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课丨只有这两种人能修好净土!「晚课」

第1课丨只有这两种人能修好净土!「晚课」

- 横出三界,顿超生死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诸位同学、诸位同修,今天因缘格外殊胜,今天我们开始讲净土法门最具代表的经典——《佛说阿弥陀经》。由于我本人虽然也在长期的跟大家一块儿来学,闻学经教,但是一直行门上修得不是很精进,惭愧,但是在行门知见上一直是导归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要去亲近阿弥陀佛。所以说今天的因缘在我个人的差别相上来讲也是法喜要格外多。希望也跟在座的诸位有一个共鸣,我们今天终于可以学习这一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足信愿行资粮的宝典《佛说阿弥陀经》。

  因为在这几年,也不敢当说去讲经弘法了,走到哪里都是以劝信而已,劝大家信因果、信轮回、相信可以解脱,那么相信往生到极乐世界更好、容易地解脱。但是呢,不敢称之为专精。在前两年讲经的初阶段,一直是讲信愿行、三资粮啊,讲讲念佛圆通章啊,讲讲佛说阿弥陀经,还有是好像讲过净土十疑论。那么一直是对于净土的知见上还是比较可以说是力量比较大,后来这几年,由于慢慢的因缘,法缘也比较众多吧,屡屡地出去要到了别的道场里面,要去随道场常住,随人家的缘,所以就是有时也讲其它的一些经典啊论著啊,也去尝试地去讲讲。所以从我自己的受用来讲呢,你把它铺的广了,这个顾及得多了以后,慢慢的这个专心和这个精心就淡下来了。这是我在这两天翻看《佛说阿弥陀经》讲义的时候我自己的一个心得。所以一直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这部经典,乃至去相应净土法门,一定要有一个专精的心态,广学多闻可以,行门一定要一门深入。你看我这里到处去这里讲讲那里讲讲,有时也讲讲《心经》啊,《药师经》啊,其它的一些《信心铭》啊,那么慢慢地就会分散掉对于净土的知见,所以这是这两天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希望诸位同学同修们往后还是要在专和精上面去使力气。

  今天的讲解我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一开始讲的时候,怎么开场,但总归想想,我们在座的诸位都是学佛,学佛从因果门入,从解脱门出。那么对于前因后果,善恶报应,一般我们是有一个概念的,但是往往有时候很舍不得舍弃这个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就是对于死亡,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准备,这是学佛的一个高水平高浓度的动作。你比如说,我们说讲经弘法,讲经说法,来了升大座,请法师来这里开示佛金口所宣的妙法。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一位讲法的高手,哪怕说你从来没有掀开三藏十二部教典,哪怕说你信佛不信佛,知道不知道佛法与否,每个人一生至少最终有一次绝妙的讲法机会,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在座的百年之后,都得尘归尘,土归土,都得死。如果你把这个法讲得痛快、讲得直接、讲得圆满,那你是讲法的第一人。

  我们来学佛,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往往有时候问诸位同修,说你为什么要来学佛呀?为什么要到庙里来?要礼佛要敬香呢?当然一般的呢,‘有事了来求一求。’稍微再通透一些的说:‘哎呀,我有烦恼,我要学习佛的智慧,要把这烦恼断掉。’什么烦恼呢?当然在生活中这个烦恼太多了。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可能我的收入不够高,赚不到足够的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又觉得自己的车子,稍微有点宽裕的买个车子不如人家的好;房子不够大;儿女不孝顺,老人家叫苦连天的每天都在病中苦中。等等这一切生活的琐事都是烦恼。可是这些烦恼都不能称之为根本烦恼。小烦恼了。就是我们太看重日常的生活,真实的世界,本来是一个幻想的娑婆国土把它当真了以后呢,种种的这些外境就会左右我们的心不得自在。但是别忘了,我们最根本的一个烦恼就是从呱呱坠地到最后怎么也咽不下气的那一瞬间: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把我们折磨得,常说叫做‘死去活来’么!一个人最痛苦的就是说把你弄得死去活来的,每个人皆是如此。

  所以说生死是我们每一个凡夫、众生最根本的烦恼,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把生死问题给畅畅快快地解决圆满。那么从这点来讲,每一个学佛生而为人,从懂事以来,都下意识的说大家都这么活着,我们也要这样活着。唯有出世间的智者释迦牟尼佛,发现、宣讲了宇宙整个的这个真理和它的真实相状,在这种情况下,又把他所见、所知、所修、所成功的方法,全部托盘地呈现出来给我们听,这称之为佛法。

  佛法就是了生死的方法,所以说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不要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大家都知道,个个都会念,谁也能脱口而出,可是今天说实在讲这部经典,讲这个往生极乐的方法,首先有一点我们要把心力提升到面对生死问题。每天外界的诱惑这么多,我们每个人的束缚这么的紧,从来不曾有过思索反思生命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的一个机会,甚至觉得死亡是恐怖的,我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谁都不愿去想死,面对死。可是我们做为一个佛法的信受者和修行者,我们一定要天天念念地去演习怎么去解决生死、面对生死。所以像广论里面讲得好,包括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个弥陀经,我想要求大家,首先你要不断地想‘我会死’,而且要细致入微地想:‘我一定会死’。

  第一点,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是必定的。这是其一,不容分说,不去商量。

  其二,死期是不定的。这个更难接受,大家想想,我不缺胳膊少腿,我每天这样,太阳出来眼一睁,我是活着的呀!活着多好呀!但是我要告诉诸位,谁都不知道能不能寿终正寝。特别是在娑婆国土,它有生病这么一种现象,还有一种生病得厉害就叫绝症,有时候又说有一种‘夭折’,这些概念词汇出来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世界存在这样的现象,你要接受它,死期是不定的。

  我们要知道,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到生死之际,除了佛法之外,万般带不去。只有佛法能产生作用,一切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乃至知识、学问、艺术、文化等等这些都不起作用。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幻相,只有佛法能起到真实的作用。所以说我们来学这部经典,希望大家把心力提足到要面对生死,特别是要面对死亡。

  印祖以前写过一个书法作品,大大地写了一个‘死’字。说‘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所以希望我们今天来学这部经典的时候,刚开始给大家讲了这么些不吉利的话,但是为了在我们的生命轮回中一次性的把它变得非常吉利,所以现在我们要念念地思维这些不吉利。每个人都可以讲法,就看我们把死的这个法讲得怎么样,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可是在所有的教法中,怎么说呢,又有差别相。像以前讲到了,从讲华严到最后的法华涅槃时,整个一代教法里边,有两大分门别类。所以从这点来讲,三藏十二部抽出来两句话:

  第一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边讲的。就是你凭借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一步一步地把现前一切这些相,慢慢地给它虚妄掉,或者一念给它虚妄掉,但是必须凭着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的能力,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在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整个面积中,一个叫做竖出三界法,凭自力修行得解脱,证涅槃。一个叫做横超生死法,虽然我是一个业力凡夫,但是借着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通过我的信、我的愿、我的念阿弥陀佛这个甚深化繁为简的甚深法门,那么怎么样啊?让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以大众围绕,现其人前,接引我去往生,或者我依着自己的根性,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念阿弥陀佛,念到什么呀?证到念佛三昧,亲见西方依正庄严。是这样的一个修行法门,所以,在后来的历代祖师的划分中,就又把它划分出来。依照自己的能力去修因证果,信解行证这叫做圣道门,又叫做刚才讲到,“竖出三界”,又叫做通途修法。

  那么我们学习净土所依的根本经典《佛说阿弥陀经》,这样的这种修法叫做“净土门”。刚才讲到,又叫横超生死,又叫门余大道。刚才叫通途,现在叫门余大道,横超法。所以这个是我们对于净土学习起一开始有的一个根本的认识它的殊胜所在。当然说到这里,因为在中国的佛教,历来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这两大行门起行,基本上都是涵盖在两门里边。那么八大宗派互相之间,有时候门户之间也有一些相互的认知和说法。所以这个净土这个法既是难信之法,为什么?它太容易了,太现成了,这么博大精深的所谓的三藏十二部最后难道就说一句念念阿弥陀佛最后就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还说在十万亿国土之外,一念就能往生,很难相信,极难信之法,所以你看在弥陀经里面有两句话就道出了难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在此五浊恶世成佛难,第二个,说了一个难信之法。第二个难是什么啊?是极难讲之法,为什么难讲啊?

  一个是它简单、殊胜,简单得就不要你再去多讲了,你信吗?你相信有极乐世界存在,相信阿弥陀佛来接引,相信你自己念佛可以往生,就足矣。你愿意去。所以主要它的难度就体现在这个信心上,这是其一。

  第二个呢,由于我们自古以来有八大宗派,那么各说各的,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吧。慢慢不由自主的就会觉得门户之见出来了,那我要讲净土的时候,一定会偏赞净土;我讲禅宗的时候就说禅宗玄妙;我讲天台华严就说进入教海浩瀚无边;这是不矛盾的。问题是我们好多学子一学,觉得听到法师讲东这个法门好,就觉得西不好;听到南殊胜他就觉得北不殊胜。希望我们在学这部经典,学习净土法门的时候也不要树立这样一种门外汉知见。整个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就跟春兰秋菊一样,各呈其美。就像整个百花齐放,所以呈现出来春色满园嘛!这样来认知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门户之见,不会出现自赞谤他,一切要随缘的。

  当然另外在讲净土法门的时候,它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净土法门的教理一定也是依附着其它的宗派来共同整合组织而成的。因为它总持法门么。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离开通途法门的教理也没办法凸显净土法门的殊胜。这是其一,它是相辅相成,一衣带水的。那反过来说,我们要特别偏赞净土的殊胜的话,还一定要把它讲出来它的殊胜之处在于超越和包揽了其它所有宗派法门的一个殊胜点。这样的话,它的殊胜也一定是建立在比其它法门要更为易行,更为难信之上,把它的特色要讲出来。这样我们在去信受、在去念佛的时候,才有更稳固的靠山和更牢靠的见地基础。这是我们对于净土的一个认知法门,法门上的一个认知。

  所以能修净土的行人有两大类,两种人,一种是智慧够,智慧非常圆满,根性特别利,那可以说是我们说他特别聪明,你讲道理和事实,他自己就能够丝丝入扣地理解得特别到位,恰到好处,然后还建立起深信不疑的信心,从智慧入手。再一个呢,是有福德之人。不是我们说的世间的这种五欲六尘之福啊,世间的富贵它终归是要过去,是假的。真正的大福报就是听闻了经典以后,可能在道理上,比如说老太太她没有受过教育,不是很多,老爷子可能大字也不识,但是他就相信净土法门,比如说极乐世界,一听以后一入耳根,一信永不再疑。他任何理由也说不上,道理也讲不上,反正我信。这种人虽然不懂道理,可能起深信、起深行,这是福德非常大的。真正的净土法门只有这两种人,可以通身入到里面去,去学去修。最难搞定的就是中间分子,就像你我他一样的这样的半吊分子,半吊着的,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的大德祖师才苦口婆心地再再地去劝,净土一门,殊胜无比,圣义方便。

  这是我们对于听净土法门我们说的,各位今天来有殊胜的因缘,也有甚深的法缘,不然我们也没办法建立今天这个道场,来跟大家共同来学习这部宝典。因为我们听法,差别相还是比较有的。比如说有的人是因缘深法缘浅,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可能我们每次讲法他都能次次都来,他一次不落的在来,但是他听的时候,一方面信心不是那么的圆融深厚,那就不是全盘能够相应。再一个,从道理上来讲,可能他还一时透不过,但是他每次都会来。还有一种是法缘深因缘浅。你可能讲几句话他就一目了然,面面俱到地听的时候,‘哎呀,正是如此的,这个佛法讲得太对。’但是呢,他又俗务缠身,世间因缘千万不断,所以不是每次都能够来听法。

  赞叹诸位,这次我们能够一如既往的来共学共修阿弥陀经,说明我们一个是因缘深,二一个法缘也深,都能够相应。这是,怎么说呢?讲经之前,我们算做一个概论吧!提前给大家共同在状态上调动一下我们学佛法,特别是学净土法门的状态。

原标题:第1课丨只有两种人,能修好净土!「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