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品 心品

第三品 心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猿意马的比库

身体发臭的比库

骚扰比库的精灵

牧牛人难屠

变性人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

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弥酰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酰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酰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心难以调卸,轻浮躁动,随欲流转;

智者应该调卸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得到禅修禅观的指导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修观想。他们就教导她观想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修观想,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观想题目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观想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修观想。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随着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

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

从前舍卫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

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郁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

能够调服心的人,解脱魔障。

僧珈逻仕达是舍卫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以后,年经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着: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侷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心猿意马的比库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

同时超越善与恶(注1)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注2), 毫无恐惧。

从前,舍卫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飢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么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伽。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净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着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着「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伽。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伽。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么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着,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着(注3)的阿拉汉了。」

备注:

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舍利弗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身体发臭的比库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

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骚扰比库的精灵

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

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着 。

舍卫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么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

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次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准备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准备好适当的装备。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

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牧牛人难屠

错误的心念 (注),比任何敌人或仇家的伤害更深。

难屠替一位富翁看顾牛只,虽然只是个牧牛人,但他尽可能存钱。有机会,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机会能够遇见佛陀,并且聆听佛陀说法。难屠也曾邀请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并未答允。

过了一阵子,有一次佛陀和众多比库突然改变行程,要到难屠家去,因为佛陀了解,难屠正确明白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接连好几天,难屠都很恭敬地接待并且供养佛陀和比库们。最后一天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也证得初果。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要离去时,他更亲手拿着佛陀的钵,送佛陀一程之后,才顶礼回家。

就在这时候,一位难屠长期仇敌的猎人射死难屠。走在后面的比库发现难屠的尸体后,赶上来报告佛陀:

「因为您的莅临,难屠作了大量的供养,并陪您走了一段路,才会在回家的路上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库啊,不管我来不来,由于以前的业,难屠都难逃死亡。所以大家应了解,错误的心念比敌人和小偷伤害人更深,对抗危险的唯一保障是正确的心念。」

(注)指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和邪见。

变性人

善念 (注)的法益,胜过父母亲朋的爱护与照顾。

梭儒亚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带着一群仆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前去沐浴。当时,摩诃迦旃延尊者正在整饬衣服,准备入城化缘。梭儒亚瞥见尊者金色的皮肤时,内心想到:「这比库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肤色能像这样就好了!」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性别神密的变了。他感到非常的羞耻,而决定离开故乡。这时候,身为女儿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准备前往怛剎尸罗城的人恳请,让他搭便车。这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到处找他,却遍寻不着。

到达怛剎尸罗城后,那群人中有一个人就向当地一位年轻的富翁提及同来的女性─ 梭儒亚,年轻的富翁发现梭儒亚十分美丽,而且与他的年龄相当,就与他结婚,梭儒亚也因此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当初身为男子时,他已经有两位女儿了。

有一天,故乡一位富翁的儿子,也是梭儒亚的老朋友来怛剎尸罗城。梭儒亚就请他来家里,这人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她,就问她是否认识他。她回答是,并垂询她亲朋好友的近况。这人告诉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踪的事。这时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踪的富翁,并且把自己因为看见比库时心中升起错误的念头,性别因而改变,以及与此地年轻富翁结婚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这人劝他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请求宽恕。

摩诃迦旃延尊者于是被请来接受供养,供养后,她被带到尊者面前来解释一切原委,并恳请尊者宽恕。

当尊者说完:「起来吧!我宽恕你!」之后,梭儒亚马上恢复男人身份。这时她丈夫说:「朋友!既然你是这两个男孩的妈,而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儿子,所以你可以继续住在此地,不要沮丧!」

梭儒亚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后来变成女人,现在又变回男人;同样地,先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最近又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中经历过这两次性别的转变后,我已经厌倦世俗生活了,我现在要出家为比库,并在尊者指导之下修行。以后照顾孩子就是你的责任了,请不要疏忽了!」

说完之后,梭儒亚拥抱、亲吻两个男孩,然后把他们交给他们的父亲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协助他找到尊者,并且得到尊者宽恕之后有机会出家,而从事生命中最终目标──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轻人致谢。

摩诃迦旃延尊者于是帮他剃度,使他成为比库,他于是努力修行,后来,又跟随尊者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

后来,人们常问他究竟比较喜欢两个女儿或亲生的两个儿子。他说比较喜欢亲生的儿子。但人们经常问及这个问题,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单独一人精进修行,并且观身无常。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同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执着。听他这么回答的比库们却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请教梭儒亚两种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说:「梭儒亚现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没有任何的执着。正确的心念带给他的喜悦,不是身为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

(注)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禅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法,说法,正直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