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品 智者品

第六品 智者品

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

不守戒律的比库

顽倔不驯的车匿

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

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固若磐石

辱骂比库的女人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解脱要靠自己

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

从黑暗趣向光明

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

人应该追随会规劝别人过错的智者,一如追随向导前往埋藏宝藏的地点。追随智者,较容易开发智慧。(偈166)

罗陀是个又老又可怜的婆罗门,只好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库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伽时,却不愿意接纳他。

一天清晨,罗陀遇见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让他加入僧伽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便召请所有的比库来,问他们:「有没有人曾经接受罗陀的服务?」

「佛陀!我记得罗陀曾经供养我一些米。」舍利弗答道。「如果这样,」佛陀接着说:「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你的施主解脱世间的苦痛?」

舍利弗于是答应剃度罗陀出家,成为比库,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伽,并且严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导。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库们,他们向佛陀报告罗陀严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导。佛陀说,比库应该像罗陀一样,遵守教导,如果犯错而受到谴责时,也不可以心生不满。

不守戒律的比库

智者应规劝忠告别人,使人免于犯错;善良的人爱戴智者,只有恶人憎恨智者。

比库阿湿具,富那婆修和他们的弟子停留在迦罗赖精舍时,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种了一些果树。同时也违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闹不堪,而妨碍其他比库的修持。

佛陀知道以后,派遣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去劝告他们。经过舍利弗和大目犍连的劝诫之后,大部份的犯戒比库都改变他们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库竟因此还俗

顽倔不驯的车匿

不要结交坏朋友,不要与卑鄙的人来往,应该结交善知识,且与品格高尚的人为友。

车匿是陪伴悉达多(佛陀的俗名)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出家为比库。但尽管身为比库,他却因为自认与佛陀的关系密切而非常顽强、憍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出生为婆罗门)却说他们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

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保持缄默,事后却仍然毁谤、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车匿!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都是卓越的比库,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

虽然佛陀多次劝诫,车匿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佛陀说车匿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

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车匿,也就是说所有的比库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

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其他比库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伽认错和致歉。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他们的指导,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

啜饮正法的人,内心安详,生活愉快,智者喜悦圣者所说的正法。 (偈 79)

摩诃罽宾那是鸡咕塔瓦提国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协助他治理国家。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园时,碰见来自舍卫城的几个商人。这些商人向国王转述佛法僧三宝,之后,国王和大臣们就出发前往舍卫城。

这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国王一行人正向舍卫城来,并且预知他们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就到河边一棵榕树下等他们。后来,国王等人来了,看到树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时,就走近佛陀,并且加以顶礼问讯。佛陀向他们说法,听法之后,国王等人就领悟佛法,并出家加入僧伽。

王后听说国王和大臣等人前往舍卫城后,就召请大臣的妻子们来,她们也跟随国王等人的足迹一起前去舍卫城。当她们到达佛陀休憩的地方时,也看见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但佛陀运用神通,使她们看不见国王和其他大臣,因为她们如果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身着黄色袈裟,并且剃除须发时,内心一定会受干扰而无法听佛说法。顶礼问讯后,王后向佛陀请问国王现在何处。佛陀说:「先坐下来,你会看见国王的!」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听说可以看见丈夫,非常喜悦,就安心的坐下来。佛陀于是开始向她们说法。国王和大臣们在听法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而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们则证得初果。这时候,她们看到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库,并且认出他们,于是也向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指引她们去舍卫城,她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舍卫城,加入尼众僧伽,不久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在这些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库的护卫下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时分,尊者摩诃罽宾那(原来的国王)经常自语:「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库们听见他一天重复好几次说这句话时,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向他们解释:「摩诃罽宾那已经领悟法喜了,所以内心宁静,欢喜过日子,至于他重复所说的话指的是涅槃的喜悦!」

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

磐踶它是舍卫城一位着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后的的第八天,他与舍利弗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他问舍利弗:「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够随人意地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是啊!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舍利弗说。

然后他们继续上路。后来,磐踶它又看见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烧弓箭,使其笔直。他也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木,用来做车轮。这时候,磐踶它内心如是思惟:「如果没有心识的水可以任人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抚直;没有心识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那么,拥有心识的我,为什么无法控制我的内心,修行清净止观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当下向舍利弗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并深刻观身。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环境保持宁静,协助他禅修。不久,就证得三果。

就在这时候,舍利弗正朝磐踶它的房间走去。佛陀透过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证得三果,只要继续禅修下去,马上就可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佛陀决定要阻止舍利弗进入磐踶它的房间。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门口,询问舍利弗一些问题,使他无法进入房间。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说:「当一个人精进修行时,甚至天神们都会来护持,我个人就亲自在门口阻止舍利弗进入磐踶它的房间,如此,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

(请参考故事「殊卡沙马内拉」)

固若磐石

如同坚固的石头不为风动,智者也不为毁誉所动。

跋提是祇树给孤独园的一位比库。由于个头矮小,大家就以「矮个儿跋提」称呼他。甚至有些年轻比库经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头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吗?快乐吗?比库的生活你烦不烦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从不生气、也不回嘴。事实上,他的内心和神情都十分宁静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时,就说:

「阿拉汉永不发脾气,不苛责别人,也不瞋恨他人。阿拉汉就像一座山,山不为风所动,阿拉汉也不为毁辱所动!」

这时候,其他的比库才知道跋提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辱骂比库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静;智者听闻佛法后,内心清净。

玛她是一位虔诚的女信徒。她的女儿坎南嫁到别的村子去。有一次,由于坎南回娘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来要她回去。坎南的母亲因为要做糕饼给女婿,就要她过几天再回去。

第二天,玛她做了几个糕饼,但有四个比库来化缘,她就把所做的糕饼全部供养他们,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连着三天玛她都把糕饼供养比库。因为这缘故,坎南的丈夫就另行再娶。坎南从此痛恨所有的比库,认为比库毁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见比库,就予以辱骂、毁谤。后来,所有的比库就远离她家。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注),就到坎南家去,并问她:

「比库是否只取供养的食物,还是拿走不是供养的食物?」

坎南回答说,比库只取供养的东西,并且说:「比库们没有错,错在我自己。」她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佛陀的宽恕,并进一步顶礼。佛陀就向她说法,坎南闻法之后证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见波斯匿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诉国王,国王问佛陀,她是不是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经教导她佛法,她也因此法喜充满。」

国王向佛陀保证,会让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国王回去后,就叫坎南来,并宣称:「谁能妥善照顾我女儿--坎南的人,可以收养她。」这时候一位大臣就认她为螟蛉女。这大臣告诉她:「你要供养多少,就供养多少!」从此以后,坎南每天供养所有到她家化缘的比库。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时,说道:「比库们!坎南纷扰杂乱的心在闻法后已经变得清澄、祥和了。」

备注:(注)因为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议比库不要向女施主化缘。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库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所有的比库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城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库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库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库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飢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

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偈84)

昙弥夫妇住在舍卫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库,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次,在比库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佛陀说:「比库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少,其余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舍卫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库,并安排其中一些比库们彻夜说法。但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着听法,但大部份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库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着世间,只有少数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着提醒比库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从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远离贪爱,以涅槃为目的,不作黑法(注),勤休白法,追求凡人不喜欢的寂静、出离与涅槃。

智者割舍欲爱,无所执着,涤除心中所有的烦恼 (偈87/88)

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同时去除一切欲爱的人,烦恼已断,今生就能证得涅槃。 (偈89)

在憍萨罗国结夏安居后,一群比库向佛陀请教禅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诫他们要放弃欲乐和对世间的执着,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备注:「黑法」:即十种恶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