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略说
圣一老和尚讲述
弟子衍轮恭录
香港北角大会堂92年11月18-29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识:
今日地藏经法会,是香港同学会所请,此经乃佛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曾经有七佛如来成佛,说法度众生,七佛者;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前一佛是迦叶佛,当来还有弥勒佛。
这个世界很有福气,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出现世间,每一佛说法,度有缘的众生入三贤位,何谓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是谓三贤位,所以称为贤劫,娑婆世界,贤劫中有千佛出世。
人的根机各各不同,如来对机说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三藏中分大小二乘,有权有实,所谓权实教典、大小二乘、五篇三聚、解脱本叉;十二部经,是如来一代时教,若无如来说法,我们会永远受苦,永远是凡夫,永远受轮回,若有幸闻法,依如来所说的法修行,我们有机会转凡入圣,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乃至修因证果,究竟成佛,与佛看齐。
佛教是平等的,佛成佛,亦想一切人成佛;佛又说无我,不说我乃高高在上,佛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之佛,未来佛与现在佛平等。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于尔等,尔等皆当作佛。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你看,地藏菩萨,度一切众生成佛,然后自己才成佛。佛教是不是伟大呢?是不是平等、无我、慈悲呢?又看佛教的无缘大慈──有缘无缘都度;同体大悲──你的苦即是我的苦,你离苦即我离苦。
所以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平等的宗教,在这个地球上,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如来的教要认识,要整个明白,千万不要支离破碎。……
一九九二年,应香港同学会之请于北角大会堂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为期十二晚,事毕录音者问可否文字流通,予曰诺经有序正流通三分,此真流通也,但予昔在九华山曾说此经,名‘讲记’,今复讲应名‘略说’,此经发扬如来孝道,畅述度众本怀,令末法众生离三途苦得人天身,多种善根以迓龙华三会圆天宫之付嘱,遂地藏之宏愿,经中大意,佛详说明,微细脉胳详愧未能述,敬希高明垂慈指正是为序。
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七月十五圣一写于宝林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识:
今日地藏经法会,是香港同学会所请,此经乃佛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曾经有七佛如来成佛,说法度众生,七佛者: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前一佛是迦叶佛,当来还有弥勒佛。
这个世界很有福气,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出现世间,每一佛说法,度有缘的众生入三贤位,何谓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是谓三贤位,所以称为贤劫,娑婆世界,贤劫中有千佛出世。
人的根机各各不同,如来对机说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三藏中分大小二乘,有权有实,所谓权实教典、大小二乘、五篇三聚、解脱本叉;十二部经,是如来一代时教,若无如来说法,我们会永远受苦,永远是凡夫,永远受轮回,若有幸闻法,依如来所说的法修行,我们有机会转凡入圣,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乃至修因证果,究竟成佛,与佛看齐。
佛教是平等的,佛成佛,亦想一切人成佛;佛又说无我,不说我乃高高在上,佛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之佛,未来佛与现在佛平等。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于尔等,尔等皆当作佛。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你看,地藏菩萨,度一切众生成佛,然后自己才成佛。佛教是不是伟大呢?是不是平等、无我、慈悲呢?又看佛教的无缘大慈──有缘无缘都度;同体大悲──你的苦即是我的苦,你离苦即我离苦。
所以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平等的宗教,在这个地球上,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如来的教要认识,要整个明白,千万不要支离破碎。
大乘经典是佛所说,小乘经典,也是佛所说,假如我们认为大乘对,小乘不对,那小乘是不是佛说的?若说小乘不对,便是谤法,小乘人故然依小乘修行,但切莫说大乘不对,若说大乘不对,便是毁谤大乘法,谤法的罪,很大很大,会堕地狱,所以我们对如来所说的法,要整个明白,整个明白如来说法的缘起──从何而起说法?
今日有缘,与各位研究,把我本人的微见,贡献给大众,同餐法味。
释迦牟尼佛觉得世间是苦,认为救世人之苦,非佛道不可,因此十九岁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悟道。
道是什么?不是神通,不是怪力,道能救世,一切众生本来有,是故如来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自证。’
大菩萨证到如来智慧德相,是故世尊教他们从性起修,修一乘六度万行之法,因中修万行,果中证万德,所以佛于三七日中,不离本座,上升诸天,讲华严经,由诸大菩萨亲说修因的法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世尊为其作证明。
菩萨悟到了如来智慧德相,修因证果,因圆果满,究竟成佛,是在华藏世界,娑婆的人间又有没有分?
华严经最后一品,名入法界品,讲的就是由娑婆的人间证入华藏世界。世尊又说三藏十二部经,不外都是度娑婆世界众生的妄想执著,妄想空、见如来德相,离执著、得如来智慧,一刹那间,证入华藏世界,成为华藏世界的菩萨。
世尊欲令娑婆的众生,于一刹那间证入华藏世界,是故在娑婆世界,说了一部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的宗旨是开佛知见。
众生只有众生知见,都是是非人我、谄曲嫉忌、贪名贪利。众生人世间的知见可以关闭,众生本来有如来的知见,是故可以开如来的知见,若众生开佛知见,便见佛境界,见佛境界,就是华严经,开佛知见,就是法华经。
欲想开佛知见,应受持圆教妙法莲华经,开佛知见后,又见个什么东西?佛知见开,即见佛境界,佛境界就是华严经,两部经,都是一个法门,无两个。
佛的境界是华严经,是故法华经只讲开佛知见,不谈佛的境界。法华经中,世尊如何令我们薄地凡夫能够开佛知见呢?
如来有巧妙智慧;开权显实,授记作佛;开迹显本,增道损生。
什么叫开权呢?众生有生死,生死不是实有,众生认为生死是实有,所以世尊惟有从实施权──从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度众生离生死,生死灭,见涅槃。
但是离了生死后,又著涅槃,生死既是空,那里还有生死空的涅槃呢?是故涅槃亦是权。
二乘人不知著了涅槃,是以世尊再开权显实──令离生死、涅槃之权,见诸法的实,是为见诸法的实相,那时便是开佛知见,见佛境界,亦即是华严经。
开佛知见,见到了佛的境界后,是故法华会上,世尊便为他们授记作佛。
只要你能够开佛知见,见诸法的实相,如来即为你授记作佛。
法华经前半部讲开权显实,后半部讲开迹显本── 释迦佛到此世界度众生,是迹,不要著了迹,要因迹而见本,本,就是我们的法身,见到自己的法身后,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名为增道损生,即增菩提之道,损无明之生,那时,我们可以从本垂迹,处处现身,说法度众生。
从实施权,度众生离生死,开权显实,度众生授记作佛。从本垂迹,处处现身说法,开迹显本,分分破无明,分分证法身,这是妙法莲华经的宗旨。
法华经明自了,楞严经亦要清楚,楞严经会四科、融七大、归如来藏,如来藏,就是众生的智慧德相,被妄想执著所迷,妄想就是五阴:
色──也是妄想所成,个个色不同,梦有梦的色,人有人的色,鬼有鬼的色,都是妄想所成。
受──也是妄想,有些受苦,有些受乐,有些受不苦不乐,有些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有苦,都是妄想所成。
想──贪嗔痴谄曲嫉忌的烦恼,人我是非的烦恼,都是妄想。
行──行善作恶,非善非恶,种种作业,都是打妄想。
识──分别,也是妄想。
楞严经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融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四科是众生,七大也是众生,众生即是妄想,无妄想即无众生,度众生就是度妄想。五阴空,见如来藏,六入空,见如来藏,十二处、十八界空,亦见如来藏,七大空,亦是见如来藏,所以谓会四科、融七大、归如来藏。
如来藏又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三如来藏现前,就是如来智慧德相,证到如来藏,从如来藏起修,有五十五位菩提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楞严经的宗旨。
楞严经明白了,般若经也要明白,现在这个世界,最好是般若,现在的人太执著,般若破执;现在的人太著相,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能见佛性,欲想见佛性,一定要离四相,般若荡相。现在的人太住著,般若无住,一切法不住,即住般若,若有一法可住,便不见般若。所以我们要留意般若,般若的经典很多,世尊二十二年谈般若,众多般若经典中,以金刚经最风行。
整部金刚经不离三事:破执、荡相、无住。
对于比丘修行来说,世尊有一部四十二章经,讲得很好,出家众修行,最好看四十二章经。在家居士未必想了生死,那么请多多看十善业道经,可得人天的福。
释迦佛还有讲阿弥陀经,这部经妙到了不得,有些人认为在这世上,世尊已灭度,不能见佛,又认为这世界太苦,不易修行,容易退转,是故释迦佛讲出了异方便,是为阿弥陀经。
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见不到释迦佛,可以见阿弥陀佛。
又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世界,纯乐无苦,见佛闻法,修一生成佛之乐,是故众生生到极乐国土,都是不退转菩萨。
但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定要念佛至一心不乱,还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然后才可得生极乐国土。
维摩经教薄地凡夫,一超直入,讲的是不二法门。无生无灭就是不二,有生才有灭,无生何来有灭,所谓不生不灭,直见本性,不垢不净,就是佛性,一切众生成佛,佛性不增,一切众生不成佛,佛性亦不减。
所以我们对佛所说的经,要整个来明白,乃至地藏经,世尊是在人天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发愿,把三恶道的众生,度到人天路上,使他们能见佛闻法,修行成佛。
今天我所讲的,就是地藏经。
立经题有七种,有依法立题、依人立题、依喻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喻具足,大方广属法,佛属人,华严是譬喻。妙法莲华经,以法喻立题,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人法立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
地藏菩萨与南阎浮提的众生特别有缘,因为堕地狱的,多是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若无地藏菩萨在地狱度众生,恐怕我们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
地藏菩萨有宏愿,要空地狱,是故一日三时(早、午、晚)在地狱中说法,众生闻法,便种善根,善根萌芽,即自知己罪,知道要忏悔,一忏悔,地藏菩萨便送其出地狱,我们都是仗地藏菩萨的神力,能早日离地狱,生到人天路上,地藏菩萨对我们都是有恩德,我们应该要了解这部经。
现在先解释地藏二字。
一切佛菩萨,都是以德立名,如阿弥陀佛,自性是弥陀,见自性时,自性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便是无量光,自性不生不灭,便是无量寿。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以德立名,释迦解作能仁──能作佛事,仁济众生;牟尼称为寂默──寂然不动,默契真理。能仁属悲,寂默属智,释迦佛以悲智之德而立名。
地藏又如何?地即心地,心如大地,大地含藏宝物,心地含藏三宝:心之性是佛宝,心的智慧是法宝,心的无为妙行是僧宝。心地亦含戒定慧三宝,亦有慈悲喜舍之宝,是故名为地藏。
地,能生万物,能舍万物,能生能舍,利益有情。心地能生万法,所生之法,也是利益有情。从心地而布施,布施的功德,不是由心地享受,是由众生享受,从心地而持戒,持戒的功德利益众生,从心地生禅定,禅定的福,也是利益众生,所以心地能生一切法,利益有情。
心地含藏无量功德,所以名为地藏。
寒山诗云:‘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三世佛都是从心地而生。
六十卷华严经,其中一首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如来,都是由心所造。
地藏菩萨明白了心地,从心地中出生过去、现在、未来佛。心地出生三世佛,心地含如来藏。
十六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能作佛,心就是佛,若心不是佛,心不能作佛。例如馒头是面粉,所以面粉可以作馒头,馒头不是泥土,所以泥土不能作馒头。
因此,地藏菩萨不简单,地藏菩萨证穷心地,出生如来,所以名为地藏。
菩萨,菩是菩提,萨是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有情即是众生。欲想度有情(众生),一定要以菩提(觉),欲想得菩提(觉),一定要空众生,众生空,然后方能见菩提(觉)。
自己也是众生,度自己的众生空,得菩提,是为声闻缘觉的菩提,度一切众生空,得菩提,是为诸佛菩萨的菩提,亦名为无上菩提。
地藏度一切众生空,得无上菩提,故称为菩萨。
地藏菩萨昔日所发的愿,称为本愿,在经文中,有四处讲明,都是要度空地狱众生,然后证菩提,虽然地狱现在还未空,但功德已成就。
愿无古今,发愿是一次,但数数成就,如今生发愿出家,生生世世也会出家,愿是一,行是多,愿是理(发愿出家是理),理只有一个,出家是事,事属相,相则多。愿从心发,心遍十方,愿亦遍十方,心无古今,愿亦无古今,愿是一,从愿起行,其行则多。
如发愿布施贫穷,发愿是一次,但布施是无限次,若有一次不布施,便是遗背本愿。
本经有三个名:1.地藏本愿,2.地藏本行,3.地藏本誓力经。
地藏菩萨从愿起行,有二,一是自利行,二是利他行。为自己求福而布施是自利行,为一切人得福而布施,是利他之行。
从愿起行,由行得力,如布施一次,福力不大,布施百千万亿次,福力则大,地藏菩萨的愿是度生之愿,行,是利生之行,度众生多,神力则大,以无边的神力,能度空地狱,能度三途的众生,离三途苦,得人天乐,是故从愿起行,由行得力,有力能满本愿。地藏菩萨发愿度空地狱,不单在南阎浮提,他方世界的地狱,亦分身度空。
经,即契经,佛说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
此乃人题,唐指武则天时代,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定学,定即心也,明心得定,律藏诠戒学,修行以戒为本,行住坐卧不可离开戒,参禅入定也不能离戒,戒是修行之根本;论藏辨别邪正,断疑生信,论藏不是佛所说,是菩萨所造,如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永明寿禅师造宗镜录,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
藏即藏也,经藏藏定学,律藏藏戒学,论藏藏慧学,修行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令我们不漏落生死。
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是持戒、修定、修慧,三学具足,即了生死。
凡出家人都称为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语勤息。出家人不可以懒惰,所谓睡不足、食不足、穿不足,称为三不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如救头燃,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放逸即懒惰。
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息心达本源,解无为法,故号为沙门。’沙门是修无为法,不是修有为法,无为法无生无灭,不落生死,有为法有生有灭,漏落生死。
实叉称为学,难陀称为喜,此位尊者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曾先后翻译华严经及地藏经。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