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浮提洲与别洲不同,极北有一大树王名阎浮提树,其果汁能染沙成金。名阎浮提金,其树影倒现月宫,染月有树影,故得染污之名,表此土众生被烦恼所染,不能自拔,随烦恼作业,由业所感,故有人间不吉之事,名曰花报,果在地狱,受极长之苦,此烦恼变化无穷,作罪无边,菩萨以方便智,亦善巧无方,度此土众生莫作恶业,得善美的人生,好向佛法修行,圆成道业,满地藏之宏愿,故有此品。
尔时者,佛母问地狱事毕之时,地藏菩萨即白佛言:‘世尊,我证得如来神力,将一身分为无量身,到众生作业受报,地狱极苦之处来救度,若不是佛慈悲勉励,我即不能作如是变化,变一为多,化而复化,化身无量,到十方无量地狱,救拔罪苦众生。’
大智度论云:‘诸菩萨修苦行事,难办难成,佛安慰言,无得疲厌,当勤精进,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此乃菩萨修行时必经之难关,诸佛是过来人,勉励菩萨过此难关,从菩萨地转入佛地,便得如来种种神力,以如来神力度众生,哪怕众生不得度呢。所以地藏菩萨说:‘我昔修行困难时,幸蒙如来慈悲接引,故有今日神力,今蒙佛在天宫付嘱未得度的众生,令我去度,至弥勒未下生成佛以前,所有释迦儿孙,不入三途,以人天身得遇龙华三会,闻法受记,此事我当尽力而为,愿世尊不要忧虑。
此乃生死难出之文。
佛告地藏菩萨:‘众生未出生死轮回者,其性是众生性,其识是分别识,识与性总是无定趣,今生随其宿世恶习作恶业,随其宿世善习作善果,不了善恶无性,逐境而生,虚妄不实,故有六道轮转,生死死生,无有休息。最初一动入生死,经尘点劫,易入难出,迷而复迷,因迷起惑,作业成障,难出生死。’
譬如鱼在流水中长游,脱不入网,实乃暂出网外,不久又游入网内,遭种种苦。如是等众生,三恶道时长,三善道时短,脱不入恶道,不久又作业堕恶道,在恶道中受种种苦,焉能修行出生死呢?佛最忧念此辈,假若此鱼不遭网难,游入大海,一切自由自在,吾复无忧矣!
今幸获汝累劫重誓,愿在三恶道广度众生出三途苦,得人天乐。吾复无斯忧虑了。
定自在菩萨从定得名,此大士人中之龙,世间恩爱悉皆远离,离欲清净,成就无漏禅定,解脱尘劳烦恼,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定时,故名定自在。
因释迦如来,赞叹地藏菩萨累劫发深重愿,在三恶道度罪苦众生,过去必有其事,故请世尊略为解说,令大众增益见闻,同种善根。
审谛而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善念是修慧,具足闻思修三慧,则与法相应。
如来有天眼,观过去久远之事,犹若今日。过去有佛出世,名一切智成就──知一切法事理性相、依正因果,十法界事无一不知,故名一切智。
每尊佛均有十号,称为通号,十号者:
如来──仿同先德号:今佛出世,如古佛再来。
应供── 堪为福田号:具有智、断二种功德,堪为众生福田,供养者得福无量。
正遍知──遍知法界号:十法界事理性相因果,无不知故。
明行足──果显因德号:因申修福修慧,果上福足慧足,慧足称为明足,福足称为行足。
善逝──妙往菩提号:一证菩提,永不再迷。
世间解──达伪通真号:世间皆伪,觉伪无伪,离伪见真。六祖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无上士调御丈夫──应机说法号:菩萨称为有上士,佛名无上士。佛应机说法,调众生之心猿,御众生之意马,难调能调,难御能御。
天人师──摄化从道号:天结使薄,人根机利,容易入道;如来说法,无量人天悟道。
佛──觉悟归真号:自觉觉他,同归一真。
世尊──三界独尊号:天上天下,唯佛独尊。
其佛住世六万劫,长寿度众生也。
贤愚经云:‘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无量,非譬为比,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由出家故,毕成佛道。’
一切智成就佛未出家前,曾做小国王,与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又以十善法教化其国人民,十善者,身不杀盗淫,口无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无贪嗔痴,三业清净,是生天的法门,上升六欲天。
二王议计,设何方便,使这国人民不做众恶。
二王议计,一切力中,愿力最大,愿力即心力,诸佛全凭愿力成等正觉,凡夫临命终时,一切威势悉皆散失,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往生净土。愿力如是之大,则能度是辈矣。所以二王同时发愿,一王发愿早成佛,自度度他,使令无余,一王发愿,先度他离苦,度他成佛,然后自己成佛,发先人后己之愿,所谓‘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而赴难。’
此乃二王发愿,成佛度生,度生成佛之文。
印度莲华青色,佛眼似之,故云清净莲华目如来,所谓‘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花。’佛寿四十劫。
此乃罗汉游化人间之文。
古德每于学道有成,便下山游行人间,教化有缘人。清净莲华目如来灭度后,正法已过,像法来临,当时有一罗汉游行人间,福度众生,时有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此女目蕴慧光,睛藏神德,故号光目。
施人饮食有五功德:一施命,二施色,三施力,四施安,五施辩;若施罗汉,获福百倍。
罗汉是圣人,供养得福,福能满人愿,故问欲愿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曾经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我想知母生趣,给我安心。’
罗汉愍其孝心,为入定观,见光目母堕在地狱受极大苦,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光目答言:‘我母恶习所好,唯好食啖鱼鳖,且食其子,恣情纵食,计鱼鳖生命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此乃指示救母方便之文。
罗汉小圣,未破无明,未证法身,无法界神力救众生苦,故令光目求佛,念佛名号,塑佛圣像而供养之;以此功德,能令存亡获益。
志诚两字很重要,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不诚无物,诚能格物,罗汉教光目志诚称念本师佛名。
光目依教舍最爱之物,画最端正之佛像,陈列种种供养,一心念佛名号,中夜已过,于后夜时,梦见佛身,金色晃曜,如须弥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出地狱,当生汝家,稍觉饥寒,即能言说,汝自知之。’
出生菩提心经云:‘若有梦见佛形像,诸相具足庄严身,众生见者应欢喜,念当必作调御师。’
光目母仗佛力,转地狱身为婢子身,又仗佛力,三日能说宿因,了知罪业报应因果不爽,又知藉光目念佛供像功德,令其得救,但是余报未尽,自知十三岁死,复入恶道,故问光目:‘你有何计,令吾脱免?’
先蒙佛梦告,今闻母说,知母无疑,不觉悲从中来,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应知本罪何业,堕于恶道?’婢子答言:‘以杀害生命,毁骂三宝二业受报,若非蒙你于三宝作福,我所作罪,未合解脱。’光目又问:‘地狱苦事如何?’婢子答言:‘不忍称说,说亦不尽。’
此乃光目救母发愿之文
光目问知母苦,确实无讹,泣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唯愿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而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此乃光目女对佛发大誓愿,救三恶道罪苦众生尽成佛竟,然后自己方成正觉之文。
此乃本师赞叹弘愿之文。
光目为母,以大慈心遍缘法界众生,发大誓愿,此愿不但可救其母苦,亦救一切众生之苦,以救众生苦之大愿,求灭母罪。譬如大水而灭小火,岂有不灭,故佛赞言:‘既善且能’。
本师告光目言:‘汝发大愿,已能令汝母十三岁毕,生为梵志,转贱为贵,寿命百岁,转夭为寿,当生无忧国土,转女为男,后成佛果,度生无量。
此乃结会古今之文。
此乃愿力常住世间之文
地藏菩萨愿力遍法界,常住世间,若有男子女人,作诸恶业,应堕三恶道,闻地藏菩萨广大愿力,一念回头,皈依地藏菩萨,不复作恶,则前所作三恶道报,即得解脱。
若有人志心皈依、瞻礼赞叹、种种供养地藏菩萨,仗菩萨愿力,此人百千万亿劫常在天上受胜妙乐,假如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为人帝王,能忆宿命:供养是因,生天是果;生天为本,人王为末。
佛告定自在王:‘地藏菩萨有如是大威神力,皈依者灭罪,供养者生天,汝等菩萨当牢记是经,流布沙界,利益有情’。
此乃菩萨仗佛神力,各各流通此经之文。
第一层天名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都是地居天;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忉利天在山顶,故名地居。
四天王天离人间很近,与日月相齐,四天王者:
东方持国天王,护持国土故,领乾闼婆、富单那二部鬼神。
南方增长天王,令自他善根增长故,领鸠槃荼、薛荔多二部鬼神。
西方广目天王,能作种种语故,领毗舍阇、毒龙二部鬼神。
北方多闻天王,福德之名闻四方故,领夜叉、罗刹二部鬼神。
四大天王共领八部鬼神,护国安民。
当时四大天王在法会上,从座而起,请问世尊:‘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发度众生先成佛的大愿,至今仍未度尽,今又向世尊发愿,佛灭度后,地藏菩萨继承度众生之责。请世尊为我等解说,究竟是菩萨愿力未足,抑众生难度?’
此乃佛答度生须用方便之文。
众生有种种病,菩萨用种种方便而度之,众生病千变万化,菩萨方便药亦巧妙无方。若无病则不用方便药,但众生病无尽,故菩萨方便亦无穷,以无穷智度无尽众生,则菩萨愿力无边,充满法界矣。
所以世尊曰:‘善哉善哉,你问得好,我今为你及未来现在天人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救拔罪苦众生,方便之事,你等若明,亦能度众生,人天若明,则能自度。’故赞言善哉善哉。
唯然世尊,大士度生方便之事,我等愿闻。
众生迷理起惑,由惑作业,由业招苦,惑业苦三,因蔓不断,所以菩萨发愿度其无尽的惑业苦。
众生所作之业有三种报:一现报,二生报,三后报。后报经无量劫还要受苦,菩萨观其后报时长,因蔓不断,故发重愿而度之。
众生作业,一业一生死,生生世世所作之业,积存在八识田中,业种累累,因蔓不断,所以菩萨又发重愿而度之。
以此三种因缘,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来,迄至于今,仍有未度尽者,非为菩萨愿力不广,乃众生业种因蔓不断故。
地藏菩萨在他方世界度生方便,暂且不说,且说在阎浮提即有百千万亿方便,教化众生,莫作诸业,无业则无人间的花报,又无地狱的果报,业亡果丧,生死自了。
此是花报,花报在人间,肉眼可见到,果报在地狱,人眼见不到。杀生有花报,亦有果报,地藏菩萨以方便,先讲花报,后谈果报,众生见到花报,生恐畏心,便不敢杀生,地狱便少了一个众生。
宿殃即多病,前世杀生,今生得多病短命报。
前生窃盗,今生贫穷苦楚,此是花报,果报在地狱,众生念果怖因,不敢窃盗。
邪淫即不止淫,前世邪淫,今生花报作孔雀、白鸽、鸳鸯,果堕地狱。
恶口伤人,令人愤恨,常怀报复,伤人自伤,果报自受,感得自己家庭眷属,斗诤不息,果堕地狱。
毁辱良善,诽谤贤哲,得无舌烂口,疮生唇边之花报,果在地狱。
面目狰狞,相貌丑陋,背癃肢残,皆是前世嗔火伤人,恚毒害他所致,果在地狱。
悭而不用,吝不施人。自不用,又不舍与人,是为悭吝,来世凡有所求,皆违己愿。
饮食知节量,过量饮、过量食,疾病攸生。饮多伤胃,食多伤气,故得饥而无食,渴而无饮,咽喉生病之报。
畋即捕鱼,猎即打猎。不可纵情捕鱼打猎,赶尽捕绝,伤天地好生之德,畋猎恣情,花报得惊狂堕堑、堕海、马踏、车伤等丧命报,果堕地狱。
背天害理,忤逆父母,感天地打杀之花报,果在地狱。
放火烧山林木,惊杀飞禽走兽,伤害无限生灵,故得发狂自杀之花报,果堕地狱。
假若后母,种种楚毒逼害前母的儿子,不久后母命终,投生到儿子家作奴仆,被其儿子,常常鞭打,此乃返生鞭鞑现受报,花报如是,果堕地狱。
生雏即初出生的小鸟,人鸟虽身异,但母子情同,雏母失儿,何等心痛,故感亲生骨肉,生离死别之报。
三宝是苦海中的慈航,黑夜中的明灯,若毁三宝,来生眼盲不见三宝相,耳聋不闻三宝功德,喑哑不能称扬三宝,受六根残缺之花报,果堕地狱。
轻视佛法,轻慢师长教训,谁能度你出恶道,是故永处恶道。
常住物由十方僧受用,若私取十方僧物给在家人,名叫破用常住,受亿劫轮回地狱报。
污彼清净梵行,诬僧人犯国法,花报永作畜牲,果报入地狱。
汤毛火炙,斩头斫足,伤害动物,来生做畜牲,更遭汤火斩斫,是为轮回递偿报。
破所受戒,无惭无愧,故堕禽兽,犯过午斋,受饥饿报。
非理毁坏用具,凡有所求,阙绝不得。
贡高我慢,看人不起,来世作奴婢下贱人,甚或身材矮小。
若遇搬弄是非,离间和合,令大众斗乱,来世花报感无舌百舌之报,果堕地狱。
知见不正,是非不辨,拨无因果,以邪为正,如是之人,生在无有佛法之处,名边地受生报。
阎浮提众生,自无智慧,以身口意三业,顺宿世恶习,造种种业,而受种种人间花报,今不过略说。
地藏菩萨据因说果,以种种方便,教化度脱众生的花报,同时令众生觉悟忏悔,免受地狱的果报。
是诸众生,先受花报,果堕地狱,不入地狱则已,一入地狱,动经多劫,无有出期。
汝等四大天王,护人护国,亦应负起责任,无令种种罪业,迷惑众生,助地藏菩萨度众生一臂之力。
四天王闻后,识得业力甚大,业种累累,牵缠不断,众生难度,所以地藏菩萨重重发愿,长远度生,非愿力不足,实乃愿力无穷;自问无大神力能制止众生不作诸业,所以涕泪悲叹,合掌退归本位。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