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十三卷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页,「庚三、结示证入」。
菩萨在「因缘分」讲到造作本论的宗旨:「使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换句话说,本论语言文字的安立,它不只是一种知识学术的研究,而是能够真实的改造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的生命从痛苦的因缘,而成就安乐的因缘。「离苦得乐」这样的一个宗旨,在本论当中的修学重点有二个:第一个是生灭门的修学。生灭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对立,这种对立的修学有二个内涵:第一个是有相行,第二个是无相行。我们刚开始所修学的是一种有相行,有相行就是说依止一念的信心,归依三宝、断恶修善。有相行的修行所缘境有二个:一个是三宝的所缘境,就是我们刚开始面对清净庄严的佛法僧三宝,礼拜、赞叹、咒愿,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赞叹、意业的观想归依,灭除我们重大的罪障;第二个所缘境是众生法界,我们有时候也离开佛堂,面对杂染的众生法界来修学布施、持戒、忍辱,透过持戒修福、安忍不动来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因为我们修学刚开始的重点,不管是三宝的所缘境、或者是众生的所缘境,都是一个有相的境界,所以叫做有相行。透过有相行,能够灭除罪障、积集资粮,使令我们的生命能够远离三恶道,而趋向于人天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我们内心在受用的时候,会感到躁动不安,就是内心当中有这种爱取的烦恼。所以这样的果报就在安乐的过程当中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有相行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够从有相行而趋向于无相行,寻求更殊胜的安乐。无相行它所观的境界是一个无相的真理,跟前面的三宝、众生所缘境不同,它是一个无相的真理。就是说我们从前面的断恶修善,开始去修无常观、无我观,观察这些种种安乐的果报,它的相貌是生灭变化。这个生灭变化的意思,就是无常变化给我们一种不安稳性;这不安稳性当然就是苦,无常所以是苦,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不知道所拥有的这些安乐果报,什么时候会失坏。所以说无常故苦,从苦当中我们了解到这是虚伪无主的,我们对于果报没有主宰性的,无我故空。所以这个时候,从有相的果报,就进入到一种无相的空性,假藉无常、无我的引导,从一种有相的境界当中,进入到无相的真理去了。因为所缘的境界是一个空性的真理,所以安立做无相行。不管有相行、无相行,内心当中都是有所得相应,一个是对有相的执取,一个是对空性的执取;既然有所执取,当然它的方向都是向外攀缘,有这种所谓的生灭相、垢净相、增减相,所以在本论当中全部判作生灭门,当然这二个都是成佛之道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庚三、结示证入
现在这一科「结示证入」,当我们已经开始修习有相的业力,也开始在内心当中起动无常、无我的观照,我们应该怎么从这种对立的生灭门,而趋向于平等的真如门?这以下讲出它的一个修学方便。
再讲这一科之前,我们把这一科的内涵作一个说明,首先我们翻到第十五页「解释分」,「解释分」有三科:
「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我们现在这一科是「戊二、正解」,这当中又分成了三科:「己一、显示正义」,先显示大乘佛法的正义。又有三科:庚一是「总标二门」;庚二是「各释二门」,各别解释二门;这是「庚三、结示证入」。前面是把生灭门跟真如门各别的内涵加以说明,以下就引导我们如何从生灭门的有相行、无相行这种对立的修学,而趋向于平等的真如门,说修学的方便法门。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这一科的第一段是作一个总标。这一科的重点是「显 示从生灭门」而「入真如门」。这个「门」前面也说过, 「门」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区别义,第二个是通达义。 说生灭门它是一个对立的思考、对立的修学,真如门是平 等的修学,所以它有差别;但是这二个门也有通达,我们 也可以从真如门而进入生灭门,当然也可以从生灭门而进 入真如门,只要懂得方法,这二个门是可以互相的通达的 。「生灭门」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因缘果报,它有所造作, 有这种造作的因缘,有所招感的果报;「真如门」它是非 因缘、非果报的,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个平等法界 。应该怎么证入?这以下有三段的说明,先看第一段的总 说。「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当然要趣向真如门,还得依止生灭门,所以我们应该「推求」,这个「推求 」就是一种如实的观察,观察我们生灭的果报体。这个「 五蕴」的果报体有「色」法跟「心」法:心法就是受、想 、行、识,有明了性的;色法是一个执爱,没有明了性的 :开出来的是「六尘」的「境界」。就是刚开始先破除所 取相,所取的因缘就是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我们 观察这些境界是「毕竟无念」。无念,法藏大师的解释: 无念就是没有真实的体性。没有真实的体性,这个地方有 很多的观法,不过在大乘的角度,它的观察法门都是从一 心,万法唯是一心来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观察我们在断恶 修善所招感的果报,虽然有殊胜的人天色声香味触法的果 报,或者在涅槃当中也有寂静的这种果报,但是这种所取 的果报都是心中所现的影像,它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这样 子叫「不可得」,从大乘角度是这样观察,它只是一个心 中所现的影像。就是这一心真如,你用持戒修善的业力去 熏习,它出现了人天果报;你用无常、无我的业力来熏习 ,它现出了涅槃寂静:所以这些都是「毕竟无念」的,它 的体性是毕竟空寂的,这样子来破除对于所取相的执着。 进一步「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第二个就 是破除能取相。既然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这个心又是一 个什么相貌?我们观察「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这个地方「心无形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没有 一个决定不变的形相。一个人要是不打坐,就不知道你的 心有什么形相,你的心就是在外尘的境界里面活动,心随 境转;你要有时间经常打坐,就把外在的所缘境给消灭, 就回光返照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你就发觉我们的是躁动不安的形相。当然这个「形相」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这个地方空的安立,是用这种推求的方式。怎么推求?就是说先假设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这个能变现的心到底有没有自体?我们先假设它有自体。它有自体,就一定有存在的空间跟时间。先看看它存在的空间哪里?在空间上,「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它不在东西南北上下,不在身内、不在身外,我们找不到它存在的体性。从时间上,我们可以从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之前也说过:观察这个心,从时间上观察说是「未生无潜处」,说我这善念的心还没有生起时,它潜伏在哪里?假设它有自体,它应该有一个潜伏的处所,但是找不到它潜伏在哪里。「正生无住处」,这个心在我心中剎那生灭的时候,它也没有一个依止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当它走了以后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所以从时间上观察,也是觅之了不可得。只要有一个东西,它在时间上、空间上找不到,就可以安立说这个东西是自性空的,它的自体是不可得的,它只是暂时的一个因缘所生法所现的一个相状而已,当因缘结束了,这个相状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虽然说大乘安立的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但是它能变现的心也是「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它明了心性的本性也是毕竟空的。这个地方就是说,基本上从生灭门悟入真如门的一个重点就是破执,破除对外境的执取跟对内心的执取,这是一个方便。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说有一个人他起了迷惑,把东方当做西方,虽然他把东方当做西方,但是东方西方不会改变,东方毕竟还是东方,西方还是西方,不会因为我们迷惑而有所改变。「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虽然无始劫来,我们内心自从一念不觉、以后,真如不守自性,我们不愿意安住在一真法界的平等法界,我们喜欢去追求,总是觉得一定要有所得才快乐。这种有所得的心,就造成一种对立的思考,就是要无明,一个我相、法相自性的执取,这样就产生一个念,这个念就是一种生灭心。虽然我们依止生灭心不断地在九法界流转,但是我们亲近的一心真如还是一样寂静不动,不会因为我们在这边打妄想而有所染污、有所改变。换句话说,「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所以我们在修学有相、无相行当中,你不要改变你的内涵,再加一个法门「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你观察我们内心当中,不管对安乐果报的执取、对空相的执取,这样执取的心是觅之了不可得,这样子就能够随顺于悟入真如门。这个地方的「随顺入」,法藏大师蕅益大师的注解都有说明。法藏大师把这一段分成随顺跟悟入二个次第,法藏大师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依止有所得的心,不管是凡夫、不管是二乘,凡夫执着有相、二乘执着无相的空性,虽然他没有进入到真如门,他也可以说是随顺真如门。随顺,离真如门的距离比较近。但是真实的悟入,那你就必须修「知心无念」,入平等法界。这个入平等法界,法藏大师倒是没有解释它的方法;不过蕅益大师就有详细的说明。他说:我们今天要从一个生灭门进入到真如门,最重要的关键点──你要能够「深观动心,即不生灭」。就是观察你这念生灭扰动的心,它的本性就是不生灭,就是自他不二,妄想的本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我们诸位回忆一下: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说是得上品戒体。当然上品戒体不是你向外追求能够得到的,是你能发愿的那一念心,你的心情,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你这念心打妄想,但是你能够很真实的肯定: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质就是一心真如;依止一心真如的心,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誓愿,而得上品戒体。因为你这个平等法界没有简别,在因地就种下了一个圆满的因种。
这个观念在《法华经》也非常强调,《法华经》在〈信解品〉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很多的珍宝。这个大富长者只有一个独生子,这独生子在小时候突然间发狂,离家出走再也找不到了,在外面流浪做了乞丐,展转经过五十年。这个小儿子慢慢长大了,他已经忘掉了他的家在哪里,就在外面做乞丐,有一顿没有一顿的。这个乞丐有一天回到大富长者的家,他已经不认识这个家了,他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也许能够施舍我一点饮食。他在门外偷看的时候,刚好被他父亲看到了,他父亲就说:这是我流失的儿子。就叫侍卫去追,这小儿子他流浪太久了,害怕就晕倒了。晕倒以后,这个大富长者就想:现在不是宣布他是我儿子的时候,因为他流浪太久了,个性卑劣,要广设方便。所以把他叫醒以后,请他除粪、扫厕所,发给他一点扫厕所应该有的工资。扫完厕所以后,慢慢慢慢这个人有资粮以后,对自己有信心;再进一步掌管库房,掌管大富长者种种的珍宝;掌管库房做得不错,再升为当家;最后再正式的宣布,长者付财,他就是我的儿子,应该继承我所有的财产。
诸佛安立修学也是这个意思。刚开始你一定从生灭门有所得的心下手,或者从有相的因缘来积集福德资粮,或者你愿意从无相行来寻求解脱;但是慢慢的,如果我们想要从九法界的因缘果报,而趣向于诸佛的清净法身,你就必须要观察「知心无念」,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入一真法界的平等法界,这个时候你一念不生,一切法如的境界才能够进入法身。就是说真如门它这个门你要进去有一个轨则,这个轨则你不具足,这个门你是进不去的,这个轨则就是知心无念。不管你对于杂染的果报,乃至于对清净的果报,你都不能够有一念有所得的心,这个是进入真如门的一个方法。
佛教的修学,它重视这个行动力,也重视观照力。就你内心是怎么观照,就影响你对整个果报的果证。就是外道也断恶修善,外道对于他们所归依的境也礼拜、赞叹、咒愿;但是佛教徒的礼拜、赞叹、咒愿跟他们有所不同,就是内心当中多一个平等的观照,这个时候你所积集的善业就不是人天福报,那是一个无上菩提的资粮。外道的修学,内心没有一种平等的法界观,这样只是一个人天福报。就是说他这样的一个善业力,不能够产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的力量,所以内心的观照力非常重要。就是同样是一个行持,你内心当中缺乏那个眼睛的引导,你这样的善业就不能够成就所谓的乘,波罗蜜不能够到彼岸,这只是一个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可以广泛的在生灭门当中追求我们的资粮解脱,但是你一定要加一个修行的重点,就是「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刚开始你就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才不会在这过程当中「得少为足,不知进取」,丧失了成佛的机会。这个地方是把「显示正义」这一科作个总结。
己二、对治邪执庚一、总标二见
前面是显示正确的义理,等于是生善;这个地方是破恶。就是我们在前面的修学,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又产生一个虚妄的执着,这个应该加以对治。这当中有三科,先看「庚一、总标二见」,把执取的相貌作一个总说: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我们在「对治邪执」,先知道所对治的是有哪些。我们所「对治」的「邪执」,简单的说就是「我见」。这个地方「我见」指的是「无明」,无明就是自性执,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体,这个自体是不假藉因缘所生法,这样子的执取就是「我见」。「离」开了自性执了,就没有所谓的「邪执」可得。这个自性执开展出来有二个:一个是「人我见」,一个是「法我见」。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二科再详细的说明。第一个是「人我见」,又叫做补特伽罗我见,就是对于生命本身的一种执取,就是我们在流转当中,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性、一念清净的平等心,接受业力的熏习,会创造一个果报体。我们在每一个果报体,就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这个就是人「我见」。我们这个五蕴果报体,的确有时候也有一点主宰性,当你的善业具足的时候,你想要做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有些因缘会让你感到如愿;但是你如果认为说这个主宰性是恒常住不能变化的,是永远存在的,这样就是「人我见」。就是说主宰性有时候会存在,当你善业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如意;但是有时候你的生命不能够如意:所以它是不决定。但是我们认为这个主宰性是决定存在的,这个就是「人我见」。这个是从无常观、无我观就能够消灭的。第二个是「法我见」,这个「法」的范围就比较广泛。前面只是生命的一个个体的执取,这个地方的法是指一切的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有杂染的果报、有清净的果报,我们观察这些果报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因缘所生法,我们前面也说过。大乘的菩萨修法空观,他的重点都是观察万法唯识。说什么叫做法执?你认为这个法离开这念心有真实体性,离心别有,这个就是法执。破除这个法执的方法,就是观察一切的法──杂染法、清净法,都是一念心所变现。这是一个总说。
我们看东方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所不同。东方的文化,它的重点偏重在生命科学,就是对这个心有很多很多深入的研究,当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执取。东方文化的整个生命的精神体力,都耗费在对心识的研究。对于去创造物质、船坚炮利,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它开展出一个非常精致的人际观系,所以东方文化的人我见比较重。西方的文化,它是比较重视自然科学,对大自然各式各样的因缘法好乐去追求,像科学、医学,所以西方文化它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但是法见会比较重。这个就是众生的等流习气。总之,我们这个执取,一个是对生命的执取,一个是对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执取,这二个重点。
庚二、别释二见辛一、人我见
「别释」当中先讲「人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依」止这个生死「凡夫,说有五种」。先看第一个: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这个地方是分成二大段,先提出我们执取的相貌,再说明对治的方法。先看第一段。第一个,我们听到大乘的经典上「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佛陀说:佛陀所依止的身,这个身就是依止处,就是佛陀清净明了真如平等的心,他也要有一个依止处。佛陀的心依止什么?依止清净的法身,不是我们凡夫这种老病死的业报身,佛陀真如平等的心所依止的「法身」他的一个相貌,是「毕竟寂寞」的,没有这种生灭变化的相貌、没有这种老病死,他是寂静而不生灭,这样的一个情况,「犹如虚空」。一般我们在了解譬喻,要取其义,不能取其相。这个「虚空」有二义:第一个是周遍义,它是周遍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虚空;第二个是无差别义,它没有差别相的。你说房子、桌子、椅子,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但是虚空没有差别相。佛陀就用「虚空」来比喻佛陀清净的真如心所依止的「法身」,是无差别义、是周遍义,所以名之为「法身」。我们凡夫「不知」道佛陀讲虚空是「为」了「破」我们这种有所得的执「着」,就把「虚空」当做佛陀法身的体「性」,以虚空的相状来当做体性。当然这样子就是一个障碍。「云何对治?」我们看对治,第一段(虚空妄非真),先总说:「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虚空」其实「是」一个虚「妄」的生灭「法」,它的「体」性是虚妄性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依他起性,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怎么说呢?「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它是相「对」于一切的「色」法而存在的。我们说这是一个色法,色法以外都叫虚空,所以它是依止色法的相对而安立的,它是眼睛「可见」之色,可以用眼识加以了别的,所以它能够使「令」我们「心」产生「生灭」的作用。这是总说,它本身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第二、别明:「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其实「一切」的「色法」,这个地方的色法包括有相的色法、无相的虚空,所以虚空也是色法,都「是」一「心」真如所显现,「实无外色」。这个地方就是破除虚空的虚妄性。什么叫做「本来是心,实无外色」呢?假设虚空是真实的,当然真实的意思就是它非因缘而改变。比如说:我们人去看虚空,看到的是一个无形相的东西;但是科学家说狗看虚空是灰色的;饿鬼道看虚空也是有不同的形像。假设虚空是有真实的体性,那每一个众生看到的虚空应该是无差别,所以说虚空它「本来是心」,它是心中的业力所显现出来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色」法。「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以离开了心外的法,就没有虚空可得。第三、总结:「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我们这一念「心」的「妄」动,这个「动」就是业力的造作,才产生的果报。你这个业力消失了,果报就消失了,「唯一真心,无所不遍」。第二段(法身真非妄)总结:「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所以诸佛的清净心是清净「广大」的,它不像「虚空」是一个有为的生灭法。这个是以虚空为法身。
我看佛弟子很少有这种思想,一般都是外道。就是说外道他也没办法听闻佛陀所开显的这些大乘真理,他就依止自己的胡思乱想,在胡思乱想当中得到一个结论:我们这念心是扰动相、是苦恼相。所以他怎么办?他就想办法把内心当中的扰动相停止下来,去修这个禅定。当然禅定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依止一个特定的所缘境,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继安住,他整个心就透过专注集中,慢慢地慢慢地就从一个躁动的粗重相,到了一个寂静轻安的相貌,就从欲界的心态提升到色界,这个时候的色法是清净微细的色法,所以他有殊胜的轻安乐。但是这个时候,当然因缘所生法都是有所得,就是这个有所得的果报体,这里会有个问题,就是「长者生厌」。你看佛陀长时间安住在真如,他也不会有厌烦的心。凡夫的心、这个果报体、这个因缘所生法,它是对立的,有好就会有坏,所以他在这个寂静色界的禅定当中,他觉得这个色法是一个障碍,「如鸟在笼,不得自在」,所以他一直想要去超越色法的障碍。佛法认为色法不是障碍,障碍我们的是无明。他怎么破灭色法?他就去攀缘无边的虚空,以虚空为他生命的归依处,他不断地去观取虚空以后(你这念心怎么造作,就会出现什么果报),慢慢慢慢地,粗重的业果色法就消失掉了,只有寂静、只有精致的定果色,这个时候就从色界而趋入无色界。因为他所依止的虚空,还是一个有为的生灭法,所以他禅定消失了以后,就继续受三界的轮回了。所以他刚开始的时候,以虚空为法身,这个地方是一个错误的知见,因为虚空也是心中的一个影像,是这个意思的。所以我们在后面,他有很多的执取。就是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今天心中的归依处选择的对不对?修行当然有所谓的目标、有所谓的过程,你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依止生灭门来加以对治,但是你的目标、你的归依处不能有错谬,否则你在整个修学圣道的过程当中,就会产生一个迂回错误的果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意思,就是你刚开始所归依的目标,不能有错谬。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大乘起信论。【注】大是无量无边。包含十方法界,广博的意义 乘是有运载度众生出生死 到彼岸的功能 起是破除众生的颠倒 起立正信的义理 信是亲证此心 了无疑惑 论是假立宾主有问有答 破除邪见 发挥正理的意思。【解】不论何经 皆有通题别题 大乘起信此四字是此部的别题。论一字是论藏的通题题是题头 似人的头面 看著他的头面。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马鸣菩萨造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大乘起信论讲话 自序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
《大乘起信论义记》简注卷上 张秉全 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愚以为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文虽不多,义理却甚丰富,是全部佛法的纲要,此
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学习《大乘起信论》后的感悟 ◎邹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里,《大乘起信论》(又名《起信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也是自隋唐以来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大乘起信论》全文篇幅不长,祇有一万余字,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广为佛教各家宗派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大乘佛教总结性的理论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识:马鸣菩萨撮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