分途从各自佛土道场,来到娑婆世界逝多林上空、毗卢遮那佛所;各以神通力兴起各方的十种供养云(此云是真空寂照,重重无碍),充满法界。既至佛所,既顶礼佛足。供养毕已,即以神通力于各方上空,化现出庄严楼阁。十种楼阁中,各有真空寂光照耀十方与莲花师子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以大如意摩尼宝网覆盖其身。

  十方世界景象与诸佛菩萨智慧功能,属于超常的心灵形态,与自性真空有关,不涉及物质成分,只能自证,非语言文字所能说明。有远见的科学家已提出两种理论:多世界设想与心灵光子。美国学术界已成立心灵学会,日本开始研究心灵文化。飞登月球的指挥长康拉德,当时脱离地心引力,感到自己不存在;然而思路清楚,看到宇宙空间奇光异色的彩云。回到地球后他研究“开放的宇宙与开放的心灵”。超导理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瑟弗逊研究“超觉静坐”(高层次的入定)与“超常智能”的关系。当然这些前沿科学理论不是针对十方世界与诸佛菩萨智慧提出的,但可以用来作为“比量”,体会华严经关于三昧大定中的各类现象。

  三昧大定是诸佛菩萨坚持不懈修证的结果,目的在于开发自己固有的智慧德相,从而帮助众生反回自性真空。看来佛法不离世法,所以将华严经行愿品列入“中国自然哲学基础丛书”,是有现实意义的。诸佛菩萨皆从无量劫修来,华严经又指出内心真如还徧外,就是诸佛菩萨脑内的自性真空连通到十方世界与众生脑内的真空态。这说明华严经伟大精深是无与比伦了。

  即时,位于东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沙灯云幢,佛号毗卢遮那、吉祥威德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俱,受彼佛教,从彼佛土道场众海,而来向此娑婆世界毗

  虑遮那佛所;悉以神通力、出兴种种诸供养云(总括为十),皆悉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东方以神力化现实宝庄嚴楼阁,摩尼宝網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出光照十方、摩尼宝王大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 坐,以大如意摩尼宝网,覆其身。

  十种供养云是:天华云、天香云、天宝莲香云、天鬘云、天宝云、天璎珞环钏云、天宝盖云、天妙衣云、天宝幢旛云、天一 切妙宝庄严俱云。

  位于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金刚海藏,佛号普光徧照吉祥藏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难摧速疾精进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 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通力夹持种种微妙宝鬉(共十种),诸

  供养具,交络庄严;悉以神力充满一切诸世界海。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南方以神力化现毗卢遮那众宝庄严胜妙楼阁,摩尼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宝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以天拘苏摩妙宝 华网覆其身。(鬘相当于璎珞,编玉而悬了身)

  十种供养宝鬂为:妙宝香华鬘 、妙宝轮网鬉,宝华璎珞鬘,金刚宝璎珞鬘,摩尼宝网云,宝缯綵鬘,形象璎珞鬘,吉祥光摩尼宝璎珞鬘,毗盧遮那摩尼荘严宝網鬘,师子游步摩尼宝璎珞網鬘。

  位于西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须弥山幢毗卢遮那摩尼宝灯,佛号法界智燈王。于彼如来大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普遍出生吉祥威德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 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种种须弥山云(共

  十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西方以神力化现一切香王楼阁,真珠宝网,弥覆其上。于楼阁中,化作种种因陀罗差别光幢、摩尼宝王妙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冠以如是摩尼宝冠,以妙色差别、 摩尼珠网覆其身。(因陀萝意指天帝)

  十种须弥山云为:种种色幢须弥山云,种种色、涂香、烧香、末香须弥山云,种种色、金光庄严、摩尼宝王、众妙资俱须弥山云,种种焰光圆满庄严、星宿幢须弥山云,

  种种妙色、金刚月藏、摩尼宝王、庄严境界须弥山云,种种光明普照法界阎浮、檀金摩尼王幢须弥山云,种种法界差别、光明普照、一切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一切如来差别相好、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一切如来本所修行、诸菩萨行、本事因缘相应行海、微妙 音声摩尼王幢须弥山云,一切如来徧坐道场、摩尼宝王须弥山云。

  位于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宝衣光焰幢;佛号吉祥大光明,徧照一切虚空法界。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碍吉祥胜藏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 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一切妙宝衣云(共

  十种),周徧庄严,尽虚空界。如是等云,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北方以神力化现大海,出生摩尼宝王楼阁及毗瑠琍宝胜莲花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以星宿幢、妙庄严藏、摩尼宝王为髻明珠,以师 子游步、妙威德王、摩尼宝网覆其身。

  十种摩尼宝王衣云是:黄色光明云,香薰云,净妙日幢云,金焰炽盛、吉祥光照云,杂宝流光云,一切上妙星宿形象云,白玉光焰、因陀罗网云,毗卢遮那殊胜赫奕、吉祥光焰云,光照诸境、能令一切法界、皆出光明、互相涉入毗卢遮那云,大海庄严 云。

  位于东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大地王,佛号放宝光网、徧照法界无相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妙变化徧法界、愿月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化作种种妙宝、

  严饰诸楼阁云(共十种),一一弥覆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东北方,以神力化现一切法界门、妙宝山峯、摩尼宝王楼阁,及无比香王、摩尼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冠以种种杂色摩尼宝王妙庄严冠, 以拘苏摩华如意宝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宝幢楼阁云,香王楼阁云,烧香楼阁云,白栴檀香楼阁云,拘苏摩华楼阁云,摩尼宝王楼阁云,金刚宝王楼阁云, 阎浮檀金楼阁云,缯彩衣服楼阁云,众妙莲华楼阁云。

  位于东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香云庄严幢,佛号龙自在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法慧光明威德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 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出兴种种上妙宝色、圆满光明云(共十

  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东南方以神力化现离垢摩尼拘苏摩华、毗卢遮那吉祥摩尼宝王楼阁,及金刚摩尼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 其上结跏跌坐,以众宝光焰、摩尼宝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金色幢圆满光明云,无量宝色圆满光明云,如来顶髻色圆满光明云,如来眉间毫相色圆满光明云,种种宝色圆满光明云,莲华藏色圆满光明云。宝树垂枝色圆满光明云,摩尼宝王色圆满光明云,阎浮檀金色圆满光明云,日月星宿色圆满光明云。

  位于西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日藏光明摩尼宝王,佛号普智光照法月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摧碎一切魔力、智幢,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于一一毛孔,出等虚空界种 种焰云(共十种),徧虚空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己,即于西南方以神力化现十方法界种种光明摩尼宝王楼阁,及香焰灯光摩尼宝王胜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 其上,结跏跌坐,以离垢藏、摩尼宝王妙光明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拘苏摩华宝焰云,种种音乐寶焰云,一切色宝焰云,金刚宝焰云,种种香薰众宝衣焰云,如龙电光宝焰云,毗卢遮那摩尼宝焰云,腾辉摩尼宝焰云,吉祥炽盛光藏摩尼宝焰云,三世如来普光教海摩尼宝焰云。

  位于西北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毗卢遮那愿藏,佛号普光徧照须弥山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毗卢遮那愿智星宿幢,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于念念中,各于其身,一切相好, 一切支分,一切毛孔,一一皆出三世一切诸影像云(共十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己,即于西北方以神力化现十方毗卢遮那摩尼宝王,及楼阁庄严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冠以普焰光明摩尼宝冠,以无能 胜光明真珠网覆其身。

  十种云是:如来影像云,菩萨影像云,如来众会影像云,如来变化轮影像云,如来本事海、相应身影像云,声闻辟支佛影像云,如来菩提树种种光色影像云,如来神通影像云,世主身影像云,清净佛刹影像云。?

  位于下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一切如来圆满普焰光,佛号无著智星宿幢王。于彼如来大会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破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从彼佛会向如来所。悉以神力于其身上一一毛

  孔出、演说种种法海妙音声云(共十种),一一充满虚空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下方以神力化现一切如来宫殿,光明種種色藏宝楼阁,及一切妙形象、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各于其上,结跏跌坐,普现一切菩提场影像、 光幢摩尼王冠,以严其身。

  十种云是:一切法义、众生语言陀罗尼海音声云,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一切菩萨誓愿方便海音声云,一切菩萨圆满清净、波罗密海音声云,一切菩萨徧一切刹、圆满行海音声云,一切菩萨成满种种神通轮海音声云,一切如来往诸道场、破魔军众、销竭烦恼、成等正觉、神通轮海音声云,一切如来转妙法轮、种种名句修多罗海音声云,一切如来随应教化、调伏众生方便行海音声云,一切如来随时随善根、随其愿力、普令获得一切智智,善巧方便海音声云。

  位于上方,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海,名无尽佛种性,佛号普智圆满差别、光明大声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普徧法界大愿际,与不可说世界海极微尘数诸菩萨俱,受彼佛教,发彼道场而来向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所。

  悉以神通力,各于其身,一切相好、一切身分、一切支节、一切毛孔、一切言音、一切名句、一切衣服、一切装严具中,现毗卢遮那等。尽过去际一切诸佛、尽未来际一切诸佛、尽现在际一切诸佛,并其众会十方刹土,清净杂染,广狭大小,靡不皆现。如 是所现一切如来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共十种),悉皆遍满广大法界。既至佛所,顶礼佛足,以为供养。修敬毕已,即于上方以神力化现一切金刚宝王、种种庄严藏楼阁,及帝青金刚宝王莲华藏师子之座。诸菩萨众各于其上结跏跌坐,演说三世如来名号,以大音声海摩尼宝王明珠为庄严宝冠,以一切妙宝光焰炽盛、摩尼 光网覆其身。

  所现十种相应海是:彼佛过去所行檀那波罗密、随顺積集一切施行受者财物、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行尸罗波罗密、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行羼提波罗密、断截支体、心无动乱、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行

  毗利耶波罗密、勇猛不退、随顺积集、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求一切如来禅那波罗密、随顺积集而得成就、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求般若波罗密、一切如来所转法轮、所成就法、发勇猛心、一切皆舍、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成方

  便波罗密,乐见一切佛、乐行一切菩萨道、乐化一切众生界、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发愿波罗密,一切菩萨广大誓愿、清净庄严、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成一切菩萨力、波罗密、了种种行、清净和合、本事影像相应行海;彼佛过去所修一切菩萨智波罗密、圆满清净、种种差别、证悟法门、本事影像相 应行海。

  如是十方一切菩萨、各以种种神通,与种种供养云,来会道场,普周法界。此诸菩萨并其眷属,皆从普贤行愿所生。以净智眼,普见三世一切诸佛众、所乐见种种相海;得无碍耳,普闻十方一切如来所转法轮修多罗海;已得至于一切菩萨最胜自在究竟彼岸。于念念中现大神变,能徧亲近十方诸佛;一身充满一切世界,普现诸佛道场众会。

  简释

  十方世界所有菩萨,以自性真空演化各种供养云、云的意义深广:滋润动植,保护万物;既无心念、又无障碍;变化无尽、持之不得;来无所从、去无所踪。诸菩萨众虽然会聚于道场,但其自性真空“寂照波”之光,周遍法界。

  净智眼说明五德:上近诸佛,下化众生,智慧深广,说法无碍,大用自在。十耳圆听一切法门:三世竖穷,十方横徧。一身容有多身,因为“法 性真空”,无所不至;故亲近十方诸佛,充满一切世界。

  光明徧照一切世界,于一塵中,普现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世界。于彼世界现种种身;随诸众生应变化者,调伏成熟,未曾 失时。一切毛孔出大音声,周闻十方,演畅如来妙法、轮云、广大境界。?

  简释

  寂光徧照一切世界,真空零点散现十方世界;各世界有光热演化出各种众生,随机调伏,不失时宜。寂光既能徧照显出色身,能演出音声;所以毛孔演法是化生教门,即正中现正,周闻十方。广大境界即是 所演;如来境界,量等虚空,则为能演。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知诸如来悉皆如影;知诸界趣业行受生,悉皆如梦,知诸世间所现果报如镜中像;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知诸国土依心想住,皆如变化,通达如来十种智力 。

  如来威德自在如大牛王,得无所畏,能狮子吼,深入无尽辩才大海,了知众生诸秘密海,深入文字语言智海,了达法界,犹如虚空。

  简释

  众生缘成,故云如幻。论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如幻不实,故空;如幻不无,故有。此二不二,就是中道。若说空门,了幻无幻,方为见幻;若说有门,幻法不无,方名为幻。故幻具自性,不可 思议。

  诸佛随机,故云如影;真佛如(寂)光,故无形质。既如虚空,惟有真心一念,映光而能感佛。见佛如影,无质无形;长短相异,随心而变,报化不同。

  三界六趣,因业受生;犹如梦境,因思所起。随质不同,智有高低;随因善恶,胜劣报生。世间生起,皆想所持;热焰非水,渴必思水。世间 无生,妄起生想。

  因是依报,妄心想生;心变影像,故依想住。心净土净,心染土染。今而忽有,有已还无;要无变化,惟有通达十种智力。

  说法之身,威德蔽众;牛王奋迅,映蔽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等大众。 说法之德,具四无畏,具四辩才,即辩无碍,义无碍,词无碍、法无碍。

  得诸菩萨神通智慧,威力勇健,摧伏魔军,智力明彻,了达三世。知一切法无有违净,而常趣求一切智地;以无断智入诸世间,以法界智流出教海。得神通力,能令十方一切世界展转相入。得善根力,于诸世界自在受生;得周徧法眼,普见十方一切世界

  广狭大小。得无碍智,于微细境现广大刹,于广大境现微细刹。以自在力于一佛所,得一切佛功德智慧、威神所知。普现十方, 无有碍惑。于一念顷,能以神通普遍十方一切刹海。

  具足如是无量功德诸大菩萨满逝多林,皆是如来威神主力。

  简释

  菩萨神通智慧共有八力:(—)威德力摧邪;(二)智慧力穷法,即法智通,是权实双行;智了其有,慧了其空,真空非空而不坏相,故求智地。不断烦恼,于世间而证法界,故流教海;(三)神通力融摄;(四)善根力受生;(五)普眼力无碍;(六)自在力應变;(七)普智力决断;(八)无念力週徧十方一切刹海。诸大菩萨聚会逝多林,皆由佛力。

  第二章  佛光普照

  (一)如来胜德,声闻难知?(行愿品第八)

  举失显德又名举失显胜,意谓举二乘之不知为失、为劣,显菩萨之胜德难量。二乘身在祇园,目覩勝会,而于大用不见不知。例如日月丽天,盲者莫观;雷霆震地,聋者莫闻。此章初举迷失之人,二明所迷之境,三 释迷失之由。

  于时上首诸大声闻: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阿兎楼驮,阿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等。

  简释

  舍利弗之母,其目明利,类似鶖鹭鸟;弗意谓子,从母立名,称为舍利弗。目犍连是上仙人,居山食豆,有大神通。摩诃迦叶意含,身有金光,遮蔽日月。离婆多又名空生,意谓悟身无我,实即《假和合》。阿兎楼驮意谓无灭,或名无没。阿难陀意名欢喜,性极聪明,音声绝伦。劫賓那或名黄头,属于黄头仙人族。迦旃延意名剪剃种。弥多罗尼意名满 慈子,心甚慈善。

  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庄严、如来境界、如来神光、如来神变、如来最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加持、如来刹海。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集会、菩萨徧入、菩萨亲近、菩萨神通、菩萨神光、菩萨眷属、菩萨方处、菩萨师子座、菩萨宫殿、菩萨威仪、菩萨三昧、菩萨周徧观察、菩萨师子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业身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行显示、菩萨色身普徧、菩萨相好具足、菩萨常光圆满、菩萨放大光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普徧光网、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种种,悉皆不见。

  简释

  上述十大声闻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十大胜德,又不见诸菩萨 不可思议二十七种境界、原因是心意不明、六根皆眛。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彼于过去本不修习求见一切佛种种神通妙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刹海、普遍庄严净功德故,本不称 叹诸佛世尊、种种神通变化事故。

  本不能于生死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劝发一切众生,令住广大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本不精勤摄受一切诸众生故,本不勤修一切菩萨波罗密故,本于生死不劝众生求智眼故,本不修习顺一切智诸善根故,本不觉了如 来出世胜善根故,本不获得普遍严净一切诸佛刹神通智故。?

  简释

  声闻昔日只有小善,而无大因。蒲柳之芽安有松桂之质。因善根不同,故不能于过去从三方面称赞诸佛善根、功德、神通变化。进而不能于生死中从九方面勤修佛智,结果是:首先二方面阙大心,其次是二方面 阙大悲,最後是五方面阙大智。所以不见如来十大功德。

  本不获得菩萨所知广大境界清净眼故,本不欣求超出世间究竟不共大善根故,本不发起一切菩萨广大誓愿出离智故,本不从于一切如来威力加持之所生故,本不能知一切诸法皆如幻故,本不能知菩萨所知思想执持皆如梦故,本不能得菩萨勇猛广大智、乐深欢喜故。如是种种皆是普贤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

  简释

  二乘不见菩萨的原因有七:阙十眼,阙性相无碍不共善,不修出离智,不修如来加持力,不知诸法如幻,不知菩萨思想持执皆如梦,不能得勇猛广大智。根据以上原因,我们研习华严经,也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不断 检查自己,加强修持,以开大智正智。

  以是因缘,彼诸上首大德声闻,不能闻,不能信,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忆念,不能观察,不能筹量,不能思惟,不能证入, 不能分别。

  何以故,诸佛菩萨神通境界非诸二乘狭劣境故。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能见如来广大神变。

  简释

  进一步说明二乘耳不闻,心不信,智不知,眼不见;闻慧不 能忆念,修慧不能观察,思慧不能筹量,知慧不能证入。

  复次彼诸声闻,无如是菩萨所修最胜善根故,无如是见佛神通清净智眼故,无如是甚深三昧微细观察故,无如是广大神力所加持故,无如是不可思议解脱门故,无如是神通自在故,无如是广大势力故,无如是广大威德故,无如是最胜住处故,无如是智眼所行境故。

  简释

  此段十句进一步指出二乘没有功德见佛境界。

  是故于此、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徧解,不能出生,不能观察,不能忍受,不能修持,不能安住,不能開示,亦复不能广为人说,不能赞叹,不能指示,不能授与,不能摄取,不能劝进,不能教诲,令其修习、令其安住、令其证入诸

  佛境界。

  简释

  此段继承上段,从各方面指出二乘不能证入诸佛境界。

  何以故,彼诸声闻无有如是大智慧故,依声闻乘而出离故,依声闻道得智慧故,修声闻行求满足故,住声闻果为究竟故,悟解声闻宝谛智故,住于差别真实际故,乐住寂静为涅槃故,于诸世间舍大悲故,远离救护诸众生故,恒住自事、趣寂灭故。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种种神变。?

  简释

  此段十一种情况说明二乘无大智慧,安住自乘、不进修,不救度广大众生。只住涅槃,但不能不住涅槃。阙大悲心,不能化度有情。只有声闻智,修声闻行,住声闻果,悟解声闻宝谛,与真正实际(大乘)有大差别,只住寂静以为涅槃;只为自己生死,不能不住生死。总之只是住于自利,阙少利他行为,教、理、行、果与菩萨大不相同,故不能见如 来种种神变。

  何以故,对于如来一切智性,不能志求、不能積集、不能樂欲、不能出生、不能修习、不能清净;对于如来三昧神通,不能 入、不能行、不能知见、不能证得。(二乘对如来智性与三昧神通,不能从十方面修证。)何以故,如来境界,唯诸菩萨广大智眼乃能见知,非诸声闻 所行境故。(如来勝境,唯菩萨大智慧眼能见能知,不是声闻所能经行之境。)以是因缘,诸大声闻虽然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种种神变、种种加持、种种佛刹、种种严净,以及大菩萨普遍众会微妙神通, 悉皆不见。(由于上述因缘,总结诸大声闻不能见如来种种神变、诸菩萨种种神通。)譬如恒河,于其两岸多有百千万亿无量饿鬼,倮露(赤身露体)、饥渴、赢瘦、憔悴,皮肉筋骨内外焦然,风飘日曝,徧体乾枯;鳥鷲豺狼、诸恶禽兽竞来搏撮。为渴所逼,欲求水饮;虽住河侧而不见河。设有见者,见其枯涸,或见流火,或见烈焰。何以故,深厚业障之所覆故。诸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 中,不能见如来广大神变。何以故,不乐种智(不乐于研求根本大智),无明翳膜蔽其眼故,不会种植一切智地胜善根故。

  简释

  此段比喻是饿鬼与恒河对比。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萨,润益甚深功德;别喻如来神力、菩萨境界。鬼意谓生分已尽,《无生忍衣》不得名为倮,《法界行食》不得名为饥,真解脱未得名为渴,行苦所逼为焦體。身居法会,虽住河侧,但不观神变,不见恒河。无常所烧,是谓流火;无明翳 膜,喻为业障。

  譬喻有人,于众会中假寐昏寝,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善见宫城,殊胜宝殿,园苑庄严。王子、天女千百亿万;柔软宝地,普散天华;种种衣树,出妙衣服;种种华树,开敷妙华。诸珍宝树,出诸珍宝;诸庄严树,出诸严具;诸音乐树,奏天音

  乐。无量诸天,于中游戏,其人自见;着天衣服,住止周旋,受诸快乐。其众会中一切人众,虽同一处,(有)不见不知,不能观 察,何以故。此人梦中所见境界,非彼众会所能见故。

  一切菩萨及诸世主现前,所见广大庄严神通变化,亦复如是。以得一切佛力加持故,以久积集善根力故,发一切智广大愿,修习如来胜功德故,善住菩萨庄严道故,圆满一切总智门故,成就普贤诸行愿故,趣入菩萨一切智地清净解故,游览菩萨一切三昧神通海故,观察菩萨一切境界、智无碍故。是故悉见如来世尊不可思议自在游戏神通境界,能入能知。一切声闻诸大弟子,虽有智慧,具胜神通,皆不能见、皆不能知;何以故,以无菩萨清净眼故。

  简释

  此段以梦境与觉相对比为喻。此处之觉相表示进入“寂光世界”,意指菩萨;梦境属于二乘。文中天宫比喻佛及菩萨高显广大德行,对此境界有不见之人,意指二乘。因为二乘自己既未发大心,也不劝他人 发心,从而没有菩萨清净智慧之眼,所以不见诸佛、菩萨庄严境界。

  譬如雪山多诸药草,犹如种植,处处出生;有大良医成就明智,知诸药性差别功能,隨病所需,于中采取。其诸捕猎放牧之人,游止其中,不见不知,何能采取,此亦如是。但诸菩萨,普 入如来智慧境界,出生菩萨种种智慧,能了知如来三昧境界。(二

  乘)诸大弟子,本不修习一切种智(真空妙有大智),不能利乐一切众生,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不知如来三昧广大神变。?

  简释

  雪山良药隐喻如来智慧境界,菩萨意指良医,能对病采此良药、进行医治。实际情况是菩萨能了知如来三昧境界,协助诸佛普渡众生。二乘则指猎人、牧人,虽进雪山,也不能见到良药;意指虽住逝多林中, 也不能淂见如来三昧广大神通境界。

  譬如大地,众宝所依,多诸伏藏;百千万亿珍奇杂宝,处处盈满,一一庄严,无不备足。有一丈夫,聪慧明达,善知宝藏所在之处,及其众宝功能、势力。其人复有大福德力,能随所欲自在而取,奉养父母,赈济宗亲;老病穷乏,靡不均赡;诸友所求,咸令充足。其余无福、无智慧人,虽于宝处行住坐卧;以无智故,不见不知,此亦如是。

  诸大菩萨以有清净普徧智眼,于逝多林,能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境界,能见诸佛广大神变,能知诸佛一切法门,能入无边佛三昧海,能勤供事一切如来,能以胜法开悟众生,能以四摄,摄受群品。彼诸声闻虽住逝多林中,不能得见如来神力,亦复不见菩萨众会。!

  简释

  此段比喻潜伏之事,难以知晓。宝藏通喻如来秘密难知大德,别喻如来神通表象。因妙用难测,故云藏伏;但菩萨供养诸佛,受记成熟,福德圆融。薄福之人,因为不修诸行,又不劝他人求大智慧眼,故不见如来神力及菩萨众会。

  譬如有人,以缯(布)蔽目,至大宝洲,行住坐卧,不能得见宝树、宝衣、宝香、宝果、众宝形色、贵贱功能。复有一人开目至彼,一切皆见,悉能了知;诸菩萨等亦复如是,至于如来大 法宝洲,最胜功德庄严之处,悉皆明见。

  诸大(声闻)弟子,虽在逝多林中亲近世尊,不见如来自在神变与三昧境界,亦不得见普徧庄严菩萨众会。何以故,以诸声闻与佛智慧不相应故,无明障蔽其目故,无诸菩萨无碍智故, 不能次第入法界故。以是因缘不见如来自在三昧差别神变。

  简释

  此段以盲人不见诸宝为喻。宝洲通喻如来因果难测,别喻如来尊胜庄严。众宝会聚宝洲比喻菩萨身业清净、智身圆满。二乘蔽目而盲, 由于在因地不修一切善智,不知出世善根,故无不可思议解脱门。

  譬如有药,名“无垢光”;若复有人用涂其眼,眼得清净;一切暗色不能为障。其人有时处于夜暗,无量百千人众之内,悉见彼众形相、威仪、行住坐卧。此人所有威仪形相、进退往来,彼诸众人(隐喻二乘)皆不能覩,此亦如是。

  彼诸菩萨成就如来清净智眼,悉能明见一切世间,无有障碍(菩萨自性寂光普照一切世间本体为空)。其有显示三昧神通广大境 界,大菩萨众所共围绕,诸大声闻悉不能见(从比量来说,如来法身寂光无量波形,显现千万庄严境界,为诸菩萨在深定中能见能知)。

  简释

  净眼无障通喻智照“难量德”;别喻如来妙行、威仪进止,二乘不能见知。二乘在因地不修广大境界清净智慧眼,故在逝多林中不见 如来三昧神通境界。

  譬如比丘,于众会中入徧处定:所谓地徧处定、水徧处定、火徧处定、风徧处定;青徧处定、黄徧处定、赤徧处定、白徧处定;天徧处定、种种众生徧处定、一切音声语言徧处定、一切所缘徧处定。入此定者,见其所缘地水等相,光明周徧,乃至一切所缘定境。其余大众悉不能见,不住此三昧者,亦复如是。如来所现不可思议三昧神通、广大境界,一切菩萨能入、能知;一切二乘不知、不见。

  简释

  徧处定境涉及地水火风四象、青红黄白四色,以及人天、种种众生、音声语言一切所缘、无所不包。入此三昧之比丘与一切菩萨能入、能知如来三昧神通境界。其余大众及一切二乘皆不能见,因为此二者在因 地不求出世究竟大善、不求一切菩萨广大誓愿,故在缘中无如是广大势力。

  譬如有人,得翳形药,用以涂眼,身则隐蔽;(此人)于众会中,行住往来,无能见者,但却能悉观众会中事。应知如来成就智眼,超出世间,能普见世间,无有障碍;所现三昧神通境界, 非诸声闻所能知见。惟有趣向一切智境,诸大菩萨乃能得见。?

  简释

  妙药涂眼,能隐蔽身形,通喻“隐、显超伦大德”;别喻如来加持,如同药力加持,得大自在。又喻菩萨常放定光,变化自如,照见一切。二乘在宿因中未蒙如来加持之力,故不能知诸法如幻;在现缘中无 有威德,故不见如来三昧神通境界。

  譬如世人初始生时,有二(个)天,(与人)同时而生:一曰同生(智慧),二曰同名(德相)。彼(二个)天与人互相隨遂;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来亦尔,住不思议一切智智、广大三昧神通境界,以及诸大菩萨众会庄严,彼诸声闻悉不能见。

  简释

  这二个天隐喻微妙不坏之德与如来刹海,实际上是指如来一切智智与三昧境界,以及诸菩萨庄严;二乘不能见知。人初生时就具有这 二个天,但生下来後,因逐妄迷真,就见不到这两个天。上述二个天时也可以看作内因与外缘,人的生死、见佛不见佛均与内因、外缘有关。在因地不修菩萨行,则无缘见到佛。如来三昧境界,与生具 来,就在自己心中,没有菩萨智慧就不能开发。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灭盡定,受想皆灭,六根作业皆悉不行;亦非涅槃。世变正流,不知不觉。何以故,由此定力所加持故。彼声闻则反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于如来自在神变、广大境界不见、不知、不解、不入;亦复不见菩萨众聚 会三昧神通。

  何以故,如来境界微细甚深(比量是真空零点能量场)、秘密广大(真空零点能量场是无限大),难见难知、难量难测;超过一切世(间)、出世间,不可思议、无能坏者,非诸声闻及辟支佛所知境故。是 故如来自在神力所现境界(法身真空自性孤立波、所现千万境界)、不可思议眷属(自性真空波伴随的境界)、庄严菩萨众会、及逝多林普徧 一切“无量阿僧祇”清净世界(真空寂照世界)、如是等事,一切二乘悉不能见。何以故,以非菩萨广大器故。

  简释

  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世俗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佛法,故不名比丘。比丘得心自在,入“灭盡定”。此定又名“灭受想定”,灭尽六根;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为灭尽。但仍有第八识种子之心,故非涅槃。此中喻意是:比丘有定力加持;声闻则无 大定力,故不见神通。

  简释

  此第一部分举佛境界,有十种比喻,总结如下:

  (一)以恒河一水随见而异,比喻佛菩萨境界甚深细微;

  (二)以秘密比喻觉梦,与梦同处而不知;

  (三)以雪山处处药草比喻佛境广大;

  (四)以伏藏比喻佛境难见;

  (五)以宝洲比喻佛境难知;

  (六)以净眼比喻佛境难量;

  (七)以徧处比喻佛境难测;

  (八)以妙药翳形比喻佛境超过一切;

  (九)以二个天,比喻佛境不可思 议;

  (十)以大定力比喻佛境无能坏者。

  (二)十方颂偈,称赞佛德 (行愿品第九)

  此单元内容是介绍十方菩萨颂偈,称赞佛德,共100偈;其中20偈赞颂道场。最後部分介绍普贤菩萨开发如来师子频申三昧。这些内容可以借用真空作比量,给以说明。

  尔时东方毗卢遮那、焰愿藏光明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

  汝等观佛智,微妙难思议;于此逝多林,神变无能胜。?

  大觉威神力,显现无数行;迷惑诸世间,不解佛法深。?

  甚深法王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无能测。?

  诸佛所现相,称扬不可尽;虽以相严身,所现皆无相。?

  佛德诸神变,显现逝多林;所现皆甚深,言辞莫能及。?

  不思议亿刹,具德诸菩萨;众会广庄严,奉佛故云集。?

  大愿悉皆满,威仪无所著;难思心境界,举世莫能知。?

  利智辟支佛,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

  菩萨智甚深,最胜难超越;建立精进幢,一切无能动。?

  已入无量定,已得大名称;显现大神通,徧周于法界。??

  (初偈总赞佛智,二三偈赞如来内德深广,四偈赞如来外相寂用无碍,五偈赞如来大智用于今会。六偈赞菩萨云集,七偈赞菩萨行愿深广,八偈 赞菩萨对浅显深,九偈赞菩萨对他显胜,十偈赞菩萨定用周徧。)

  尔时南方难摧伏、速疾精进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汝观诸佛子,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安乐诸世间、?

  三昧妙威神,智慧无边际;彼心及境界,一切皆甚深。?

  今此逝多林,正徧知住处;菩萨众云集,普现大庄严。?

  汝观无所著,菩萨众大海;各坐莲华座,安处于道场。?

  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着;究竟无分别,普现于十方。?

  勇猛大智幢,坚固无能动;能于无相海,现相满十方。?

  十方诸亿刹,一切诸佛所;普诣不分身,悉离由无相。?

  汝观释师子,种种力神通;能令大威德,菩萨皆云集。?

  法界无分别,诸佛身亦然;世间唯假名,佛子咸通达。?

  诸佛住真空,寂灭平等际;常轮差别轮,无动无分别。?

  (前七偈赞菩萨,後三偈赞如来;赞菩萨是为了赞佛。初偈赞利乐世间,二偈赞定智甚深,三四偈赞外相,五六七偈赞寂用无碍。八偈赞佛威力,九偈赞佛境界,十偈總赞佛德。)

  尔时西方普徧出生、吉祥威德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而说偈言。?

  汝观无上士,广大智圆满;不择时非时,演法恒无尽。?

  能摧诸外道,种种差别见;普随众生心,为现神通力。?

  正觉非有量,亦复非无量;若量若非量,牟尼悉超越。?

  汝日处真空,光明恒徧照;佛智亦如是,能除三世暗。?

  譬如静满月,一切皆乐见;佛德圆满时,见者咸欣悦。?

  譬如空中日,周行无暂已;诸佛现神通,相续恒无尽。?

  譬如十方空,不碍于诸刹;智灯照世王,无碍心如是。?

  譬如世间地,一切同所依;诸佛于众生,为依亦如是。?

  譬如迅疾风,行空无所碍;佛智亦如是,不碍于世间。?

  譬如火水轮,世界所依止;三世佛亦然,恒依智轮住。??

  (前三偈演法,後七偈明喻。初偈揭示:长时演说法德;根熟为时,不熟非时,故常说不尽。二偈标明:摧诸外道,普现通德。三偈指出:正觉非有非无,佛德深广,应持不穷。四偈喻“根本遣惑”,五偈喻“前圆後益”,六偈喻演法无尽,七偈喻智灯无碍,八偈喻随众生心,九偈喻化 而无染,十偈喻总依佛智。)

  尔时北方无碍吉祥胜藏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譬如大宝山,普益诸含识;见佛亦如是,能生出世智。?

  譬如大海水,深广净无垢;见佛亦如是,能消诸渴爱。?

  譬如须弥山,高出于大海;智山亦如是,安住深法海。?

  譬如深大海,众宝之所生;觉海亦如是,能生诸智宝。?

  世雄甚深智,无数亦无量;所现诸神通,无能测量者。?

  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相;佛智亦如是,现化量难思。?

  譬如摩尼珠,所欲皆随意;佛宝亦如是,能满诸净愿。?

  譬如光净宝,徧照于虚空;佛宝亦复然,普照于群有。?

  譬如八面宝,照现于诸方;无碍大智灯,徧照于法界。?

  譬如水清珠,能清诸浊水;见佛亦如是,诸根悉清净。??

  (初偈揭示佛德度众生出世,二偈说明佛德能断众生渴爱,三偈指出佛德生智慧。四偈说明依德生智;五六偈说明深广智,依体起用,难测难量;七八偈说明佛德满诸净愿,照诸群生;九十偈说明佛光徧照,契理净 根。)

  尔时东北方妙变化徧法界、愿月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提色。?

  一一刹尘中,诸佛现神变;念念常不断,所化皆清净。?

  甚深希有智,不可得思议;菩萨乃能知,群生莫能入。?

  佛身极清净,具足相庄严;普入于法界,成就诸菩萨。?

  不可思议刹,皆现成正觉;降魔坐道场,菩萨众围绕。?

  释迦无上尊,于法恒自在;一切极微刹,神通不可量。?

  菩萨种种行,无碍妙光明;佛力不思议,一切皆能现。?

  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证入诸法中,无着智境界。?

  法王大威力,常转妙法轮;所现诸神通,能净十方界。?

  甚深圆满智,世间真实宝;佛智大龙王,随心即能济。??

  (初偈明法同一,二偈明法净障,三偈明智益深;四偈明法益徧,五偈明道益广,六偈明神通徧,七偈明力行徧,八偈明证诸法,九偈明净十方,十偈明心能济。)

  尔时东南方,法慧光明、威德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尽十方三世,一切大声闻;不能知如来,所有微妙法。?

  复尽彼三世,十方诸缘觉;亦不知如来,所有神通事。?

  况复处流转,盲瞑诸凡夫;结使之所缚,无能测佛境。?

  如来无碍智,过量及非量;离于语言道,一切无能说。?

  佛以相严身,凝光如满月;囊昔因修忍,化现于十方。?

  谛观诸佛力,三昧及神通;亿劫共思量,不能知少分。?

  谛觐诸佛智,自觉妙难思;一一功德门,无能测边际。?

  若有发大愿,受乐于佛法;于斯难见境,通达不为难。?

  若以清净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闻教能随人。?

  若人依佛慧,志愿亦弘深;是向佛菩提,当成一切智。??

  (初、二偈说明二乘惑尽尚不能知如来,三偈说明凡夫更难知如来。四愒离言,故不可说;五偈说明佛光如月满,忍果为庄严,化现如光照;六偈说明神通量广大;七偈说明佛智深广,无边之德唯有自觉。八偈说明愿乐佛法,九偈说明集福智,十偈说明依佛智。)

  尔时西南方,摧碎一切魔力、智幢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

  智身无所着,远离于身相;难思佛境界,众圣莫能知。?

  不思议净业,生此微妙身;相好及光明,三世无能碍。?

  徧照于世间,法界恒清净;开佛菩提门,常生一切智。?

  体净无诸垢,远离一切障;犹如世间日,普放智光明。?

  永绝三界流,能除生死怖;成就诸菩萨,令满菩提愿。?

  显现无量色,此色无依住;所现虽无量,一切难思议。?

  佛于一念中,普现难思事;菩提深境界,无有能测知。?

  佛于一念中,显现三世佛;所现虽无尽,念性曾无异。?

  智者应善思,念念恒相续;唯智无别业,专向佛菩提。?

  是法难思议,性离于言说;亦非心境界,诸佛从此生。??

  (初偈说佛境难知,二偈说净业能成;三偈说常生佛智,四偈说普净业障,五偈说菩提愿成,六偈说色无依住;七偈说一念普现(横说),八偈说一念三世(竖说),九偈说善思无倦,念念相续;十偈说佛性离言,非心 境界。)

  尔时西北方,毗卢遮那、愿智星宿幢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

  净念离癡乱,勇猛恒持法;圆满智能观,无尽菩提海。?

  若得决定解,则能入佛境;自在智从生,永断诸疑惑。?

  念念心增进,所行无懈倦;于法常志求,究竟诸佛法。?

  从彼诸善根,能生广大信;常乐常观察,无相无依住。?

  亿劫常修集,圆满诸善根;皆为佛菩提,证于无上道。?

  行于生死中,不着于生死;于法无疑惑,常乐佛境界。?

  于诸有为法,世间虚妄乐;永离贪着心,专求佛功德。?

  凡夫迷佛智,没溺生死流;菩萨无着心,普救咸令出。?

  菩萨无动行,举世无能测;普现随类身,等与群生乐。?

  已净菩提智,于世起慈悲;如日出世间,光照无边际。??

  (初偈说寂照双流行。二偈说决定断疑惑。三偈说志乐无倦行。四偈说积善离相行。五偈说长时修证行。六偈说不住生死涅槃行。七偈说不住有为无为行。八偈说由生到惑,常处生死;处而不染,方能普救。九偈说普现无动,方弃有为而能徧修。十偈总释不具所以,具悲(仁)智故。)

  尔时下方,破诸盖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无量亿千劫,佛境难见闻;何況于现前,见佛除疑惑。?

  如来无尽智,照世圆满灯;三世流福河,能令众清净。?

  如来妙色身,清净无过失;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

  佛子善观察,如来妙色身;智净恒无着,能成自他利。?

  如来深智力,无尽妙辩才;开佛菩萨门,所说皆无碍。?

  牟尼徧照尊,导彼难思众;授胜菩提记,令登解脱门。?

  广大福德聚,出興于世间;开示诸群众,令集菩萨行。?

  曾供养诸佛,智度恒清净;能破诸惑网,永除恶道怖。?

  能观两足尊,发大菩提愿;获佛自在力,能生大智光。?

  若见人中尊,求佛心决定;常知如是人,必获如来智。??

  (初偈表明佛境难见闻,二偈指明福智净众益,三四偈指出色身二利益,五六偈启示说法授记益,七八偈揭示集善除疑益,九十偈说明起愿成果益。)

  尔时上方,普徧法界、大愿际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偈言。?

  牟尼殊胜尊,众德皆圆满;见者心清净,回向大菩提。?

  如来兴出世,寂静大慈悲;普转妙法轮,利益诸含识。?

  佛于无量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众生,能报大师恩。?

  宁受三涂苦,備经无量劫;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

  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正觉。?

  宁经恶道劫,受苦能见佛;即使不往生,时间可推移。?

  宁经地狱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何故于恶道,而无厌离心;由于见法王,智慧在增长。?

  见佛自在力,能除一切苦;得入诸如来,甚深智境界。?

  若得见佛时,灭除诸恶趣;增长佛智芽,必獲菩提果。?

  众生若见佛,能破种种疑;世间出世间,所愿皆圆满。??

  (初偈总举佛德,二偈说明佛利众生,三偈说明佛恩所由,四、五、六、七偈指出宁愿受苦而能见佛,八、九、十、十一偈解释见佛的重大意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菩萨众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以等虚空界方便、等三世方便、等法界方便、等一切世界、等一切业、等一切众生心、等一切众生欲、等一切众生根、等一切众生成熟时、等一切法光影方便,告诸菩 萨言:

  佛子,我今为汝以十种法门清净名句,开示演说师子频申广 大三昧、神通境界。何等为十,所谓:等虚空界、如来所现徧法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中,一切诸佛出兴次第、及一切刹成坏次第法门名句;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尽未来际一切劫中,赞叹如来殊胜功德 法门名句: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出世显现无量菩提门、海法门名句;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所坐最胜道场、菩萨众会,圆满境界法门名句;一切毛孔、于念念中,出等三世一切诸佛变化身云,充满法界、法门名句;以神威力,能令一身普现十方一切刹海、光明徧照诸佛世界法门名句;以神威力,能于一切诸境界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种种神变,如观掌中明了、显现法门名句;能令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塵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 佛、显现种种神通境界、经于劫海相续、不断法门名句;能令一切毛孔出声,演说三世一切诸佛大愿海音、尽未来际加持、出生一切菩萨法门名句;能令所处师子之座,量同法界最胜觉解、大菩萨众庄严道场 徧一切处、尽未来际转法轮无间、成熟相续不绝法门名句;佛子,此十法句、以为其首,由不可说佛刹极微数、清净名句、微妙法门,皆是如来智慧境界,非我及汝所能证知。

  简释

  十种法门清净名句简释于下:

  (1)净佛刹海、诸刹成坏,佛于中兴,即是佛土。一切刹尘,都有佛土,皆佛所净,则土无边,就是真空无边净土;

  (2)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故赞叹如来殊胜功德;

  (3)如来出世显现正觉门(菩提门);

  (4)调伏众生善巧方便,安坐一刹,顿现诸刹,境界圆满;

  (5)为一切众生现众影像(变化身云);

  (6)普现十方一切刹海,意谓入一切众生所住处;

  (7)以神威力,开示一切智法城;

  (8)显现种种神通境界,为一切众生演说施功德,施德为万行之首;

  (9)为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教诫,是诸佛大愿海音;

  (10)自在转法轮海,相续不绝;文有所 主,显法无边;法有所本,其用无尽。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此如来所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少分境界。承佛神力,一心瞻仰、观察如来不可思议菩萨众海,观察如来不可思议三昧神通种种变现,观察如来不可思议、入出一切诸世界海,观察如来不可思议、入一切法幻智境界,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普现三世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诸语言道、开悟一切诸法门海,而说偈言。

  一一毛孔中刹海,等一切刹极微数;佛悉于中坐道场,菩萨众会共围绕。?

  一一毛孔所有刹,佛悉于中坐道场;安处最胜莲华座,普现神通周法界。?

  一毛端处所有佛,一切刹土极微数;悉于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

  如来安坐于一刹,一切刹中无不现;十方无尽菩萨云,普共同来集其所。

  (真空无限关聯,故如来坐于一刹,刹刹皆现。从而感通十方菩萨同来佛会。)

  功德光明菩萨海,百千亿刹极微数;俱从会起赞如来,徧往十方充法界。

  自在游于深法界,悉住普贤无等行 ;现一切刹放光明,普入无边诸佛会。

  普于十方一切刹,安住最胜诸佛所;聽闻正法具修行,一一土经无量劫。

  菩萨常修种种行,皆入普贤行愿海;住佛境界德无边,法海光明无不徧。

  (诸菩萨从各方面勤修六度万行,都入普贤行愿大海;故住于佛之境界, 功德无边,光明徧照。)

  通达普贤广大行,出生诸佛无尽法;赞佛功德海无涯,现众神通充法界。

  (普贤广大愿行,普度三途六道,所生之佛法无穷无尽。故佛德无边,神通十方法界。)

  身云普现如尘数,念念恒周一切刹;甘露法雨润群生,普徧法界令开悟。

  (菩萨身云如同自性真空波,层层无尽。自性真空只有一念,无限关联,故徧一切刹土。如来法雨普润众生,令周法界均能开悟,返回自性真空,认知诸佛境界。)

  第三章  毫光示益(行愿品第十)

  此章在行愿品为第十,根据原经,先明如来毫光普照,接着指出大众得益;然後介绍文殊述德,大用无涯。故此简释采用标题为毫光示益。

  尔时世尊以最胜、甚深、广大意乐,正念思惟,欲令众会诸菩萨等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大三昧故,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普照 一切刹海。

  时逝多林菩萨众会,悉见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所有极微(真空零点)、一一极微各有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无穷大)诸佛国土、种种名字、种种色相、种种庄严、种种清净、种种依住,种种形状。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有最胜菩萨道场;一一道场皆有庄严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菩萨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所共围绕 ,一切世主,恭敬供养。

  简释

  第一段,眉间放光表示事窮邊际、理徹真空,故称普照。三世表示时间,法界则通事理。界有门则入三世,悉皆平等。说明因果、染净、事相昭然,故互为门;若执门为门,则非真门。法界、三昧,无二无别;能所双亡,是为真入。智门无量光,皆属根本,同入法界,是为眷 属普照一切刹海。

  第二段说明大众得益:依光见法,证见因缘,明得证益,荷(蒙)恩兴供。

  或见处在不可说佛刹大众会中,转正法轮,其声无碍,周徧法界。或见处在天王宫中、龙王宫中、夜叉王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緊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诸王宫中,及余人间村营、城邑王都聚落,乃至种种众生住处。现种种神力,说种种法门。所谓生种种族姓,受种种色身,住种种威仪,示种种相好,珮种种圆光,放种种光网,处种种众会,入种种三昧,起种种神变,现种种威力,发种种音声,出种种言辞,以种种名句、演种种教法。

  简释

  此段揭示刹中摄化种种现象。

  如此会中菩萨大众见如来甚深三昧、广大神变。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偏一切处,种种方、转变中,种种方、法门中,种种方、相住中,种种方、出生中,种种方、分齐 中,种种方、解起中,种种方、深海中。

  皆依于众生心想而住,始从前际至今现在,所有一切国土身、—切众生身、一切毛孔中、一切极微尘中、及彼一切虚空中、一一毛端量处,皆有一切刹土极微尘数、种种刹海、种种业起,相续不断次第而住,其中所有道场众会,见佛神力悉亦如是。?

  简释

  第一段中的“方转变”,意谓随一世界,西望为东,东望为西,以及其余等等。“方法门”意谓随方各有仪式,“方相住”意谓东西等方随物而住,“方出生”意谓一刹生出多刹、多刹皆有方所,“方分齐”意谓至小至大皆有十方,“方解起”意谓方随顺行、亦即方之道路是所行之处,“方深海”意谓总显深广。

  第二段说明第一段中的种种感应均随众生心想而住,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国土、身毛、微尘、虚空,皆有微尘数刹土、刹海、众会道场,佛神 通力亦复如是。

  以得见佛神通力故,悉能徧入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众生心中,现其影像;遀诸众生种种乐欲,出妙言音,隨其所應,演说诸法,普入众会中、普现众生前。色相有别(用)、智慧无异(体)。徧一 切刹,尽未来际;自在示现,常无休息,教化调伏众生。

  其有见此神通力者,皆是毗卢遮那如来过去、修集愿力善根之所摄受,或昔曾以四摄善根之所摄受;或是往昔见闻、忆念亲近供养之所成熟,或是往昔令其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昔曾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时、经游之处勇猛精勤,善根所摄;或昔曾于一切佛所,与佛同种相似善根;或是如来于过去时、为求无上一切智故、种种方便教化成熟。

  简释

  第一段说明见佛神通力,指出所见相。这些影像现于有福德因缘的众生心灵之中,例如妙言音演说诸法,教化调伏众生。这涉及到科学比量的“心灵生态”。归根结蒂是色相有别(千万影像,穷盡未来)智慧无異(佛智是真空自性,无二无别。)?

  第二段说明能见佛智与神通力的因缘,那就是如来的弘大愿力、过去的供养;往昔所发的菩提心,修菩萨行,教化成熟。犹如草木早含和气, 逢春则生。

  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尽法界虚空界、广大神变。或有得见入佛“法身”,或有得见入佛“色身”,或有得见入佛“智身”,或有得见入于如来过去所修清净行海,或有得见入于如来究竟圆满功德彼岸,或有得见入于菩萨庄严行轮,或

  有得见入于菩萨所证诸地,或有得见入于如来成正觉智,或有得见入佛所住诸三昧门、平等神变,或有得见入于如来十种智力、四无所畏,或有得见入于如来四无碍解、辩才大海。入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如来种种大神变海。

  简释

  此段指出有因缘之众生心灵、所呈现之如来种种大神变海。如来十智是:法界智、无边智、成坏智、所化智、法门智、三昧智、知根欲智、辩才智、身徧智、圆音智。四无畏是:佛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佛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说诸障法而无畏心,说尽苦道而无畏心。四无碍 解是:法无碍(教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彼诸菩萨以种种信、种种解、种种道、种种门、种种入、种种教、种种随顺、种种方所、种种根器、种种国土、种种世界、种种智慧、种种法聚、种种神变、种种方便、种种三昧。以如是 等入于如来神变大海。云何菩萨种种三昧,所谓入一切菩萨普徧庄严法界三昧。(总共一百,说明于下。)?

  (1)菩萨光照三世无碍三昧,

  (2)菩萨法界无断智光明三昧,

  (3)菩萨住一切佛境界三昧,

  (4)菩萨光照无边虚空际三昧,

  (5)菩萨入出游戏如来自在力三昧,

  (6)菩萨勇猛无畏奋迅庄严三昧,

  (7)菩萨入一切法界方便漩涡藏三昧,

  (8)菩萨徧法界如月普现、以无碍音演一切法三昧,

  (9)菩萨种种法云、平等庄严三昧,

  (10)菩萨离垢缯系顶法王幢三昧。?

  ((一)十种三昧:(1)三世无碍,(2)佛智光明,(3)住佛境界,(4)虚空无边,(5)大自在力,(6)无畏庄严,(7)漩涡藏海,(8)无碍天音,(9)平等庄严,(10)系 法王幢。)

  (11)菩萨观一切佛、智慧海三昧,

  (12)菩萨无分别光幢、照一切世间差别身三昧,

  (13)菩萨入如来无分别境界身三昧,

  (14)菩萨大悲藏随一切世间转三味,

  (15)菩萨安住一切法、无依迹威力三昧,

  (16)菩萨照一切法最极寂静、圆满智三昧,

  (17)菩萨知诸法空、巧能化现徧一切世间三昧,

  (18)菩萨威力平等、普出生一切佛刹三昧,

  (19)菩萨于一切佛刹、现成正觉庄严相三昧,

  (20)菩萨观一切世间色空三昧。?

  ((二)十种三昧:(1)智慧海,(2)无分别光幢、照分别身,(3)无分别身,(4)大悲藏,(5)无依跡威力,(6)圆满智,(7)法空化现世间,(8)威力出生佛刹,(9)正觉庄严相,(10)世间色空。)

  (21)菩萨不着一切世间、最胜圆满空三昧,

  (22)菩萨出生一切如来威力母三昧,

  (23)菩萨修行入一切佛究竟功德海三昧,

  (24)菩萨观察一切境界、出生神变、尽未来际威力三昧,

  (25)菩萨入一切如来次第本事海三昧,

  (26)菩萨能以威力尽未来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三昧,

  (27)菩萨以决定解力、令现在十方一切佛刹皆清净三昧,

  (28)菩萨一刹那中、普照一切佛差别住处三昧,

  (29)菩萨深入观察无碍际三昧,

  (30)菩萨能以威力、令一切世界为一佛刹三昧。

  ((三)十种三昧:(1)最胜圆满空,(2)如来威力海,(3)究竟功德海,(4)尽未来际威力,(5)如来次第本事海,(6)护持如来种性,(7)一切佛刹皆净,(8)普照诸佛差别住处,(9)观察无碍际,(10)一切世界为一佛刹。)

  (31)菩萨生出一切佛变化身三昧;

  (32)菩萨以金刚智,知一切诸根海三昧;

  (33)菩萨知一切如来同一胎藏身三昧;

  (34)菩萨知一切法界随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味;

  (35)菩萨于一切法界广大刹中,现成正觉及涅槃大威力三昧;

  (36)菩萨令住最上威力处三昧;

  (37)菩萨照一切佛刹众生、无分别威力三昧;

  (38)菩萨入一切佛智慧、旋转藏三昧;

  (39)菩萨知一切法性相差别三昧;

  (40)菩萨一刹那中,以无分别智,普见三世法三昧。?

  ((四)十种三昧:(1)佛变化身,(2)诸根海,(3)如来同一胎藏身(真空),(4)法界住心念际,(5)正觉涅槃大威力,(6)最上威力处,(7)佛刹众生无分别,(8)智慧旋转藏,(9)知性相差别,(10)普见三世法。)

  (41)菩萨念念中,普现法界藏身三昧;

  (42)菩萨以勇猛智如师子王,随顺悟解一切如来种性三昧;

  (43)菩萨观一切法界圆满智慧眼三昧;

  (44)菩萨正勇猛,趣向十力三昧;

  (45)菩萨以普徧眼观察一切圆满功德三昧;

  (46)菩萨徧照生出一切众生相色圆满三昧;

  (47)菩萨旋转不动藏三昧;

  (48)菩萨演说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

  (49)菩萨于一法,以一切言辞差别,训释辩才三昧;

  (50)菩萨演说一切佛无二法句威力幢三昧。                                ((五)十种三昧:(1)法界藏身,(2)悟解如来种性,(3)智慧眼,(4)趣向十力,(5)圆满功德,(6)色相圆满,(7)旋转不动藏,(8)一法入一切法,(9)训释

  辩才,(10)一切佛法无二。)

  (51)菩萨知三世无碍际三昧,

  (52)菩萨随顺悟解一切劫无差别三昧,

  (53)菩萨入微细十力方便三昧,

  (54)菩萨以金刚智起一切菩萨行三昧,

  (55)菩萨能于十方,随心速急,普现身云三昧,

  (56)菩萨显徧法界成正觉身,种种神变三昧;

  (57)菩萨受一切触安乐幢三味;

  (58)菩萨出一切庄严具、庄严虚空界三昧;

  (59)菩萨念念中出、等一切世间数变化形象云三昧,

  (60)菩萨如来无垢月光照虚空三昧。

  ((六)十种三昧:(1)三世无碍,(2)一切劫无差别,(3)微细十力方便,(4)一切菩萨行,(5)身云随心,(6)正觉身神变,(7)一切触安乐幢,(8)庄严虚空 界,(9)变化形象云,(10)无垢月光照虚空。)

  (61)菩萨一切如来加持三昧;

  (62)菩萨一光照一切法根本差别庄严三昧;

  (63)菩萨广演一切法义灯三昧;

  (64)菩萨照十力境圆满三昧;

  (65)菩萨三世诸佛星宿幢三昧;

  (66)菩萨一切佛、一密藏三昧;

  (67)菩萨观一切相皆究竟三味;

  (68)菩萨无尽福德藏三昧;

  (69)菩萨见尽无边佛境界三昧;

  (70)菩萨见一切法如金刚师子吼威力三昧。

  ((七)十种三昧:(1)如来加持,(2)诸法根本差别,(3)一切法义灯(4)十力境圆满,(5)诸佛星宿幢,(6)一切佛一密藏,(7)一切相皆究竟,(8)无尽佛 德藏,(9)无边佛界,(10)師子吼威力。)

  (71)菩萨现一切如来变化、正见平等三昧;

  (72)菩萨观一切如来变化、正见平等三昧;

  (73)菩萨一切佛日、念念周行三昧;

  (74)菩萨一念普照三世法三昧;

  (75)菩萨普音演说净光等,照一切法自性清净三昧;

  (76)菩萨见一切佛力差别三味;

  (77)菩萨见一切佛,觉一切差别法界如莲华开敷三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