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品 华品

第四品 华品

观身

观身如镜的比库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

吝啬的富翁

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

应该礼敬谁

最虔诚的女信徒

阿难尊者的疑问

帝释供养大迦叶尊者

自杀时证得圣果

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观身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学地比库(注)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

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祇树给孤独园。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着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地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注)学地比库:已证初果,但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

观身如镜的比库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

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

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祇树给孤独园。

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观想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

这时候,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

佛陀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的人,沉沦生死,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摩诃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波斯匿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摩诃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仆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仆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摩诃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释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

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舍卫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她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伽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忉利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忉利天,再做忉利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忉利天,成为忉利天王的妻子。由于忉利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忉利天时,忉利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忉利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替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

吝啬的富翁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注)。 (偈49)

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着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大目犍连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大目犍连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么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大目犍连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等他们,富翁夫妇便带着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

(注) 注释家对本法句的解释略有不同:

达摩难陀上座认为这句法句的意思是说:智者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

Narada 上座则认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则说:智者入村落化缘时,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

了参法师在《南传法句经》的翻译则未加任何注解。

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

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么事,什么事尚未作。

舍卫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

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她准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并不自觉的喊着:「说的好!说的好!」

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咀咒,并且一路咀咒地离开她家。

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咀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

应该礼敬谁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无法得到善果,

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 (偈51)

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必得善果, 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舍卫城的佛陀信徒乔塔帕哩已经证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祇树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时,波斯匿王突然也来了。乔塔帕哩没有起身,因为他认为若起身,可能会被认为是向国王,而不是向佛陀表达敬意,国王却引以为侮辱而非常愤怒。佛陀知道国王心中的不满,就向国王赞叹乔塔帕哩的德行及对经藏的娴熟。佛陀的解释让国王释怀,并对乔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国王再次遇到乔塔帕哩时,请他为两位妻妾教导佛法,乔塔帕哩委婉的拒绝,并建议国王请佛陀另外派比库担任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难固定到王宫,向皇后末利夫人和行雨夫人说法。后来,佛陀问阿难,两位后妃的进展如何,阿难说,末利夫人认真修习,但行雨夫人却不专心。

佛陀说,只有专心、敬谨、认真修行,并且精进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最虔诚的女信徒

人应该作种种善事,

如同众多花朵可以制作很多的花圈(注)。

毘舍佉的父亲陀难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亲是须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则是憍萨罗国最有钱的五个人之一。她非常年轻的时候,佛陀曾经来过跋提。当时,她的祖父带她和她的同伴去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们全都证得初果。

长大后,她嫁给舍卫城另一位富翁弥迦罗的儿子富楼那凡达那。结婚当天,她父亲告诉她做一个尽责的妻子要遵守十条规章: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里。

3.借东西给那些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4.不借东西给那些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5.不管对方是否也有雅量借东西给别人,都可以借东西给对方。

6.愉快的坐。

7.愉快的吃。

8.愉快的睡。

9.照顾火。

10.尊敬家神。

这些条文的意义如下:

1.火代表谤诽,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诉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他们的缺点和家庭争论也不可向外人道。

2.为人妻子也不可以听东家长西家短。

3.借东西给有借有还的人。

4.不可借东西给有借不还的人。

5.对穷困潦倒的亲朋,即使不还,也要借给他们需要的东西。

6.为人妻子见到公婆时,当起身敬意,不应坐着不理。(对其他长者亦然)。

7.公婆丈夫照料妥当后,妻子方可进食,也应该确保仆人受到妥当的照顾。

8.这不是说为人妻子可以尽情睡眠,相反地,为人妻子入睡前,应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好,仆人也已善尽职责,同时,公婆丈夫已经入睡后才安心休息。

9.公婆和丈夫应视之如火般的谨慎照顾。

10.礼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有一天,她的公公弥迦罗正在进餐时,有一位比库到他家门口化缘,弥迦罗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见这情形,就对比库说:「请尊者原谅!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时候,她公公听见她这么说,非常生气,就要她离开这个家。她不愿意离开,反而请当初结婚时,她父亲派遣陪她过来夫家,方便她日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可以谘询的八位长者前来仲裁。长者们来到后,她的公公告诉他们:「我用金碗吃饭时,她却说我在吃陈腐的食物,由于这种犯上的行为,我要赶走她!」她解释说:「当我发现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门口化缘的比库时,我在心里想:『既然我公公这一生从来没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过是享受过去世的福报(陈腐的食物)罢了。』所以我才说:『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样的说法难道错了吗?」

最后,这八位长者认为她没有犯错。她于是说,身为一位对佛法有绝对信心的人,她无法留在对比库不表欢迎的家庭中。她又说,如果不能邀请比库到家里来供养,并做其它布施,那么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她公公因此答应她所有的要求。

第二天,佛陀和众多比库就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正要供养的时候,她请她公公一起来供养,但为他所拒绝。供养之后,她再次请公公来听佛陀的开示,她公公也觉得不应该再拒绝,但他修苦行的师父却不让他去。结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后面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她公公的善业成熟,就证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并宣称她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也因此,人们称呼她为鹿母(因为弥迦罗的意思是鹿)。

后来,她生育了几位儿女。当年结婚的时候,她父亲曾送她一件镶有珠宝、价值连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祇树给孤独园时,觉得这件外套太沉重,就脱下来,用围巾包好,交给仆人保管。但这仆人却粗心大意地把它遗落在给孤独园。她要仆人回去找,但告诫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难尊者已经找到了并且收起来,就不可以要回来,我要把这外套捐献出去。」阿难尊者当时负责保管所有信徒遗留下来的东西。但阿难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决定义卖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项捐献出来。但没有人能出得起适当的价钱,所以她就自己买下来,并用这笔款项兴建东园鹿子母讲堂。

讲堂捐献仪式完成之后,当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员,并告诉他们,她所有的心愿都已完成了,接着她就绕着讲堂走,同时唱颂偈语。这时,一些听到声音的比库以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报告。「她是不是精神错乱了?」他们问佛陀。

佛陀解释道:「今天,她已经完成累世以来的愿望,也由于这种成就感,她才会这样心满意足,而用唱诵偈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她决没有精神错乱的现象。累世以来,她就是个大布施者和积极提倡佛法的人。」

佛陀接着说,莲华上佛时,她有个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赞助者,她在羡慕之余,也发愿希望能具有同样的德性,所以在一连七天供养该佛和众多比库后,她发了最诚挚的愿望,希望在未来世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赞助者。

莲华上佛就运用神通,观照未来,得知她在未来世会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就授记她的愿望会实现,后来的迦叶佛也为她授记。

佛陀最后结论道:「毘舍佉在前世强烈渴望做善事,并且确实完成很多善业。就像花艺专家利用一大片的花来制作很多的花圈。」

(注)本法句的意思是说,人可以出于正信和慷慨的财施来完成很多善业。

阿难尊者的疑问

花香、檀香、多伽罗香与茉莉花香都无法逆风飘香,

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声飘送四方。 (偈54)

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与茉莉花香,

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偈55)

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静坐时,想到一个问题:

「草木花根的香从来都是顺风飘散,不能逆风送香,难道真的没有香气既可以顺风飘送,也可以逆风送香吗?难道没有瀰散全世界的香吗?」

佛陀回答道:「阿难!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啬,这种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赞叹。他(她)的声誉会四方传播,不管住在那里,所有的比库、婆罗门和居士们都对她(她)赞叹不已!」

帝释供养大迦叶尊者

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

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偈 56)

大迦叶尊者出定(注)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这时候,帝释也期望能够供养大迦叶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当大迦叶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大迦叶尊者的钵。当大迦叶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帝释本人。帝释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大迦叶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大迦叶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帝释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帝释供养大迦叶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帝释怎么会知道大迦叶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大迦叶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

「像大迦叶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帝释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备注:指「灭尽定」,涤除精神污垢的圣人可以透过意志力量暂时止息意识流转,精神活动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这时候,圣人没有任何的危险。诸佛、辟支佛和阿拉汉在生时证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间即是「灭尽定」。

自杀时证得圣果

魔波旬不知持戒严谨、不放逸、智慧解脱的人往生何处。 (偈 57)

瞿低迦尊者有次在摩竭陀国仙人崛山边精进修习清净和止观,正当他证得禅定时,却生病了,而影响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进步时,都被病魔摧毁殆尽。这种情形前前后后发生六次。最后,他决心要证阿拉汉果,即使因此丧生,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他毫不休息的精进修行,最后甚至决定自杀(注),以苦痛做为观想的对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咙。这时他全心观苦,心无旁骛而在逝世前证得阿拉汉果。虽然苦痛降临时难以集中意志,但他却表现出超强的决心和意志。

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灭后,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处。但遍寻不着,他就化身成年轻人,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说:「明白瞿低迦往生何处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究竟解脱精神烦恼,证得阿拉汉果,不再轮回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拉汉入灭后往生何处。」

备注:「自杀」是否恰当不在本故事讨论的范围,因为瞿低迦已经涤除所有的贪爱,而且证得阿拉汉果后,世俗的道德不再具有意义。

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如同美丽馨香的莲花可以在路边的废土堆中绽放,

究竟圣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无明众生(注)。

舍卫城的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罗发谛那则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敌视佛陀。迦罗发谛那在耆那教徒的怂恿之下经常向尸利倔说:「跟随佛陀有什么好处?来吧!追随我的师父吧!」听多了,尸利掘就反问他:「你的师父究竟有什么义理?」迦罗发谛那回答说:他的师父们无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洞悉别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请他们到家中来接受供养。

尸利掘想测试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长的壕沟,并在其中填满污秽物,座位也不怀好意地预先安排在壕沟上。同时,准备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盖的瓮,使人误认其中装满米饭和咖哩。耆那教徒来他家的时候,他要他们依序进入,并站在个人的位子上,然后同时坐下。这时候,脆弱的绳子应声而断,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秽的壕沟中。尸利掘就嘲笑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怎么会不知道别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惊吓又尴尬的落荒而走。

事情发生后,迦罗发谛那自然对尸利掘十分愤怒,好一阵子两人互不言语。后来他决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装怒气已消,请尸利掘代为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尸利掘就去邀请佛陀,他向佛陀报告自己曾经“款待”耆那教徒的经过,他也表示很担忧这次的供养可能是迦罗发谛那的报复,所以他请佛陀审慎考虑是否要前去接受供养。

但是佛陀透过神通,预知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将证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请。迦罗发谛那也挖了填满煤炭的壕沟,并用蓆垫覆盖。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抵达迦罗发谛那的家。当佛陀踏上草垫时,草垫和煤炭奇迹般的消失了,而车轮大的莲花却大肆绽放,佛陀和比库们就坐在莲花座上。

迦罗发谛那看见这种奇迹时,非常惊讶,他向尸利掘说:「好兄弟!帮帮我吧!由于报复的欲望,我已经犯了大错,我邪恶的陷阱并没有影响到佛陀和众多比库;我没有准备任何食物,厨房的锅子也是空空的,帮帮我吧!」

尸利掘要迦罗发谛那再到厨房看看。迦罗发谛那一到厨房,赫然发现所有的锅子都装满了食物。他惊讶不已,但也十分快乐,心情为之一宽,就用食物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就诵随喜,并且说:「无明众生缺乏智慧,所以无法领会佛法僧的殊胜,他们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佛陀接着次第说法,迦罗发谛那也专心听法,喜悦渐渐盈满身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证得初果。

从此以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恢复友谊,同时积极护持佛陀和比库们,并且捐献钱财来弘扬佛法。

回到祇树给孤独园时,比库们纷纷议论莲花从煤炭壕沟绽放出来的事,佛陀说这种奇迹不是第一次发生,佛陀因此叙说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佛法不谴责任何人。因为即使看来最差劲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暂时隐伏不现而已,一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