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5课丨什么是五重玄义?哪五重?「晚课」

第5课丨什么是五重玄义?哪五重?「晚课」

- 五重玄义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同学,大家下午好。这是我们学习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第三讲,下午开始第三讲。

  在上两节都是一个前奏,给大家大概介绍了一下。在长久以来,特别是现在的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来听闻佛法,很少能够圆满完整、有板有眼,依照传统的方轨来听闻一部经典,很少了。那么绝大多数时候我出去讲法也是课件式的、开示式的、主题式的,这样的来进行一个概论,或者将佛法的基本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一个组合,从这里从那里切割进行这么一个编排,尽量就条理清晰的让大家有一个认知。那么我们真正的说,开大座,讲经说法,那一定是要从哪里开始呢?从五重玄义开始。完完整整地这样全方位去开演一部经典,一开始入手处就是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立体式的讲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常说的宗门教下,在汉传佛教的宗派特色之中,有几个宗派主要就是讲教理,我们所谓的讲经说法也是依附在教理之上,那么在讲教理的时候呢,它是有一个范式模本的,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它全部衡量起来,然后放进这个框架里边,进行一个给大家一个信息的传递,主要的义理的浓缩地先进行一个了知,然后才开始依文解义地贯入经文。现在很少了,基本上我出去问,连五重玄义是什么,不知道。这怎么说呢,说好听点儿这叫时代不一样了吧,说不好听点就是我们的心躁动了,没有福报,足够的时间,乃至没有甚好的因缘大家一块儿来共学共修。那么在教理刚才讲到教下主要讲的就是天台宗,天台宗讲教讲得比较具有代表性,以致我们一说宗门教下,宗门就是指的禅宗,教下就是指的天台为代表。虽然在印度主要是中观和唯识空有两轮,但是传入东土以后呢,在现在的浙江,智者大师集大成天台宗派,被号称东土释迦文。东土(释迦文)就是我们中国的释迦牟尼佛,这么样一个意思。

  那么智者大师他讲经的方法就是,由他独创了五重玄义的方法来迈入经典。今天我们也算因缘殊胜,也从五种方面给大家先把弥陀经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一个罗列的状态让我们先进行一个了解。

什么是五重玄义呢?顾名思义,五重,哪五重?

  第一个,释名。解释它的名字,这部经的名字。

  第二个,显体。这部经的它所有大乘佛法的经典的本质,它要阐明的道理是什么?它本质就是说,所有的这些学说、论著、教理,它依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跟下面的宗这个明宗不一样,它就是说所有的这个依附上面的本质的道理不能离开这个。我们常说目可更纲不改,理有定法随机。就是你不管怎么讲,不管怎么样,可是你不能离开这个佛法讲的这个真如体性,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本质的东西。不妨这样理解,这是第二个显体。

  第三个叫做明宗,有了体就要明宗。看看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

  在往下就是论用,这部经典有什么用,它的好处在哪里,它可以让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得到怎么样的一个受用,修的这个特色的法门有怎么样的一个殊胜之处。比如我们说净土法门的胜义方便,怎么个方便,能方便出哪些名堂,论用。

  最后一个是教相,教相就是我们说的判教。判别的判,教理的教。也就是说整个放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大背景下,这部经典它属于什么样的属性和特色,重在阐述哪个角度,它在一代教法中属于什么位置。所以这就叫五重: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

  释名,就好比一个人张三李四我们要把他的名字给弄清楚;龙树菩萨一听经题就知道这部经的所有内容。

  那么显体,知道其名以后,知道这个人长得如何啊?是胖的还是瘦的,是高的还是矮的,如果不认识,就好像只知其名不知其形,就是只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的形状。只知道他的背面,不知道他的面整个的一个立体的面,只知道他的平面,不知道他的立体。所以这个叫做显体。就好像一个人的形状一样。

  那么明宗,有了本体就要明他的宗旨。就好像说这个人是以什么当职业的?他是每天做什么的?这是他的宗旨。

  论用,他的利用,用就是用处,他有什么利用,好比说这个职业是怎么进行的,他有什么样的功用,每天怎么操作怎么完成。他的职业的种类是什么?主要负责做什么工作?

  最后判教就是说,这个经的教下,在整体的生活状态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水平。比如我们说发展中国家,他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还是中产阶级,还是比较贫困。这样来看这个经的大背景,这叫做五重: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虽然名词很艰涩,但是我们这么一讲就知道,还是为了全方位的认知一个人的全部,对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他整体的一个认知,这样来学习一部经典,所以这样明了了以后,深入进去,称之为玄义,五重玄义。

  玄,顾名思义就是幽微难见,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德行,佛的一切无边的十力、四无畏法、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幽微难见,凡夫没办法办,所以我们要信。这里就叫做玄。

  义,就是这个幽微难见的道理你非常深,但是你要有一个所以给我知道,要解释他的义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用这个五重玄义来开始迈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首先我们来看释名,就是解释名字,解释这部经的名字。依照传统上整个佛说的这所有的经典,一般可以把它归纳为七种经题所设立的方法。佛教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单三、复三、具足一。单就是单单说这个有三种,复就是两个拼在一块儿的又有三种,具足一就是说三个到一块儿的还有一种。一个、两个、三个,哪三个呢?第一个是人,代表一个主体。比如说佛,他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几千年前印度降生的一个人,虽然他成佛了,可是他示现的还是一个人的相状。第二个,法。讲的这个道理。第三个叫做喻,我们因明里面不是常有“宗因喻”么。讲一个宗旨的东西,这个道理你听不明白,那他给你把这个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再给你进行一个稀释的讲解,你还不明白,只好打一个比方。就好像我们常说佛有三身,哪三身呢?法身、报身、应化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那么讲这个道理,法身报身化身如果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教名词,或者佛法术语这些人,他弄不懂得清楚。这个时候就打个比方,说法身,一切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一法身,如同天上的一轮明月;报身就是这个月亮所散发出的月光,圆满报身就是一轮明月彻头彻尾把他的光辉给辐射出来,报身;什么叫化身呢?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个只要江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全部能把月亮给映现出来。所以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包括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乃至十方三世好多国土的佛都是法身映现出来的月亮,千江有水,每一个国土里面映现出来的示现的应化身。这么一打比喻大家都清楚,所以我们这里讲的经题的立题方法有七种,就叫单三,复三,具足一。

什么叫做单三呢?

  第一个,单人立题。光以一个人的名字来立题,比如说《维摩诘经》,这部经题里面只有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单人立题。来这样来设立经的名字。

  第二种叫做单法立题。只讲这个法的这个名字的道理,比如说《涅槃经》,涅槃是解脱的法佛法的道理。比如说《般若经》,大般若经,讲的是佛的智慧的般若波罗蜜,它只讲的佛的甚深的法,所以叫做单法立题。

  还有一些只用比喻,用譬喻来立题的,比如说《梵网经》。比如说这个经的道理的无碍圆融就好像大梵天宫殿里面的因陀罗网一样的,梵网经,这叫做单三:单人、单法、单喻。

那么复三呢?

  首先一个比如说人和法来立题,就是《文殊问般若经》,有这么一个经典叫文殊问般若经,就是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文殊问般若经》叫人法立题。

  还有一个人喻立题,比如说《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比喻说如来说法像狮子吼一样,狮子一吼,百兽都生震撼,闻声丧胆,如来说法就是可以破灭世间一切烦恼魔,所以这个叫做人喻立题。

  还有一个法喻立题,《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比喻这个妙法如同莲华一样清净无染,所以叫做法喻立题,这叫做复三,前面是单三这是复三,两个组合在一块儿。

  具足一就是人和法和喻都堆在一起,《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比喻佛法的无边广大,佛,是人,华严是打个比喻,《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人法喻全部具足。这七种立题统称单三、复三、具足一。就是全部具足了是一种,那我问问,我们这里讲的《佛说阿弥陀经》是什么立题?单人立题。就是只以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以能说的和所说的人所立的经题名,所以叫做单人立题。这是五重玄义。

  释名,我们再讲这个经的经题,经题的这个经名来开始讲解。首先介绍了一下七种立题的方法,我们要做一个常规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讲到为何说这里要强调一个佛说呢?《佛说阿弥陀经》首当其冲为什么要强调佛说呢?在经典里面有五种人可以说经,除了佛之外还有佛弟子,你像维摩诘经,包括我们东土里边不是来了一部六祖慧能讲的《坛经》,也把它称之为经,因为它是跟佛意相吻的。还有佛弟子的,维摩诘经呀,还有一些只要是非佛说的,是他的弟子讲的经,再一个比如说天人说经,还有一些五通仙人,再一个就是化人,等等这些人都可以讲经,但是有一点,这五种人都可以说经,可是唯一的就是他说出来要佛所印证。也就是你说的这部佛典,它内容里一定有佛在当时赞叹说:啊!如是如是!或者就说善哉善哉,怎么怎么样,你讲得如是如是。一定要佛在上面给他认定,我们才称之为佛经,称之为经,这样来看这个经题。所以说这部经是佛亲自金口宣说,佛说的,而且是无问自说的不可思议妙经。太玄妙的道理,所以这得特别强调的说,佛说阿弥陀经,它的全称。一般我们有简称的时候说阿弥陀经呀,弥陀经呀等等,这都是简化了的。

  这里的佛特指我们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这里特指释迦牟尼佛。那么对于这个经题首当其冲什么是佛呢?在讲其它经时也讲过,我们都知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特别他的一个参照指标在于觉行要圆满。凡夫不自觉,二乘阿罗汉,声闻缘觉他不觉他呀!菩萨他觉行不圆满啊!跟这前三种都有所区别,所以佛在这里称之为自觉觉他,特别是觉行圆满。

  佛是什么意思?觉。每到一处大家说,对于这个佛字这是佛教最最高的关键词啊,首当其冲佛法就是佛,首当其冲,佛教也是佛,学佛也是佛,信佛也是佛,佛弟子也是佛,离不开佛。一般不懂的人都问什么是佛呀?可是我们懂了的人以后发现最后懂了也是懂了什么是佛。信,信什么是佛;解,解什么是佛;修,修什么是佛,证,最后成佛。离不开,万变不离。那么什么是佛呢?当然你看,汉语的造字特别有智慧,佛就是‘人’过来一个‘弗’不的意思,不是人,当然这个听起来很罪过,他不是一个五欲六尘、平凡的、每天被烦恼妄想执着、有好多贪欲、七情六欲一点都没有把它放下、任何东西都斤斤计较,一切都要为我所支配等等这一切凡夫所具的特质他都没有,所以他不是一个凡夫之列的人,是一个圣者。所以他的功德太广大,他证的境界太圆满,我们常说的二死永亡,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三德究竟,智德、断德和这个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么无法不知,无法不解的一个大圣人。天台宗讲到,究竟即佛。究竟圆满,所以我们常讲的,成佛的佛他所有涵盖的概念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觉。诸位有时候想想,到底什么是觉呀?那我们现在都是凡夫,也没成过佛,成佛是怎么回事?怎么个感觉呀?上次我还跟他们一起讲的,实在我也没成佛,咱们本有的佛性在,现在没显现出来。但是你不妨这么想: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噩梦,包括好梦也是如此,在梦里边有人拿着刀子追你,或者你的仇人在后面追赶,非得打你,或者说追着追着到一个悬崖上了,那么后面还在追你,你迫不得已‘哐’的跳下去吓醒了,吓醒的那一刹,或者旁边有人大喊大叫,你怕得正在奔命的时候,突然间把自己惊醒了,惊醒的那一刹那,或者做好梦,在享受呀,年轻的人在结婚呀,或者贪财的人中了彩票了呀,等等这些美梦做得正如醉如痴的时候,呀!突然醒了,这就叫觉。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每个人现在现实的情境里都是梦,不觉。在愚痴、无明、染着、分别,这都是不觉。那么佛的觉就是如梦初醒,相似而已。

  再一个我们现在每个人大家想想,我们每天这么多的抱怨,这么多的解不开的疙瘩,这么多的牛角尖一定要钻,而且虽然学了佛,也是说时迟那时快后脚跟跟不上,道理明白,境界出来了挡不住。不由自主,我们常说心如明镜身不由己。为什么?就是不觉。不觉的话,这些烦恼都是贼啊!如果你认贼做亲,他就在那,比如说咱们房间里进来一个贼,那以为他是你的自己人,家属,亲戚,那他想拿什么拿什么,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给你拿完。只有你觉到这是一个贼,看着他,他没办法拿你的东西,什么东西他都偷不走,你可以报警。所以觉又叫做如人觉贼。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就是佛。《佛说阿弥陀经》的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就具足这样的功德。当然,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常言也讲到说,本觉始觉究竟觉。

  我们今天在讲《佛说阿弥陀经》,也可以了解什么叫本觉呢?一般的常规状态下,我们讲本觉就是我们每个人法界众生本具的德行佛性,这叫做本觉。我们常说每个人成佛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永远都在。在凡夫的时候它也不会减,耗得光,在圣人的时候它也不会多出来,就是这么多,就是这么个样,所以我们叫做实相呀,真如呀,当下的一真法界呀,佛性呀等等这些就是讲的这个。套在我们《佛说阿弥陀经》上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本觉,极乐世界虽然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可是绝不能出我现前一念灵光不昧之心念心体。之所以有十万亿佛土这种路途的阻隔就是因为我们众生具足缠缚了十万亿的烦恼路,十万亿的烦恼所阻,变化成现象界的时候,转化成现象界的时候,它就形成十万亿路程的阻隔,所以在事相上它就是这么远,的的确确这么多里路,可是在理体上,本觉上而言也是我现前一念心性的体现啊!他方十方国土不离当下一念,这个回去要好好悟,什么叫做本觉。

  为什么极乐世界就在我现前一念心体的十万亿佛土之外,不离我现前一念心。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就在我现前一念当下的心性之中。就在我们现在,能知能觉灵光不昧的这一念头、这一觉心,这一主观能动的念。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在的色身器官,都是由于这一念,念头,念念相续,把它转化出来的,化现出来的。在我们执以为人它就不断的凝固凝固化了,现实世界就出现了。那么既然这样,我就发现,噢,极乐世界也是如此。本来所有的他方国土包括东方琉璃世界,这个阿閦鞞佛世界,兜率内院,所有的法界,其实都是现前一念,但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烦恼的阻隔,视线的局限,然后第六意识思维的这种狭隘,就只锁定娑婆国土,那么我们现在呈现的就是娑婆国土。虽然我们现在在娑婆国土,可是我们十万亿佛土之外这一念,念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德能,永恒存在,无始无终,这叫做本觉。

原标题:第5课丨一边拆经书,一边造世界「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