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爱欲是生死的根本,三业清净是涅槃的根本,然而如何才能脱离爱欲,到达清净的彼岸呢?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所谓「开悟楞严,成佛法华」,意思是说受持《楞严经》可以令人开悟;受持《法华经》则可以令人成佛。《楞严经》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部经讲述一向多闻的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的妖术所迷惑,几破戒体;释迦佛知道之后,即遣文殊菩萨以《楞严咒》为他化解,阿难尊者才得以脱离魔难;从此醒悟,自觉平日虽多闻,还须修定修慧,否则终不受用。
可见此咒乃断情断欲之咒,自此成为修道人每日之定课。是咒有不可思议之神力,现今社会上很多人都为情为欲所困,如能虔诚持续此咒,即可息灭欲火,转愚痴为智慧,化热恼为清凉。
现时一般寺庙每天早课都会念诵《楞严咒》,但是对于这个咒的内容及意义,却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此咒共四百二十七句,前面的四百一十九句都是皈依不同佛和菩萨的皈敬辞,最后的八句:「嗡,阿那隶,毘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盘陀盘陀祢,跋阇啰谤尼泮,虎吽都嚧瓮泮,莎婆诃。」才是真正的咒语。「嗡」是代表诸佛清净的身、语、意三业;「阿那隶」意思是火;「毘舍提」是光亮或清净的意思;「鞞啰跋阇啰陀唎」是具敌意的执金刚;「盘陀盘陀祢」是束缚、束缚;「跋阇啰谤尼」是金刚手;「泮」、「虎吽都嚧瓮泮」是象征摧破的音节;「莎婆诃」是咒语的结束语,表示祈愿咒语的内容得以成就。
持诵此咒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大毒小毒不能害,一切恶鬼、恶势力不能起恶;若我们念佛时心很散乱,不能入定,持诵此咒即可得金刚藏菩萨及其眷属加持;此咒还能带来长寿、福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出家人每天早上都必须持诵。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心不能专注,早上念佛前也可以持《楞严咒》,这样对念佛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经常说「禅净双修」、「密净双修」,从修行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法门并不存在矛盾,反而是可以互通互补的。
《楞严经》在古印度是国宝,不能随便运送出境,只能让国内人民阅读。唐朝时有一位般剌蜜帝三藏,曾多次尝试把这部经偷运到中国,但每次都被当时的「海关」截住,无法成功。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以很小的字体,把经文写在白凌子上,然后剥开自己手臂的肉,将白凌子藏在里面,缝合皮肤后偷运到广东来。当时,广东有一位名叫房融的大学士,他是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的孙子,非常之有学问;当他得到这部经后,简直如获至宝,珍重不已,可是这部经不是用汉文书写,而是用梵文撰成,加上埋在血肉里面很久,已经「血肉模糊」,看不清文字了。幸好房融有一个聪曞的女儿;女儿教他把经文浸在人乳里,让文字显现出来。但由于其时的文化中心在长安,广东的文化不是太先进,最后幸得既懂梵文亦懂汉文的弥伽释迦法师帮忙翻译,终让经文重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楞严经》,就是这样产生而流传下来的。
为什么今天我要述及《楞严经》呢?因为这部经的第五卷中,有一段关于净土法门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前人最初立了《净土三经》,后来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纳入为《净土五经》之一,可见〈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是非常重要的净土经典。所以我想藉佛七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篇经文。在未介绍这篇经文之前,先简述一下《楞严经》的内容。
在楞严会上,有二十五位菩萨,每一位都各自证得不同的圆通。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而得出来的。《楞严经》中说「根尘同源」,六根与六尘是同一源头;我们之所以被六尘所缚是透过六根,而要脱离六尘也是透过六根(见下文二十五圆通的内容);六根与六尘中间产生六识,此根、尘、识都是七大合成。因此,上述二十五项都是互有关联的。
二十五种圆通分别是:
二、色因──优波尼沙陀比丘之圆通。他看见颜色便能证圆通。
三、香因──香严童子证得之圆通。他闻到香尘便能证圆通。
四、味因──药王、药上二法子通过对味道的感觉,证得味尘的
圆通。
五、触因──跋陀婆罗证得此触尘圆通。
六、法因──摩诃迦叶于法尘中获此圆通。
七、见元──阿那律陀的眼根非常厉害,睁开眼睛一看便证得圆
通。
八、息空──周利盘特迦的鼻根十分好,透过喘息证得此圆通。
九、味知──憍梵钵提的舌根很灵敏,用舌一尝就能知道诸法皆
是虚妄,由此证得圆通。
十、身觉──即身体感觉。毕陵伽婆蹉的身根十分了得,他观察
自己的身体和种种感觉,即证得身根圆通。
十一、法空──须菩提通过对法的了解,悟出真正菩提意趣,证
得意根圆通。
十二、心见──舍利弗得此眼识圆通。以往曾有人要求他布施眼
睛,他便把左右两只眼睛都挖了出来,他虽然没有了肉眼,却证
得了法眼。
十三、心闻──即用自己的心去听闻。普贤菩萨得证此耳识圆通。
十四、鼻息──孙陀罗难陀的鼻子特别灵敏,在喘息之间证得此
鼻识圆通。
十五、法音──富楼那以舌识证得圆通。富楼那尊者是非常了不
起的行者,他曾要求释迦佛让他去偏远的地区弘法,释迦佛不许,他却坚持不放弃。他弘法时并非先对别人说道理,而是先当「义工」为当地人服务。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对他以后的弘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结果他的确把佛法带到很偏远的地方。所以说他的口才特别厉害,真正是舌灿莲花,辩才无碍。
十六、身戒──即通过身体守戒律。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即通
过持戒得到这种身识的圆通。
十七、心达──即知道对方心意,也就是他心通。目犍连获得这
种意识的圆通。
十八、火性──乌刍瑟摩观察燃烧的火的性质,即证得火大圆通。
十九、地性──持地菩萨看见土地,即明白人生如尘土般虚妄无
常,证得此地大的圆通。
二十、水性──月光童子通过观察水的性质,而证得水大圆通。
二十一、风性──琉璃光法王子观察风而证得风大圆通。
二十二、空性──虚空藏菩萨凭借观察虚空而证得此空大圆通。
二十三、识性──识大的圆通由弥勒菩萨证得。关于八识的学说
正是以弥勒菩萨为中心的法相宗所开展的。
二十四、净念──我们一般所说的四大是:地、水、火、风,或
加上空成为五大;《楞严经》则再加上根、识成为七大。大势至
菩萨证得的就是根大圆通。经藏中关于大势至菩萨的记载不多,
「大势至」就是「得大势」的意思,又名「大精进」。他的愿力
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远离三涂。
二十五、耳根──观世音菩萨不仅具有天耳通,更能返闻自性,
证得耳根圆通。
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于毕钵罗树下誓言不成正觉便不起座,终于十二月初八日晚,豁然开悟,了达诸法实相,彻见生命本源,成等正觉。上述二十五菩萨证得圆通,与释迦佛之成道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的常随众──四大菩萨、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是常随众。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些菩萨很多都是过去佛,为了度化众生而于释迦佛座下示现为菩萨弟子。这二十五位菩萨,都从某一方面证得圆通的,其中大势至菩萨观根而悟道。究竟证悟的佛陀是大法王,大势至菩萨则是法王子,由此可见,他的证悟已离佛不远了。
以上是让大家先对《楞严经》的梗概有了基本的认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明天才正式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阿弥陀佛!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我们昨天简单介绍了《楞严经》。我们都知道,自古即有「开悟楞严,成佛法华」之说,盖《楞严经》能破一切执着与假相,而《法华经》则能显一切实相,两者相辅相成,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
据《楞严经》中所述,由于阿难尊者一向只重多闻,修持不够,定力不足,受了不了摩登伽女的诱惑,差点失去戒体,由此才有「楞严会」的召开。楞严会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分别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证得圆通。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二十五位菩萨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从现实生活的点滴中证开道悟。
有一个关于「入不二法门」的公案是这样的:据《维摩经》卷中之〈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文殊师利与三十二位菩萨,与维摩居士讨论何为「入不二法门」的问题。当时,各菩萨都说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非善非恶,有的说是善是恶,总之都离不开相对原理。文殊菩萨则表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方为不二法门;维摩居士却沉默不语──「默不二」,即不表达任何意见;文殊菩萨随即赞叹维摩居士如此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
到底什么是不二法门呢?是指超越相对之差别,而入于绝对平等之境地;就是自性清净心──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无名、无字、无相、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也无去。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我们学佛人应该有这种超越的心灵,否则就会被贪、瞋、痴所蒙蔽,不能做到念念清净,而且内起心、外着相了。
为什么大势至菩萨能从根大得到解脱?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中如如不动呢?因为《楞严经》就是宣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根、尘是同源的,尘脱离了根就不存在;根离开了尘也不成根了,所以根、尘是不可分割的。又六根、六尘中间发生了六识,如眼生出眼识、意生出意识等,但六识都是无实性、是空的,故释迦佛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而六尘都是由四大假合,也是无实性的,所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因此,如果我们念佛人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对一切外境就不会起心动念,执虚为实。
正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大般若经》卷四,比《心经》更彻底地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把五蕴、六界、十二处、四果、声闻、缘觉、菩萨、佛全都否定了,如此地一切归空,无非是为了让我们空掉所有的妄想、执着。然而,「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只是心灵的境界不同罢了;在现实中,修行仍是需要透过外在的凭借的,譬如拜佛,我们不可能一下子便把我空掉、把相空掉,必须凭借有形的佛像去礼拜、去观想。
过去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皆是由于能空诸外相,无我执与法执,故能直契真实。我们都知道,因地中,阿弥陀佛曾作转轮圣王,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都是祂的儿子。大势至菩萨现在于极乐世界中是补位菩萨,将来祂会成佛,名为「善住珍宝山王佛」。大势至菩萨从七大中的根大证得圆通,如此才有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篇重要的经文。经文说:
大势至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同伦」即是同修,大势至菩萨和五十二位菩萨同修一起顶礼佛陀双脚,并表明自己的想法。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依佛经所说,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开始,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再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段时间就是一劫;一位佛从凡夫到成道,需要往返世间八千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之久。「恒河沙劫」意思是非常久远的时间。
大势至菩萨忆念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为无量光的佛陀──这位佛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阿弥陀佛,而是另一位同名的古佛。正如现在我们知道有观世音菩萨,久远以前同样有名为观世音的古佛。这情况就好比我叫宽运,其他人也可以叫宽运一样;没有规定佛菩萨不可以同名。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佛说每个世界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不息,周而复始。诸佛只会在住劫出世,而在当时的住劫中,有十二位如来相继出世,第一位是无量光佛,最后一位是超日月光佛。从超日月光佛的圣号可知,祂的光非常明亮;而且一般的光只能照到明处,不能照到暗处,而这位佛的光明则任何一处都可以照到,其愿力十分宏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在因地时,遇到超日月光佛,得到这位佛教祂念佛三昧的方法,祂依之修行而获得果证。从这一点上说,大势至菩萨是非常好的学生,因为老师教祂后,祂马上依教奉行;更发长远心,辅助阿弥陀佛,成就极乐净土。
那大势至菩萨是如何证得念佛三昧的呢?就是「都摄六根」,以六根为能念,以佛陀的功德为所念。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六根,利用六根作为修行的工具,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所以说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法门。
大势至菩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萨,是我们学佛的榜样。祂以根大证得圆通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其实个中道理,并不困难,不外乎利用我们身体拥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到眼观口、口观鼻、鼻观心。希望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后,能够运用在学佛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从而进入佛的智慧、佛的知见,得到最大的裨益。
好了,我们今天时间已够,下次继续。阿弥陀佛!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接1月23日文)
我们今天接着讲《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其中讲到「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我们都知道「念佛三昧」即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但要说明「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却没有太多的公案;我昨晚翻查书籍,在《妙法莲华经》中发现一个相关的公案,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开权显实」的大乘经典,而西方寺本身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由于我们是天台宗传人,所以很愿意在天台的经教上,认真地花点功夫。佛陀在此经典内斥小叹大──即诃斥小乘、赞叹大乘,劝小乘根器的人向大乘行者学习,并巧妙地以「专忆、专忘」来说一个故事,好让弟子们理解。
故事是这样的: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很富有的大长者,他有一个儿子,但从小就与自己失散,流落他方,生活十分贫困潦倒。由于长者财富很多,却只有这一个儿子,故每天都想念着他,希望与他重逢,让他继承自己的财产。长者从没有对别人提及这件事,而儿子也从没想过自己有这么一位父亲;虽然那儿子很穷、很困苦,却很满意流浪乞食的生活,只要解决了三餐的温饱便十分满足了;由于不知道自己原本有一个家,所以从没打算要回家,更没想过要寻回亲父。
有一天,这名儿子无意中流浪回到自己的国家,当时他为了填饱肚皮,想付出一点劳力,赚一点钱,不知不觉来到自己父亲的地方找工作。他看见大富长者坐在狮子座上,身上戴着很多名贵的珍宝璎珞,旁边有很多人恭敬围绕他、服侍他;他头上有一个大宝伞盖着,上面有很多漂亮的华幡;而且地上还洒满了香花、香水,尽显大富之家的尊贵气派。
因为那儿子自小就离开家园,完全不知道大富长者就是自己的父亲,更不知道自己是这个豪宅的未来主人。当他看见大富长者的豪华气派时,竟然感到恐惧,觉得自己不应该来这种大户人家找工作;来了人家也不会雇用他这种底下的人,心想不如到比较贫穷的地方找工作吧,于是转身就拔腿而逃。其实,大富长者从远处看见他,已认出他是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次可以父子重逢,财产后继有人。怎料这时儿子却忽然跑掉,而且跑得莫名其妙的快,大富长者随即呼唤童仆把这个穷小子追回来。童仆追得越快,穷小子就跑得更快;好不容易童仆才抓住穷小子的手臂;小子心想,自己没有犯事,为何童仆要抓住他不放呢?因此越加恐惧,最后竟吓得昏倒过去了。
大富长者从远处看见这情况,觉得此子无甚大志,故没有跟别人说他是自己的儿子,唤人用冷水泼醒他后,便让他离去了。穷小子被释放后,十分欢喜,从地而起,马上便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长者想,现时急于与他相认,可能一时间无法改变他的习性,对他反而没有多大好处,不如派人跟他联络,通知他可出两倍工钱请他到家里做倒粪的工作,其他的事以后再说。穷小子知道有双倍工钱,高兴不已,立刻答应了。自此,大富长者每天都从家中楼上,看着自己的儿子起劲、快乐地挑粪。
时间久了,穷小子变得身体消瘦、脸容憔悴;由于他每天都挑着两个盛大便的筒,所以身体很臭秽。老父看到自己儿子弄得如斯田地,内心很难过,但因为觉得儿子不长进,所以暂时还不宜与之相认,只是偷偷地从旁观察他,间中鼓励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好好的挑大粪。事实上.大富长者这样做也是相当痛苦的。
由于大富长者爱子情深,经常给穷小子加工资,小子能收到比一般挑粪工人高的报酬,心中十分欣喜,越挑越精神。有一天,大富长者把穷小子叫来,说要收他为干儿子,并为他改了一个名字。这件事长者没有说出去,只是吩咐仆人要善待他。穷小子很是高兴,心中对长者也非常感激,可是仍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虽然穷小子觉得自己是个低下的人,在这里仅是作客,不是真正的主人,但在这里行动自由,其他的人也对他恭恭敬敬,遂决定暂时留在此处栖身。如是者,他在自己亲生父亲家中,做了二十年的挑粪工人。
后来,大长者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穷小子说:「我年纪老了,现在又生病,相信已活不久。我没有儿子,但这些年来一直把你当作亲生骨肉看待,我有很多财宝,现在全部都交给你。希望你能好好保存,不要遗失。」穷小子心想:「我在长者家中当下人,生活已经很好,还是别要他的财宝,帮他管理一下倒没有关系。」
长者看见儿子仍然没甚上进心,至此不得不对大家说清楚了,遂邀请国王、大臣和所有的亲族来到家里,当众宣布这个低下的挑粪工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叙述与儿子失散及重逢的经过。穷小子知道真相后非常欢喜,自忖道:「我无心追求财富,财富却自然而来,应该要好好珍惜。」
故事中的长者相当于释迦牟尼佛,而穷儿子就等于在座各位。大家想一想,这不是一个「一人专忆、一人专忘」的最好公案吗?父亲非常疼爱儿子,有很多财宝要交给他,儿子偏偏就是喜欢挑大粪,一挑就挑了二十多年。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就把如同宝藏的极乐世界指点给我们,可是我们却不愿意去,总是留恋现世的生活。试问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看破、放下,求生极乐世界呢?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接1月29日文)
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载,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得到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照经文的开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也就是说,如果「一人专忆、一人专忘」,两人便永远无法相见;只有我想着他,他也想着我,「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两人才会有相遇的一天。正如我想着你,你想着我,我们的心灵自然会有感应,由于对方在想着自己,那么彼此便很容易走在一起。十方如来怜悯众生之情,好比慈母思念儿子归家一样,然而儿子不想归家,喜欢逃跑或出外游玩,那慈母──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了。
大势至菩萨忆想的方法,其实就是四种念佛中的「观想念佛」(其余三种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及实相念佛)。一般来说,修观想需要静坐及宁静的环境,香港人生活繁忙紧张,不易办到,而持名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做到,上、下班乘车的时候可以念佛,在家里烧饭、洗衣可以念佛,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念佛,所以说是方便法门。
大势至菩萨以「如母忆子」比喻念佛方法,确切可行,已有前人事实为证:
周朝时,孔子有位出色门生名曾参,曾参除了品学兼优外,更侍母至孝。一天曾参上山砍柴,家中来了几位客人,母亲不知所措,想到子母有血缘关系,于是咬破指头,让血流出;在外的曾参突感心痛如绞,意识到母亲可能有事,于是赶紧回家。此非神话,是《廿四孝》中真实记载之事。且有诗为证:「母指方纔咬,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此事证明,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如母忆子」的念佛方法,与曾参之「啮指心痛」是同出一辙。但是如儿不忆母,尽管母亲倚闾盼望,咬破指头,孩子都不会感应。时在末法,违逆孝道者多,此种啮指心痛的感应很难再现了。现今信息发达,不用咬指唤儿,拨个电话便可以了,可是如果儿子不接听,就不会知道母亲的呼唤。如念佛人心不恳切,佛菩萨纵使翘首盼望,亦是难以感应的。
世间上,很多男女都会跑到天涯海角的地方,发誓如何爱对方一生一世,其实「爱」就是「专忆」的一种代名词。佛菩萨以其慈悲爱护我们、眷顾我们,如果我们也同样地思念佛菩萨、仰求佛菩萨,你说彼此怎会不相见呢?其实相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忆佛念佛」。十方诸佛都是由忆佛、念佛、拜佛而成就的,经文不是说吗?「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若能如此便离佛不远了。我们不需要依赖别人「便得心开」,心开了就与佛的距离拉近。正如我们进入一个很香的地方,时间久了,身体也会沾上香气,而且这种香是「香光庄严」。佛陀有心摄受我们到净土,我们的心就要信靠佛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通过都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将来一定得到三摩地──即一心不乱的境界。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专忆」的人,不要做「专忘」的人;若能如是,我们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便会越来越近,不会越走越远。
好了,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圆通与圆融(六)
(接1月30日文)
──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
成就一个道场并不容易,维护一个道场就更不容易,今天师父上人把这个责任交给了我们大家,我们就应该做得比以前更好。我们出家人喜欢看看经、念念佛,居士们也喜欢念念佛、吃吃斋,这是人生的乐事。我希望这个道场不仅成就我自己,而且能成就各位法师,也能成就大家。它就好像慈航一样,载着大家渡过烦恼的苦海,一起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彼岸去。
我最感恩的是,能在佛七里为大家讲开示,所谓「教学相长」,这其实是你们成就了我,因为纵使我以前读了很多的经,但如果没有可度之人、可讲之所,也是无法进步的。现在难得有机会为大家说一些佛法,我的心这些年来都是火热的。我今天向大家承诺,我们的佛七会越办越好,希望成就大家来念佛;希望能令大家欢喜、诸佛欢喜、师父上人欢喜,所有出钱出力的人都欢喜。
另外,这么多的义工,这些年来风雨无阻地维护佛七,担任行堂、典座等职务,实在非常的不容易,我一直都很感恩。我们除了要感佛恩、感师恩外,还要感大众的恩。这些恩德,我一直都「专忆」,没有「专忘」,所以我时常都很感念大家。
昨天我提及《妙法莲华经》中「穷子喻」的公案;此经的的旨趣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要我们摒弃小乘的心态,学习大乘的菩萨道。我们念佛不只是为了消除业障、减轻烦恼,而是为了将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继续学习;而学习完毕后,并非就此满足,还要去度其他众生。我相信,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大家都能这样做。
我们说「专忆」,所谓「专忆」就是说忆念对方的念头越来越深、越来越切,而且双方是相亲相爱的,这种相亲相爱生生世世延续──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这才是真正的「专忆」。我们口念佛、心念佛,念念相续,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将来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阿弥陀经》说得非常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呢?其实「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我们众生内心非常散乱,内生执、外着境,不能集中,所以应该向大势至菩萨学习,像大势至菩萨一样,摄心念佛,观根而悟道。
大家都知道,《楞严经》中的二十五位菩萨都各别成就了一种圆通,如阿那律尊者证得眼通;观音菩萨证得耳通;周利盘特迦证得鼻通;憍梵钵提证得舌通;毕陵伽婆蹉证得身通,而大势至菩萨所证得的根大圆通,可以说是最殊胜的,祂都摄六根,眼所见无非都是佛色,耳所闻都是佛声,鼻所嗅都是佛香,舌所出都是佛号,身所触都是佛境,意所想都是佛法。六根收摄于一念之中,净念相继,别无余念;内离妄执,外离妄境,内外湛然,入三摩地,故说念佛斯为第一。
我们众生内心经常生起种种烦恼,心猿意马;眼睛看到外面,便被种种的境界牵引,常被缠缚,因此要得解脱,便必须「内离妄执,外离妄境」。但是这种境界并不容易达到,要净念相继地、努力不懈地念佛才能呈现。如果我们真能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实相念佛」。
现在我们所修的是「持名念佛」,亦即「闻佛名号,一心称名」;另外还有「观像念佛」,其方法是于眼前设一佛像,然后口念佛号、目视佛像,一心瞻仰,观于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像,自己与佛浑然一体,无二无别;而第三种「观想念佛」,则是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把极乐世界和西方三圣放在脑海中不停地观想。以上任何一种方法修持纯熟,都可以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
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众生都是散心念佛,因为大家都没有时间真正定下来;烦恼从早到晚缠绕不断,只是偶尔能得到一念的清净、一丝的清凉。说到底我们仍然是内执实、外执境。虽然如此,我们仍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老实念佛;不仅在寺院里念佛,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念佛,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净念相继」。
这几天,我略为讲解了《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的内容,也讲了一些其他的公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体会。今天时间已到,我们继续念佛,阿弥陀佛!
(全文完)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文完整注音版。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也是按照惯例,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主要的修学宗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
尊敬的广声大和尚、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很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来光明山普觉禅寺,与诸位大德共同讨论净土宗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自《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篇,是作为净土宗五种经典当中之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解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土法门精髓所在,感通佛理,阐述净土往生关键秘诀,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论是开智,还是成佛均有显著功效。
《圆通章》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在经中的第五卷末。近代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非常重视本章的弘扬,曾开示道:《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由此印祖将《圆通章》纳入净土三经之后,与《普贤行愿品》共合为净土五经。
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赞叹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由此可知,学习《念佛圆通章》是很有必要的,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与体会。
忆佛念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种法上的落实。首先看众生心,我们是众生——身心五蕴的和合,众缘和合为众生,我们这个众生的心都是生灭心,都是污染心,都是分别心,
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年我只要在寺院,我都参加谈体会的这样的一个交流。在谈体会的时候,真的是:参加这种修行活动的人,他就直接体会到这种名号功德给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二个宗派对我们的影响特别的深远:第一个是禅宗,第二个是净土宗。因为这二个宗派的修学,都是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它整个法门在推动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修学的人特别的多。 禅宗修学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